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

2022-04-23

科幻电影通常以视觉奇观作为独特的影像语言讲述科学性、探索性与未来性的故事,让观众从视觉心理上感受一种真实性、艺术化、奇异性与陌生化的视觉艺术之美,同时在心灵上形成对情感与价值观、道德与正义、民族与精神等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 篇1:

美国科幻电影海报中的视觉元素探析

摘要:现如今科幻电影海报已经成为科幻电影宣传、传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传达电影的主题精神,对观众的收视选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科幻电影海报的发展脉络以及观众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科幻电影海报的视觉元素表达形式。

关键词:美国科幻电影;海报设计;视觉元素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涵盖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电影海报是其中的一个。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中特有的视觉表现形式,是传达电影主要信息的载体。在当今世界各国电影艺术中,科幻电影仍旧是最受观众喜爱和最具艺术想象力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它的海报设计集艺术性、商业性和创意性于一身,给人们视觉感官带来强大的冲击。本文将以科幻电影海报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为例,在梳理美国科幻电影海报发展脉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科幻电影海报的视觉元素表达形式。

一、美国科幻电影海报发展现状

关于第一部科幻电影题材的诞生时间,电影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理解是在二十世纪的乔治·梅里耶根据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球旅行记》拍摄的同名电影开始,从此开启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它的海报采用传统的手工绘画创作,科幻电影海报随之产生。科幻电影海报首先诞生于欧洲,但是发展成熟和商业化却是在美国,这也是本文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美国科幻电影海报的原因之所在。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它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海报设计也经历了技术的发展变化,画家的手工绘制到设计师的电脑制作,逐渐单纯介绍电影内容并为之宣传的广告,变成一种特有的平面设计的艺术作品[1]。到了二十一个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手绘海报逐渐被计算机设计所取代。特别是当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海报的载体已逐渐从纸质到电子图片在互联网或手持终端通信传播。

二、美国科幻电影海报的视觉元素分析

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科幻电影海报为例,对其视觉元素表达形式进行研究。

(一)色彩元素

科幻电影海报中的色彩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我们视觉的第一感受往往是来自色彩,她能勾起人们的情感联想。我们查阅了近百年各个题材类别的科幻电影海报,我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幻电影海报在色彩的使用选择上特别突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感染力的色彩,在色彩组合方面通常追求色彩的紧张感、神秘感与科技感。科幻电影海报在色彩的使用上与其它类型电影海报比较更富有个性。随着电影产业、平面艺术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海报色彩安排不仅赋予了各种超现实的象征意义,更进一步满足了现代人的思想、兴趣、欲望等心理需求,达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在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使用中,除了无色系的黑白之外蓝色系、黄色系、金属色系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从使用频次最高的蓝色系的色彩谈起。蓝色系色彩在心理学上象征着理性、梦幻、平静、智慧、未知等。《月球旅行记》的电影海报主基调就是蓝色的,来突出太空的虚无缥缈,可见蓝色系在科幻电影海报中所占有的突出份量。再例如:2010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阿凡达》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主色调采用的海蓝色,色彩的选用突出了主题。海蓝色的主色调凸显了潘多拉星球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纯洁的心灵,这正是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哲理。除了《阿凡达》以外,使用蓝色系的科幻电影海报还有很多举不胜举,还有2004年上映的《后天》、2012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等等。

其次使用频次较高的色彩是黄色系。在色彩学上,黄色的明度是非常高的,能够能很快吸引住观众的眼睛,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在科幻电影海报中,设计师通常以黄色系来表现爆炸、光芒等,提升元素的醒目性。在平面设计师的眼睛里黄色系色彩既是“光”的同时,黄色系又能够较好的与科幻电影中常用的主基调颜色蓝色系形成对比,所以黄色系在科幻电影海报中的使用频次也比较高。例如在1998年上映的《世界末日-绝世天劫》中,黄色系色彩在海报中以“光”的形象出现,渲染出了世界末日的凄惨景象。

