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使得儿童社会教育包括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教育途径。在幼儿园里社会教育途径又可以概括为专门性与渗透性两类教育途径,二者作用不同,但是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更好地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系统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社会教育论文 篇1:

知识生态视角下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

摘 要 知識生态理论是知识管理的拓展与延伸。论文结合知识生态学理论,从传统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继承性图书馆职业能力拓展种群和图书馆职业能力生态种群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图书馆职业能力知识生态体系模型,包含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各层面的生态种群。知识生态视角下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是对图书馆用户、知识、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概括、诠释拓展、继承和“转身”。

关键词 知识生态 图书馆职业能力 图书馆职能

分类号 G251.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5.005

0 引言

生态学理论最早是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在1935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与其存在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1]。20世纪中后期,生态学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美国智能社区实验室的创始人乔治·珀尔(George Por) 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形成知识生态学,并开始研究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他认为[2]知识生态系统包括信息、灵感、洞察力以及组织能力,是在静态知识管理的数据仓库和动态自然系统两者存在的鸿沟之间架起的桥梁[3]。通过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态系统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流动、进化、创新和运用,同时也更进一步为用户获得高质量、生态化的知识[4]。职业能力是指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分为核心职能、专业职能和一般职能。图书馆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所承担的任务或应起到的作用,包括信息获取加工及保存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职能、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

当前,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职业能力在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的研究。而从机构层面和社会职能层面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很少。随着知识生态研究理论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如何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审视图书馆的社会职业能力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1 知识生态与图书馆职业能力

1.1 知识生态概念

知识生态是一门研究知识个体如何建成社会网络的学科,注重知识创造和更新,可以理解为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延续[5]。知识生态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由人、制度、知识、技术、以及知识创造等组成的层次多维、结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6]。21世纪以来,知识生态理论和实践逐渐冲击着传统的管理和经营理念[7],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探索的焦点。

蔺楠等研究构建了由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知识分解者和知识系统环境构成的知识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4];苏新宁等认为“Ba”是知识生态系统,是相互交互的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空间或场,并将知识生态系统分为环境层、模式层和表示层[8]。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将知识生态与信息生态进行对比,探讨知识生态系统的定义、构成要件;应用研究方面将知识生态广泛用于政府部门和教育领域,大都是概念和意义上借用和推理[9]。

B.Bowonder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是生态学和知识管理理论结合的产物,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包括信息资源、灵感和洞察等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环境构成,是一个三维的人际交流网络[10]。台湾中山大学陈灯能博士率先用生态学中的族群理论构建了有分布(Distribution)、互动(Interaction)、竞争(Competition)和演化(Evolution)关系的DICE知识生态学模型[11]。

知识生态系统规律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揭示了信息—知识—智能之间的有效转化和智能生成机制原理。知识生态理论为研究图书馆的信息获取、组织、加工、利用推介以及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1.2 知识生态与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融合

(1) 有效提高图书馆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和保存能力。吴慰慈先生指出[12]:“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并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社会机构。”在信息搜集整理过程中,知识生态能够有效抵制信息垃圾,实现多载体资源融合[13],尤其在实现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的整合方面成效显著[14];文献整理过程中,知识生态能够减少信息冗余;在资源本地化时不侵犯知识产权;在知识加工和长期保存安全策略与制度建设方面,知识生态能够有效提高其建设能力。

(2)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社会教育职业能力整体化水平。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着力解决社会对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领域共性的需求,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实现基本文化权利,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王宗义先生指出[15],社会教育是图书馆推广信息资源利用最好的途径。知识生态使图书馆通过加强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利用方面宣传,既可以有效缩小文献资源的“数据鸿沟”,又有效避免了纸质资源的盲区,融合各类文献载体有效的服务于人类智能发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多种类、全方位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场所和机会,有效提升图书馆社会教育能力,为社会有效实施全民教育提供机会。

