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保护论文

2022-05-01

摘要:城市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市绿道的概念及分类,简单描述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的现状,以长沙市圭塘河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反映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中的一些现存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保护论文 篇1:

“国际慢城”中快与慢的辩证法

摘 要:当代生产方式变革造成高速的生产周期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本文从这一现实语境出发,以生态学方法和自然辩证法中快慢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国际慢城及我国第一慢城建设现象背后蕴含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探索慢城模式在生态文明时代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国际慢城;快慢辩证;生态文明

一、“国际慢城”介绍

农耕时代,生产方式按年为时间轴心周转,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缓慢悠闲的生活;大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按小时为轴心周转。市民们遵循机械时间的秩序,按照机器运转的速度快节奏的生活;信息时间的到来使得生产方式按秒为轴心周转,人们的生活逐秒运行。不断加速的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了极度丰裕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梅多斯笔下工业增长的极限和时间的极度压缩,还带来了生态的极度破坏和精神的紧张和焦虑。为此,时代呼唤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呼唤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城镇化模式。因此探讨和实践“慢城”运动,对以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国际慢城的源起

蒸汽机的发明以来,世界的发展一直在加速,我们一直在追赶中。在欧洲后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系列的问题,慢下来并不是缓慢的本身,而是可持续发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诗意的生活。

提出在现代城市中,寻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更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慢市”模式的由来。在欧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的10年里,运动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和社区。

从那个时候开始。慢城的定义是: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在城镇人口500万人,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城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二)国际慢城的宗旨

首先,慢城是一个宜居城市。慢城倡导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和谐相处,要求减少噪音和交通流量,增加绿地和步行区,对当地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热情好客的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实践运用,强调慢城的宗旨是在悠闲生活中对美好生活和生命的体验,而不是像大城市过分追求效率和速度,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奢侈浪费,高能耗、高污染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次,慢城是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城市。”尊重传统,保持传统社区的生活和节奏,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慢城建设的宗旨。慢城没有和其他城市一样。相反,他们保留了当地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自然状态。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品尝当地的美食和小吃,欣赏当地工艺美术品等。

第三,慢城是一个尊重现代化的城市。在奥维托慢城,电瓶车安静地行驶在中世纪的街道,在社区和家庭互联网是非常受欢迎。作为管理人员说:“成为慢城并不意味着回到以前的生活或意味着停止,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二、我国第一“国际慢城”出现

(一)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出现背景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也取得了迅速发展。然而,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也在持续增强,人类对于地球现有资源的消耗量以及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始终居高不下,给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尤其是我国的工业化,在改革开放的近3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300多年(将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这种时间上高度浓缩,必然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造成了城市中的生态困境,如环境污染,雾霾的产生,生态的破坏等等,如何转向城市的生态化,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我们的实际生活。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空间的变迁,使得人文关怀的缺失,历史感的丧失,传统的丧失,新城市人找不到城市的归属感。就像你站在一个高大辉煌的建筑物面前,感觉自己的渺小,昨天散步的湖泊一夜之间成为别人的私家园林,当大家都在改善居住条件,私人空间变的越来越宽敞,越来越舒服时,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城市却让我们变的越来越压抑,更谈不上舒适和亲切。

当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凸显的时候,国际慢城来到了中国。提到我国第一慢城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就不得不提安杰罗瓦萨罗,他是意大利波利卡的市长,同时也是世界慢城联盟副主席、国际部主席。他当时浏览了高淳的桠溪之后,特别惊讶:“慢城的理念这里完全符合。”在2010年的11月南京高淳区桠溪慢城成为中国第一个慢城。我国慢城的出现,即是国际慢城运动智慧的选择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当代中国应对快城建设的困境的一种空间形态的智慧选择。源自这次偶然邂逅,但是偶然中又存在必然性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城市的机遇也是这样,南京高淳荣获“国际第一慢城”是当之无愧的。

(二)城市精神契合慢城标准

1.慢城标准与最美乡村偶合

“维持和保护纯净的自然环境”是国际慢城公约之一,高淳在长江沿岸的中国最美丽的村庄,具有五分田、两分水、三分山的美景,城市森林景观融为一个整体,让这个城市具有江南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高淳县桠溪镇,这里有其独特的环境优势,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这个地区人口约200万人,沿路鸟语花香,郁郁葱葱,时而穿林越山,时而依山傍水,充满田园风光,不仅能让游客体验赏竹观松,登山揽胜的乐趣,也能让游客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把酒话桑麻农家情调。桠溪慢城有着德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那里的人们注重保护生态。

