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2022-04-17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设施农业异军突起,成为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济源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逐步向主导产业拓展、向产业融合拓展、向规模化园区经营拓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1: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建设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向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其结构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郑州市设施农业,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初级的玻璃温室生产算起,距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不同的设施形式,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

郑州市塑料大中棚自1971年开始推广建设以来,历经3 个发展阶段。其中,1971~199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至1994年底,全市塑料大中棚生产面积仅3 万亩。1995~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8 年间新发展面积13 万亩。2003年至今为稳定发展状态,常年维持在11~12 万亩。

郑州市温室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些单面坡加温玻璃温室,生产面积一直很小。1990年,郑州建成了历史上首座全日照日光温室,揭开了全市日光温室发展的序幕,至1994年底,发展面积1.1 万亩,但此时是温室建设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以后,温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实施了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郑州市政府加强了对近郊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和各县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日光温室建设发展迅速。至1999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面积3.8 万亩,温室水果、高档花卉生产相继出现。2000年以后,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近郊菜田、设施基地消失殆尽,远郊县区菜农受到技术、效益等方面影响,温室生产积极性不高,全市温室生产面积逐年下降,至2008年底,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锐减至1.2 万亩,温室生产进入快速回落阶段。

2009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时期。2011~2013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设施农业建设列入了政府十大实事,提出了每年新增设施面积8000 亩的目标任务,出台了系列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增加新菜田开发项目对设施基地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以来,郑州市财政共下发奖补资金2.28 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我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2.3 万亩,大中小棚16.1 万亩。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4.5 万亩,占全市设施总面积的79.3%。

设施农业建设的作用

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强化农民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郑州市设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精细蔬菜、温棚小杂果、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食用菌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许多农民靠发展温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并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中牟县秋延后芹菜年后早春茬黄瓜生产模式、新密市黄瓜一大茬生产模式,每667 m2年收入均在3~5 万元。

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广大菜农、果农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配套设施、设备与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许多农民已经学会主动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示范效果。部分企业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温、光、湿和水肥精准控制,大幅减少了用工等投入。

四是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设施农业整体抗寒、抗旱、防灾能力较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设施农业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经营分散

目前,郑州市温棚设施生产面积18.3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14.5 万亩,仅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1.5%,市区冬季消费蔬菜80%以上还要由南方供应。除近几年发展的部分规模基地外,多数设施生产还由农民自主分散经营,种植作物种类、品种杂乱,管理粗放简单,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设施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

当前,郑州市温室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设,设计、建造不科学,升温、保温性能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达不到喜温性蔬菜生产所需的温、光条件,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且不适应于花卉、水果等作物生产。全市园艺队伍、机构混乱,技术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大大减弱。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很低,整体管理素质、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够活跃,加之银行贷款、贴息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和滞后性,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缺乏远期规划,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部分农户和企业对建设质量把关不严,对建成后的生产和产品销路没有明确的思路。一是部分温室结构未按标准建造,达不到保温蓄热、科学采光的要求。个别温室墙体质量、建材规格达不到要求,影响了温室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二是部分企业忙于打墙圈地,打好墙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缺乏统筹计划和安排。有些建成后没有配套育苗设施,空棚率高,影响了当年生产效益发挥。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设施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目前现有设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应适度扩大日光温室、大棚等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档花卉、水果等设施生产,努力打造本市无公害、绿色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达到4 万亩,大棚生产面积达到5 万亩,全部规范建设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以此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并严格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责任,科学谋划,审慎决策,抓好落实,搞好服务。要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及时组织项目申报,按时发放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业务部门要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搞好规划,优化结构,统筹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同时,规范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避免低档次重复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结合蔬菜、花卉等专业规划,大力发展名优特蔬菜及大粒樱桃、油桃、葡萄等小杂果生产和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在三个产业带之内,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设施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和规模优势。

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要集成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对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搞好设施农业项目示范

要按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装备精良、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做好示范区选址和规划。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加快对现有老式温室设施的更新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滴灌、自动卷帘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依托新建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点,建立和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窗口,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设施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使农民能“看”到,“学”到,“做”到,“挣”到,确保新建温室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同时,要加大与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适时召开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和推进会,发挥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效应。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促进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加强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强质量监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竞争力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规范“三级四层”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强化设施生产者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分级包装和净菜上市,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争取产品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

(注:15 亩≈1 公顷=10000 m?)

