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新闻学论文

2022-04-18

联系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新闻的定义是: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可见,经济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写好经济新闻,让读者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写好经济新闻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写好新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怎样写好新闻学论文 篇1:

新闻记者如何撰写文体新闻分析

摘要:文体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好文体新闻首先要掌握文体新闻的总体要求,既要关注正面的角度,也要关注舆论监督的角度;文艺新闻一要体现“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二要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三要情注笔端;体育新闻一要打有准备之战,二要写好黑马,三要注意无名英雄,四要运用系统思维。

关键词:文体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新闻撰写;新闻

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写出卓越的消息、伟大的通讯与深刻的评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也使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或者人类的心灵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非凡的现实为我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提出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文体新闻为例,谈一谈如何撰写文体新闻。

一、写好文体新闻的总体要求

文体新闻怎么写?写什么?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正如一些初涉新闻界的同志们所说,“领导让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按照党的新闻纪律,我们说他那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为一名记者或者说是通讯员,如果仅仅停留上服从上面,那么新闻采写的神圣性在他身上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从本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来看,文体新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从正面的角度说:一是党和政府所倡导全民健身,倡导先进文化。那么我们各个地区都做得如何?群众的文体生活怎样?二是群众创造了那些新的文化体育形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三是要抓文体活动搞的好的单位及个人的典型,引领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进来。四是在宣传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采写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农村文化。

从舆论监督的角度讲,则可以抓住以下几方面的新闻:一是哪些地方的领导不重视文化体育活动?为什么?群众的意见如何?有改进吗?二是哪些文体设施没有利用好?哪些地方的文体设施受到了损坏?有没有人管?如何杜绝这样的事情?三是有沒有良好的文化生活,不参加体育锻炼有哪些危害?等等。

二、如何采写文艺新闻

所谓文艺,大家并不陌生,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那么什么是文艺新闻呢?我们可以根据新闻的定义给它下一个定义,即,对新近发生或正要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事实报道,称之为文艺新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文艺新闻写作也要讲究一定的原则。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克杜戈尔主张在写作文艺新闻时要把握三点:一是能够客观地介绍艺术作品和事件;二是能够解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三是能够对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意图发表内行的意见。对于我们每个新闻记者、通讯员来说,写作文艺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要在影响公众舆论上下功夫。

首先要体现“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文艺新闻的选题立意在着眼于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原则,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要求,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要体现“三贴近”的精神。文艺要成为大众的文艺,那就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在写作上明白晓畅,让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第三要情注笔端。写文艺新闻没有感情色彩是写不好文艺新闻的。在我们国家的文艺战线上,有很多艺术家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他们有很多很多感人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有个著名栏目,叫作“艺术人生”,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每一个主人公去了那里,几乎都要落泪,为什么?这就是一个“情”字的魅力,因为人们会为自己的努力而动情,会为自己的亲人而动情,会为自己的友谊而动情。我们只有怀着一份对文学家、艺术家的真挚敬佩的情感,我们才会深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作品,以至于写好我们自己的作品。

说到具体的农村文艺作品,我们可以去宣传文化宣传的骨干分子,出色的民间艺人。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有着很多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去采写。

三、怎样写好体育新闻

生命在于运动。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看世界杯足球赛?甚至于不惜点灯熬夜,在时差里挣扎。就是因为运动能给人以激情,尤其是那些运动明星,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活力,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以力量,这也就是体育新闻的一个独特魅力所在。

什么叫“体育新闻”?对于发生在体育界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能够给人带来影响的客观事实的报道,我们称之为“体育新闻”。为什么这么下定义呢?我想,看了体育报道的对象之后就会明白了。

体育新闻写作中要把握的几个环节:一是要打有准备之战。体育新闻要求记者、通讯员熟悉所报道比赛项目的比赛程序、规则、战术、纪录、参赛双方的实力与特点,要充分占有大量的背景材料,抓住写作重点,写出预见来。二是要写好“黑马”。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要不惜笔墨写好他们。三是要注意无名英雄。在2005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刘翔在110米栏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不光是打破了黄种人不能当“飞人”的历史,而且将他的师傅孙海平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且引发了全社会对如何培养体育人才的理性思考。因为在培养刘翔的过程中,没有拔苗助长的行为,刘翔也没有受过多少伤,几乎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本身就非常有价值。相对于一些人,为了拿冠军不惜损害身体的做法,培养刘翔的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因此“无名英雄”孙海平应当出名。

