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国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常常会导致博物馆的千篇一律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在对于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常常失衡,情节叙事的方式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发生,本文用情節叙事的具体方法及其基本要素剖析如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实际运用,如何能够更好地设计博物馆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物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基于叙事体验下的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博物馆作为儿童走出学校的重要学习教育场所,其展示空间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儿童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合空间叙事的方法和体验设计相关的理论,采用一种更适合与儿童沟通的空间设计语言,可以更好地建立儿童与博物馆之间的亲近关系。我们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探索出儿童博物馆空间叙事的主题表达及故事脉络,做到真正地为儿童构建学习的空间,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提倡参与体验式的设计模式,打造出儿童友好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叙事;体验

我国博物馆的起步发展比较迟缓,最早是为了收藏,后期方完成了从个人的私密空间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赋予了博物馆其它的职能。其中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挥了引导民众扩展知识、打开眼界的作用,利用真实的文物、遗产展示,在虚拟的场景中对外释放文化基因,制造心灵的体验之旅[1]。近年来,随着儿童群体逐渐壮大,博物馆对于儿童的教育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作为儿童群体最庞大的国家,为了更好地培养儿童兴趣,满足儿童发展需求,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儿童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专门为了儿童增长知识、拓展见识而设计的空间展示场所。根据儿童学习教育的自由、无拘束、非强制性等特性,博物馆所展现的直观反馈与答案和教育学习上的可选择性正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2]。但由于博物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遥远及文化价值的深厚,其中的历史知识较为复杂枯涩,儿童往往是作为成人语言体系下的附带物,不言而喻,这也是许多儿童不愿意踏进这座知识宝库的重要原因。如何让儿童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改观以往儿童对博物馆服务于成人的刻板印象,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呢?

一、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是某个地方场所的标志,比如,餐厅、体育馆、游乐场等,这些地点本身就已经表明了空间功能结构及特征,当你走进这个空间,就能立马感知接触到的现实环境。其中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到儿童是否愿意走进这片区域进行活动,去聆听接下来的故事[3]。有趣的柔性空间必然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关注,空间趣味性具有吸引儿童的功能,能够唤起儿童参与进来的欲望。从空间规划来说,就是要创造一条“柔性边界”地带,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在都市丛林中,儿童的视野本来就被大大局限,因此,需要创造一种“广袤的视野”使儿童主动接受并愿意为此逗留体验。

以往的博物馆,更多地是以单纯的空间展示陈列为主,而今,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采用活动实践的形式,当然,自主探索也会是儿童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博物馆作为儿童参与历史文明的天然学习空间,其展示空间的结构和形式,以及流线和布局都要在符合儿童行为模式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注重儿童的参与体验感,使博物馆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儿童沉浸其中,培养儿童对创造人类文明的参与感,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积累关于文化起源的经验和知识。麻省理工学院的简·麦戈尼格尔教授认为:“优秀的游戏带给玩家比日常生活更加有宏大的意义。”[4]所以,应该为儿童拓展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搭建一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采用儿童熟悉的方式,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的空间氛围,比如玩和讲故事,对于儿童的体验感来说,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二、叙事体验下的空间设计策略

(一)主题故事的融入

通过故事作为引子,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空间设计,可以融入地区的背景故事,加深儿童对相关故事的理解与记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主题故事是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思路,是空间序列、空间情节和空间体验的核心,将每一单元的内容总结凝练且紧紧围绕主题故事展开叙述[5]。儿童博物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服务对象是儿童,因此,空间故事主题要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要满足儿童的情感诉求,要结合地区文化特色,立足本馆展览内容及馆藏特点,预设出主题概念空间,儿童要能在此空间的引导下创设出自己的空间故事,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儿童与成人的观展心理是相同的,都是使用视觉语言进行解读。把故事转为视觉语言体系,这无疑是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要引导儿童进入空间主题故事的情景中去,在听故事的同时仿佛像看卡通漫画一般沉浸,使每个儿童在博物馆中都能做到爱学、乐学。

故事主题要易于被儿童这一群体所接受,应将复杂难懂的内容通过层层剖析,以一种最简练的视觉语言呈现给儿童。从儿童对主题空间的感知出发,先建立儿童与博物馆空间的联系,并将馆中的物件与空间故事结合起来作为故事的脚本,把玩和讲故事作为中心的体验过程,鼓励儿童探索思考、得到充分理解或令他们产生兴趣。从儿童的意识经过选择性的处理再进入到故事的过程,最终达到与儿童思维的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沉浸体验。[6]

