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全球化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2018年《延禧攻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国内率先形成了收视热潮。前不久,在谷歌搜索的全球电视剧排名中,《延禧攻略》位居榜首。这说明该剧在国外引发了不容小觑的收视热潮。《延禧攻略》既不同于历史正剧,也区别于近年来热播的宫斗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视剧全球化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电视剧全球化探究论文 篇1:

论电视剧化妆造型与表演的融合性

【摘要】伴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已经凭借其快捷的传播、广泛的受众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娱乐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电视剧化妆造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剧化妆造型作为电视剧画面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剧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本文以电视剧化妆为切入点,概括电视剧化妆的作用和发展。电视剧化妆造型在融合了其它门类的化妆之后也逐渐表现出多样的审美特征,文章以不同类型电视剧为基点,艺术作品为实例,着重分析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真实性、表现性和象征性审美特征。通过调查,寻求电视剧化妆设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探究电视剧化妆造型与表演的融合,从而丰富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化妆造型 表演 融合

一、化妆造型的定义

化妆,指在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的造型手段之一。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等,利用化妆材料,塑造角色的外部(主要是面部)形象。也有词典将化妆分为生活化妆和艺术化妆。生活化妆是指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而艺术化妆,指在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或娱乐场合中,塑造剧中人物外部形象的手段,如涂油彩、施脂粉、勾脸谱、变换服装、戴假面具等等。本文讨论的电视剧化妆造型就属于艺术化妆。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化妆造型的前辈一直将影视化妆写做“化装”二字。“装”字能更加准确的诠释影视、戏剧是为演员演出时的装扮,而非一般性质的涂脂抹粉。但是,近些年来,“化妆”渐渐将“化装”取代,出现在各大影像宣传,字幕以及杂志和学术论文中。原因是“化妆”二字更加能体现对演员容貌的修饰,而“化装”往往更加倾向于整体造型的装扮,其中也包括了服装。所以在本文,笔者使用的是“化妆”二字,着重分析面部及发型的造型审美特征。

二、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特征

(一)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是指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反映现实;从先进的审美理想的观点来深入了解所描绘的事件的内在意义。”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第一特征就是在镜头下反应客观世界的高度逼真性。因为电视剧较为重视通俗性、逼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大部分电视剧紧贴社会生活,表现真善美。为了更加贴近生活,塑造的人物必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当时人们普遍的审美观认为人物塑造不可以脱离真实,而过多的化妆无疑是一种过度修饰从而破坏掉了客观现实的表现。电视剧化妆造型运用色彩在面部描绘,运用可塑材料在面部进行雕塑改变面部结构。因此化妆师娴熟的运用这些化妆技巧是为了让观众相信这是人物固有的。可以说每一部电视剧的化妆造型都需要化妆技巧的真实性。但是,化妆其实是一种人工修饰的方法和技巧,其实是非自然的,于是,化妆是来源于自然,经过提炼和加工形成一种更高级的自然真实。化妆造型的技术手段是真实性的,而艺术手段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艺术化、典型化和符号化处理,是经过加工、提炼、概括之后的艺术再现。

(二)电视剧化妆造型的表现性

越来越多的化妆造型设计会借助“表现性”这一创作风格。在一些电视剧作品中,化妆造型的基本任务已经不完全是描绘外貌的真实自然,而是希望挖掘人物内在本质的态度,并融入设计师对人物的理解所产生的情感态度来要极致的表现人物。在艺术创作中加入主观性的强调,亦在电视剧化妆造型中注入浪漫主义的情怀。比如,越来越多的化妆造型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在世界”,结果往往引领主流审美。人物化妆造型的表现性常常突破了真实再现的框架,将人物的主观感受加以外化,使之成为诉诸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表现型化妆造型具有浪漫主义修辞的特征,化妆造型的表现形态往往是经过修饰和提炼的,是随着剧中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着眼于人性中共同的理解,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角色。