作者:赵建波 郭华婷 岳凤丽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2:

济源市现代设施农业模式调查报告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设施农业异军突起,成为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济源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逐步向主导产业拓展、向产业融合拓展、向规模化园区经营拓展。

一、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分布

从2010年开始,济源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依托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步入产业融合发展阶段。设施农业逐步向主导产业拓展,向产业融合拓展,向规模化园区经营拓展。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打造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生产基地。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温室、大棚1.6万座,设施农业面积达4.5万亩,设施农业总产值5.6亿元。济源市设施农业涉及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育苗、设施农庄等产业。

(一)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建设了四个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园区,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北部及城郊设施蔬菜区。主要涉及克井、轵城等镇,以温室大棚反季节茄果类、瓜类蔬菜、芹菜、食用菌为主,集生产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域设施6000亩。二是东部外销设施蔬菜区。以梨林镇范庄村为中心,主要涉及梨林镇和轵城镇东部,以生产茄果类蔬菜、白菜、甘蓝为主,发展设施外销型蔬菜,区域设施面积5000亩。三是南部特色设施蔬菜区。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天然地理优势,以生产瓜类、茄果类蔬菜、特色蔬菜为主,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区域设施面积6000亩。四是西部高山越夏设施蔬菜区,以优质小辣椒、寺郎腰大葱和高山蔬菜为主,发展十字花科蔬菜,区域设施面积5000亩,重点发展工厂化生产,覆盖率达60%以上。

(二)设施花卉产业。重点建设了3个现代设施园艺花卉园区,提升花卉苗木产业品位。一是中心都市设施花卉区。位于市区北部,主要涉及克井、北海,以全钢构温室综合花房为主,集生产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域设施面积3000平方米。二是东部外销花卉设施区。以玉泉街道为中心,主要涉及玉泉街道和梨林镇,以红掌、蝴蝶兰等名贵设施外销型花卉为主,区域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三是南部特色设施花卉区。以轵城镇为中心,以生产观赏花卉、特色花卉为主,区域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重点发展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设施花卉智能化作业技术,使智能化花卉生产覆盖率达60%以上。

(三)设施育苗产业。重点建设了四大现代设施育苗工厂,提升全市设施育苗质量。一是西部烟草育苗工厂群。在山区四镇,重点对生态条件好、烟农种烟积极性高、轮作条件优良、能集中规范连片村,建立11个烟草智能化育苗工厂区,建设了38个智能化育苗工厂,区域设施面积4.6万平方米。二是东部蔬菜育苗设施区。以玉泉街道为中心,主要涉及玉泉、克井和承留,以茄果类、特色蔬菜等育苗为主,区域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三是西部山区蔬菜制种设施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育苗,区域设施面积1.3万平方米。全市工厂化育苗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

(四)设施农庄产业。围绕都市景区、小浪底景区、王屋山景区、猕猴景区,重点发展四大观光休闲设施农庄,提升全市景区旅游农业品位。一是在城郊建设了都市休闲农庄区。重点发展领养农庄、休闲庄园等旅游农业,建成了城郊设施农庄30个,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二是在小浪底水库景区,建设沿黄观光休闲设施农庄带。依托小浪底库区和二坝等水利资源,发展设施休闲垂钓园、设施休闲体验园、设施采摘园等,区域设施面积8000平方米。三是在王屋山景区,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品牌,重点发展设施水果园、设施采摘园,区域设施面积1.1万平方米。主攻方向为集中发展连栋温室的设施时令水果采摘,设施果品覆盖率达30%以上。