(3) 通过整合、重组和关联更好地实现图书馆向知识经营转型的“信息资本化”经营能力。1987年第三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大会以后,传递科技情报信息被列为当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16]。图书馆是社会传递科学情报信息的重要节点,是连接信息资源和信息用户的重要桥梁。知识生态规律能够合理利用生态网络和社会网络关系,对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等多种形态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建立规范化的元数据标准,从基础层和应用层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其适应新业态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结构[17];通过执行数据获取、共享和重用等政策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和管理[18]。图书馆通过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对用户进行定题、跟踪等知识服务来实现与用户需求关联,通过与社会机构、团体实现全方位的关联协作,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拓展[19]。通过组织合作网络和知识社群,按照互联网“规模运作”模式概念,与知识生产系统实现大协作、大关联,实现文献信息智力开发到隐性知识挖掘的资本积累,提高智力开发活动向知识经营转型的“信息资本化”经营能力。

(4) 推进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物理、文化空间的生态构建能力,进一步开发智力资源。后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开始超越文献为核心的传统服务,开始步入空间的拓展与创新[20],重构图书馆空间体系,探讨图书馆空间特有的文化形态及其结构[21]是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生态规律从强调人对空间的构建到注重空间对人的影响、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建设转向物理空间与精神领域的结合,从传统空间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到多元文化形态的和谐相处[22]。近年来,图书馆界致力于关注用户知识需求,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图书馆从传统文献情报中心向知识管理枢纽转变,从显性知识管理向隐性知识挖掘渗透[23]。

2 图书馆职业能力知识生态体系模型

作为一个生长的社会信息、知识、文化系统的一个环节,同时作为一个经营体,图书馆职业能力生态体系模型的构建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借鉴其他学者图书馆职业能力模型,并结合知识生态理论,尝试构建基于知识生态理论的图书馆职业能力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目的在与打造基于知识生态环境的图书馆职业能力体系,实现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内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情报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等各个生态功能的协调。

2.1 图书馆职业能力生态群落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有特定范围的系统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种群是该系统中具有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的知识能力,并分享生存资源的生物个体的组合,而具有相互联系的各个种群则构成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里两个重要的定义,也是知识生态理论两个重要的概念[24]。图书馆职业能力生态群落包括传统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生态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和知识生态环境。

2.2 图书馆职业能力知识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从上述图书馆职业能力生态模型结构不难发现,该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1) 模型包含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各层面的生态种群。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信息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传统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实现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分类保存、宣传推介、揭示重组、挖掘重构等功能;整合、重组、关联和互动等继承性图书馆职业能力拓展种群;通过机构建设、多媒体资源整合、全媒体资源融合和隐形知识挖掘等途径实现图书馆新模式社会教育、知识发现服务、多模式馆际合作和知识经营枢纽的知识生态种群。

(2) 模型体现系统中各种群之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图书职业能力知识生态模型中,各种群之间,种群里各个功能模块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形成传统图书馆职业能力种群、继承性图书馆职业能力拓展种群、知识生态种群。

(3) 模型具备完整的知识生态功能特点。图书职业能力知识生态模型具有组织、文化教育、知识学科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具备完整的生命周期、具有自我演化和调节能力,同时受外部信息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具有自组织、自平衡、自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能够快速吸收信息资源,通过知识重组、创新、流动,加速新知识的转化和可持续发展[25]。

2.3 图书馆职业能力知识生态系统运作模式

(1) 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图书馆信息转化职能。整合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资源搜集、加工、整理、分类等方式,重新构造知识体系的过程。机构知识库建设拓展了文化遗产保存职能;电子、纸质、网络及灰色文献等多媒体知识融合,为图书馆全方位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前提和基础;多种数据形态的整合,为全媒体融合提供了基础;对显性知识的消化、吸收、拓展到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渗透、重组,整合使得图书馆信息转化职能得以体现[26]。

(2) 通过知识、机构重组革新图书馆知识管理职能。图书馆通过基于信息机构和信息服务市场的重组[27],全媒体时代的运用管理、共享、协同理念的“发现服务”的知识、机构重组,通过动态观测、监视和动态跟踪信息,及时对信息里所含的有用知识单元进行抽取、加工,开创传递科技情报的新领域,革新图书馆从文献管理到知识管理的新职能。

(3) 通过平台、工具关联提高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关联数据技术是万维网发展到语义网时代,在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操作系统数据层面的数据之间创建链接,通过“编目”和“控制”等“资源重组”方式来发布数据的一项技术[28]。图书馆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网络与合作、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知识提供,以及知识本体再利用,从而提高知识资源的控制程度和有序性[29]。生态模型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协同化关联,实现了新业态环境下图书情报机构知识获取、出版、知识社区,以及知识管理等活动的社会化大关联,将知识组织管理纳入到社会“知识链”生产活动之中,实现了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的提高。