2.慢城标准与绿色经济吻合

慢城市并不意味着不在发展,而是提倡人们保持传统社区生活和节奏,在国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高淳追求“绿色崛起”、“宜居城市”的计划是相吻合的。在投资过程中,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坚决规定限制,对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行业,为这些行业提供经济保障,然后加快发展。在产业布局中,加大庇护村落生态风采,杜绝处处乱开辟。

3.慢城标准与文化保护融合

高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着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国内的薛城文物就具有6000多年历史了,伍子胥在高淳挖掘出世界第一个人工运河——胥河,周瑜在高淳操练水兵。吴风楚韵的历史文化遗产,高淳创造了一个古朴完整的民风。“大马灯”、“跳五猖”“送春”等这些古老的文化活动在高淳的传承,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是迎合慢城倡导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理念。

三、“国际慢城”建设的生态底蕴

(一)慢城建设是人类生态意识重新觉醒的标志

建设“慢城”绝对不是放慢了快乐的生活方式,也不是说落后的农村生活,而是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通过建立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摒弃城市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炫耀性消费,高污染、能耗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慢城所倡导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理念为中国慢城建设定下了生态意识重新觉醒的基调。来慢城旅游的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加强。只有具备了这种生态意识,我们的世界才会绿起来。

(二)慢城是符合生态学规律的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学规律是指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联系,包括各类型的生态系统、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

提倡慢城的生活的理念实质是对生态学规律的一种正确认识。在慢城的空间里,任何事物是适应环境规律的,尊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尊重大自然的气候变化,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前提,不破坏这些大自然给与我们东西,和大自然共享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按大自然规律出发,顺应自然,人们生活的更加舒服和惬意。

四、“快”节奏推广“慢”城建设

(一)快与慢的辨证关系

当人们越来越忽视身边的风景,没有时间去顾暇一年四季的变化,没有时间去倾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当停下脚步,疲倦、苦闷席卷而来,突然发现没有地方可以让心灵去休息,整个城市充满着忙碌的味道,心灵的港湾得不到释放。这时候“慢城”的出现让让人们看到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快和慢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快与慢的关系体现了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慢往往是一个矛盾体,“快”往往会和急躁、盲目结合在一起,如果一心只是图快,就会造成负面后果。“慢”确是感觉懒散、不求上进。他们是相互矛盾的,也是有机的整体。当快到一定程度造成不好的影响,只有慢下来,才能对此进行反思、反省,杜绝这种后果的出现。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城市模式,其强调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与体会生命的意义。

(二)慢城精神与发展模式

不必说的是国际慢城扩大了高淳的知名度和声誉,也不必说人们因为那里的环境,确切的说桠溪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桠溪之所以在生态文化保护方面做得很好,是因为高淳人高度重视生态,注重保护文化。这也是非常契合慢城市精神。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大都地方政府把GDP当作最大乃至独一寻求的目标,高淳人把青山绿水看作是本身最大的宝物。从每个高淳人的心目中就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拒绝高污染企业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决定在快与慢的抉择中,高淳人选择了快与慢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慢城精神与发展模式。

(三)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慢城的模式,是一种利用地方资源、传统的文化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城镇风格。慢城并不是慢效力,它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慢城更不是放弃现代科技,它钟情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

慢城是可以复制的,但又是不可复制的。慢城给新城镇建设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他平衡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中小城镇都可以以这种新的模式为开始发展,都可以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但是慢城又是不可复制的,每个慢城都有每个慢城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不可千村一面,做出自己的个性,做出自己的特色。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1)发扬和挖掘地方乡镇个性。乡镇的文化内涵是具有吸引力的,可以让人乐不思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为基础,根据慢城的原则,支持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工艺,环境生态的保护。

(2)保留城镇的原始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的农产品特色,打造互联网社区,让更多人了解慢城。他并不是摒弃现代科技,而是利用科技手段使得生态、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地方特色,提倡纯粹的生活,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验自然生活在生活的悠闲生活中的意义。

(3)建立绿色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优先发展公交专用线;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限制汽车的数量和使用,促进小汽车的紧凑型和混合型的使用;对车辆噪声的限制;实行绿色节能灯和尽可能削减霓虹灯的污染。

