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

2022-04-2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养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保障社会公平、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出现。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改善民生心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减轻家庭压力。文中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着手点,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 篇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对接

摘 要 当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时,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能平滑对接,一方面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损害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本文根据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对接及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 城乡居民 企业职工 养老保险 对接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行制度的对比

第一,保障模式不同。城乡居民实行的是个人账户模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第二,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保费来自于政府、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保费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第三,缴费基数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政府补贴由政府制定,集体补助由集体制定,个人缴费则实行分档按年定额缴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以本人工资和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第四,缴费比例不同。城乡居民个人分档按年定额缴费,个人所缴、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8%和20%,其中12%进入社会统筹,其余部分计入个人账户。第五,领取待遇年龄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男性女性均为60周岁达到退休年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女性为55周岁达到退休年龄。第六,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城乡居民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制定,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基础养老金每缴一年计发比例为1%,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39。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内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从业人员进城务工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第二,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时,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对接办法

首先,已经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进城务工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以下几种衔接办法:办法一,折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办法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加,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金额补缴差额费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办法三,封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重新参保缴费,达到规定退休年龄后,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其次,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但未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城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时,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可采用以下办法: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视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退休年龄后,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对接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加快养老保险对接制度的制定。

制度覆盖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对接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办法。建议采取折算、补差、封存等方式,妥善处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问题,确保参保人员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流动,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两个险种对接的难易和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统筹层次越高,险种间对接难度和复杂程度就越小,统筹层次越低,险种间对接难度和复杂程度就越大。因为统筹层次的提高,统筹区域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程度就越高、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就会减小、养老保险基金便于统筹调剂,从而便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相互对接。

(三)完善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

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将会给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带来极大的方便。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频繁流动是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的趋势势必造成跨区域跨险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为适应这一趋势,应尽快完善各险种基本养老保险信息化的管理策略,开发相应的对接软件,便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时能准确查询参保人员的参保、缴纳和转移等信息,以便在养老保险关系发生转移时准确、快捷地做到“安全、实时”对接,顺利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

作者:董兴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 篇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优化路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养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保障社会公平、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出现。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改善民生心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减轻家庭压力。文中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着手点,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措施。

国家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城乡居民老年时期的基本生活。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力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稳定社会、保持社会公平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养老保险。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居民个人账户的不完善

实际中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时都会选择最低缴费档次,造成居民个人账户缴费水平偏低,继而发生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

虽然政府通过调整最低缴费档次的方式增加个人账户资金雷击,但受到个人资金实力、认知等因素影响,依然有一大部分城乡居民选择最低档缴费。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宣传与讲解不到位,造成很多居民不熟悉参保流程,实际缴费时存在观望情况。

(二)中青年参与积极性不足

1.相比于职工养老保险,没有年终分红、房屋租赁收入的城镇居民普遍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偏低,希望政府可以适当提高缴费档次与补贴力度,以提高未来养老金待遇。

2.4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觉得政府补贴偏少,待遇保障不足,政策吸引力不足,倾向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领取更高水平的养老金。或是觉得40周岁以前参保太早了,当前首先需要解决温饱问题,不考虑未来的养老需求。觉得缴满15年就可以领取养老金,自己也可以等到45周岁以后参保即可。

3.部分城乡居民家境殷实,为了给未来养老生活提供最大的保障,倾向或已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三)相关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大部分地区设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点,甚至已经开通网上办理渠道,通过手机app即可办理相关业务。但实际工作开展时,存在部分基层经办人员不熟悉办理流程,无法解答居民的疑问。加上参保时间集中,基层人员数量有限,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很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的推广。

另外,基层经办点工作人员自身信息化水平偏低,而且主要为人工办理,会影响到工作质量与效率提升。

(四)养老基金管理水平偏低

城鄉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策略直接关系到养老金发放水平。就现有调查情况来说,很多地方养老金保险基金管理过于保守,很多时候只能起到保值、而不是增值。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购买债券,或是直接存入银行,本身增值率偏低。

此外,养老基金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部门监管不到位,制度无法落实下去,容易出现不合理利用基金的情况。缺少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不利于最优化利用养老保险基金,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因素:

(一)城乡居民观念因素

城乡居民覆盖的农村地区,很多年龄偏大的农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等,没有充分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内容,也不愿意尝试。虽然经过村干部及相关政府人员宣传、劝说,也参加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却选择最低当场,造成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增加。

