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调整对象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针对海商法课程的主要特点,结合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海商法课程的设置、海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海商法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海商法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就进一步提高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商法调整对象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商法调整对象研究论文 篇1:

海商法课堂思政建设探析

摘要:充分利用海商法课堂开展思政建设是响应新时代课堂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海商法的涉外性亟需思政内容的引入,海商法的舶来性需要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引导,海商法的国际性有助于向外输出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入海商法课堂教学中,观大势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谋全局设计教学方案;干实事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关键词:海商法课堂 思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海商法是调整海上商业运输关系、船舶关系及其他关系的规范总称。根据2018年4月交通部定向征求意见稿,海商法的调整范围拟将扩展至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新增了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等章节。这意味着海商法调整范围的扩大,也標志着一带一路背景下,涉海法律的调整和自我完善。海商法课堂内涵有广义说和狭义说,涉及国内立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又有民商法的一般性与海商法的特殊性。海商法本身具有较强的国际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以海商法为讲授内容的课堂面临着区别于其他部门法律课堂所不具有的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为海商法课堂思政建设提供了契机和结合点。

一、海商法课堂思政建设必要性

我校海商法课堂教育主要围绕《海商法》、相关国际公约和其他法律文件、补充资料的内容进行。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内容,主要包括海商法概论、船舶物权、船员、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租船运输合同、海上托航合同、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船舶污染、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海上保险、海事诉讼时效和涉外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等,其中尤以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一章讲授课程时间最长。

海商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较为集中的难点是海商法术语、海商法与其他部门法律的关系、海商法内容的庞杂性以及海商法理论体系构建。这实质源于海商法体系的内在特点和属性,这些特点和属性正是思政建设工作融入的契机和必要原因。

(一)海商法的涉外性对于思政教育具有迫切需求

历史上,海商法主要服务于海上贸易行为,发展至现代,海商法的调整对象依然是以海上商业运输关系、船舶关系为主。作为服务于国际贸易的法律学科,海商法具有极为明显的涉外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年来,海事领域案件呈现涉外主体范围分布愈加广泛、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的特点。海商法内生的涉外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将面临大量涉外事务的处理。此时如何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积极、明确就是海商法课堂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具有明显涉外性的海商法课堂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未来学生工作、生活指明方向,是迫切需求。

(二)海商法的舶来性需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指导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重陆轻海的理念影响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建设和海洋文明的形成。相较之下,西方在海洋文明建设上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和发展经验,因此,在特定阶段,西方海洋文化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这反映在法律学科中,即是海商法理论规则体系的形成受西方海洋文化和实践因素影响较多。

以《海商法》相关规定为教学内容的海商法课堂,由于海商法舶来性的特点,充满西方海洋文化和理念影响是必然。在此种背景下,学生容易迷失于知识的海洋中。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入海商法课堂教育中,有助于树立学生全面的世界观,建立是非判断标准,指明学习和未来发展之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提升自我文化、为中国社会作出贡献为己任,是海商法课堂教育应有之意。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三)海商法的国际性有助于输出中国文化和思想

据历史记载,海商法起源于古代欧洲,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记载了关于船舶碰撞、货物运输和一些水上航行的相关规则。地中海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以共同海损和海上保险等为代表的诸多海事惯例,影响至今。根据历年高校就业统计,海商法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大多与国际业务息息相关,在诸多对外交往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某些行业中,甚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因此,如果将思政教育融入海商法课堂中,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那么此种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交往工作中的重要元素,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作用。与祖国形成命运共同体,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指导个人发展,将为我国海商法领域人才培养提供诸多益处。

二、海商法课堂思政建设路径

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建设的简称,思想政治建设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应有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可以用“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三个关键词总结,而我们的教师在海商法课堂也应该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中。

(一)观大势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中国经济在近五年间处于优化升级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了“新常态”一词,并在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作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我国经济整体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特点,这也就是我国经济大势的新常态。在这样的大势背景下,海商法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确定教学内容。

传统海商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海商法基本原理和海事法相关内容。海商法基本原理主要是对于海商法基本知识点的讲解。整体来说,我国海商法课堂教学内容是以1993年《海商法》法律文本的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但是,在近20年间,国际航运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航运业的数字化将带来无人船舶驾驶、区块链等技术的挑战,船舶大型化、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深入化引发的污染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兼并和融合、航运相关领域包括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等。

