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英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制也有别于我国,但是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分析了其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标准与方式、调整指导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性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1:

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图书馆之城”

摘要:在政府主导与行业驱动并重的建设基础下,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呈现出对象逐步覆盖、报表逐步完善、指标逐步规范化、填报方式逐步网络化的特点,但还存在基层图书馆统计质量堪忧、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数字资源统计标准缺乏等问题,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今后应从提升统计人员业务素养与能力、完善现行统计系统、增加数字资源统计指标等方面加以完善。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图书馆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运用统计指标分析各种数量关系,找出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的活动过程[1]。为此,国际图联于2008年发布的“图书馆统计宣言”中,明确指出建立统计体系的重要性:“图书馆应该联合起来形成地区级或国家级图书馆统计网络,以确保国家级图书馆统计体系的有效运行。”[2]

1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基础

1.1政府主导

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是“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的风向標,是领导决策、规划制定、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前提与依据。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是业界同仁都十分重视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这项工作具体由深圳图书馆负责开展,时至今日从未间断。

深圳市文化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制定了《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指标工作方案》《深圳市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指标考核实施方案》,由深圳图书馆进行全市统计,成为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印发《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计报表制度》。2016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组织业内人士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统计报表体系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主持开发了“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并印发《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室)统计报表制度》。

1.2行业驱动

深圳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深圳图书馆的组织与带领下,多年来一直密切、高效地配合政府部门,重视统计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并不断完善统计标准,每年召开全市统计工作会议、培训和讲座,提升基层图书馆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知识与业务技能。随着全市图书馆统一服务范围日渐扩大,市、区公共图书馆各项业务联动也愈加频繁、深入,完善统计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深圳图书馆在重视全市统计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工作,每年编制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和各类专项统计调研报告,按时发布统计大数据。

1.3统计标准制定有权威依据

图书馆统计的国际标准是ISO 2789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信息与文献 国际图书馆统计》)。我国国家标准已历经两代,我国公共图书馆界从1996 年开始执行由文化部制定、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该标准于1996 年7月30日颁布,1996 年10月1日起实施[3]。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最初的统计标准以《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文基3表)专业指标为主要参考依据,随着“图书馆之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借鉴国际、国内权威统计标准的基础上对统计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与特点。

2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现状

2.1体系内容概况

公共图书馆统计数据体现了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阶段成果,是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的数据支持。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业务统计是以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为统计对象的“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统计季报/年报”统计体系,其范围广泛、数据完整,反映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该统计体系主要由人工进行Excel报表填报,在“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上线后将转变为在线方式填报。

2.2体系架构概况

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分为社区、街道、区、市四级,目前数据的收集、上报、审核工作依次由街道馆、区级馆、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市级馆、市级审核、市文体旅游局六个层级递进展开。这种层层递进的统计数据填报体制,通过分级填报和分级审核,由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亲自参与到数据审核过程中,严格把控数据质量,将大大提升统计数据的全面、准确和真实。

3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特点

3.1统计对象逐步覆盖

2003年,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刚起步,深圳市文化局就委托深圳图书馆对全市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当年共收集了包括深圳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两家市级馆和罗湖、南山、宝安三个区的区级图书馆及其下属的170家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统计情况。2005年,随着福田、龙岗、盐田三个区图书馆的建成,全市统计范围进一步扩大,共计两家市级馆、6家区级馆及420家基层馆;2007年,深圳市大学城图书馆对外开放,市级馆增至3家。截至目前,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已面向全市各市、区、街道、社区级公共图书馆,达到了数据收集对象的全面覆盖。

3.2统计报表逐步完善

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单位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内容、时间要求报送程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材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从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牵头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开始,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变化,其统计报表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及完善。截至2007年,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年报只统计了23项图书馆基础指标。2009年,年报进行改革,分为基本项、馆藏项与服务项三大类,每一大类下面对各统计指标进行细化,共计43项,增添了《民生净福利指标》图书总藏量、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数量、盲文文献量等新兴业务的统计指标。至2017年,年报统计指标进一步拓展到了88项,全面、细致、详实地展现了该年度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

