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调研的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9

基于市场调研的市场经济论文 篇1:

论时尚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时尚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理论实践,首先分析了目前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管理价值链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最后指出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在保证时尚零售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财务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保证时尚零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可为确保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时尚零售企业 价值链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时尚零售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起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零售企业在遇到财务风险以后仍然稳定运行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我国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对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结合笔者在L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就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论述。

一、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适用于同类产品和服务多店铺经营及网络化流通的企业,这一业态进入我国以后,取得了长久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尚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长久发展,必须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模式下,由于快速开店所带来的资金风险以及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运营风险相比普通的商业企业要高出很多,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零售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完善内控的主要工具,对提升零售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随着服装零售企业的竞争逐渐加剧,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企业中逐渐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缺少战略规划

企業战略规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使命和长远目标,确定整体行动规划,是任何一个商业类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的起点。全面预算在应用过程中要以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但是很多零售企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预算目标,而忽视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导致时尚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严重脱离长期发展战略的方向,造成企业各项内部管理缺乏目标性。比如,北京某服装零售企业,成立于2006年,主要经营自有品牌的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发展到2010年全国开店达100多家,每年净利润达到4000万,在2012年开始预算管理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一味追求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并没有重视企业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全年度指标和企业发展战略产生了很大偏离。由于没有及时制定出系统科学的整改措施,在2015年发生了较大的财务风险,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2亿。从中可看出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各阶段的业务运营就会与发展目标产生分歧,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缺乏客观实践性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确保预算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很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过程中往往忽略市场调研和市场需求的预判,只是采用简单的增量预算,借助上周期的预算和实际业绩为基数,结合预期目标对预算指标进行增减。比如:辽宁大连某零售企业,成立于2008年,历经5年时间已经拥有700多万的固定资产,在2014年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市场调研,只是参考了2013年的实际数据,严重缺乏客观实践性,使得生产产品出现滞销,导致企业损失了300多万。连锁零售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历史数据并不能当作预算编制的基础,不经过市场调研的预算编制太过主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预算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预算控制是零售企业准确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连锁零售企业中预算管理层级太多,会导致完成一次预算编制审批环节复杂繁琐,指标在上下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控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目前大多企业在预算控制过程中仍然采用EXCEL进行事后分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效率和共享质量,影响全面预算应用的效率。

(三)预算部门融合意识不足

大多零售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部门都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任务,和本部门没有关系。完全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等职责,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预算的各项经济活动,全权负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所有工作,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组织结构和明确的管理职责,预算管理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其价值和作用。这不仅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无法发挥各个业务部门的主动性,使得业务部门的目标无法与公司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各个部门之间难以总体协调达成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得不到发挥。

(四)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

虽然很多零售企业都落实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将预算管理与考核机制相结合,没有把预算执行结果的指标落实到相关责任中心和责任人,使得很多员工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忽视预算管理指标,没有把预算目标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来遵守,不但发挥不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而且还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同时,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及时的监督、检查和审核评价,仅凭个人意志进行管理,没有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评估,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缺乏必要公平性、公正性。虽然也有一些企业设置了预算管理执行奖惩制度,但由于目标不清晰,企业员工和中层领导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了解不全面,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不清楚,使得企业激励政策无法得到良性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价值链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1985年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笔者认为,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主要载体是价值链,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角度入手,把价值链理念贯穿到企业各项决策和活动过程中,并且向外扩展到合作伙伴的价值链领域。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核心

从企业内部,关注企业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的整合和各部门的协同、最大程度进行资源整合,以成就顾客为目标。在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下,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出发点,企业在获得价值链增值过程中,各个部门以实现公司总体目标最大化为原则,促进内外部资源整合,进而优化企业各个业务链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价值链的总体运行效率,避免了以财务指标为出发点的预算管理只注重短期的局限性。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能够集成组织能力,以关键流程为客户创造价值,分析出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以增值作为主要驱动力,通过依靠流程团队消除部门的功能层级,跨团队成员负责协调业务单元,制定跨职能部门的集成化绩效目标,加强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监控和管理,把资源侧重分配到增值业务活动中,在保证资源获得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增强价值链整合增值的能力和效率。除此之外,价值链整合,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障,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对企业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共享,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以便于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及时跟踪目标达成情况,不断总结每个环节的得失,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管理流程