(三)电视剧化妆造型的象征性

在化妆造型中,象征性可分为显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显性象征的表现方法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特定的对象中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外观特征,加以归类、提取、简化或重新组合的方法。第二类是舍弃外部特征,根据形式美和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来进行创作,表现某种意义的艺术手法。而在暗示性象征中,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造型师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根据人物的地位、性格等类型确定特定的模式化表现手法,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其表达的常常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

三、电视剧化妆造型与表演的融合性

人的行为表达和外貌的形象都是一个角色塑造成功与否重要的元素,同时表演和造型是观众认识角色的主要信息来源。化妆造型工作是演员表演最亲密的合作者,可以说,化妆造型是演员的再生父母,可以为角色塑造出活生生的外部形象,一个成功的化妆造型,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从而慢慢接纳这个角色。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化妆造型工作是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过来,没有表演,化妆造型也就不复存在了。一方面,演员本身的条件可以帮助化妆造型设计更好地完成角色的塑造,好演员会让角色造型熠熠生辉。比如,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陈建斌以高超的演技将角色演绎的惟妙惟肖,如果没有演员的表演,外表塑造再成功也没有用。另外一方面,演员又是化妆造型设计者最大的障碍。比如,刘晓庆凭借《武则天》迎来了演艺事业中的巅峰,而“武则天”的成功造型,也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毛戈平在化妆界声名大噪。一夜之间,长期作为幕后的化妆造型也成了这部戏的焦点,被万众瞩目。不管是16岁的武媚娘还是后来的老年形象,都让化妆造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并且,这种年龄的跨度单单凭借演员的表演也无法完成。但是化妆师毛戈平却凭借化妆造型成功的帮助40岁的刘晓庆完成16岁少女到80岁垂暮的演绎。毛戈平就是通过改变刘晓庆的面部结构,来达到年龄上的改变。毛戈平用绘画技法增加她两腮的立体感,剪长流海既遮掉了脑门,又能使脸变圆和降低眼晴的位置,再加上灯光和摄影角度,一个水灵灵的青春少女就出现了。在这其中,化妆造型每接触一个新的角色,除了要分析研究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更加要重视外部形象的塑造和过程中的变化。

四、总结

化妆造型早已经伴随着电视剧发展走过五十五年的路程。在这其中,它曾被忽视过,甚至被遗忘过。但是一代代的造型设计师仍然默默的工作在幕后,辛劳的用自己的技艺和对角色的理解塑造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形象。可以说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化妆造型。

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视剧化妆造型要在风格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上,从我国传统造型文化出发,对其他国家电视剧造型的设计理念和技法进行学习和借鉴,总结和整理出电视剧化妆造型的独特思想和韵味。本课题对于电视剧化妆造型与表演的融合性的探讨部分仅为抛砖引玉,希望在引起对化妆造型关注的同时,能有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曹坤著.中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年 5 月

[2]戴清著.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年 7 月

[3]郭彦民著.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年 3 月

[4]王希钟著.影视化装技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0 年 9 月

作者:王珊珊 冯洁 李英杰

电视剧全球化探究论文 篇2:

探析《延禧攻略》的全球热播成因

摘  要:2018年《延禧攻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国内率先形成了收视热潮。前不久,在谷歌搜索的全球电视剧排名中,《延禧攻略》位居榜首。这说明该剧在国外引发了不容小觑的收视热潮。《延禧攻略》既不同于历史正剧,也区别于近年来热播的宫斗剧。在互联网时代,从文化同源呈现的人种图景、历史题材剧中的女性形象审美多元化、亦或是网生代受众的现实解读,可以得出结论:《延禧攻略》全球热播成因体现了文化同源、人类审美共同价值、互联网视野中的共情伦理。

关键词:《延禧攻略》;全球热播;女性形象;网生代受众

近些年来,我国的清宫剧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清代宫廷电视剧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可以追溯至1998年轰动亚洲的《还珠格格》。我国清代这段历史为人熟知,其中富有中国色彩的宫廷传奇也广为流传,清代王朝故事中的著名桥段在电视剧中不断被经典重现。从在美国引发收视热潮的《甄嬛传》,到最近位居谷歌全球电视剧榜首的《延禧攻略》,这些剧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传播媒介,体现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它们能够传播至全球范围并引起观众广泛关注的原因值得探究。

