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是社会重大转型期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质量的创新之举,彰显了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凸显主体错位、目标偏差、动力不足、沟通不畅等进一步发展困境。破解现实困境,提升管理服务品位,应贯彻治理理念、提升服务层次,推进民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明确职能边界、激发社会活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格化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格化社会管理论文 篇1: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探索与思考

〔摘 要〕 实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是海口“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海口市自2013年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该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信息平台建设、网格管理的职责划分、部门协作联动、网格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居民的参与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必须从加大投入、构造整体治理模式、加强常态化培训和提高居民参与度等方面对海口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加以推进。

〔关键词〕 社区管理;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海口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海口网格化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5-13。

[作者简介] 汪洁(1979- ),女,河南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城市网络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络为区域范围,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以往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中,比较常见的是一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两级政府”是指市、区县;“三级管理”是指市、区县和街道或乡镇;“四级网络”是指市、区县、街道或乡镇、居委会或村委会。在城市里,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三级组织体系成为确保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强调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街道是三级管理中的重心,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街道所掌握的治理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方面,街道对各种条线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另一方面,街道的行政化管理控制手段,无法将辖区内的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比如各种社会组织、单位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其所用。由于街道资源匮乏、负担过重,自然要将相当多的行政工作下移至居委会,以至于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地位异化造成了居委会的运转不良和认同危机。

此种情况下,在街居之间寻找一个新的管理单元的意愿催生了社区管理的“网格”化,通过在街道和居民区之间,人为地划出若干个单元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进行动态巡视,并通过数字化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高效、優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对社区基本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推动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从事后处理向预警防治的转变,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提出及工作进展

(一)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海口市人口1988年建省后增长迅速,从建省初期的不到130万人发展到2013年年末常住人口21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18万人。海口市下辖美兰、琼山、秀英和龙华4个区, 2013年6月,府城镇撤镇设街,3个街道办事处挂牌办公,截至2014年9月,海口市下设21个街道、176个居委会。随着海口市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布局和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的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加剧,城市管理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新诉求。2013年,海南省委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确定为海口市三大改革任务,而海口市则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确定为三大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并先后出台了《中共海口市委关于改革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关于成立海口市改革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的通知》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

作为海口社区改创工作的“1863”顶层总体设计,是以《海口市城乡网格化管理办法》为基础,起草制定社区改创工作的18项相关规章制度,开发建设6大应用系统(政府服务五大联动系统、12345政府联动服务系统、社会管理与矛盾化解系统、公共服务整合系统、市场服务协同系统、志愿服务支持系统)和3大数据平台(社区人房现状数据平台、社会信用数据平台、证照文数据平台)共同组成。

海口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基于党政办公网建设,依托海口12345市政府热线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市、区、镇(街)、村(居)、社区网格五级联动响应机制和服务,即所谓的“两同两统”,即同一平台,同一服务,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对分散在海口市各职能部门、各企业中的22条政府类、行业类和社会服务类热线系统进行整合。12345政府热线平台和全市社区网格指挥调度系统的成功对接,让社区这个“全能保姆”能越级反映问题,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

过去,居民给12345市政热线反映问题只能通过电话,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还可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等现代通讯手段把诉求反映给12345市政热线。同时,社区居民还可通过网格员运用社服通(移动终端系统)向12345政府热线社区指挥调度系统提出诉求,热线指挥中心依据网格员反映的问题进行立案,并派发到相应的职能部门或企业,职能部门或企业对派发来的办件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将职能部门处理的办件任务核查后再由社区网格员核查处理结果,最终反馈回指挥中心,直至问题妥善解决。以往热线工单只能够派发到区一级单位,而现如今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办件可直接派发到社区居委会一级,为市民的服务从区域向网格转变,便民的同时也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三)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展

