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经济制度,安责险的诞生与推广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选择。在分析安全生产相关保险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解析了在数字城市建设、多元共治要求等背景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内涵及重要意义,给出了以安责险为核心的全新风险防控管理模式以及有支撑、有约束、有激励的安责险推广路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篇1:

环境保险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初,人类开始发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许多科学家就这一问题向世人发出警告以唤醒广大民众,可是人们对没有彻底触动利益的损害无动于衷。随着时光流失,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从局部小范围的发展逐渐成为地区性乃至到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处理环境问题不得不花费更多代价,然而治理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外部性问题让政府在企业和民众中左右为难,本文在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书中以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研究排污的外部性基础上,把环境保险加入到治理环境污染的范畴,并在此经济模型上分析了环境保险治理环境污染的可行性,通过环境保险来处理复杂的环境治理难题,将排污控制在一定的合理水平上。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险;可行性

一、环境污染治理的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剧增,各国政府也逐渐把环境污染治理提到日程上,应用了不同的环境政策以治理环境,如颁布环境法令,征收环境税,政府补贴,环境保险等措施,也有的通过混合搭配政策使用治理环境污染,就在这些政策中不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福利经济学中庇古提出庇古税(Pigovian Taxes)就是环境税的根源,福利经济学还提出一些政府补贴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均等化,这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来源。国外对于环境保险研究著述,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后, 他们主要从环境法学领域和经济领域做了主要研究,环境法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Faure,对2000年欧盟环境民事责任白皮书所确立的法律原则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制度下环境保险的可保性,比较了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自保和风险共担机制、赔偿基金,以及财务担保等一系列环境责任保险机制。经济领域的学者Freeman和Kunreuthe,在1997提出以政府补偿计划、法律责任体系和保险制度处理社会性风险为基础,论述了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和市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在环境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引用环境保险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环境保险在治理污染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来论证环境保险在治理污染的可行性。

二、环境保险的介绍

环境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责任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美国是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环境责任保险。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实施了环境保险,只是当时将由于净化设施的缺陷及排放物、烟、汽和其他污染物引起的污染责任作为除外责任,到1968年保险合同除了将放射性引起的污染责任,并且事故的突然性不再作为必要条件。法国以自愿环境保险为主,强制责任保险为辅。一般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就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但法律规定必须投保的强制投保。从1965年起,保险人开始赔偿水面逐渐污染损失,1978年后,保险人又同意负责赔偿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但要发生在被保险企业地域之外,可预见的经常排放物引起的损失仍为除外责任。瑞典在1969年通过《环境保护法》,本法或依本法发布的命令从事需要许可证和需审批活动的人,应当按照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制定的价目表按年度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俄罗斯为了在发生生态风险时保护法人和自然人的财产利益,《环境保护法》规定在俄罗斯联邦可以实行强制性国家生态保险。

三、环境保险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

厂商购买了环境保险后,可以产生治理污染的内部作用和利益转移的外部作用:

(一)环境保险的内部作用

厂商购买环境保险,厂商成本MC增加,MSC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排放的废气从18单位降到了10单位,但厂商承担排污增加到6元/单位,MSC曲线是排放污染的量与污染费的关系代表生产者的利益,MCA是减少污染的量与污染费的关系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又因为污染是厌恶品,对消费者越少越好。因此,消费者剩余从面积ACF减到面积ABG,相当于消费者剩余增加了CBGH,而生产者剩余从面积CEOF到BFG,从而生产者剩余减少,正是这些减少的可以补贴消费者,以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又使废气降到了10单位。