3.3统计指标逐步规范化

针对各基层图书馆填报报表时统计口径不统一、指标填写不规范等情况,2010年深圳图书馆对各级图书馆发放的年报填写通知中加入了详细的填报说明。填报说明根据以往经验,针对填报中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的“电子图书”“总藏量”“自建数据库”“音像资料”等专业指标名词做出详细定义;对期刊、报纸及合订本的计量单位—册、种做出详细解释;对统计的时间区间做出严格规范。2013年,填报说明进一步按照行政区划和面积对本市直属分馆中的街道馆和社区馆做出划分,并对“分馆”“ 馆舍建筑面积”“阅览座席”“读者使用计算机数量”“当年期刊、当年报纸”“电子资源购置费”等填报指标做出解释。

3.4统计填报方式逐步网络化

2018年上线的“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将以往由市到区再到街道社区,自上而下地通知布置统计报表,再自下而上地上报材料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各级图书馆通过网络登录统计平台进行填报,由系统自动生成年报的方式。统计方式的网络化增强了通知传达及报表收集的时效性,减少了统计过程中造成的人为计算误差。同时,该系统可便捷地对各级图书馆的项目进行多样化的统计分析。

4目前深圳地區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基层图书馆统计质量堪忧

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一直是制约深圳“图书馆之城”发展的短板,基层图书馆虽然星罗棋布,但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收入低导致人员流动性大,经常出现统计人员刚熟悉填报规则就因为各种原因离职的情况。如果没有做好交接工作,新的统计人员在填报数据时容易因对统计指标理解有误,导致填报错误,甚至出现漏报、捏造数据等不良情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图书馆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4.2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深圳市成立了四个新区,其中的龙华、大鹏两个新区至今还没有建立区级公共图书馆,但依然保留原有的部分街道级图书馆与社区级图书馆。由于没有区馆的业务指导,新区所辖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只能由新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而这些部门常常是一个工作人员要同时负责图书馆、文化馆等多项事务,因此会出现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在填报过程中容易出现延期填报、错报、漏报等现象。

4.3数字资源统计标准缺乏

在目前的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中,虽然各类统计指标不断得到完善,但在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统计方面仍然存在缺失。目前的统计报表主要针对各类电子文献的资源数量进行统计,在数字资源利用方面仅有1项指标,即电子期刊论文数据库下载条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目前各个数据库商的网络平台存在应用服务器和底层数据库结构的异构,不同数据库商提供的数字资源利用统计数据标准不一、指标不一、格式不一,导致不同数字资源之间没有可比性,给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评估和采购造成困扰[4]。

5完善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的建议

从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15年以来的统计工作历程来看,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频率、范围、内容、数据质量等方面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笔者认为,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今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统计体系进行完善。

5.1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养与能力

为了避免由于统计人员流动性大给统计工作带来的困扰,深圳图书馆除了每年召开统计工作会议,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收集基层统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了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培训,并适当增加年度统计培训次数,对有需要的基层馆进行上门培训和指导;通过馆长联席会,发布统计年报大数据,增加统计成果的可视化程度,从而提高各级馆长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学会平台,成立全市范围的统计业务研究小组,研究国内外统计标准、先进统计工具与方法,发表研究成果,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在学会课题指南中增加统计的相关内容,举办图书馆统计业务专题研讨会,通过研究促进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5.2完善现行统计系统

目前的统计系统处于初步运行状态,虽然改变了之前烦琐的填报方式,但是系统各项功能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统计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不能仅停留在填报数据层面,还应根据平时常用的测评指标设立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不断改进系统的横向、纵向分析功能,在馆藏指标、服务指标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分析,为馆藏发展政策与各项读者服务工作提供多维度的参考数据。

5.3增加数字资源统计指标

数字资源在每个馆的采购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数字资源的统计与分析仍是目前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的短板,因此,各馆应尽快完善数字资源统计指标。在目前各家数据库商统计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各馆应考虑到数据库、环境、读者等因素对统计数据的影响,选取符合逻辑和方便操作、数据易于收集和获取、可以反映出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的指标,减少统计人员对数字资源的主观性影响[5]。例如,各馆可以参考国内权威标准WH/T47-2012,设置统一的数据库访问量、下载量等统计指标,定期对数字资源进行资源使用效率、读者借阅行为等内容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林志军.图书馆统计工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4.

[2]国际图联“图书馆统计宣言”[EB/OL].[2018-03-15].http://www.doc88.com/p-708879 048149.html.

[3]朱淑华.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3):95.

[4] 张计龙,殷沈琴,汪东伟.基于COUNTER 的电子资源利用统计中的标准问题探讨与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5):95-100.

[5]彭康通.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指标构建与思考[J].图书馆界,2016(4):28.