为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顺利展开,海口市于2013年7月把万福、滨海新村两个社区确定为社区管理的深度试点,从全市10家单位中抽调了34名35岁以下的非公基层工作人员组成网格员队伍,派驻试点社区。网格员被赋予信息、宣传、服务、监督四大职责,严格实行“54321”工作制,即每日登记5户人口、完成4次服务、发现3个问题、进行2次巡查、撰写1篇日志。网格员在巡查中要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能处理的即时处理,若需要职能部门协助处理的可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及时把信息传递给相应的职能部门。通过半年多的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范围覆盖面甚广,包括党务、综治、社保、民政、计生、城管、流动人口、公共事务等,并初步形成了网格员考核监督机制,为海口市全面推进改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4年,按照每个网格300—500户的标准,海口市把主城区划分为1148个网格,其中包括居委会网格1120个、村委会网格28个,覆盖145个社区和9个村委会。此次社区网格划分是在现有行政区划框架基础上进行的,严格遵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要求。

海口市民政局通过转岗招录的方式,依照“个人申请、单位审查、综合考核、成绩评定”的录取程序,从全市非公基层工作人员中组织了两批人员进行考试,共招录了1456名网格员,明确了网格员的工作职责,并为其配备了社服通等必要的工作设备。在市、区成立网格管理中心,在镇(街)成立网格管理所,在村(居)成立网格管理站,进一步理顺了网格化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市社区网格管理中心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对全市网格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训,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组织了近13000人次、250余场次的培训,为网格员顺利进驻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截至2014年12月18日,海口全市社区共录入人口数125.6850万人,录入房间数73.6966万间,录入户数66.6341万户,网格员不仅完成了全市1148个网格的人房现状数据收集,同时开展“门边服务”工作,共5大类11项服务,分别是市人口和计生委推行的城镇居民一孩《生育服务证》、二孩《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市残联推出的残疾证;市民政局老龄委推出的海南老人优待证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市民政局低保中心推出的住院医疗救助、居家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等。

2013年海口市开始推进“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成立了推进“村改居”工作领导机构。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全市各村(居)务公开栏等相关公开能按照统一模式,规范及时地实现村(居)务公开内容的多样化及真实性。从2012年以来,海口市共有17个村实施了“村改居”,分别为秀英区2个(书场、镇海),龙华区9个(玉沙、义龙、滨涯、滨濂、秀英、坡博、面前坡、坡巷、仁里),美兰区4个(流水坡、三联、新东、土尾),琼山区2个(凤翔、铁桥)。

三、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及瓶颈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新生事物,全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固定的模式,海口市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从了解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难点急需改进和解决。

(一)平台建设成为制约社区改创工作推进的最大瓶颈

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信息平台是各种信息加工采集的处理站,它以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管理,以互联网为依托,最终实现实时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城市社区管理者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对社区信息进行实时监管,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和调处。虽然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最基础的人房数据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然而,最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系统仅为验证系统,正式系统仍处于初步设计和概算阶段,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

(二)网格管理职责不清、协调不畅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网格化管理涉及到多个单位与部门。在基层社区,工作种类繁多,如计生、民政、维稳、社保、环卫、宣传等诸多方面,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牵涉到多个责任部门,若联动性不足,就很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

目前,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还没同网格实现有效地对接,各区、各职能部门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网格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后,更多的是起到“发现”的作用,督促各职能部门改正的力度不是很大,不能及时、迅速、快捷地进行处置,扁平化推进的效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网格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社区网格化管理直接面向基层民众,网格员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因此,提高网格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尤为重要。

2013年11月,为了将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在全市铺开,海口市预计招录1300名网格员。为减轻财政负担,海口市没有进行网格员的公开招录,而是从财政拨款非公基层人员中进行内部转岗招录。社区网格员的招录条件设定为4项, 40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属于财政拨款非公基层人员、考试成绩合格。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及计算机操作,满分100分,60分为录取分数线。但由于转岗招录部分人员年龄偏大,超过了40岁,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文化课分数低等因素,最后综合考虑采取了降分录取,将录取分数线定在了40分。即便如此,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只錄用了一半人数。这些都足以说明,部分网格员其自身素养离网格化管理所需的专业化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网格员要认真了解、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掌握管理信息平台的运用等,并要求网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责任感、管理沟通能力及技巧,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