图1中MEC曲线,它代表是排污的边际社会外部成本,是增加一单位产出给其他个人或群体带来的损害,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污染排放是零的时候对社会危害为零,随着污染的排放的增加,会给社会大众带来危害越大,因此MEC曲线是向上倾斜的。MSC曲线代表的污染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当厂商和社会大众平等拥有清洁产权的时候,排污会给厂商和大众同时带来伤害,其中一部分是给一般个人和群体带来的成本,如污染可以引起人的疾病,另一部分是污染给厂商带来成本,如治理污染就会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但不治理污染对企业没有任何成本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减污的时候的治理成本,因此MSC=MC+MEC即排污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减污时候的边际成本加上边际外部成本MEC,MSC是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为当污染排放为零的时候,对厂商的排污成本最大,这时对厂商的伤害最大,随着污染的增加,厂商的排污成本逐渐减少,因为越多的污染对厂商的减污设备要求不高,所有厂商购买的设备也越便宜,但对一般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边际外部成本会随着递增,假设MEC递增速度大于MC的递减速度,因此MSC曲线先交与纵坐标,然后逐渐递增,所以边际社会成本曲线是向上倾斜的。MCA曲线代表减少排污的边际成本,MCA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在少量减少排污时,排污的边际成本减少的比较慢,而大量减少排污时,边际减污成本增加比较快,厂商利益最大化时的排污的成本为零。因此在企业治污过程中任何成本的增加如征收排污费,超出排污标准的罚款,可转让许可证的购买,企业购买减污设备,购买环境保险都会使MSC曲线上移。

当厂商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后,新的均衡为排污费用为6元/单位,排放的污染为10单位。与先前的均衡排污的费用4元/单位,排放的污染为18单位,明显是污染减少了8单位,同时排污的成本也上升到6美元。总之,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到一定的水平。

(二)环境保险的外部作用

对厂商购买了环境保险,企业成本MC增加,MSC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排放的废气从18单位降到了10单位,但企业承担排污增加到6元/单位,MSC曲线是排放污染的量与污染费的关系代表生产者的利益,MCA是减少污染的量与污染费的关系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又因为污染是厌恶品,对消费者越少越好。实行环境保险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发生了变化,污染废气减少相当于消费者获得利益即减污的边际成本曲线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当购买环境保险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发生了改变。

消费者剩余 当对厂商征收环境税或实行环境保险,MSC向上移动到6元/单位,10位的废气,这时消费者剩余从ACF面积减少到ABG面积,然而污染物越少对消费者越好,因此消费者获得BCFG面积的利益增加。

生产者剩余 对于生产者剩余从面积CEOF到面积BFG,然而污染物越少对生产者越差从而生成者剩余减少。因此,这使得生产者减少利益及所交的环境保险费给消费者及污染受害者补偿。

当厂商购买环境保险后对产生利益转移效应,企业购买环境保险的费用转移到受害者,使环境受害者得到了应该得到的补偿。

四、环境保险的现实经济意义

(一) 治理方式从政府转移到市场

厂商购买环境保险的过程,就是治理的方式从企业外部治理的政府的干预到市场自发处理污染的过程,一方面,减少政府的干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购买环境保险后,受害者可以要求索赔赔款,这样通过两方面的经济补偿,可以减小污染给受害者带来的痛苦。

(二) 治理进程更加缓和

假设最优的排污水平为12单位废气,那么可以通过排污费一次性实现,如收取4元/单位的排污费,或制定12单位的排污标准,排污可以直接达到12单位的合理水平,显然这样做会使厂商承担的排污成本太高,可能使有些厂商承担过重的压力。环境保险可以在征收低的排污费如2元/单位的排污费的基础上,然后让厂商购买环境保险,这样厂商承担的成本相对不变,同时使治污的过程更加缓和,给厂商足够的反应时间,这样厂商就会根据自己生产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自发调节自己的最优产量,厂商调整的同时消者费也获得了更加清洁的空气。

(三) 社会福利转移

厂商投保了环境保险,当大众受到污染带来的损害时可以得到保险公司赔偿,减少了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公众所受到的损害通过第三方的支付减少了社会矛盾,厂商购买环境保险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福利的转移。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张洪涛 郑功成 .《保险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杜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础理论与发展策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安数民.环境保险在中国可行性探讨.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12月

[5] 陈婵娟,陈亢利.环境保险制度于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环境科技.2012年4月