通常体育新闻一般包括以下一些信息:一是赛事报道:包括比赛得分、关键比赛和关键选手、比赛对排名的影响、比赛转折点及后访谈。在赛事报道这个领域,使用引语是常事,就是“让运动员开口”,讲他们自己的事;在细节上要力求“具体、再具体”;给“失败者”一席之地。一般而言,很多记者、通讯员信奉“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信条,对那些胜者、冠军,是惜笔墨,而对于那些失败者则惜墨如金。二是人物小传:如新选手个性的报道、赛季表现突出的选手、比赛明星、教练。其中的背景、大量的引语和运动中的个人。三是非法的和不适当的活动:如“黑哨”问题,兴奋剂问题及黑市交易等体育丑闻。四是其他相关事项:如选手选拔问题、薪水问题、趣闻轶事、私生活以及回忆等等。

四、善于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前提,同是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深入到实践中去了,深入到基层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作者简介

李桂华,女,汉族,1973年3月出生,吉林通榆人,主任记者,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融媒体中心,研究方向为新闻采访与文字编辑。

作者:李桂华

怎样写好新闻学论文 篇2:

为经济新闻注入“活”元素

联系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新闻的定义是: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可见,经济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写好经济新闻,让读者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写好经济新闻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为经济新闻注入“活”的元素不是一件易事,我们日常读到的经济新闻大多有数字罗列型、文件介绍型,还有学术型的,这类报道往往因为枯燥乏味、专业术语太多,让人费解,一般受众都会一览弃之,留不下太深的影响。对于被采访对象来说,也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如何让经济新闻“活”起来,让受众愿意看,这里面大有文章,笔者以为,需要攻克三个难关。

一是报道的角度要“新”。这就要求作者要熟知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写好经济新闻的基础。不同时期,国家会有不同的经济政策,如2007年,股指高涨,新股民猛增,人民银行一再出台新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时政策的抑市引导作用凸显。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国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如“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家电下乡”等,以扩大内需,引导消费、保增长。在这样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作者就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撰写经济新闻,适时宜的经济新闻自然而然注入了顺应时期的“活”元素,吸引读者眼球。再比如,去年,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阵痛,我区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加大企业监管力度,销售日益回暖。而这个时期,消费者关注的就是伊利、蒙牛的产品还信得过吗?其整改的结果如何?抓住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时效性跟上了,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二是报道的方式要“新”,要有现场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006年,《内蒙古日报》经济新闻采访部策划了“重点项目万里行”系列报道。该组报道共有10余名记者参与,记者们亲临一线,采写了很多鲜活的稿件,见报后受到多方关注。这组报道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是因为采取了现场目击、开场有声的写作手法。策划组明确要求,凡是没有现场感的、没有开工动静的稿件一律不发。在笔者撰写的《绿色的经济板块——神华煤焦板块》一文中,就这样开的头:“原煤入洗,再捣成饼状,一堆堆捣固焦就这样从煤箱中不断滑出。目睹神华乌海煤焦化厂生产捣固焦的工艺流程,让记者对有助于煤炭加工转化的捣固焦有了感观的认识……”通过记者目睹,把读者一下子拉到了现场,大家接下来会很好奇,究竟这个捣固焦有什么用?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这样,就达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是报道的内容要“新”,作者要用换位思考法撰写稿件。我们写经济新闻时,往往会陷入作者收到什么信息就报什么信息的怪圈,忽略了受众想从报道中了解什么的根本所在,犯了一厢情愿的毛病。所以,你的报道内容要从受众的出发点选择。比如,笔者前几天收到一篇来自保险行业的信息,说要清理整顿保险中介机构,材料里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怎样整顿中介机构等。如果就这样报道出去,会很乏味,读者只知道保险中介机构要清理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清理,而这些才是受众想要了解的。因此,收到该条信息后,笔者没有马上报道,而是又详细了解其中详情,然后以《我区要对保险中介机构说“不”》标题见诸报端。虽然文章谈不上有多么好,但起码能给受众传达一个完整而有用的信息,即保险中介机构当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改,如何改。

总之,写“活”经济新闻需要作者苦修内功,多捉“活”鱼,捕捉经济生活中的新鲜事、家常事,让受众读来有趣,也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有用信息。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作者:李永桃

怎样写好新闻学论文 篇3:

关于新闻学几个问题的浅见

【摘 要】新闻作品是一种历史性的文本和载体;文字新闻作品与文学相通,是语言艺术;图片、广播、影视、视频等新闻作品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因此新闻学属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科学,新闻学也当得科学。新闻学属于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范畴,其与传播学的整合、融合呈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键词】新闻学 人文科学 传播学

笔者在学习新闻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学习似乎产生了一些干扰和影响。现对“新闻学究竟属于何种科学”、“新闻学能否当得科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究竟是何种关系”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恳请读者和方家批评指正。

一、新闻学属何种科学?