同时,虽然当前农民收入增加,但很多观念没有转变,造成很多农民不会主动参加养老保险,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基层政府宣传不到位,影响到城乡居民参保。

(二)城乡居民经济因素

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造成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的原因。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有着较多的可支配财政资金,可以提供刚好的补贴,因此基础养老金水平较高。但如果某些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政府部门的补贴就会减少,参保人员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数量有限,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开销。

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加重部分农村居民不愿意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思想。因此,要想实现全面参保,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放更多的养老金,才能吸引城乡居民踊跃参加。

(三)养老保险管理因素

随着国民法治意识提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诉越来越强烈。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很多基层经办机构小、人员数量少,且存在一人兼多职的情况,缺少足够精力开展工作。

这就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居民不信任经办机构,参保时出现观望情况;监管不严,容易出现的腐败情况,甚至发生挪用基金的情况。这些管理上的不成熟,影响到养老保险向着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可能出现损害居民利益的情况,不利于养老保险长远发展。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协同城乡发展,优化个人账户设计

通过协同城乡发展,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与进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完善教育制度、发展公共卫生等,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还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如,可以根据农村情况加大农村投资力度,推进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与管理城乡养老保险,实现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与率的目的。

同时,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进行优化,提高个人账户累积量。需要对个人账户缴费档次进行规范,可以适当提高最低缴费档次与水平。可以根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设计最低缴费档次,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向着固定缴费标准过渡的目的;对财政补贴机制进行优化,对固定财政补贴方法改革,实施分档激励缴费财政补贴制度,激励城乡居民主动提高缴费水平;将统筹层次提高,形成多元化投资组合机制,重视基金管理运行,增加真实回报率,强化基金运行管理,增加基金投资市场化水平,增加基金效益,促进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的提升。

(二)做好基层服务,做好养老保险推广

1.扩充工作人员数量

在面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矛盾时,首先补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通过人数的扩充,促进矛盾的解决。同时也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而在人才吸收方面,作为国家部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后盾,轻易就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可。因此,即使是最常规的招聘活动,也能吸引很多专业人才的注意,并且想要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所以,想要扩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办到,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对后续可能的财政支出问题进行考虑,保证所吸收进来的人才的各项资金支持。

2.提升领导部门的重视

实际上,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问题的根本,是要提升领导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领导层的忽视,针对当前现状,首先要提升领导部门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行动力。比如针对当前实际现状制定相关政策,这就是最好的关注,只有让领导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和内容的重要性,才能有所重视,从上到下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各项基本工作的落实。如此,各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实现各项指标而努力奋斗。最终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的运行速度,使其能更好、更全面、更快速地为人们服务。

3.完善业务流程

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项业务流程繁杂且不够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找到参考对象,从而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及时优化和完善。就当前实际发展而言,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国外。虽然国外并不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所推行的制度中也有很多福利并且适合我国吸收和借用。如此,可针对该问题成立专家小组,针对国外各项相关措施和流程进行研究,对于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发展的内容进行借鉴和吸收,转化为一套属于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4.适时创新

当前环境下,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内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均是焦头烂额,从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一直墨守成规,按照传统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而传统工作模式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对我国基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较为不利。想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对相关工作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实际入手,通过实际工作了解人们诉求,从而根据诉求点展开创新,对其中内容实现有效规划和解决。同时,作为基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部门,还要积极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和交流,针对现实问题,提高对应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及时创新。

(三)推行商业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模式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我国颁布了新农保与老农保、新农保与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等,在政策上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制度的目标,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在未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要便于统筹制度、管理水平,为制度的建设减少成本,使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城乡居民养老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撑,对此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利用政策性因素的支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但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走向是主要因素,政府支持是辅助因素。就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情况而言,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从而在获取支持的前提下支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种经营模式还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但由于不同区域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同,观念存在差异,因此扶持力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通常这种模式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的缺点。

而政府所支持的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控制经营成本。针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各种宣传,提升农民的参保意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指的是通过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量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原有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方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并且提升保险经营的稳定性,确保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对这种措施进行积极鼓励,从而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四)做好基金监管,提高养老保险效益

