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2022-04-20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东城区作为北京的首善之区,拥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篇1:

网格化城市管理中的“六精六细”

“六精六细”指的是精准细化、精密细致、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精明细巧、精心细腻。“六精六细”管理理念是在推进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理念,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高度凝练、方法创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放大,对网格化城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网格化基本情况及其发展历程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试点网格化城市管理,从城市管理需求入手,通过“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准定位,进而实现城市管理问题从“发现”到“处置”的精确快速流转。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创新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2005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在东城区召开现场会,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被建设部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根据要求,北京市于2006年4月建成市、区两级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

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经历了从探索运行到功能逐渐完善并拓展扩大应用领域的过程,经受了2008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APEC会议城市运行保障等重大活动的检验。目前,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年均问题发现量600万余件,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细心梳理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以来的情况,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具体表现在:从高位来讲,网格平台的统筹力度尚显不够;从实践效果来看,市民的获得感还不够强,加之各级管理部门对网格系统的认识程度不一,比如网格系统管什么,怎么管,如何做?其核心发展理念是什么?等等。

二、网格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城市管理特别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需要持续用力,防止反弹。不用力管理,是懒政;不持续管理,搞突击,同样也是懒政。城市管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管理对象和责任主体的明确。网格化城市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准确地表达这一基本要求。举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把城市管理看作是货物运输,那么以往的城市管理更像是马车。马车跑在路上,马会累,需要吃草,需要休息,货运送给谁也不太清楚,使劲往前跑也跑不快。而现在的城市管理更像是厢式货车。货车载重量大,速度陕,不需要休息,目的地明确,运输效率高。网格则是为“厢式货车”服务的城际高速公路,案件通过网格系统快速流转,直抵目的地。

三、网格化城市管理中的六精六细

做好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需要高度把握六精六细。

一是精准细化。首先是部件普查率高,部件信息底数清楚准确,包括城市部件(家具)这类管理对象的坐标点位、建设单位、管理单位、维护单位、值班电话等基础数据,同时还应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法人姓名、责任人、传真等信息。其次是普查、立结案、管理、技术等相关标准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国际一流品质。最后是问题发现人员的描述准确,包括准确的位置、案件属性、详细情况、减少模糊空间等。

如何把握和深化精准细化,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部件普查,三年内实现两个100%,即实现城六区部件普查率达到100%,其他区的建成区达到100%。其次是相关标准要兼顾北京特色,树立“红墙意识”、三区观念、服务理念,实现分级管理,为智慧管理打下基础。最后是通过采用图像识别、卫星定位等一批新技术,实现系统自动发现、准确定位,减少位置模糊和描述不清引起的歧义。

二是精密细致。网格系统是由监督、指挥、派发、协调、反馈、核查等环节组成的闭环工作系统,系统同时搭建了街、区、市三级横向指挥平台。问题在基层发现,三级平台依次流转,逐级上报,形成了案件横向传导、纵向传递的单向派发流程。每一个案件均可溯源,在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不论是纵向的闭环全流程,还是横向的指挥全过程都非常精密。按照北京市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以职能下沉为核心,依托网格系统,需要进一步发挥基层网格监督员的作用,加强城市管理微循环,实施扁平化管理,实现综合类问题发现在基层、解決在基层,提高街道一级部门之间的联勤联动,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扩充问题的发现渠道。

三是精雕细刻。首先是城市景观方面。交通设施、报刊亭、架空线、户外广告等城市景观和设施,不仅要在出现问题后精雕细刻地进行维护,从设计、施工、管理至相关标准、规范等各阶段也需要精雕细刻,提高城市的品质品位。其次是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要更好地利用二维码,比如步道设施二维码、交通设施二维码、胡同二维码、街(巷)长二维码等。通过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对设施及问题进行上报,还可以查询到管理单位、维护单位和主管部门。三是利用海量的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案件等大数据,结合人口、交通、区位、季节、气候、能源等要素为城市画像,让城市有血有肉。最后是标准体系要不断推进和细刻。随着北京市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件处置标准、处置时效、运维单位等都在发生变化,一些陈旧的部件设施已经淘汰,一些新增的部件设施应运而生,要避免粗放、粗糙、粗心,及时更新相关作业标准,缩短工作时限,明确部件设施为管理对象,统一纳入城市管理网格系统进行管理,在城市管理网格大平台上补足细节,与时俱进,像绣花一样精细。

