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内环境建设论文

2022-04-25

摘要: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情感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诚信内环境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诚信内环境建设论文 篇1: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在诚实守信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可以说大学生诚信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一些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本文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下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诚信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诚信教育

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更应该率先身体力行,成为诚实守信的楷模。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不和谐现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因素。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一些经营者在利益驱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制假售假等坑蒙拐骗现象,经济生活中的虚假欺骗程度不同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从而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社会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大学校园也非净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另外随着入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大学生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也就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从而导致了诚信的滑坡。

其次,学校因素。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因素。调查表明,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性。目前,学校对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诚实守信往往被认为是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存在许多的不足。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重智轻德,只管教不管育。教育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形式主义严重。此外,部分高校及教师诚信失范,也严重削弱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再次,家庭因素。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家庭环境直接影响该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该家庭成员对于诚信的态度。中国父母大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而判断的尺度是拿高分进名校,根本不重视子女的“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是否相协调。另外,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父母言行举止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示范作用。而有些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当着子女的面弄虚作假,家庭中的“不诚信”会在孩子的意识中先入为主,导致孩子不讲诚信。

最后,学生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因此,要想探究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大学生自身谈起。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着自私心态,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是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与此同时,由于受年龄、阅历、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有一部分大学生很难把握自己,对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解。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也离不开学生提高自身的诚信修养。营造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外环境,提高诚信教育的渗透性;同时塑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环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切实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一)和谐社会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指出:“当人们享受到别人提供的道德服务时,自己往往也愿意提供这种服务;当别人没有提供这种服务时,自己也不太愿意提供这种服务。”因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量失信现象,与我们转型期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和不完善有关。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信用制度,才能使社会上每个人和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在制度规范中行事,避免或减少失信现象的发生。当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对社会各机构和个人开展信用评价,将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风气。

其次,加快信用立法。信用立法是建设社会信用的根本保障,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而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抓紧制定和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规,并且司法机关要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生活实际,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于失信行为的惩处作出相应的规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和谐校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对学生传播各种知识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加强诚信教育,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树立诚信风范。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是非判断和善恶美丑的识别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和教师就成为他们的引路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校和教师首先必须诚信。学校和教师必须将“诚”与“信”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能做假。学校应该自觉抵制和消除形式主义、短期行为、虚假浮夸等種种不诚信风气。

其次,建立诚信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一个人的诚信问题,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大学校园中的人员组成相对简单,人际关系也并不复杂,且大学校园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完全有条件建立一套初步的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并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学校可以成立诚信评价办公室,负责学生日常诚信教育、管理、评价、监督和奖惩工作。学生诚信评价结果将与学生综合测评挂钩,诚信得分将作为德育部分的基础分。对于诚信得分达不到规定等级的学生将无权参加各级各类评优。同时,学生诚信得分还应如实记录于其本人的诚信档案,并填入毕业生登记表,在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另外,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网上公示制度,增强诚信档案透明度和约束力。

(三)和谐家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示范区

诚信的父母与和谐的家庭,是良好的教育开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塑造人的灵魂和品格的第一场所,家庭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庭教育是教育之始,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具有显著的示范功能。因此,要相养成孩子诚信的良好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

其次,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是养成孩子诚信品质的良好氛围。父母要树立民主观念,确立大学生在家庭中主人的地位,使家庭生活民主化;另外,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需采取民主与开放的态度,尊重信任子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大学生平等观念的生成,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提高诚信自律能力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

诚信意识的确立,他律只是外在的条件,关键在于自律的养成。要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对诚信有认同感,从而内化成个人的自我要求和品质。

首先,努力提高诚信认知水平。对诚信进行自我教育要以诚信理念的主动学习为内容,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到诚信的真正涵义、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时,才能确定合理的行动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提高自我修养。

其次,坚持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实践是道德修养最重要的环节,把对诚信品质的道德认知和认同转化为个人的诚信行为习惯,促使学生把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我们才能说这个人是真正诚信的。

参考文献:

[1]贾华强,马志刚,方栓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论语·为政篇第二.四书五经[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1.

[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四书五经[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1.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02-11-17.

[5]人民日报[N].2001-12-12 .