(二)空间序列的串联

空间序列是根据一定的组织模式进行空间层次的划分、有組织方式而存在并通过动线节点来整合空间的,所以它有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组织形式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韵律,动线把展示空间中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就像是一个句子中的连接词一样。在空间序列中以动线串联各个儿童空间节点,控制其开放程度,把握流线的快慢、动静和聚合度,综合运用过渡、衔接等处理手法,生成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空间序列。在空间中打造序列变化,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空间开合程度、不同要素位置进行编排等,使得空间序列真正被观者感知体验。“在一个故事中,一事接一事;在一个空间中,是一个要素接一个要素。”[7]对于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需要较开阔的空间,因此,在进入科普区之前,提供了一定的过渡空间,引导儿童由动到静,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有效控制展览节奏。

(三)情节的组织与体验

事实上,空间情节的组织和空间体验两者密不可分,情节的紧凑合理会反映受众进入空间内的参与体验感。情节的组织可以带动儿童快速进入状态,营造氛围感,深刻理解展现在其背后的故事意境,将儿童脑海中的故事真正实现,满足儿童的愿望。情节也分轻重缓急,在整个空间叙事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出情节亮点,这样空间节奏的叙事划分也会深化儿童在空间内的故事体验层次。互动情节体验借助交互式的装置,儿童喜欢用手触碰事物,如堆沙石、点击屏幕、手动拼接等,整个空间设置应重在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游戏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做游戏,而是体验生活并赋予一定的科普教育意义,将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利用空间载体进行叙事活动。

多种技术的相互配合使儿童沉浸在场景所营造出的浸入式的空间环境中,使其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即视感。浸入式场景技术通过声、光、电技术与视频特效等技术结合,在半封闭或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可以轻松地演绎出逼真、实时、三维的环境,重现古人场景及探索文物魅力等空间场景[8]。在浸入式場景中,结合数字语音进行的互动讲解与多声道相互配合,儿童在其中可以展现出多种姿势进行互动,如摇动肢体或触摸等。

儿童博物馆融入多媒体手段的体验方式足够真实,完全满足参观需求,将文物与现代媒体手段渗透到儿童空间设计内,在场馆内获得全方位感知,也必然会产生根深蒂固的情怀[9]。这种“移步换景”式的参观体验方式,可以让儿童切身感受到馆内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舒适合理的展示空间。这些都将有效鼓励儿童参与其中,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结语

当下,对于儿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正在不断地受到关注,儿童不仅需要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还渴望能够真正的融入整个空间环境去了解馆藏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立足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真正需求,将儿童的体验作为整个设计的主线,从整体到局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反复琢磨,最终形成真正从儿童出发、再回到为儿童服务的闭合环路,使儿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博物馆的学习教育中去。目前,国内的很多公共教育空间并没有考虑儿童的成长需求,大多还是以成年人的活动空间为主导,因此,对于儿童物馆空间设计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2.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3-16.

[3]方英.文学叙事中的空间[J].宁波大学学报,2016(4):42-43.

[4]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M].闫佳,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20.

[5]李苑.儿童博物馆叙事性体验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8.

[6]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49.

[7]董璟璟.城市儿童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41.

[8]陈奕彤.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J].工业设计,2020(9):104-105.

[9]郑霞.数字博物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52.

作者简介:

罗静雯,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黄欣,湖北工业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罗静雯 黄欣

博物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情节叙事方式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国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常常会导致博物馆的千篇一律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在对于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常常失衡,情节叙事的方式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发生,本文用情節叙事的具体方法及其基本要素剖析如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实际运用,如何能够更好地设计博物馆的空间。

关键词:情节叙事法 博物馆空间 设计应用

前言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需要,也是社会层面的需要;众所周知,博物馆拥有着教育功能、收藏功能等多重属性的功能;然而此功能空间的设计与划分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其内部空间设计的趋同化与同一化,从而缺少了博物馆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情节叙事的方式则能够解决这一趋同化的现象;通过从情节叙事展示方式的研究以此对博物馆内部空间进行解析与总结,得出一套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以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在此之前,需要对两个名词进行概念的界定:“博物馆空间”的界定以及“情节叙事法”的界定;“建筑的内部空间构造即是建筑的灵魂”国外设计大师赖特的这句名言则是对于博物馆空间最好的诠释了,博物馆空间是指在一个三维的环境里所创造的空间,它是有着一定特色功能和象征意义的表现空间;人们既可以从外部进行观赏,又可以从内部进行体验的一个特殊的存在;本次所讨论的则是其内部体验的空间;“情节叙事法”则来源于叙事学,就是采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来描绘出不同的场景与情节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简而言之,叙述+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出来,但是如何叙述,如何表达出来就是情节叙事方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基本要素在博物馆空间的运用