1.做好统筹规划,高度重视顶层设计

传统养老基金金融投资管理模式下,较为保守与单一,实际中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基金的切身需求,需要对金融投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满足养老基金经营发展需求。养老基金金融投资管理时,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析金融投资市场,提高投资决策的实效性,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创新与优化金融投资管理模式,搭建相应的监督部门,实时全方位实时监控,避免出现较大风险;金融投资管理时强化内部审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金融投资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实现优化管理模式的目的,实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模式升级优化。

新形势下养老基金金融投资管理时,采取分段金融投资管理模式,完成总体战略布局,接下来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着手:①养老基金发展成熟期实施直接金融投资战略。通常处于成熟期的养老基金有着稳定的资金运行情况,金融投资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复合投资方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显著降低风险;②间接金融投资战略,就是养老基金走向成熟期可以采取的,养老基金要审时度势,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金融投资,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实现效益最大化。总之,养老基金金融投资管理大多从直接投资发展归拢,再到多领域的间接投资,实现构建多层次战略投资管理的目的。

2.做好审计監督,提高金融投资效率

养老基金金融投资管理时需要搭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依据金融投资管理情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工作推动金融投资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目的。实际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具备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受到管理人员、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一考虑,养老基金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养老基金需要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养老基金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权限,部门负责人仅需要向管理者或董事会负责。同时,还需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正常情况下,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老基金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审计工作开展时容易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同时,不重视分析金融投资面临的风险问题。因此,审计工作开展时发挥复核技术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控制方式提高审计质量。我国目前养老基金处于亏损状态,通过转型发展,并进行全面、细致地评价,转变亏损养老基金的情况,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转型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让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制度保障,提供全面养老制度的权利,促使更多居民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落实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切实发挥其作用,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作者:于欣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 篇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摘 要:运用泰尔指数法分析我国东、中、西及东北部2010-2015年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水平总体差距较大,各个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表现较复杂,且区间差异占整体差异的比重较小。同时,运用面板模型分析造成城乡居保养老金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尽快使养老基金实现全国统筹、完善制度的参保激励机制、加强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差异化策略组合等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泰尔指数;面板模型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nsion insurance; regional difference; Theil index; panel model

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最为重要的项目,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能否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通常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能否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1]。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晚且不成熟。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下文简称“新农保”)。这是继“旧农保”中断十几年后广大农村地区享受养老保障的新开始。《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指出,“从2011年起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下文简称“城居保”)。至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4年,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研究现状

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看,新农保和城居保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必先从研究新农保和城居保开始。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新农保和城居保已存在诸多研究。

关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运行问题、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制度保障水平、居民满意度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统筹层次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制度激励效果差、基金保值增值空间小、经办水平不高、财政投入过少等运行问题[2-7]。邵燕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8];惠恩才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限于政策和体制因素,面临很大貶值风险[9]。制度保障水平方面,学者们分别从财政责任、缴费水平、待遇水平和收入分配效应的角度展开研究。杨斌等结合2014年政府财政支出数据和经济增长状况,将我国地方政府分为五种类型,认为不同类型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财政责任上有明显差异[10]。温海红等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户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养老金待遇水平、政策宣传情况、政策满意度对缴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11];阳代杰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待遇水平存在多种不公表现[12];丁芳等提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并无显著的积极影响[13]。张欣丽等通过构建CSI模型分析了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14]。

从目前研究看,学者们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法计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现状,接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收入的因素,进而分析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各种因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2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测度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方法 泰尔指数把整体差异性分成组内与组间差异,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实证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2.1.2 数据来源 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西部(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四个区域进行研究。将人均养老金收入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的测度指标,数据由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测度分析

2.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收入均值 图1显示了四大区域,以及全国在各个年份的平均养老金收入水平。从图1可知,四大区域人均养老金收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且东部远高于其他区域。相比之下,只有东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区域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总体差异测度 运用式(1)得到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表1)。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总体差异在2010年至2014年扩大,2015年缩小。其中,2011年扩大明显,2013年和2014年总体区域差异变化幅度较小。这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相符合:2009年我国开始新农保改革试点,当时地方财政补贴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政策的稳步推进,部分地区开始提高补贴额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差异的扩大速度;2010年参保补贴和基础养老金差异较大,上海150元/年和300元/月;北京30元/年和310元/月;天津30元/年和150元/月;重庆30元/年和80元/月;浙江和江苏同为30元/年和60元/月;其他省份均为30元/年和55元/月。2014年绝大多数省份都较大幅度地调整了参保补贴和基础养老金水平,缩小了地区间保障水平的差距。2014年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提高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这表明,2014年实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积极作用。

