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助理制度构建论文

2022-07-03

法官助理制度构建论文 篇1:

法院现代化审判运行机制的构建

【摘要】当前人民法院审判任务日益繁重,亟待构建现代化的审判运行机制。在审判流程化管理模式已在全国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以审判长为中心,由三名法官、三名法官助理、三名书记员组成一个审判组,共同开展审判活动的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监督有力的“三三制”审判工作机制。

【关键词】法院 审判工作 运行机制

在当前人民法院审判任务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为了在审判工作中能确保公正、高效地完成审判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公正、公开、高效、科学、规范、有序、廉洁的审判工作运行机制。

四种审判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一审一书制。一审一书是指法官与书记员相对固定,由一名法官带一名书记员审理案件,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均由其负责的审判模式。这是我国已沿用了几十年的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模式的优点主要有:案件裁判结果较为接近客观事实;目前大部分法官对这种审判方式都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这种审判模式的不足主要有:职能交叉、责任不明、随意性大;法官在庭前进行审判辅助工作,容易使庭前准备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庭审,导致法官对案件先入为主,形成庭前预断,使随后的庭审程序流于形式,失去庭审的意义;重实体、轻程序;重事后监督,缺乏防范手段,不利于廉政建设。

主审法官与助理法官分工负责制。主审法官与助理法官分工负责是指案件成立后,首先由助理法官进行开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法律文书的送达、调查取证、勘验、鉴定、财产保全、审查主体、主持双方当事人庭前交换证据、调解等工作),如在此阶段能结案,即结案。如案情复杂无法结案的,在做好开庭前准备工作后,报请庭长将案件批转至主审法官处,由主审法官独任或与其他法官、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并判决。这种审判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庭审前固定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争议的焦点,提高了庭审质量和效率;主审法官从辅助工作中脱离出来,能够专心审判,案件质量有所提高;法官的责任心普遍增强。这种审判模式的不足主要有:重复劳动增多;主审法官与助理法官搭配不固定,无利益领导关系,协调存在问题,影响了审判效率;未能解决审判过程中的监督问题。

“三二一”审判模式。“三二一”审判模式是指在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审判长为中心,有三名法官、两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组成一个审判组,共同开展审判活动的审判工作机制。这种审判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优化配置了审判资源,有利于实现法官精英化;在明确法官员额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官助理制度,明确法官助理是从事审判事务的辅助人员,是辅助法官完成审判事务的人员,不具有审判权;明确了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职责分工;法官与法官助理的固定,提高了审判效率。这种审判模式的不足主要有:未能解决审判过程中的监督问题;在简易程序中,书记员数量过少,三名法官无法同时开庭,书记员数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审批流程化管理模式(又称大立案)。审判流程化管理模式是指以立案庭为指挥中心,由立案庭统一立案,并作各类案件的庭前准备工作,然后由立案庭电脑统一排期,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再由业务庭法官按排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庭审理。案件审判后,由书记员送达法律文书,装订成卷,并将案件在规定日期归档或移交上级法院。由审监庭作为法院内部的监督中心,对审判案件进行评查,对法官、书记员进行评核。这种审判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实现了立、审、执的完全分离;明确了庭前准备的独立价值,明确庭前准备由立案庭负责,使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形成“隔离带”,避免了法官与当事人的过早接触,能较好地解决执行不廉的问题;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实现了对案件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有效避免了工作中的忙闲不均现象。这种审判模式的不足主要有:法官审判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从整体看案件审理周期未能缩短,审判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案件重排率居高不下。

构建法院现代化的审判运行机制的思考

笔者认为,法院的现代化审判运行机制是指,法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完善的公平、公开、高效、科学、规范、有序、廉洁的审判工作运行机制,使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做到审判公开、程序合法、审限严格、裁决公正、依法执行。从法院各种审判模式的实践结果来看,目前各种审判模式离法院的现代化审判运行机制的要求都还有相当的距离。