一、文化同源的人种图景

从近年来我国热播至海外的电视剧可以看出,我国影视剧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从亚洲扩展至非洲、欧洲、美洲。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固然促使了跨文化、跨民族的交流,然而更多地还要回归至文化同源。爱德华·霍尔曾提出了两种文化接受区域,即高情境文化区域和低情境文化区域。这两种文化接受区域都能够影响人们在沟通行为中产生的效果。影视环境中的高情境文化区域是指电视剧的创作主体与受众有着共同的文化经验。这种文化经验涵盖了双方共同接受的期待心理,减少了文化沟通折扣的发生,使得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电视剧中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成语典故、特定的仪式等内容。它强调“我们”的概念,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在群体共享经验之上,双方有共同交流的信息。面对低情境文化强调“自我”,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缺乏共同的经验[1]。对于我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高情境文化区域和低情境文化区域的区分,阐释了不同区域对我国电视剧的接受程度不一的成因。

此外,高情境文化区域在我国的电视剧传播中还表现在,尽管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自身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由于历史上人们频繁迁徙交流,随着文化的渗透深入,彼此能够共享一些文化经验,因此在文化交流中足够支持有效对话。相较于高情境文化区域,低情境文化区域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经验,不易产生文化共鸣[2]。

《延禧攻略》除了在国内引发热播,还陆续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延禧攻略》在谷歌全球电视剧搜索中排名第一,同时2018年12月12日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公布香港地区2018年度热搜榜,《延禧攻略》居“最热爆关键词”榜首[3]。分布在全球的华人华侨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华人华侨具有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和文化基因,多数华侨在年少时期对祖国有着真切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记忆,再加上近些年我国互联网的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目光,华侨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着国内热播的影视剧,获得对国内娱乐动态的认知。《延禧攻略》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着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华侨,同时,该剧基于历史文化背景,融入了其他的元素,丰富着人们的视野,因此《延禧攻略》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释放出不同的魅力。

对于分布在全球的人种现象,阿尔君·阿帕杜莱在《全球文化經济中的断裂与差异》中提到过“人种图景”。它指的是人的景观,人们居住的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是由旅游者、难民、移民、流放者、外籍劳工,以及其他流动的群体和个人组成,这些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本质特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和关系网络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群体加入迁徙的现实改变。上文曾提及的两种情境文化区域,从文化同源出发,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地区的人群进行文化共鸣程度的划分。“人种图景”则是从经济发展原因产生的人口大迁徙出发,阐述了迁徙是促使大规模跨国、跨地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原因。《延禧攻略》在谷歌被全球搜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这部剧的高度关注,具体是哪些国家、哪些地区的人在关注呢?有着共同文化经验的人们由于工作、生活进行了迁徙,分布在全球范围之内,关注着这部具有新意又不失庄重正统的清宫剧。《延禧攻略》通过主人公魏璎珞的快意恩仇的行事风格,将清宫剧的年代风格与观众观赏的时代特征拉近。《延禧攻略》在世界各国热播,剧中彰显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操守:爱国明理、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二、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审美

《延禧攻略》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几种著名观点:女性主义的早期开创者波伏娃在她的经典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性是人为建造的。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性别叙述》提到女性即影像,男性即看之载体。性别作为一种信码,在不同时代的语境当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信码相当于一种规则或者社会惯例,它本身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信码也发生着改变。《延禧攻略》的女性形象通过主人公以及其他几位主要女性角色,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人类审美中的多元化呈现。