最后在科幻电影海报中也比较常用的色彩是极富现代感的金属色。物质世界中的金属颜色通常指的是各种金属,其纯度和亮度很高,能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工业感。在科幻电影海报中,金属色通常用于于太空题材、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中,暗示了故事的发生时间,衬托了电影的超时空感。例如:2001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海报《人工智能》中,整个海报极其简洁一阴一阳两个孩童形象,巧妙构成了A和I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所用的色彩就是金属色中的银色,表现出了人工智能的特色。

(二)图形元素

图形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美国科幻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元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发展趋势上CG图形在科幻电影海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短短的十几年中,CG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CG图形以高端科学技术和人们无限的创造力为依托,开辟了的图像“造梦”新时代。CG图形绘制成为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海报的图形来源形式。例如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就是典型的例子,电影海报的图形采用逼真的CG图形,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夸张、变形图形在给我们带来“反科学”感受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文字元素

科幻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大多数时候的作用主要还是传达给受众影片名、导演主演的名字、影片的内容简介和上映的院线及上映时间等关键信息。科幻电影海报中的文字是观众获取影片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绝大多数科幻电影海报是把文字作为编排对象,放在视觉的次要位置。这种例子很多比如1979年上映的《异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的海报设计出自著名的设计师Bemis Balkind之手。海报采用了黑色背景来衬托白色的片名(字体是特别设计的),片名的下面是裂开的异形卵以及下面阴森的孵化区的图像。图像的下方则是文案作者Barbara Gips拟的经典slogan:“在外太空,没人会听见你的尖叫!”让人感觉到不可抗拒的恐惧:孤独、孤独、无助、恐怖、未知的各种情绪。文字元素的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则是以文字本身为设计要素的电影海报设计,这种形式文字往往是被图形化了,在整个画面中属于主要部分。例如前面举例讲到的《人工智能》电影海报中,巧妙的运用A和I两个字母变形为一阴一阳两个孩童形象,也是将文字图形化、符号化的一种运用。在2005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设计师将影片名的文字使用金屬的颜色立体化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以凸显其重要性,在这当中它既是文字也是图形。

【参考文献】

[1]杨帆.科幻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J].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2013(06)

[2]陈阳、石羽丰.科幻电影海报平面设计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张雪玲(1983.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及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者:张雪玲

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 篇2:

《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觉审美意象研究

科幻电影通常以视觉奇观作为独特的影像语言讲述科学性、探索性与未来性的故事,让观众从视觉心理上感受一种真实性、艺术化、奇异性与陌生化的视觉艺术之美,同时在心灵上形成对情感与价值观、道德与正义、民族与精神等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我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则根植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观念表达与创作定位,发掘中国生活中的视觉元素,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视觉审美规律,以传统视觉文化中的元素、造型、方法构建蕴含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内蕴的中国式视觉形象,将中国科幻电影的中国式视觉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图对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式视觉审美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为中国科幻电影在未来发展中对中国式视觉美学意蕴的追求与创造提供某种具有价值的借鉴与思考。

一、生活中的视觉空间影像:展现中国真实性的视觉审美意象

科幻电影从视觉上尽管以令人炫目的奇幻影像为主要呈现方式,但追求视觉上的真实仍然是诸多科幻电影制作团队所追求和持有的科幻视觉审美观。这种视觉真实既离不开现实生活给审美大众所建立的生活真实的视觉性经验,也离不开导演影像叙事中的主观性逻辑。这让观众欣赏该类电影时在视觉上能惊其异、又兼具那分生活的亲切与真实。电影《流浪地球》在视觉影像叙事中将“想象性奇观”与“复制性真实”交融,让观众的视觉一直没有离开这种交融性的艺术审美体验,也试图让银幕世界成为“无限趋近于中国生活的渐进线”,以呈现出中国真实性的视觉审美意象。