(4)发展绿色经济。引进最美乡村提供经济保障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在产业布局中,加大保护乡村生态风貌,杜绝到处乱开发。

(5)发展休闲消费,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原始风貌,适度的发展旅游业,既打响了乡镇的名声,又可以吸引一些环保企业的投资,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用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五、总结

到现在还有人说,高淳成为国际慢城是一次美丽的意外,也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但是有句老古话说的好,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国际慢城之所以选择高淳桠溪这是西方慢城运动的丰富和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对当代中国应对快城建设困境的一种智慧选择。慢城模式,是一种利用地方资源、传统的文化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城镇风格,对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在“慢”中感触感染天然与人类的协调共生、追求经济与民生均衡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克劳斯·昆兹曼著,邢晓春译.慢行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0,(3).

〔3〕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1,(4).

〔4〕刘兵,李正风.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张妙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保护论文 篇2:

以圭塘河绿道为例的长沙城市绿道建设现状初探

摘 要:城市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市绿道的概念及分类,简单描述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的现状,以长沙市圭塘河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反映了长沙城市绿道建设中的一些现存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主张长沙市圭塘河绿道建设应该重视节点,注重线性,形成片区,构成一个“点”“线”“面”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绿道慢行系统,并对未来绿道系统规划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绿道;绿道系统规划;长沙圭塘河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相结合,以求达到平衡之效,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也相对应地提升,居民对于绿道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同时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景观设计中,绿道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与人为开发景观节点或者自然山林公园等绿地相串联的一种线性绿色走廊。绿道根据其规划空间尺度,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形态模型,相当于一条线状链条连接着城市的各个绿地节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慢行系统,构成由“点”-“线”-“面”三要素相辅相成的城市整体布局。连通性和可达性是其主要特征,同时兼具供本地市民健身休闲及外来游客感知区域文化特质之效。

一、城市绿道功能

城市绿道是具有连通性、能保护自然生态、供人们休闲游憩,蕴含历史文化的慢行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绿道有序地串联着各个城市节点,使生态块不再孤立,形成统一的网络体系。同时,将公共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等相互连通,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公园等公共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利用率。人们参与到绿道中,步行、骑自行车等锻炼活动都提升了绿道的环境交互性,而且建立起连续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利于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

(一)城市绿道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城市绿道可以分为下列5种类型:

表格由作者自己整理

二、长沙的绿道建设现状

随着长沙市现阶段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一味地加快脚步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许多市民开始重视身体和内心的和谐,想要回归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长沙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岁月的积淀。引入城市绿道概念,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串联风景名胜景点,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地域特色,也能加强居民归属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和模范作用。

长沙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在绿道中进行体育锻炼、休闲游憩等活动,通过人与自然的交互,工作压力可得到有效地缓解和释放。长沙城市绿道系统正在整体地优化整个市区的道路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较完整的慢行系统(图1)。长沙拟建城市27条绿道,按照长沙市2014-2016年城市绿道工程实施计划,长沙将建成城市绿道206.55公里。截至2016年5月底,已建成15条,启动建设193.65公里,其中已完成130.05公里[1]。

三、长沙圭塘河绿道概况

(一)现状分析

圭塘河是长沙唯一的城市内河。圭塘河发源于长沙县跳马乡石门村鸭巢冲,于洞井镇洪塘村上坝桥流入雨花区,由南至北流经雨花区洞井镇、雨花亭街道、圭塘街道、高桥街道、黎托乡,在黎托乡花桥村老鸭嘴汇入浏阳河。圭塘河全长28.3公里,其中雨花段20.6公里。圭塘河现有绿道位于雨花区圭塘河中游,北起香樟路,南至湘府中路,总长3200米,沿河展幅约200米,总占地面积1959亩。

笔者实地调研了长沙劳动东路至人民东路沿圭塘河西路一段(图2)。

(二)现阶段存在问题

1.圭塘河需治污清淤

圭塘河流域从航空路到长沙大道段,约长2公里,沿途可常见各种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污染。垃圾和污染主要来自于附近生鲜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餐饮行业、周边学校等公共区、沿河居民区等。城市生活垃圾占主要部分,包括食物垃圾、纸屑、塑料、陶瓷、粪便、杂品等。其污染表现为居民区河段的生活垃圾乱堆放(图3)和圭塘河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水面整体泛黑(图4)。因此,加强固液体废弃物的排放管理和河水淤泥治理是圭塘河绿道建设的重点。