考虑到我国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合议庭,审判流程化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大面积铺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审法官与助理法官分工负责制、“三二一”审判模式也受到领导的重视,故应在以上改革基础上构建法院现代化的审批运行机制。其具体构想如下:在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和法官审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以审判长为中心,有三名法官、三名法官助理、三名书记员组成一个审判组,共同开展审判活动的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监督有力的审判工作机制。“三三制”是对这一审判机制的人员配置结构的形象反映。第一个“三”是指经选任产生并负责案件审判的三名法官(其中一名为选任审判长),他们的职责就是主审庭审、居中裁判、全权负责案件的审与判,并对案件的审判质量负全部责任,其中审判长还负责对法官助理的业务指导。第二个“三”是指负责案件庭前准备工作的两名法官助理和负责草拟简单法律文书等工作的一名法官助理(具体数额也可根据当地法院实际需要确定),他们对整个审判组负责,而不是对其中的单个法官负责,其职能就是完成调查、取证、送达、组织预备庭、安排开庭日期等事务性工作和草拟简单法律文书等文字工作。第三个“三”是指负责送达、庭审等记录工作的三名书记员(或速录员),其职能是负责法官的庭审记录和法官助理的送达记录等记录工作。三者之间既配合又制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监督有力的审判工作机制。

其具体操作设想如下:立案庭统一立案后将案件分至事务性法官助理处,由事务性法官助理作各类案件的庭前准备工作,由审判长进行审核并决定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审核合格后交立案庭电脑统一排期,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并由电脑排定由合议庭中具体哪一位法官承办此案,然后由法官按排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庭审理。文字性法官助理在开庭前要准备与案件审理相关的参考资料,在开庭后按照法官的授意草拟法律文书,编辑、校对法律文书,监督书记员将案件装订成卷,并将案件在规定日期归档或移送上级法院。这种审判模式要求将立案、庭前准备、开庭审理、审判、送达等所有工作信息由相关事务性法官助理按时、准确、全部输入电脑,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案件,案件流程的所有环节在电脑中均一目了然,由审判庭作为法院内部的监督中心,对审判案件进行监督、评查,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进行考评。

为了保证简易案件的诉讼效率,根据加强庭前调解和简单案件快速处理的原则,可以在合议庭中设立值班法官制度,在事务所法官助理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后,由值班法官负责对双方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进行高效审理,保证简易案件的诉讼效率。

笔者认为这个以三名法官(合议庭)为基础的诉讼模式,既适用民事审判也适合刑事审判,既适合一审程序也适合二审程序,这种以审判长为中心,合议庭审判员为核心,法官助理、书记员相辅助的审判模式,具有“三二一”审判模式和审判流程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这两种审判模式的不足,能够发挥最佳的诉讼效能,因此可以将这种配置模式作为目前审判工作的基础模式。这种审判模式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

审判长与庭长、院长的关系。庭长、院长与审判长在行政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业务上是指导监督与被指导监督的关系,庭长、院长主要在行政领导和业务的指导监督上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审判长应当主动向庭长、院长报告合议庭审判工作情况,接受庭长、院长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也要防止庭长、院长借口把关,干预案件的正常审理。

合议庭内部的关系。在合议庭内部,审判长与合议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审判长在合议庭中起组织、指挥、协调作用。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审判长或承办法官不能搞“一言堂”,不能排斥或替代合议庭其它组成人员的意见,也不能出现“合而不议”的现象。合议庭成员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负责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对案件质量负责。

法官与法官助理的关系。法官与法官助理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存在指导与服务、协作与监督的关系。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审判业务性辅助人员,负责庭前准备工作,不具有审判权,工作中要从法官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法官也要注意对法官助理的培养,注重提高法官助理的各项素质,为法官助理的晋升做好准备工作。

一步到庭与庭前准备关系。“一步到庭”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初期具有划时代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其弊端逐渐暴露。实践证明,缺少庭前准备,法官很难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从而使庭审混乱和缺少重点。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一步到庭与庭前准备的关系,即要做到繁简分流工作。对于案情简单、双方对事实及证据没有争议或争议问题比较清楚的案件,可以由值班法官直接进行庭审,作出判决,而不必经过庭前准备程序另行排期开庭。(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

作者:汤秀斌

法官助理制度构建论文 篇2:

更好更快更亲民 创业创新创品质

在广西法院系统率先开始实行“1+1+1”审判小组模式、创办广西法院系统首个团报、在柳州法院系统首家实现远程视频审判、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在柳州市法院系统中率先进行网络同步图文直播庭审、率先在柳州市实现庭审过程的网络视频全程直播、率先在柳州法院系统开展巡回审判……柳州市柳南区法院强化责任意识,克服案多人少、办公条件陈旧等困难,以创新精神全力推进司法为民,近年来该院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被自治区党委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后盾单位,连续两次被自治区高级法院评为“全区十佳法院”,被评为2011年全区法院先进集体,获集体三等功,获得“全区法院2011年度公正廉洁先进法院”称号,多人获得上级党委、法院各类表彰。