[6] 曾立新.美国的环境保险及其法律背景.中国保险报2008年/3月/24日第006版

[7] 杨辉.欧洲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中国保险,专题

[8] 杨绸绸.论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性质. 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6月第33卷17期

[9] 王汉玉 邓大跃.发达国家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启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第31卷第2期

[10] 于杰 王明远.环境保护与环境保险.《山东环境》2000年第1期

[11] N Abelson,J Pearlson.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A Useful Tool to Facilitate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actice》,2003,5

[12] HJ Chen,MC Li. Environmental tax policy, habit formation and nonlinear dynamics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2011,12(1):246-253

[13] M Nakada.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and Growth: Income Tax Cuts or Profits Tax Reduction.《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2010,47(4):549-565

[14] E Eerola. Environmental Tax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national Firms.《International Tax & Public Finance》,2004,11(3):283-298

[15] V Lichnovsk,J Navrátil.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Discussion Papers》,1998,26(3):148-51

[16] S Ohori. Environmental Tax and Public Ownership in Vertically Related Markets.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 Trade》,2012,12(2):169-176

[17] WJ Warfel.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Coverage Disputes: Is State Legislation the Solution .《Cpcu Ejournal》,2005

[18] ME Ruquet.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No Longer Why, But Why Not .《National Underwriter》,2003

[19] CL Press,AG Bixler.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Can Address Liability Problems.《Adhesives & Sealants Industry》,2002(July)

[20] DR Smith. Getting There from Here: New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Policies Can Make Deals Work .《Remediation Journal》,2001,11(3):73–83

作者:王庆龙 冯莉 李训昶

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篇2:

释放“安全动能” 推动多元共治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经济制度,安责险的诞生与推广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选择。在分析安全生产相关保险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解析了在数字城市建设、多元共治要求等背景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内涵及重要意义,给出了以安责险为核心的全新风险防控管理模式以及有支撑、有约束、有激励的安责险推广路径建议。

关键词:风险防控;多元共治;安责险;双向驱动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6.005

风险管理与保险,有着天然的联系。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行文方便,下文一律简称为“安责险”),就是一项分担风险,有助于形成安全生产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对安全生产可以产生“双向驱动”的制度安排,[1]是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动能。

今年9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对安责险有了明确规定,对我国推进安责险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安责险推进驶入快车道

保险的基本作用是分散集中性的风险。安责险具有风险转嫁能力强、事故预防能力突出、注重应急救援和第三者伤害补偿等特点,对维护生命财产安全作用明显。[2]

《安全生产法》一直重视保险制度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也存在强制力不足的现象,保险制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一直不太充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

2002年前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也开始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安全生产事故高发。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全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年均上升约万人,2002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高达107万起。[3]

2002年颁布《安全生产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制定出台,通过完善法治来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可以说是“血铸的条文”。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安全生产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其中,第三条明确了安全生产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彼时还没有提出“综合治理”的概念。保险作为“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这版的《安全生产法》中表现为“工伤社会保险”。第四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确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缴纳责任。

工伤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职工的尊重,有力地保障了工伤职工医疗以及其基本生活、伤残抚恤和遗属抚恤,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职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4]但由于缺乏工伤社会保险与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相衔接的制度,工伤社会保险对安全生产的“驱动力”并不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两次修正

2009年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依然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分别标明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事故防控的方向性,而2014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们注意到在安全生产方针的表述上有较大的变化。一是从“安全生产管理”转变为“安全生产工作”(2002年、2009年、2014年第三条),二是明确提出了“综合治理”的要求。这表明了安全生产工作方法论的转变,即强调“综合”、强调“治理”。

保险作为综合治理的有效形式,在《安全生产法》两次修正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2009年依然为“工伤社会保险”,而2014年“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產责任保险”被写进《安全生产法》。

工伤保险与安责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是保险责任范围存在一定的不同。例如,安责险承保雇主应付索赔人的诉讼费用以及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负责的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而工伤社会保险则不负责这些费用。又如,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旧伤复发的,都是工伤社会保险承保的范围,而安责险则不承保。