企业从事价值链活动,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耗费成本间的利润。在构建基于价值链预算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企业自身价值链进行理性分析,确定企业价值链构成,通过价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每项活动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各项增值的经济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企业的核心流程,根据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原则,梳理并构建出系统科学的企业价值链体系;第二,对价值链的增值活动進行深入分析,取消企业不增值活动,通过价值链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同时,针对增值活动站在企业整体进行重新规划、优化和整合价值链活动,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性并且降低增值活动的成本,提升了增值活动的盈利能力;第三,任何一个企业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渠道、营销、产品、服务、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中至少在三个方面要比竞争对手更为突出,在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根据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投入成本和费用预算,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同时为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充分的保障,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因此,构建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价值链分析,确定预算指标,明确增值所需的具体成本和增长趋势,进而确定时尚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

三、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战略制定,首先进行行业基础环境分析,寻找行业中的机会和威胁,识别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对公司自身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分析,分析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制订出公司的3-5年战略经营计划。企业应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制定全面预算,把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减少盲目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L公司为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公司采用多品牌发展策略,各品牌在品牌定位、设计风格、目标客户等方面相互补充,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又能够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公司依据各品牌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制定全面预算目标。

(二)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组织机构,全员参与

要保证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得到管理层的认同才能有效实施,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和控制应当有健全的组织架构,具体包括:预算管理委会和预算责任单元。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预算管理最高决策机构,由企业法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各个职能部门和门店是最基础的预算责任单元,每个责任单元设置专职或者兼职预算管理员岗位,负责预算编制、管控、分析和调整,直接对部门负责人负责,通过上下结合、分级编制、授权审批等方法,更好地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任何企业当中,人是主要载体,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定者,也是企业信息数据的使用者,又是管理的执行者和指标的考核者,所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人开展和运行。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现状,明确财务部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和监督职能,同时加强对各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全员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协同处理和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水平。在全面预算执行时,将预算执行结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以价值链增值为导向,奖惩分明,让员工与企业形成统一的责任共同体,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实现公司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三)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制定合理的预算模型

合理的预算模型设计能够引导企业业务的顺利开展,利于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L公司结合企业内外影响因素,采用了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在降低运行成本基础上,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各种政策和制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弹性预算编制法、零基预算编制法和滚动预算编制法等各种方法相结合的编制方法。所谓的弹性预算是基于企业弹性业务需求,以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业务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主要适用业务变化量不确定的项目指标,例如,根据销售目标制定采购预算,与销售流水相关的变动费用预算等。零基预算是在不考虑历史预算数据的前提下,只考虑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平衡预算编制的方法,例如,新业态的店铺,新的投资项目适合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是借助上一预算周期的完成情况,对全面预算编制进行适当调整,把预算期间连续滚动向后推移的预算编制,例如,固定成本预算,产品销售日常费用的预算。这种三种预算编制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性,在实际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根据各种预算编制的特定和适用情况,同时结合企业发展业务类型、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等具体因素,灵活采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L公司在设计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模型时,充分考虑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预算的起点以VIP客户需求为起点,通过建立消费者需求库和个性化服务管理信息,通过对客户回头率、连单率、购买周期、客户购买的产品属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出提升客户管理效率的方向,将所有的改进方向落实到公司新年度的产品企划方案中,进一步提升产品开发精准度。在产品营销预算中,通过研究每个品牌的对标品牌的渠道和产品价格情况,找到公司在产品和渠道方面需要超越竞争对手或差异化竞争的方向,确定每个区域的销售目标和产品服务改善内容。采购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投资预算和融资预算都围绕销售目标和产品企划方案进行制订,确保人财物与目标的匹配,有利于目标的快速达成。

(四)借助信息系统管理,强化执行过程控制

企业要想发挥全面预算应用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过程中预测修正等四个方面进行入手。预算管理委员会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目标等和公司管理层进行反复沟通和交流,据此编制年度预算,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季度预算、月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预算指标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依据审批权限滚动调整后期预算指标,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L公司在全国的门店大约500家,标准化连锁经营是其经营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所有企业门店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执行。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同的门店受到环境、竞争对手、管理基础等因素影响,要进行差异化管理,这就对全面预算管理提出更高的难度。

