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9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绿色建筑技术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建筑技术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基于低碳经济角度的新农村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改如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农村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指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指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2]。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地区日益深刻的影响,明显加剧了中国农村生态和环境的总体恶化,成为中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瓶颈问题[3]。

1.农村生活垃圾问题。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中国农村每年产生约1.8亿吨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露天堆放,不可降解的无机物长期堆积,易腐有机部分在腐败菌作用下降解,产生渗滤液,是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场所,也是水体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污染源 [4]。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农村生活垃圾的专门收运和处理处置系统,很多地区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5]。

2.农村污水问题。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推广,中国农村的生活污水问题也日趋严峻。抽水马桶等用水器具日渐普及,各种洗涤剂的使用也日渐增加,农村居民的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均大大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目前,中国对农村雨/污水的收集和排放也缺乏系统规划,农村大多没有排水系统。

3.种植养殖废物问题。中国农业日渐集约化的发展,打破了种养、农牧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堆放或无控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会导致火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对生态环境和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

中国各类种植业废物产生量约为每年7.8亿吨,种类达20多种。作物秸秆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6]。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考虑,秸秆资源中可利用量为2.8亿~3.5亿吨,如产气率按0.48标准立方米/公斤估算,每年可产生850亿标准立方米甲烷。中国人均资源量低,对种植业废物加以充分开发、综合利用,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既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农村生活用能源仍有57%依靠薪材和秸秆,由于以直接燃烧为主,热效率低,大量烟尘和余灰排放使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采伐和烧火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导致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质量下降,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另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创新技术少,导致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难以产业化,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近二十年来,中国禽畜养殖业年均增长9.9%,带来大量的养殖废物。养殖粪便是养殖业主要污染物,养殖粪便及其分解产物主要包括固形有机物和恶臭气体物质两部分,严重污染了中国农村水环境、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破坏农村环境卫生。目前中国养殖废水的COD已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COD的总和。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80%废水直接排入水体,而分散养殖场大部分废水和粪便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

4.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问题中国农村水土面临来自城市和农村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污染日益严重,水系淤塞、耕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1)水环境恶化问题。目前,中国农村水环境面临三个方面的污染威胁。首先,农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农业废物和污水无序排放,残留化肥、农药及养殖粪便、剩余饵料和水产品排泄物等进入水体,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加剧了水体污染[7]。其次,农村水体也是城市和工业污水的重要受纳体。由于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的日益严格,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小城镇和乡村,对当地水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最后,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的乡镇企业任意排放非达标废水,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水环境。(2) 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及土壤污染问题。中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仅0.100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的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数量下降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中国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矿化,秸秆还田率很低,植物吸收的土壤养分不能还田,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战略安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非降解性農膜的大面积使用等严重污染着中国的土壤,农户将使用后的农膜就地丢弃或将其作为生活垃圾扔进垃圾堆。

三、农村推行低碳经济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行低碳模式,确保新农村建设快速进行,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放后集约的旧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形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低碳经济绝对不是政府官员、学者的事情,而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农民来讲,低碳生活就在身边,注意在生产与生活中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煤、节粮,并不是困难的事情[8]。

2.建设低碳农村社区。在造房子建新村时,应注重建设低碳绿色的住房,在充分考虑居民健康、人与人和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低碳绿色建筑应该尽可能采用适用技术和降低能源消耗的构造。低碳绿色建筑,应该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应保持良好的建筑风格和节能方式。农村社区的建立要科学规划,例如沼气池的规模、位置要科学、合理的确定,也应该注重商品房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9]。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性的农业生产与增长方式,已成为消耗资源与能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重要源头,而高效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能源利用的关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好循环 [8~11]。

4.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能源与环境的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中国能源问题的瓶颈,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经过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沼气利用技术逐步成熟,目前在农村地区最适宜推广。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

5.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是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它有许多优点,最重要的是在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小,属于清洁能源,对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及降低“温室效应”有利;另外,蕴涵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资源,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

6.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减少碳足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巩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成果,加强对林地、草地荒地的依法保护。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12]。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可以使人们少走一些弯路,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2]饶艳.低碳经济国内研究进展述评[J].企业家天地,2010,(10).

[3]申昌元,赵华伟.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江西能源,2006,(4).