博物馆空间情节叙事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于空间内部故事的叙述;正如上所述,如何叙述好这一故事就可以运用情节叙事的方法来进行叙述;大体上可以分为情节叙事法在博物馆空间中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表达手法;其基本要素则分为内要要素与形式要素;

(一)内要要素

内要要素则是内在本质的要素,可以称之为主线部分,主要分为叙事三要素、主题和内容;

1.叙事三要素分别为叙事者、媒介和接受者;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叙事者要将博物馆空间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内容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为设计者;空间的本身包括物品等客观的空间物质则是传递信息的,如一种媒介手段或者称之为载体,因此空间其本身则称之为媒介;前面的两个要素都是为了最后的一个接受者元素所做的准备,在博物馆设计中则对应着为观者;由于整体的博物馆空间设计出了其本身的收藏意义之外还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因此观者也为接受者、学习者。它所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博物馆的设计规划方向;所以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设计者、空间本身、使用者或者称之为观者是将整个故事情节传达出来的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

2.博物馆空间的叙事主题要素;博物馆因其特殊的使命感要求使我们对于博物馆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主题定位;如写故事一样,故事想要写得好,除了文美用词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确立则可以使整篇文章的立意较为明确,富有精神,是人们能够较容易地产生共鸣感,或者对于故事的思想有所得;主题的确立有开门见山直意的方式,也有隐藏在整体文本之中需要观众细细研读的方式;因此主题的确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开门见山还是隐喻的方式,都需要观者们细细研读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在博物馆空间的设计中,叙事主题的确立则统领全局为整个博物馆空间中心立意,可以使整个空间设计更具有统一性,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具有文化内涵与价值的空间体系。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主题来源也较为丰富,大多数也是与博物馆的展品定位有着莫大的关系,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素材的提取:历史类、艺术类以及自然科学类。当今社会的博物馆基本上都为免费面向社会群众开放的,所以要迎合不同文化背景需求,不同年龄阶层的需求;博物馆主题的确立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现象,由于主题的确立更能够使观众体会到博物馆所要表达的艺术与效果,并且博物馆叙事主题的确立也是空间设计的先决条件,也是塑造故事的前提条件。

3.博物馆空间叙事的内容是故事文本的主体,故事的发展如何,剧情的起伏跌宕是要看其内容的组织是否到位、合理;博物馆空间的设计也是同理,需要拥有着自身的内容。其内容的来源也就是根据先前主体的确立,吸取一定的题材,然后演变为空间的场景与情节进行编排与组织成了博物馆空间的内容;博物馆空间的场景与情节对于增加着观众的心理感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形式要素

情节叙事中的形式要素在博物馆的提现中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叙事媒介、叙事手段以及叙事结构三种。

1.叙事的媒介是指在叙事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比如语言,它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体现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则为展品以及诸多设计材料,它们往往承担着表达设计者设计理念博物馆的主题思想,同时起着沟通与帮助观众解读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作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情节叙事媒介可以为对于内部空间中光的运用传达着光明、温暖以及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可以为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是陈列的设备、展台、展板、展壁等各种表达的元素。

2.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手段,在文学中叙事手段是指通过议论、描写、比喻、夸张等手段来叙述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为引人入胜,提高故事的趣味性;总而言之是为了更加、更好地写好故事,让文本更加丰富多彩;在博物馆空间的设计中也是同理,因为任何一门艺术形态都会有其构成的手段,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也不例外。

3.博物馆空间的叙事结构,博物馆空间的内部设计是根据本馆的主题与内涵来进行规划的,就如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一样,如一场完整的电影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收尾四个阶段组成,也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将这种结构方式运用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则会加大观众的情绪波动引起共鸣。在叙事的相关理论中,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由多个场景事件构成;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由单一的展品组合成一个小的场景与情节,再经过由设计师处理放入合适的空间理;它是相对整个空间或叙事场景来说是一个单一的元素,结构的组成和情节的提高则有设计师对其进行相互的组合,以此来完成博物馆的空间结构。