建立一个及时、高效的预算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的流程设计是保障预算管理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预算系统是优化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L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体系时,借助CRM系统、SAP系统、预算编制和控制系统,收集和整理各种管理信息,建立标准化信息数据,具体包括品牌定位数据、商品企划信息数据、产品信息数据、产品工艺信息数据、消费者画像及个性化营销信息数据、产品BOM和Routing信息数据、责任中心及预算指标等,同时建立标准化预算流程,通过将标准化信息和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固化下来,真正实现各个预算单位的有效参与和数据共享,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执行。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对所有影响全面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为全面预算管理价值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确保企业绩效管理能够与预算管理进行统一结合,从而形成一套服务于企业绩效控制的系统,预算管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员工工作态度、业绩达标率、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并且和员工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动性,确保相关工作和任务能得到顺利落实,达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在绩效考评过程中要建立综合考评和动态考评相结合的制度。综合考评是在期末时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动态考评就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技术软件,对各个部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绩效考核。达到或超出预算目标时发出预警,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将绩效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综合考评要和动态考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L公司基于價值链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强化管理过程、严格执行、优化考核方式、完善执行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时尚零售业而言,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是衡量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合理分配资金、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进,黄晓红.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企业的预算管理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3):25-29.

[2]黄彬.商业连锁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6,(4):41-44.

[3]朱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预算指标体系构建——烟草企业的实践[J].新会计,2016,(10):51-53.

[4]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4):44-56.

[5]张敏.基于内部控制的零售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15,(23):200-201.

[6]王列生.时尚产业:符号生产与市场操控[J].艺术百家,2014,(1):23,52-68.

(作者单位:朗姿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常静

基于市场调研的市场经济论文 篇2:

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问题与路径

【摘 要】本文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视域,梳理归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中基地型专业服务、项目式专业服务、订单式专业服务、工作室型专业服务、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等五大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路径: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打造专业社会服务联合体;精准定位服务痛点,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有用性;優化服务系统设计,增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社会服务 服务设计理论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和责任义务,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十分重要,只有与市场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连接,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思路、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才能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基于服务设计理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策略,以强化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属性,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嬗变,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目标,无不是为了适应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体上已经从扩规模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指出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服务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发展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即聚焦专业方向、结构和布局调整、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对标“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要求,以打造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为引领,从整体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双高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将职业教育改革推向了一个高潮,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核心之一就是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

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基于国家发展阶段、支撑国家发展目标、服务国家产业战略、对接社会市场需求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之一,要适应现代职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融入市场,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品牌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服务设计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关于服务设计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主要是从学术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定义。哥本哈根互动设计协会(2008)认为,服务设计是一个新兴领域,它把焦点放在创造好的想法上,通过使用无形或有形的媒介获取体验,通过对系统和流程的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意识地设计服务,整合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尝试为社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经济价值,这在知识驱动型的经济中必不可少。斯蒂芬·莫里茨(2005)认为,服务设计有助于创新或改善现有的服务,对客户来说,服务会更有用、更可用,更满足需要,对组织来说更高效、更有效,是一个崭新的、全面的、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领域。英国设计委员会(2010)认为,服务设计的目标是使你所传递的服务有用、可用、高效、有效且满足需要。关于服务设计思维的基本原则,马克·斯迪克多恩提出“以用户为中心”“共创”“次序”“实物”“整体性”五大核心原则。

