校园规划建筑美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对湖南大学校园公共建筑的背景、风格及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在岳麓山文化背景下的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园规划建筑美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校园规划建筑美学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的审美实现分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美;审美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审美实现主要依靠美的建筑、美的环境、美的图书文献、美的网络环境、美的馆员等要素来综合实现。

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我们的本性中有一种最原始和最普遍的观察美和珍视美的倾向”[1]。可见,创造、欣赏、接受美的东西是人精神的需要。图书馆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科学,学者们对其含义的理解仍处在探索阶段。屈小娥认为:“图书馆美学是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图书馆的现在与未来,是运用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图书馆的各项事业及工作,是美的规律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和体现,它是以其建筑、环境、馆员、藏书及设备,向读者传递美的信息规律的科学”[2]。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地方,搞好美学建设对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层次,展现学校的办学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的图书馆建筑

“建筑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美”[3],建筑美一直是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图书馆是高校标志性的建筑,图书馆人和建筑设计师要携手合作,本着“用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造适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最大化统一的图书馆建筑,为高校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一个美丽的空间,给高校校园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1.1美的选址

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设一个图书馆的良好开端,著名图书馆建筑学家鲍家声认为,图书馆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适宜的自然环境及地质条件,留有扩建余地[4]。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师生读者,馆址应选在校区的中心位置或毗邻主要园林景区的次中心位置,离教学区和生活区不远,同时位于校园规划的主轴线上。例如:深圳大学图书馆、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都位于校区的中心位置和总体规划的主轴线上,交通便利、闹中取静;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未名湖畔;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座落在南海之滨唐家湾,依山傍水,环境既优美又安静。

1.2美的外观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定时期的建筑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5]。传统图书館受当时经济发展及封闭思想限制,外观造型设计多是T字型、工字型、山字型等砖混结构、砖墙承重为主的建筑模式。现代图书馆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单调的形象,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强调美的造型和个性化的外观设计。从设计效果来看,现代图书馆给人以美的体验,或雄伟明快、或朴素亲切、或古朴优雅、或富于象征。美观典雅的图书馆建筑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但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设计不能只强调个性,周边环境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要有和谐美。

1.3美的结构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强调: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6]。图书馆室内空间结构的设计要能充分满足现有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功能要求,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藏、查、借、阅、参”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这要求图书馆建筑必须采用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大开间、大开放空间设计,将现有的图书馆功能与未来的拓展功能有机结合。当前流行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是模数式建筑设计,即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大开间设计。虽然模数式建筑设计有待完善,但其简洁大方、整体感强、使用灵活的结构设计既符合审美,又有利于打造当前开放式服务格局及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建筑不管采用哪种空间设计,都必须以适用为前提,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2美的图书馆环境

2.1绿色环保

清新的空气、合适的光源、宁静的空间,体现了图书馆绿色环保的美,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和馆员的人文关怀。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7]。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边环境,尽可能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2003年的改扩建工程中,采用自然通风和环境节能技术、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空调系统集成技术、雨水集蓄和回用技术等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成为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的典范。

2.2美的馆外环境

美的馆外环境能烘托图书馆的建筑,陶冶读者的心境。图书馆理想的外部环境是回归于自然,馆前有宽阔的草地和休闲的空间,馆舍周围绿茵环抱、小桥流水;有条件的可以把图书馆建设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处;没有条件的可以栽种一些树木、设计一些有艺术性的装饰品加以点缀,如:喷泉、水池、雕塑、石桌等,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融合。读者在学习之余,徜徉在优雅清新的绿色环境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身心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整。

2.3美的馆内环境

图书馆不仅要重视营造美的馆外环境,也要重视营造宽松、典雅、宁静、舒适的馆内环境,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光、声等指标符合要求,体现图书馆所独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室内装修应简约明快,忌过度繁杂;色彩设计应采用清新淡雅的中性色和偏冷色调,强化静的氛围;在合适的位置用名人书画、雕塑、壁画等装饰,烘托出文化氛围。如:建造假山、水池,栽种盆景、花木和藤蔓植物美化馆内环境,改善微观气候。馆内的规划布局依据服务与管理的流程,合理划分办公区、文献区、自修区和休闲区等各功能区域,科学安排读者、藏书和馆员的流动路线,将人流量大的书库、阅览室布置在低层,将人流量较小的书库、阅览室布置在高层。同时,办公桌椅等的配置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采用简洁、简约风格的款式,使馆内风格和建筑风格相匹配;标识系统设计要整洁、醒目、美观。

