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通过对效益审计概念的引入,提出了进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并针对国内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阐述了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应采取的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浅见

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力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的增长格局,重心之一就需正确处理好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科学发展前提下,必须对建设项目投资进行效益审计。尤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主体要切实抓准审计的切入点

从建设项目的投资特点看:(1)一次性和独特性。一次性是投资建设项目一次性的经济活动与其他重复性经济活动的最大区别,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独特性则指任何一个投资建设项目活动所发生的地点、时间、外部环境、自然社会条件都会有所差别。一次性和独特性特点决定了投资效益审计重心需放在事前审计,以对建设项目起到效益和风险控制作用,而事后得出审计结果,往往已经没有使用机会,只能起到“马后炮”作用。(2)目标的确定性。建设项目都有确定的目标,包括时间目标、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这就为项目事后效益审计提供了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3)成果的不可挽回性。建设项目不像其他事情可以做坏了重来,必须确保成功。所以应把建设项目的设计、调研、计算、控制列为审计重点。(4)项目的阶段性。建设项目控制环节多,但各阶段资源投入强度有相似的模式,每个项目都以它的某种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为标志。项目经济活动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建设项目效益审计应按项目的不同阶段为线索,重点对各个阶段的可交付成果进行审查。

从投资的建设项目已反映的突出问题看:建设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不深不实,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高估冒算,投产后建设项目效益不佳、政府被迫进行多次的再决算等,客观上要求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应和投资审计同时进行,围绕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进行效益审计。对注入财政性资金的国家建设项目,从源头上检查监督其分配、拨付、使用效益情况,防止国家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浪费。注意抓住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环节,揭示因决策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无效投资和损失浪费,或无效动用建设资金造成财务透支;揭示违反招投标规定,工程承发包不规范,项目概算与实际严重脱节,弄虚作假申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揭示监督管理不力或滞后造成跑冒滴漏、损失浪费等,通过对经济指标科学测算,寻找出工程工期长短、成本高低、回报早晚、质量和综合效益好坏的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设性极强的审计建议。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切入点可以在项目决策期的某个时点上进行项目评估,看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化、民主化,投资计划是否从整体上考虑其投资影响,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中的每一项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合理,概预算的计算是否准确等;也可以在项目建设期的某个时点上进行中间评价,看投资的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是否按计划,投资中发生了那些原来未预测到的问题,能否按计划或方案完成投资,对及时解决和防止出现未预见的问题起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建设项目生产期的某个时点进行项目后评估,看投资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是否尽快投产,对项目投产后达到生产能力年限、达到设计能力的程度进行审计,考核项目投产后能否尽快收回资金,不断提高单位新增生产能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目标要做到基础数据准确、合规,评审报表和评审指标真实、有效。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是系统工程,其审计方法可采用信息收集技术和信息评价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运用充足的量化标准和一些指导性标准,科学评价建设成果,评价项目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建设项目投资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工作方法科学化轨道。

二、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全部审计

1、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审计应从项目角度出发,重视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的广泛性。因为建设项目财务活动中,每用去一笔钱,不论是资金支出,还是费用支出,都存在所费同所得的对比关系,都讲求效益。要注意考核资金的时间效应,因为建设项目投资会在很长时间上占用资金,这些资金在项目未投产之前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无法取得一定的效益。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才能准确评价投资效益。要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价款,来考察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状况及如何提高建设项目财务效益,要通过统计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等手段,在分析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审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财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财务指标计算的正确性和判断结论的准确性。

2、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审计应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用调整过的价格和一整套国家标准数量度量来计算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进一步考察建设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使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包括项目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付出的代价,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项目对其的净贡献。实质上是用机会成本度量费用,把项目的效用和费用放在一个共同可比的标准下进行度量和评价。取得的效益大于放弃的效益,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说明项目所投入的资源得到最佳使用;取得的效益小于放弃的效益,项目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效益不好。评价国民经济效益,要充分考察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外部效果,即建设项目存在而使项目以外的主体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和所享有的利益。

3、项目环境效益审计应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检查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步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首先测评和评价项目有关环境保护的内控制度,考察建设项目投产或交付使用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设项目防治环境污染措施是否及时有效,环境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评价建设项目环境效益,也要考察建设项目的外部效果,并进行总体的评价、得出结论。比如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农村沼气池,在区域内既解决了农户能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对森林的过度砍伐,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

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审计理论体系完整,实务操作规范,易为审计人员掌握。而国民经济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在实务操作上还有一定难度,并且标准参数严重滞后。所以结合审计目标以及审计实务的可操作性,财政性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应以财务效益审计为重点,兼顾国民经济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股份制及私人投资的建设项目应侧重财务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要借鉴国外评价指标和我们已有成果,尽快建立适合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所需要的科学、规范、权威的指标体系,尽早健全以施工为核心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作者:关军庆