服务设计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计算机技术、通信、工业设计和管理学等领域,理论、方法和工具也与这些领域相关。服务设计给设计教育、设计行业、技术驱动、引领原始创新、服务社会带来了影响。在教育领域,服务设计也逐渐受到关注及应用。服务设计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高度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服务设计是基于服务基础上对服务的整体流程进行设计,可为组织创造有效、高效且与众不同的服务,进而创造价值的理念,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正在消融,产品就是一种服务,服务中也有产品作为媒介。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围绕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主要包括培养的人才、科研与技术成果、提供的社会服务等,通过审视对“产品”与“服务”产生影响的各个流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及创新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内容与方式,打造“产品”和“服务”品牌特色,提升高效服务,才能更大地发挥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第二,服务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要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必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求学科专业的发展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专业链的布局要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改造升级,继而保持专业特色和优势,其中专业链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链要互相呼应,形成专业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与互动。因此,职业教育应准确理解和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学校教育的各方参与者,重视融入市场、产业、行业、企业等,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创新服务模式,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进而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服务设计以追求服务有用、可用、高效、有效且满足需要的设计思维,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高职院校规模占比53%,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7776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职责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专业建设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既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和实践技能锻炼,又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服务宗旨和办学导向,优化专业服务社会设计,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满意度、高成效的社会服务赢得社会、行业、企业的认可。而服务设计理念恰恰契合了高职院校及其专业建设的职责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对专业建设进行服务设计,对现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等服务平台进行再设计、再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使专业服务社会更加有针对性、有用、可用和被需要,使专业服务的成效更加高效、有效、与众不同。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导向在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笔者将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基地型服务在高职院校中是比较早采用的校企合作服务类型,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比较成熟,主要通过在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基地/中心,或是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在校内校外共同设立校企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进行。这一类型的服务,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学校和学生,服务功能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课程、专业、实习等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场所与资源条件、真实的工作情境、完善的职业流程等,同时兼顾企业、行业等合作方的人才培养需要,为企业、行业提供服务。因此,此种类型的服务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单一功利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对企业、行业、产业等合作方的利益与需求关注度不够,合作方参与度也不高、融合度也不深,因而未能形成共同開发的合力,导致建设资源有限,社会服务开放程度低,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二)项目式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专业服务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机构与高职院校就某一项目服务达成合作协议,院校依托某一专业资源或整合部分相关专业资源开展的社会服务。常见的有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或技术服务、社会某一领域职业技能或某一工种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服务。专业的项目式服务内容涉及面较小、服务项目明确具体、内容单一、跨越时间短,操作性也相对较强。因此,项目式的社会服务成果较明显,但因其服务没有可持续性、服务内容大小不一,不利于院校和专业团队充分挖掘资源提供服务,也不利于建立深度的社会服务关系。

(三)订单式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专业服务是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的。根据订单式的内涵,强调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签订合同或进行约定,校方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企业最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双方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关注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服务的功能侧重于人力资源服务。这一类型服务,有利于强化双方合作的黏性,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能解决企业用人难题,同时也能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对订单式服务的认识不同、目标定位存在差距,加上职责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等,也会出现一些缺陷和问题,如计划制订环节和过程管理环节不规范、学生学习质量不达标、就业期望不达标、企业用人愿望不达标、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愿景不达标等。

(四)工作室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型专业服务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并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和最终目标,包括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等形式的工作室服务平台。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项目承接、项目运作、项目实施、项目完成与验收、项目成果回馈,整个流程与专业教学内容对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完成企业项目任务成果。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服务内容高度相关。如营销策划工作室,一方面承担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又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策划、创新创意基地,承接各类创意创新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营销咨询、营销策划、品牌策划等。在营销策划工作室的教学中,以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企业下达给工作室的实际策划项目或创意项目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知识传授和虚拟课题走向具体项目的真题真做,在真实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工作室型的专业服务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的合作效果,但也存在服务项目来源不稳定、项目开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在范围与内容上是上述各类服务的综合与拓展,从内涵上看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标志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如产教融合型企业就是一个重要的产教融合体,在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加以明确。其本质特征是具有商品生产经营服务和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可分为办学型、教学活动参与型和产教融合教育产品生产经营型企业三大类。可见,产教融合型的专业服务是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基础上的升华,更强调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连接。但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与产业还只是部分融合,融合程度有待深化,发挥价值的具体路径及运行体制还有待研究。

四、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路径

基于服务设计理论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使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主要原则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融入服务相关利益者,优化专业服务设计,关注服务的整体性;主要策略是共同构建服务理念,精准定位服务痛点,优化服务系统设计。