电影在视觉层面上主要基于视觉空间的移动、延续与转换,让观众获得一种直观的、真实的、奇异的、视觉的、情感的、价值的审美体验,电影《流浪地球》所呈现的中国式视觉空间让中国观众获得的这种体验更真实、更亲切、更能对电影叙事主题之“家国情怀”引起强烈共鸣并获得升华式理解,以传播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人民日报》曾时评:“《流浪地球》开启的,也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而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1]“熟悉的中国元素”便是该片以真实的视觉影像展现中国真实性视觉审美意象的最好阐释。这种以真实的视觉影像呈现中国式视觉空间在该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性地域特征的中国式自然景观进行真实性再创造。其次,选择当代中国建筑的视觉影像进行中国式视觉空间的挖掘与再创造。例如,电影中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残破之中国城市,巍峨、壮美并具震撼感的庞大行星发动机,以及隐藏在它下面的寒云与渺小的城市等等。导演组取材于“当代中国建筑的视觉图谱”,应用直观真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呈现影片中中国式的视觉空间。再次,利用中国人独有的天人合一之观物视角真实地创造中国式的文化性视角。电影中多以“中国绘画的东方视点”真实创造影像视觉空间,即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三远”法、“以大观小”等方式渗透到影像视角的创造,影片中大景别空镜头视角的设计更多以俯瞰兼具“平远”与 “深远”的视觉镜像。观影中,“荒芜的世界,倒塌冰封的大楼以及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冲天光焰,这些光怪陆离,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通过大景别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2]。而影片中的小景别,则采用仰视与“高远”结合呈现出一种崇高与悲壮之美。如影片中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刘启与救援队一起护送火石前往杭州城遭遇强震被困冰封上海城市峽谷中的惊险片段、众国团结一心点燃木星的精彩片段等等;另外,影片中对地球与木星同框的影像视觉空间则采用“以大观小”的方式逼真地创造出中国式的太空景象。

二、陌生化的视觉奇观:营造中国写意性的审美意象

科幻电影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以艺术化、视觉影像的形式对未知领域做出的有意义的探索、预见与展望,被誉为“是一种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娱乐形式,是凭其艺术魅力和超常的想象力来吸引观众”[3]。《流浪地球》则以超常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宏阔的宇宙背景,配上地球、木星同画面的太空场景、地表温度零下80℃的冰封灾难景观、厚重兼具崇高感的行星发动机、炫酷的工业风与高科技、热血少年等,借助数字视觉特效,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视觉审美规律,创造出陌生化的影像视觉奇观,并营造出兼具中国写意性的审美意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似与不似”的手法创造震撼的冰封地表奇观,以呈现荒寒、荒芜、浩渺的审美意象。例如,冰封的北京城采用中国传统艺术的藏露手法,以白色的冰雪遮挡部分建筑、道路、房顶,视为藏。而房子中露出的窗、房子虚虚实实的外形及骨架、伸向远方的高架桥及其呈现的动势则为露,再现出一种虚实相生、归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冰封北京城,区别于生活中的真实,但又呈现出物像固有的本质特征并高于生活,让受众既有陌生感,又觉得熟悉。

第二,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自由时空观主观表现神秘的太空景观,以呈现绚丽、宏伟的审美意象。例如,地球与木星同框的画面,地球、木星与空间站同构的画面等,并非以一种真实的视角进行再现,而是用自由时空观进行主观创造,庞大的、绚烂的、充满动感的木星,灵秀、娇小,已满目疮痍、即将被吞噬的地球,以及木星对地球大气吸收及引力的幻化性呈现,均再现出中国传统视觉美学特有的审美规律。木星表面暖色漩涡状图形,流动的曲线式纹理、间以飘渺而升腾的大气连接着地球,充满神秘、动感并富有魔性引力,主观化的展现出宏伟、绚丽、神秘的审美意象。再如,主角在赤道所见太空木星的情景,庞大的、极具吸引力漩涡形图纹与延伸的大气交织,在辽阔、悠远并有强烈压抑感的地球上间以数条被启动的发动机喷向木星的微小似线的蓝色火焰,透露出一种希望,但仍让观众感受到奇异性、灾难性、末日无望的恐怖感。显然,太空景观是主观创造的,是按照导演的主观情思,通过情与理的交织、形与神的锻造创造出中国人特有时空观下的太空视觉奇观,既有陌生感,还兼有中国写意性视觉特征的审美意象。

