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论文

2022-04-26

摘要:依法治国有效开展以来,我国针对国家内部法律建设与法律调整日趋完善。在实现法律合理化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法理学建设对其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保证不适于监禁处罚犯罪者社区引导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论文 篇1:

关于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完善的研究

【摘 要】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的进程和质量,而且有利于行刑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国家的行刑成本,促进国家行刑的个别化、社会化以及人道化,促进国家在行刑领域内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鉴于以上优势,综合利用社区资源矫正罪犯和监督罪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倡导。文章归纳分析了我国现存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法律缺陷;法律完善

社区矫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的进程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行刑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国家的行刑成本。但是,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可忽视社区矫正的风险,因此社区矫正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内涵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因此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主要是指检察机关对判决、裁定、决定监狱外部执行的罪犯,综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以及行为矫正的综合过程中对整个过程的法律监督。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因此,目前执行社区矫正的是司法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范围

根据社区矫正操作流程以及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范围主要是从社区服刑人员的接受开始、到人员管理、矫正过程、定期考核、再到最后的解除矫正等具体环节。笔者针对重要的三个社区矫正环节的监督内容进行具体探讨。

首先是交付执行监督。交付执行主要的监督内容是针对监外罪犯的交付衔接是否顺畅,以及相关手续是否合法完备,人员是否一致,坚决避免因为交付程序不连贯以及对执法人员监督不完善导致的罪犯脱管或者漏管的现象出现。

其次是矫正监管监督。当罪犯被判处裁定执行社区矫正,并顺利交付完毕之后,就由当地的执行部门进行社区矫正的具体过程,矫正监管监督的主要内容就是保障社区矫正依法实施,保证矫正过程的合法性,并保证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解除矫正监督。矫正的解除是由检察机关判定,并由执法机关执行,对于罪犯依法解除或者释放的相关法律流程。矫正解除监督的具体内容是监督执法机关是否按时对期满释放者进行释放,并解除管制,恢复罪犯的政治权益和相应的法律权益,并监督当地执法机关切实保护刑满释放者的合法权益。

三、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主要缺陷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型的针对符合条件的罪犯对象进行的改造行为,因此在国内没有一定的实践可以参考。目前社区矫正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在发展中进行创新。因此相对应的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也需要按照社区矫正实践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进行摸索和及时创新。笔者针对当前的社区矫正的监督监管具体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并发现以下主要司题。

(一)社区矫正监督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目前,针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刑法修正案(八)》、《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等一些主要的法律。笔者分析这些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总结得出这些法律基本上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当地执法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的基本责任以及基本原则。但是相应的监管程序、监督内容、监管职权以及具体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都不够具体和详细,尤其是关于检察机关在实行监管的过程当中的职权和义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

按照我国的具体机构设置,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主要是由监所检察部门进行代管。因为内容形式的区别,监所检察部门的法律监督主要是以监狱禁刑为中心进行开展,因此面对社区矫正,监所检察部门并没有经验也不够专业,而且往往对监督工作不够重视;最主要的是因为具体的罪犯性质以及改造方式的不同,监所检察部门代管社区矫正的监督工作往往在方式方法沿袭监狱监督的方式,并不适合社区矫正的具体实际。

四、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一)设置专门的矫正监督机构以及专职人员

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部门并安排专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彻底改变目前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由监所检察部门代管的现象,并且加强对于检察人员以及社区矫正监督专职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工作,提高监督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设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部门,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联合各个相关机构包括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民政以及财政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各组织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规范社区矫正的监督以及检察工作,并且基于当前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刑法修正案(八)》、《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综合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门制定一部《社区矫正法》从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程序,具体内容以及方式措施等等健全完善社区矫正的实践工作。根据《社区矫正法》,制定相应的系统化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实施细则》,基于社区矫正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社区。

(二)重点健全矫正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矫正管理信息化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等级一级风险等级,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会客、请假.销假以及政治权利等等相关的管理监督和控制范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点治理内容是严格避免与彻底改变以往缓刑在公安机关执行中的“放羊”现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建立健全司法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矫正对象进行定时定期并且不定期的定位监督,创新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的方式,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检察的信息数据库。当地检察院以及专门的社区矫正监督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化的社区矫正检察台账;省级检察院以及社区矫正监督部门根据地方的台账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库;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网络化的社区矫正检察信息数据管理以及查询系统。