创新举措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柳南区位于柳州市人口密集、商贸活跃、交通发达的核心区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治安形势严峻,有关领导认为柳州维稳工作的重心就在柳南区。柳南区法院每年收结案4000多件,而全院只有80多人,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加上办公条件简陋,工作压力极大。在法院工作了20年的院长蒙广新深感责任重大,他说:“院党组经过认真调研,统一思想,明确必须要以制度保障为契机,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审判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推进审判方式改革,解决案多人少矛盾。该院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诉讼资源,任命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书记员为法官助理,配合法官办理执行案件,将近年公招进来尚未任命的审判岗位人员任命为法官助理,与审判人员组合成“1+1+1”审判小组,即由一名审判员加一名法官助理加一名书记员分工协作审理案件,将法官从繁琐的审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案件的审理。

自2009年在广西法院系统率先开始实行“1+1+1”审判小组模式以来,审判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审判小组法官人均结案300件以上。2011年,该院民一庭法官肖刚个人收案达551件,结案516件,创柳州市法院个人结案数最高记录。同时,“1+1+1”审判小组模式也为年轻干警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帮带环境,搭建业务学习平台,法官助理的业务水平得到逐步提升,有效促进法官队伍的良性更替。

使用远程视频审判科技法庭,提高审判效率。针对刑事案件多、团伙作案被告人多、法警警力不足的现状,柳南区法院在2010年投入40多万元,建成了广西法院系统首家远程视频科技法庭。通过视频对接实现法庭与看守所的“面对面”审判,最多时半天可以开10个庭,最短用时仅8分钟。至今已使用科技法庭开庭审理刑事案件500多件,占同期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减少提押警力近700人次。

成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有效优化诉讼资源。近年来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事故频发,相关损赔案件大量增加。2011年初,该院在柳南交警大队成立了柳州法院系统首家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派专人定期到巡回法庭开展咨询服务、处理交通事故纠纷,做到交通事故损赔案的快立、快审和快结。2012年,该院与柳南区交警队、检察院、人民调解和保险五家联合,形成“五位一体”联合办案模式,更高效、快捷、便利地化解交通事故损赔纠纷。自成立以来,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共接待群众600余人次,通过调解成功地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化解纠纷376起,受理交通事故案件81件,目前已结案80件,其中调解67件,撤诉3件,判决10件,调撤率达到87.5%,所调解的案件当事人都能自动履行,执行到位率100%。通过开展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 2011年受理的交通事故案件仅有96件,比上年同期下降28%。

依靠技术创新,开展“阳光司法”,进行庭审图文直播,促进司法公开。经过技术学习与设备建设,柳南法院在柳州市法院系统中率先对该院庭审过程进行网络同步图文直播,吸引众多群众及媒体记者关注。2011年开播至今,共进行庭审直播700余次,其中,“柳州市首例醉驾案”、“保安盗窃案”、“626禁毒宣传案”等案件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展庭审网络视频直播。2012年6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该院率先在柳州市实现庭审过程的网络视频全程直播。蒙广新院长说,把案件开庭审理全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全程同步直播,让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来观看庭审现场,打破传统庭审的局限性,直观地展现法庭的庭审全貌和法官的职业形象,有效促进了阳光司法、提高了法官司法能力、提升了法院司法公信力。开播以来,共进行视频直播14次。

创新思路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推进司法为民

开展司法走基层活动,推行巡回审判制度。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教育群众,贵在坚持。身为农家子弟的蒙广新院长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尽管下基层办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从长远考虑、从社会责任考虑,必须要坚持,达到办一件案、教育一方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普及法律知识、维护社会稳定。

该院率先在柳州法院系统开展巡回审判,组织法官走出法院,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或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到案件发生地或案件多发的社区、街道开庭审理、就地宣判,吸引众多群众旁听。同时法官利用巡回审判的机会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并就地听取基层群众对案件处理及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丰富了法官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法官的司法能力,改善了法官的工作作风。2011年以来共开展巡回审判120余次,寓教于审,受到群众欢迎。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认真落实“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以调为主、案结事了”的工作原则,该院多方联动,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大力倡导调解结案。该院与柳南区司法局联合建立了柳州市首家进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利用法院资源优势,指导人民调解员化解基层纠纷。2011年以来人民调解工作室接待群众632人次,对群众的咨询做到件件有答复,调解案件158件,调解成功149件。成功调解了原住谷埠街的上百位住户与一家企业之间为期4年的“独立水表”纠纷。

