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其他中间类型的汇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成为本次汇率改革选取的目标。汇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浮动汇率制度。关键词: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汇率目标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 篇1:

人民币区域化与香港汇率制度的未来选择

[摘 要]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日益密切,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受到巨大挑战。在短期,香港应该继续保持联系汇率制度,在长期,香港应该放弃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与人民币一体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 联系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景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能否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呢?

首先,人民币的区域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中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出现了长期的“双盈余”,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欧的贸易仍然有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的巨大潜力。这种趋势是长期的,中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人民币对美元存在长期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升值,从静态来看是对经济本身是不利的,这使得中国的很多企业面临着调整其出口产品结构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往往会转化为中国的就业压力。但这却为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这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务。同时,中国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也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由政府担保的证券,当国际市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数量不断增长时,人民币就逐步成为国际金融机构乃至各中央银行增值和保值的金融工具,人民币就会逐步成为世界上相关的金融和实务交易的主要计价单位。

其次,人民币国际影响的扩大。仍在蔓延和持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范围内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有效说服外商接受采用人民币计价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欧元、日元也将保持一定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警惕的是,美联储如果持续采取降息政策,将名义利率降低至零的水平,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加剧石油价格上涨,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将面临衰退局面,资本回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包括流入中国的热钱都可能因此而流出,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外部经济体的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扩大国际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创造了一定条件,提供了战略机遇。

第三,东南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中国对外贸易的60%以上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的,其中,52%左右是在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体对境内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从而为人民币在该区域内作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并率先成为关键货币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

第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

二、人民币区域化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影响

香港属于小规模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商品及服务贸易总额约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情况下,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于美国大致稳定的货币环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和合同的缔结以及国际资本的积聚。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汇集,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而自从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美国的经济不断下滑,美元币值不稳定,这直接影响到港币和经济的稳定。

自从08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充分显示官方有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并且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以人民币债券为突破口,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继而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与投资货币,实现区域化。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还是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钞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由兑换,银行、找换店开展人民币现钞兑换,银行还开展了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信用卡的支付业务。人民币在香港甚至已开始作为储备货币,用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投资,如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已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所以香港应首先成为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而后建立成清算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人民币、港币、澳币的事实上一体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选择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不仅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世界上第六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甚至于帮助香港超过日本和新加坡。

三、香港未来汇率制度的选择

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应任何经济体系,一个经济体不管推行何种汇率制度,都必须适应与其整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人民币区域化的趋势,对香港未来汇率制度选择,首先是在短期和长期的选择,对于这两个时期汇率制度的选择,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至于中期的汇率制度选择,学术争议比较多,本文对此作比较详细的综述。

1.香港汇率制度在短期和长期的选择

短期内,联系汇率制有着极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而香港作为一个受外部影响很大的小型开放经济体,保持汇率制度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联系汇率制度给香港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是短期内继续实行联系汇率制的根本原因。仅从纯经济意义上的成本——收益权衡,香港兴许现在就应该放弃联系汇率制度。没有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制度变迁成本,这种成本首先是有盯住汇率制度的“路径依赖”惯性,使得放弃它的机会成本太大。其次是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境内不同经济主体产生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由于坚守联系汇率制有利于大动产所有者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产免受汇率贬值引致的损失,这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汇率制度变迁需要付出很高的政治成本,最后是国际游资的环伺。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游资在香港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它们并没有死心,时刻虎视眈眈联系汇率制度,稍有机会就会发起新一轮的攻击。综合考虑以上情况,联系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应该继续保持。

长期,港元应该与人民币一体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因为:首先,香港的经济从长期看将会跟大陆联系更为紧密,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港元应该与人民币一体化。其次,居民对港元信心的问题。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使其在长期内成为世界上强大的经济体,如再加上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原有的障碍被扫清,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使得香港货币的经济基础与信心基础完全的统一,香港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2.香港在中期的汇率制度选择