其次,完善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发现机制: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双轨制。按照《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以及实际情况安排一年定期2-3次进行社区矫正专项检查以及系统化的监督工作,从而及时发现执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司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然后,完善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纠正机制:建立严格的追究机制,基于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发现机制发现的违法司题,严格调查社区矫正、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变更执行以及终止矫正这些环节具体存在的司题,并严格追究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深挖违法情况背后的具体违法行为以及违法环节。并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法以及矫正程序和环节的社会治安以及综合治理考评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闫卫华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论文 篇2:

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法理分析

摘 要:依法治国有效开展以来,我国针对国家内部法律建设与法律调整日趋完善。在实现法律合理化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法理学建设对其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保证不适于监禁处罚犯罪者社区引导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本文借由了解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于社会落实的优势所在,再深入剖析我国当前应用社区矫正尚存不足,从法律、认知、素养、方法四个角度出发,科学引导社区矫正的刑法支撑建设,以便其适用于中国法律惩罚及改造现况,支撑司法的公正性与民主化。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法理学;分析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其是针对不适于监禁处罚(其包括不适合及不再适合)的犯人,对其采取社区矫正手段实施处罚的刑法体系。由于其归类于刑法范畴,因此需专业政府机构联合有资质的社会部门进行共同运作,确保于矫正期限内,受罚者可借由社区矫正导正自身思想偏差及认知错误,并对自身的违法行为进行悔罪,从而保证法律处罚与法律纠正发挥积极功效,实现监外教育引导职能。社区矫正制度的诞生目的本在于免除监内处罚致使恶性认知滋生所引起的法律矫正效果下降,借由民本理论思想,保证以人为本的有效落实,就不适于监禁处罚犯罪者实施社区矫正,令其接触并认知社会正向思考,了然自身错误严重性,从而于社会协助下,导正错误认知,了解法律权威,从而改造自身缺点,悔过犯罪行为,最终确保司法改造效果逐步凸显。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社区矫正制度作为社会与司法机构巧妙合作所打造的惩罚手段,其意在借由社会感化辅助教育改造,从而提升犯罪者悔过改造效果,令其刑满释放后积极投入于社会活动中,并为社会正向发展付出自身力量。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特征

社区矫正制度是引导不适于监禁处罚的犯罪者积极改造的重要手段。认真分析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特征可知,其本身囊括特性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惩罚性。作为刑法惩罚手段中重要的一环,社区矫正其本身便是刑法惩罚的手段之一,其借由社区矫正这一途径,通过管理与监督被矫正者的社区服务,并限制其人身自由与相应法律权利来实现监外惩罚效果。其二、非监禁刑。虽然社区矫正是刑法惩罚手段的重要内容,然而其有别于监狱惩罚的重点在于其本身具有非监禁性,因此不用受监狱禁锢自由,拥有相对的自由权利。由此可见,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并未受过多服刑不良影响影响,令其积极接触社会正确思想,可有助于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作用社会,回报社会。其三、社区参与性。社区矫正制度的根本性质便是社区的处罚参与。虽然犯罪者其犯罪行为应由个人承担,然而其犯罪行为的滋生却与环境脱不开关系。对此,社区参与到犯罪行为的处罚之上,不但可矫正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同时也能令相关社区引以为戒,作为社会法制宣传工作,积极走访关怀问题单位,从而协助有关部门防微杜渐,推动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其四、针对性。社区矫正制度的诞生基础在于对不适于监狱监管犯人的社区矫正,该基础注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其本身具有極强的针对性。故此,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适合进行社区矫正的犯罪者普遍应符合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意不高、社会危害性低微等条件。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制度所规定的社区矫正行为,其基本特征的概括分析主要围绕于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上,具备非主观故意且犯罪结果影响不恶劣,犯罪情结轻微的非适于监禁处罚犯罪者,对其进行社区参与的社区矫正,确保惩罚同时的非监禁性引导行为,并确保其于服刑期满后可更高效的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将可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制定价值。