上述变化是国际航运业发展的新常态,是大势所趋,也应该成为海商法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常态和大势。海商法课堂教学应该以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常态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例如,在原有授课内容中,减少已经没落的共同海损等制度的授课时数,加大海上保险、海难救助等领域的课时数,同时补充船舶污染、航运金融(船舶融资)、船舶技术等内容的讲解。尤其是,我國水上货物运输领域一直存在着双轨制,即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适用《海商法》第四章,而国内水上货物运输适用其他规则。在集装箱门到门运输、跨境电商业务蓬勃发展的今天,上述分类适用规则方式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海商法的课堂应该将国内、国际水上货物运输并入同一体系中进行讲解,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的需求。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海商法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观大势”理念,根据时事发展,因势而动,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二)谋全局设计教学方案

海商法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整个法学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从根本制度上确定教学方案,以正确方向指引学生发展,并且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目前,海商法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参与为辅,即“以教定学”。这属于较为传统的授课模式。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海商法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以全局教育理念为依托,调整传统授课模式。近十年来,全球法学教育领域出现了慕课、翻转课堂、生态课堂等新型教育理念。海商法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结合慕课、翻转课堂和生态课堂模式特点,从法学教育培养方案的全局出发,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师生互动为路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文献,撰写读后感等。海商法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决不能仅考虑自己部门法的教学目标,更应从全局出发,以培养独立思辨能力的法学人才为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接班人。

(三)干实事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海商法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讲解,更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即教学课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随时关注学生特点,以适宜学生发展、学生接受的方式教书育人。

“求真务实”应该是海商法课堂教学的指导方针。“求真”不仅要求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追本溯源,学习真知识、辨别伪科学,同时也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以“真、善、美”为道德追求,形成健全的性格和品质。“务实”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踏实工作,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关注方案实施效果,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避免假大空理论的传授,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018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杨树明.提高《海商法》课堂教学效果之路径.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05):130.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8.

[3] 代苑林.医学类高等院校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的路径探索.德育研究,2017(02):34.

作者:李莹莹

海商法调整对象研究论文 篇2:

关于提高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海商法课程的主要特点,结合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海商法课程的设置、海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海商法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海商法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就进一步提高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海商法;非航海院校;教学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法学教育在中国的复苏,海商法教学也在全国逐渐开展。但是由于海商法学科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各高校中突出海商法教学的主要是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这两所专门的航海类高校,而在其他非航海类院校中海商法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非航海院校的法学专业中如何结合本校教师和学生特点,提高海商法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海商法教学工作老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讲授海商法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就增强海商法的教学效果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引起同仁的共鸣。

一、海商法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历史悠久

众所周知,海商法历史悠久,其是最古老的商法。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2250年)中就能找到不少海商法制度的雏形(如造船、租船、船舶的损害赔偿、船长的薪金、船舶碰撞的责任及冒险借贷)。其后有公元前9世纪的罗得海法(Lex Rhodian)以及中世纪的三大海法——奥列隆海法、康索拉度海法和维斯比海法进一步对海商法制度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使得海商法制度不仅不依赖于陆地上的制度而沿着自己的轨迹独立发展,而且还往往成为陆上商事制度的学习楷模。[1]

(二)制度独特

正是由于海上运输较之陆地活动存在明显的特殊风险,为了鼓励航运业的发展,海商法围绕海上风险这一核心,建立了自己的一系列独特的法律制度,如船舶优先权制度、共同海损制度、海难救助制度、不完全的过失责任、责任限制制度等。这些法律制度都与传统的民商法理论显得格格不入,用传统的民商法理论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这也是不少同学感觉海商法是一门很特别也很神秘的课程的原因所在。

(三)专业性和技术性强

海商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其是一门与航海技术和航运业务紧密联系的法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海商海事案件的审理也是由专门的海事法院来进行审理。正是因为如此,海商法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来自航运界、保险界等实务部门。而海商法的科研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主要集中在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这两所航海专业院校。各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由于缺乏航海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及相关的专业设置,因此在海商法方面的研究力量也要薄弱很多。

二、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海商法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

由于国家教委在学科分类时,将海商法作为二级学科——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所以其直接影响了各高校对海商法课程的设置。

在航海类院校,海商法是必修课,课时在72到200学时不等,而在各非航海类院校法学专业,海商法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程而设置的,且大多数为36学时。而36学时的课程只能对基本的理论框架做一个介绍,对于海上运输和航运实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无法深入讲解。这种课时上的安排当然无法同民法、商法等72学时的主干课程同日而语,也自然难以引起学生们在学习上的重视。