浮动汇率制度实施的首要条件就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理论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二是理性预期理论并不排除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不排除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值偏离实际值。但是,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如果人们的预期行为遵循理性预期,则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为优,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无维护某一汇率值的义务,因此,作为理性预期的社会公众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买卖外汇,确定均衡的汇率,即使存在汇率超调,也会迅速恢复外汇市场的均衡。香港虽然没有达到理性预期的理想状态,但也可以认为是次优状态。

(1)香港是一个崇尚自由的经济体,历年世界竞争力排名中,香港都是名列前茅,自由竞争在香港有着悠久的传统,自由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信息畅通,这也是理性预期形成的必要条件:香港有着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着产生理性预期的环境,还要有理性预期的人。人们有能力认识业已存在的种种信息,这样才能形成理性预期。香港经济发达,人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总体素质比较高,相对而言可以认为近似达到该条件。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理性预期的先决条件全部实现,只要接近就可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已有的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香港完善的金融体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完善的金融体系,短期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和期权市场都存在。这为实现理性预期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汇率发生非正常波动超出人们的理性预期时,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判断,通过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交易而获利,并在客观上使汇率回到理性预期的水平。在直接标价法条件下,当汇率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理性经济人将买入远期外汇合约和期货合约或者买入外汇看涨期权;当汇率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理性经济人则卖出远期外汇合约和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跌期权。在这种市场力量拉动下,非正常波动将被熨平,汇率在正常的区间内浮动,这可以有效避免浮动汇率所带来的非正常波动的缺点。

(3)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既有横向的成功参照,也有纵向的成功经验。新加坡与香港一样也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它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取得了成功。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新加坡也成长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浮动汇率制度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纵向上,香港在1974年11月26日~1983年10月17日之间就是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在最初运行的28个月内,浮动汇率制度运作的相当好。后来的解体是由于多重因素所致,这其中包括国际经济因素,如石油危机等,但使其被联系汇率制度所取代的决定性力量是政治因素。这些说明,香港实行浮动汇率制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4)香港在中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将来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积累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将成为世界上主要货币之一,而世界上的主要货币都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也将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必然的汇率制度选择,这跟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情况相称,符合国家利益。从一种汇率制度转变到另一种汇率制度是要付出成本的。通过香港中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降低汇率制度变革的成本。由于在长期,随着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的不断融合,港币与人民币一体化是其惟一正确的选择。基于这点考虑,香港中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使人民币走向国际主要货币的过程更加平稳,成本更小

四、小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大幅提高,香港和内地经济日益密切,现有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短期,香港汇率制度仍是联系汇率制度,但必须优化更加灵活,以适应香港经济发展,保持香港稳定和繁荣。在长期,港元将与人民币一体化,走向统一货币,放弃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穆怀朋:《香港经济与金融:回归后的调整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林斐婷:《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及其前景分析》,当代经济,2008.6

[3]张礼卿 孙志嵘:《区域化的收益与代价—兼谈人民币周边流通和区域化》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1

[4]邱兆祥 何丽芬: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中国金融,2008.10

作者:唐静武

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 篇2: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具体制度选择的认识

摘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其他中间类型的汇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成为本次汇率改革选取的目标。汇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汇率目标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 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3. 现行汇率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

(1)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意味着人民币将逐步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由于我们参照的货币实行的均是浮动汇率制度,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变动频率与幅度都增加,这会给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汇率风险。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三项政策目标金融安全、出口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完全顾及。而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发育还不完善等现实,又要求目前的汇率政策必须有所侧重。

(3)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由于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浮动,汇率变化的幅度被限制,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因而难以有效调节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还有可能引发操纵汇率之嫌,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币具有区域货币功能后就应该再次调整。

二、 对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认识

在本次汇率改革前,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类的货币制度特征的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改革的选择目标。从实践看,这种方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在于:

1. 从理论上看。首先提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弗来明认为一国也许会希望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或接近于某一“目标区”内,如果实际汇率的波动超出了这个目标区,该国就应调整政策使汇率向目标区内移动。后来,克鲁格曼进一步将汇率目标区模式化,提出了汇率目标区模型,威廉姆森进一步发挥了汇率目标区理论,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什和帕克将这一思想近年来的发展称之为BBC规则。为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货币当局要设立一个基础均衡汇率以便同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的长期趋势相适应,并且围绕这一可调整的均衡汇率设定较宽波幅,达到一方面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一方面使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之目的。但基础均衡汇率计算很困难,而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将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此外,汇率目标区体系应包括哪些货币,其宽度和调整频率应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好解决,或确立起来具有很大随机性。

2. 从我国实际看。汇率目标区制度在我国实行有三大难题。(1)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中心汇率难以确定。(2)资本流动性和投机冲击难以抵挡。(3)我国不满足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三个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同国家的目标值一致;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值必须与国内宏观经济均衡相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3. 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崩溃的全球性的汇率目标区—布林顿森林体系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性汇率目标区—欧洲货币体系下的欧洲汇率机制是最著名的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布林顿森林体系无以为继,最终崩溃。欧洲汇率机制运行中也是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成汇率目标区,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与调节机制是无法与欧洲汇率机制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类似于汇率目标区制度的中间汇率制度在中国是难以实行的,它既不会成为当今的选择,也不会成为汇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选择。

三、 对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认识

1.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均衡汇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不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有超额需求的问题,外汇资金的利用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从而更有效率。二是由于汇率决定于市场的供求,资本的流出入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有了较大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汇率水平的升降能够自动的调节国际收支使之达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减少了中央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三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呈连续、轻微的态势,投机者的获利空间狭小,使投机行为相对减弱。

2.我国还缺乏将单独浮动制度理论上的优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优点的实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就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的流动性将随之增强,其结果对我国的货币供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如果贸然采取一步到位的汇改策略,走上浮动汇率的道路,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着汇率的过度波动或汇率的易变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且使经济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强。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之所以出现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由于人们对货币供给、实际收入的预期决定着当前的汇率,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汇率就会表现出易变性,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会大大超过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的波动幅度。依据该理论,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稳定的,汇率就应当是稳定的;而事实上则是,在大多数预期稳定或预期较大稳定的情况下,汇率仍然是易变的。因此,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外汇市场调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较深,需要充分利用汇率机制调节作用的国家,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剑,徐康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东南大学学报,2004,(6).

2.裴平等著.国际金融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许崇正.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中国经济问题,2004,(4).

作者简介:于润,南京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刘兵,滁州市委党校讲师、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硕士生。

作者:刘 兵 于 润

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 篇3:

进一步开放条件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开放的条件下,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的矛盾或不可持续性,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学术界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的各种理论争论,最后提出了在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的我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进一步开放;汇率制度创新;汇率目标区

[文献标识码]A

喻海燕(1970—),女,厦门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及台港澳东南亚金融。(福建厦门 361005)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该制度是在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基础上形成的。从实际运作来看,现行汇率制度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2006年底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又面临进一步开放的经济环境。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在进一步开放条件下呈现出了它的一些不足,与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的系列市场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1]。在此种背景下如何突破现行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已成为迫切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可持续性

WTO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面临的进一步开放的经济环境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的开放度增大,中外经济更加互为交融,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二是资本流动性将加强,机构竞争更加剧烈,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加大。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安排的特征来看,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与进一步开放条件的要求已产生摩擦或矛盾,具体而言:

(一)现行汇率制度与进一步开放条件下资本充分流动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已异化为钉住美元为主的固定汇率制度[2]。人民币汇率相当长时期都保持在1美元兑 8.27~8.30元左右的水平,波幅不超过120个基本点,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使人民币汇率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即便经过了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不大(见表1),没有真正反映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宏观基本面变动而波动的特性。