上世纪50到70年代,人文科学一词从我国消失了,造成人们(尤其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般知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而提起新闻学,会理所当然地它认为属于社会科学。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闻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有人认为属于人文科学;还有人认为属于带人文学科性质的社会科学等。但观点虽有,详论其所以然的却不多。“很多学者并没有弄清楚新闻学到底是属于哪种科学”,①对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更不用说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了。

笔者十分赞同新闻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观点。因为它以前就属于文学门类,是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虽然1998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一级学科,与语言文学和艺术学平起平坐了,但它仍然还在文学门类,语言文学的性质并没有变。因此,目前“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新闻学与传播学都归入文学门类。这就是说,新闻学被视为一种人文科学。”②

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类自身,它关乎人类的心灵世界,是专门以人类之情感、精神、价值和意义世界为认识研究对象的。”③在新闻学的历史、理论和应用这三个部分中,“应用”应当是最根本的。而新闻学对其“应用”的研究又莫过于对最终的产品“新闻作品”的研究。新闻作品从根本上看是新闻创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再现,它反映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对象化显现了他们的本质。因此,新闻学显然不是以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以人类社会的组织与结构等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根本上应当是被新闻创作者主观再造了的新闻事实,是人的主观内在的世界,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学已不是先前单纯的报学。现在的新闻作品除发表在报纸、刊物、网络和手机等媒体上的文字作品外,还有图片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电影新闻、网络视频新闻等。常言道:“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新闻学家甘惜分说:“新闻就是历史”。④新闻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是最近的历史,也会成为将来的历史,所以,新闻是一种历史性的文本和载体。文字新闻作品以语言文字传播新闻,内容上要求具体真实,形式上要求活泼生动,同时还要求表达鲜明的思想感情,显然与文学相通,是所谓语言艺术。其体裁方面不要说报告文学已带上了“文学”二字,即使是通讯、特写、速写、消息等又何尝与文学脱离了关系?穆青先生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⑤ “新闻即艺术”,⑥艺术承载新闻和信息是理所当然的。图片、广播、电视、电影、视频等新闻作品,除使用图片、画面、播音、音乐等手段传播新闻外,文字新闻稿的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还是定性它们为一种综合性的新闻传播形式,并且视它们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历史、文学和艺术都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我们能照看到新闻创作者的“情感、精神、价值和意义的世界”。⑦

二、新闻学当得科学否?

这个问题是由人文科学是否是科学的争议牵连出来的。新闻学在上文被认为是人文科学,那么,回答了人文科学究竟是否是科学后,“新闻学当得科学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切知识都离不开人,历史地看,“科学原属人文大家庭”。早先,人们重视神,把“神学”放在突出位置,而其余的则是“人文学”,其中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情感、精神、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大概到了十八、九世纪,科学已逐渐从人文中独立出来,与之并驾齐驱。二十世纪中期,英国学者查·帕·斯诺在《谈两种文化》的讲演中把科学与人文并列而提。可见,科学诞生于人文,正如一个母亲分娩了一个婴儿一样,人文分娩了科学。因此,如果我们被僵死的概念和逻辑所纠缠,硬说人文不是科学,则正如婴儿属于人类,而其母亲却不是一样,岂非荒谬!我们说,人文不仅是人文的,而且是科学的。这还有如下理由:

“善和美是两大价值取向,而真是通向善和美的途径。”⑧而科学就是真。这说明情感、精神、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不能完全飘渺无定,它虽然由个别而出,但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能够代表一定的面和量,有典型意义,也才具有一定的真理性、科学性。另外,人文的东西虽然由个别而出,只是一个点,但它也是客观的,况且,我们相信它并不孤独,应该具有人的物质规定性和局限性,有一定的章法和规律可循,这就是人的共性,一个点总能具有一些代表性。由于其有这种相对于人的客观和科学的基础存在,所以,人文也可以做到比较客观全面,观点科学,具有真理性。因此,尽力地做到科学才是真人文,只有让人文循真而行,善和美才能真正实现。反之,就有可能出现太主观片面、太极端无着的现象,那样便毫无疑义,乏善可陈,美便变作丑了。如果以为人文的东西容易主观,不好验证,我们就把它踢出科学的行列,这样就未免太武断,也不是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等于放弃了对人文的科学要求,会给形而上学猖獗以机会。我们以科学来名人文,把它作为与科学一样的东西,说它是“人文科学”,这就对人文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即要“科学人文”:作为人文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一定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以获得像科学那样的尽可能多的真理性。

新闻是对事实的忠实记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如上所述,恰同“人文科学”,它既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

三、新闻学还是传播学?

