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20

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1:

信息时代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当代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图书馆社会教育是指图书馆利用馆藏及其网络资源对用户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知识教育,是除学校正规教育外的一种辅助教育形态。在当今世界,伴随知识信息的快速增长、更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逐步彰显出其优势和特点。

1.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全民开放性。作为对全民开放的重要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直接面向全社会,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资源优势和更广泛的受众空间。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开放是一种有序的、有原则的全方位开放,包括:资源开放、设施开放、时间开放、人员开放。所谓“资源开放”是指图书馆纸载体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资源、各种数据库、网上图书馆、检索系统、搜索引擎等所有资源的开放;“设施开放”是指图书、期刊、电子书刊等各种阅览室,报告厅、多媒体视听设备等所有信息设施全面向读者开放;“时间开放”是最大程度延长开馆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人员开放”是指向所有读者开放。当代图书馆教育的全民开放性还延伸到网络教育。

2.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持续终身性。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龄前教育、在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尤其是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增长周期越来越短、总量越来越大,给每一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挑战。而图书馆教育不仅可以提供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提供步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当代图书馆这种与生俱来的教育性能以及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实力,为解决读者持续性学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和条件。

3.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自主性和广泛性。图书馆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不受年龄、资历和职位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约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一方面受教育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另一方面,载体形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由读者自主选择。这样读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主补充需要的知识。图书馆教育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受众面的广泛性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图书馆受教育者的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基础素质不同、研究领域及所属学科不同。尤其是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教育的自主性和广泛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4.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平等性和共享性。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平等性是指,图书馆“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①。图书馆的平等服务,保证每个公民公平获取信息、享受阅读权利,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位读者人格得到尊重、权利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和谐的社会秩序。要体现社会教育的平等,首先要尽快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以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可以缓解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载体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之间矛盾;可以使社会不同的信息主体都能够在平等的信息环境下享有知识信息,有效地弥合地区差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造成的信息鸿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网络化成为资源共享的前提。

二、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新趋势

由于图书馆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自主性、广泛性等特点,图书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方法、手段更加科学和现代。其教育功能趋向多元化,其教育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

1.政治知识教育向社会化延伸。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动能运行机制的体现。图书馆社会教育正是通过政治信息传播的过程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弘扬主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图书馆的政治宣传教育功能得到更充分体现。

2.经济知识教育与产业结构链接。当前,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优胜劣汰取决于知识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现实。图书馆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对市场经济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等图书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和整理工作,并将图书馆教育与社会产业结构链接,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加强对读者的经济知识教育,引导读者树立新的经济价值观、增长观、效益观。在服务实践中,应注重调查研究,根据学校、社会研究机构或企业攻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生产特点、项目要求以及人才需求特点制定服务计划和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3.文化知识传播向数字化发展。文化知识传播及其人类文明的传承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最好的阅读环境,是最为便利的学习场所。图书馆以其深厚的知识积聚力与扩散力保存和积累着人类的知识成果,并通过广泛的知识传播,使人类的知识与文化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现代图书馆不仅沉积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拥有网上图书馆、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并建立了宽广的知识网络服务平台。全新的文化传承技术及教育手段,使图书馆进入了一个载体形式多样、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存取方便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也因此逐渐成为人类知识信息的重要存取中心。