在我国以往的影视剧中,性别形象十分鲜明:主要男性角色总体呈刚强、稳重、成熟的特征,主要女性角色总体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特征。这样的性别形象审美特征体现在过去几十年的古装电视剧之中,如:《还珠格格》中贤淑温顺的令妃形象、《孝庄秘史》中逆来顺受的大玉儿等。近些年,随着社会对女性的接纳程度放宽,女性地位上升,影视剧观众女性比例增大,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有所变化。《延禧攻略》中的主人公魏璎珞便是女性形象变化的具有代表性的角色。魏璎珞身上没有体现女性的隐忍不屈、委曲求全,相反,她用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强硬态度为自己逢凶化吉。在剧中,魏璎珞没有指望着依靠男性来实现目的。并且,当其他宫女向侍卫表达爱意时,魏璎珞及时向宫女阐明利害,劝她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魏璎珞身上表现出的果敢理性、不屈不挠,充满着现代女性审美。相比之下,《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是传统女性的代表,端庄贤淑、知书达理、坚贞隐忍,为了皇帝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高贵妃则是一个被宫廷礼仪束缚的女性,原本她很喜欢唱戏,但是在后宫,她的地位与她的形象都不能延续这一爱好,高贵妃压抑自己,也在变本加厉地摧残其他嫔妃。娴妃是富察皇后与高贵妃的融合体,然而这个融合体并非褒奖。娴妃学习的是用富察皇后的端庄外表作为掩饰,她的内在是和高贵妃一样的阴险歹毒、借刀杀人。娴妃这一形象是传统女性经过了多次重大变故后,心性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上述剧集中的女性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近,然而由于创作年代的不同,审美特质不同,在过去的十几年,荧屏出现多个冲破传统女性审美的案例,尤其是近年来反映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剧集层出不穷。出于观剧经验积累、审美多元化,从《延禧攻略》的热播可以看出观众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持多元化态度。

女性的特征是男权社会的审美产物,女性的形象需要服从父权文化,《延禧攻略》的富察皇后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首先,全剧开篇,富察皇后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自拔。皇帝、富察皇后的弟弟富恒、皇后的贴身侍女,不顾皇后身为母亲的难过,都在提醒富察皇后要以大局为重,不要忘记整顿后宫的大事。其次,富察皇后为了后宫的安宁,对骄横跋扈的高贵妃的冷嘲热讽不加以责难,更是避免皇帝劳神伤身,不将难处倾诉给皇帝。传统女性的形象离不开舍己为人、贤良淑德,很少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难处。上文提到高贵妃、娴妃的形象,是在传统女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改造的形象。她们的阴险狠毒看似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但实质上她们的目的依然离不开为男权文化服务。

相较于富察皇后、高贵妃、娴妃的去中心化的形象,魏璎珞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主体性。剧中的魏璎珞从入宫到最后成为令皇贵妃,辅佐皇帝,基本上是凭借自己的机智与才能逢凶化吉。参考同类型电视剧,很少有魏璎珞这样的人物形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魏璎珞的人物形象与所呈现的年代主体文化不相适应。但是,魏璎珞的敢想敢做、机智勇敢很接近于现代人,接近观众的审美。此外,魏璎珞的人物形象得到接受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魏璎珞的所作所为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励精图志的皇帝开创盛世,保护百姓国泰民安。总之,《延禧攻略》的女性形象层次丰富,从富察皇后、高贵妃、娴妃、魏璎珞,体现了传统女性到具有现代女性气息的多元化形象。

三、网生代受众的解读

电视研究的对象曾经是创作者,后来聚焦文本,时至今日,学界将目光聚焦于受众。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网生代受众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被学者们多次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当中解读,这一理论方法至今仍是非常切实可行的电视理论分析工具。面对网生代受众,解码的一端更值得分析。《延禧攻略》的全球范围内热播,与网生代受众的协商立场、对抗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霍尔提出的协商立场是指观众承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但是在涉及具体的层面,强调自身的特定情况,制定自己的具体规则,努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适用于它自身所处的“局部”条件。对抗立场是指观众可能一目了然电视话语所传达的信息,完全理解话语的字面义和内涵意义,但是却选择以截然相反的立场来解码,每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读出针锋相对的意思来[4]。协商立场在《延禧攻略》最显著地体现在富察皇后与皇帝的感情线之中。对于清宫剧而言,置身于历史丛林之中,离不开所讲述故事的历史环境与主流意识形态。网生代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接受着富察皇后为了国家坚强隐忍、安抚伤痛的国母形象,同时借助字幕在创造着新的故事,聚焦于富察皇后与皇帝的日常甜蜜。换言之,网生代受众接受着《延禧攻略》传递给观众的故事,同时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在原有的形态下,制造新的故事。