自新兴的传播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以来,如何处理它与传统新闻学的关系成为西方新闻界的一个重大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学传入我国后,同样也引发了中国新闻界如何处理它与中国新闻学关系的讨论和争辩。在出现的传播学与新闻学相互关系的争论中,有人认为虽然新闻学有些内容是涵括在传播学中的, 但传播学涵括不了新闻学的所有内容,新闻学是不可替代的,应当是独立的;有人则主张将吸取了传播学某些知识、理念和方法的新闻学称为新闻传播学,以之替代新闻学;有人干脆要以传播学吞并新闻学,让它只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子学科,等等。⑨

笔者以为新闻学不可替代。李良荣教授就指出,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研究领域、侧重点、方法和学科背景这四个方面。新闻和传播似是不同的概念,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新闻利用传播发布信息,传播似只具有工具性质;新闻学的根本应是研究怎样写作和制作新闻,传播学的根本则应是研究怎样传播各类信息,似乎突出的是技术问题。当然此说不尽然,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而说传播学涵括了新闻学,但涵括不等于就是。说新闻学是传播学的一门子学科,但二者终究还不全是一回事。我们一味强调它们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忽略了它们的对立性和特殊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按照它们既相融又并列的逻辑办事,创造一个比较完满的新闻学天地。

将吸取了传播学某些知识、理念和方法的新闻学称为新闻传播学,这已经是把新闻学的概念给偷走置换了,成了新闻学的投降派,改良者。传统新闻学的理论内涵和框架确实比较单薄,传播学的内容架构丰富厚实,再加上一些概念和理论与新闻学融洽相通,因此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在新闻学研究中,引进传播学的受众、传播效果、媒介经营等理论以及定量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 确实促进了新闻学的健康发展。但因此就迫不及待地把新闻学的名称给改了,想让它沿着传播学的思路继续发展下去,以便尽早地融入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部分,这样未免显得太仓促,也许时机还没有到。另外,这样也有可能丧失发展新闻学的好时机,让新闻学处在传播学的限制和羁绊之下。因为新闻学若融合于传播学,似乎会淡化新闻学的研究。李希光教授就认为,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的前途不是掌握在新闻学专家和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传播理论家手中,其结果是用理论传播学抹杀新闻学的特点和价值,使新闻学枯萎下去”⑩。这不能不引起警惕。还有,一度出现的广告学专业点超过新闻学专业点而居于首位的现象,学界对此多少表示忧虑,担心传媒的文化特征会被纯粹商业性质的内容所淹没。因此,坚持新闻学的名称,坚持新闻学的路径,也许才能更顺利、更全面地发展新闻学。

其实,以笔者之见,新闻其实也是一种传播。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扩大一下新闻学的内涵,让其由过去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再增加进所有类型的知识和文化的内容,这样便使它与传播学一样内涵广泛,因此也就不需要被传播学合并了。传播学也就不需要传播学的名称,而可以以新闻学来替代了。这样,还维持和保护人们经久的习惯。当然,这只是一种意见,或许只是妄谈。我们依然积极维护发展新闻学,对于传播学,我们则望其根深叶茂,花繁果丰。新闻是人文的,传播当亦闪烁人文的光辉。

参考文献

①②郜书锴,《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J].《现代传播》,2009(3)

③⑦刘鸿武:《人文科学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

④《重回瓦尔登湖,读甘惜分〈再论新闻学与历史〉》[J/OL].CIO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newzyf

⑤桂郁良,《新闻作品的文学色彩》,大江网,http://club.jxnews.com.cn/?322379/viewspace-170819.

⑥唐学鹏,《“控”:当艺术遭遇新闻……》,世纪网,http://www.21cbh.com/

HTML/2010-12-13/xMMDAwMDIxMDQxMg_3.html

⑧⑨⑩曹文彪,《科学是发动机 人文是方向盘》,新浪网,news.sina.com.cn/o/2006-07-31/051996...html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叶水茂

作者:马劲

上一篇:停车场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城市竞争力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