根据Paul Krugman的“三元悖论”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3](见图1)。进一步开放使得资本项目管制放开已成为可以预期的政策目标,在此情况下要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必须趋于更加灵活。事实上,我国近几年在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情形下,由于实际采用钉住型汇率制度,中央银行被动干预已使国内政策的执行成本加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了约束和影响[4]。同时,由于货币对外价值很大程度上与所挂钩或参考的货币存在紧密的联系,被钉住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或汇率政策。一句话,现行汇率制度实质上还是钉住美元为主的钉住汇率制度,与资本(充分)流动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相矛盾。

(二)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与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的市场化要求相矛盾

现行汇率制度融入或体现了政府浓厚的管理意识,从而使得汇率形成机制也具有较大的缺陷:第一,市场参与主体很有限。局限于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交易现实,使得参与主体无法真正做到多元化;第二,从根本上讲,仍实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使得人民币难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的汇率水平,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第三,交易工具的有限性,也使得市场灵活性和流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降低了外汇市场的吸引力。这种汇率形成机制,与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的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例如,目前WTO后过渡期已结束,外资银行已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资格,它们可以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并享有国民待遇,它们将在各方面与国内银行展开竞争,现存的以会员制为主体,封闭的银行间汇市也因它们的更大范围的进入,逐渐走向开放;同时,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将逐渐加强,最终使人民币成为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使银行、企业和居民意愿地持有外汇。为防范汇率风险,也必然要求外汇交易品种的多样性发展,这就与当前交易品种的单一性相矛盾。因此,在金融进一步开放的条件下,现存的汇率形成机制将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强制性结售汇到意愿结售汇,从单一的交易品种到多样化的交易品种,已势所必然。

(三)现行汇率制度与进一步开放条件下有效防范风险的要求存在差距

现有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功能被弱化,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最突出地表现为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企业在经营与投融资活动中很少考虑与顾及汇率风险,并造成了风险的累积,而这些风险的累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此外,“抑制效应”和“暂时性钉住”(temporary peg),给投机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鼓励了非稳定性投机,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了汇率制度变迁的经济成本。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与现实争议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并将继续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早期的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优劣的争论到20世纪50、60年代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从开放条件下Mundell-Fleming模型到汇率目标区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不断发展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金融危机,围绕着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如何选择及其现实选择中的困境,又出现了“中间制度消失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汇率制度选择理论[5]。

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国内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观点与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是具有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中间性汇率制度应当消失或正在消失(王学武2000,汤弦2001,张志超2002)。有人从中国改革开放过渡时期,两极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均衡调整存在缺陷角度出发,认为“BBC”等(即目标区、一揽子货币和爬行式调整等)中间汇率制度对有效和稳定的均衡调整才是最合理的[6],其中,冯用富(2001)、杨柳(2001)认为中国渐进性的汇率制度改革符合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向浮动汇率过渡的最佳选择;胡祖六(2000)认为中国能够有序地退出当前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向管理浮动汇率制过渡;史晋川、沈国兵(2001)运用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变量标准,通过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与其合意的汇率制度完全不符,东亚货币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无非是货币当局在实际中重归真正的管理浮动”;孙立坚等(2002)认为,资本流入对本国经济的动态影响会引起本国经济的波动更为明显,为了防止货币危机,应该选择目标汇率区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还有人从“区域汇率制度合作”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仇海华(1999)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来创造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环境;张斌(2003)、李飞等(2001)认为东亚发展中国家应成立“亚元区”,在区域内实行相对固定汇率制。

此外,学者们还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不同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了比较。朱孟楠、林莹(2002)通过实证得出中间汇率制度的确比角点汇率制度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并指出,从长远观点看,人民币汇率制度应向浮动汇率制度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随着体制和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不断进行转变,趋势是日渐灵活,并最终选择完全浮动。张志超(2002)、余永定(2003)从“害怕浮动”角度,解释了为何一些归类为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由于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而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的原因。朱孟楠、余玉平(2006)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害怕浮动”的原因,并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害怕浮动”是在现有经济形势下,作为汇率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和作为汇率制度需求者的微观经济主体的一种理性选择,虽然害怕浮动对于现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有其必然性;但是,从长期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在汇率选择上将最终由“害怕浮动”转为“选择浮动”,我国可以先实行并完善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到条件进一步具备时再选择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7]。孙立坚,周赞,秦培景等(2005)则利用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证明目前有管理的一篮子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利益,并提出在中国形成了成熟的资本市场,并且资本市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后,中国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应该放弃有管理的汇率制度,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和争议还将继续,但就人民币汇率制度本身发展的方向来看,理论界几乎达成共识,即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更具有灵活性。