对抗立场体现在《延禧攻略》的主人公魏璎珞的身上,也是由于这一立场的产生和扩展,魏璎珞这一人物为《延禧攻略》创下了高知名度。通过上文对魏璎珞这一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魏璎珞的人物发展路线与其他的清宫剧女主相差无几,在派系林立的后宫一步一步成为一代后妃。之所以引起强烈关注在于人物的处事方式、行为举止与观众观剧经验中的清宫女主相差迥异。基于这一特征,网生代受众对魏璎珞其他方面不多做关注,更不去观察魏璎珞行为的目的与结果,抓住了睚眦必报、敢作敢为一点,进行了片面解读。因此,网络上关于魏璎珞女权主义者、大女主、女英雄的言论此起彼伏。放到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相信现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所接受的文化更容易将魏璎珞这类的人物与女性主义者联想到一起。但是,《延禧攻略》的魏璎珞人物设定,有具体的发展路线,魏璎珞的人物本身与网生代受众的解读存在着多元因素。德赛都提过盗猎这一理论名词,盗猎是从受众的角度阐释出的,受众只掠走对自己有用或有快感的内容[5]。面对当下年轻一代追寻快节奏、新鲜刺激的消费语境,《延禧攻略》的魏璎珞眼疾手快、反应迅速、快意恩仇的特点,显然容易受到网生代受众的关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电视剧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网生代受众对热播电视剧的解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延禧攻略》在展现文化同源的人种图景、体现历史上女性形象的嬗变过程、以及网生代受众所做的现实解读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相信这些方面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观众关注《延禧攻略》的主要原因。从20年前火爆亚洲的《还珠格格》到今天的《延禧攻略》,中国电视剧中的哪些文化能够被世界范围内接受呢?历史的经验启示人们,电视剧要体现具有历史深度的时代缩影,注重容纳人类审美变迁的人物形象和当下观看者的现实解读。

参考文献:

[1]何晓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C]//汪晖,陳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Google2018年度热搜榜[EB/OL].[2018-12-13].https://m.sohu.com/a/281582899_602994/?pvid=000115_3w_a.

[4]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J].肖爽,译.上海文化,2018(2):33-45+106.

[5]詹金斯.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5-69.

作者简介:石玉莹,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与研究。

作者:石玉莹

电视剧全球化探究论文 篇3:

从“女”到“男”,孰旧孰新?——电视剧《男人帮》的类型化创作

【摘要】都市情感剧《男人帮》播出后成热门话题。这是一部男人版的《欲望都市》,只不过谈情说爱的主角从“女”变“男”,不变的是这类都市情感剧的类型化创作特点。

【关键词】类型化 情感剧 《男人帮》

国内知名导演赵宝刚执导的都市情感剧《男人帮》播出之后成热门话题,首轮引来北京、浙江、天津、安微五大卫视竞播热潮,不但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成为收视冠军,而且在网络视频上也成为年度点击率最快破亿的影视剧。之所以引来如此大的反响,除了名导、明星之外,从男性解读爱情的全新视角,也成为《男人帮》吸引观众的缘由之一。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结构、人物的定型,引人好奇的表层被剥离之后,观众会联想到相类似的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粉红女郎》、《欲望都市》等,只不过这次谈情说爱的主角从“女”变“男”,不变的是这类都市情感剧的类型化创作特点。

一、男人帮派——群戏的力量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更加有戏。《男人帮》中设置了三个性格、职业、年龄均迥异的男性角色——花心又敏感的剧作家顾小白、木讷简单的网络技术顾问罗书全、成熟多金的公关客户总监左永邦。三个男人在都市里逡巡游览,经历不同的爱情,尝试百态的人生,演绎不同的故事。如果说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与《粉红女郎》中,女性的群体形象只能搏来女性观众喜爱的话,那么《男人帮》则占领了男性和女性观众,无论男女无论老少均可在这三个典型性格中发现认可、喜欢、厌烦的类型。实现广泛又目标明确的收视效果,这正是群戏的力量。