二、社区矫正制度执行优势

熟悉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特征后不难发现,其矫正制度的协力组织包括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社会结构等多方面,是全社会参与犯罪处罚及犯罪疏导的典型体现。然而,不遗余力的推动多部门通力合作,其所起到的犯罪处罚及犯罪疏导成效是否尽如人意,便是衡量其推行作用的重要考量。就此,细致分析社区矫正制度的执行优势不难看出,社区矫正对敦促犯罪者犯罪认知及行为改造具有较为良好的引导效果,其便是多方合作的价值体现之一。参与社会矫正的犯罪人员,在其与社区内部服刑的过程中,将会受到来自社会及社区的充分帮助与支持,并敦促其有效参与到社会服务之中,从未逐步接受社会中正确的认知引导,便于其更好了解社会,更好感受社会支持。相对的,不与服刑人员同处一室,也避免了其接受负面的错误思想,免于其教养改造成果不佳现象产生。由此可见,接触正确思想,规避错误思想,是社区矫正制度所要营造的社会氛围,从而更便于引导犯罪人员认知并认可社会,进而心甘情愿的改正错误,回归社会。与此同时,社会矫正制度的有效开展,可更便于不适于监禁惩罚的犯罪群体融入到社会服务之中,借由限制其相应权利,赋予其相对自由,从而令其即能有效接受处罚,又可不脱离社会基本活动,并且可令其无需背井离乡,既保证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又体现出法律的民主与自由。借由社区矫正制度,犯罪者在改造自身思想认知的同时,也将左右周遭人们的思想认知,令其更积极,更配合社会制度引导,从而尽量稳定社会建设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环境构筑。当然,将不适于进行监禁处罚的轻微犯交由社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有效节约国家司法成本,协助司法机构规划司法资源,进而投入到更需要司法资源的场所。众所周知,监狱监管所需投入的司法资源来自于安全监管与合理处置,同时也包括了监狱生活的正常开支,将不适于监狱监管的轻微犯罪者返回社区进行矫正监管,可大大减轻司法开支压力。相对的,社区除日常监管以外,不用负担犯罪者其他经济开支,可大大减少经济投入,从而便于更好的利用相应资源,投入其他需要场合。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制度落实应用可有效引导犯罪者改造、促进社会稳定、节约司法资源浪费,对我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三、社区矫正制度尚存不足

(一)立法科学性有待完善

社区矫正虽然拥有诸多优良之处,然而于我国立法制度中,社区矫正制度立法阶段的水平还有着加大的进步空间,其立法的技术支持还有待完善。这主要包括现有法律条文中的语言、措辞的恰当使用与准确性,以及其界定标准与衡量尺度的正确掌握。目前,于我国应用社区矫正,其立法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即使于《刑法修正案(八)》中将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原第二款作为第三款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然而其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应用范围及应用内容却并未进行进一步规定,纵使《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相关执法依据,却仍显刑法支持力度不足,界定科学欠佳等现实情况。如此司法漏洞,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降低社区矫正制度应用价值,造成社会危害加重。

(二)观念革新认知有待加强

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以来,法律法规执行逐渐于人们心中占据了较为主要的地位,然而,人们的逐渐尊重法律法规的惩戒作用的过程中,传统思想中的重罚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司法机关为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往往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较为严重的法律制裁,希望就此惩戒违法者,并同时警示世人。然而,随着民主化思想逐渐加深,社会法度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平衡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重罚并非是最好的处罚手段,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方是正确引导社会发展的最终说短。然而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社区矫正职能并未得到充分认可,众多犯罪惩罚仍然以司法审判与监狱惩罚为主,劳动教养仍然是法律惩戒犯罪者的重要手段。因此,若要实现社区矫正的科学应用,率先应从革新司法审判观念开始,若司法审判认知无法革新,社区矫正将永远仅是一纸空文。

(三)执法人员专业素养缺乏

社区矫正是不适于监禁惩罚引导的犯罪者重要的教育改造手段,社区矫正结构的建立包括了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社会机构三方,而在整个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审判结果、执法监督责任及社区引导作用的科学性,决定了社区矫正的应用作用与应用价值。故此,执法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凸显而出。然而,纵观当前司法体系建设,即使司法机构拥有相对专业的坚定能力与审判认知,然而执法机构是否可有效监督,社会机构能否科学引导,仍然是社区矫正可否科学开展的重要关键。就我国依法治国开展情况而言,社区机构若想达到监督引导作用,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知识,培育专业人员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引导作用。相对的,执法机关与社区的沟通建设,司法机关的法律培训落实等也都存在相应问题。法律知识不健全,专业素养不达标,目前是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困难的重要问题所在。

(四)社区矫正形式系统性不足

我国目前社区矫正虽然拥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并将其以公益劳动、个人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引导及社区帮扶为主要矫正形式,然而其真正落于实处的引导手段却并未构成系统的互助模式,从而使各单一引导体系之间无法形成科学的互动关系,最终令社区矫正形式系统性欠佳。因此注重各引导体系功能作用,合理應用其职能型,才是现代社区矫正形式系统建立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完善规划