三、博物馆空间中情节叙事表达手法

(一)叙述人称在博物馆空间的运用

博物馆空间中情节叙事表达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组织方式以及叙述节奏;叙述人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博物馆空间的自身文本之中的叙述人称,一般为了拉近博物馆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采用第—人称的视角;另外一种是博物馆空间设计之中的人称视角,这是由博物馆自身的主题以及想要表达的内涵所决定的,博物馆的展品、场景以及情节自身所带有的客观性则决定了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客观公正的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拉开与观众的距离,以此来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感觉;博物馆应该要满足观众多样性的需求,也需要满足展品不同层次与内涵的要求,所以会搭配使用第—人称的方式,这样会增加内部空间的情感;在于展品与场景情节之间拉近与疏远之间的尺度感的体现,会带动观众的情绪波动;这就需要对于第—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运用与把握。

(二)叙述顺序在博物馆空间的运用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述顺序;目前市内空间的设计大多数都是采用文学叙事手法中的顺叙这一手法,对于并叙、倒叙、插叙、补叙手法运用得较为少见,这也就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会造成博物馆内部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倒叙的手法来变化空间的组织排序,造成悬疑的效果;可以用并叙以此来增加另外一个场景从而来作横向对比,或者能够帮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场景的内容等。

1.顺叙,也称之为正叙,在文学叙事中基本上是以事情的发展先后顺叙来进行叙述的,就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也有以空间场景的先后顺序为主而进行的顺叙叙述;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当确定空间设计的主题以后,在情节与场景的编排过程中可以故事的时间发展先后顺序为主,进行序列空间的编排;这种空间的编排方法故事、情节与场景联系较为紧密,能够使观众可以较为容易地接受博物馆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适合多种不同层次的观众;博物馆空间设计使用顺叙的方法就是对于博物馆中展品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一个基本的编排,观众只需要接受信息即可,并不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编排与解读。

2.并叙,是指原本两个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情景出现在同一场景之中;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我们可以把不同时空中的人、物放入同一个场景之中,让它们作一个横向对比,让其显示出差异性或者统一性,以此来表现出本次博物馆所要传达出的心,便于观众更能够准确地体会到展品的信息,同时也能够丰富场景的内容,使场景不再过于单一。

3.倒叙的手法并不是说要将整個故事的情节倒转过来进行叙述,而是要将情节场景之中最具有代表性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将其进行提前排序,这样的话可以使整个场景之中更为活泼,就如一部电影一般,能够造成悬疑,能够勾引观者的好奇心,使观者带着疑问能够继续参观下去,从而随着场景的变换慢慢的所有疑问得到解答,然后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倒叙的手法运用主要是为了提高观众的好奇心,造成一种悬疑的效果。

4.插叙是指对于整体事件的叙述时而同时又对其他不同空间的事件场景进行叙述,这时就会切断对于主线条的叙述,但异质空间的情节场景则需要附和着故事主线的整体发展;在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中则表现为在同质的空间中插入异质的空间场景,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却能在丰富场景的同时又能使有序的空间增加了无序,使整体的空间较为活泼。

5.补叙的手法实际上最大的作用为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也称之为追叙,在故事的结尾增加一个空间场景对整个故事主题进行强化;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文学叙事中的补叙手法,在空间的结尾处再加一个小的空间场景以此来强化主题,就如文章叙事中追补一段句子一样;情节叙事法之中的叙述顺序恰如其分的运用能够帮助设计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空间的排序问题;在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主题确定以后,紧接着开始对于整体空间场景的编排进行划分,这样可以使整体的空间设计相对来说有法可依,可以在警戒叙事的视角下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更为合理。

(三)组织方式在博物馆空间的运用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组织方式,是指在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在将主题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叙述顺序对场景进行编排时,如何能够相适合宜地依据现场的环境和地形进行场景的安置,以及用何种形式进行展现于表达;这才是博物馆空间中情节叙事方法的组织方式所需要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两种组织方式进行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

1.静态叙事往往是指相对于动态事物中所定格的瞬间的画面,可以是某个刹那的画面,也可以是最精彩的画面;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常常是以静物、雕塑为主,以此来进行静态的叙事;如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内部的场景设计,在其博物馆现代厅的空间场景的营造就是以静态的事物蚕茧一直到蚕丝的整体变化过程向观众进行展示,以及在近代厅的纺织机器事物的展览是为了反映当时丝织场景重现历史,以此希望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历史,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因此静态的组织方式更加注重实物的历史反映与展示。