积极推进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衔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该院推动“走出去”模式,与柳南区司法局、各街道办共同在辖区太阳村镇和8个街道司法所成立“社区(乡村)法官”工作室,对居民、村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并指导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延伸刑事审判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柳南法院还积极探索适应未成年被告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少年审判业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做法,推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该院坚持和完善“圆桌审判”制度,开庭时,法官、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等,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法官以谈心的方式审案,让未成年被告人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接受审判。通过引进心里咨询师和与柳州市自新社会帮教协会首创合作,对部分案件中的少年犯开展庭前帮教工作和心里辅导,并在庭审后继续把他们列为跟踪关注的帮教对象。与此同时,对少年犯开展家庭调查,深入掌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针对市内具有类似特征的青少年人群提前展开干预,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卡前移。该院还坚持对服刑人员进行回访,法官、社会帮教人员与缓刑人员一起参观服刑人员的宿舍、餐厅等场地,观看服刑人员队列表演等节目,向监狱看管人员了解该院判决服刑人员的总体情况,并对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

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促进司法公开。2011年,该院在柳州法院系统首家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参观法院办公环境,旁听案件审理,面对面听取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至今,该院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不仅为群众了解法院搭建了平台,也加深了法院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促进阳光司法。

创新载体加强文化建设,推进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党团共建”。提高工作效率,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公招有40多名大学生进入法院,其中80%是女性。年轻人有活力、有朝气,要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平台,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平时爱好体育运动、喜欢读书写诗的蒙广新院长对此很有信心,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保持个性、独立思考、坚持学习。

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一室一品”办公室文化建设,增强自信心。“人要精神花红,该放松时须放松。”在柳南法院,法官们用自己的作品装饰办公室,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还涌现出了全区法院系统女法官书法一等奖、全区法院系统运动会单项冠军、学术论文获全国二等奖等多项奖励。通过组建各类兴趣小组,该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干警业余生活,增强集体凝聚力、战斗力。目前,柳南法院共成立了书画摄影、文体健身、信息调研等三大类、近十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定期组织组员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该院还引导、组织青年团员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青年干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全院范围营造蓬勃、健康的工作学习氛围。该院组建青年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走出法院深入群众开展法律宣传、社会公益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法院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干警的思想境界、职业素养和文明程度,为法院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文化长廊展现了法院各历史阶段的建设成果、获得的荣誉及工作动态、干警文艺作品等,给法院增添了浓厚文化气息。该院创办的广西法院系统首个团报《青年先锋》,稿件、编辑均由年轻团员完成,成为干警探索业务、畅谈理想、抒发人生感悟的一个综合性平台,通过写稿、编印提升了青年干警的综合能力。

作者:张东安 欧韦苇

法官助理制度构建论文 篇3:

浅析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各国金融业受金融自由化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特殊性等特征。一旦金融风险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将大规模爆发,需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并结合金融市场表现现状进行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以此避免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被严重制约。本文主要对完善法律制度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与以及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析。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法律制度 完善

自上世纪后半期,金融创新活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金融需求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也因如此加剧各国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实际上,金融行业本身存在极多的风险因素,无论引入哪种金融创新活动都难以摆脱其中的风险问题,若其中的风险难以得到控制便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下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一、完善法律制度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性

(一)基于金融全球化视角的风险防范

从金融全球化角度出发,国际金融市场整体结构在金融全球化角度下发生一定改变。这种改变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较多弊端。其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范围内有大量资本的流通,很大程度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各国金融市场被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带动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但在弊端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问题,一旦某一金融主体发生危机便可能波及其他所有国家。假定被波及国家不具备高校的金融监管机制,这种危机危害性将极为严重。因此,我国金融领域发展中应正确认识到任何一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都无法独善其身,需依托于相关的风险防范策略以及具体的法律制度以削弱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1]。

(二)基于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风险防范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风险预测注入新鲜的活力,人们在风险预测过程中仅需结合统计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便可将不确定性的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但需注意的是信息时代下各行业领域新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呈现出来,人们往往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便去应用,这样不确定性的风险很难为人们发现。如上世纪60年代金融领域出现的创新浪潮,其要求从整个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一定程度上带动短期经济的发展。然而其中涵盖的不确定风险也成为金融行业面临的难点,以金融分业监管为典型,其很难快速适应该时期的金融创新活动,且在金融业务方面也表现出瞬息万变的特征,此时风险防范措施的引入势在必行。

(三)基于金融自由化视角的风险防范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经济为背景,该经济政策下金融领域的发展被完全限制,为使这种管制得以放松便出现金融自由化。不可否认这种自由化是对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市场资本的活跃。但这种自由化背景下许多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益开展较多冒险行为,如典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带来的投机性与风险更加明显。因此,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除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外还需对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尤其在金融监管法方面更应体现出风险防范内容[2]。