[4]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法学与实践,2006,(6).

[5]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6).

[6]姜文,汪小勇,骆东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7]刘兴,王启云.新時期中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8).

[8]季昆森.“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作为[J].东方城乡报,2009,(25):195-298.

[9]姚洋.低碳农村之路:城市化与新农村社会文化运动[J].绿叶,2009,(11).

[10]杨新荣.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学解析[J].生态经济,2009,(2):252-254.

[1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9,(8):48-50.

[12]尹伶俐.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鸟瞰世间环境,2011,(3):55-57.[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张景云

绿色建筑技术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浅层地温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水平提高以及居住质量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村镇住宅建设每年将有2000亿元的投资额,农村住宅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建筑模式必将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绿色建筑将改变农村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增加风能、太阳能、沼气和地热的使用比率;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用方式,提高雨水、地表水和中水的使用效率;减少农村传统的建筑材料使用量,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砖、纤维水泥外墙板和矿棉吸音板等)的使用。资源耗费量的减少将缓和农村区域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减少农村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索取,降低区域生态压力。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和《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选择地加强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以及乡村清洁工程,实现饮用水安全、废弃物资源化和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农村医疗卫生、村镇规划和综合功能提升等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农村新社区”。

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到“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重点领域,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客观实际需要、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推广应用重点”,并提到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予以适当资金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大力推广以地源热泵为主的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系统加太阳能、深层地热能等几种新能源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农村建设绿色能源方案

1.地源热泵系统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浅层地温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环保、清洁的新型能源。天津是全国最早研发热泵技术和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区之一,从70年代就开始了热泵技术研发,80年代起即有部分地区开始利用浅层地热能。浅层地热能现已成为天津市节能减排重点推广的新能源项目之一。

地、水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热泵机组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氟里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

随着都市型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今后,高品质的农业经济型作物的生产将是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政府对“三农”非常重视,在农业基础投入上也逐年增加,通过土地整理,不断优化耕地结构和质量,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的途径。地源热泵系统是节能、清洁、安全、方便的供暖(制冷)系统,浅层地热资源是可再生的能源。在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方面,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天津市已被国土资源部定位为全国浅层地热资源利用示范城,浅层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因此,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共同投入下,设施农业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有着广阔的前景。

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方案主要内容是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型、需求,集中建立一个或多个地源热泵能源站,向建筑物供冷和供热。项目内的公共建筑,可以自成体系;对于成片住宅区,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地源热泵能源站,地源热泵换热孔可以集中布置在项目周边的农田地下或其他可用区域,统一向地源热泵能源站提供地源侧的低温水。

村镇改造项目中,基本以供暖需求为主,夏季供冷为辅,冬夏冷热不平衡,故针对地源热泵系统就涉及到了土壤热平衡问题,冬夏土壤热平衡解决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于土壤温度的特点,使地源侧水通过在冷却塔(或简单化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中循环吸热后回补土壤;另一种是利用项目周边自然水源在夏季温度高于土壤温度的特点,抽取后在换热孔内循环补热。

土壤热平衡处理方式一:夏季冷却塔(或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回补

地源热泵系统经冬季使用后,换热孔布置区域地下土壤温度一般会下降到6℃~10℃左右,而天津地区夏季5—8月日平均气温高于20℃。在夏季,让地源热泵换热孔里的水通过泵组在冷却塔(或简单化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里循环,这时,管道里的水在通过冷却塔(或简单化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时被加热,在通过换热孔时被冷却,形成了对地下土壤的热补充。同时布置地下土壤温度采集系统,当土壤温度恢复到15℃时,停止回补。冷却塔(或简单化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的热量回补数据及具体设计方案,需进一步研究落实。

土壤热平衡处理方式二:夏季地表水回补

把冷却塔换成项目周边存在的近距离自然水源,利用自然水源在夏季温度高于地源热泵换热孔附近土壤温度的特点,抽取后在换热孔内循环补热。实施要点如下:自然水源离项目所在地要足够近;抽取的水要经过处理后再进入管道系统循环;必须安装地下土壤温度采集系统。在供暖初期,当自然水体温度高于6℃时,还可作为低温水直接供给热泵机组,以水源热泵的方式供暖。