(编校:崔萌)

作者:王洋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2: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英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制也有别于我国,但是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分析了其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标准与方式、调整指导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

一、考察培训的基本概况

本次培训考察的时间为2011年11月3日到11月24日,为期21天。通过专家授课、单位拜访和现场考察等学习形式,先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诺丁汉大学、德比大学、北安普顿大学、利物浦大学、赫尔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城市和伊斯灵顿学院等九所高校进行培训学习,与英格兰高教基金会、伦敦高教劳力署、阳光基金会、国家学生就业协会等公共机构多位专业人士进行深入交流与接触,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管理体制等情况。就总体而言,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就业管理机制方面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体制

1、从政府层面而言

英国政府不直接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以宏观管理为主。在国家一级层面以劳工部牵头为主,教育部门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监测、统计与数据发布。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英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刺激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创造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法律保障。英国政府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法律法规来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公正、公平,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三是监测统计。近年来英国政府要求全英国高校必须开展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调查,且每所高校的毕业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这是英国政府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宏观管理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为:一是政府不直接参与,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即高教统计局承担,既有效保证政府对就业情况的严格监测,又确保了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二是统计不区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而是统一开展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统计,保证了统计标准的一致;三是不仅着眼于就业数量,而是在兼顾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就业质量。

2、从社会层面而言

英国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非盈利性组织既是联系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又是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立体平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分析。英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专们成立了高教统计局负责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近年来英国政府加强了与高教统计局的联系,推进了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与发布。由高教统计局设计制定调查统计问卷,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发布,由学校通知学生以在线方式问答,高教统计局(HESA)回收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公开发布。二是经费投入。英国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不是由政府本身进行划拨,而是整体拨付给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高教基金会(HEFC),由高教基金会根据一套评价体系将经费划拨到辖区内的有关高校,其中包含了学校的就业工作经费。三是就业中介。这类社会组织在雇主和大学生之间搭建相互贯通的平台和桥梁。如英国毕业生就业服务联盟(NASES)、伦敦劳动力发展办公室等。这类组织基于对高校和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有效掌握的基础上,为雇主提供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

3、从高校层面而言

英国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上没有硬性指标,但是政府和社会将高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发布与排名,高校出于对学校社会声誉的维护和对“潜在入学者”的关注,大都将就业工作视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就业工作方面实现了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到位。所参观考察的威斯敏斯特大学、华威大学、诺丁汉大学、赫尔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大学无不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赫尔大学更是以其高就业率而著称。学校的就业管理与服务机构是独立于学科院系直接隶属于校董会的部门,其主体机构设置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部分。对外部分主要负责联系雇主,收集就业信息,了解雇主对毕业生的需求;对内部分的主要职责为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和就业调查统计。学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与学校院系和校方管理层建立了良好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地反馈沟通将雇主的需求与意见,从而将就业工作有机的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配备充足,远远超过我国目前的1:500的比例。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所到高校无一例外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均采用了“一对一”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而其指导的实效性非常明显。

三、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

1、明确职责定位

(1)规范政府职能。英国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很少使用行政手段参与或干预市场行为,而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监管调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多的让渡给社会组织,此举既减轻了政府职能过多的负重,又从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组织的能动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机制的协调运转。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与我国现行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革和机制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强化社会组织功能。我国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功能社会组织的力量普遍偏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并未有效放权,比如就业经费划拨、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估等均由政府包办。二是由政府举办的组织,即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由于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事不分现象,难以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出现。三是大量民营机构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社会信任基础,从而难以做大做强。借鉴英国的做法,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社会组织的功能,一是放权,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事务性工作和公共服务管理的职能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二是扶持,对于承担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民营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与扶持,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机制与环境。

(3)明确高校主体地位。英国高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也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我国的高校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学校的主体功能是育人,解决就业是政府的职能而不应由学校承担。目前高校承担毕业生就业职责是出于政府对学校就业工作评估考核的被动型之举,而非主动之选。这一认识是精英化教育和毕业生计划分配模式残存下来的误区和偏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试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无法顺利就业甚至无业可就,高等教育的地位价值何在?高校势必丧失可持续发展动力。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校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长远考虑,切实担负起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将就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他们顺利走上就业之途。