二是保障对象存在一定的不同。工伤社会保险适用于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而安责险则适用于企业、有雇工个体工商户、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两者相比,安责险的承保对象要宽泛些。

三是保险费的缴纳和费率制定存在一定的不同。工伤保险费执行的是“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规定执行,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而安责险作为商业保险执行的是“坚持风险防控、费率合理、理赔及时”的原则。缴纳方面遵守商业规则、合同规则,费率方面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

四是雇主自负额存在一定的不同。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一些应由雇主自行承保的法定自负费用。比如“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职工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等,而商业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完全可以选择无免赔偿额的承保条件,已转移全部风险。

因此,从长远发展看,安责险的保障制度范围必然高于工伤社会保险,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而有益的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再次修正

2021年新《安全生产法》对安责险条款进行修改,将该条款改为“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属于国家规定的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具体范围和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2021年的《安全生产法》的修正进一步强化了商业保险与行业风险特征的匹配性,提高了可操作性,体现了强制力。这标志着安责险成为法定保险,“鼓励投保”升格为“国家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坚定推行安责险的立法支持。未来,安责险的推进必然驶入快车道,各级政府应在坚持和完善工伤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安全生产责任险,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和促进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发挥安责险驱动力,促进风险“多元共治”

安责险是在安全管理基础上为事故预防增加一条新的安全生产防线,将保险的风险防控职能引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发挥保险事前风险预防、事中救援、事后理赔服务的职能;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与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机结合,最终减少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让企业安全生产多一道屏障、城市多一分安宁、人民多一些安心。

1.“保险+风控”赋能安全生产

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安责险的核心内涵和要义,认识到安责险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的巨大动能,是社会共治的模式创新,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体制创新。

保险有一项重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度量”风险,给风险“标价”。这个“标价”的动作很有价值,管理上我们经常讲,没有度量就没有改进。安责险除了为企业提供赔偿保障外,更多是借助外部专业风险防控队伍直接为投保企业提供事故预防服务,形成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对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可产生内外“双向驱动”作用。

比如《安全生产责任险实施办法》(原安监总办〔2017〕140号)第十四条指出:“保险机构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等服务工作时,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并对评估发现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保险机构可在下一投保年度上浮保险费率,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该条款表明一旦投保企业与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后,两者就形成了风险共担的关系主体和利益共同体。一方面保险机构提供预防服务,减少事故发生,减少赔偿支出;另一方面,投保企业通过预防服务发现安全隐患,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外部专业团队和组织内部团队都有动力加强安全生产。

事實上,很多风险,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最后是政府要面对“无限责任”。在城市风险治理过程中,我们也提倡落实保险制度。我们一直建议落实一份风险管控保单,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政府长期以来都是无限责任的问题。建立让渡机制,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到城市风险治理的过程中,以市场化的手段防损止损,控制风险,达到政府管理、保险公司、投保方“三赢”的效果。

2.打造“服务+科技+责任”全新风险防控模式

坚持服务理念。安责险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要坚持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细化服务模式,要站在坚持安全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要从化解风险、保障民生、共筑安全生产新防线的角度,为投保方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任何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既有事故发生机理的“个性”,也有“人、机、环、管”安全四要素方面的“共性”缺陷。保险要发挥风险预防的作用,就必须要在“共性”上有所统筹,在“个性”上有所兼顾。比如化工安全就会涉及工艺安全、检维修作业许可、现场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电气系统安全、应急管理、人机工程等。