2.后期管理维护需加强

劳动东路与火星大道交汇处的华雅生态园,紧临体育新城,是长沙市多功能旅游、体育、娱乐休闲生态园,整个园区山水相映,景色俱佳,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但现在由于后期的维护没有跟上,多处的园建设施已经出现破败损坏现象(图5),且无人维修。有些植物的长势不佳,甚至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图6),也无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整形修剪。因此,为了保留较好的景观延续性,还需要后期的专业人员对现有的华雅生态园中的植物及建筑景观进行修缮和维护。这就说明,圭塘河绿道建设不仅是前期的投入建设很重要,后期的维护修缮更重要。

3.功能需生态多样系统化

长沙现阶段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面临巨大的压力,绿道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可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圭塘河周围的公园、广场似散落的珍珠,零星布局缺乏秩序,而圭塘河绿道就是能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项链,经过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城市绿道系统。

城市绿道应同时具备生活休闲、游憩活动、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就目前圭塘河华雅生态园的绿道建设情况而言,现有的绿道功能较为简单。考虑了道路的连通性,但植物绿化品种较少,景观园建设施内容不够丰富,且人工痕迹较重,遮盖了原本的自然气息,单纯强调园林美化,追求观赏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这与人们崇尚自然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在圭塘河绿道建设中,不仅仅要注重绿道近期的景观效果,也要考虑到整个区域范围内物种的自然演替效果。绿道的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系统化的,能够作为城市生态构架支撑生态系统,既能满足人们游憩需求,也具有沟通交流的空间,风格整体统一而又具有多样化元素融合的绿色廊道。

4.公共设施配置需合理化

长沙圭塘河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滨河路段垃圾桶、公共厕所较少,且个别垃圾桶的摆放朝向欠妥(图7)。避雨设施的服务范围不够,有些路段绿道沿线的休息座椅数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而有些路段则座椅简易摆放,明显随意堆砌,间距不合理(图8),而且调研的整段绿道中几乎没有健身器械的配置。炎炎夏日,温度很高,但有些路段却缺乏高大乔木的遮荫,人体直接暴晒在强烈的光线之下,不适之感倍增。沿车行道的垃圾桶位置摆放随意(图9),经过观察,使用率非常低。总的来说,长沙圭塘河绿道现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使用功能性方面也有待提升。

5.景观设施需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现在长沙市中各个绿道建设其实都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每段绿道对于市民的吸引力。城市现有的形态都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文化沉淀积累而形成的,在长沙圭塘河路段绿道的建设中,笔者认为绿道景观的建设应当与雨花区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展现出雨花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绿道北端附近的马王堆汉墓的古文化元素,以及绿道南端的长沙植物园特色,加以融合运用到景观小品或提取成为景观要素,使圭塘河绿道能够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使之成为雨花区的标志印象,从而形成长沙市的一张新名片。

四、长沙圭塘河绿道营建对策

(一)重视节点

节点在绿道中承担着集散服务的作用,是人流集聚的重要之处,所以圭塘河绿道在进行建设的时候,节点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重点。圭塘河绿道节点在设计和选择材料方面都应该充分突出圭塘河的特色,从细节之处来体现文化内涵。例如景观小品及浮雕纹饰等,应尽可能从时代背景等方面挖掘出古建筑遗迹的符号文化内涵,反映出历史韵味。使之展现出雨花区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历史沿革,突出雨花区域的人文积淀,不仅能成为一个区域的新窗口,更能成为整个市区及省区的特色绿道,对于其他绿道能起到先导和借鉴的作用与意义。

(二)注重线性

绿道是为人们提供靠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串联城市和乡村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3],这个系统是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很大作用。但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连接各部分的重要廊道却在建设中被忽略[4] 。绿道慢行交通便于供城市居民无缝连接公共交通系统,利于为非机动车提供相对安全独立的行驶空间,有助于给步行者营造舒适的林荫空间。长沙圭塘河绿道建设应注意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形成综合慢道,以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配置道路的绿化,使之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绿廊。植物选材上应注重保持原有绿色植物,适量增加观色赏形的颜色树种。总的来说就是,在保护原有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破碎零散的绿地资源,形成线状的绿廊系统,营造舒适的绿色廊道,力求有助于长沙市民出行圭塘河绿道时能够达到视觉及其他感官上多层次多方位的感知效果。

