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逐步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强调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为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硕研究生必修课《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和深化应用环节,强调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1:

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实现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广泛应用的电梯监控技术,融合了4G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对电梯数据的远程采集及云端存储,提高了事故处理的响应速度,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本设计结合现有的电梯监控技术,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电梯运行数据,利用4G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将獲取的数据传送到数据监控中心,最后将数据存储至云端。

关键词:智能电梯、数据采集、4G通信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设备智能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住宅不断增加,电梯的安装和使用数量也越来越大。随之出现的电梯安全问题,依然成为当今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电梯作为一种机械设备,其本身属性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生事故的概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梯发生事故的概率,如何利用前沿的科技手段有效预防电梯可能出现故障的隐患,是当前的值得研究领域。

目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经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云平台存储等环节,可以甄别隐患电梯,并发出事故告警,从而实现电梯智能化管理。

二、系统功能与结构

智能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主要包含数据采集环节、数据传输环节、数据处理及云平台存储等环节。

1、数据采集环节:该环节主要实现对电梯数据的实时采集,将釆集获取的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后,通过单片机串口传送至网络通信模块。本环节中采集的电梯数据包括:电梯运行情况的数据信息、电梯发生故障报警的数据信息等。

2、数据传输环节:该环节主要实现数据的网络传输功能。通讯模块收到数据信息后,微处理器通过对模块发送特定的指令信号来命令其执行连网和发送数据等一些动作,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服务器。

3、数据处理及云平台存储环节:该环节实现对电梯的中心监控功能。接收网络通信模块传送的数据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存储至云端,最后直观显示,便于管理员及时查看与统计。

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三、硬件电路设计

在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整体结构中,涉及到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据采集模块的电路设计。该模块的电路设计主要实现对电梯的各项数据信息的采集,采集的数据信息具体包含:电梯厢踢的运行方向、电梯所在的楼层、电梯的开关门状态、紧急警铃是否报警、电梯内的消防、地震安全等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主要通过CAN通讯模块和外部检测模块获取。

第二部分:数据通信模块的电路设计。该模块的电路设计主要实现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收发。数据釆集模块通过RS232的串口通信,与网络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1、数据采集板的设计

在本设计中的电梯外召板之间、电梯外召板与控制设备之间、控制设备与电梯厢之间都是采用CAN总线技术作为通信技术,从而达到对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功能主要由CAN通信模块、外部检测模块、RS232/RS485通讯模块等部分联合完成。

2、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

数据信息经过采集模块处理后,通过RS232串口传输到4G无线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接收到数据信息,单片机处理器通过串口对4G通信模块发送特定的命令,来完成连接网络或发送数据等动作。此时,数据信息便可通过4G网络发送出去。其中该模块中需要安装USIM卡,且USIM卡需开通4G功能。

四、主要模块的软件设计

1、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模块中,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分支,即外部检测模块和CAN通信模块。

外部检测模块主要提供电梯数据流信息,主要包含:电梯厢的运行方向、电梯所在的楼层、紧急警铃是否报警等信息。CAN通信模块主要提供电梯的开关门状态、电梯内的消防、地震安全等信息。

2、数据传输模块的软件设计

4G网络传输模块,主要实现的是接收来自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4G网络传送至远端服务器并进行云端存储。

五、小结

在本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与云存储系统的设计中,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电梯的全面监控及综合管理,采用传感器全方位采集电梯的运行状态数据,基于 4G无线网络技术,将电梯的运行状态数据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平台,并将数据存储至云端,实现了对电梯的远端监控及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海赟、付超. 基于云存储的安防实时监控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年第4期

[2]蒋鹏、袁嵩. 基于MQTT协议的综合消息推送[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4(11)

[3]崔乐芙.浅谈电梯技术发展趋势[J]. 课程教育研究,2015(22):249-250.

[4]王超,杨帅,朱静.智慧型电梯安全监控系统的模型构建[J].电子测试,2015(23):115-117.

[5]艾锋. 基于物联网的电梯智能数据采集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15.

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远程电梯故障预警系统研究》

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张立坤 张翼 谭军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逐步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强调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为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硕研究生必修课《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和深化应用环节,强调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各个不同教学实践阶段层层深入,探索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专业硕士人才。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DSP;实践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教学改革,我校陆续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分为三个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从研究生入学到次年的五月,主要任务是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专业实践技能。现场实践阶段,从五月份开始到年底,大约8~10个月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专业型研究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工作站实际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深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在现场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下,结合在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工作站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完成高水平的专业硕士论文。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可以看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强调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为配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在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专业硕士《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

《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信号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为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必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引入实际工程应用实例,接触实际科研项目中的设计开发产品,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DSP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为主,带动学生自己设计DSP课程的实验开发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深化提高阶段,将DSP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项目研发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DSP类相关的设计竞赛、科技开发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去应用DSP技术,创造性的熟练掌握DSP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不同教学实践阶段层层深入,探索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逐步深化提高学生对DSP技术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真正使专业硕士研究生掌握DSP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厚基础、强能力及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硕士人才。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DSP芯片原理及应用》改革实施计划