(四)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海口市自2014年2 月开展的“人房两清”入户调查工作中,一些居民因对入户网格员不信任、不理睬、不配合,甚至质疑,这让网格员倍感尴尬和无奈。居民对网格员采集信息做什么用?这些隐私信息会不会泄露?网格员管什么?何为网格员?网格员身份的辨认等问题都比较困惑。网格化推行为何受阻,主要原因之一是宣传不足,居民对网格工作不了解。除此之外,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过浓,服务内容单一也是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社区工作不仅包括计生、就业、社保、民政、综治等常规性工作,还有各类调查、统计和检查等临时性工作,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半行政事务,而且社区人员“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目前社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并不多,难以满足社区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四、完善海口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

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必须考虑前期的高投入和后期维护的高成本,所以,资金投入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保障。针对资金需求,可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模式。比如,进行社会募捐,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

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甄别系统的建设。社区可组建专业的信息采集员,通过细致的社会调查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的管理,及时更新信息。第二,信息沟通传播系统的建设。要广泛应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手持终端、互联网视频探头等多种手段,拓展信息的来源,以保证信息沟通传播顺畅。第三,信息维护保障系统的建设。要设专人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行,确保系统运行顺畅。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还应注意解决不同系统的兼容和信息共享问题。

(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构造整体治理模式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在于破除了传统管理的单一和平面化管理,倡导一种立体化和全方位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组织系统协同运作、合作服务。协同治理要真正实现“条块融合”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可以在市级层面和区级层面成立社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市政、安监、交通、卫生等多个部门,将众多功能集中到社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第二,做到“任务明确、权责对称、范围明晰、无缝衔接”,在网格内部确立差异化的责任、职责,杜绝以往管理中的推诿扯皮、责任虚置、管理盲区等问题。第三,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网格化要有刚性的协同监督、绩效评估体系,明确处理时限,每一个问题实施全程跟踪——分派到了什么部门,卡在什么环节,都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形成压力。可适度把权力下放到社区,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将网格化协同效率纳入各个职能部门一把手的考核指标中,网格员的评分占一定分值。

(三)加强常态化培训,提高网格员的专业素质

网格员的工作范围广,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对专业化素质要求高,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法律素质,还要熟悉社区管理的制度、政策及民风民俗。因此,可以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系统,依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机构,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以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社会工作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根据需要对网格管理员开展常态性的教育培训,使其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邻里关系的调解员和为居民办事的服务员。

(四)提高居民参与度,拓展网格服务

居民参与度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网格化管理不了解、不熟悉,为此,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比如宜昌的做法。一是召开网格员和居民见面会。网格员向居民介绍将要开展的服务,避免突然上门造访产生误解。二是市里为网格员统一订做工作牌,工作牌上有监督电话,网格员带牌上岗。三是每栋楼安装网格员公示牌,展示姓名、电话、服务职责等内容。四是与社区居民开展文艺活动,使居民和网格员尽快熟悉,加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五是制订长效机制。对不同人群定期开展服务登记,对需关照的特殊人群进行分类管理等,对社区常住人口开展从出生、入学、就业、低保、养老、医疗到死亡的全程服务。

除此之外,在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要开发社区成员的公民意识,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逐渐培育公众的自治文化。同时,要鼓励发展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通过各类组织整合分散的资源,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扩大社会参与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弥补网格管理的盲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城市基层治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陳敬儒,张 晓.有事先找网格员[N].海口晚报,2014-12-19.

[2] 李佳飞.管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N].海南日报,2015-01-06.

[3] 赵彦双.网格员:“好保姆”的路还很远[N].海口晚报,2014-01-15.

[4] 邓海宁.闭门羹,网格员难咽的家常菜[N].海南日报,2014-05-15.

[5] 邓海宁.网格员如何织出百姓“贴心衣”[N].海南日报,2014-05-16.

[6] 王 斌,贺嘉钰.试析信息技术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以社区网格化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9).

[7] 方 轻.厦门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现状与对策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3).