四是精打细算。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和性价比。一方面,北京市将统一搭建网格云平台,加快信息流转,各街乡镇不再单独开发分平台,此举将减少一千多个分平台系统的重复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案件的成本控制。曾有部门进行过测算,一个简单的城市管理问题,比如一个垃圾袋,在网格系统流转处理所需的行政成本、手机费用等相加大约60元。所以,对于一些简单的城市管理问题,如果通过网格系统来解决就要算一笔成本账。因此,网格系统的管理单位要提高网格监督员自行处理案件的能力,把网格监督员的工作量在网格系统上留痕,促进网格监督员快速处置一些简单的城市管理问题,降低行政成本。同时,针对网格监督员的日常巡查工作,要不断深入研究,结合辖区特点,制定符合辖区发展、区别化的工作量和案件量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组建更为专业化、效率更高的问题发现队伍和处置队伍,不以大成本换取小效能。

五是精明细巧。一方面,提高高新技术在网格系统的应用,依托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高清视频、自动识别等新技术,补足重点地区易遗漏等短板;另一方面,要结合人、地、事、物、组织等城市管理服务领域的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城市管理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做到事先预知,提前研判,实现智慧管理,运筹帷幄,科学调度,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发展。

六是精心细腻。首先是对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本质需求出发,通过媒体、热线、互联网、微信、二维码等渠道,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对事。要充分利用街(巷)长制度,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综合类问题,不能解决的专业类问题要通过网格系统立案流转。对于网格立案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答;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讲明原因,得到诉求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城市管理部门要树立朴素崇高的事业观,弘扬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带着感情办事,管理要有温度,行为要有热度。

综上所述,六精六细是对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指导,是未来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发展的根本遵循。

作者:李岩

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篇2:

运用网格化城市管理 保障低碳城市运行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东城区作为北京的首善之区,拥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模式。2011年,东城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思路。运用科技手段、发挥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低碳城市运行中的作用,成为适应新的城市现状和新的管理需求,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低碳城市”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学者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也有的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结合相关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特征

1、经济性: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

2、安全性: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3、系统性: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动态性: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适应变化的情况;

5、区域性: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注重低碳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

(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瓶颈难题,能否成功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很多著名的城市在经过一番漫长的转型后,成功确定了自身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我国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包括保定、上海、贵阳等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但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二、东城区低碳城区建设的规划

围绕“低碳经济”的理念,北京市东城区制定了“十二五”节能规划,设计了未来“低碳城区”建设的相关内容:

主要任务是再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低碳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服务业,推进低碳服务、中医药、体育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坚持低碳、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培育低碳产业、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低碳方向转变。

融资环境方面,通过提供良好的绿色金融环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出台鼓励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低碳产业企业上市。

低碳生活方面,推动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与各街道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共建“低碳生活社区”,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城区建设,实践绿色生活。

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低碳城市运行中的作用

城市的低碳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规划建设方面,包括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在低碳城市生活方面,包括居民的低碳消费理念、低碳生产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管理方面,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其中城市管理的作用更多的是制定准确、有效的措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助推城市规划的实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作为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应在城市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对城市规划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东城区将以倡导全社会节能意识为重点,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发挥社会单位主体作用,逐步将节能工作引向深入。如,启动建设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综合运用新型节能、节水、节材措施,提高项目自身节能水平;探索新型技术,减少城市用电消耗;借鉴国际经验和理念,探索适合东城的低碳城区建设方案;结合自身优势,运用低碳设计理念,加大对风貌保护区的规划,使之有序发展。

规划中的绿色项目建设,必将给城市环境带来变化。有效的网格化城市监管内容就必须配合项目做出调整,及时更新新增的城市部件和城市地图,并对部件的权属进行确定,帮助权属部门及时掌握部件的损耗情况,减少规划推进的障碍。如,新增的雨水收集设备、节能路灯等新型设备的使用,对城市部件的改变;风貌保护区的规划、绿色工程规划等,对城市地图的改变。这些变化都是随时不断地进行,需要网格化能够对各项数据做出快速反应。东城区在实践中基于网格平台系统研发了一套“数据动态更新系统”,让城管监督员在日常的巡视中利用“城管通”,将发现的新增、删除、变更的城市部件、地址、兴趣点参照物等变更信息及时上报网格平台系统。这种普查方式是对传统数据更新方式的有益补充。

(二)对城市运行的保障

低碳城市建设除了规划设计,最关键的是日常维护和运行保障。无论是打造绿色政务环境、进行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办公还是建立低碳社区管理模式,低碳出行、低碳生活都需要高效的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转模式。

