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有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使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创业实践能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园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技园创业教育论文 篇1: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高等学校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而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充分挖掘大学科技园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高等学校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而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需要建立稳定的基地,所以充分挖掘大学科技园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及创业精神的涵义

“创业”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古代《孟子·梁惠王》有:“君子创业垂直,可继也。”诸葛亮《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里所谓的“创业”是广义的创业,指事业的基础、根基,既可以是古代的“帝王之业”、“霸王之业”,也可以是百姓家业、个人事业。在现代社会中,“创业”被普遍用于描述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与保持前人已有成就和业绩的“守业”是相对的。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业务组织的成立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从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讲,“创业”主要是指: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工艺、产品、服务的创新成果为支柱,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依托,开创性地提供有广阔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直至孵化出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甚至新产业部门的一系列活动。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问题。彼得·F·德鲁克认为,创业精神又称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出来产生新的财富。从一般意义上讲,“创业精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神层面——“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主要是创业的个性或人格特征;二是实质层面,表现为“发掘机会,组织资源建立新公司,进而提供市场新的价值”,包括创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及创业的勇气和行动能力等。

二、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再次对创业精神的意义、内涵、目标等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和要求,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创业教育高潮。

如果认真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几十年前美国已经开始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籁斯·迈思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创新企业管理》,这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据统计,到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当然,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以课程的形式出现,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等也是非常普遍的。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大学生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之后不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在内的10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样的竞赛,之后风靡全球。据统计,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起源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除美国以外,世界上大约还有近30个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在澳大利业,大学里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肯尼亚等一些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国家在实施创业教育、推动小企业发展方面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始。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北京地区高校320多名学生参加,组成98个竞赛小组递交114份创业计划,其中一些作品很有新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99年,清华大学又主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除北京地区高校外,中国科大等外地高校也纷纷加入,参赛作品的水平和实用价值大大提高,诞生了“易得方舟”等学生公司。此后,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区高校相继组织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均取得一定效果。2000年以来,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采取了诸如确定试点学校、培训创业骨干教师等一些措施,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后来在斯坦福大学周围衍生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这就是著名的硅谷。硅谷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其对社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硅谷使大批学生得到了系统的创业训练,相当数量的学生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截止到2005年底,已经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50所,累计吸引各类资本投资126.3亿元,进驻企业6075家。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和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及相关政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首次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校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

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2004年下发的《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内有重点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06年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由此可见,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四、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党和国家对创业教育是高度认可且积极支持的,这样开展创业教育就有了政策依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和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毕竟比较短,目前尚存在经验不足和内、外部制约因素比较多的问题。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还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行政推动。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取向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深化具有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创业教育,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明确指导性意见并有具体措施,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调整大学科技园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高度重视科技园硬件条件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更要关注科技园在培养创业、创业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科技园的绩效考核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

其次,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这一宝贵资源,通过采取可行措施把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科技园内有针对性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研发、创业基地,将科技园规划、建设成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鼓励、支持少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短期休学去创办企业,对大多数学生则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科技园学习、锻炼。要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学习和参与相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增长实践经验。同时,注意利用大学科技园中各方面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组建一支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企业孵化管理人员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保证创业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第三,大学科技园的经营和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虽然大学科技园目前多数是以企业化形式运行的,但这类企业与社会上的一般企业有着本质的差别,经济利益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社会效益最大化才是大学科技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大学科技园脱胎于大学,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应该围绕大学的发展目标来展开。虽然现代大学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但首要任务还是培养人才,大学科技园要保持自身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主动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从另一方面讲,大学生到科技园自主创业或参与企业的创业活动,能够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活力,有可能为大学科技园或相关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大学生自己对创业教育要正确理解。高校所有的创业教育只是给学生以后做企业家奠定基础,而不是现在就能培养出企业家。更多的企业家素质的养成和企业家的培养是在创业实践中造就出来的。换句话说,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不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能狭隘地把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少数人创办企业的事情,而应该把它当作大学学习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任何人将来都要走向社会,都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即便是完成一些最简单的工作任务也暗含着创新、创业的成分。所以,大学生只有提前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知识积累,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内在创业素养,今后在事业上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责任编辑:谷风)