(三)形成片区

长沙圭塘河的绿道营建应当注意用线将点串联形成整体的片区。将整个圭塘河区域内的著名建筑、历史景点、社区公园、城市广场等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把雨花区的区位优势转化成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一个可供游人休闲娱乐的“慢生活”系统。营建立体式的绿化景观系统,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做到人车分流,结合生态环境,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交通体系。政府为绿道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居民参与和使用,人是环境中的主体。让游客在步行或者是骑行圭塘河绿道所在的雨花片区过程中,能连续愉悦地体验到与环境互动的趣味,乐享生活,对于提高整个片区内的生活品质及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五、结语

城市绿道在生态休闲、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大价值。绿道作为一个可持续且完整多功能的线性慢行系统的特定空间。绿道网络需要与尊重城市生态本底,注重与城市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同时绿道网络也可发展为城市的骨架,重塑城市的空间结构。[5]

目前,我国绿道的景观设计系统尚不完善,因此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长沙市的绿道建设更是有利于长沙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从人性化和文化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挥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加快长沙圭塘河绿道营建速度,有利于带动雨花区的发展并连接呼应其他片区的绿道,从而有助于整个长沙市的生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605/2016053109

52285607001.html.

[2]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 (2012-2020 年)[Z],2014,(01):27.

[3]孙奎利,吕扬.浅谈国外绿道建设实践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 (04):73-75.

[4] 徐晓波.城市绿色廊道空间规划与控制[D].重庆大学,2008.

[5] 李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乡一体化绿道网络规划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谢丹 龙岳林 肖云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保护论文 篇3:

桂林市交通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堵塞、秩序紊乱、事故高发频发等交通问题呈普遍之势,严重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学习借鉴中外城市交通治理的先进经验,全面分析了桂林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包括优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桂林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交通法制建设、打造交通共同体治理体系等,以期为中小城市交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问题;治理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堵塞、秩序紊乱、事故高发频发等问题成为中外不少城市的通病,这些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城市运行成本,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加强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探索,学习借鉴中外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本文以桂林城市交通为例,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借鉴,提出治理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相应对策与措施,以期为中小城市交通问题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也从实践中获得不少交通治理经验。到目前为止,虽然并未寻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但前期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从不同层面为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冰(201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深刻剖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表现形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1]。蔡云楠(2017)针对城市内老旧小区给交通带来的困扰进行了研究,认为许多大城市通过拆除重建老旧小区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做法虽立竿见影,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对于资金欠缺的城市而言显然不适合。故其提出“微改造”的创新思路,主张针对不影响城市整体格局的老旧小区,在保留其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有机修补和开发利用[2]。陈铭(2015)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主张大力实施低碳化城市交通,并以苏州市为例从低碳经济—低碳物流—低碳交通三个方面实证论述低碳化交通战略发展模式[3]。刘治彦(2011)就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其内在成因是人们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间的不匹配,并提出了缓解和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相应对策[4]。国外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W·wen(2008)从智能化交通管理出发,提倡建立动态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通过研究各大路口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从而智能控制红绿灯通行时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5]。Wang(2013)从城市土地再开发的视角探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认为城市土地再開发过程中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问题是导致交通拥堵的真正原因[6]。Murashige(2011)认为通过实施容量管理、需求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7]。Sun Ye(2012)提出新加坡和伦敦实施的拥堵收费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该政策的实施应以科学规划、公众支持以及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前提[8]。

在实践层面,国内外一些城市的交通治理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新加坡大力推进智能交通与法治交通建设,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交通信息管理为中心,将公共交通系统、路况信息管理系统、道路电子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等进行了整合集成,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柏林通过实施科学严谨的管理,建立了高效有序的城市交通体系,主要体现为交警部门办事高效严谨,科学化、人性化地管理停靠车辆以及注重司机和行人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巴西的公交优先经验得到很多国家的推崇,即将现有的公交系统改造成现代化的快速公交系统(BRT系统),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保证公交优先的措施得到具体落实。我国一些城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交通治理措施。如香港特区打造完善交通网的做法;青岛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各个红绿灯路口采取“量身定做”的配时方案;成都坚持“兴公交、兴慢行”并携手百度地图启动“互联网+交通拥堵治理”的战略合作模式等,都是可资借鉴的做法。