(一)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法律规章

社区矫正制度法律规章可确保社区矫正制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因此其本身的不完善与不成熟将大大降低社区矫正制度的应用效果。根据我国当前依法治国政策,有效发觉并且认知社区矫正制度法律规章支持中的不科学,是确社区矫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仰赖《刑法修正案(八)》的修订已经有了较为喜人的卓越进步。然而其在核定适用人群、执行具体内容上还有待刑法确定来提高执行力,只有更精准更科学的辞藻与判定内容,才能保证社区矫正制度的权威性,并将社区矫正制度相关机构的法律地位给予明确与肯定,保证其在执行中有法可依,借助法律的靠山来增加自己执法的权利与调节的力度。就当今社会发展而言,法律对于群体的束缚力十分巨大,因此借由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将可更好的敦促社会矫正参与犯人更好的改正认知错误,悔过所犯罪行,从而更好投身于今后的社会活动中。

(二)革新转变刑罚处置观念

转变刑法处置标准,率先应了解犯罪者犯罪动机,针对其犯罪动机进行相关法律判罚,不但凸显了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谨性,同时也将突显法律的民主性与引导性。然而,了解了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及其犯罪危害,如何行之有效的判定其是否符合社会矫正需求,则要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科学宣传的应用。就此,社区作为社会宣传的主要组织,其不但应承担起社区矫正职能,更要转变凡罪重罚思想,以科学界定犯罪行为,合理理解判罚标准为主要宣传内容,从社会基层转变社会群体对违法犯罪行为界定的认知,从而更科学的构筑科学界定社会基础,以便司法审判过程中有效分辨社会矫正处罚与监狱刑事处罚之间关系。

(三)提升社区矫正制度执行队伍素养

执行队伍素养建设是提高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手段,社区矫正由于其非监禁性与社区参与性,致使其惩罚性与针对性的拿捏应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权衡与应用。因此,社区矫正的执法队伍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与执法手段,才能保证社区矫正的执法公正,并起到良好的惩罚及引导效果。故此,针对执行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其首先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公正及惩罚目的,以“公平执法”为基本原则,确保社区矫正制度的公信力与公平性。其次,其应熟悉并了解社区工作及社区矫正形式内容,从而积极协调与配合社区矫正行为,令其成为推动且协助社区发展,而并非阻碍与桎梏社区稳定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保证社区矫正执行队伍的专业素养,可有效提升社区矫正行为的社区价值。因此,针对社区矫正服务执行人员,因借由合理培训、严格考核、定期考察、实施培训等手段来实现其社区矫正制度的知识深化与新政理解,从而使矫正行为科学公平、公开公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合理落实开展,有效进步发展,进而加强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公信力与权威性。

(四)系统化社区矫正形式

社区矫正形式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其引导效力,实现其矫正作用。对此,借由各单一系统矫正手段,将其科学的系统规划后,便可有效实现社区矫正的引导科学。对此针对不同情况的犯罪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并将辅导结果反馈于社区进行总括,有效提供给相应机关进行系统处理。相对的公益劳动监管机构根据犯罪者的公益活动态度情况亦可借由社区总括进行记录,便于就此衡量犯罪者心理,进行针对性处理与科学性引导。终上所述,社区矫正的系统构建需以社区为基础,各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建设,从而保证社区矫正形式科学稳定,敦促犯罪者积极教育改造。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制度就其开展性而言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有效保证法律的公平性与民主性,然而,若想使其发挥科学作用,法律、认知、素养、方法四个角度共同优化方可实现。故此,推动社区矫正制度科学构建,实现其不适于监禁刑罚犯罪者引导教育改造作用,是当前社区矫正落实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邵严明.《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对武汉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证调查》,《暨南学报》,2013年第06期.

