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

2023-02-16

第一篇: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

第二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一):

《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好处。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黑格尔、康德承袭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阐扬到了及至。尔后马克思的《本钱论》、达尔文的《高级演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剖析》三位伟人、三部著作掀起了3个范畴的革命巨浪,开创了1个全新的世界。祖先把1个又1个不解的哲学出题目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流传到后世佳品赐赉咱们。哲人用艺术的口气辅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传染魂灵。咱们的祖先在残留名贵精力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贵重的检定之玄门授于世。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资料很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样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资料广,但并不紊乱,书中资料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资料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资料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明白。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正因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司马懿名言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能够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能够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能够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

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正因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签名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按我看来也能够这么明白。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样。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作者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此刻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好处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但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此刻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礼貌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礼貌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礼貌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但是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但是。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

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

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正因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好处呢?不,哲学的好处其实就出此刻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样思考的。正因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能够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贾德是担当者,而不是始笔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简直确是极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玄想的世界、钦迟的世界、感慨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仅让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透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说,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说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就应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明白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明白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说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正因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8226;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父亲一样,99zuowen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正因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刻。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但是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但是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之后苏菲他们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说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向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说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正因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父亲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样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正因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正因少校但是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正因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样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因此作者在那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因此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能够出此刻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此刻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正因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正因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但是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因此知道了这些,是正因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父亲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正因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好处呢?不,哲学的好处其实就出此刻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样思考的。正因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能够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样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但是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户外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好处。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正因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向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向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好处。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正因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潜质,这些潜质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务必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到达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务必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到达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到达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

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够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个性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罂粟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能够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期望能够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带给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就应做什么就应怎样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就应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四):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资料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构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一样。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情绪。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正因追求哲学,就必须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因此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资料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样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资料广,但并不紊乱,书中资料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资料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资料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明白。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正因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理解。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正因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就应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五):

今日最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取的自由,能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坚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坚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刻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透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适宜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潜质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那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好处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好处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资料,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lz13)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带给有关人生和其好处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此刻,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个性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说,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能够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决定,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正因他们能够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这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发奋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联,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但是,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取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取。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带给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一样的历史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

第三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我认为《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别人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读这本书跟读别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你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完这本书,不仅使我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那就是我们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注:

书名:《苏菲的哲学》

作者:贾德原著 :Sparknotes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第四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三 .对《苏菲的世界》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少女苏菲的奇特经历为线索,将深奥的、抽象的、纯理论的从柏拉图以前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以小说的形式,更通俗的、浅显易懂的铺展开来。 对于我来说,《哲学》只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作为一门公共课学过,但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现在,读《苏菲的世界》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兴趣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希望行家别见笑啊。

“我是谁?”与“世界从何而来?”

1.“我是谁?”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人是什么?人死后还有生命吗?生命为何要结束?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让苏菲感到困惑。 同样的困惑我也有。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何在?年少轻狂之时,曾一度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万物因我而生、因我而存在。比如:路边的小草或石子,因为被我看到了、知道了,它便存在了、便有了存在的意义了。否则,它便不存在、也无意义。后来才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成熟了些,知道我是碌碌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世界并不会因多了我或少了我而停止转动,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到现在,我明白:“我”这个个体,即平凡又神奇,平凡是因为“我”只是神通广大的大自然的成万上亿产物中的一种,神奇是因为,“我”有意识、有思想,一个“我”就是一世界。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2.“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太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它自己,因为那时它自己也不存在的呀?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中国古代神话中说人类由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怎么来的?天地是盘古把混沌世界用斧劈开的,那混沌世界又是从何来的呢? 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有的话边界在何处?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没有的话,宇宙无限远的尽头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剧中有个外星生物到地球寻找银河系,开始很纳闷:银河系这么大,怎么到地球来找?结果,银河系真藏在一只猫脖子上挂着的一颗珠子里,小小的珠子便是广袤的银河系。镜头无限无限的拉远,地球→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最后成了一个珠子,原来一个宇宙就是一个珠子,而许许多多宇宙即许多珠子,竟然是某个生物的玩具(呵呵,不知描述清楚了没有,这部影片好像是《黑衣警察》)!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大胆的谬想:说不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某个生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我们无法设想的宇宙也仅是某个生物体的一部分。人类也许是这生物体内一个细胞上的寄生之物。宇宙之外或许有一双“眼”正在观察我们,就像我们的医生通过医疗显微镜观看细胞一样。他们看我们就像是我们看自己的细胞结构一样。人类以万年、亿年计算的进化速度,也许对宇宙之外的某种生物来说只是一瞬间的工夫。

我还有许多困惑:宇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水、火、气、土?那最初的水、火、气、土从何而来?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进化到类人猿中间这个失落的环节又在何处?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并存的是否还有其他空间?谈之色变的宇宙黑洞是否就是通向那个不可知的领域?如果有其他空间存在,是一个还是多个?那未知的空间又是如何呢?是否可在各个空间穿行呢?