责任编辑:徐 芳

作者:汪洁

网格化社会管理论文 篇2:

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困境及对策探讨

摘 要: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是社会重大转型期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质量的创新之举,彰显了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凸显主体错位、目标偏差、动力不足、沟通不畅等进一步发展困境。破解现实困境,提升管理服务品位,应贯彻治理理念、提升服务层次,推进民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明确职能边界、激发社会活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

关键词: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困境;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更好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服务群众质量,不少城区党委政府结合自身社会基础与治理目标,充分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服务基层群众、增强发展活力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该模式历经11年探索和实践,在彰显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凸显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加强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网格化管理服务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辖区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纳入网格,将多种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整合其中,将社会管理服务责任落实其中,将社会管理服务问题尽可能解决其中,做到“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交得上心”,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推动社会管理服务群众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效能提升。2003以来,全国不少城区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作为切实服务群众及时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扎实推进,盘活了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创新了运作机制,赢得了解决问题主动权,探索出社会管理新路径,提升了服务群众质量,取得了切切实实的成效,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群众好评。成绩勿用质疑,问题不可回避,深入剖析问题,为着推进发展。

(一)主体错位。网格管理是载体,服务群众是目的,其价值取向应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强化服务,又加强管理。党政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服务人民群众,但其具体履职行为是执行行政指令,履行管理职能。从目前各地网格化管理服务实践看,虽有一定的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但因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单元,实际上主要是市政管理的政务网格向社会网格的延伸,履行管理服务主体则是以行政力量为主,少有“两代表一委员”身份、党员身份的身影,这样,就存在普遍的服务主体错位的现象。所以,网格化管理服务,虽能浅层次应对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诉求,但难以应对群众的政治、文化等更高层次权利诉求,更难承担社区居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

(二)目标偏差。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就是快乐和痛苦,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1]为国民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执政党的最高执政理念和终极价值目标,正如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伊始就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社会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其目标指向正是达成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当前城区网格化管理并未完全脱离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的实质逻辑,反而进一步促使政府职能在基层社会的多角度展开,社会自治组织逐渐被淹没在政府交办的各种事务中,成为行政权力的延伸,陷入“控制有余、自治不足”的窘境,难以体现网格化管理本应具有的精细化、动态化、扁平化、快捷性管理的显著特征。其实,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超越其工具性属性。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可决定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空间,却无法决定社会管理的成功与失败,既无法保证政府和其他使用者对其加以理性的运用,更无法决定社会管理的价值与目标。故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认识先进的信息技术背后应蕴含的价值追求,使之有利于推进基层社会民主和社区公民自治的目标,有利于方便群众和基层生产和生活,而不是一味的管控,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三)动力不足。改革创新成果也主要是将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度化、法制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民众维权意识更加强烈。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解决已出现的突出矛盾,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网络化服务、格层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集约化、精细化,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应运而生。这是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运行以来为各方看好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地试点实践中,网络化管理服务系统自运转动力不足明显。[1]系统管理动力难以持续。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格局仍由党政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管理权力和资源过分集中于地方及基层党委政府,管理事务主要由公务人员解决承担,履职动力主要来自系统内部科层制的管理势能,难免不出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变”[3]现象。[2]系统服务动力难以维持。据笔者2007~2008年在湘、津、辽、蒙、桂、鄂、粤、琼、川、贵、浙、皖、赣、鲁、新等沿海、内地、西北地区的15省(市、区)27个地区对

5800人问卷调查及五年后的2013~2014年在上述地区对2436人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请求提供帮助的对象(多选题,八选四)主要是“亲戚”、“朋友”、“党政领导”,而找“党代表”的分别仅占3.41%和2.55%。这说明党代表因产生欠规范,构成欠科学,履职资源不足,导致其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影响力欠佳,服务群众动力不足。上述调查中,找“人大代表” 的分别占9.81%和4.93%,找“政协委员”的分别占

2.24%和1.68%,找“党员” 的分别占3.52%和4.68%,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人员”的分别占13.43%和12.23%。同理可见,服务群众的重要主体服务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难以为系统提供坚强的自运转资源。同时,在网格具体承担管理服务工作的社区人员,不仅要负责多项常规任务,而且还要负责数百户居民的一般事务,随时把服务信息录入系统,定期访视所负责网格,工作负担过重,但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