4.人力资源教育向远程化迈进。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人们提供知识资源以及继续教育的平台和场所。因此,图书馆远程教育是知识构建与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各种形态和形式的资源、设施及其技术进行社会教育的现代化手段。目前,一些大中型图书馆都建立了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并且正由局域网逐步向互联网连接、扩张。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构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平台或通过网络课堂进行远程知识技能传播、在职岗位培训、专家讲座、各种科技文化学术交流以及国民素质教育。在这方面,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为远程教育体系构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实体资源’‘虚拟资源’和‘人力资源’。”②而这些恰恰是图书馆特有的三种资源,如图书馆实体拥有的纸质载体图书、期刊、报纸以及虚拟数字图书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搜索引擎、检索系统等共享网络资源。除此之外,图书馆拥有熟练掌握传统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处理能力的图书馆员。他们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筛选、梳理过程,使杂乱、无序、多元的知识信息通过分类标引、目录组织、引擎搜索、分析研究、鉴别、重组等手段,使之序列化、科学化、集成化,赋予网络信息资源更高、更新的价值。远程教育以图书馆为主要信息源、教育源和咨询源。图书馆人力、物力、知识信息资源的丰富性、集成性、新颖性、便捷性为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人文道德教育向多元化、休闲化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精神需求日益扩大和增加。所谓休闲,是指健康及劳逸结合意义上的休闲,是人类初步摆脱物质积累走向时间自由、身心调整的开始。图书馆人文教育向休闲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宗旨。因此,对图书馆休闲功能的开发,是对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基意义有三:一是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净化和陶冶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三是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活动,调整人们因家庭、工作以及社会压力带来的不良心态,减少因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使人们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调节,促进了身心健康,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图书馆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以及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如宽敞的馆舍资源、浩瀚的文献资源向社会开放,开设书吧、书画展、摄影展、电影及音乐欣赏、棋牌比赛、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学术交流、读书品评等以非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休闲活动。将图书馆道德教育融多元、新颖、独特、创新为一体;融思想、文化、知识、趣味于一体;融人文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当代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一大趋势。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

②吕毅:《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公共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的意义与作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信息知识与网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石玚,卓思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王雷.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沐 紫

作者:邵 艳

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2:

少年儿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少年儿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摘要:本文论述了少儿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必要性及特点,并分析了少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包含的重要方面,强化少年儿童图书馆特色,拓展和延伸社会教育职能

1少年儿童图书馆延伸和拓展教育职能的必要性与特点

1.1必要性

1.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这样就使得图书馆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受教育对象上,其范围都得到了空前地扩大。受教育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身边存在互联网,都可以登录互联网上的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少年儿童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环境这一广阔平台的积极作用,大力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

1.1.2在发扬传统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少年儿童图书馆更应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不但要创新教育理念,而且还要创新教育内容,保证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1.1.3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信息共享必然成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目前,社会教育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教育阵地上取得一席之地,少年儿童图书馆一定要努力提高对全社会的影响力,增加在社会教育上的辐射力,吸引社会的关注,占有少年儿童的心灵,在保障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利益的同时,共同享受文化教育发展的成果。

1.2特点

1.2.1具有内容综合性、对象广泛性

少年儿童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广大少年儿童开放的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实施,包罗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在新的载体与手段面前,变单一型平面教育为复合型立体教育,变苦读型教育为愉悦型教育,变提供纯粹文献服务的静态教育为提供电光像,全景全息的动态教育。

1.2.2具有时间的阶段性、方式的灵活性

目前,少儿利用图书馆更是呈现休闲文化的特点,即节假日到馆或在网上图书馆点击率集中。为适合少儿的特征,可以以讲座、培训授课、动手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适应少儿的生活节奏,成为少儿精神快餐,成为帮助少儿再生创造力的优良选择。

1.2.3具有性质的公益性、定位的补充性

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不单单是在学校内进行,在学校外部还存在许多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机关。在这些机关当中少年儿童图书馆位居第一。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正规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并为少儿利用网络提取信息,都是其他信息机构难以比拟,图书馆的教育公益性,使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2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1创意的早期教育

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对于培养少年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激发少年儿童的基础相像力以及创造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应将文献与延伸的实物服务相结合,如幼儿图书与玩具提供相结合,将艺术欣赏与动手美劳相结合,以故事选讲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创造快乐环境,为儿童自主性、社交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获得质的飞跃创造多元化的空间。

2.2创新的素质教育

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达3,000万,高中生的互联网利用率超过一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少年儿童图书馆要与时代同步,努力提高为少年儿童的服务意识,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保驾护航。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重在少儿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掌握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少年儿童开展适合他们年龄,适合他们知识层次的文献检索以及网络信息检索的教育,认真培养他们鉴别信息和取舍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新职能,同时也是提高少年儿童充分利用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必由之路。通过少年儿童在规则面前自由操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2.3创新的心灵教育