作者:谢 辉

科技园创业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有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使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创业实践能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国外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哈佛商学院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创新企业管理》,这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大多注重非课程式创业实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经营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经验知识,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和长远眼光。美国的商业计划大赛、团队拓展训练和创业俱乐部等非课程的创业实践非常普遍。澳大利亚则采取模块式创业教育,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内容的模块,引入企业参与并积极互动: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模块教学,高校则将企业开展的实践实习作为创业教育的一大教学模块,使得创业教育更具实践性。印度高校则与我国高校类似,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我国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作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标志着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的正式开始。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获奖作品创业成功率却比较低。

二、以大学科技园为基础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兴办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1999年12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等15个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到2010年3月,我国已有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76家。各省、市级和高校自办的科技园也达到几百家之多。这些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科技园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天然内在联系

大学科技园本身就是依托于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在科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逐渐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像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就是在斯坦福大学周边衍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也就是著名的硅谷。大学科技园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化的科研成果多数依托于高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在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结合其所学,而且能发挥其所长。

(三)大学科技园蕴含的丰富创业教育资源

大学科技园作为天然的创业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荷枪实弹”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学生们可以进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实践,亲身体验和经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

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仅靠高校教师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方资源,对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引导、指导或支持,而大学科技园恰恰能够提供这样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各省、市与高校均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科技园无疑成为学生创业的首选。因其在房租、税收及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使学生创业成本降到最低,大大提高了其创业初期资金利用率,也就保证了其创业成功率增大的可能性。

三、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能够提供充分的创业实习实践机会与平台

大学科技园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优势学科相关技术领域,在促进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开展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多数大学科技园都建有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从给予创业场地的优惠到工商、财务、经营及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的协助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广阔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机会。

(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与专业的创业导师

高校实行创业教育需要既有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可我国大学普遍缺乏这样的师资。而大学科技园正是聚集了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家的地方,这其中又不乏大学生创业的佼佼者,能够为有创业有欲望的大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而且,入园企业的涉及面很广,创业教育师资也就随之多元化,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很高的可选择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指导教师。

(三)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须要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科技园恰好可以有效地将上述有关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对学生从理论教学、科技活动、学术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训练到自主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训练,可以使创业教育由浅入深地形成一个系统的链条。

参考文献:

[1] 叶远帆.创业教育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

[2] 刘晖.让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的沃土[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

[3] 徐娟.大学科技园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与实践[J].现代商业,2007,(35).

[4] 黄亲国.论大学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作者:崔冬梅,张长青,潘旭琳,张 南,张利华

科技园创业教育论文 篇3:

辽宁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互补机制路径分析

摘要: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栽体,成功的创业教育则可以有效带动大学科技园内创业型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固之间没有构建相应的互补机制,二者的联动效应难以形成。通过对辽宁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目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促进二者五补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科技团;互补机制

1 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圆的关系

美国是最早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创业教育更是成为热点。美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的机构有500多所,以意识转变和实际技能学习为出发点,许多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接受创业培育的地方,从而形成贯穿大学课堂、高校科技企业、专业科技孵化器、专利机构、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公司等环节为一体的高科技创业教育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教育与企业应用有效整合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有效地带动大学科技园内创业型就业的发展,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而大学科技园又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最直接、最方便的实习基地,摆脱了以往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为学生在创业之前展开“热身”,有效地归避了朱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对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机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2 辽宁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互补机制的现状分析

2.1 优势

(1)丰富的高校资源。

辽宁省高校云集,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开设创业教育与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双重优势。辽宁全省共有高校70余所,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四所高校入围国家“211工程”,辽宁高校整体上已经形成了理工、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以理工类学科见长,而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在财经管理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各高校拥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成为辽宁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2001—2005年间。辽宁省高校承担了全省50%以上的“863”和“973”项目以及50%以上的省科研计划项目。其中国家“863”计划207项,承担或参与“973”计划7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018项,5年间获得科技经费75亿元。这些科研资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