虽然电视剧是以顾小白作为串联影片的线索,但是三个男人的戏份很平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与精彩故事。这种群戏的设置,在类型化的美剧创作中是个惯例,例如《迷失》、《欲望都市》、《绝望主妇》等。“群戏的魅力,如同台球比赛上撞台球一样,很难预计出会有什么样的组合、碰撞效果。当每个人物都被创作者赋予了立体、鲜明的性格逻辑和行动逻辑后,他们之间摩擦出来的火花,碰撞出来的矛盾就更有力度,更好看。”①群戏的魅力在于它是多维的,包容多种价值判断,人物有各自逻辑性,各自性格都出彩。比如两个人物观众们都喜欢,当他们发生矛盾时,观众很难进行道德是非判断。这个时候,透过人物的细微反映,观众更能洞察人性幽微复杂的一面。另外,《男人帮》中三人是好朋友,但是当他们站在不同立场发生争执时,谁都不会预想到能碰撞出什么来,不知道他们能说出什么。这时候,无论台词还是人物的举动,都充满了复义性,情绪更真实。从这点来说,更像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真实境遇,给观众的冲击更震撼,这正是群戏优势所在。

美剧为表现“群戏”,通常设置四五个主人公(美剧《迷失》中达到八人群体)。《男人帮》“群”里的人物设置较少,只有三个人,但却很恰当。因为中国电视剧属于两级连播的模式,每天播出2—3集,不同于按“编播季”制作的美剧。30集的剧集容量有限,如果设置过多,人物形象无法完整。

二、“口吐莲花”——话题剧风格

电视剧《男人帮》中将当下热门话题一一罗列:泛爱时代、第四类情感、傍大款、婚外情、电视速配、姐弟恋、网恋、办公室恋情、星座学、影视圈等,这些都是都市男女热衷却隐秘的内心私语。每集内容都是根据一个话题展开,由此影片情节被淡化、人物关系被拆分,体现观点、阐述话题的语言本身,成为电视剧真正的主宰。语言在《男人帮》中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语言成为《男人帮》表现的重点。精彩的台词在剧中比比皆是,人物之间的对白、顾小白个人的旁白,成为各种或独特或深刻观点阐发的阵地。例如第七集中顾小白的旁白:“刚开始的时候,你只希望和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当你如愿以偿后呢,就希望对方很了解你,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句话只说两个字,对方就知道了你的心事,这就是你一辈子要寻找的人。问题是,你每一次都绝望,下一次还开始同样的希望。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整天憋着心思让对方猜,你早晚会成为对方心里的噩梦。”一番话将恋人之间的微妙相处解析得非常透彻,让男性观众感动、让女性观众惊呼——“男人也这样细腻”。即使是在顾小白眼中傻乎乎的阿千也是妙语连珠,例如:“因为钱上面都是男人的头像,等什么时候钱上面有女人的头像了,那个时候我就给钱给你花。”作为女性的阿千对男权社会分析得入木三分。

其次,剧作使用语言推动剧情、支撑影片。《男人帮》每集开头都是顾小白作为一个抽离剧情的解说者提出这集话题,每集结束又多是以顾小白旁白对话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男人帮》每一集不是重在讲故事,而是用语言阐述三段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即使是解决问题这一重要叙事过程,也是由语言来推动。例如,剧中叙事经常使用“闪回”,而且多是在两人或三人对话时出现。闪回的内容也是由谈话本身决定的,谈到了就将这一内容片断呈现出来。电视剧的叙事一般不会如此多的使用闪回这种非线性叙事,因为会扰乱情节顺畅发展。但是,情节的淡化、语言的主体性决定了《男人帮》这种跳跃性叙事成为特例。此外,剧中的对话也不再是辅助刻画人物,而是成功驾驭人物。剧中人物关系很随意,没有严谨的情节限制。人物及其关系只是随着话题谈起,或出现或改变或消失。尽管孙红雷、黄磊、王珞丹等都是知名演员,但是如果没了精彩语言的支撑,他们演绎的人物也会变得干瘪、无神。