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 篇2:

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效益审计概念的引入,提出了进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并针对国内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阐述了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投资 效益审计 方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审计方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国家审计署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曾指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并且要求“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从这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效益审计将成为政府审计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出现在具体的事项之中。国外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探索要先于我国,早在1972年,美国GAO(美国审计总署)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及职责的审计准则》中就确定了以“三E”为中心的效益审计,以追求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目标的新型审计方式,向原来仅进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建设项目是效益审计的重要载体,并且建设工程具有投资高、工期长、规模大的特点,对建设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历来是政府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一、进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内在必要性

随着我国学者对效益审计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理论也在逐步的发展壮大。但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审计,但是取得效果却很一般,很多工程项目并未严格的做好可行性研究,施工时也草率大意,致使很多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成之后无法取得预期的效益,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往往也只以合规性、合法性的财务审计为主,然而这样的审计工作并没有帮助解决好建设项目工程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和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一些耗资巨大的生产性项目建成之日便是亏损之时,成为“效益豆腐渣”工程。反观国外对于政府建设项目效益审计的探索,美国GAO对芝加哥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计划进行审计,认为39亿美元的预算没有把周边工程一并考虑进去,通过评估,GAO认为至少要110亿美元才能搞定,避免了“钓鱼工程”。可见对于建设项目的审计可以也必须要向更深入的效益审计发展才能更好行使审计的职能,以使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如何做好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工作,将会成为未来建设项目审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及存在问题

从政府投资项目预期取得效益考虑,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应该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审计三方面的工作。一般而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关注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同样引出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审计两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1.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审计。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价款来考察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状况及如何提高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的评审过程。在实务中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项目过程中很少会有审计人员对项目的财务效益进行评估,对财务效益审计没有引起工程审计人员足够的重视。评审人员应该在计算期内的不同时点,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水平等做出合理的评估,这个计算期包括建设程序的各个时点:(1)立项;(2)可行性研究;(3)项目评估;(4)施工;(5)竣工验收;(6)项目后评估。因为建设项目的长期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点的不同,如果仅对某一时点做出的财务效益审计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说,如何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效益的有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避高投入低回报项目的频繁出现。

2.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审。政府投资项目一般为公共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等公共设施,而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审即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用一整套国家参数计算,是以提高建设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效益为目标,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对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的再评价。而对国民经济效益的评审与上述财务效益评审工作的最大不同在于国民经济效益的评审是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个项目对其带来的收益以及使之付出的成本。然而,从现在国内的很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过程来看,很多时候对国民经济效益的评审目前还处于缺失状态,而对公共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的不重视往往导致很多形象工程的产生。例如江苏某县建造的“山寨版中国馆”,虽然政府决策人员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城形象,但是该馆距离县城较远,不利于作为市民的活动游玩场所,并且每年需要很高的维护费用,这也是对国民经济效益认识的缺失导致的决策不当。对于国民经济效益的评审目前缺少专业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提上议题。

(二)公益性项目社会效益审计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多数为公益性项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是其主要建设目标,项目建设和持续运营往往不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是注重公共利益的需求,而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往往会被审计人员所忽视,虽然这与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无关,但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将会在未来成为一个亟待考虑的因素。

项目社会评价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该项目对地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就业提高、交通便利是否提供了支持;二是项目对地区范围内的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等基础性事业是否提供了支持;三是项目对地区范围内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否提供了支持。当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绝不仅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地而制宜。

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往往会是人们忽略的一环,近年来很多项目建成后无人使用的尴尬使得这一方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没有达到,往往可以被认定为失败的项目,可见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效益审计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们就北京雾霾问题向人大提交了议案,可以说,许多城市虽然城市化规模与日俱增,但是与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城市里的居民,而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要对环境效益审计加以重视。

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人员首先测试和评价项目有关环境保护的内部控制制度;考察建设项目投产或交付使用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要对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于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是否卓有成效进行排查;最后还应对建成后的项目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得到最后的结论。

目前我国颁布了很多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保护法》等六部环保法律和《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八项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地方上也制定了相关的旨在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项目往往会过多的重视效益,而无视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作为审计人员,也应该从环境效益审计的角度及时地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评估建设项目。

三、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方法探索

对于项目进行效益审计不能只以项目某一阶段某一时点为对象,而应该对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效益审计,这也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而对于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往往没有进行定量分析,而过多的注重定性分析,恐怕也无法达到效益审计应该达到的效果,所以应该尝试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用相应的指标来测度该阶段是否达到该项目应达到的效益,这是一个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匹配的思路,但是目前对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效益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依据效益审计的核心“3E”来构建。当然并不是全过程都能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例如对于项目立项阶段的审计目前来看只能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所以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流程考虑:

(一)项目决策立项阶段的效益审计

无论是何种建设项目都必须经过项目策划决策的阶段,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更是如此,需要经过主办方依次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依次经过审批的过程,那么审计人员对于项目建议书,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经过合理程序并是否视特殊情况而备案等情况都应进行相应的审查,对于两者的合规性、合法性的检查非常重要,项目的效益性与前期是否做出合理的决策有最直接的关系,审计人员应该全程跟踪整个决策阶段的流程,以使项目的决策做到据实合理。同时也应该就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中是否提高社会效益、是否会造成周边环境改变等问题,向主办方提出相应意见。

(二)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的效益审计

勘察设计阶段一般包括勘察过程和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过程中注意到应以项目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为前期,而在初步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初步设计中提出的总概算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比较,由以下公式进行评估:

初步投资变化率=[(初步概算-可行性报告投资估算)/可行性报告投资估算]×100%

如果初步投资变化率大于10%,按照国家法规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须重新报批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审计人员应关注初步概算中是否有重大指标的变更以及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做出合理评估,当该变化率变化较大时,审计人员应积极配合相关人员对项目建设过程效益重新进行初始评估。

而在审批后的初步设计之后,将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对于设计院的招标工作也应在保证合法的条件下兼顾公平,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而避免不必要的材料、人力的浪费,对于招标过程中主办方的评标工作应该以寻求最高效环保节约的标的作为第一选择,而审计方也应对此进行监督。

(三)项目建设准备及施工阶段的审计工作

建设准备阶段包括招标投标工作的开展、征地、拆地;组织材料、设备订货;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委托工程监理;准备必要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办理施工许可证并开始施工等。此阶段虽然与建设项目效益审计的工作并无直接的关系,然而很多工作的合理开展将对未来项目的正确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审计人员重点关注于施工单位招标投标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并为接下来的施工阶段做好准备。

(四)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效益审计工作

此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估的重要阶段,在建设工程项目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编制竣工结算,而从竣工结算中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对整个项目施工情况进行合理的效益评价。

对于竣工结算的评估可从以下几个公式作为参考:

1.实际投资变化率=[(审定竣工决算-批复概算)/批复概算]×100%

对于实际投资变化率,当变化率接近于0或者小于0时,可以说工程的效益是非常好的,当变化率大于5%就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违规,比如故意提高用料或者抬高用料价格的行为。

2.建安工程投资率=(审定建安工程投资/审定竣工决算数)×100%

建安工程是指建设项目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是整个建设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投入必须要达到工程总结算价的75%以上才算合格,才能使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建安工程的投入率过低,则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流程进行排查,观察是否有偷工减料等可能。

3.工程计划工期率=(竣工工程实际工期/竣工工程计划工期)×100%

这是检验建设项目是否有延误工期的行为,一般小于等于1为宜,合理的工期设置,并使各施工小队以流水线的合理施工模式将会大大缩短工期,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益,当然,如果比例较小也应该引起注意,应联合工程质量审计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

上述三个公式在评估项目建设效益时有着普遍适用的指导价值,当然,在竣工验收阶段还有很多其他可探索的指标用于效益评估,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地对施工过程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估。

(五)项目投产后的效益审计工作

这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中最后的一项工作,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项目投产之后的一段时间将得到检验,同样的,应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投产后的效益进行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这是对项目的财务效益进行的评审,如果项目投产后的投资利润率较低,则财务效益审计往往对该项目的效益持怀疑态度。

2.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项目总投资。

这是项目对促进附近人员就业的一个统计数据,审计人员可将其与当地其他同类投资项目进行比较,可以将该数据应用于评估该项目的社会效益。

3.单位投资占用耕地=项目占用耕地面积(亩)/项目总投资(万元)。

这是项目在对单位占用农用耕地的统计数据,在统计完后也需要与当地同类投资项目进行比较,可以将该数据应用于评估项目的环境效益。

当然对于投产后效益评审的指标还有很多,上述列出的指标只是抛砖引玉,在实务中对于国民经济效益的审计也在此阶段进行,应用效益—费用分析,并考虑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及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等,也同样需要应用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

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审计目前在实践中并没有某种确定的办法,但是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想法无疑为政府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对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同于以往对于建设项目仅仅通过定性分析的审计,只对建设项目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评判,在进行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时,必须兼顾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工作。

总之,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工作应该以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理念,将对政府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考量应用于建设项目中,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效益审计,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部门在监督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职能,以促进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Z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9,(5):45-50.

3.张竹林.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问题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1,(36):33-34.