3美的图书文献

3.1美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用户主要是师生读者,由于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他们对信息资源不仅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收藏有利于提升读者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内容健康的各类出版物,收藏科学性、学术性、艺术性价值高的优秀图书文献,收藏著名作者的著作、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著作,收藏核心出版社的出版物等。

3.2美的体系

我国图书馆学家沈继武认为,藏书建设应遵守四项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与剔除原则、分工与协调原则[8]。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藏书结构要与学校办学模式、培养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相吻合,重点收藏与学校设置专业和科研方向有关的图书文献,保持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层次按比例收藏学生教学参考用书;选择收藏思想教育、综合教育及其他课外阅读书。同时,图书馆要对全校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类型结构和复本结构合理,有计划地做好图书剔旧工作,优化馆藏。

3.3美的加工

图书的分类、著录格式标准规范。图书的条形码贴在书名页合适的位置,不破坏书籍原本的设计和装帧;书标字体、颜色一致,位置固定统一,并且要粘贴牢固;馆藏章的加盖应尽量选择在书名页靠近书脊一侧的空白处,不覆盖任何文字或图案,颜色浓淡适宜,力度大小适中;给图书夹磁条时尽量隐蔽不破坏文献,如果有露出来的磁条,要仔细剪掉露出部分,保证文献完好无损。

3.4美的典藏

馆藏图书文献的布局排架应根据服务功能,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和便利性。书架的颜色、规格一致,排列的前后左右对称。分类排架法是目前图书馆应用最普遍的图书排架法,图书遵循排架原则,按索书号在书架上顺序摆放,每层格书架预留15~20cm的空位以补充复本、再版书等;每个子类的图书最后都要预留一定的空位以补充新书,拥而不挤,排列有序;破损的图书要及时修补,不能修补的及时剔除;在每个书架上设立详细架标,标明图书分类号,如H31、I207等,并与书架书刊序列保持一致。

4美的网络环境

4.1美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图书馆海量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环境、先进的应用服务系统。硬件的不间断运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图书馆主页设计的友好、专业等,给人以社会变化、科技进步的美感体验。

4.2美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的性质、学科的设置和读者的需求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特色化、个性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本馆馆藏书目数据库,购买、引进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加强网络资源的開发利用。高校图书馆购买数据库应选择国内外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数据库,选择先进的面向对象技术、制作界面友好、开发比较完全、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收录内容广泛和访问年限长的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特色资源,突出本地区、本馆、本校的特色。在收集网上信息资源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馆藏发展的需要,在过滤筛选、组织整理后下载并存储到本地网络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的网页上,为用户提供美的“精神食粮”。

4.3美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建设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美的信息服务。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给读者带来了方便、快捷又具有远程功能等特点的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书刊资料的存放位置和借阅情况,可以网上预约借书、办理续借。各图书馆为弥补馆藏资源不足、实现资源共享,都开展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图书馆通过主页介绍本馆馆藏资源、服务项目和内容、机构设置及开放时间等情况,开展馆藏书目检索、采访建议、新书通报、好书推荐、读者培训等工作,设立读者留言、常见问题栏目、实时网上咨询等在线解答读者的提问。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已开展网上即时视像参考咨询服务[9],用户与参考咨询馆员可以进行实时的音频、视频的沟通与交流。

5美的图书馆员

5.1美的人格

图书馆员美的人格表现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也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科学知识。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读者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5.2美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由于其自身而为人所向往并且值得赞颂的事物,或是善并且因为善而令人愉快的事物[10]。馆员美的行为是其美的心灵的外化,大方优雅、耐心细致、平等待人、举止得体。如:图书馆员在上架图书时应轻一点放书,打扫卫生时应轻一点挪移桌椅等。图书馆员应牢固树立“读者读一”的理念,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这是馆员善、美的行为,能给读者愉悦的心理体验,继而达到最好的阅读状态。