低碳城市首先倡导的是减少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制定相应指标来进行严格管理。网格化可以实现对这些指标的监管,如,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数据监测,将容易引起污染的事项纳入专项普查之中,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摸索事物规律,提供专业部门事态跟踪情况。东城区多部门联合,利用网格平台和城管监督员进行了数次关于大气污染方面的普查。如,每半月对全区工地在施工期间是否按照作业要求进行道路硬化、洒水降尘、运土施工等方面进行普查汇总,并第一时间将数据汇总情况通报给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全区由于工地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的有力监控。

低碳城市其次是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出行提倡绿色方式等,这要求相关配套设施的改良。垃圾的有效分类需要设计不同垃圾的存放容器、垃圾处理设施,绿色出行需要设立自行车租赁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等。这些都相应地增加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需要网格化能够及时增加监管标准、确定权属部门、建立相应的立结案处置标准;需要网格信息平台能够继续完善,与一些相关的智能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为综合性的数据加工构建渠道。目前,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平台的监管案件包括6大类100小类的城市部件,6大类70小类的城市事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不同,这些内容将会进行相应增减,处置标准也要进行对应调整。

低碳城市还要求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低碳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东城区的低碳经济建设倡导以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服务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发展对融资的环境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有良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作为保障。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特点,可以确保城市管理监管的全覆盖和全时段,能够及时发现和督促相关部门快速处置城市管理问题。

四、结论

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有序的城市管理作保障。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作为集多项信息化技术于一身的创新模式,必将在低碳城市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朱传芳

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篇3: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城管监督员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城管监督员队伍是伴随着“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诞生而组建的一支特殊的城市管理队伍。城市管理监督员由下岗失业等就业特困人员组成,是按照公益性岗位安置的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督员的工作从建立之初的备受关注、到现在激情过后归于平淡,部分监督员出现了思想松懈、工作怠慢等现象及新的问题。如何针对监督员队伍的现状去改进工作,有效地调动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监督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网格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调研发现,监督员激励机制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为此,东城区城管监督中心利用多种方式对监督员激励工作机制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目前城管监督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机制是任何组织管理都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体系,它包括多项内容和指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东城区的监督员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励缺乏针对性,认可度不高,激励作用有限

我们对监督员的工作思想态度、工作状况以及对城管监督中心现行的激励机制的意见进行了调查,在发放的100份问卷中认为自己当前的工作积极性较高的占60%,40%的监督员认为自己工作积极性一般;对中心的激励工作满意的只占25%,认为还行的占45%,不满意的占30%。监督员属于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差,生活压力比较大;学历普遍低、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在40—50岁之间。他们中的部分人看问题的角度、方式、思维存在局限性。大多数监督员认为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如果缺乏物质奖励,单靠精神奖励作用不大。现有的激励方法有评选监督员之星、先进班组,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或进行加分的鼓励等,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激励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些激励制度和措施属于一般性的鼓励,对于“40、50”人员来讲作用明显不足。

(二)工资薪酬设计不统一,配套不够,激励难以持久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制度设计中存在如下缺陷:首先是监督员的工资无差别,新老监督员报酬一样,工资一刀切,这样就会压制老监督员的积极性,也带动不了新队员的干劲。其次,公益性就业组织工资薪酬虽然有规定,但是各地执行的标准不统一。有些城区城管监督员工资待遇较东城区高,造成了本区监督员攀比心态,影响监督员的情绪。三是监督员的工资增长幅度过低。几年来工资虽然有所提升,已经从原来的工资福利加保险的年1.4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6万元,但是对比这几年的物价上涨情况,监督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而这些必然会引发监督员的比较心理,对大部分监督员来说,他们目前就是打工吃饭,还没有把城管监督工作当成事业来干。如果激励机制不能与监督员管理宏观政策相匹配,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制度尚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激励难见成效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监督员认为自己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让人看不起,工作中有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监督员上报的有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体现不了监督员的作用和价值,辛勤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职能部门把矛盾转移和一些不负责任、不作为等行为打击了监督员工作积极性,监督员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受到了挫伤,阻碍了监督员自我发展和完善。另外,公益性就业组织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型的组织机构,它的法律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监督中心对于在劳动合同法中城管监督员应享有和不应享有的各项权益的标准掌握还不够清楚,监督员反映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和解决,包括合同的签订,这在监督员队伍中反响较大,对工作情绪的影响也比较大,监督员的责、权、利的关系还待进一步解决好。

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把握需求层次理论,也应当遵循相关的激励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以增强激励的实效。