(一)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打造专业社会服务联合体

服务设计理论强调的共创性,不仅关注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消费者,还要关注服务的相关利益者,实现共同创造价值。高职院校的专业社会服务应秉承“共创”原则,解决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教融合等专业社会服务过程中服务参与主体态度冷热不一、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更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社会服务的价值。坚持“共创”原则,最重要的是转变专业社会服务设计的思路,摒弃以往由学校、企业或政府等单方服务参与者提出服务理念的状况,采取服务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构建服务理念。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是专业社会服务设计的关键,是专业开展各类具体服务项目服务活动的核心,能够确保专业服务社会体现多方价值或利益诉求,使专业社会服务内容真正解决社会需要且满足各方服务参与者需求,从而提高专业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的使命感与认同感,以及激发各服务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有利于保证不同的利益追求者、服务参与者在合作的主导思想下各司其职、统一行动,有利于将合作意图催生为合作具体的项目落地生根。要实现共同构建服务理念,前提是要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和需求,这要通过调研来解决,包括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专业与服务产业或行业的契合度、相关利益参与者的需求、专业服务内容与服务项目的关系、专业社会服务现有理念的缺失等方面进行调研。相关利益者要有充分、平等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发现社会服务设计在专业建设中的机会点、明确相关利益者的价值主张,并平衡服务需求,打造服务联合体。

(二)精准定位服务痛点,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有用性

通常服务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协同创造的过程,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从用户的角度定位要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建设中融入社会服务设计理论的目的在于围绕服务痛点问题,将设计思维贯彻服务全过程,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将痛点转变为“喜悦点”,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服务的价值,构建学校、企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多赢的格局,切实发挥专业服务社会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解决服务痛点的成效也是衡量专业服务社会价值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准确描述问题,精准定位服务痛点,并将问题可视化,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社会服务内容宽泛、操作性不强、服务流于形式、服务质量不高等难题的重要手段。定义服务问题,需要学校专业服务团队和服务需求方(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机构),以及相关利益者,根据服务对象组织性质、战略规划、行业特点、服务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教学模块、现有资源条件等,在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政策制度条件和资源条件下,以问题为导向,面对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扣服务的理念,精准定位专业建设的服务目标、范围、项目,并在共同服务理念下,将要解决的问题、服务痛点细化为服务方案。

(三)优化服务系统设计,增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性

完善的服务系统设计是专业实施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有效机制。服务系统涵盖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需求者、服务环境、服务沟通、服务产品等各类资源要素。优化服务系统设计,就是协调专业社会服务平台相关要素,重点设计服务关键接触点。首先,各服务参与主体要明晰各自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位置。特别是院校专业服务团队及其所服务的机构,要认识到其“双重”角色的特殊性。一方面,在院校专业服务团队与其所服务的机构这一关系中,院校专业服务团队是服务的提供者,其所服务的机构是服务的需求者;另一方面,对市场而言,院校专业服务团队及其所服务的机构又是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者(有时院校专业服务团队也可能是间接服务提供者,如只是为其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设计的角色),市场消费者则是服务最终的需求者。其次,院校专业服务团体要本着为服务需求者,包括所服务的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市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思维,与所服务的机构,围绕服务产品(包括有形与无形产品)当前市场消费者的客户体验状况、产品服务流程、服务产品存在的问题、市场消费者的期望等开展调研、充分沟通,并将院校专业团队与所服务机构的关键接触点,以及院校专业团队、所服务机构与市场消费者的关键接触点找出来。再次,院校专业服务团队、所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利益者,从人力、政策、制度、标准等硬件、软件各方面,优化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重点解决关键接触点运行问题,以满足专业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各项支持。最后,按照该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流程和实践反馈,评估服务系统要素配置的完整性,以及服务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此完善专业建设的服务要素。

总之,服务设计理论为深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属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引入服务设计理论,有助于将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产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有利于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解决长期以来企业、行业合作方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参与度不高、融合度不深的问题,进而提升专业建设之于社会服务的有用性,使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方式更深入,提升服务的长期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于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

[2]辛向阳,曹建中.服务设计驱动公共事务管理及组织创新[J].设计,2014(5).

[3]辛向阳,曹建中.定位服务设计[J].包装工程,2018(18).

[4]施耐德,斯迪克多恩.服务设计思维[M].郑军荣,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5]周煜啸,罗仕鉴,朱上上.手持移动设备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2).

[6]罗仕鉴,邹文茵.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18(24).

[7]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8]左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企业“订单式产学交替”教学模式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9]龚佑红.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3).

[10]代玉.校企结合下的设计类专业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11]刘前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营销策划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9).

[12]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13]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7).