(4) 通过网络、社区互动拓展图书馆知识共享职能。Facebook的20亿注册用户、维基百科里数亿条协作记录,表明集体智慧与协作互动的重要性[30]。人人参与网络互动,积极创造更多“文化遗产”,将图书馆建设成为用户的学习与创客空间,更好的实现其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知识共享等社会职能。因此,参与网络和社区活动是图书馆在信息社会成长、实现知识共享、履行其社会职能的必然途径与选择,是新业态环境下图书馆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梁骏,杨飞雪,李丽娜,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POR G. The ecology of knowledge: a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to research & technology development[C]//Consultation Meeting on the Future of Organization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Directorate-General 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 Brussels, May 23-24,2000.

POR G. Nurturing systemic wisdom through knowledge ecology[J].The Systems Thinker, 2000(8):12-16.

蔺楠,覃正,汪应洛.基Agent的知识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3):406-409.

POR G. MOLLOY J. Nurturing system wisdom though knowledge ecology[J].The Systems Thinker, 2000(8):1-5.

NOENNIG J R, SCHELER A M,PISKOREK K, et al. Towards knowledge ecosystems: modelling knowledge dynamics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4(35):1360-1369.

POR G.The knowledge ecology[J].BizEd,2001(11/12):30-33.

吴鹏,苏新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生态环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20-23.

谢守美.国外知识生态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0(18):103-106.

BOWONDER B.Technology management:a knowledge ecolog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7):662- 684.

陈灯能.知识生态理论的建构与实证[D].台北:中山大学, 2004.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53-54.

孙坦.开放信息环境:学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定义与再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17.

高新陵.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2(10):1487-1491.

王宗义.当代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再认识[J].图书馆论坛,2007(6):101-105.

刘磊,郭诗云,林小娟.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述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1):36-41.

吴志荣.关于我国图书馆职能理论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1990(1):14-16.

顾立平.数据治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5):40-56.

黄俊贵.社会教育职能强化: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2000(1):6-7.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徐红玉,赵乃瑄.关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能变革的重要理念[J].情报资料工作,2015(4):38-41.

卢章平,袁润,王正兴.发现服务: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20-26.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3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孙振领,李后卿.关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5):22-27,58.

张宝宁.基于SECI模型的图书馆知识转化[J].图书馆学刊,2010(3):1-2,5.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潘有能,张悦.关联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J].情报科学,2011(1):124-130.

黄永文.关联数据驱动的Web应用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7):55-59.

杨九龙,杨雪琴.论图书馆与社会网络的互动[J].情报杂志,2009(9):27-30.

作者:王爱 李明伟

生态系统社会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阐释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使得儿童社会教育包括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教育途径。在幼儿园里社会教育途径又可以概括为专门性与渗透性两类教育途径,二者作用不同,但是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教育途径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它将社会领域正式划入幼儿园五大领域当中,由此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2012年10月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大幼儿园教师又拥有了开展社会领域教育的操作性建议,这表明我国幼教界对于社会教育的研究视角已从宏观理论探讨深入到微观的实践领域应用。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多种途径首先要相互渗透

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基本需求,满足这一需求的前提就是个体通过社会学习以谋求与社会的适应,个体社会性的养成无一例外要经过教育的过程,通过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三种途径来实现。对于3-6岁儿童而言,其社会性发展的主导教育途径当属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因素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育,特别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幼儿社会性养成具有随机性、生活性、长期性,这就使得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种渗透性在幼儿园主要通过专门性的社会领域教育和渗透性的社会领域教育途径来实现。

二、专门性与渗透性两类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各有特色

专门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指针对社会领域的常规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系统性、集中性、指向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针对性,更直接、更有实效。专门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实施一方面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凭借主题活动、参观活动、谈话活动、实践活动、讲述活动、情境表演、价值澄清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并不是只能在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去完成,没有完全独立的社会教育活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渗透性,[1]首先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日常生活是幼儿社会学习的良好契机,如进餐时渗透着爱惜粮食、不挑食、文明进餐的良好习惯,处理幼儿因玩具发生争抢的矛盾时,渗透出学会分享、谦让等良好品质;其次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角区的植物园里,孩子通过对动植物进行悉心照料,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儿童热爱生命的情感与关心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行为;第三,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内容。如扮演性游戏,孩子会按照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演绎适宜的言行,而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幼儿园改进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建议