DSP芯片技术是专门用于在硬件上实现各类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微处理器控制和运算技术,由于其运行速度快,能够实现各种复杂算法,在石油勘探、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语音通讯、图像处理、网络传输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硬件结构复杂,应用算法理论抽象[1],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难学、难懂,学了也不会用。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自身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针对专业硕士特点的DSP课程教学实践方法,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改革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应用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DSP理论的理解。作为石油大学电子专业的教师,在应用DSP技术进行石油勘探仪器开发上有许多成功的设计项目,如大庆油田的井地电位成像监测系统、基于DSP F2812的开关磁阻电机设计、过套管电阻率测量仪开发设计,等等,都是应用DSP处理器进行设计的成功范例。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解读DSP抽象的理论。以DSP存储结构的知识点为例:“TMS320F2812处理器的外部接口(XINTF)映射到5个独立的存储空间,访问相应存储空间时,通过XZCS2片选信号完成”。学生对于DSP外部数据扩展存储空间始终感到很抽象,涉及到具体DSP外存的扩展技术,很多同学更是不知道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我们大庆横向科研项目“井地电位成像技术”,数据存储实际设计案例讲解,在讲解中,学生不仅了解了DSP外部存储结构特点,而且也能够独立应用DSP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技术,更易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掌握。

2.在DSP课程实验环节上,多给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DSP实验系统,丰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设计能力。《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后开设的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应该说学习这门课的专业研究生具备一定水平的硬件设计能力。因此,在DSP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如何构建这一环节上,除了沿袭原有的实验方案,做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组成课外科研小组,自己设计DSP教学实验箱。在设计中,由DSP课程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设计电路资料、开发板程序等资源,研究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料,自己设计电路板,开发程序。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完成DSP F2812教学用实验箱的设计及开发。目前,该实验箱在DSP课程综合设计中广泛使用,实验箱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故障均由学生自己维护完成。除此以外,在课程的实验的安排上,力图增加更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仅包括DSP课程本身的知识点,而且力求在实验设计上,将前期课程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应用,真正提高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例如,我们在实验内容上增加“应用DSP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及滤波算法”,实验中不仅包括应用DSP片上数据采集资源ADC完成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同时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高低通滤波算法、FFT运算等理论加以通过DSP芯片应用综合[2],使学生在学习DSP课程同时,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应用也得到提高,电子技术的综合设计和应用水平达到提高。设计“DSP硬件设计技术结合计算机高端编程技术VC++”的综合实践,DSP技术与MCU综合应用的综合设计等,通过大量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DSP知识结构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将DSP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项目研发相结合,鼓励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和DSP类相关的设计竞赛、科技开发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去应用DSP技术,创造性地熟练掌握DSP技术,进而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中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我们提倡在工程应用中提高学生DSP技术应用水平。首先,鼓励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应用DSP技术。DSP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开发技术,在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DSP技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工程应用DSP技术,加深对DSP的深化理解,提高自身应用DSP的技术水平。其次,以工程项目中设计应用为基础,积极参与和DSP相关的设计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的设计系统中,其中,基于TMS320F2812的内燃机电子调速系统获TI杯DSP设计竞赛创新奖,基于DSP处理器的钻井仿真系统获挑战杯二等奖。

在近几年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上,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做了初步尝试,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研究生课程后,在工作站的安排和实践题目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应用DSP技术实现的相关工程项目。以华北油田工作站为例,我们选择了油田通信公司作为专业硕士学习实践的工作站。在工作站实践课题的选择上,我们为学生选择的题目是“智慧油田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实践内容既涉及应用到课堂中所讲授的DSP技术,又与当前较为热门的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宁.DSP原理与应用的教学要点及方法讨论[J].实验技术管理,2007,(24).

[2]俞一彪.电子信息类本科DSP教学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3]朱红,周竞学,张红光,等.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9-22.

作者简介:曹旭东(1968-),男,辽宁锦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研究生“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DSP、SOPC、ARM等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应用技术研究、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及石油物探、测井仪器的研制。

作者:曹旭东,李卓然

地震科研项目系统设计论文 篇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1研究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多核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给计算机相关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多核技术的发展使未来大多数的软件开发都将以多核芯片为基础硬件平台,因此一直习惯于“顺序软件”的开发者必须要找出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全球的软件开发者此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高校学生而言亦是如此。

在“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推动下,截至2009年,国内已有102所高校开设了多核相关课程,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生从中受益。多核及嵌入式相关课程有着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由于课时数、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面面俱到,只能对重要的知识点或方法进行讲解分析,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多核及嵌入式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立足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本文以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为例,以英特尔®学术社区为自主学习平台,分享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经验。

2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设计

2.1课程简介

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本科生课程针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开设,在第6学期开课,共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3个学分。该课程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立项项目。