2、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和方式对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导向性意义,目前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大多为一维的就业率,评价方式为政府组织开展评价为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近年来社会对政府发布的就业率屡有微词。参考英国的现行做法,我国在这一方面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政府组织向第三方进行评价转变。政府不直接参与就业工作评价评估,逐步采取并不断完善第三方参与就业评价的机制,提高就业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参与评价的主体适当做到多元化,由社会组织牵头,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评价。真正做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目前我国就业评价是以就业率作为终极指标,重数量轻质量是直接后果,高校只是让学生毫无选择的找饭碗而已。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普遍存在社会的广泛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质疑,一是对高就业率的真实性质疑,二是对高等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在就业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亟需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数量要求应作为基础指标,质量指标应作为优秀指标,真正实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创造出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多社会财富的目的。

3、调整指导服务方式

就业服务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有效借鉴英国的模式调整服务方式,不断完善趋于科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在理念上,弱化就业管理强化就业服务。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均应该在这方面进行转变,树立服务至上理念,用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促进就业;在对象上,服务由现在的毕业生前延至在校的大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开展各有侧重的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的全覆盖;在内容上,由单纯面向就业延伸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决就业问题,是解决大学生一时之需,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认清职业发展道路和努力的方向,则是让他们一生受益;在方式上,应该特别注重实效,应该由无差别的指导服务向个性化指导服务方向转型,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时段、不同个体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尽快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服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与英国高校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师资相对偏弱。最为显著的是师生比偏低和职业准入要求不高。虽然英国政府没有强制要求职业资格准入,但高校就业指导师普遍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包括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如DCG-Diploma in Careers Guidance、DCE-Diploma in Careers Education)。其中,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系华威大学职业指导师研究生课程,申请者必须是本科毕业,且本科成绩不低于一定标准。我国教育部早已提出“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任务更显紧迫,需要从政策层面推进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职业指导队伍职称评聘机制,稳定现有队伍,同时还要从全社会广泛吸纳更优秀的专业人士,使其成为全职或兼职的职业指导师资。

【参考文献】

[1] 尹继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对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8).

[2] 卢献锁:高校新生如何为就业做准备[J].教育与职业,2009(7).

[3] 彭时代:用整合的视野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4] 宁先圣、宋志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及发展策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 敖四:地方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襄樊学院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马杰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3:

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体系建设构想

随着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批筹、开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体系如何建设迫在眉睫。之前的银行理财以预期收益型为主,盈利模型是类似于银行表内净息差的“收益成本差”,投研体系也类似于银行表内的信贷审批体系。资管新规出台后,要求产品净值化转型,盈利模式转为收取管理费,因此投研体系也亟须转变。

银行理财投资研究模式现状

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9.2%。一方面,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行业竞争加剧,加之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居民财富管理意识增强,产品成本也快速上行,投资组合的净收益急剧收窄,甚至部分时间出现倒挂,原有理财业务的可持续经营基础不断削弱。另一方面,风险不断积累,刚性兑付把大量风险累积在银行资管体系内部,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资管新规颁布前,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预期收益型产品,虽然产品说明书上明确“理财不等于存款”,绝大部分理财产品不保本保息,但各家银行顾及声誉风险,老产品实为刚兑模式(本文老产品指银行发行的预期收益型产品),产品运作的本质是资金集合运作,以类似于银行表内净息差模式的“收益负债成本差”为盈利模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较短,资产整体期限较长,存在明显期限错配。在资金投向上,以债券和非标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据相关统计,截至2018年底,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配置比例为65.70%,非标配置比例为17.23%,固定收益类资产合计占比为82.93%。

基于上述老产品运作模式的特点,银行理财原有投研体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信用風险研究和信用风险管理为主。老产品的投资运作模式决定了银行理财首要目标是兑付产品收益,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由于理财产品为预期收益型且滚动发行,所以整体规模较为稳定,流动性风险较低。因此,原有的银行理财投资研究与银行表内业务相似,以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为主。

二是投资以按计划配置并持有到期为主。从整体运营来看,因未单独成立子公司,原有银行理财部门的经营须服从银行整体经营指标的安排,更多体现出“计划性”。老产品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主要考虑买入收益率,以覆盖产品成本并满足产品发行计划。配置的资产基本持有到期,产品存续期间的资产调整较少,投资策略较为单一。

三是研究投入不足,属于从属角色。过去十几年,银行理财呈爆发式增长,投研能力并非影响理财规模的决定因素,绝大部分银行理财甚至没有单独设立研究团队。即便部分中大型银行设立了研究团队,其研究也没有对投资形成借鉴和指导作用,日常研究探索基本以业务为维度散落在各个业务处室,无法发挥合力,投资团队也缺乏研究氛围,未发挥良好的投研一体效应。