5.3美的语言

言为心声,语为人境。从语言角度看,说话不仅是一门技巧,还是一门艺术。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语言规范、语调柔和、语气谦恭、用词文雅、表述准确的专业用语。如:馆员应多用“您好”“请问您要找什么书”等文明、亲切、有温度的服务语言;馆员对读者不要轻易用否定词,避免生硬、冷漠的词语。馆员温暖温馨的语言能与读者产生良性的审美互动,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档次。

6结语

为师生和读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是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在美学日益重要的今天,图书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不仅要加强图书馆美学的理论研究,而且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实践,把对美的追求变成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培养健康而敏锐的审美能力,运用审美的态度和美学思维来分析实际问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和美的要求进行美的创造,为师生和读者建设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和美好的心灵归宿。

参考文献:

[1](美)乔治·桑塔耶纳(Santayana G.).美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2]屈小娥,高云,贾二鹏.图书馆美学的含义与维度分析[J].学理论,2011(12):194-195.

[3]汪正章.建筑美学:跨时空的再对话(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

[4]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2-39.

[5]吴卫娟.图书馆建筑的和谐美[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8(3):61-65.

[6](意)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9.

[7]熊小燕,陈丽.李海清:将绿色节能进行到底[J].城市开发,2012(14):68-69.

[8]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57-84.

[9]庄秀秀.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J].情报探索,2007(1):29-31.

[10]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71.

(编校:崔萌)

作者:陈苑琼

校园规划建筑美学论文 篇2:

浅析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

摘要:通过对湖南大学校园公共建筑的背景、风格及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在岳麓山文化背景下的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

关键词:建筑:美学;传承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建筑多元价值体系共存,后现代、解构、欧陆风、民族式、新古典等各种风格流派走马灯式的演练,传统与现代在交流融合中得以发展并日益丰富多彩。放眼当下的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设计者往往热衷于风格的多元化,空间几何关系的推敲、形式尺度的把握,却忽视了校园建筑作为担负着文化思想传承与创新载体的精神气质,失去了校园建筑的活力和内涵。本文分析了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试图阐释在岳麓山文化背景下的校园建筑的美学传承,为当代校园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2、校园的文化背景

每一座校园都会有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差别创造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和谐校园。然而在当前全国学校新校区建设热潮中,许多校园的规划建筑设计正走向趋同化——校园布局模式化,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化,使校园失去原有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气质。

文化使得一个校园精神和内涵得以延续。湖南大学其前身为岳麓书院,作为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湖南名校,经过几代人的多年经营,形成了古朴厚重、典雅精致、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在湖南大学的近现代规划创作中努力融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特点,尝试以严谨的建筑群形成一种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格局。体现中国传统人文建筑的斯文气质,创造出优美、精致、厚重和典雅的校园品质。

3、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美学传承的表达方式

湖南大学校园建筑始终以人为本,用一种谦虚的姿态迎接世人,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既有中国古典书院建筑,又有近代海归建筑师的建筑和现代本土建筑师的建筑,实现了时间和文化的传承。建筑性格大都表现为含蓄、内敛,体现中西、古今的和谐。

从风格上来说,湖南大学校园建筑主要体现为中国传统的岳麓书院风格,柳士英等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中国表达”的建筑风格,魏春雨理性的乡土地域主义建筑风格,都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其构图手法、营造元素、材质色彩等一脉相承。借鉴中国传统书院格局,以岳麓书院现有建筑风格为主基调,创造性地复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体现湖南大学“底气、正气、大气、雅气”的气质,营造宁静致远的治学氛围。

3.1 中国传统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格局严谨有序,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交流空间。它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的空间丰富多变。院落造景元素有竹、桥、水、石等:造景手法有借景、对景、框景等。