[6]张高科.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作者:王美娅

大学生诚信内环境建设论文 篇2:

高师院校情感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情感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师院校情感教育的现状出发,分别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加强校园内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及积极开展实践以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内在品质的几点建议,解决情感教育薄弱和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情感    情感教育    人文关怀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的内涵

何为情感?德育专家朱小蔓老师的界定:情感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一句话概括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内心感受。情感可以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可以激发主体的想象力,使思维创造性得到发挥。情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它的根基在生活,来自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情感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品质更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造。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是提高生命质量与完善人性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应该从教育内容上升为教育的目的,即“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正如习总书记所讲“老师的责任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教师的情感素养影响和带动一代代青少年的情感素养,因此,高师院校应该关注作为未来教师的大学生们的情感现状,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

二、高师院校情感教育的困境

笔者做过一项调查,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20名各专业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关于大学生情感缺失与困惑的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和辅导员、教师、管理者进行访谈。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53%的人认为周围人不够关心自己;对失恋问题的处理,有近一半的人不能很快调整恢复;近80%的人表示自己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很大程度或一定程度地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在职业认同方面只有40%的人认为就读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其他人或多或少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71%的学生感到就业有压力;对遇到困难或挫折的处理方式,57%的人会选择自己处理,只有7.5%的人会选择向辅导员或老师求助。辅导员和教育管理者普遍认为当代“90后”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情感品质不佳,同时也认为学校在情感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方面做得不够。

通过总结分析,当代高师某些大学生情感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爱心缺乏,不会爱人与自爱。生命至上,每个人都要爱惜生命,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推己及人,从而爱他人、爱学校、爱专业、爱祖国。一个会爱的人才会懂得处理恋爱与失恋的关系,从容应对;(2)责任意识不强,90后的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不懂感恩,表现在不懂父母养育之恩,无视老师的教导之恩,淡漠朋友的帮助之恩;(4)挫折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出现心理问题,轻则抑郁、冷漠、焦虑、自卑,重则精神分裂;(5)诚信问题突出,尤其表现在网络中,欺诈、隐蔽、伪装,对朋友不真诚,对自己不认识;(6)理想信念差,迷失自我。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坚定理想和目标,不断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7)贪图享受,依赖父母,不努力学习,注重享乐,互相攀比。

三、情感缺失的多维解读

大学生存在的各种情感缺失问题,可以分别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情感缺失:(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够心理完善能力不强。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与发展的阶段,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够全面,认知和判断能力不强,导致心理的落差和扭曲。(2)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的熏陶,导致情感畸形。(3)学校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唯理智教育”,忽视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并非单纯高智商的人而是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逆境商的综合体,因此,要重视学生心理、人格和完善情感的培养。(4)社会不良风气和浮躁思潮的影响。如今一些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出现一些贪腐堕落的负面事件,如果不加以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高师院校情感教育的培养与完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崇尚之德,守为师之责,树栋梁之才。同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师院校和其他高校性质不同,特殊性在于它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重教育首先应重视德育的建设,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强化德育重在强化情感教育。针对目前高校情感教育出现的问题与危机,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教师、辅导员应该正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调整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评价标准,把大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品质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把情感教育放在教育的基本内容中。

1.把情感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情感素养欠缺的大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是好的,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加强情感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相吻合的。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素养和与情感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生命之德、公民之德、敬业之德和诚信之德的重要途径。同时,开展和实施情感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的言行是学生的镜子,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大情感的投入力度,时时体现人性的关怀,处处传递真情感,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言传身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情感的积极表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影响的价值最大化。

2.加强校园内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美丽的校园环境会影响师生的认知、态度乃至行为。从物化的外环境到文化的内环境,以外界认知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行为规范与情感品质。首先,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军训、运动会等,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磨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各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团结合作等情感的形成。其次,“两课”教师、辅导员要在课堂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传播积极的情感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情感教育延伸到网络。再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即大学的精神与文化的内涵建设,所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中之一就是历练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积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核心,而加强校风、学风、教风“三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可以使学校意气风发,学生积极向上,教师身正示范,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品质。

3.通过实践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内在的品质。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情感教育的基础是情感体验,而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能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各高校开展的新生军训,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走基层,进社区,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实践活动,有力地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道德修养,转化为真正的教育感受,成为内在的情感品质,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突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郑琳川,刁永锋.情感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3).

[4]冯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5]任伟,李国良.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6]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1).

[7]李艳,韦国善.我国青少年感恩情感教育策略探微[J].教育探索,2012(2).

项目基金:1.本文受西华师范大学德育课题专项基金资助;2.本文受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助号:14D017)。

作者:郑琳川

大学生诚信内环境建设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效结合探析

摘要:当前,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两项重要工作。就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教育的有力保证。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以就业教育为契机,发挥其导向作用,端正教风,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创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学风。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学风;教育

良好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它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和大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各类高校的共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内容既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学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学风建设只有与就业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状况

1.就业教育状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文凭”已不是身份和资历的象征,而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求学者为择业、发展所做准备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之就业观念、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竞争,实际是其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就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表现为:

一是侧重面上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就业思想教育,在推荐环节上下功夫多,对日常就业教育做得不够;注重面上就业指导,缺乏个体就业关怀;重视优秀生就业有余,关心差生就业不足;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多,提高就业质量少;指导就业技巧多,规划职业生涯少;顾及当前就业状况多,考虑可持续性就业少。