第三,以“写真”手法再现地下城市场景,以展现奇特、生动而鲜活的审美意象。地下城的视觉影像画面设计为一个封闭式的、以灯为光源的中国式生活场景,镜像真实而陌生,各种恭贺新禧、新年快乐、窗花、福字、彩灯、面人、舞狮表演充斥整个地下城,过节的人们悠闲其中,或驻足、或欣赏、或边走边观、或匆匆疾走、或互动交谈,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同时贯穿中国人典型的休闲生活片段,矛盾的、和谐的,镜头随主角走过书店、串店、小吃店、麻将馆,将地下城中国人过春节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片段式、典型化的概括与浓缩,恰似某些城市步行街上过春节的味道,让观众感到亲切、真实。

第四,以写实求真的手法展现机械景观,以呈现陌生化、科技感、未来感与崇高感的审美意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刘慈欣在原著中描写为:“那是一座金属的高山,在我们面前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脉如同一串小土丘。”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的创建遵照写实求真的表现手法,让每一座行星发动机的垂直高度达1.1万米,穿过云层直指天际,广阔的天空被巨大的金属山峰充斥并占据,视觉上呈现一种压迫,并展现出一种重工业感、科技感、未来感与崇高感。影片针对行星发动机特写的设计,创作时参考了中国火箭发动机最前沿的黑科技“气动塞式线性发动机”的造型,并制作成为巨型发动机,屹立在城市的上空,渺小的人类在它面前除了震撼,就是被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而折服。运载车也以同样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与构建,造型独特,直线与平面交替构成的巨大车身、纤毫毕露的机械结构、发出巨大轰鸣的大马力发动机、搭载充满科技感的方向球以控制车辆,配上高大的全轮驱动及360°全轮转向功能的车轮,活脱出一辆逼真的、灵活的、科技感十足的、充满未来感与陌生感的重工业型的运载车。

三、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造型借鉴:彰显中国神秘性的视觉审美意蕴

北大美学教授王一川曾有论:“美学的中心问题并不是美,而是审美体验。”[4]对电影来说,观众主要通过影像来感知、接受与理解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与审美,这种观影的审美体验离不开观众与影片的互动,而互动的直接载体就是影像,影像传递审美意蕴的基础则是画面中的物像造型。所以,许多影评人对流浪地球》均有一种共性的评价,“让观众看到一部诉说中国家国情怀,表现中国文化想象力,呈现中国审美内蕴视觉特效的科幻大片”[5]。获得的这种审美判断离不开影片的影像造型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借鉴,并彰显中国神秘性的视觉审美意蕴。

首先,电影中行星发动机核心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东汉张衡地动仪的廓型。这种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传统工艺造型应用于行星发动机心脏部分进行的创造设计,电影制作团队主要从地动仪的造型上得到启示与联想并获得灵感,以转接性的方式进行。如,将地动仪周遭的八条龙进行工业化变形设计成七条点火闸的造型,并环绕圆柱形等离子喷射器布局,同时将点火闸分为上长下短两部分,上半部分的点火闸形似地动仪上的龙,下半部分对应地动仪下部的蛤蟆,致使行星发动机心脏部分整体的造型美学风格呈现中国传统审美意蕴,并在重工业感中萦绕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气息。而行星发动机侧面的外廓设计成一個三角形,简洁的外扩充满力量感,并与象形字“山”的意象暗合,整个发动机由中间部分的主体和放射布局的七条腿共同构成,七条腿作为支撑部分设计成开放性的结构,发动机高为11千米,支撑七条腿布局方圆的直径可达55千米,相当于整个上海的城区轮廓。行星发动机体量巨大、细节丰富又不失简洁,加上以先进科技来贴合现实世界的物理设定,让一座钢铁“山峰”用七条腿支撑横跨在城市上空,下面是白云与高楼、运输机穿越其间。这种造型设计让观众在获得视觉震撼的同时,感受到新奇与崇高感;在直视机器与科技的逼真时,获得重工业的美感。