2.动态叙事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让展品或者物品动起来的叙事组织方式,在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叙事设计中通常是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是为了调节馆内气氛不过与死板压抑,也能增加与观众们的互动,能更加地融入到馆中场景之中。

(四)叙述节奏在博物馆空间的运用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述节奏,在文学叙述节奏里大致分为省略、停顿、压缩、延长等几种;然而不同的节奏能够营造出空间场景不同的效果;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述节奏多为控制观众在参观空间及展品的停留时间以及场景的内容多少有着一定的关系,简而言之,叙述的节奏是控制着室内空间的时间与空间;

1.省略,这一节奏手法是对应着时间的概念来说的;在这里可以将时间分为两类,一类为观众的体验时间,是静态的心理感受或者大脑的思考,一类为观众的行动时间,是动态的肢体运动;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运用省略手法则可以缩短甚至是暂停观众的体验时间从而延长观众的行动时间;具体的方法可以为当要进入某一空间的精彩部分之前,可以在前面的通道内部不要做过多的装饰内容与表现,这样的话观众对于前期通道的感受体验就会不那么强烈,甚至是暂停的,但是行动的时间趋势一致在继续,当达到下一场景知识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前后场景的体验落差能够加强观众们的心理感受与对比,前期的场景内容较少乏味,再加上空间可以营造的压抑狭小一点,后期的场景氛围一经对比更加刺激了观众的感受,通过路径或者营造简单狭小的空间在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就形成了省略的节奏方式。

2.停顿,又称之为暂停,是运用情节叙事的方法将时间暂停一下,其最主要的是想要表达一个驻留的意思,实际上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设计表现上为人们的行动时间停止了,但是人们的体验时间却无限加长了,也称之为心理体验活动更加丰富了,在空间的具体表现为一个精致并且内容丰富的场景里,人们不得不驻足停留下来进行仔细的现场观察与感悟,从而导致了人们的体验时间增加了,行动时间停止了;有些博物馆常常会在内容较为丰富的博物馆场景内安排一些休息的设施,以供游人们驻足观赏,这些都属于停顿手法的表现。这类空间不仅要求空间场景内容较为丰富、细致、经得起思考,同时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要以安静为主,可供人们沉思观悟;停顿手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博物馆空间中,则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场景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3.压缩是指能够在相对短暂的行动时间里去体会到更多的场景内容;与上述的停顿较为不同,停顿则是行动时间通过驻足的方式直接暂停了,而压缩指的是行动时间在继续用较少的时间来去体会认知一个较长的较为复杂的事物场景;實质上就是化繁为简,行动时间长于体验时间;在博物馆的空间内常常运用一些意象的雕塑或者展板去叙述一个较为复杂的场景事物。

4.延长与压缩二者是相对的,体验时间长于行动时间;也就为化简为繁,如叙述一个较为有意义的场景,设计师可以在空间上多下些功夫,增加一些场景细节,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曲折迂回的游览路线来增加场景的体验感以此拉长观众对于时间的认识。

以上所述则是情节叙事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具体运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内容大多来源于过往的历史事物以及当今的社会现象,因此不管古往今来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运用情节叙事的手法将其汇编成一则则的故事,在确定其主题之后就会产生故事的主线,加以运用情节叙事方法中的叙述顺序来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在其文本的组织方式上做一定的考究,是以动态叙事为主还是以静态叙事为宜;文本节奏的把控、省略、压缩等手法恰如其分的运用才能完成一份优秀的叙事文本;然后以此文本对博物馆的空间场景信息进行一定的指导,经过被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后才可以成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情节叙事的方法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场景得到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相对来说也有法可依,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充分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本质功能与属性。

结语

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设计方式种类多种多样,但是都缺少设计上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情节叙事方式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不仅仅是要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方式方法,更是强调了一种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设计师用另一种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设计博物馆,希望此篇文章能对今后的博物馆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学术价值。

作者:唐正严

博物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探索主题性博物馆空间更新策略。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问题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归纳现状问题并找到空间更新设计的切入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空间更新应当从信息秩序的重构开始、加强建筑与展示空间的关联性、丰富展示传播媒介、挖掘地域文化增值功能,提升博物馆整体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新的需求。