(四)沟通不畅。 ①纵向沟通不畅。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权利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网格信息采集工作量大。因社区志愿者总体缺乏,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人员介入较少,民意代表难觅踪影,民众诉求信息采集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及待遇不高的临聘人员承担,而且社区居民较少使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表达诉求,致使网格管理系统难以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因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仍在传统的科层体系中运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相关部门直接负责。民众诉求信息需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才能加快解决的速度。而逆向推进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力量十分薄弱,导致网格管理服务的纵向沟通难以顺畅,容易造成社会管理流程滞胀现象。 ②横向沟通不畅。网格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和单位。个别部门强调自身工作重要性,较少考虑到条块关系,导致一些工作线性管理明显,横向互动不强。而在最基层的社区,其工作又涉及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宣传文化、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一个问题往往又牵涉到了一个或几个责任部门,因联动性不足,在部门与部门间容易出现责任推诿现象,造成基层网格平台的问题积压过多,民众诉求及时解决不易。③影响基层自治能力提升。党政影响力向社区网格延伸过度,阻碍网格内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自律自治能力的提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虽是一次改革和创新,但其侧重点主要落在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上,并未涉及现有社会管理格局。网格化社会社区网格内主要的街道、社区管理本身的经费来源依然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目前政治格局下,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政府的权威是十分必要的,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强化党的领导和政府权威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事无巨细都由党和政府掌控,将严重制约社会自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影响社会自组织的自治能力和居民互助能力。因此,如何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党的领导作用,同时又能保证基层社会自组织的生长空间和活力幅度,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中建立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是当前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面临的一个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与网格化社会管理相配套的法律和制度缺位。社会管理涉及到公民、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尤其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划清“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公共权力如若使用不当或使用过分,就有可能侵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利。当前网格化管理服务的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社会管理的授权不充分,带来执法难、协调难的社会管理困境。

二、破解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贯彻治理理念,提升服务层次。现代治理坚持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强调多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坚持服务导向,体现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服务方式转型,淡化城市基层管理行政化色彩,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管理服务平台,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通过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主体,实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减少社会管理工作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精细灵活,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订单式”服务。贯彻治理理念,必须优化服务资源整合,改革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的合力。既要整合条块资源,不仅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工作;也要整合服务团队资源,普遍建立以机关党员干部、乡镇(街道)干部、社区(村)干部、民警和民间热心人士组成的“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更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资本的特有优势。贯彻治理理念,必须推进服务机制优化,改变传统社会管理中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甚至被动应付、放任自流状况,健全与完善包括责任包干、分层解决、信息共享、考核激励和组织协调等运行机制,确保基层治理体系科学运转、卓有成效,构建起更科学、更规范、更具生机、更富实效的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