坚持科技导向。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风控,要将安责险数据与安全监管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比如通过城市安全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企业、保险公司、政府监管部门的紧密合作,落实对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而使企业充分认识开展高危行业安责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一些高危行业、高风险领域的监管,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安责险推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更多的企业投保安责险,这样可以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减少企业的损失,减少政府部门的一些负担。同时,基于相关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和有效分析,还能实现在线投保、评价监督、数据融合和资源共享等。在未来,还能基于安全生产风险的大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从而为企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责任导向。“服务+科技+责任”的新风险防控模式并不是将风险防控责任进行“甩锅”。从投保方角度看,要认识到保险只是外在的刺激手段,是“大出血之后的输血”模式,还要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安全生产方面还是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从保险角度上看,要发挥其有效资源聚集高效性的优势,不断强化将社会资源引入到城市风险防控活动中的能力,以浮动费率、市场化等多种手段防损止损,控制风险。从政府角度上看,要积极构建风险防控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关规范,编修相关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南,从而解决这种新防控模式下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难点。只有政府、投保方、保险等不同主体都明确自己的主要责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三赢”效果,实现“企业管理+政府监管”向“企业管理+政府监管+保险支撑”的转变。

3.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企业受惠”多元共治新局面

政府引导要在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事故预防机制、制度完善实施四个方面抓落地,要避免企业“只参与不深入”的现象。要研究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进行全国安责险评估,规范安责险经营机制及惩戒退出机制,指导保险机构通过充分、高效的预防服务和保险理赔,规范安责险运作模式和要求。比如共保是指多家保险公司使用同一保险合同、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责任、同一保险期限和同一保险金额进行的保险。而这种完全按分配份额承保的模式不符合市场规律,难以调动共保体成员单位的积极性。针对这种一家出单,其他联合的保险机构“坐享其成”的旧模式,要引入“适度竞争”的机制,消除共保体成员单位对经营“牵头人”一方独大的看法,让共保体成员单位都有成为经营“牵头人”的可能,这样才能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安责险扩面提质工作的推进。

市场参与要坚持市场的经济性原则,让保险公司和专业的风险防控社会服务机构紧密结合。安责险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严格意见上,安责险推广过程中的第三方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保险经纪人,他们通晓保险市场规则和价格行情,能够代表政府部门履行监督、协调、谈判等职责,有助于建立保险辅助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第二类是风险防控技术支撑单位。要让安责险发挥预防事故的作用,必须以经济性原则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为安责险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比如2020年正式印发的《上海市全面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中合理设定风险分类,引进了监理公司、安全评价机构、信息化公司三类企业作为为保险机构提供服务的风险管理机构。

政府部门也应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第三方顾问的积极作用,支持第三方顾问的各项工作,消除顾虑,共同推进安责险工作的规范运行。比如可以组建安责险风险防控服务中心,通过建章立制,聘专家、壮队伍、推服务,推进实现统一服务平台、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调度、统一服务监管、统一数据分析的风控服务体系。

企业受惠要坚持以“为企业服务”为中心,真正为企业减轻压力。比如可以将部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财政资金用于安责险推广实施的保费补贴,并且在财政资金投入、信贷融资、项目立项、工业园区准入,以及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已经投保安责险的生产经营单位。也可以将企业安责险投保情况纳入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定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可以享受安责险费率的优惠。

要密切跟踪安责险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实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比如针对一些安全服务机构评估费用相对较高、服务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对相关政策理解不一致等问题,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利用安责险的市场规模效应,吸收优质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按照服务的项目、企业类型和规模,制订相对应的服务定价规则,规范事故预防服务的费用,让企业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保险保障和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三、有支撑、有约束、有激励,推进安责险落地

近年来,多省市在推进安责险工作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保险公司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配置不充分、风险管控实践经验不扎实、机构合作不紧密等客观原因,导致在对生产经营单位服务中,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技术服务内容和成效;此外,安全生产数据积累不完善,费率界定不科学,事故预防开展不够充分,安责险对城市安全的兜底责任未有体现,安责险市场总体规模小,发展慢。下一步要依据新的《安全生产法》,明确具体范围,制定实施办法,从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撑安责险推进,探索安责险推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这项制度的全面落地。

1.安责险只能姓“安”