关键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空间更新 设计 重构

引言

博物馆虽然是永久性的展示场所,但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的展陈方式,它的社会功能和内部空间形态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周期性地更新馆内展示空间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常态。目前促成博物馆空间更新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城市大环境的刺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引发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多,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载体须跟随城市演变而进行更新。二是博物馆内在展示需求的变化。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为收藏和保管。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展品的数量和新功能也随之增多,促使博物馆整体空间规划相应地发生变化。博物馆空间更新可以解释为在旧馆的基础上针对室内外空间进行改建、扩建、加建的行为。此类空间更新主要目的是改善空间氛围、展示方式、功能空间等问题,增加展馆的使用面积,使其能更好地保护和容纳不断增多的珍贵展品。空间更新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面向大海,建造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之上,博物馆的建造源自于一艘南宋古沉船,沉船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并将其命名为“南海Ⅰ号”。经探测发现,这艘南宋古沉船满载瓷器、金银器和钱币等古文物,船体完整并且被淤泥覆盖,随后采用特制的铁箱对沉船进行整体打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沉船而建,集保护、水下考古挖掘、文物清理、文物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其中用于船体保护和挖掘的“水晶宫”是整个建筑的重要部分。建筑建构逻辑明确,形态概念来源于船舱内部结构,从具象的船舱演变出抽象的结构形态,采用特殊的“连续组合拱”[1]结构进行建造,设计思路以船龙骨连环相扣取代了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营造出独特的大跨度室内舱体空间。从对各个功能区之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空间组合,设定五个舱体结构空间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拱形空间交错形成的波浪形态与海浪的汹涌起伏相互隐喻(如图1)所示。

(二)主要问题

1.叙事结构平淡。博物馆空间分为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等几大展区,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一套内在的信息逻辑来支撑。(如图2)零碎的信息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整体的故事脉络,很难给观众脑海中留下“主线”的情感印记。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对整个博物馆陈列大纲进行归纳整理,而是直接地对信息进行线性组合,空间叙事缺乏情节化的处理,展示序列中没有考虑到序曲、高潮、结尾等叙事节奏的设计,在空间氛围的渲染方面也有些欠缺,因此给观众留下平淡乏味的观展体验。

2.展示传播媒介单一。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博物馆空间以“物”为中心,其本质和核心目标为信息的传播。传播媒介承载了相关的主题信息,作为物质实体与观众对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承载着信息起到了连接主体与受体之间的桥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题信息的传递层次和方式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梳理,仅仅是作为文物资料的呈现,缺少“情节”、“话语”的加工,分为两个极端:有些纯粹是符号道具的堆砌,有些则只单是展品的静态陈列,无额外的辅助媒介。媒介,陈旧、单调和乏昧的展示方式严重影响空间品质,自然也无法调动观众的观展情绪。

3.形式秩序关联性较弱。主题展厅和临时展厅的设计在大跨度大层高的建筑空间秩序下依然采用传统博物馆空间的空间处理方法。(如图3)所示“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这一现象也就造成了“展示空间”孤立地存在于“建筑”中。大跨度的舱体空间造成观众的尺度感弱。

4.文化资源不足。博物馆现有功能是对沉船进行挖掘以及对挖掘的展品进行展示,对于当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中心”的定位来说,功能复合化程度远远不足。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在处于滨海旅游胜地的地域环境下,博物馆不应该把自身定位为“传统”的博物馆,应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增强博物馆功能的复合化,吸引游客慕名前来。