我们以“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在本学科领域”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多核体系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策略,全面深入地了解多核体系架构,完善知识结构,能在多核平台上进行并行编程,会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程序优化和调试,理解多核技术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2.2课程分析

该课程覆盖硬件和软件两大模块,知识覆盖面广,包括了多核芯片与传统单核微处理及对称多处理器的架构比较、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架构、典型多核芯片、嵌入式多核芯片、多核平台结构与芯片组支持技术、多核操作系统、多核系统软件对并行编程的支持、多线程编程对多核架构的支持、Windows(Linux)系统下多核多线程编程、OpenMP对多核的支持、编译优化、性能评测、英特尔多核编程工具、案例分析等众多内容,实验部分包括8个基础实验、8个提高实验、课程设计等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质保量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总结出多核课程自主学习的三要素,即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3教学过程

3.1激发兴趣

多核技术是全新的,要改变编程思维方式,入门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一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教师通过对图像处理案例等本学科领域内容(如512地震堰塞湖的遥感监测)的分析,将其与单核单线程、单核多线程的处理结果相比较,说明多核技术的应用场合及效果,让学生从感性上认同教学内容并产生探秘心理,即“知其然”。

第二步,理性认识的深化。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多核架构的硬件,分析说明为什么可以并行处理数据,即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办法,请英特尔工程师来校讲座,增加学生与企业研究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探讨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近两年,英特尔工程师来校讲座实践了4次,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提问也非常积极。

第三步,理性认识向兴趣的转化。经过约20课时的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多核编程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从英特尔学术社区中下载的国外知名教授或资深研究员的知识点讲解视频,如Clay Breshears教授讲解的“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时期,课程组与学院其他课题组的老师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出一些实践课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随后的时间中,课程组教师每周拿出固定的时间为学生当面答疑,同时也对邮件问题给予及时回复,敦促学生加快学习进度。

3.2搭建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平台。我们除了建设课程网站外,还把英特尔学术社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该社区平台提供了全球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课件、工程师的演讲视频、最新的研究动态文档、在线研讨工具、各类多核编程软件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和宽广的交流平台,其中教师讲课视频和心得体会最受学生欢迎。同时,英特尔软件网络推出了“英特尔黑带软件开发人员奖励计划”,对参与社区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的师生给予奖励,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师生们在英特尔学术社区平台学习知识、交流分享、追求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内容,形成了人与平台之间的良性互动。

3.3教师引导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核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而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前提。

在多核及嵌入式知识的学习中,课程组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要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投入学习活动,教师的表率、带动和引导作用最为关键。我们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关注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将它们及时引入课堂。如在Intel® Threading Building Blocks(英特尔®线程构建模块TBB)发布之初,我们就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其与以往编程工具的差异。课程组教师不断学习,参加了英特尔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技术论坛、讲座,如在线Webniars,吸取、消化最新指示,并传授给学生。这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正处在本类知识的历史发展阶段,提高了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也使学生知道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关注行业发展。

第二,选择一个合适的学习平台。英特尔®学术社区(http:/ /software.intel.com/zh-cn/academic/)以内容丰富、技术氛围浓著称,全球的专家及高校老师在此进行技术交流和讨论。学生目前已经习惯到这个平台上学习,查找资料。据我们调查,学生对这个平台保持良好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

可以获得各类技术文档及英特尔编程工具

能得到英特尔工程师的实时、长期、固定指导

可以观看很多知识点讲解的视频

可以跟踪某项技术进展情况

可以联系某国际知名教授,请其作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另外,我们还选择了moblin社区(http://moblin.org/)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Moblin是一个开源社区,学生可以在这里获取千万个应用的源代码,进行学习和修改,这对于提高深层次程序系统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作用。我们还选取了一些moblin开源社区上的项目,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完成,作为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很受学生欢迎。

第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创新能力。各类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多核编程大赛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依托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基地和示范中心的优势,将以上大赛的竞赛培训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调过程,确立了“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淡化竞赛意识锦标意识”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尽具体的训练方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由基础实验、小单元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和创新提高设计四个阶段组成的由易到难的训练计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开放实验室,成立项目小组。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一方面依托教师的科学项目,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武汉大学设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申报立项并获得资金和教师指导的支持。同时,对于学生自主申报的其他项目,课程组根据项目特点邀请校内教师或企业(如Intel、Microsoft、IBM、Google、中兴、华为、大唐等)工程师共同审核课题并指导学生,由企业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大小给予资金不等的小额支持。

4教学成果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全面提高了我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几年来,学院多核及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创新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三创”教育先进模范。我们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有:

(1)2007年,“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获“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立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第一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2) 在近几年的各项比赛中,我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且处于上升趋势。2004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2006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3项;2009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

(3)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拔尖人才,我院每年约有1/4的学生参加各类学习竞赛、训练、大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就业水平。

(4) 通过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仅2006—2009年,我们承担指导了本科生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部分项目已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技验收。

作者:杨剑锋 谢银波 郎 朗 沈 海 穆丽虹

上一篇: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下一篇:双证制模式的护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