二、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一)从内部防范角度

从我国现行金融行业表现现状看,金融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需依托于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加强。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中本身需保持与国际金融创新相同步,这样在业务方面难免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化、复杂化等特征,单纯依托于政府强制性措施或其他监管策略很难有效管理不断变化中的金融业务活动,甚至存在监管过于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无法达到风险防范的目标。对此,金融机构自身便需从内部出发,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实践中可引入防火墙防范体系,其主要指既可隔离业务弊端,也可防范金融风险的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第一,在信息方面,要求经营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或不同部门禁止进行金融信息的相互传递,或对金融信息的传递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第二,在金融机构人事方面,主要考虑金融机构在人事安排方面无法满足董事、管理层或基层员工要求时,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不利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要求在人事安排上进一步规范。第三,在业务方面,防火墙体系的构建主要要求对金融机构主体、下属机构等在经营行为上给予一定的限制,避免利用联合经营行为使整个金融市场中业务出现不合理的变动。第四,在资金方面,从事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严禁进行非常规交易,可引入相关的限制性规范以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3]。

(二)从外部防范角度

在外部防范方面,主要需通过“有形之手”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中的有形之手主要为政府的宏观调控策略,但需注意单纯依托于宏观调控也很难达到风险防范的目标,此时便应注重引入金融行业协会,使其发挥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对于金融行业协会,其主要由政府主导,是金融监管发展下的主要产物。金融行业协会作用实际发挥中首先需做好与金融监管关系的维持,二者很大程度可进行互促、互补,特别在风险防范方面,监管工作落实中与行业协会相互配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金融行业协会间应保持紧密合作。如为解决混业经营风险问题,我国几家金融行业协会于2006年构建的联席制度,其旨在针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确保及时对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在风险应对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对于混业经营现状,其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在实际交流中注重明确风险监控指标,适时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第三,风险提示制度的构建。我国现行监管部门在风险识别、监测与计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很难将金融市场中所有风险点进行覆盖,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补充政府监管职能的作用,通过风险提示机制的构建,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适时跟踪并给予风险提示,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监管部门无法起到监管作用的问题。

三、金融风险防范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从我国现现行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内容上看,要求在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与国家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机制的构建,充分说明金融分业监管下很难有效执行金融市场规范与风险防范的作用,且已造成监管真空状况的出现,需引入具体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的构建并不一定局限国内金融市场范围内,原因在于一旦全球性经融危机出现后,仅通过自身监管很难达到风险防范目标,因此可考慮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间的合作。若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便需考虑到相关法律问题,现行国际法并不具备一定的强制性,但仍可作为约束各成员的重要准则,一旦有成员违反便由共同体对其开除。

(二)信息披露相关制度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曾专门对企业中的公开制度作出评价,其认为现代企业若要持续健康发展,需充分依托于公开制度,其是纠正企业发展弊端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制度体现。由此可看出金融监管中的信息披露完全可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市场主体行为得以规范且相关利益群体权益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现行金融业发展中并未使信息披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相关《证券法》、《公司法》等方面提出信息披露内容,但在落实中仍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完善过程中首先需从信息披露内容上着手,将股权风险、利率风险等更多内容融入其中,同时做好信息披露频率控制,具体指定披露的时间。另外,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可注重披露责任主体的明确,对于披露不到位责任主体给予严厉的惩处。

(三)激励相容制度的完善

该制度的实施主要指监管过程中应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状况与内部管理水平,进行监管范围的确定,在此基础上将监管工作中获取的信息或风险应对策略向金融机构提供,监管工作的作用除体现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外也表现在引导方面。从我国近年来关于金融机构监管相关规定中便可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监管逐步与国际市场监管趋势保持同步,更倾向于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尽管在计量市场风险过程中,沿用的为传统风险内部模型,但激励相容制度在其中仍可发现,是解决强制性监管弊端的重大举措。因此,关于金融市场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应从激励相容制度方面着手,引导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法律制度的完善与风险防范措施的引入是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应正确认识风险防范的必要性,立足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表现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在风险防范方面注重金融机构内部防范的加强,并保证金融行业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完善法律制度方面需从金融监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激励相容制度等角度出发,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风险防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营营.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之构建[D].山东大学,2012.

[2]毕海涛.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5,18:150-151.

[3]吴坤龙.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15-116.

作者简介:王作栋(1987-),男,汉族,山东省泰安人,本科学历,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王作栋

上一篇:概率神经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金融学方法论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