二、主要发展模式

模式1:政府引导型。济源市政府围绕“菜篮子”工程,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别是智能化设施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例,市财政通过设施奖补、贷款贴息、减免税收等方式,每年支持设施蔬菜财政资金上千万元,引导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2.2万亩,设施蔬菜包括常规菜、外销菜、绿色有机高端蔬菜等。同时,还开发了种菜体验、采摘体验等体验性蔬菜模式,有效保障了蔬菜供应,且增加了蔬菜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模式2:产业融合型。通过“产业+设施+农户”方式,促进农村土地向优势产业流转,增加设施农业面积,扩大产业设施规模。目前形成了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花卉、设施育苗、设施庄园等设施农业的产业融合。以设施育苗为例,充分整合设施农业资源配置,将不同作物育苗集中起来,建成五大设施育苗工厂,有效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质量,促进了育苗产业的发展。

模式3:行业支持型。济源市依托“国家烟草基本单元”,充分发挥王屋山浓香型烟叶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采用“行业+设施+大户”方式,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形成了“向区域集中、向专业集中、向能手集中”的格局,进一步增加了种植面积,扩大了烟叶产业规模。目前,全市烟叶生产全部采用智能化育苗,国家烟草基本单元面积达5万亩,烟叶产能大幅提高,亩均产值达5000元以上。

模式4:科技园区型。济源市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设施农业园区,走“产—学—研”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0余个,其中设施农业园区占80%以上。科技园区涉及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花卉、设施育苗、设施庄园等,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实现集体经营、规模经营。

三、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市场建设、金融支持、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及建成后能顺利投入生产。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相对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利用集体土地、“三荒”地发展设施农业,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发展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优先审批、使用,并享受相关土地政策。

(二)强化设施农业科技支撑。健全设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市、镇、中心站、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与市外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合作,针对影响和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设施农业发展做好科技储备。加大现有农业生产设施改造力度,盘活现有设施农业资源,发挥好设施农业的作用。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市级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建立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设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给予支持。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建立以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设施农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四)推进设施农业运作机制创新。借助新一轮农村改革有利机遇,推进设施农业的产权改革,明确设施产权,维护好设施农业。创新设施农业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和经营设施农业,推进设施农业股份化改革,盘活现有设施农业资源配置,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济源市农牧局)

作者:李永平 吕杰

市区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3: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

摘要: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以突出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地方特色为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必要性;规模

1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位于固原市区以北40 km的头营镇境内,清水河西岸。涉及马庄村移民新村,设计配套设施农业灌溉面积40 hm2

1.1.2地形、地貌及土壤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为1710~1643 m,地貌类型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土壤为河谷平原淡黑垆土及湘黄土。

1.1.3水文气象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 mm,年径流深20 mm,年均蒸发量1 200 mm,干旱指数2.0,属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0 ℃,日照时间12 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0 m。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该工程受益区为原州区头营镇马庄生态移民新村和杨郎村589户、3 200口人,户均耕地面积0.20 hm2,农民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获得收入,人均纯收入2 100元,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原州区政府为了改善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在2009年确定的生态移民新村发展设施农业,已建成温室大棚100栋,面积13.33 hm2;发展一定规模的蔬菜基地,大力推广以蔬菜温棚为主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田间根据蔬菜种类可采用沟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1.2.2电力、交通状况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有银武高速公路、宝中铁路贯通,临近平银公路,交通运输极为方便,沿乡村道路相通,乡农电网改造早已实现,各村户通高、低压线路,电力设施齐全,线路四通八达。丰富能源和交通条件给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1.3水利工程现状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临近扬黄扩灌工程南城拐子支干渠,渠道为窄深式矩形断面,底宽0.50 m,边坡比降1∶0.75,上顶宽2.50 m,渠深1.30 m,过水流量1.50 m3/s,渠道比降1∶1 500。