(二)推进民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党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民主得到长足发展,基层群众是享受民主发展成果最多的群体。同时,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基层民主发展中确实还存在“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出现了基层民主发展力度、服务群众质量水平随领导人的变动或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波动的现象。只有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才能为网格化服务群众的创新之举提供持续的动力。①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权源决定权力运行方向。应切实改变传统的以任命制为主选举制为辅、选举制服务并服从于任命制的干部人事制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逐步实行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在县级以下应试行两官分治制,即政务类官员应实行任期制,由严格规范的选举产生,事务类官员实行常任制,但应建立规范的以服务对象评价主导的考绩机制。只有实现权为民所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改革“两代表一委员”等履职制度。当前党代表产生主要由上级机关决定,普通党员很难实质性参与,党员的参与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严重虚化,选举过程无公开竞争环节,导致党代表认可度普遍较低。党代表主要由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构成,在县级约为60%、在市级约为90%,这种构成主要体现组织意图,很难体现党员意图。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配套,连党代表名册都属于党内机密范畴。故党代表很难切实履行其服务党员群众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情况与此类似。所以,必须规范“两代表一委员”的产生方式、履職机制和制约监督机制,促进他们履行服务群众的职责。同时,改革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机制,促进它们切实履行服务群众本职。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明确职能边界,激发社会活力。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确定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职能边界,改变全能政府定位,减少盲目作为现象,使政府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政府也要理出“责任清单”,政府该怎么管市场、管社会,“法定职责必须为”,以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激发企业、社会活力,努力创造共同服务群众的氛围,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①厘清党委政府的职能范围。当前,在各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实践中,虽然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但党政力量仍然扮演着关键角色,网格内的主要事务,甚至事无巨细,仍由党政人员解决处理。从条块整合来看,大多也是将以前的“块”做大,并将其纳入到“条”的体系当中,受“条”的掌控和监督,因而主要还是在原有的行政管理直线的节点上的功能集聚化和扩大化。如此,既加重了党和政府的负担和压力,也不利于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激发社会活力,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党委政府不能凡事都大包大揽,要从“主角”向“主导”再向“引导”转变,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主体的重心转移,避免出现社会管理中党政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党委实施的主要是政治领导,而非业务领导;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监督当是间接而非直接。这并非指党政力量在社会治理中要立马“完全退出”,而是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党委和政府要与基层社会组织、公众建立互信关系,尊重并扶持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步由以党委政府为主向党委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合作的方向转型过渡。 ②引导社会组织成长。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党政力量的无限扩张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而是提升基层社会的自律自治能力。如,通过类似“时间银行”等激励方式,激发志愿者积极性,发展志愿者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优惠、补贴等方式,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可采取不同政策,对像社区保洁、物业管理、搬家、家政、单位后勤及其他便民、中介服务,引入市场化机制,促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对一些不具备企业条件的服务实体,如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持,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 治理的本质内含合法性、法治化。社会管理涉及公民个人、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尤其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划分“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公权力如不当使用或过度使用,就有可能侵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利。网格化管理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带来网格化管理中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例如,一些聘用的网格巡防员在执行任务中一定程度上带有“执法”性质,其授权的合法性何在?巡防员在工作过程中被殴打或受到人身伤害,如何获得合法救济?网格信息采集过程中如何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在保证社会秩序的同时如何确保个人的自由和公众生活的多样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面临在发展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建立社会共同体、在价值开放多元化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形下落实公平正义、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等“五大挑战”。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正因应这些巨大挑战彰显其独特优势而为各地党委政府所接收并付诸实施,其发展方兴未艾、势不可挡。但也要看到,这一创新模式的投入巨大,如网格化管理模式先驱的北京东城区在新模式中共投入 1684万元。海口市指挥监督中心管理平台投资 814 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无线终端、高清摄像头等设备,投资 196 万元人民币用于数据库建设,铺设光纤等软硬件设施的补充。鉴于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共性及其发展趋势,政府宜开发通用性的管理系统供各地使用,既大大节约成本,又高起点建设管理服务网络。同时,网格化管理的正常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要从建设民生工程的角度,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工作人员编制,解决网格化管理工作“临时抓壮丁”的现象,聘请专职网格员,提高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保证他们能够爱岗敬业,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格员,提高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保证他们能够爱岗敬业,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3] [英]休謨.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 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3).

作者:毛政相

网格化社会管理论文 篇3:

网格化社会管理与中国古代基层自治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我国提出社会管理创新以来,在全国许多社区正在实践的一种创新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

对于政府来说社区网格化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加强了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速度。现代化科学封闭的管理系统,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管理的进步,但仍然有所不足。

网格划分如何才能兼顾

我们知道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单位,下辖若干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有极少数的行政村,这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派出机关,受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领导,行使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赋予的职权。

因此对城市社区进行网格化划分时,如果过大则与街道办事处重合,创新意义无法凸显。如果过小,则突破了过去行政区划,把基层群众自治的社区居委会变成了行政单位。况且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仍然不够成熟,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还存在城中村、老旧化小区、CBD商圈等问题。网格划分时,这些地区显然无法与居民社区进行同等划分。