其次是太空“领航员”空间站。其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计时器日晷的形廓。整个造型呈现出一种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科技与工业的结合,繁复与简洁的结合、厚重与轻盈的结合、线与面的结合,以超大的体积、同心圆的布局,镂空性的呈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典雅不失现代、韵律感中透出别致,在形构上呈现出浓浓的中国传统视觉审美意蕴。

结语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制作团队将电影的中国式视觉审美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对中国式视觉空间的开发利用,还是对中国式陌生化视觉奇观的营造、影像造型中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借鉴性创造,导演组总是能在影片中用中国式的美感和真实而震撼性的画面让观众在光影的世界里猎奇,并理解与感悟影片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与传递的中国价值,从这点上来说,《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具有极高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N].人民日报,2019-02-13(05).

[2]吉平,李梦姣.带着地球踏上人类的流浪之旅——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解析电影《流浪地球》[ J ].西部广播电视,2019(02).

[3]徐建华.科幻电影离科学到底有多远(二)[ N ].科技日报,2005-04-08.

[4]孙立军.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 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5]刘小冬,苏洋.打造中国科幻大片的视效景观——与视效主创谈流浪地球的特效创作与实现[ J ].电影艺术,2019(3).

作者:谭传芳

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 篇3:

浅谈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摘要]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色彩表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电影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电影 色彩 情感表达

色彩表现是电影作品中的重要要素,它能够冲击人的视觉,感化人的精神和灵魂。意大利电影摄影大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各个时期的电影作品由于受时代环境和题材的影响,影片中的色彩表现也是千变万化的,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调,色彩艺术和影片内涵有机地统一,从而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和影片的主题。

电影中的色彩表现能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需要。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它的逼真性和再现性,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观众就很容易被打动,产生共鸣。影片《可可西里》中采用了纪实的影像风格,使用了大自然固有的色彩,白雪、清流、戈壁、滩涂、羊骨、流沙、鲜血……客观地再现了普通的巡山队员现实生活状态,衬托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些自然景色的再现,比起经过艺术加工的色彩更赋予了一种朴素而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观众由此产生对那些普通的巡山队员由衷的敬佩和对偷猎者的憎恨,在心灵上产生震撼和共鸣。

电影中的色彩表现能表达出浓厚的思想感情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认为色彩是一种情感,一种感受,通过象征来表达出自己或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含义。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本身并不带有人的主观情绪,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色彩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因而也就赋予色彩不同的寓意,从而通过色彩表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例如:人们看到红色、黄色,就会联想到火、太阳等火热和温暖的物象,人们就感受到了热度。看到蓝色、青色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大海、冰川、天空等冰冷的物象,同时感受到了寒冷。阿恩海姆指出:“颜色的面貌和表情是受题材制约的,一定的红用于画血迹、面孔、马、天空和树,看起来却不是同一种色,因为我们是把它和对象的常态色联系起来或者这种色彩所揭示的情况的涵义来进行观察。”如茫茫雪原,通常人们总认为是清冷的,然而当改变其色调,在白色中掺进红或黄造成阳光照射雪地的效果,却使观者顿时感到暖意。当色彩经过提炼、加工、改造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就更能强烈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电影《红高粱》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刺激观众的视觉,激发起观众的联想。影片中的红色就是赋予了思想感情的,也是被艺术加工了的色彩。红绒花、红盖头、红轿子、红兜肚、红高粱、红太阳、红天空,这些红色的色彩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经过艺术化了的。通过影片的红色象征,表达了我们民族无比坚韧不拔,顽强的生命意志和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和顽强抵抗的精神。意大利影片《红色的沙漠》,导演安东尼奥尼成功地运用了假定性的色彩造型,他把影片中大片的沙漠都变成了红色,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色彩表现形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能表达出艺术家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电影风格。

作者:李春梅

上一篇: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超市购物车情感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