主流资管机构投研框架探析

国内公募基金

国内公募基金的传统优势在股票投资,搭建了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投研体系,并自下而上对股票市场进行深度研究,注重获取α。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大发展,不少中型公募也以打造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拓展基金经理的管理边界。一方面,在公司投委会层面确定投研大方向,具体的投研决策则下沉到投研小组。另一方面,不同研究背景、研究领域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搭配,形成风格互补、研究全面、深度沟通的投研小组,小组成员间交流充分,取长补短,共同考核,增强证券投资研究的深度。且不少研究员本身也是基金经理助理,在岗位职责上实现了投研一体。此外,投研小组对股市各个行业进行筛查探讨,十多个小组基本覆盖了全市场各类观点。在投研小组基础上,公司以晨会、夕会、研究内部会、投资总结会等形式,进一步对投资策略和重仓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多个层面的交叉验证,提升投资成功的概率和相对确定性。

只有把策略和公司研究透,在股市的大幅波动中,基金经理才会有信心拿得住股票,用深度研究解决投资中的波动问题,获取市场的α。而千亿级权益规模的大型公募,在股票投研上还更加注重指数基金等工具类产品的发展,以发挥其品牌优势。此外,相对于中型公募基金,大型公募基金的市场影响力更大,除精耕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外,还会在产品上进行研究创新,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国内保险资管

国内保险资管注重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投研体系。保险资管服务于保险业务,而保险的支付和考核周期长,负债较为稳定,更加突出中长期的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产品研究方面,着重解决支付目标的满足和资金平滑,更好地控制风险;资产投资方面,着重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注重资产中长周期的配置价值。

保险的资产配置自上而下基本是“SAA(战略资产配置) +TAA(战术资产配置)+DAA(动态资产配置)”,双向考虑资产与负债端,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及资本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平衡各项目标(包括偿付能力、内含价值、财务指标等),并取得一致,抓住期限错配、信用错配、流动性错配等错配收益。在研究支持方面,以国内某大型保险为例,秉承“研究驱动投资,研究创造价值”,内设了宏观、利率策略、信用策略、量化策略等多个研究小组,小组组长本身也是组合投资经理,会结合实际投资需求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以投资为导向的高效研究氛围。研究员通过投资经理打分、模拟组合业绩以及专题研究进行考核,并在一定年限后成为投资经理,保证了投资经理拥有扎实的研究功底。此外,各层级的投资研究会向上汇报研究成果,在高层级的投委会形成大类资产配置决策,再自上而下执行。

国内券商资管

国内券商资管主要为银行专户委外、年金等绝对收益资金服务,注重“固收+资产配置”。券商资管除构建自身的信评团队外,还充分利用母公司在卖方研究和投行领域积累的较为丰富的资本市场投研能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研究覆盖各个行业和研究方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投研体系。

在本身具有较强投研功底的基础上,国内优秀的券商资管更加注重发挥投研一體化效应。以国内某大型券商资管为例,一是投资决策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研究员汇报研究成果,投资经理汇报投资策略,确定公司下一阶段资产配置比例、重点投资品种比例和风险控制指标等重要决策事项。二是每周召开联席会议, 主要进行深度研究交流,听取行业及股票研究员、信用研究员的重点行业和公司分析,挖掘短期重点投资行业和品种。三是每日召开投研晨会,主要听取研究员对当日政策变化、财经新闻、行业事件、公司公告的快速点评,以及个股、个券的调研信息,增强投资经理对各项信息的反应速度,把握事件性和波段性投资机会。四是研究员不定期通过邮件形式将最新的研究结果、重大事件点评等信息及时提供给投资经理,供投资决策参考。

国外资管机构

国外先进资管机构重视专业人才储备,建立了一套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比如,摩根大通、瑞银控股等知名机构都以“专家、专业”形象屹立于世,凭借其首席经济学家、金牌分析师和专业研究员团队,有力支撑了大类资产配置研究与决策。在人才薪酬激励方面,国内银行资管相较市场化的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等差距较大,与国际资管机构差距更大。

在投资策略方面,摩根大通策略库包含多达500个备选策略,可为客户量身定制全天候、全资产的策略组合,为全球客户提供3A金融服务(任何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系资管策略研究目前还局限在信用债、量化策略、组合基金等领域,差距明显。

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由电子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金融科技已与资管行业深度结合,成为资管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际上,高盛很早就开始以“高科技公司”自居,摩根大通主席杰米·戴蒙(Jamie Dimon)也将摩根大通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推动资管行业向智能投顾、智能投资的方向发展。