大量雇用网格员增加了行政成本

既然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一定的网格,那么这些网格就必须有人来管理。用谁来管理,怎么管理是网格化社区管理的重点内容。

以创新社会管理经典案例“一格四员”模式为例,此种模式在网格化里面配置四员:网格管理员(社区居委管理人员)、网格协管员(机关包片干部)、网格警务员(片警)、网格监督员(老党员、4050人员、人大代表等)。部分地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由社区工作者、低保户、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等组成的“六员”。

这种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来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这就意味着国家要出更多的钱,雇佣更多的人员进行更小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增加了行政成本。且不论这种做法的效果如何,只按照如此发展不仅与“高效率、低成本”的世界潮流相悖,也与中央一直裁减政府机构、缩减行政成本相对。

北京师范大学某专家认为,在政府管理上最怕的就是责任不明,协调不顺。一个政策一个专门机构,一个事件又是一个专门机构,而机构之间又不协调成为一体是不利于行政管理的。同样人民大学的专家提倡,社区需要更多的自治,基层政府组织需要提供的是监督和裁决,事事都管往往出现事事都不管的情况出现。

网格化管理有可能加大基层人员的工作压力

过去街道办事处虽然在名义上是基层的协调和领导机构,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主导条线部门的行政行为。任何一个区级部门,都可以随时向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安排工作任务。由于街道负担过重,资源匮乏,自然将相当多的行政工作往下转移到居委会的身上。居民区层次承担过多的行政负担,从反恐到计划生育,从统战到公共安全,一切事务进社区。

网格化社区管理除了快速反应问题以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两轴分立。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这样的制度,本来是为了应对工作中,街道所能够掌握的治理资源远远不足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解决区级部门盲目安排任务的问题,并未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

这是因为如果网格化划分完毕,那么相应的应该取消基层的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不然基层人员既要管理好网格里的事,还要处理街道的事情,双重身份任务更多。部分地区采用网格里只有一个网格员,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监督,这样规避上述问题但又增加了网格员如何与街道、居委会进行协调工作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基层管理人员的构成多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撇开其自身能力问题不谈,让他们发挥余热固然可以,但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安享晚年。网格化最需要的其实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团队建设,刚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大量使用他们管理公共事务,仍力有所不逮。所以基础人员的工作压力仍需要进一步减弱。

社会管理创新可参考古代中国基层自治

在记者看来网格化社区管理,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使用过的“保甲”制度非常相像。普通群众可能以为“保甲”制度是反动的代名词,这是因为这个制度身上有两条非常不合时宜的规定:限制人口流动和连坐。剔除这两条,我们便能发现此种方法仍有值得思考之处。

公共管理,说到底就是公共利益的调和。古代中国虽然经历了千年的君主世袭制度,但在基层一直不缺乏自治精神,甚至可以说基层自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古人常说“皇权不下乡”,对于基层群众而言,乡里的族长和家法族规,比政府派来的一茬又一茬的县官显然更具有影响力。而这基层自治的基础就是公共利益的调和。他们共同面临着治安、邻里纠纷、粮食生产等公共问题。

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宗法制在农村虽然还有所存留,在城市却早已解体。生产大队退出历史舞台后,农村的社会管理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虽然参考西方,努力去发展个人,但缺乏一个有力核心,也不符合传统中国人的习惯方式,古今无法有效衔接。因而农村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集体利益公共体,集体共同信奉的价值观。

在城市中,由于血缘纽带逐步瓦解,社区生活成为居民的基本方式。可以对照汉代的五家为“伍”,唐的四家为“邻”,北宋十户为一保,在社区里将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家结成一体。如拥有共同楼道电梯的,共同拥有小区内街道、花圃及公共设施的结成自治小组,再由这些小组组成整个小区的自治大组。而小区与小区之间,由街道编织组成街道办事处。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看重邻里关系和家庭,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的发展成长。盲目照搬西方社会管理模式,不仅会对中国人信仰产生冲击,甚至会消灭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而存在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许多优秀的自治实践,作为沿承先贤的后人,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借鉴,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耿春雷

上一篇:多样化初中德育论文下一篇:适应性环境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