2.2.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间差异测度 运用式(3)得到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间差异的指数(表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间差异于2010-2012年缩小,2013-2014年增加,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之后回落。2010-2012年,区间差异占比由11.25%减小至7.47%,2013-2014年,区间差异占比达到峰值8.52%,2015年又回落至7.74%。

2.2.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内差异测度 根据式(4)得到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内差异的指数(表2)。在各个区域内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收入水平在东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东北部地区的差异最小。从表2可以看出: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差异,东部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中部在2012年和2013年区内差异迅速扩大,之后缩小;中部和西部区内差异变化趋同。

综上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水平总体差距较大,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表现较复杂,且区间差异占整体差异的比重较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明显,还需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3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3.1 指标选取及说明

本研究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3.1.1 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当地的經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1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不同区域经济水平所能提供的养老保障基础水平不同。选用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综合指数、财政支出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

3.1.1.1 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是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虽然相关政策规定地方政府为无缴费能力的居民选择最低档次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总体而言,同一区域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最终取决于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而居民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选择缴费档次的意愿和能力。由于农民是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主体的核心(2013年农村居民参保人数占比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5.18%和92.75%)[16],所以选取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1.1.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和就业水平,进而影响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水平。采用产业结构综合指数衡量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综合指数=∑3i=1gdpi×i,i=1,2,3其中gdpi表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综合指数越接近数值3表明产业结构越优化。

3.1.1.3 财政支出水平 财政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养老保障收支占社会保障收支的绝大部分[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可以衡量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因而选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来衡量财政支出水平。

3.1.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选取城市化水平、人口结构和教育状况作为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收入的社会因素。

3.1.2.1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结构,大多数研究认为城市化水平与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正相关。本研究同样认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城镇化率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收入的重要因素。

3.1.2.2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指地区不同质量人口的比例关系,划分人口结构的标准很多,按年龄划分人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选取老年抚养比作为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老年抚养比可以很好的反映地区养老负担状况。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

3.1.2.3 教育状况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反映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重要指标[15]。一般来说,高学历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高、感知风险的能力强,而且工资水平和缴费能力相对也高,故将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作为衡量地区教育状况的指标。

3.1.3 制度因素 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制度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而言,财政补贴可以很好的衡量制度激励效果,财政补贴水平对居民参保积极性会产生影响。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分为基础养老金补贴和参保补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财政补贴直接影响居民最终养老金收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作用明显。在此选取人均财政补贴作为衡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标。其中,人均财政补贴=人均基础养老金+人均参保补贴。

以上各变量及选择原因如表3所示。

3.2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2-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和中央及各省的政策文件、报纸、网络等。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3.3 模型构建

为了减少各个变量之间单位不统一和取值大小不一可能带来的异方差问题,笔者在进行实证分析

之前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式中,i表示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t表示年份,α为常数项,系数β表示解释变量每变动1%所引起被解释变量变动的百分比,衡量相应指标对人均养老金收入的影响程度;μit表示非观测效应,εit表示与时间和地区均无关的随机误差项。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最常见的形式有3种,即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采用StataSE1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最优面板数据模型。

3.4.1 全国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以得出,固定效应模型是最优选择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

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农民人均收入、老年人口抚养比,及教育水平对人均养老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农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就可以使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提高0.87%,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的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老年人口抚养比每提升1%,人均养老金收入就会增加0.92%,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和政府更加重视养老安排。教育水平每提高1%,人均养老金收入提高0.88%,说明人口文化素质越高,越重视养老保障,参保意愿也就越高。

3.4.2 分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全国不同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时,为节省文章空间,省略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影响实证结果(表6)。

对东部地区而言,人均养老金收入的显著影响因素是农民收入水平和财政补贴水平。收入水平越高,参保人的参保意愿和支付能力也越高,养老金也越高。作为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财政补贴的增加能直接提升人均养老金收入水平。

对中部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均对人均养老金收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作用。随着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速,原有城乡人口布局变化较大,城镇参保人口的增加,会提高中部地区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类似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中部地区的家庭和政府更加重视养老安排,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养老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