(一)创设有益于幼儿社会学习的幼儿园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幼儿园环境与其他环境之间密切地相互作用,并根植于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之中,他主张利用良好的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2]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纲要》中我们也会多次解读到在幼儿园里应为儿童创设和谐、健康的学习、生活和游戏空间,发挥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陶冶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创设健康而丰富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就像是一部多彩的、立体的教科书,包括幼儿园室内用房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大小、结构,各种设备、用具的样式与教育功能等,这益于儿童心灵美化、陶冶情感,幼儿园的每一景物都将发挥物质环境的熏陶与教育功能,只有通过每一个细微之处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性养成教育,幼儿园才能变成孩子们的乐园[3]。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容量,避免过于拥挤的空间密度,增强活动室的空间组织形式和运用方式,如可以通过摆放易于移动的生活与教学用具,使活动室时而开放,时而封闭,以满足多种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

2.营造宽松而温馨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良好精神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中得到启示,他对于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的运用与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他把人类个体的社会行为看做是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环境和人类个体的内部因素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双向影响作用。

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随时抱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幼儿园老师应通过友善的态度、欣赏的目光、温暖的语言、平等的身份与儿童交往,尊重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教师不断地用注视、微笑、亲吻、拥抱、抚摸等表示对儿童的尊重、关爱、理解和赞许等,才能对儿童恰当的社会行为给予支持、尊重和接受,强化其积极的社会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儿童不恰当的行为不宜采用过于严厉的手段,特别是要避免体罚,以免儿童产生心理压力。宽容和接纳的幼儿园精神氛围,必将有利于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提高教师多渠道践行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素养

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教师要注意既要把握专门性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也要随机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社会教育,即始终遵循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提升幼儿教师综合运用社会教育方法的教育智慧。教师要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活动或个别辅导等多种组织形式提高专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质量。例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分享”时,考虑到分享及幼儿的分享发展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实践去学习合作,如一起观看动画片,分享糖果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分享。教师运用参观、调查、体验、讨论、游戏、生活实践、价值澄清与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6]在斯托帕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运用角色扮演法训练的儿童可以通过承担特定角色,了解角色行为特征,设身处地理解角色心理,萌生儿童的利他行为。

2.培养幼儿教师积极的渗透意识与行为。(1)教师要有教育渗透的意识。教师要认同社会领域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明确幼儿学习的特点与发展的目标,熟知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内容与任务,这样才能抓住适宜的教育契机,成功渗透。(2)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有积累教育渗透成功案例的意识和习惯;反思教育渗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云龙.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性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2]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9).

作者简介:朱晓红(1969.8—),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作者:朱晓红

生态系统社会教育论文 篇3: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

摘   要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其生态合力,发挥最大育人功效。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应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态系统构建教学、管理、服务合力,外生态系统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合力,形成互动、和谐、平衡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学生  生态合力  构建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内涵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是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在明确这个“生态系统”所处内外生态环境的前提上,充分凝聚和融合不同层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态元素,进行整体协调、作用互补、动态循环,形成统一的工作着力点,迸发出“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整体力量,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动态互补能力,从而构建互动、和谐、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现实价值

1.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提升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不断侵害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极端化”的现实特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内心需求,缺乏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学生主客二元对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构建就是形成全员参与氛围,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和谐,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改进日常工作方式方法。

2.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实效性是客观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性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冲突,导致日常工作实践中客观产生一些热点、难点、盲点问题,解决这些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的关键途径就是从理念上、目标上、内在驱动力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在理念上,“生态合力”的核心理念是“整合互动和谐持续科学规范”,这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打破传承应付性、事务性、经验性的工作格局;在目标上,“生态合力”的目标是提升工作实效,这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了工作的最终价值诉求和努力目标;在内在驱动力上,“生态合力”强调“以生为本”、“全员育人”,驱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精确把握学生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1]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需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生态合力”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一般业务水平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在职业道德方面,“生态合力”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对工作人员提供精神警示,增强其职业道德;在专业知识上,“生态合力”追求的是资源优化利用、知识综合运用,这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务必学习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以提高工作知识水平;在专业技能方面,“生态合力”目的是提升整体工作成效,明确工作开展中的不足,这促使工作人员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有效把握学生需求。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构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内生态系统和外生态系统。内生态系统主要包含学校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外生态系统主要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制约、促进作用的社会教育。[2]