(二)海商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统一

对于海商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除专业的航海类院校外,其他学校并没有统一的定位。这就使得各个学校海商法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授课老师不可能将海商法的全部内容做详细讲解,这样在具体讲授中教学重点更是各不相同。同时对于是按照培养海事法官、海事律师的标准来讲授海商法,还是仅将海商法做为法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的标准来讲授海商法,并没有统一的要求。

(三)海商法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在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海商法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海商法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除个别对海商法感兴趣的老师外,大多数海商法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还是集中在航海类院校,特别是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而其他非航海类院校的海商法专业教师还是非常缺乏。就全国范围来看,除两所海事大学外,对海商法研究和教学成果相对比较突出的有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而在这些学校讲授海商法的教师,有很多还是主要在从事国际法学或民法学的研究。其他院校专门讲授海商法的师资力量更是缺乏。

(四)学生学习海商法的基础相对薄弱,兴趣不浓

非航海类院校学生通常缺乏了解航运知识的环境和氛围。由于海商法经常涉及到专业的航运术语,对于没有学习过其他航运实务课程的非航海院校的学生来说,直接接触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知道它的一些特定含义。而由于受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及课时按排等限制,非航海院校的学生也缺乏获得航运知识的渠道和实践机会,因此他们学习海商法的基础相对要薄弱一些。

由于这种基础的薄弱,以及受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非航海院校的学生对海商法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因为非航海院校的学生将来很少从事与海商、海事直接相关的职业,这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他们学习海商法的兴趣。

三、提高一般院校海商法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设置海商法课程

1.正确认识海商法的学科地位

尽管原国家教委在学科分类时,将海商法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合理性却一直受到诸多质疑。对于狭义海商法的法律属性,学者们认识比较统一,在“民商合一”的国家,海商法被视为民法的特别法;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则被认为是民法或商法的特别法。[2]应当讲,从海商法的调整对象来看,将其纳入到民法或商法范畴更具合理性。现在海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这一观点不仅是我国理论界的通说,也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并且是司法实践中的共识。[3]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海商法在民商法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其学科地位的重要性还将随着海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民商法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进出口货物需要海上运输实现跨国的流通,而海商法作为调整海上运输领域相关法律关系的重要法律,愈来愈需要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实践中也需要愈来愈多的海商、海事专业法律人才。

另外,对于主张海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的提法并非是空穴来风。有些国家(如英国)甚至将其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对待。[4]

2.合理按排海商法的课时及开课时间

海商法的课程在大多數非航海院校中每学期仅为36课时。由于课时限制,学生很难对海商法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海商法内容庞杂,专业性强,特别是其一直以来的不同于一般民商法的独特制度(如优先权、共同海损、海事责任限制、海难救助等制度),没有充分课时的深入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特别对于海上货物运输、海上保险等实务性很强的内容,更需要大量的授课时间,学生才能明白。因此,笔者建议非航海类院校的海商法课程至少应安排在54学时。

对海商法课程的开课时间最早应在大学三年级。由于海商法为民商法的特别法,其涉及面非常广,所以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民商法理论知识后,再来学习海商法,才能有利于对海商法制度的理解,否则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笔者在某一个学期,由于特殊的原因,曾同时对大二和大三的同学讲授海商法。虽然在同一课堂学习,大二同学却总是感觉该门课程“太难”了,而大三同学学习起来就顺畅很多。通过课后作业及案例分析的情况来看,大三同学的学习效果也明显好于大二同学。可见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根据海商法课程的特点在合适的年级开设该门课程,否则容易拔苗助长。

(二)确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海商法教学内容

海商法在非航海类法学院校的法学专业中是作为选修课普遍开设的,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各校海商法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不明确,所以导致海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培养人才的目标脱节。

笔者认为,非航海类院校法学专业海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航海院校应是不同的。航海类院校要培养海商法的专门人才,而非航海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法律通才。非航海类院校并不是专门培养海事律师、海事法官的,而是培养法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与此培养目标相适应,非航海类院校海商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应是为培养法学通才所需要储备的基本专业知识而准备的。这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好与其他课程,如国际贸易法、民商法等课程的协调,注重培养学生对海商法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海商法学习的兴趣,侧重点应放在海上运输、海上保险以及船舶碰撞、共同海损、海难救助等基本制度的学习上。

确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海商法教学内容,既保证了法学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海商法知识,又为有志于进一步从事海商法研究和工作的法学专业学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加强海商法教学队伍的建设

对于海商法教学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一是要充实师资力量,二是要加强海商法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培训。

近几年,海商法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数量在不断增加,建议各法学院校积极引进专门的海商法专业的老师来讲授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专业性强,且又具有其独特的法律制度,没有对海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将很难胜任对海商法的讲授。