少年儿童的身心是纯洁的,是没有受到一丁点污染的。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文化环境,是对少年儿童心灵教育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专项行动中已关闭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1.6万多个,其中关闭违法违规手机网站1.1万多个。互联网是接受信息的便捷渠道,对广大青少年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问题,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是少年儿童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必须大力打造高雅纯正的网络文化品牌,净化少年儿童的心灵,满足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的需求。

3确保少年儿童图书馆特色和教育职能的发展

3.1举办品牌讲座

少儿图书馆讲座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学校教育形成资源互补。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学校的教育,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少儿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机构,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相应的讲座,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接触课外知识的途径。如国家教育部规定“京剧”入课本,曾引起社会上的议论,就是地方特色的剧目该如何定位,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是否会因此被淹没呢?重庆市沙坪坝区少儿图书馆适时推出了巴渝历史文化专题讲座,以“讲古”的形式娓娓道出巴渝的历史文化,同时让青少年了解已经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渝评书”和“川剧”艺术。学校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学习京剧之门,而图书馆讲座则开启了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谱和谐之曲。

3.2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在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上,要大力拓展网上借阅服务,开展网络借书、网络阅览等服务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地域上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拓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在参考咨询服务上,要大力开拓网络查询、网络检索、网络专题信息等相关服务方式。在阅读指导的服务方式上,可以大力开展网络导读、网络读书比赛、网络培训等多项活动,这样就可以将网络服务和传统服务有效结合,打造全新的现代服务模式。

3.3活跃少年儿童文化生活

在少年图书馆的众多职能中,活跃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是其教育职能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单纯的图书管理转变为知识导航,既要保留传统导读,还要创建网络展示平台,将少年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艺术创作在网络平台上展出。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不但创造了知识的平台,而且还吸引了少年儿童的目光。更可贵的是将教育过程潜移默化到每一个空间,从而引导少年儿童享受健康、纯洁、先进的文化生活。

3.4大力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为了不断推进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大力加强各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现代化技术打造少年儿童图书馆体系,从而保证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有效进行,这样不但可以将中华文化进行数字化整合,而且还可以不断提升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整体行业优势,将公共文化与少年儿童教育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1]富宇.浅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2]夏华.图书馆教育职能再认识 www.chnlib.com,2006(2).

(编校:严真)

作者:邹红

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3: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功能

摘 要:文章探究了社会教育的缘起与内涵,梳理了我国图书馆社会教育出现、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阐述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功能,即灌输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弱势群体

信息公平、培养信息技能、促进文化和谐,以期推动当前图书馆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并助力

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關键词:图书馆;社会教育;历史演变;功能

1 背景

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以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发展倾向多元化,交叉性学科日渐增多,这对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当前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格局来看,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对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功能进行梳理和审视。

2 社会教育的缘起及内涵

2.1 社会教育的缘起

社会教育一词最初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Diesterweg)在其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年)中提出的[1]。他认为,传统教育应该延伸为对学校之外民众的帮助和教育。这一界定把传统教育推出了学校的大门,为社会教育的阵地插上了第一面旗帜。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在通俗教育的基础上启用社会教育一词,并于1921年在法令上正式以社会教育取代通俗教育,确立了相应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还在《文化部设置法》中强调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社会教育机构重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20世纪初,社会教育开始传入我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教育部之下设立社会教育司、普通教育司和专门教育司等三司,这是政府层面首次在体制上确立了社会教育的地位。

2.2 社会教育的内涵

社会教育的内涵被我国学者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主要包含社会生活中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教育,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历史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已经是时代的要求。而图书馆由于自身的特性正好能够向人们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国际图联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讨论会一致认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2]是图书馆的四种社会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依法组织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国民教育。黄宗忠、汪东坡等学者提出“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职能”。这些都进一步佐证了图书馆社会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图书馆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梳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历史演变很有必要。