一是要强化对安责险的正确认识。安责险作为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5]安责险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工伤社会保险、各种商业保险利弊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来的一种带有一定公益性质、采取政府推动、立法强制实施、由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营的新的保险险种和制度。安责险不仅能对参保企业、从业人员以及第三者的损失提供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有效防范和控制安全生产风险、预防事故的功能,对于生产经营单位和全社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是不能让安责险“变味”。实行交强险强制,是因为发生事故后能让受到伤害的人得到赔偿,对高危行業的安责险实行强制,道理也是一样。安责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商业保险,在“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推行方式下,一定要坚持市场经济性的原则,不要让事故预防费变成了“唐僧肉”。要强化法律保障、注重工作开展的平衡性和组织方式的统一性,不要让少部分人钻了空子,把安责险搞成了独家代理或变成了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六督查组的工作中发现,企业在宁夏石嘴山市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必须通过指定保险经纪公司,否则在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窗口办理不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无奈之下企业只好“花钱买省心”,这样的工作方式就让保险变味了,这样的行为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的伤害都是巨大的。要积极开展自查督查,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各种名目垄断安责险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决不能出现强制企业投保而企业又得不到应有服务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

2.建立健全安责险制度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阶段工作目标、责任划归、政策衔接、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和评估考核等),推动安责险落地。要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安责险发展的核心要义,认识到安责险在安全生产、城市安全发展中的巨大动能。

一是激励相关企业积极投保:要深入研究,制定安责险规范性文件,并以安全生产考核约束;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组织开展全国安责险评估;优化安责险费率厘定及保额设置,提升安责险风险分担和经济补偿作用。

二是支持保险公司开拓安责险市场:制定保险公司风控服务指南和操作规范,提升风控核心专业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企业生产安全兜底实效;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全国安责险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祥实的数据支撑;建立保险公司履约、激励及约束机制。

3.提升安责险技术服务能力,释放安责险“动能”

一是加强安责险共保体专业队伍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加强安责险共保体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等制度。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安责险专家库,为事故防范、科学决策、高速处置,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领域),规范安责险技术服务。研究制定不同生产经营单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档案,定期组织专业力量进行风险防范能力“体检”,动态更新企业风险防控指数。建立安责险企业管理平台,企业及时上传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专家给予线上和线上两个渠道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为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安全生产培训,从“事后赔付”,不断将重心前移,切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升。

三是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对首次投保单位进行全覆盖深度体检。结合检查结果及行业风险指数、生产经营固有风险和本质安全等因素,将投保单位进行分级处理,费率按综合评分进行上浮和下调。对续保单位,结合历年安全生产情况、事故防控和隐患排查情况和产业发展风险评估,科学厘定保险费率,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4.加快安责险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

一是实现从基本保险向科技保险的升级。不断探索“保险+科技+风控”模式,积极开展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运用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科技手段,在不同在应用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更多的商业发展和技术产品创新。鼓励共保体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园区,开展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从园区层面参与到日常安全生产监管中。

二是推动数据共享,融合接入城市风险地图。[6]建设安责险管理平台,作为城市安全管理的一个数据渠道,共享生产经营单位的投保、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出险定损、理赔处置和事故分析的数据信息,加快推进城市风险地图的覆盖率、数据完整性和实效性。

三是深入数据挖掘,直接、直观地呈现可能遇到的风险。各部门、各行业大部分有垂直领域的安全生产数据信息平台,安责险信息管理平台的接入,将有助于打通数据壁垒,通过数据集成挖掘的技术方法,用直接、直观的方式呈现可能遇到的风险,在充分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数据模型、指标体系,经过实践验证,形成城市治理的研判模块,从而为政府“监管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7]

保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韧性的制度安排,通过保险的运用、推广和普及,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社会自愈能力。我们相信随着修订后的《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安责险推进将迎来新格局,这也是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新期待。

说明:本研究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超大城市综合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宇.智慧会展发展的双向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6-8.

[2]张爱玲,韩瑜,李明伟,杨志刚,舒媛媛,莞安.安责险: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稳固着力点[J].中国安全生产,2021,16(2):20-33.

[3]李悦,吴吉东,周扬.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1,28(5):43-50.

[4]李学颖.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现状及优化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7):168-170.

[5]隋学忠,韩忠芹,刘祎,任哿,尹晶,郭宝元.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8):217-218.