二、桂林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旅游名城,城市坐落于风格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之上,道路、居民点等大多依山体、水系而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独特风格。长期以来,主体城区大致沿漓江两岸呈南北向分布的长条形格局,作为主干通道的中山路、环城路(包括东环城、东环二路、环城高速)等也主要呈南北走向。另外,为保护自然景观的视廊不受破坏,主城区内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与旅游业的发展,老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形成市区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与行人、游览路线与市民生活轨道交叉混杂的复杂局面。按照《国务院关于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的批复》意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指示要求,桂林城市发展要贯彻“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方针。正在建设中的临桂新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体现了“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先进理念,吸纳疏解等功能正在形成,而桂林老城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付出了不懈努力,但交通疏导与管理的压力依然较大。桂林市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城市规划整体性不够,对道路交通设计缺乏前瞻性及充分论证

桂林市老城区格局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鉴于财力与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设过程中整体观念不强,缺乏前瞻性及充分论证。近年来,城区人口的增加与交通工具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给建立在非机动化交通基础上的原有城市格局带来巨大的挑战,出现了城市框架小、人口密度大、车流人流拥挤不堪、行车停车难、路网调整与优化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医院、商场、汽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与设施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于中心地带,在车多人密的交通现状下弊端日益凸显。另外,在老城区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许多建筑物、公共设施下面没有开挖地下停车场或地下室,道路的设计也没有考虑当今的快速通道需求等等,从而形成空间紧张、交通拥挤的尴尬局面。

(四)大力推广自行车与步行,积极促进慢行交通发展

桂林市以旅游城市著称,非常适合发展慢行交通。应根据桂林市的特点,针对不同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策略,如围绕景区和市区河道规划和建设自行車专用道和人行道,完善自行车交通相对应的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自行车+步行的慢行交通系统。大力推广慢行交通发展,有效疏导机动车交通,加强交通管制,重点解决机动车停车以及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接驳问题。首先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桂林市土地规划相一致,设立专用的慢行通道,建设完善匹配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其次,保证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均属于绿色出行方式,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部分交通问题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最后,政府应大力推广慢行交通的出行方式,鼓励市民出行向慢行方式转移。

(五)营造交通安全文化氛围,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桂林市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要加大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台、电台、海报等传统媒体,结合微信朋友圈、微博、移动传媒、自媒体平台等新兴传播方式,普及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持续开展交通教育活动。其次,提高交通教育校园普及度。交通教育不仅要从成人着手,更要从小抓起。要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交通教育的普及度,抓好交通教育工作,通过交通安全课、交通报告会、法制教育等形式,增强学生们的交通意识。再者要提高驾驶员整体素质。交通部门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再教育工作,还应有计划地组织交通警察进行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考核。驾驶培训机构应培养学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升学员文明驾驶的素养。

(六)加强交通法制建设,打造交通共同体治理体系

实践证明,城市交通是否有序运行,一方面与交通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有关,另一方面与交通参与者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以及交通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执法有关。要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交通治理中的作用,交通秩序管理成功的案例皆是能够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约束、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首先,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路。提议桂林市制定地方性道路管理法规、规章或地方性道路交通条例,构建完善的道路交通法规体系。下大力气整顿桂林市道路交通秩序,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以严管高压态势整治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切实树立好交通执法的权威。其次,强化交通执法监督机制。应加强对交通执法的监督,着重加强社会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执法公开和社会评议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应培养居民的交通共同体意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交通治理中来,并充分发挥企业等组织的协同作用,构建现代交通共同体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冰,周俭.从社会发展看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治理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7):107-111.

[2]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4):29-34.

[3]陈铭,孟咏文.低碳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基于苏州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235-240.

[4]刘治彦,岳晓燕,赵睿.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成因与治理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90-96.

[5]Wen W.A dynamic and automatic traffic light control expert system for solving the road congestion problem[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4):2370-2381.

[6]Wang Y,Zhu X,Li L,et al.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ffic Congestion under Urban Land Redevelopment☆[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6):2164-2172.

[7]Murashige Y.Countermeasure Strategies against TrafficCongestiononMotorwaysinJapa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16):110-119.

[8]Ye S.Research on Urban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Charging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Physics Procedia,2012(8):1567-1572.

[9]石飞,王炜,陆建.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4(06):76-77.

[10]张敏锋,黄春松.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及发展方略——以漳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0(3):49-52.

[11]龚勤,沈悦林,陈洁行,等.低碳交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10-114.

作者:赵相忠 王丹 商紫慧

上一篇:前沿物理教学文科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八年级思品课导向网络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