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29

各地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推广活动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我认为教改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力度不大。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能仅仅改进教学方法,还应该对教学管理及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性改革,光改一项是绝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教学管理改革在教改中应当先行一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考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分析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文言文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主要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是我國汉语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和媒介。同时文言文也是高考语文中考查的重点,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是非常的重要。但是,由于文言文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很多高中生都畏惧文言文,对于文言文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高中文言文学习也是一样适用的,当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之后,自然而然会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的诵读,从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实际上高中语文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韵律,这主要是因为古人主要是采取吟唱的方式来进行阅读的,所以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言文当中语句的美感和内涵的表达[1]。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加强对文章诵读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读准语句字音,还需要注意语义的停顿和语句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意境,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比较长的语句或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理解其中的意义。例如:《鸿门宴》《兰亭集序》等这些文言文的句式工整、情感丰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另外,文言文也是非常不错的诵读材料。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也不应当只局限于学生的背诵和朗读这两种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言文诵读活动,比如:分角色诵读、朗读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拓展文言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文言文具有简洁、精炼和典雅的语言特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善于挖掘这些留有较大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高中文言文的内容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很多都与著名的历史事件有关。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教师在对这些文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为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添文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言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左传》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整个故事的脉络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印象,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采取开放性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对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主动思考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例如:在对《蜀道难》这一文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将其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划出来,通过查找资料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着初步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攀爬“蜀道”的艰难,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申出文章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整体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对其中蕴含典故的语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敬平.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索[J].学周刊,2011(5):69.

[2]吴鸿艳.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18.

[3]吴迪.文言文在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总结[J].高考,2017(24):125.

作者:陈爽

中考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论文 篇2:

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各地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推广活动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我认为教改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力度不大。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能仅仅改进教学方法,还应该对教学管理及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性改革,光改一项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教学管理改革在教改中应当先行一步。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不是课堂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应建立“大语文”教学观,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跳出教材。但当前课文课上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因为考试有时也会考到教材中的内容(这一点中考的文方言文阅读特别明显)。即使像高考那样几乎完全不考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也必须把教材当做经典,一篇不漏地精讲细练,因为几乎所有学校在开学前都要求教师们制订好教学计划,每学期不定期地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计划,并把这种检查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样的束缚下,大部分教师只能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以学会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为教学目标,陷于教材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学生也亦步亦趋地堕入“迷信教材”的泥潭。于是,教师“死教教材”,学生“死学教材”。如果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改变,教师就很难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学管理改革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仍然是一试定终身,中考和高考往往成为人生的分水岭,在这样的重压下,许多人平时成绩再好而仅仅中考或高考一次考试甚至是一门课的考试发挥欠佳都有可能导致十年苦读毁于一旦,这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另外,中考或高考都以总分决定是否录取,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一门课程不好而落榜,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不一定都是全才,学生精通一种技艺或一门学科也是人才。如当年朱自清在1916年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被破格录取。著名史学家吴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北京市副市长。这位清华的高材生当年却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并被称为“清华三大才子”之一,可有多少人知道,文史和英语都拿到100分的吴晗数学只考了0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钱伟长先生也属于“偏科生”,在考清华大学时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但物理仅得18分。但最终仍然被录取,并且成为物理学巨人。而这与当前大学录取时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只因为一门选修课考了B或C而与“一本”失之交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评价机制使多少在某一门课程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全才的追求,使我们痛失了多少人才。

此外,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语文中的“说”重视不够。语文课具有听、说、读、写四大功能,现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对“读”和“写”都非常重视,“读”和“写”所占分值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甚至百分之百(如上海的高考试卷)。这使大部分语文教师在上课时直接忽略“听”和“说”能力的训练。以前我们曾批评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哑巴英语,但现在英语中考考口语,高考考听力,英语摆脱了哑巴英语的称号,而语文却走上了这条老路。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小时候很会讲的,人越大越不肯开口。”情况的确如此,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开始不愿或不善表达。以课堂发言为例: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根本不回答,以至于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设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不愿说,老师就不问,老师越不问,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越差。15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很多15岁前能说会道的孩子,15岁后变得腼腆而不善言辞。语言专家称之为“15岁现象”,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因为青春期造成的,而是孩子在语言上的“转型期”发展滞留问题。15岁之前,孩子的语言状态处于自然表达,他们无所顾忌、思维活跃,想到什么说什么;15岁后,孩子开始懂得说话应有所顾忌,却掌握不了正确的表达方法,造成了在一些场合常常语塞的现象。专家指出,如不抓紧这个时机培养引导,将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求职就业。

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问题。教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生活脱节。当前的评议教材报选的内容仍然主要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文言文和诗歌。其中大部分散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内容较为枯燥,篇幅又比较长,学生对此缺乏兴趣,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说则篇目很少且以老的经典篇目为主,缺乏当代流行的武侠、言情和玄幻等体裁,电影剧本也很少,小品等曲艺类完全没有。二是结构安排不尽合理,内容枯燥,实用性不强。在不少中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部分鲁迅杂文思想性虽强,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打牢字、词、句、章、语言、修辞、逻辑、作文八方面的基础,这些“投枪和匕首”显得有些过深,适合晋级而不适合打基础。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原本就饱含“微言大义”的鲁迅杂文,更容易被“卸用八块”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点”,令疲惫不堪的学子们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学生的另一怕是文言文难度较大(主要是语法考得太细),我认为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像英语一样,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用到,花这么多时间学是否有必要呢?其实现在绝大多数经典文言文都已经被译成现代汉语,这些白话文版本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到。此外,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对应用文体的写作重视不够,以致许多高中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等常用文体都不会写。