4.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组.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探讨[R].北京:2006年度“经济效益审计”,2006.

5.刘明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评价[J].审计月刊,2009,(9).

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审计研究,2009,(1):15-19.

作者:祁尚剑

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提高的措施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直接目的是评价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状况。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审计的权威和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是审计能否实现保驾护航和确保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关键。在国民经济管理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探索审计质量管理新思路,强化审计法制监督,已成为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国家经济责任审计的角度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索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 质量 措施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效果,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审计质量仍然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效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强

审计质量效果,应该理解为审计成果被社会承认的多少和对宏观决策贡献的大小。可是,就现阶段审计成果而言,能完整反应宏观经济现象的审计成果却为数不多,多数审计成果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局部和某些方面作出评判和反映,缺乏一种影响力、震撼力和代表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效果广度和深度不到位

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看审计质量效果所反映的宏观度和振动力,还应同实研究审计质量效果所要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不论什么时期、什么环境条件下的监督,我认为,最终审计成果,必须是审计工作理论化的概括和总结,在充分反映宏观程度的同时,还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新的突破,不仅要找准静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总揽动态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态势,不仅要反映经济现象,同时,还要反映社会现象,不仅要评判经济成果,又要反映政策效果。只有这样,审计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1]。

三、部分审计成果风险依然存在

一般而言,审计质量风险主要来自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由于来自政策的、非政策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审计与被审计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审计质量风险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成果上升速度缓慢

这里的质量成果主要指优秀的审计结果,它反映了审计的权威和审计人员参与管理的本领。在审计实践中,优秀的审计成果增加值上升速度十分缓慢,这不仅制约着现代审计理论创新,同时也反映了滞后的审计发展速度和水平,更不利于指导现代审计工作实践,应攻克难关,力争新的突破。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面质量控制

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

(一)加快审计法制建设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2004年开始修订的《审计法》,历时两年,经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6月1日施行。新《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写入其中,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因此,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与制约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审计法》明确了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加强了对行政机关、行政首长的监督,有利于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也符合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基本要求。法制规范的完善势必为以后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畴,经济责任审计要在财政、财务审计核实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上评价责任人的绩效,肯定成绩,明确责任。很显然,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对单位进行审计监督,而且把对单位监督和对责任人监督结合起来,并注重对责任人功过的评价。审计评价既要明确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也要分清领导班子集体的责任;既要审计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问题,检查执行国家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方面的情况,还要将造成问题的责任具体化、对象化,以便确定承担经济责任的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精通经济业务、管理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手段,独立性强,政治意识强,否则就不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甚至造成审计失败,因此,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于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审计的人员应严守审计纪律,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在与被审计或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时,有关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回避[2]。

(三)审计创新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助力

1、创新审计理论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党政领导的直接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形势下,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是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环节。把握这一本质特征,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论:一是不单纯的把经济责任审计看做是经济审查,而是把它看做是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二是依据人民的意图来完成审计工作。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因此审计对象的选择要与当前的普通百姓所关注的问题和社会焦点话题,使审计真正为人民服务。三是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因为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对上的审计比较多,势必有一定的阻力和压力。如何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这需要在审计的各个环节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2、创新审计内容

当代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审计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而且延伸到审计领导者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社会责任。这些内容主要包括: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保持和改良周围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建立公平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方面。二是更加关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仅要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是否真实,还要检查是否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是否切实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3、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常规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对准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会计单位与查二级、三级会计单位相结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会计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审计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的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审计人员应熟悉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及时调查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下达审计通知书时也应抄送被审计人。特别是在审计通知中,应明确要求被审计人,限期(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向审计组提交述职报告并附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方法,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做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

1、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

审计实施方案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开展审计的方向,也为审计质量提供了保证。

2、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

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降低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3、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

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织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的控制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审计中,由于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审计人员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它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是规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直接手段,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经常记录审计日记,也能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

(四)审计取证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严格按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审计取证工作。除发现有重大的违规违纪问题需要采取详查法外,对任期时间跨度大,经济活动繁杂的单位,要选择有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如用抽样法进行取证。视听证据和言辞证据也应重视。所有的证据都应按规定的程序采取,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五)审计报告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在审计结束,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

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拿得准又能说明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对已经收集到的证据,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和经营管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审计报告中所列的每一事实都应有相应的证据和依据做支撑,所表述的内容非专业人员也应该一看就懂[3]。审计报告着重回答的是“是什么”,没有调查清楚或者似是而非的事项不应列入。

(六)审计后续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完善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并做好被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日继.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J]. 湖北审计.2002.

[2] 贺佃敏. 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5.

[3] 赵树明,蒋五一.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研究[J].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4.

作者:康 凯

上一篇:CAD技术下矿山机械设计论文下一篇: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