[2]刘守芬.《社区矫正立法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作者:蔡萍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论文 篇3:

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要]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实施了法律监督,但各地在开展此项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就灵山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作分析,并就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和进行法律监督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社区矫正是指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暂予监外执行的五种监外执行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于2003年7月进行试点工作后,现在已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来源于国外的全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工作,由于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尚不配套,也不完备和成熟,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工作的效果也有差别。笔者根据灵山县社区矫正工作及其法律监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如何开展工作进行分析,供开展此项工作时作参考。

一、灵山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种类、分布现状及特点

灵山县现有社区矫正对象163人,其中,被判处缓刑的113名,占69.3%,假释10名,占6.1%,暂予监外执行11名,占6.8%,剥夺政治权利27名,占16.6%,管制2名,占1.2%。本县交付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106人,占65%,外地交付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57人,占35%。社区矫正对象分布在全县18个镇18个社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分布从1人至30人不等。从社区矫正对象上述情况看,该县社区矫正对象人数还算比较多,分布面广,居住分散,从社区矫正对象类型上看,缓刑罪犯居多,从籍贯上看,本地、农村的居多,占95%以上。

(二)县社区矫正部门人员、素质、经费及开展工作现状

全县18个镇每个司法所设立一个社区矫正部门,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39人,45岁以上25人,30岁以下仅有7人,具有法律大专学历10人,具有法律本科学历的仅有2人。每个镇的社区矫正部门人员有1人至4人不等,只有两个大镇有4人,有两个镇只有1人,其他镇都是2至3人。从以上情况看,基层社区矫正部门人员少,年龄普遍偏大,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偏少,都是第一次接触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现在还没有社区矫正专款,目前,全县18个社区矫正部门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基本上做到每个矫正对象一人一档,能够按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工作文书资料基本齐全,社区矫正工作现只是做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习以及谈心,组织进行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等,但更规范的工作文书资料还需要完善,更体现社区矫正实效的解决其职业、解决生活来源,协助解决创业资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等更深层次社区矫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律,配套法规也不健全、不完善。现在社区矫正工作没有专门的立法,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工作内容和运行程序等均无法明确规定。

2.基层矫正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合格的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造成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效果不显著。现在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的矫正人员严重不足,就灵山县来讲,每个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平均只有2人,而每个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管辖的社区矫正对象有数十人之多,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社区矫正工作。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合格的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使得矫治效果难以保证。

3.相关部门之间工作不够配合、交接不流畅。这是由于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利义务规定还不够明确,且无系统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的。

4.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处罚权。该县大多数矫正对象都是农村居民,由于没有固定的单位和职业,他们常以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由于没有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强制处罚权,使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社区矫正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正常开展。社区矫正的有关法规虽然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现在社区矫正经费不到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使得进一步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深层次工作困难重重。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相关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为了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应修改和补充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治安处罚法等基本法律,增强社区矫正有关内容,为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完善法制基础。

2.建立一支与矫正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矫正队伍和合格的志愿者队伍,加强队伍培训。加大对现有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教育,使其更有效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3.保障社区矫正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设立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基金,作为一种辅助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四、社区矫正工作中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该县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依据有关社区矫正的法规也履行了一定的法律监督职责,但由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的并存造成检察监督缺乏真正明确的监督对象。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确立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如果出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矫正不力的现象,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也使检察监督缺乏真正明确的监督对象。

2.监督职权有限,检察监督实际效果不明显。检察机关执行环节的检察监督规定,如果发现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检察监督职权的有限性,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建议

1.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监督意识。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完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检察档案和台账,与法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明确检察机关重点监督环节,使监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法加强对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对监外罪犯的交付执行及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等进行监督,加强对执行变更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对在接受监督管理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监外罪犯依法给予处罚,是否对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监外罪犯依法收监执行,以及是否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监外罪犯予以减刑等进行监督。加强对执行终止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对执行期满应当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或者执行期间死亡的监外罪犯依法按期履行相关手续等进行监督;加强对监管措施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建立管理矫正档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监外罪犯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

3.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基层检察院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社区比较多,社区矫正对象也多,检察机关应当指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增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编制,可以采用驻地监督和巡回监督方式。

4.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要采用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有关法律文书进行检察,对矫正对象进行考察,监督有关部门在决定环节、执行环节、变更环节和终止环节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二是进入社区通过召开工作会、听取情况汇报、实地查看台账、抽查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一系列检查工作,了解到社区在矫正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创建、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学习教育、奖惩考核及帮助矫正等方面的情况;三是综合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办案等手段,对有关人员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5.进一步建立、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一是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二是制定司法解释,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和权威性,必须制定相应社区矫正具体实施的司法解释,根据法律对社区矫正作出详细、全面地规定,其中也应当将检察监督的各项规定详细规范在社区矫正的有关法律中,如对检察机关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监督职权等,尤其要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在被监督对象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告知检察机关的情况下,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刑罚的正确实施。

作者:谢为民

上一篇:小学阶段语文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