【作者簡介】蓝敏萍(1983—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等。

(责编 黎 原)

作者:蓝敏萍

基于市场调研的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物流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索

摘 要: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是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是高质量技术型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物流;四种能力;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物流管理专业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目前的物流教学活动总体上看,仍属于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何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即“四种能力”的培养,为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当与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相适应,同时,也应当符合高校现代物流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素质与技能的要求。因此,研究在分析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与管理

高校人才培养由于对“四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因而对实践教学投入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缺乏场地和实践教学师资等保障。同时,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不尽合理。校内实验或实践活动抓得不够扎实,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而毕业实习很多采取“放羊式”做法,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由实习,缺乏统一组织和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1.2 缺乏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经验

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校办学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本科高校由于多年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重学科系统性而轻实践的综合性,专业办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经验,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出的物流人才与实践脱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企业适用的物流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由于不符合企业要求,面临就业困难而出现过剩。因此,只有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办学思想的要求。

1.3 忽视企业对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人才培养偏离社会实际需求。企业拥有场所、设备、生产、营销、信息、实践师资等多方面的优势,又是人才就业的主要流向地之一,对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需求拥有最终话语权。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产学合作,是培养具有“四种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高校应该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派遣教师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研发、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这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服务与科技转化能力有极大地帮助,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办学竞争力。

2 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物流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构建

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四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的支撑,才能有针对性地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效运作。因此,本部分着重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2.1 实践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

对于只涉及到校内的实践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求,因此,动力机制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及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与积极性提高的激励。对于涉及到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而言,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校企合作发展的推动,更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机制作为支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主要来源于四种动因:一是政策驱动。很多国家对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践一般有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企业把接收学生实践与自己利益挂钩,因此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实践。二是低成本驱动。目前企业接受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实习,成本通常要比正式员工低。三是人才优先选择权驱动。企业将优秀学生,聘为较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长期受益。四是社会责任驱动。企业对培养学生也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从校企双方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双方的相互需求,因此,动力机制的构建,需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双方的需求点。学校对企业的需求表现在:需要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师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与就业的机会等;企业对学校的需求表现在:企业员工的培训、从学校引进高素质人才、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方案设计等。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的思路就是要牢牢把握这些关键点。由此可知,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的原则应当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2.2 实践教学合作机制构建

对于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当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各自承担起相应的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是保持持续、良性合作的基础。这一模式要求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进行密切合作,达到产业与教育融合,学校和企业共赢。合作内容主要有:合作进行学生培养、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横向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等。合作形式主要有:

(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优势等来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深入企业生产实际,真正学到企业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能够培养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企业也同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改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过程。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双方共同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师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3 实践教学协调机制构建

不论是校内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还是基于开放式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都需要在有关方面之间进行及时的控制与协调,才能有效发挥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在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各二级学院(系部)层面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二级学院(系部)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受二级学院(系部)和学校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负责二级学院(系部)校内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制定相关管理与协调措施;做好二级学院(系部)与教育主管部门、行业或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与二级学院(系部)各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基地的管理与协调措施,并担负起管理与协调职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2.4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

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完成。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其实施和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而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相比,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其管理难度更大,质量更难以保证。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四种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对于只涉及到校内的实践教学模式除了采用常规教学管理所采用的听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外,更多的是要采取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方法。其中,学生和教师的出勤率、学生的技能学习考核通过率等,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更适合作为对实践教学学习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指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考核评价也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评机制,即对教师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效果、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教师的额外工作量等;对学生的评价,除卷面考试外,学生作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等都应该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此外,对于学生的集中实习或毕业实习,还可以设立校外实践教学专职指导老师,以使学生的实践指导得到具体落实。学校在教师的新酬、晋升等方面出台配套激励政策,而在教师的出勤、工作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可通过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系部)、合作企业、学生四方共同监督、评价的方法进行考核。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即“四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分析了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与管理、缺乏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经验、忽视企业对专业建设的作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物流实践教学运行的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与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策略,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四种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艳军.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146-150.

[2] 李正锋. 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157.

[3] 燕珍,邓小瑜,蔡晓丽.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物流科技,2011(4):28-30.

[4] 刘丹.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

[5] 陈莉,王思专,陆超.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 福建电脑,2009(9):181-182.

作者:吴忠和 马常松 李俊松 王东晖

上一篇:村干部社会保障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固态继电器应用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