1.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生态合力的构建

(1)教学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合力是指每位教师明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的义务和职责,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行为综合力。

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个人而言,一定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校而言,要加强对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为人师表教育,引导教师继承优良育人传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的师德,遵守师德规范,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学生。[3]

②挖掘各课程内部的教育资源

教师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现实社会实例,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之内,并适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运用软性、硬性等多元互补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觉悟。

③发挥特殊教师群体的辐射作用

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海外归国学者等都是每个学校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有极大的感染力、辐射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力。比如:利用和发掘院士等特殊群体的人格魅力、治学观念、科研品质、品德情操中所蕴含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不同的载体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管理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合力是指学校各管理部门和每位管理人员在履行各自日常的管理职能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促进青年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工作综合力。

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运行体制

即从学校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注重用科学体制促进学校管理改进,主要包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群体组成,制定以育人为向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制度、制定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学校层面制度一旦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就要协作配合、照章办事,全校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育人氛围。

②积极厘清各管理部门的职责

学校管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原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两个部门或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各管理部门必须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求”厘清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各管理部门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会议,统一部署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

③“以生为本”制定实施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用来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首要保障,而不是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死板条文。因此,学校一定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学生生活学习、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合理公正的制度与学生内心意愿形成共鸣,从而积极有效地规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行为。

(3)服务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合力是指学校的服务部门和人员主动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促进青年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工作综合力。

①注重提升学校后勤服务水平

优质的学校后勤服务是学生开展正常生活学习的前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所盼,积极端正工作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热情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使学生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接受优质服务中感受教育和熏陶。

②注重开展适时教育

学校后勤服务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勤服务人员要注重结合各自服务工作的内容特点,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适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③建立服务反馈和评价机制

学校后勤服务部门要建立定期的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通过拓展多样化的渠道及时获知学生在接受学校服务过程中对服务的意见评价,了解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调整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与后勤服务形成良好的互动协同。

2.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生态合力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生态合力的构建,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发挥、协调社会上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要发挥社会整体育人作用,就必须糅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教育,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外部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形成多维工作合力。[4]

(1)家庭教育合力

本文的“家庭教育”是指学生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的相关德育行为,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养成,构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合力。首先,搭建良性的亲子关系。注重与子女的交流,掌握子女不同成长期的思想困惑,适时帮助解答,形成双向良性互动;其次,日常树立榜样。家庭成员要时刻注意在日常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其功能是学校、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再次,加强与学校互动合作。定期向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表现,对子女突出存在的问题,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全面关注子女健康成长;最后,开展有精神意义的家庭活动。定期组织家庭开展社会公益、结对帮扶、参加历史纪念馆等活动,使子女在活动的参与中强化奉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等。

(2)学校教育合力

本文的“学校教育”是指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校层次对学生开展的相关德育活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大中小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品格锤炼起关键作用。因此,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环境合力,关键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心理,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学科、科学设定德育内容目标、科学开展德育工作活动载体,对大中小学校的德育体系进行整体统一规划,使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能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形成逐渐递进、动态对接的教育体系。

(3)社会教育合力

本文的“社会教育”是指社会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包括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福利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等有形因素和社会道德风气、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民主意识等无形因素。要使社会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加强社会舆论氛围营造。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新闻宣传、理论出版、文艺创作、公共管理等机构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主旋律、展现道德力量、彰显民主法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其次,要加强社会因素的有机整合。充分依托社会这个大载体把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因素科学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范畴,使它们与宣传教育部门步调一致、口径统一,积极借助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公共网络等社会教育途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情操。

————————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松强.生态学视域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

[3] 周光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机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 王琴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整体形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作者:董杜斌(1983-),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农林大学团委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董杜斌

上一篇:话题设计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概念模型高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