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设计

(一)信息秩序的重构:信息秩序等同于叙事结构,用一条或者多条故事线将所有信息联系起来。表层形态需要有信息秩序的支撑,在空间更新中,首共应当对信息秩序进苛予重构。海卜丝绸之路博姗官以“南海1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两个关键词为展示信息的源头,在展览中需要围绕这两大丰颖,来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和南海一号的遗址考古探秘。在重构中将采用窥探的视角来探秘沉船文化,也会出现以情景代入角度回到当时的生活场景,混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对于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图4)所示叙事结构由三条隐形的逻辑所贯穿:探秘沉船、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过去与未來。整条故事线的脉络为:在博物馆最初的空间中制造悬念,引发观众对于沉船沉没之谜的猜测亦或是航路的猜测。由此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对于沉船的信息应该是经过层层剖析所得到,因此紧接着转换到沉船打捞这一空间序列中,对沉船的来历和打捞遇到的困难进行完整表述,由此会促使观众对有关‘冰下考古”内容感到兴趣,为后续埋下伏笔。紧接着沉船打捞的单元之后的“南海Ⅰ号”沉船展示为博物馆的关键内容,通过“复原场景”和遗址观看等方式来呈现沉船的风貌。经过挖掘的文物属于沉船信息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属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珍贵物证,文物展厅由此成为连接沉船和海上丝绸之路信息的纽带。观众在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单元时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看待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以时间为轴线先整体概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等,再通过详细的类型分布进行聚焦视角的陈述,在这个过程中,也并叙国内国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上所有信息的本质都属于 “历史”的再现,或是对当下的表述,在最后一个展望未来的单元里,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进行升华,对当下政策的美好愿景进行描绘。至此,信息结构的主要逻辑已经完成,个案探索、以小见大、从过去到将来三条叙事线依次引起好奇与期待、沉思、憧憬三个情绪点。

明确清晰的信息结构逻辑有助于空间设计,但在实际的空间设计中也不需要界限分明地来划分区域,信息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渗透,两种信息结构可以叠加在一个空间内,这样也弥补了原有建筑空间分割给展示信息安排带来的不便。根据信息结构的逻辑,空间序列的节奏感也随之生成,在这过程中观众将会感受到停顿、压缩、延长等序列节奏,这些节奏的形成又与信息结构的情节素材相互依托,密不可分。

(二)从秩序中生长:以形式秩序为切入点来加强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联,提出“从秩序中生长”的设计概念,也可以认为是“从结构中生长”。“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附加而造成量的增大,而是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中遵照某种法则或原则,但又强化某种差异性,最终呈现一种异质同构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空间更新是建立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之上的,是展示空间对于原有空间的使用在问题进行优化解决再设计过程。

在空间更新中,设置了一条连接停车场与博物馆前广场之间的路径,把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前奏序列空间作为有别于建筑的另一套系统介入场地秩序,经过两种秩序的融合生成了基本的平面形态,节点景观的装置形态来源于幕墙气泡形态(如图5)所示。除此之外,外部景观还设置了一系列的休憩空间和座椅设施,座椅设施在符合建筑秩序的前提下也融入了水的元素。重新规划的这条路径不仅承载了交通功能,也承担了博物馆室内叙事的前奏,通过片段界面和节点空间的设置,将观众提前带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语境中。

在金器展厅的空间更新中,夭花垂直落下的小方块来源于建筑空间的形式秩序,从建筑顶部秩序生成方块状的点,点状沿固定距离阵列排刊火而生成面,这,“虚”的面限定了空间、增强了围合感,也使建筑舱体结构成为展示空间的“底图”。金器展区的平面布局也由建筑秩序衍生而来,建筑结构是通过壳体和层层阵列的连续组合拱结合而成,组合拱之间间距4米,这一秩序在金器展区的平面布局得到运用,叠加层化的空间形态增强了行走的通过感。与此同时,根据陈列大纲中的信息,将金器、陶瓷等展示展品置入层化空间中,通过对视线的控制将每一层的片状形进行大大小小的开口处理,以此来丰富视线层次(如图6)所示。

展示界面的处理也同样遵循了层层阵列的秩序。在“问题墙”界面中采用半透明亚克力层层叠加,文字呈现虚实关系。精品展区的展示界面以横向的秩序置入在间隙中,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信息,信息底片、文字界面、动态图像、内嵌展柜等多个信息层级叠加在一起,从正视面看构成一块信息丰富的展示界面(如图7)所示。

(三)融入多元化展示媒介:序厅位于2号舱体的入口处,采用四面弧形墙体围合而成。发光的主题信息文字从顶部垂落而下,文字随着背景音乐缓缓起伏,并且发出微光,观众得以在此驻足停留。

在空间更新中3号舱体融入3D Mapping技术,3D Mapping技术以建筑拱形结构为基础通过投影和电脑控制来再现沉船的风貌,可以再现一种古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境,也可以拱形结构为底,投影技术为图还原船舱内部原有结构。观众也可以在遗址上方透过观察窗来观看挖掘的过程,在大跨度的结构下,还将设置在靠近幕墙处增加万~个空间层次,观众可以在沉浸室内之后转入该区域面向大海作短暂的休息,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相互切换。在3号舱体的第一层,观众在更新设计前只能通过长条形的透明玻璃观看遗址挖掘,狭长的空间无节奏变化,观众一般会选择快速通过。在更新设计的策略中注重营造一个探索性的空间氛围,通过弧形的墙体划分来制造层层穿越的身体体验,对于遗址的观看也呈现 “片段”式,增加遐想的空间,除此之外,也架设了3条廊道在遗址之上,并在廊道中部设置停留点,观众可以更近距离观看遗址(如图8)所示。