[6]孙建平.发展与安全并进 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J].先锋,2020(1):26-28.

[7]孙建平.提升城市风险治理能效的精细化管理路径[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2):4-8.

Release "Safety Energy of Motion " to Promote Multiple Co-governance

Sun Jianping

(Institute for Urban Risk Manage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Key word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ultiple co-governance; safety production liability insurance; bi-directional driving

責任编辑:王明洲

作者:孙建平

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篇3:

人保财险分公司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摘 要:创新对于人保财险公司极其重要,它是公司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公司发展中问题的根本途径。保险创新表现为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创新,使得人保财险公司实现业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模式创新产品 ;创新渠道;创新服务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人保财险的发展实践证明,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业务发展质的飞跃。因此,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面对新的竞争态势,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持续创新。然而,何谓创新?我们靠什么来保证创新能够“常创常新”?对这些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人保财险分公司营销渠道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创新是人保财险公司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个时代深蕴创新精神、亟需创新实践,为此,人保财险公司必须要适应新形势,走在时代的潮头,并且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创新是人保财险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我国,人保财险公司既没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套用。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开创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保财险发展道路。

1.3创新是加快人保财险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的保险职能发挥得还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保险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承担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任,就必须“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发展思维,用创新的发展模式,走创新的发展道路。

1.4创新是解决人保财险公司发展中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下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解决。同时,在保险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风险在增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前进。

2、人保财险分公司营销渠道创新的主要内容

2.1模式创新

无数的历史实践证明,社会经济进步的驱动力是模式创新。模式创新是根本性创新,人保财险公司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将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把握好一个根本:“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

2.1.1自觉思考行业定位

人保财险公司应当扮演信息中心和专业管理的角色。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它又是由社会和市场的地位造成的,单个的被保险人对待一个集团时势单力薄,只有通过保险集合被保险人的利益,通过信息发现,利用专业公司形成的与相当利益群体的制衡能力,才会使我们的汽车保险、健康保险、住宅质量保险有可能成为世界最佳。

2.1.2客户价值管理模式

人保财险公司不仅要关注自身盈利,核心是要关注客户盈利。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客户,要全面导入客户终身价值管理理念,要实现从客户关系管理到价值管理的飞跃。我们应成为客户价值的优秀管理者,对未来生活方式保护——个人帐户和养老保险金管理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

2.1.3价值经营管理问题

人保财险公司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从风险的静态等量管理到动态的减量管理。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采用前向和后够思维,重新整合被保险人利益,在推动相关产业效能提升的同时,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农险方面的模式创新。依托经济补偿、风险管理以及信用中介这个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农业风险的减量管理,为农业的金融提供一种制度保证,既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又能够改善自身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状况,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多方共赢。

2.2产品创新

产品是保险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它必须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随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产品创新需要人保财险公司摒弃现有的产品趋同模式,实行差异化战略,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保险产品设计方面,要做到反映客户的需求与偏好,应时而变,因人而变。只有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才能找到发展空间,拓宽保险市场。对人保财险公司来说,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保险产品的创新:一是为农业及自然灾害风险提高保障;二是要大力开发各类责任保险产品,如个人责任保险;三是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保险,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四是加强巨灾风险管理,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及相关险种;五是要为企业提供提供一揽子的风险管理解决办法;六是大胆开发集保障与投资于一体的险种。

2.3渠道创新

销售渠道是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是连接保户与保险公司的桥梁与纽带,事关市场营销的成败。人保财险公司自恢复业务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销售渠道的单一已成为保险公司业务拓展,公众保险意识提高及保险商品销售的瓶颈。因此,必须进行渠道细分创新。

3、结束语

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生机活力才能不断焕发。一个公司,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让我们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推进人保财险的创新,加快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阎志章.人保财险吉林省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 2012(4)

[2]李志超.新形势下人保财险九江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J].南昌大学.2010(3)

[3]郑霄霞.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西北大学.2011

作者:赵明旭

上一篇:我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论文下一篇: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