二是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制度和办法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就业指导课开设不正常,不少高校以讲座替代授课,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凭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由于统一大纲,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教育变成了思想教育,把职业生涯设计变成了职业定位,从而导致就业教育苍白,学生思想迷惘,学习动力不足,就业抓不住重点,学生犹豫、彷徨的结果最终导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

三是就业教育陷入怪圈。暂时繁荣的就业形势掩盖了就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毕业生提供的虚假就业信息掩盖了就业指导中的虚、浮做法;初次就业率高的背后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的降低和隐性失业,凡此种种在农林类、管理类和经济类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

2.学习生活状况。吃苦精神不够;学习浮躁;诚信意识淡化,综合素质差;生活散漫,纪律性差;热衷于兼职赚钱,听信误导,做生意,搞兼职,有的陷入传销网络。考试一路红灯,最后被迫退学,损失个人,影响他人。这些虽不是高职学生的主流现象,但已经影响到学风建设,严重背离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

1.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一是将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附属品。就业教育排不上课表,进不了课堂,落不到实处;生涯设计缺失,教育指导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由教务处、就业处、学生处等多部门交叉管理,职责不清,课时受限,使就业教育与指导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就业工作缺乏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缺乏就业研究。

2.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1)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学风造成客观影响。一是学生层次差异较大。不同类别学生相互影响,好的学风难以形成;二是学生的就业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学生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影响和动摇了其他学生的专业思想;三是千差万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四是独立生活和抗挫能力差、刻苦精神不够。(2)学校内环境的负影响。①“教风”不正。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严,敬业精神缺乏,忙于社会工作;研究教学少,更新知识慢;考前划题、考题偏易、监考不严等时常发生,传道、授业、解惑流于形式,教学工作在低水平徘徊,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好的学风难以形成。②管理与教学不匹配。由于学生人数多、层次复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加之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忙于事务多,学习理论少、研究工作少。不少学生工作者责任心弱化,听学生干部汇报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少,管理针对性差,而专职教师重授课轻育人,导致学生管理与教学不匹配,直接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3)社会大环境的负影响。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辐射”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心态,多元化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在冲击观念不成熟的学生;高校周边的网吧、歌厅、酒店、旅馆等无时不在诱惑学生,使其难以宁静治学。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冲击,都使得大学生防不胜防。(4)学生自身影响。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不同高校的学生对自身都有不同层次的对比与定位,而高职学生将自身定位在下游层次,未来的出路是毕业即就业,这就使其没有远大的目标来激发学习动力,加之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兴趣低,就业教育跟不上,缺乏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二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不少学生精力分散,游离校园,趋利社会。三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不良学习风气表现在高年级影响低年级,同乡、同学之间互相模仿,班级之间互相干扰,各专业相互攀比,这都是导致学风差的诱因。

三、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对策

1.转变观念,增强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对当前高职院校学风的认识不能用精英教育时代的观点来看待,高校应结合历史积淀和专业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风。“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专业和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做到贴近学生,教生如友,知生至深。

2.以就业教育为契机,深化学风建设。(1)以职业对人才需求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当今的大学生成长经历简单,对社会、对竞争认识不足,对未来期望较高,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行动。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告诉学生将来干啥,目前应该准备啥,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熟悉行业,了解职业,明白岗位,从而树立职业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师和领路人,不断指导学生设计未来,培养学生研究专业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需要就业教育的进一步渗透。要确立就业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对学风进行控制和反馈的过程,需要就业指导的渗透。“就业教育的介入,会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做好职业准备,并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通过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真做人、扎实做事、严谨做学问。使学生将学习与今后的就业、升学等大事联系起来,不断更新就业观念;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具有危机意识,培养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各种违规、违法事件必然大幅减少,教育管理就能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3.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就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就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既要进行政策答疑、应聘指导,还要指导学生提高专业素质、设计未来人生,引导学生抓住求学期间的宝贵时间,学好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4.抓“三师”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师德是教风之魂,师仪是教风之形,师艺是教风之本。教风不正,学风难树;教风不端,学风难正。因此,创建良好学风必须注重师德、师仪、师艺这“三师”建设。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和推广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双师”的优势,课前认真研究专业与行业、课程与目标的关系,精心筹划教学,提高授课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将行业、职业动态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在课后,要帮助学生答疑解难,促使其内化所学知识。实现提高师艺、引领学风“双丰收”。

5.前移就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要将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一课融进入学教育中,划阶段、分层次三年不间断,强化就业与创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对一年级学生,要结合专业,针对行业,瞄准岗位,实事求是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奋斗目标,筹划好未来的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就业能力与择业技巧的教育指导,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获得及时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聘请企业老总到校现场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矫正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总之,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将两者统筹规划,同步进行,创建文化氛围,创新途径,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日新月异,就业教育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徐才千.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

作者:宋平

上一篇:市场营销游击战术运用论文下一篇:体育素质教育贯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