1号舱体展示空间也遵照了建筑空间的秩序,以类似双面坡屋顶的形式来限定主题展区空间,并在倾斜的水泥纤维板上做了随机线条开口处理,开口可以透出暗藏的灯光。观众在瀏览完该展厅后,可以通过设定的廊道转折进入南侧的观景平台,沉浸式的室内空间突然变得视野开阔,可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十里银滩和南海的景观,沿着廊道继续行走一段距离,跟随路径的转折又回到了博物馆室内的暗环境中,暗与亮、内与外、虚拟与真实的切换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1号舱体中的小舱体是博物馆整体叙事的升华,将辉煌的历史与美好的未来并置在一起,叠加的线状发光体悬浮在舱体空间中,营造‘旧月如梭”时光飞逝的意境,并通过数台投影将关键词投影在地面,汇聚成一条“时间的河”。在立面上,条形展架错落有致地“飘浮”在空中,静态陈列的历史文物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当下“一带一路”的内容则以半透明LED屏呈现,动态变化的影像衬托着静态展品。

此外,在展示界面更新中,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个展品辅以展板的展示形式,将文物错落放置,根据形状设定不同的展架形式,加以文字、图像、模型的辅助说明,以多层次的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如图9)所示。

(四)融入地域文化及增值功能:负一层现有功能是连接十里银滩和前广场的通道,阳泪特色咸水歌的展演空间,属于临时性的构筑。在空间更新中,将负一层作为博物馆寓教于乐的场所,同时也是阳江地域文化的展示区和体验区。临时展厅、陶瓷工坊和漆艺体验区三个主功能空间占据了负一层,依然保留了通道的功能,观众仍然可以先人十里银滩进入博物馆主入口。对于去十里银滩游玩的游客来说,也可以先进入博物馆观看主展厅后通过电梯到达负一层来到海边;儿童和家长则可以先通过负一层体验完漆艺和陶瓷手工坊后通过电梯到达博物馆室内。对不同人群设定的路径有所不同,意图打破固定的动线,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性。南侧的沙地现在处于闲置状态,在空间更新中将覆盖一层浅水,远远看过去建筑仿佛“漂”在水面上,减弱了大体量混凝土建筑在沙滩边的厚重感,视觉上感到“轻”,同时也起到了降低博物馆周边温度的功能。在增值功能方面,将原有负一层的阳江“咸水歌”临时展演空间转移至水面之上,通过架设木栈道作为展演空间的舞台,木栈道同时也具有交通的功能,作为连接前广场与十里银滩的路径,观众可以与博物馆有一个更“亲密”的距离,同时也起到柔化博物馆边界的作用。结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策略从解决新与旧的矛盾关系入手,对博物馆的主题信息结构、形式秩序、展示传播媒介、增值功能深入分析。并将空间更新的设计作为一套系统来考虑,提出信息秩序重构、建筑秩序的衍伸、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融入增值功能五个方面作为空间更新的策略,增强了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强化视觉感染力提高了观众的参观兴趣,提升博物馆整体空间品质,满足“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军,邓建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结构选型及设计实践[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04):3-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英)肯尼斯赫德森.王殿明,杨绮华,陈凤鸣译.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4]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4.

[5]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张颀,郑宁.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J].世界建筑,2006(05):36-40.

[7]吴卫光.展示设计与综合体验[J].美术学报,2012(03):86-90+85.

[8]郑念军.展示空间中的“唯物主义”[J].美术学报,2012(03):91-95.

[9]陆保新.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J].建筑学报,2003(04):60-62.

[10]廊桥遗梦一一徐州万科未来城示范区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J].设计,2018(18):48-51.

[11]王素娟.对非遗活化初步实践的分析——以开物成务材料创新(深圳)有限公司为例[J].设计,2018(16):156-159.

[12]崔家华.“向自然学习”的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意大利贝尔托尼博物馆展示设计[J].设计,2018(15):30-32.

作者:李鹏南

上一篇:社会保险费研究论文下一篇:新广播体操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