这种语言占主体的现象,在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我爱我家》、《大明宫词》、《编辑部的故事》(赵宝刚导演)也同样存在。这都源于它们模仿、借鉴美剧。其中,美国情景喜剧通常就是每集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集都有自己的小标题。源于广播喜剧的电视情景喜剧是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所有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要依靠语言来完成。这种对电视剧台词的重视,被许多中国电视剧所借鉴。《男人帮》中台词使用较多,但是好在口语化、幽默感做得较为适度,没有极端到《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几个人在用不同腔调进行雄辩的程度。

三、 都市情爱——永恒的主题

国内以男性为主角的电视剧不少,例如《士兵突击》、《我是你兄弟》、《中国兄弟连》、《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等。这些电视剧通常会把男人角色放置在一个动荡、多变、危机四伏的宏观环境(如战争、社会变革)中,从而显示出男人坚强的意志。但是,纯粹以男人为主角表现情爱主题的电视剧却不多。编剧唐浚在《男人帮》剧情上做了“减法”,他抽离了主人公众多的社会角色,只呈现出都市环境中三个为情所困的男人。关于他们的工作、其他的人际关系都没有过多交代。在三个大男人的生活空间里为之烦恼、为之争执的只有一个主题——爱情,而“爱情”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

对于爱情的阐述,一般有两个角度——情与性。《男人帮》号称《欲望都市》的翻版之作,对于爱情的表现,《男人帮》侧重点是从“性”转为“情”。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本身又体现了其所属社会的文化特征。②《欲望都市》讲述的是四个单身女性,拥有成功的事业,她们分享彼此牢固的友谊,也都面临共同的人生课题:在充满欲望的都市里,找寻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和其他美国情景喜剧一样,《欲望都市》这部剧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美国现实社会。它公开地谈论性,将“性”这一般难以启齿的问题以一种调侃幽默的方式展示出来。由于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男人帮》则更多注重对人物情感的表述和男女关系的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感问题中,此剧涉及到当下一些敏感话题,例如婚外恋、傍大款、同居等问题,导演把握住了收放的程度,使得此剧倡导的仍是符合主流的积极的价值观。例如:第20集《爱上已婚男》,作为介入别人婚姻的阿千,一开始是满不在乎、不以为然,但是一个陡转的结局,不但让阿千也让观众认识到这种荒唐情感的可笑。赵宝刚导演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里也都传递着这种缝合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努力。

表现现代爱情,缺少不了都市环境、俊男靓女、物欲时尚这些常规元素。《欲望都市》是非常成功的美国肥皂剧(soap opera),美国肥皂剧是美国长盛不衰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主要是展现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面貌为主。与《欲望都市》一样,《男人帮》也主要对准中国白领阶层,演员、作家、教师、总监、时尚达人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服装造型很鲜亮、时尚用品很新潮。这些都是物欲都市里吸引观众的事物,当它们与谈情说爱相联系时,呈现的是满足观众视觉的大餐。

综上所述,《男人帮》中“旧”手法多于“新”改变。《男人帮》沿袭的是美剧类型化创作的特点,而美剧是一种快餐文化,流水作业。这种类型化创作,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满足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模式的僵化,会降低剧作的活力。因此,在进行类型化创作时,还需要“破格”与“创新”。此外,中国电视剧在学习美剧类型化创作时,还需要进行适合本土化的改变。例如抛离其他,只表现爱情的手法,会引起观众的质疑——不真实。这是翻版美剧遇到中国环境产生的水土不服,也是编导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①王茵,《近年美国电视剧创作类型与特点》,《当代电视》,2009(9):90

②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作者:南昌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作者:寻茹茹

上一篇:文化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下一篇:高职美术字体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