同时建议教育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或是研讨会的形式,加强对海商法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提高海商法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好海商法的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对海商法的学习热情

尽管海商法的课时比较紧,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第一堂课让学生对海商法的整体结构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践中,笔者通常是从一个国际货物买卖的案例说起,让同学们讨论自己作为货物的买卖双方,在签定完买卖合同之后,下一步需要安排的是什么,从而引出了海上的货物运输问题,在对海上货物运输的产生及其分类做一简要介绍后,再结合海上货物运输的风险,由同学们想象船舶在海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样,同学们自然会联想到船舶的碰撞,从而会引出海难救助,共同海损的分担、责任限制及海上保险等内容。通过类似的案例,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思考,不但能让学生建立起对海商法的总体结构的认识,而且使得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这些知识时能够相互串连,以增加学生对海商法知识系统性的理解。

同时在海商法的第一堂课,教师也应该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情况,特别是海岸线和港口情况做介绍,说明海洋运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航海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商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海商法的热情。

2.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海商法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在海商法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

以笔者的经验为例,在讲授“船舶”一节时,我需要向同学们介绍船舶的分类、船舶各部分的构造,以及什么样的船舶属于海商法所指的船舶。在以前课堂粉笔板书时,我只能通过文字手写结合口述的形式向同学们描述各类船舶及其构造,但无论描绘得多么形象也不如直接让同学们看到实物那么清晰。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各式图片的插入,同学们对于什么是“海商法中的船舶”一目了然。这是老师通过任何语言的讲解都无法达到的。另外,如海上风险的特殊性(地震、海啸、台风、巨浪等)、海上油污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各种海上运输单证的格式和流程,均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形象深入的理解。

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使得课堂的信息量也骤然增加,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海商法课时较少的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当然多媒体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大功夫。一是要注意章节划分的构图方式、相应的配套文字以及合适的图片选择等。二是主讲教师注意把握讲课节奏。要避免“陈述”课件,在讲授过程中要张驰有度,给学生一个大脑记忆和思维反馈的过程。

3.进一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方法,增加海商法知识的通俗易懂性

案例分析已经成为法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单纯的老师举一个案例,然后分析承运人、托运人、提单持有人等,虽然使用的都是专业术语,分析也透彻,但是有时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对于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同学们仍不是很明白。实际上,产生此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单纯的案例分析过于抽象。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模拟案例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种模拟案例,不同于模拟法庭,案例并不是事先布置好的。通常是在课堂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时,随机由某几个同学分别代表案例中的A运输公司、B贸易公司、C收货人等等,然后将基本事实交待完毕后,再由同学们自己思考他们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是承运人、实际承运人或是托运人、收货人等。由于有了大家熟悉的同学分别代表这些案例中的公司,同学们分析起来也更为形象和容易,同时也增强了每一个案例中所涉及知识点的理解。笔者认为,此种模拟案例的教学方法既简单省时,也利于同学们思维的调动。

4.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尽管在前面提到了几种提高海商法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笔者认为精心备课仍是海商法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案如同电影剧本,如何得到观众的认同,主要在于剧本的内容。

海商法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而航运实务知识恰恰是非航海类院校学生所欠缺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對一些实务操作知识的补充。同时海商法又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课程,许多国际立法的发展和修改均对海商法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在平日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最新的国际立法动态,将相关内容随时增补进教案中,从而使讲课内容不脱离实践,也不落后于海商法发展的前沿。

对于备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格式条款引申出的问题,若有不明之处,一定要查找资料或案例得到明确答案,积极探索,否则就不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答案。

总之,一个完善而内容丰富的教案是上好海商法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2]郭瑜.海商法的精神——中国的实践和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一).

[2]司玉琢.海商法[M].法律出版社,2007-3,(2):6.

[4]傅廷中.海商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7-5,(1):6.

作者:郑秋阳

海商法调整对象研究论文 篇3:

《海商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在1952年立项,1992年通过,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是中国第一部海商领域的法律,对保护我国航运企业的利益以及对我国航运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经过航运与海事司法实践的检验,《海商法》无法适应和满足国际国内航运经济政策、国内外相关立法和航运贸易实践的重大变化而亟须修改,已成为学界甚至业界的共识。