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体系思考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均为净值化管理,可借鉴公募基金投研体系的架构。但在借鉴的同时,由于银行理财在投资品种方面具有标准化资产和非标准化资产综合化经营的特点,业务模式与公募基金不完全相同,还需要结合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务特点构建一套具有理财子公司特色的投研体系。

业务模式发生转变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务模式将会发生以下几点重大变化: 一是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二是风险承担由银行刚性兑付向客户自担风险转变。三是盈利模式由超额收益留成向管理收费转变。四是估值方法由成本法向公允价值转变。五是非标资产配置必须满足期限匹配要求,并由多层嵌套向一层嵌套转变,非标资产配置受到诸多限制。六是产品托管由本行托管向第三方托管转变。七是引入风险资本管理办法,野蛮生长现象将不复存在。

业务特点决定研究边界

大部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为中低风险偏好,为延续银行理财渠道端的客户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初期的净值型产品投资也将以中低风险资产为主,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还需保留甚至加强与母行表内资产负债管理、信贷管理的联动,进一步强化信用研究的优势。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监管政策及市场化机制体制的引领下,投资范围可进一步扩大,未来将从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逐步丰富到股票、外汇、衍生品等其他投资品,因此结合投资品种的扩大和提升产品净值表现的需求,宏观研究、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权益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以及策略研究等均需要引入理财子公司投研体系中,形成跨品种的资产配置能力。

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后,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净值波动将影响产品规模的稳定性,且未来理财产品和客户均需要分层分类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客户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因此涉及客户行为、降低净值波动的产品研究也会有重要意义。

投研框架彻底重塑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体系不仅仅是研究内容的简单增多,更多的是投研框架的彻底重塑。从之前的“资产获取→授信审批”单向流水线式的银行信贷框架转变为“资产配置+资产获取←→投资研究+风险评审”的双向投研互动的一体化框架。其一,投资端从资产获取拓展到“资产配置+资产获取”,研究端从授信审批拓展到“投资研究+风险评审”。其二,投研领域从之前的固收投资研究拓展至多资产多策略,研究范围涵盖宏观、固收、行业、权益、资产配置及策略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三,从之前资产获取到授信审批的单向流水线式的银行信贷框架,转变为研究支持投资(包括与具有投研优势的外部机构合作)、投资反馈研究、投资研究双向交流的投研一体化框架。

另外,从大投研体系建设的角度,“投资—研究”的狭义投研体系可扩展至“投资—研究—产品—科技”的广义投研体系,其中产品研究影响投资行为,而金融科技研究则为整个投研体系提供科技动力。

投资体系建设。丰富投资品种的选择,在债券、股票、非标等主要细分领域建立专业投资团队,构建每个品种的α获取能力;建立跨品种的资产配置及量化团队,学习国际先进资管机构建立和储备全天候、多场景的投资策略库(如量化、CTA等),形成多资产管理的β配置能力。

研究体系建设。在扩展研究内容的同时,要形成以投资为导向的宏观、中观、微观以及策略的全方位、立体研究体系。例如,宏观研究可以指导行业研究,行业研究可反过来验证宏观研究的结论;而宏观、行业以及微观研究又可为策略研究提供输入,为最终投资决策进行服务。当然,完整有效的研究体系是一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建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可借助优秀的外部投研力量帮助自身成长。

投研一体化建设。研究服务投资,研究驱动投资。只有研究贴近市场,更加聚焦深入,投研一体化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在组织架构上,应采用投委会领导下的专业分工明确、投研紧密协同的部门或团队架构设计。在工作机制上,采取分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投资品种或投资策略划分多个专业投研小组,并采用“投资经理+研究员”搭配的方式进行分组,促进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同时配以相应的考核激励,构建投研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打通研究员和投资经理的职业成长路径。

借力数字化转型。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借力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模式转变。首先,通过业务线上化,整合流程实现自动化,建立“资管数字化”系统生态,提高效率。其次,可利用数据分析实现挖掘客户需求、防范操作风险、及时识别市场风险、预测信用风险等投资决策辅助功能。最后,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支撑和引领业务创新,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综合上述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体系建设的思考,可以构建一个全面覆盖、专业专注、高效运作的大投研体系(如图1所示),解决原有银行理财以信用风险研究为主、投资策略缺乏灵活性、投研融合不足等问题,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带来更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

作者:封春升 刘星洋

上一篇:妇产科围术期感染护理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营销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