3.2 柳士英等的传统建筑的中国表达

湖南大学大礼堂和图书馆等这一批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为柳士英先生后期建筑设计作品,一反柳先生前一阶段延续了近二十年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而代之以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奠定了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的风貌与格局。柳先生对大礼堂是这样自我评价的:“当时大家主张采用自己的民族形式,我仅仅在轮廓上着眼,在细部上是有自己的手法的,在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天幔、楼梯、门窗以及台口装饰都是有显著的不同风格,很难说是中国的传统形式,也很难说是西方的样式,总的讲来这个设计意图是革新的,式样是不够熟练的,亦中亦外,亦古亦今。”这两个民族形式的设计可贵之处是并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传统的木结构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相结合。这在当时建筑状况比较落后的湖南,可说是开创性的成果。柳士英先生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杰出建筑师之一。在设计风格上,柳先生仍然坚持了他一贯的作风,即不盲目的照搬,而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创造性的运用。大礼堂的设计,除外观造型上是中国传统的外,在细部处理上仍保持了他所特有的手法。富有动感的装饰造型,如台口上的圆形装饰,层层大圆中夹小圆,使人联想滚动着的轴季,而两旁的垂带装饰又起到稳定的作用;楼梯上的滚球形扶手,仿佛在随着人流而上下滑动,新颖独特。图书馆在传统形式的屋顶下又有他常用的通贯三层的竖向直线和圆拱形的人口等,这些都说明柳先生的设计从来不受某一种单一风格的束缚和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一点正是一个建筑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3.3 魏春雨理性的乡土地域主义建筑风格

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是山东人。带着北方人气质的文质彬彬的魏春雨院长在湖大校园里做出一批刚劲有力、粗犷雄健的建筑,体现出彪悍、强势的鲜明地域主义特征,面对湖南大学的柔山媚水,有些“辣手摧花”的感觉。

3.3.1 对比中延续——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建筑物位于东方红广场的西南角,视野开阔,位置显著,是通往岳麓山的必经之路,东面紧邻机械学院,斜对面是图书馆,与校大礼堂、岳麓书院的距离也在百米左右。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地段,机械学院是上世纪初留日归来的蔡泽奉教授于三十年代设计的,是一座西方新古典式建筑,图书馆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建筑,老图书馆和大礼堂是柳士英先生设计的中国传统式样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则是建于宋朝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从古到今,从东到西都浓缩在这“方寸”之地,我们的建筑应该以哪种文脉为背景?应该与哪栋建筑相协调?考虑到岳麓书院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它正门有这样一幅有名的门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它不仅是对书院乃藏龙卧虎之地的一种写照,在这一“藏”一“纳”之间也表达了一种豁达超然的境界,这不正是治学之人所应具有的品行吗?这种感悟激发了建筑师的灵感,一虚一实,一藏一掩的造型手法正是与书院精神的遥相呼应。

除了上述建筑从意义深度对文脉的一种延续之外,建筑的色彩、质感、风格上也有考究,建筑主色为砖红色,是与紧邻的科学馆(清水砖墙)的协调,通过压缩体量与退让红线使得视觉上两栋建筑融为一体,也是同整个校园建筑统一。从风格上来说,建筑大块面简洁的墙体、玻璃盒子是现代主义的表征,这与科学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却形成对比。为了处理好这种对比关系,建筑师费了不少脑筋。通过一些构架和双层外墙的处理手法,加强了新旧建筑之间的融合,消减了;中突。在大墙面上开以有规律的带有古典尺度比例的小窗洞与旧有的古典形式来产生“对话”。从最后形成的效果来看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和谐的,这也就说明了

在融合新老建筑之肘并非一定要采用相同的语汇、手法。在这里建筑师放弃了营造古典主义的外表和符号去迎合旧建筑,而是用一种对比的手法和迥然不同的风格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呼应,在这对等关系下,建筑表现出自身特有的魅力,虽然在体量上与旧建筑相差较远,却不会有附属之物的感觉。此外建筑在平面关系上,基本是对现有图底关系的延续。

3.3.2 统一中延续——湖南大学建筑系馆和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大楼

这两栋建筑继承岳麓书院院落空间,借鉴传统书院的空间尺度处理手法,以错落有致的小尺度院落空间组织各功能区,构成校园空间的独特肌理。巧妙地利用了建筑的空间形态围合成若干“L”、“U”、“口”字型的院落空间。这种空间相对于开放空间有更宜人的尺度与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衍生出多层次的“灰”空间。应用于校园建筑及规划设计,营造多层次丰富的交往活动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室内外空间的流动性,为师生学习、交流及各种课外活动提供了可能的场所,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些院落空间重重相联,分合有度,表现出朴实、淡雅、自然、含蓄的特点,犹如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清新淡雅。“书院不尚奇伟丽,而重寓意。”特有的空间意境。表现出文人墨客之斯文气息,蕴涵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园林的主景山池空间总是较为开阔,属于‘旷’的境界;庭院空间较为狭小,属于‘奥’的境界。园林离境,必须有旷有奥,使之产生对比变化。”