《海商法》修改的必要

《海商法》实施以来,我国航运贸易迅猛发展,随着社会情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该法在实施中已经显露出来不足,应该予以修订。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王淑梅在9月26日举行的中国海商法协会2016年年会上首先肯定了《海商法》实施以来对保障和促进航运业和海上贸易经济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她指出,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部法律作为调整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健全和完善中国海商法律制度、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中国航运市场、推动中国海运业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缩短我国与国际航运市场经济之间的距离、促进中国海运事业和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等,已经并且仍在发挥着重要的和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胡正良也表示:“《海商法》制定的时间跨度长达40年,凝聚了我国三代海商法专家的心血。《海商法》的制定遵循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广泛适用的国际海事条例和具有国际航运惯例性质的民间规则,借鉴具有广泛影响的合同格式,适当考虑国际海事立法趋势的原则,在出台当时是世界上一部先进的海商法。”

但是,法律具有滞后性,因为法律取决于立法者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立法者当在制定法律时所认识的客观情况和对将来情况的预测总是有限的,而社会又是快速发展的,从而制定的法律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总有不适应之处。《海商法》亦是如此。

大修还是小修?

对《海商法》应该如何修改,学者们的认识并不统一,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观点:大改(对《海商法》条文大量增删,从而改变咸鱼框架结构)、中改(不改变现有框架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原来所没有的法律制度)、小改(不改变《海商法》的框架机构,仅对原有的条文作少量的增删或局部的改动)。

海商法界泰斗级人物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司玉琢认为,当下修改《海商法》不应当再局限于修修补补的微调,而应当将具有关联性、一体性的涉海法律法典化,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中国海法典的编纂。现行《海商法》施行以来,前后已有16个司法解释对其进行补充,尽管部分内容有越权立法之嫌,但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这些司法解释基本满足了《海商法》适用的需要。因此,司玉琢认为,与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现行《海商法》进行小修,消耗一次宝贵的立法资源,不如作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妥安排,推进编纂综合性的中国海法典。

对现行《海商法》具体规范的修订,已经无法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我国确立的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求以改善和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为根本途径,促进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落实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我国海洋资源、海洋渔业、海运贸易、海洋工业、海洋旅游业等各方面的权益以及海洋主权权益。司玉琢认为,在这种宏观新视角下,以海上运输、船舶相关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现行《海商法》,无论怎么修订、完善都是不够的,只有编纂一部综合的、整体的、体系化的海法典,才能更有效地适应海洋综合开发利用与综合管控的需要。此外,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看,海上互联互通将带动港航基础设施、海洋工业活动、航运贸易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这必将产生大量超越调整单一运输领域民商事社会关系的法律问题,编纂涉海相关民事、行政、刑事规范合一,实体、程序规范合一的海法典,才能顺应我国面临的海洋新形势。

适当借鉴国外立法

“一部全新的《海商法》,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基本航运政策,有利于航运强国和相关国家战略的实现,公平地维护船方和其他各方正当权益,规范、引导和保障航运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适应海上运输和其他航运活动的新形势和新常态。”胡正良说,《海商法》的修改应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为统领,以我国海商法现代化为根本目标。

《海商法》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法律,在国际海商法学界,也一直进行着公约、规则的统一。《海商法》实施的20多年来,国内外立法十分活跃,这充分反应了实践中的新变化,这些立法对航运贸易、海上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司玉琢认为, 有必要通过编纂海法典,借鉴这些立法中合理、先进的内容,适应海法的特殊性、关联和一体化特征,以保障、促进航运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司玉琢认为,海法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大量海法内容都是世界范围内逐渐、共同形成和普遍接受的规则。现代国际海事立法数量庞大、速度快捷,各国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海洋事物的立法、判例也层出不穷。编纂我国海法典,应在总结我国时间、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维护我国公民与法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敞开胸怀,深入研究国际及各国立法、判例,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经验。同时,还要学习国际上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组织的有关经验一做法,以开放的精神编纂海法典。

重视海事法院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海事法院是研究和检验《海商法》的实验室。从他们审理的大量案件中,可以发现和总结出许多焦点问题。应注意对司法实践和海事审判的总结、梳理,对司法解释的吸纳和借鉴。海事法官是修法所必须借重的一支力量。最高法院参与修法很有必要,便于协调全国海事法院的资源。

完善广义海商法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宏大的系统工程,应有长远规划。《海商法》中需要完善的各种制度主要存在于广义海商法体系之内。《海商法》中制度的增减,同时涉及与广义海商法体系的关系,以及与该体系中相关制度的衔接。因此应注意以修法带动立法,将修法研究成果与建立和完善广义海商法中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确有需要且不能纳入《海商法》的制度,可考虑单独立法。

修法工作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集思广益,坚持群众路线。从现在起,统筹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作者:张莉

上一篇:教具教学的初中生物论文下一篇:农村学习型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