3.1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出现

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图书馆模式是藏书楼模式。古代藏书楼按整理和收藏图书典籍的所有者可分为官方藏书、公共机构藏书及私人藏书三类,这种藏书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熊静认为,古代藏书楼“都只偏重于静态的收藏,缺少有效的流通利用”[3];章春野认为,古代藏书楼“藏书的目的只体现出少数个人对图书的拥有,图书使用权也只能由所有者来决定”[4]。但是,古代藏书楼虽然以静态的收藏为主,却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一定的开放性,在一定范围内使藏书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特别是一部分私人藏书家都精于校读,提倡藏书对外开放,培养人才,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古代藏书的社会教育意义已初露端倪。例如,明代藏书家李如一提倡“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读之”[5]。另外,相互借阅传抄也是古代藏书楼的一种开放形式。例如,北宋藏书家宋敏求家有藏书数万卷,“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由此导致当时春明坊宅子比他处价值常高一倍。

3.2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西方图书馆事业发展思想、理念也顺势被引进和借鉴。我国近代思想先驱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曾分别对西方图书馆做了详细介绍。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救国图存又先后公派一批官员游历欧美,如郭嵩焘、郑观应等,他们先后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图书馆的先进性,提倡在我国各地兴建图书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大力宣传西学,主张办学堂、开报馆、设学会、建图书馆等,用于“启迪民智、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梁启超认为,图书馆有“研究参考、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又身体力行创办了一所新型的藏书楼——强学书楼,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展。

民国时期,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认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的机关,第一是图书馆”[6]。从此,民国政府对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开始重视起来,并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之下设立通俗图书馆、巡回文库等。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乱,但民国政府仍然推出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抗战教育运动等,相继启动了流通图书馆、实验图书馆、巡回图书文库、汽车图书馆等,开展社会教育。

由于受历史因素、社会环境、国民素质、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当时图书馆社会教育整体成效不明显,但它在体制和思想方面已逐步成型,为我国图书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3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国内外政治局势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图书馆的社会教育经历了曲折多变的过程。原本隶属于教育部的图书馆划归文化部管理。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的图书馆主要起着收藏图书并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作用,其社会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后,圖书馆事业终于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在文化部内设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后改为图书馆司,直接管理全国公共图书馆,逐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994年,文化部社图司主持制定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将社会教育与用户培训列入读者服务工作中。这些具体实践和措施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长足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图书馆能够更快捷、更全面地将纸本馆藏、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各类数据库资源等向全社会开放。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自由、平等、开放的意识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人所接受。图书馆界开始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并积极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有机会通过图书馆获取有用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4.1 灌输终身教育理念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图书馆的生存、发展需要信息需求,必须依托终身教育,二者互相促进、互为依托。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使终身教育逐渐成为大众的习惯和社会风向标。图书馆社会教育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引导读者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起着一定的作用。

4.2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信息公平的保障力度

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也是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从是否丧失具有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本,是否难于融入所处地域社会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群体共享公平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利中心和社会对于社会群体的既定评价等角度来定义并形成一个基本的界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人、妇女、农村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为了避免出现文化资源教育的两级分化,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各种信息服务模式向他们提供所需知识,使他们能够享用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首先,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应拓展其为社会服务的空间,周期性地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图书展览等活动,既可以解决实体图书馆建设的困难,又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其次,图书馆定期组织送书下乡、送书进校、送书进户等公益活动,及时把最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传递给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尽快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切实解决他们的看书难问题。

4.3 对大众进行信息获取及管理技能教育

目前,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信息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育和培训有关的活动。”[7]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技术人才,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读者所需信息,还能帮助读者掌握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技能。读者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教育指导平台可以快速发现并获取有用资源,过滤那些无效的干扰信息,并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原理、信息检索与利用等信息技术课程,提高自身的信息利用和管理技能,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

5 结语

社会教育职能对于图书馆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梳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演变过程,了解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功能,有助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周宇麟,邵春骁.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论国内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2014(4):83-86.

[2]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32-133.

[3] 熊静.论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1):18-22.

[4] 章春野.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图书馆传统文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4-8.

[5] 杨立诚,金步瀛.中国藏书家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146.

[6]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39-340.

[7] 徐保芬.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功能[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2):279-280.

(编校:马怀云)

作者:徐清华

上一篇:比较法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师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