2.深层地热井+热泵温度提升供暖,局部建筑地源热泵提供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

天津市深层地热能蕴藏丰富,在适宜地区可以开采深层地热井水作为冬季供暖热源,其中水温在40℃以上时可以直接利用,10℃~40℃的地热井水可以采用热泵进行温度提升至40℃以上再次利用。一般一对地热井可以满足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供暖,水温、水量较高地区最多可以满足约20万平方米的住宅供暖。对于那些有夏季供冷需求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地源热泵的方式提供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生活用水由太阳能提供,有条件的区域也可以采用地源热泵机组提供。

3.地源热泵+太阳能供暖,局部建筑地源热泵提供夏季制冷,太阳能提供生活用水

根据场地情况,由地源热泵和太阳能联合提供冬季采暖热源,对有供冷需求的建筑物由地源热泵提供冷源。生活用水由太阳能提供。

考虑到村镇改造项目中供热需求要远大于供冷需求,存在地源热泵的冬夏季热负荷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采用夏季在室外换热孔中循环太阳能热水予以解决。地源热泵供冷供暖、太阳能供暖技术都已成熟,解决好太阳能系统夏季回补地源热泵换热孔区域土壤温度问题后,可以推广。适用于中低层建筑物较多的项目。

所谓“太阳能采暖”,指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与储水箱作为太阳能量采集系统,以散热器或其他末端作为散热系统为建筑物提供热量的新型节能供暖方式。该方式具有舒适性高,节能效果显著,便于调节和控制等优点。这种技术已经成熟,建设部和质监总局联合颁布的《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规范》(GB-50495-2009)已于2009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项目的不同使用要求,一般投资概算为250~400元/建筑平方米。

太阳能供暖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循环系统、连接管件等几部分组成。太阳能加热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循环水泵及储热水箱组成,其作用是通过设置于采光面的集热器最大限度地收集热量,并通过储水箱进行热量的储备。辅助能源系统是用电能作为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补充,辅助系统可以在连续阴雨天气或其他特殊供暖需求时,满足供热需求。太阳能供暖系统中末端形式应考虑到太阳能系统集热效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的选择。可以采用地盘管、散热器、风机盘管等形式。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推广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技术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2011年4月22日的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部将启动地热能调查与开发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到2015年,预计全国地热能利用总量相当于6880万吨标准煤,届时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7%,每年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废渣1.8亿吨。

大力推广以地源热泵为主的浅层地温能,以及地源热泵系统加太阳能、深层地热能等几种新能源综合利用方式,注重节能减排,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新农村,走符合自身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新路,这是当前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农村地区推广地源热泵技术的确存在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期投资较高、农村建筑物的保温差热损失较大、日常使用维护人员素质偏低等很多瓶颈。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或多个高效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农业示范园作为示范工程的方式,进行参数和经济方面的验证,并根据这些成果,出台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政策。只有政府部门从政策上、生产厂家从技术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地源热泵为主的浅层地温能综合利用才能迅速发展,并逐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玉娥 王利香 渠慧淼

绿色建筑技术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北京市18个重大科技专项解读

《规划纲要》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规划纲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和服务全国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导向”原则进行科技部署,确定实施18个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这些专项涵盖了:

⑴蓝天

⑵碧水

⑶节能减排

⑷研发服务业

⑸现代物流

⑹软件

⑺集成电路

⑻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⑼文化创意

⑽社区服务

⑾传统服务业提升

⑿健康市民

⒀快速通勤

⒁基础装备

⒂高性能材料

⒃都市农业

⒄农村环境改善

⒅科技奥运

专项一

蓝天

全称:北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技专项

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源清单制定与动态管理的方法和实现技术、污染在线监控与监督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展大气环境监测、评价、模拟预警研发及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强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脱硫和脱硝相关技术等污染源和污染过程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低能耗低噪声车辆的研究和推广;在开展与北京邻近省、市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大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影响研究与调控;将需求对全球开放,面向全球进行招标,广泛吸纳和利用国际经验以及技术、人才等资源;以实施专项为契机,带动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环保管理部门等联合治理污染问题,推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愿景:力争到2010年,在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专项二