(一) 要了解监督员的需要

了解需求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某一阶段上,人的多重需求是并存的,但是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需求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虽然监督员的工资收入少,但温饱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这并不是他们第一位的需求。广大监督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低,生活压力大。但他们有强烈的自尊,需要大家理解、关心和帮助,需要社会的尊重,这才是目前他们第一位的需求。每个人各不相同,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人而异地了解监督员的需要,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去正确引导,来合理支持,才能增强激励的针对性,才能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要遵循公平和激励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相比较,同样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怨气。实施监督员的激励机制需要体现公平理论的精神,提高监督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投入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出:当一个人认为某个目标的效价(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很高,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较大。这一理论启示我们:一是应当注重实施多数监督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二是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三是尽可能扩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四是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三)要形成配套的制度体系

应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手段,能够对实施激励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预期。当然,要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我们对监督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只有符合监督员管理制度体系,并受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其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如果激励目的与监督员管理制度体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也会遭遇阻力。因此,建立激励机制不能孤立进行,应该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必须通盘考虑才能奏效,单纯的激励会适得其反。

(四)要善于造就特色文化

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文化的建设。监督员队伍的文化应该按照新的城市管理文化理念,确立德化育人,从注重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向着手,一是坚持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凝聚、教育、团结全体监督员,构建内部团结和睦的氛围;二是注重鼓励监督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责任意识,养成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上报的习惯,有效协调政府与群众关系,形成爱岗尽责的城市管理队伍;三是注重培养监督员“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意识,鼓励监督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形成社会事务参与度高的队伍。

三、加强城管监督员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激励机制是提高监督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监督员作用的外部推动的制度集合。诚然,有了激励机制并不等于就有了监督员的良好形象和优质服务。若要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需要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近阶段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构建素质教育机制,实现自我激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监督员亦是如此。为此,对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监督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监督员追求需要的更高层次。就监督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加强对监督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政府监督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监督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监督员的素质教育务必把握品质、能力和行为三个层面。一是要强化思想意识教育。树立利益共同体观念,强化责任感,培养归属感,使其与从事的工作和单位共荣辱。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网格化城市管理专业知识的训练,鼓励业务尖子的产生,不断提高监督员专业技能。三是要严抓职业规范,提高监督员职业素养,规范监督员的行为,通过开展优秀监督员等各类先进人物的评选,树立一批优秀人物,激励监督员以先进为榜样,恪守职业准则,完善自我。

(二)改进物质奖励机制,实现报酬激励

监督员最为迫切的要求是工资待遇的提高和经济利益的公平。根据当前的情况应当采取如下激励手段:一是实行薪酬递增制。尝试拉开监督员工资的档次,每增一年工作年限就增加一定的薪酬,实行年度考核评定,合格的监督员工资晋升一级。这样就在监督员中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前景,形成区别,使他们对未来有盼头,鼓励他们安心工作。二是对现有的评选项目增加物质奖励额度,同时与时俱进地多增设一些专项奖,增加激励的新鲜作用,对出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以达到争先创优的激励效果。三是增设绩效专项奖励金,采取工作质量标准考核方式,给与奖励,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同时每月及时测评发放,以鼓励大家的工作干劲和热情,避免年终算总账的激励滞后。四是保留年终综合奖励的办法,尊重传统的文化习惯。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实现精神激励

一是把握好政策法规。针对公益性就业组织性质的人员按劳动法规定所应享受的条件和待遇,制定一本小册子,让监督员明白自己的权益和保障,同时按劳动法的规定保障监督员应享有的待遇。二是重视和尊重监督员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文关怀的力度,使监督员形成自发努力的氛围。各级领导多了解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多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体现集体的温暖,创造舒心愉快、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管理干部要和监督员打成一片,提高管理艺术,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让管理时刻围绕在监督员的周围。三是多增加一些有益于监督员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强化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提高对监督员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监督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四是成立监督员代表委员会,由监督员选出的代表组成,它能直接反映监督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意见,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监督员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达到在管理中有的放矢。

后记:2009年下半年,东城区城管监督中心在此项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制定了《监督员激励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绩效作用不明显、评优评先有矛盾等问题,实现了多劳多得、实效奖励、人文关怀和争先创优氛围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监督员的工作热情,监督员上报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数量明显上升,2008年和2009年同期相比监督员上报案卷数量增长了近2倍,完成工作量是2008年的2.4倍。监督员获得的各种表扬和赞扬也增多了,一名监督员已经纳入共产党员发展计划,激励机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文雪峰)

作者:高建武 畅永红 陈允波

上一篇:新课程语文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小学会计基础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