由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水利设施落后,干旱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种植以蔬菜为主的温室大棚特色产业,现已经建成新居移民点489户,温室大棚100栋,面积13.33 hm2,没有渠道无法灌溉。为了有效的利用宝贵的扬黄水资源,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利用扬黄扩灌工程南城拐子支干渠处建泵站取水到高位蓄水池再通过输水管道送水到温棚,来满足设施农业灌溉要求。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1 工程建设是落实国家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原州区是属于干旱贫困的地区之一,实施设施农业灌溉工程,是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的需要,以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目的,搞好日光温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立足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2.1.2工程建设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以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供水工程位于固原市区北40 km,该地交通方便,土地相对平整,土质良好,利用扬黄水资源,满足当地设施农业灌溉要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原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紧密协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原州区政府计划在头营镇马庄移民新村发展日光温棚设施农业,利用扬黄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收入。工程实施将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增大灌地面积及灌区单位面积产出率,进一步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以水资源有效利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3工程建设是实现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通过利用扬黄水资源和铺设管道灌溉,增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使当地水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原来已建成100栋温棚的基础上,增加400栋温室大棚,1 000栋大中拱棚,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达到面积73.33 hm2,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主要解决移民新村的经济条件。因此工程实施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2.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土地资源丰富,地块相对平整,土质良好。地下水资源、光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所在地距三营镇近,交通方便,无论是施工条件还是今后农产品销售运输条件都很好,城郊经济发展对整个城镇建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地干部和村民对于配套输水管道工程,发展设施农业都有很高的期望。

原州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验体系完备,能保证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同时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群众对配套管道工程的积极性高,省工、节地、经济效益明显,因而实施该工程一定的可行性。

3工程建设规模

3.1发展规模

原州区扬黄灌区选择在有供水条件的三营镇团结新村。规划三营镇的团结新村建设施农业园区1处,建设施农业40 hm2,日光温室300栋。

3.2建设目标

新建泵站和蓄水池各1座,建设日光温棚300栋。完成40 hm2灌区的输水管道的配套。

逐步调整灌区农业产业结构,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全部调整为辣椒、西红柿、黄瓜、花菜等蔬菜。

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3.3灌溉水利用系数

根据规范,管道水的利用系数取0.97,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取0.9,蓄水池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78、0.57。

3.4灌溉制度

根据当地设施农业种植经验和灌溉现状,日光温室净灌溉定额为340~380 m3/667 m2,灌水次数24~28次,规划综合灌溉定额取340 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大中拱棚净灌溉定额为300~340 m3/667 m2,灌水次数22~24次,规划取320 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3.5灌水方式与灌水技术

日光温室内采用沟灌的形式,大中拱棚内小畦灌或沟灌的形式。

3.6灌水定额与灌水次数

日光温室净灌水定额规划取12~15m3/667 m2,灌水次取24次。

大中拱棚净规划取12~14m3/667m2,灌水次取24次。

3.7灌水周期

日光温室净灌溉周期为5 d,大中拱棚灌水周期为5 d。

3.8灌溉需水量确定

依据《固原市原州区2007-2011年设施农业园区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可知: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设施农业总规划面积86.67 hm2;其中已建成日光温室13.33 hm2,发展日光温室26.67 hm2,大中拱棚20 hm2,作物灌溉净用水量为44.42万m3,毛用水量为56.22万m3。根据作物灌溉制度对设计水平年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灌溉需水量预测如表1。

3.9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以蓄水池为单元系统进行灌溉,从上表看出马庄移民新村设施农业供水工程作物年毛灌溉需水量为56.22万m3,根据固海扩灌东线已建工程设计文件和有关报告得知,固海扬黄扩灌南城拐子支干渠年供水量4 500万m3,(但必须考虑在扬黄渠停水时期需要蓄水池贮存足够的水量来调节补灌蔬菜)能够完全满足86.67 hm2的设施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作者:马文瑞

上一篇:施工企业制造成本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诚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