室外运动场地、开敞水面与保留山体,以及校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具有围合感、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这些非正式的外部开放空间往往由于个性鲜明、场所精神强烈、可随机聚教人流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人群活动场所,构成校园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朴素而天下未能与之争之美”,在湖南大学近现代建筑的创作上,前辈们试图建造出一座有善百年弦歌不绝历史的悠远庭院。从规划、建筑、景观等各方面进行整体考虑与设计,并结合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尝试通过建筑文化的“杂交”,创造出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更有“意味”的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寻传统书院新的时代内容,创造出理性感性相统一的“静心、悦情、深源”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营造手法,寻找适合中国的新地域建筑处理方式,最终做到现代主义建筑的中国表达。

作者:楚芳芳 张国杰 肖洋

校园规划建筑美学论文 篇3:

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融汇于中小学校建筑设计

1引言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建筑的改革,学校建筑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对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应该是有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是他们成长的舞台和背景,校园环境也将成为其未来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片断,具有独特的情感寄托作用。责任关怀理念源于加拿大,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人身安全、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所采取的高度重视态度。2006年2月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化学品管理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责任关怀全球章程》。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大力秉承责任关怀理念,以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经济发展和有助于环境保护为根本索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关怀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其植根并发育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土壤,但对现代中小学校建筑属性、品格与功能之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示之意。

2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与中小学校建筑之实施准则

确保中小学校建筑功能完善、富有特色、安全牢固是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建筑中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学校建筑研究的行动方略。围绕责任关怀这一理念,中小学校建设应秉承三大原则:

2.1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规划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学校建筑是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优美、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人的一生有1/4~1/6(按全国平均年龄计)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与生活,在中小学校学习也需十余年,因此必须重视创造优质的学校环境,认真地做好学校建筑设计。中小学校建筑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布局、设计等环节,必须严谨求证,周密规划,科学取舍,充分显示中小学应有的属性和要义。我国中小学校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小学校建筑标准普遍提高,相继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等,由于我国学校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章可循,校舍设计日趋合理,我国中小学校建筑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2.2安全至上原则

中小学校建筑作为一般性公共建筑,有别于政府办公建筑的庄严肃穆和商业建筑的华美壮丽。设计上一般体现出亲和怡人、恬静悠闲、活泼向上之风格。中小学校建筑在硬件建设上应突出隔离、坚固、规范等安全要素。孩子们具有自由奔放的天性,而现实又强烈地要求严密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因此,在校园的总体规划中,既要体现开放的思想,满足孩子们活泼开放的天性,还要兼顾安全措施,这给校园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最常见的做法有将普通教室、学生宿舍尽量朝南规划,确保学生的正当采光权益;为防止学生下课拥挤、踩踏,将楼梯适当做大;根据校园安全管理原则,教学办公室随年级教室设置,完善学校无障碍设施。

当前,面对人群密集的这样一个特定场所,国家明确要求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做好学校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2.3精细管理原则

细节决定成败,践行责任关怀理念,要求中小学校建筑在建设中重视细节管理和边缘管理。目前,很多学校注重建筑主体空间内部的整合设计与利用,在学生宿舍楼设计开放的空间,做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在教学楼内设计学生课间休息活动平台,有的学校根据需要建设了学生活动中心,最大程度地体现对学生的多层关爱,一些学校在建设管理中融入了创新的因子,如某学校教学楼内走道墙裙为瓷砖,上下课的铃声改为悦耳的音乐,显现出一种有别于常规式的心灵关爱,尽显学校之细微用心。

图1龙胜县第二小学 图2龙胜县初级中学科技楼

3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与中小学校建筑之谋新要略

同龄以“班”、逐年以“年级”编排,可进行大规模施教的近代“编班授课制”教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并于19世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各种教育改革开始进行,教育发达国家出现了开放式教育和开放式学校,我国目前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小班化教学模式的试验。这对中小学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公爵就建筑问题提出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适用、坚固、美观”三个标准。中小学校建筑顾名思义离不开这三个标准,但着眼于责任关怀之三大“关键词”即安全、健康、环保。当前,中小学校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3.1以借鉴为指向标,精心谋划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蓝图