三、进一步开放条件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应对策略

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必然有它的基本要求:(1)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降低或直至为零;(2)国内中央银行的货币主权部分地转移至一个统一的区域性金融组织,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3)在资本流动不断加强的前提下,诸如汇率制度等经济制度也趋于更加开放与更加灵活;(4)一国货币当局或国际金融经济组织不断健全制度与运行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爆发。显然,当前我国汇率制度的安排与这一基本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并根据我国的改革情况,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宜实行波动幅度较大的、但汇率也可以约束在一定区间范围内的目标区制度,在条件进一步成熟后,转换为类似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

所谓汇率目标区制度,可表述为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中央银行根据近、中期经济发展目标以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等为参考变量,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目标水平(中心汇率)和变动区域,目标区内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自发调节,超过目标区的汇率波动,才由央行入市干预[8](见图2)。

这种汇率制度安排的优点在于:第一,中央银行只有在汇率波动冲击目标区上下限时,才干预外汇市场,因此增强了公众心理预期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提高央行干预市场的有效性;第二,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及时调节外汇的供求,减少套利套汇的游资,使投机冲击在目标区内被汇率的波动冲销;第三,由于汇率弹性的冲销作用,中央银行无需被动、经常性地干预外汇市场,这也有助于一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这种汇率制度安排的不足体现在:当经济基本面向某一方向的变动程度很大且已表现为长期的趋势、市场交易者普遍预期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将作较大的调整,此时汇率目标区不再具有可信性,这种情况下,对中心汇率的投机就会发生,市场汇率变动将不再自动倾向于中心汇率,相反汇率变动非常剧烈,一般超过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正常汇率变动程度。这种情况下容易引起外汇市场的动荡和增加汇率风险。

尽管在学术界对该汇率制度尚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综合的角度来看,现行条件下选择这种汇率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为它既有部分浮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特点,又不需要政府随时干预市场,履行维持固定汇率义务。换句话说,这种制度可以克服“三元悖论”带来的矛盾,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情况下,还可以兼顾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

向这种汇率制度转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中心汇率、选择篮子货币、合理地设计目标区区间范围。我国目前的中心汇率由经济基本面来决定,篮子货币主要由与我国贸易、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东盟、韩国等,其中亚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超过50%;欧盟、美国和日本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约20%左右。从引进外资来看,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也在亚洲,约占所有引进外资的70%,因此,篮子货币可以这样安排:美元(30%)、欧元(30%)、日元(25%)、英镑(5%)、港元(5%)、韩元(5%)等,由这些货币根据比重加权计算中心汇率。货币当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篮子货币结构以及货币之间的构成比例,以保持中心汇率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性。

在确定了中心汇率、篮子货币以后,设置目标区的上下波动幅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若定得过宽,则失去了其控制汇率波动的作用;若定得过窄,则形同固定汇率制度。参照国际上不同汇率制度国家汇率波动率的分布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将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波动幅度定为上下1%比较合适。之所以设置1%,是因为我国自从1997年以来,汇率呈“超稳定”状况,所以在设置波动幅度时,不宜将幅度一下子定得太大。如果定得太大,在目前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可能引起市场呈现较大的动荡,有可能使汇率波动幅度超过目标区,甚至造成货币危机。在市场容纳、承受程度以及当局政府管理水平增大、增强后,目标区波动幅度可以进一步扩大至3%左右,以后再逐步扩大为5%~10%。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汇率目标区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具体经济状况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确定了目标区波动幅度后,我们必须着手进行或进一步推进以下几项重要的工作:

(一)加强外汇市场建设,为我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造坚实的基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重点不是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简单调整,而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9]。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市场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微观结构角度分析,完善的外汇市场应包括多元的机构参与者、丰富的交易品种和完善的交易机制,市场对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信息可随时披露,外汇市场可通过定单流、做市商报出的买卖差价反映交易信息[10]。在这种成熟的外汇市场,汇率由外汇供求的均衡状况来决定,外汇供求的力量源于私人经济部门(企业和居民)的自主性经济行为,外汇市场的数量归集和汇率的传递是同步的,且汇率的变化随着外汇交易的变化而变化。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个完善、发达、有效的金融市场的建立还包括人们投资理念的培育、熟练的专业人才、健全的金融法规、宽松的税收制度、高水平的监管能力等,这些条件的具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

1、进一步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培养和巩固外汇市场参与者。我国应进一步培养实力相当的、非垄断的、多元化的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的买卖。

2、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完善市场交易工具。为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的服务作用,应增加外币交易币种,积极发展外汇避险工具,完善银行间外汇拆借市场,在现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外币和外币之间交易、外币期货和外币期权等交易方式。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培育市场理性预期。汇率决定的新闻模型认为,任何“新闻”因素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预期都会影响到即期和远期汇率。培养市场主体对汇率信号的反映敏感度,减少非理性投资,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培养、提高微观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为中央银行减少干预创造必要的条件。

4、减少央行直接入市干预,提高外汇市场监管者的管理水平与信誉。目前,央行直接入市干预市场供求的做法使中央银行既是金融监管者又是市场参与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也令潜在的市场参与者产生地位不对等的不良预期,因此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央行政策的有效性。可选择的路径是改变央行干预手段,提高干预质量,实现调控手段多样化和市场化。由央行进行机构创新,成立专门的外汇平准基金,由专职的外汇市场投资家通过纯粹的市场操作贯彻央行的干预意图,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二)取消强制结售汇,实现意愿结售汇

我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是过去外汇储备不足情况下政府制定的外汇政策,这个政策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扩张及其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得外汇资金的供应和需求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实际情况,人民币汇率无法反映真实市场均衡水平。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因此,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分散储备风险,降低储备增长速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已迫在眉睫。可以由外汇管理部门审定,允许一些企业保留更大比例的外汇收入,并逐步扩大此类企业的范围,同时简化进口用汇审批程序和内容,扩大允许居民个人用人民币换汇的额度,待条件进一步成熟时,完全取消审批,实现自由结售汇。

(三)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与汇率产生更好的联动效应

利率是国内资金供求状况的杠杆,而汇率是在外汇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集中反映。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推进汇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汇率的市场化。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如已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等。今后还要加大力度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步伐,促进利率、汇率联动效应的形成。

(四)重视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维护汇率的正常波动

外汇储备的管理和汇率政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不断增加和今后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应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加强盈利性管理;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效的管理方式与风险防范举措,成立专门的外汇储备管理与投资机构,由此促进储备资产的保值与升值,厚实稳定汇率的基础,保持汇率的正常波动。

[参考文献]

[1]冯小兵.论可持续性人民币汇率制度[J].世界经济研究,2004,(8).[2]朱孟楠,喻海燕.人民币汇率:2005年改革回顾及2006年走势展望[N].国际金融

报,2006-01-04.[3]李怀定.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5,(3).[4]凌江怀,董春柳.对我国国际收支发展趋势的分析——兼谈建立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Frankei,J.,1999,“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NBER Working Papers 5700.[6] 朱孟楠,陈文奇.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困境与对策[J].亚太经济,2004,(2).[7]朱孟楠、余玉平,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害怕浮动”现象分析——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2006,(4).[8](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吴遵新.人民币真实汇率角度的诠释[J].求索,2006,(1).[10] Maurice Obstfeld And Kenneth Rogoff,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责任编辑:叶 萍】

作者:喻海燕

上一篇:音乐理解教学技巧论文下一篇:C语言计算机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