碧水

全称: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专项

重点:在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方面,重点研究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生态安全技术、水源热泵适应性评价与监管技术,建立北京水文水资源模型、地下水资源信息化系统,探讨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绿色小流域、人水和谐小流域的技术措施。在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及雨水的“五水”联调体系,统一配置水资源;研究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决策提供支撑;推动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方面,重点研究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脱氮除磷去味技术,建立以可再生利用为目标的排放标准,实现污水资源化。在安全迎汛和雨洪利用方面,建立降雨径流预测模型和决策管理系统,研发推广削减城市洪峰影响、有效利用降雨资源的技术。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开展战略水资源和海水淡化相关技术研究,科学构建水价格体系、水权和水市场体系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导则和规范体系。

愿景: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资源可供给总量达到42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保障率达到100%,居民和社会单位的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年利用再生水8亿立方米,利用率达70%以上;六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水质基本还清,50%河道实现水体功能指标。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首都发展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

专项三

节能减排

全称:北京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专项

重点:实施节能减排优先,大力研发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技术。在能耗高、节能潜力大的工业、建筑、交通领域,推广现有成熟、先进的节能技术,解决节能设备和产品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问题,开发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北京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探索运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在市级开发区构建生态工业园的最优化集成体系;支持农业、工业、社会节水方面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加强污染土地修复与再利用原创性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商业化应用。

愿景:力争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面建成完善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加工利用产业的支撑技术体系。

专项四

研发服务业

全称:北京研发服务业和技术转移专项

重点:推动生命科学、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高端研发,扩大研发服务业规模总量;开展制剂关键技术、药品中试放大技术工艺和生产环节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搭建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科技平台系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积极推进研发成果和技术成果转移,实现北京研发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愿景:到2010年,研发服务业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12件,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部分领域技术研发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专项五

现代物流

全称: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

重点: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一批物流科技示范实验室和开发平台;引进和改造物流管理技术,加快供应商管理库存、快速反应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动以现代物流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为核心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物流体系;开展物流地方标准建设工作,鼓励物流业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物流标准的制定,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掌握和应用绿色物流技术,支持绿色物流材料的使用和研发。

愿景: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专项六

软件

全称:北京基础软件研发与应用科技专项

重点:研究满足行业应用、服务业发展及新技术趋势要求的基础软件,研究可信安全技术,研发以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为重点领域的嵌入式基础软件;采用国际合作机制,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国际化,提升IT外包服务能力,研发基础软件技术标准及规范,建立保证基础软件质量的测试认证环境、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体系;研发和推广基于基础软件的应用解决方案,壮大基础软件应用产业链;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应用需求,研究新型软件应用服务模式,改进完善软件公共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研发基于新一代技术架构、面向行业的全程业务优化技术与标准规范、知识库、应用平台及软件产品。

愿景:到2010年,基于开放标准的基础软件平台、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初具规模。到2020年,北京基础软件的产业化应用水平继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成熟的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软件企业,在桌面和嵌入式平台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项七

集成电路

全称:北京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科技专项

重点:以研制开发高性能微处理器和系统级芯片(SOC)为突破口,攻克和掌握纳米级芯片设计、制造工艺、装备技术,开发满足纳米级集成电路需求的测试技术、封装技术、配套材料、关键制造装备及部件,形成自主开发与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建设,构建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提升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愿景:到2010年,集成电路研发水平突破45纳米级。到2020年,集成电路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实现32纳米和22纳米两大技术节点的突破,并在设计、装备、工艺、材料的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项八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全称:北京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应用科技专项

重点:研发新一代电信综合网络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业务开发、运营支撑等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突破TD-SCDMA后续演进关键技术,制订相关标准,研制系统、终端、芯片、仪器仪表等关键设备,完善相关产业链;研究SCDMA宽带无线接入关键技术及标准,研发宽带无线接入基站、业务交换中心等核心设备;研究无线射频标签、IGRS-UWB等技术,加速短距离无线互联网技术产业化;研究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发展信息业。

愿景:到2010年,TD-SCDMA产业配套比较完善,HSPA/HSPA+、LTE TDD等后续演进技术或产品处于国际先进地位,SCDMA宽带接入系统应用范围较大,IGRS-UWB技术的短距离超高速设备产业化进展较大,为加速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和技术体系,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项九

文化创意

全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支撑科技专项

重点:要突破智能流媒体技术、游戏软件可复用构件数据库技术、电影电视数字化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服务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无线阅读(显示)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等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进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出版、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搭建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等公共平台;支持企业组成基于技术标准的行业联盟,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高端集群发展。