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与苏菲一样,“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想我会认真地看完《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而且完全有可能越看到后面会越看不懂。

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不,确切地说摸的东西远远比大象要大得多,因此,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

后记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第五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智慧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后感

外国语学院119班

黄梓琪

1118100162 我们只是一个平凡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去寻根问底,探索世界。

——题记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硬着头皮去看一本哲学书。本以为所有的哲学书都是条条框框的理论那样沉闷,生涩难懂,但《苏菲的世界》却让我发现其实自己不太了解哲学而且它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苏菲的世界》是哲学的入门书,通过它可以对柏拉图、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弗洛依德学说等哲学有所涉猎。其实哲学于我,艰深玄妙,似懂非懂,可远观不可近之。以前我甚至常想:哲学书看多了,我们的脑袋里会不会充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会不会就离自己的思想远了,就离现实的世界更远了呢?但当我捧起《苏菲的世界》时,对哲学有全新的认识。

以前小时候,每当有人问起:“你是谁?”,我都会毫不犹豫回答出自己的名字。渐渐长大后面对一个认识自己的人问:“你是谁?”或者自己对着镜子问自己:“你是谁?”的时候,却霎时间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

当“你是谁?”这个问题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的时候,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仰着一张要探索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着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着眼睛,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她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魔镜”等等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跟做事经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我相比较起来实在为之惭愧。我想,像苏菲那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不快乐”,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突然想起《圣经》里面的一句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人的存在,是一种表演。经常看到微博或者博客上很多被认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写道:“我把自己弄丢了。”当然不是我们把自己落在了哪个角落找不到回去的路,其实是我们找不到最真实的自己了。其实我们的身份角色越多,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现在的我不是20年前刚出生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上一秒的我不是这一秒我的。其实在当你问自己“我是谁”的时候,问是问不出所以然,只能靠明心见性,谁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谁都是自己答案的问题。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经历积累多了,思想就发生变化。这些一点点小的变化积聚起来的大变化就形成了新的“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成为你心中自己最想成为的自己,仔细聆听自己的心声,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对比起现在的自己来反思,或许“我是谁”这个问题就不再困惑我们,也把那个丢失的自己找回来。

记得书中有萨特的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那么,我们寻常所说的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们没有创造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引用一句书中我十分赞赏的话“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无需急着解答问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我们常常被外在因素给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禁锢了自己的想象,我们常常被灌输着先人已证实的“真理”,我们这一辈人都活在了先人的思想里,我们慢慢习惯了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也失去了提问题的能力。就如之前听过的一个事例,幼儿园老师教小孩认识字母O,回到家以后,孩子的母亲画了一个圈,问孩子是什么,母亲期待着孩子的奇思妙想,以为他会凭着自己的想象回答出气球,地球,苹果之类的物体,但孩子却回答了这是字母O。现在的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化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早就给他们上各种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天真和想象。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教孩子们这个是字母O,有小孩站起来跟老师辩驳:“老师,它为什么不是一个鸡蛋啊。”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却被越来越多已成定局的“真理”扼杀了。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也忘了自己的好奇心摆在了哪一个角落,也忘了怎样提问题。

如果我这样想,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够,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力不足,如果我意识到我自己的求知欲不强,是不是我已经前进了一步呢?因为我记得苏格拉底曾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因而我认为哲学的最根本是反思自我,从而提升自我。每个人都在思考,但无论他在思考什么,他都会感受到他自己的存在,即使他是渺小的,也会在阳光下留下自己的影子。我们要感谢造物主赋予我会思考会异想天开的大脑,感激自然赋予我思考的能力,让我有机会用思考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思考,我能在读书时领会作者的思想精髓,并读出自己的感悟,运用到生活中,激励了自己也鼓舞了他人;因为能够思考,我可以在课堂上抛砖引玉,打破课堂的沉寂;因为能够思考,我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帮朋友解决一些麻烦;因为能够思考,我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因为能够思考,我们可以适时说出调节气氛、愉悦他人的话,可以让父母欣慰老师放心……因为思考,我才能放射自己的光芒,描绘自己的天空。“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在通过不断地“思”,寻找“我”存在的价值,最终以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方式,实现“我”存在的意义。当对“我”有了真正深刻、清醒的认识后,我们对自身的定位将更加准确,驾驭主观情绪的能力会更强,心胸将更加的豁达,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将更加的客观、理性。面对各种矛盾时,将能协调、处理、转化。更加能够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和而不同,我们的事业也将伴随着“我”的成长而不断的发展、升华!

这都是我从读《苏菲的世界》里面获取到的一些哲学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苏菲的世界》,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的知识,也了解到许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我知道我要改变一下对生活的态度,重新对自己定位,心里的想法还有很多难以言表,或许到了你真正翻开《苏菲的世界》,你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它带来的震撼!

上一篇:三方担保贷款哪儿安全下一篇:少儿美术教学计划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