(2)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早在1989年,东北大学率先创建了大学科技园,拉开了我国大学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建设科技园的序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针对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辽宁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主要围绕装备制造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现已形成了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和抚顺地区的大学科技园。这些科技园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区域经济特色和高校的区域分布、科技资源优势和互补性等因素。对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政策支持。

辽宁省政府州大学创业教育与科技园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切实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3年和2004年两年,先后出台20条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毕业生实行工商、税务费税减免和财政补助政策,同时规定大学毕业生享受下岗失业人员所享受的所有优惠政策。2008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在全省启动“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要求全省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置创业理论、实务指导选修课,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2.2 劣势

(1)创业教育尚未步入正轨。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辽宁虽然有70余所高校,但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率先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实施方面还有诸多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业教育的开展、改革与完善的进程缓慢,创业教育对创业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2)资源共享度低、互动性差。

调查显示,三大因索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课程设计脱离实际,二是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三是缺少合格的师资力量。这三大因素正暴露了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共享度低、无法形成联动效应的现状。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根据实际应用状况进行滚动更新,体现动态性的特点。固定的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平台;拥有实践经验和创业背景的师资力量则是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由于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互补机制,二者的联动效应得不到体现,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近年来,辽宁虽然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仍没有在高校得以普遍开展,主动创业和享受政策的学生也很少。从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辽宁全省有1400余名大学毕业生办理自主创业证,仅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0.3%,且其中约半数还没有实质性的经营。

3 辽宁构建科技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互补机制的路径分析

(1)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辽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在课程的设计基本上以工商管理课程为蓝本,在课时和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的缺点是理论性强、实践应用性不足。辽宁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应在参考国内外成功院校的经验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发展环境和条件,高校的区域分布、学校类别、科技资源优势和互补性等因素,在对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和选择,实现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要改变学院派机制,建立创新人才聘用与管理机制和商业领域参与的社会化机制,探索企业和学校相融合的创业导师制度。创业教育师资是大学科

技园的“外脑”,他们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融资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可以担当大学科技园企业的智囊团。针对创业教育师资以学院派为主的弊端,引进一批具有创业经验、或者正在创业的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开展创业讲座、学术研讨和实践指导,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指导学生。影响大学创业的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实习基地,而大学科技园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大学科技园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的成本支出能力十分有限,安排大学生定期到科技园内的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弛降低创业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实现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在设施资源方面的有效共享与互动。

(3)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平台。

大学科技园和创业教育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缩短科技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周期具有重要作用。辽宁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表现为项目启动率低和成活率低的特点,其中缺少资金支持、管理咨询服务等必要支持系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大学科技园和创业教育之间搭建起这样的平台,通过科技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台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该项竞赛从一个大学推向全国,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办的公司。该项赛事很好地实现了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目前,辽宁很多高校定期举办创业大赛,但比赛仅仅停留在评奖层面,项目启动实施的比率很低,建议在大学生和大学科技园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创业计划,通过获得融资获得了企业经营的必要资金,迅速把创业项目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构建必要的保障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的互补性离不开必要的保障体系。政府、社会和高校应发挥各自的职能,积极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在项目审批、融资、税收方面给予大学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为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在社会舆论层面上,通过媒体宣传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合作共赢的成功案例,高校则应为大学生开辟创业的“绿色通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允许大学生大学期间创业期间休学,建立灵活和弹性的教育模式。

4 总结

建立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的互补机制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是完善大学教育功能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业型就业的必然选择,辽宁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科技园基础,但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互动机制还不完善,无法形成资源的共享与联动效应。高校应该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构建互动平台和保障体系来建立合理可行的互补机制。

作者:王淑荣

上一篇:旅游区地域文化论文下一篇:思政课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