建筑艺术是城市的“名片”,建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中小学校建筑的谋划与设计,折射出我国教育的定位与走向。学校从“教”到“学”,从“单一”到“多元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新型学校的探索与革新在建筑领域内并不是一种单一现象,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潮中,以开放式空间为代表的建筑空间形态不断涌现。有的放矢借鉴吸收国外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应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建筑革故谋新的一个发展方向。

3.2以“人本”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建筑人文含量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根本标准和尺度去衡量一切、疏解万物,继而在伦理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价值系统。建筑是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建筑的人文性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追求。现代中小学校建筑在展现人性化设计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学校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将校园建筑作为体现文脉传承的载体是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这就要求建筑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态的观察和借鉴,做出努力与尝试。

3.3以创新为驱动力,适时开展中小学校建筑理性试验

思路创新有多高,决定了实践力度有多大。近年来,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中小学校建筑呈现出旌旗翻飞之势。随着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校逐步开展心里辅导、科普教育和奥林匹克体育教育等活动,相应地需要建设艺术、体育和科普教育等科技活动场所和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事实上,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指引下,立足现有中小学校资源,大胆借鉴国外规划设计模式,让现代中小学校建筑更具人文气息,应是中小学校发展路程的选择。

图3龙胜县民族中学教学楼

图4龙胜县高级中学办公楼及教学楼

4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与中小学校建筑之美学考量

中小学校建筑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其必须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维护中小学生安全成长做现实考量,从多层面显现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关怀。从建筑设计角度看应注重以下美学元素:

4.1绿色元素

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发展的主旋律,它指的是在建筑周期各阶段以最节约能源、最利用资源与最少废弃物产生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并达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中小学校建筑谱系中合理融入绿色元素,与构建节约型社会之发展主线一脉相承,其切入点:一是校园内公共场所绿化布局;二是校园内花草树种的优化选择;三是校园内废弃物存放处置;四是校园绿色能源引入利用等。在这些方面做好、做实、做精文章,有助于为创建绿色校园增添更多的感性亮点。

近年来,一些寄宿制学校在学生宿舍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小学生享有淋浴保健提供了现实可能。校园路灯及景观灯采用太阳能路灯,桂林地区在校园绿地设计上绿化地面标高低于路面标高,这样将场地内雨水直接排入路边绿化,有些学校通过雨水蓄水池将收集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景观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铺地面积,并增加其透水性;植物栽植方面尽量减少纯草坪面积,选用本地植物进行乔木、灌木复层绿化,提高植被生态效能。这些举措为倡行学校绿色建筑理念作出了务实有效的探索。

4.2色彩元素

如果说“绿色元素”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则“色彩元素”主要着眼于微观层面。著名作家闻一多曾说过,红色给我们以热情,绿色给我们以高洁,粉色赐我们以希望,灰色给我们以悲哀。在建筑中,善用、巧用各种颜色,有时会给人的心里产生很微妙的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粉色是一种很神奇的息怒色彩,让一个正在发怒的人进入有粉红色墙壁的房间,他的怒气会逐渐平息下来。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河自杀,自从英国政府把黑色的桥身改为蓝色后,当年跳桥自杀人数竟减少了56.4%。学校建筑之色彩运用,必须紧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以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营造有别于社会一般建筑风格的色彩方阵。学校教学楼多采用的橙色、蓝色等色系,因为蓝色可以创造一份悠远、宁静的环境,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轻的象征,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能启发人的思维。学校宿舍楼宜用橙色和黄色等色系,以营造一份温馨、幸福的气氛。

图5桂林市将军桥小学图6 桂林市中华路小学

4.3雕塑元素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小学校建造各类风格迥异、主题鲜明的雕塑,赋予中小学校建筑以美的灵魂。从一定程度上而言,雕塑是展现中小学校建筑美学之重要单元,也是体现中小学校显性文化的有力表征。部分学校雕塑也存在设计单调、主体牵强等状况。当然,也不乏其中的典范,如,嘉峪关市二中在校园设立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铜像雕塑(见图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颇具教育意义。一些学校多采用孔子全身雕塑像,则为用于儒家文化精髓感化教育学生提供了经典素材。

图7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雕塑像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1.

[2]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筑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秦智华 庞彬彬

上一篇:乡村建设原则研究论文下一篇:风险交流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