对西部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家庭人均养老保险收入产生积极影响。与中部相似,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也很迅速,城市化得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西部地区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贡献。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居民更加理解和重视养老保险,提高了西部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

对东北地区而言,人均养老金收入的显著影响因素是农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中,收入水平和城市化对地区养老金收入水平促进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养老金的提高。而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占比和教育水平对东北地区居民养老金水平产生副作用。虽然东北三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逐年提高,但从具体地方财政数据看,2014年东北地区才开始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补贴的比例(以黑龙江省为例,2010-2013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中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比例由30.0%下降至20.7%,2014年才提高至45.4%;而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2010年至2015年从13.6%逐年提高至18.1%。),这阻碍了东北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的提高。虽然东北地区教育水平提高了,但其经济发展减缓,导致高素质人才外流,对居民人均养老金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上文对不同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的显著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比较得出造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间差异的原因。从影响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水平的各个因素来看,只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负向影响东北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所以东北三省应重视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结构的优化;财政补贴只对东部地区人均养老金收入产生影响,财政补贴的变化,将会扩大东部与其他区域的人均养老金差距。此外,产业结构对人均养老金收入作用不明显,可能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缓慢有关,造成就业和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养老体制,使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但制度的并轨并未消解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存在不公平现状,主要体现在保障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区域差异视角,首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水平总体差距较大,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表现较复杂,且区间差异占整体差异的比重较小。接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从全国来看,农民人均收入、老年抚养比和教育水平对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从不同区域内部看,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补贴对东部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对中部地区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是西部地区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积极影响因素,农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对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而财政支出与教育水平对东北地区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產生消极影响。对比分析四大区域影响因素,发现财政支出与财政补贴是造成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4.2 对策建议

4.2.1 尽快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 提高统筹层次,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首先,应尽快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为居民跨地区流动创造条件。其次,合理安排经办机构、经办人员结构,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再次,加快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为制度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然后,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提高办事效率。最后,还应合理布置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安排,拓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渠道。

4.2.2 完善制度激励机制 尽快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过渡。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参保原则,因此,制度的激励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考虑制度激励机制时应从参保激励和缴费补贴激励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要充分考虑对45岁以下参保对象的引导和鼓励,体现出越早繳费,保障水平越高的制度安排。二是缴费补贴应充分体现多缴多补,对选择不同缴费档次的居民实行有差别的补贴政策,提高居民选择更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更多地了解养老理念,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规定。

4.2.3 加强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破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樊篱,为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筹资模式上已经趋于一致,但在筹资方式和保障待遇水平,以及经办服务网络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筹资方式的解决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关键,但由于历史和制度设计的原因,制度衔接进展困难,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多种方式为城乡居民养老提供保障。

4.2.4 差异化策略组合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各个区域应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不同策略。首先,各地区应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增加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注重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其次,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正常增长机制,使老年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再者,东部地区缩小各省之间财政补贴的差距;中部地区应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劳动力向中部地区迁移,增加劳动力供给;西部地区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东北部则要控制高素质人才流失,平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各项目支出比例,提高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既定目标[J]. 理论前沿,2008(18):12-15.

[2]张建忠. 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的思考[J]. 科学中国人,2016(24):227-227.

[3]睢党臣,董莉,张朔婷.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的思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14(7):38-43.

[4]王向华. 浅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山西农经,2016(5):14-19.

[5]唐伟.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73-74.

[6]邓大松,仙蜜花. 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5(9):8-12.

[7]曲鑫.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N].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25):17-17.

[8]邵燕.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228-229.

[9]惠恩才. 多元化投资运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出路[J]. 农业经济问题,2015(9):32-38.

[10]杨斌,丁建定. 经济增长视角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财政责任评估[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37-44.

[11]温海红,师山霞,李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陕西省三市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1):77-83.

[12]阳代杰.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差异研究[J]. 西部财会,2016(4):61-62.

[13]丁芳,郭秉菊. 新农保进城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之收入分配效应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372-378.

[14]张欣丽,睢党臣,董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分析——以陕西省洛南县为例[J]. 西北人口,2014,35(6):83-93.

[15]薛新东,蔡小慎,张瑞丽.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93-97.

[16]齐鹏.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检问題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6.

作者:高显瑞

上一篇:三农问题地位分析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稽核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