总之,教学改革是艰难的,为了探索这条改革之路,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只改革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更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作者:李华娟

中考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论文 篇3:

初中语文毕业年级简单教学的几种形式

编者推荐辞:在当今我国初中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了在上个学期把两本教材全部快速地讲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转入了专题复习阶段。各种中考训练题、冲刺题、仿真题、压轴题滚滚而来,这就是人们常用的"题海战术"。学生做题做得叫苦连天,老师批卷批得头昏脑胀。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师生们都在怀疑。秦峰先生在初中毕业年级语文教学简约而高效的处理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把该文隆重地推荐给读者朋友。

笔者近几年连续任教初中毕业班语文,通过观察身边的教师的做法以及和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多数教师在上个学期就已经把两本教材基本教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进入了专题复习阶段了。而这段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又是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整个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复习任务,又能具有较好的复习效果,那么教师对于教材的简约处理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并结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来谈谈“简单教学”的几种处理方式。

一、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方式就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某些教学环节放到课前的预习中去。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进而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集中“拳头”力量猛击某一块内容。

可以前置的板块主要包括字词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整体感知、一些显性的环节。这些环节里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个别稍难一点的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所以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呈现了。如笔者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阅读并能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及《骆驼祥子》中与本文有关的前后章节的内容,然后集中精力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程序进行课堂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更有发挥的余地。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可以前置的。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如果课前就将词义、句意、文章大意梳理好,课堂上就可以将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起义原因的探究、对文章的阅读阅读感悟上。

部分教师可能担心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学不到点子上,收获不到预想效果。这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如:知识链接,文体知识、作者介绍,扫清字词障碍、文本感知等,这些次要的教学环节解决了,在课堂学习中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用中考命题的形式解读文本

到了毕业年级,教学的功利性确实凸显了,中考常常成为教学的指向。所以教师可以钻研当地的中考试题,揣摩命题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对某些文章大胆采用中考阅读题的形式去呈现,教师可以选定适当的篇目,尤其是适合中考命题的长短适宜、特点明显的篇目,精心对这些文章设计三到五个阅读练习题,并且设置一定的分值,让学生像做中考阅读试题一样去紧张阅读,独立思考,认真作答,然后师生讨论检验。如教学《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五个题目:1.请你为“绿墙”下个定义(3分);2.结合全文,说说绿墙的特征是什么?(4分)3.请你找出一个能够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例子并赏析(3分);4.请你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3分);5.请你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为我们的家园设计哪些绿墙(4分)。

再如教学《学问与智慧》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2.请你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本文是讲人的智慧和学问,但是作者在第四节中写了“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是不是多余的呢?为什么?

这些问题全面理解了,一篇文章的立意和写法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阅读应试的能力。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学习来说实用性更强一些,当然一些文学作品也不妨使用。

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的设计强化了文体意识,尤其是在考察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地方的试卷明确出现要求归纳出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的题型,因此教师设计具体题目的时候也要体现文体意识:比如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应该说笔者的这几个题目能够围绕文章的文体特征,并考察学生的相关概念知识,还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合并粗浅的教学内容,以作有益的阅读补充

毋庸讳言,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篇目内容老化,文学味道欠缺,对于那些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像《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江村小景》等篇目,教师教学时候不妨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

九下第一单元是戏剧文学,本单元选编的四篇(《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教参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是笔者认为,学习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去探寻四篇戏剧的共性的戏剧基本知识,提供初步的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就够了。然后可以以《一厘米》为范例进行学习,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而对于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双手》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内容很显性,值得咀嚼的地方不多。并且这篇文章在原来的老版教材中是放在七年级的,而在北师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放在了小学四年级。所以这篇文章过于浅显,放在九年级(苏教版)里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大胆舍弃也是可以的。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拿这个篇目来上公开课,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易于把握,上起来顺溜。但由于其内涵不丰,上起课来总觉得缺少余韵。所以,我们可以将内涵不太丰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略读,或选其一点来学习。

四、放大主要教学环节,增强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毕业年级教材中的很多文质俱佳的文章当然值得教师着力打磨,这些文章,教师要舍得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具体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精心揣摩,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囚绿记》一课的教学,笔者就经过精心的琢磨,围绕课文题目架构课堂教学,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常春藤)让学生找出这是什么地方的常春藤?(北平的一家公寓的窗外)作者选择这个公寓,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公寓的条件很好了,是不是这样呢?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从而引入是作者对于绿色的喜欢的诵读理解。在体会绿色给作者带来巨大安慰的过程中,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作为一个南方的浙江人到了北平应该是陌生而孤独的,是这样的吗?了解作者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就是这一片绿色给与他安慰。

然后请同学们再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绿友。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到这种“生的欢喜”呢?

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之后,转入对于被囚绿色片段的赏析,赏析完毕,笔者再次进行“先抑后扬”的教学:看到这个囚绿的情节,看到那绿色虽受到我的特别的爱,但是变得娇弱了,还是一心向往窗外的阳光。我们不禁要问,“绿”的行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说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它”可以指什么?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可以指爱情,可以指亲情;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主旨探究: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味出“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甚至在赏析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句子时还可以继续“先抑后扬”:最后一个句子是个疑问句,作者对前半句能不能见面有疑问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对于重新见面的时间没有疑问,仅仅是对于这绿色和我会不会面生有疑问,这句话其实暗含了一种中国人必将战胜侵略者,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主题。

总之,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按照文章不同情况简约化处理教材进行简单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

※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论文。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作者:秦峰

上一篇:应用型教育为主的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手术室常见职业危险探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