愿景:到2010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到2020年,形成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专项十

社区服务

全称:北京社区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专项

重点:开展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的研发,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共享,方便居民生活;着力构建面向社区的网络教育技术体系,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域的减灾防灾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研究推广社区监控设施和安防设施,构建现代化社区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平安社区;充分利用社区的科普资源,搭建科普教育平台,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与老年居民开展卫生健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发展面向社区的网络文化娱乐及科普设施,丰富和活跃群众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

愿景:到2010年,初步建成包括社区保障、公共教育、社会治安、科学技术普及、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的较为完善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的和谐社区。

专项十一

传统服务业提升

全称:科技提升改造北京传统服务业专项

重点:整合多方科技资源,突破商业智能技术(BI)、电子标签技术(RFID)、多媒体展现技术等关键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催生新的服务业态;打造传统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产业链,建立服务体系,培育出具有国际品牌的传统服务业龙头企业,整体提高传统服务业水平和经济效益。

愿景:到2010年,自主创新信息技术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的典型示范传统服务业企业。到2020年,传统服务业领域总体实现信息化,凸显科技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的作用,使北京市传统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专项十二

健康市民

全称:北京市民健康生活促进科技专项

重点:开展以肝炎等为代表的重大传染病和以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代表的重大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检测技术、方法、标准等的攻关研究;围绕重大传染病及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究和开发。

愿景:到2010年,初步建立重大传染病、重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及食品安全监测的科技支撑体系,部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到2020年,全面提高北京重大疾病防治和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北京城乡普遍受益,为市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专项十三

快速通勤

全称:北京市域快速通勤科技专项

重点:大力开展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的整合,加强先进技术在城市道路、市域公路、轨道交通、客货运枢纽和停车设施等系统中的应用,着力开展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化指挥调度、应急交通指挥、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新北京交通体系”的框架下,建设以快速大容量客运交通为骨干、多方式协调运营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提高市域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运营水平。

愿景: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域和城际交通一体化新格局,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到2020年基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专项十四

基础装备

全称:北京基础装备与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研发及设计制造科技专项

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绿色流程制造技术、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形及加工技术,加强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攻关,增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加大对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投入,增强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愿景:到2010年,突破机床、模具、汽车等重点行业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的一批关键技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装备和基础零部件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模具设计制造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点行业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方面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一批重大装备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专项十五

高性能材料

全称:北京碳纤维、纳米、超导等高性能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发展科技专项

重点:加强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碳纤维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节能环保建材等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性能材料技术在加快传统材料产业技术提升与产业升级中的应用;搭建材料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高性能材料相关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凝聚优质资源,加速高性能材料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愿景:到2010年,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碳纤维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到2020年,高性能材料技术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超导、纳米、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部分前沿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项十六

都市农业

全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专项

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籽种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生产、现代农业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研发和技术攻关;针对农村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包括作物控释肥生产技术、人畜禽共患病害的病原菌传染规律及防控技术、重大疫病监控及防疫技术等,集中力量进行研究,争取尽快取得突破;加强以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科技协调员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愿景:争取到2020年,明显提高北京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基本建成统一完善的农业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与高效完备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保障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专项十七

农村环境改善

全称:北京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

重点:围绕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部署,落实“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三起来工程,依靠科技手段,为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突出问题,给农民带来实惠;加快城区科技资源向郊区县扩散,促进农村能源、环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非粮食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技术、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及清洁燃烧技术、农村新型节能住宅、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技术等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发展生态农业,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培养新型农民,形成现代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愿景: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条件,提高农村社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建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活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项十八

科技奥运

全称:科技促进北京奥运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专项

重点:加快推进流媒体、宽带无线互联、智能卡、实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先进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为奥运提供先进、安全、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撑;从整体的角度研发公共场合的系统安全问题,研制人员快速疏散和危险品快速检测等项技术和装备,保障奥运会的顺利进行;继续开展电动汽车、清洁燃料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满足奥运会交通需求;在奥运场馆建筑结构、绿色建筑标准、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等方面,继续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

愿景:对奥运科技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其在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广泛、持续应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上一篇:农村派民主主义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初学者英语听力水平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