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变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纵观历年语文高考,不论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还是各省地方命题的考试,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比重都较大,约占试卷总分值的30%。现代文阅读试题,一般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常常在第一卷中考查,主观题则是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在第二卷中考查。学生做现代文阅读试题,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做题质量不高,失分较为严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试题变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试题变化管理论文 篇1:

动态 知识 通知 新闻 提醒 征订

动态

刊物的一个新变化

打开2013年第5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读者朋友会发现:封二印有一个二维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创刊20周年题词,题词刊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为配合莫言先生题词刊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引入数字技术,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立体、动态地呈现相关内容。

根据莫言先生的题词内容和他的成长经历,结合刊物和读者特点,依托河南教育报刊社网络部的技术力量。本刊编辑部策划制作了以“阅读和励志”为主题的短视频《莫言:童话一样的人生》。视频上传到树人网,并生成了,二维码,二维码刊登于载有莫言题词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读者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该视频文件大小为12M,时长两分多钟,配有音乐和解说。刊物初步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信息的融合,具备了读、听、看等功能。

用手机移动网络在线看视频比较耗费流量,建议在Wi-Fi环境下扫描观看。

知识

二维码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内含数字信息。人们通过二维码扫描工具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信息。微信,某些浏览器、手机管理软件等,有二维码扫描功能。也有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软件。常见的二维码。一般内含网址,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读取并打开网址。获得预置在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有一定风险,手机、平板电脑等容易感染病毒。

新闻

本部两刊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日前,本刊编辑部接到通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向全国各地邮局重点推荐发行。这是对本部两刊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有力肯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启动“阅读伴您成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要求全国各地邮局在学校广泛宣传、推荐“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据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全国有41种,其中教辅类报刊18种。此前,本部两刊曾连年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

提醒

致初二学生

初二学生即将升入初三。编者推荐初二学生下学期订阅本部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这本杂志是指导初三学生应对语文中考的专业刊物。2013年下半年的主要内容,是给初三学生提供实用的作文素材,选评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积累与运用等,2014年上半年的主要内容,是积累与运用重要考点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重点篇目分类复习、古诗词赏析与默写重点篇目分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复习、中考语文模拟题、作文复习、答题技巧等。

语文试题变化管理论文 篇2:

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做题“三步曲”

纵观历年语文高考,不论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还是各省地方命题的考试,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比重都较大,约占试卷总分值的30%。现代文阅读试题,一般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常常在第一卷中考查,主观题则是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在第二卷中考查。学生做现代文阅读试题,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做题质量不高,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学生未读懂文本,缺乏对文本的深刻感知。所以,做好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重点是“读”,关键是读“懂”;“多”读文本,读“懂”文意,有了这个基础就会极大提高做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准确度。怎样提高做答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的准确度呢?遵循“三读”文本的阅读过程,采用略读、精读、略读“三步曲”,才能提升正确做答现代文阅读“客观”试题的质量。

一、“三步曲”

“三步曲”是指“三读”文本,“三读”文本是指把作为高考阅读试题载体的文本读三遍。

第一遍读为略读,在完成第一遍读的时候,要明了文本大体意思;给文本自然段标上序号,标注段序,有益于第二遍读时做题节省时间。第一遍读是整体阅读,旨在整体把握文本含意,为第二遍的精读做题打下基础。

第二遍读为精读,精读的过程就是做题的过程,精心阅读试题题干所涉及的语境,寻找试题选项对应的文本信息,仔细比对文本信息与选项信息,找出选项信息的错误或不足,进而判断适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第二遍读是局部阅读,意在探究甄选正确答案,是整个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和关键。

第三遍读为略读,在精读做题的基础上再读文本,就是进一步正确把握文意,看看有没有错误理解文意或是偏离文意。一旦有错误或偏颇,及时进行纠正,重做与正确文意不符的题目。第三遍读是整体阅读,是第二遍读精读做题的保障和完善。“三读”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略读文本,明了文意;审题干,明了题意,寻找语境,筛选信息,比对肢文,精心仔细;再读文本,明晰文意,查缺补漏,完善答案。

二、例子

下面概述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语文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读”文本的做题过程,体会略读、精读、略读的“异曲同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节选第一题)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三、“三读”文本

第一遍读,略读文本,把握文意。通过粗略阅讀文本,基本明了文章大体意思: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标注段序,文本共四个自然段,依序标注;文中①②③④,乃笔者随文标注。标出段序,便于查找选项信息在文本中的语境,快速将精力集中在选项信息对应的文本信息上,为选项信息和文本信息的细致比对赢得时间。

这步阅读,是做好试题的基础,只有把握了文意,下一步做题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第二遍读,精读文本,甄选答案。以第一题为例。

首先,寻找语境:A选项信息所在的文本语境是第一自然段。

其次,筛选信息:A选项信息对应的文本信息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再次,比对肢文:将A选项信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与文本信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进行仔细比对,发现文本中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在选项中表述成了“非政府组织”,选项信息中缺少了“一些”。“一些”的缺少,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但是意思变化极大;文本信息说的是“部分”,选项信息说的是“整体”,扩大了范围。

最后,判定正误:A选项信息扩大范围,以全概偏,是错误选项,与题干“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要求不符合,故A选项不是答案选项。

依照A选项的思维途径,思考甄别B选项、C选项。

寻找语境:B选项信息所在的文本语境是第二自然段,C选项信息所在的文本语境是第三自然段。

筛选信息:B选项信息对应的文本信息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C选项信息对应的文本信息是“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比对肢文:将B选项信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与文本信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行仔细比对,发现文本中的“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选项中表述成了“限制排放的问题”。斟酌“控制”和“限制”,“控制”含义是允许做,但做到一定程度制止,就不允许做了;“限制”含义是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品味文本信息和选项信息,显然是“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表述准确,“限制排放”有失偏颇。

将C选项信息“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与文本信息“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进行仔细比对,发现文本中的“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在选项中表述成了“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选项信息中缺少了“为自己”。“为自己及后代”和“为后代”,意义范围、大小不同。文本信息说的是“整体”,选项信息说的是“部分”,缩小了范围。

判定正误:经上步的理解分析,B、C选项信息和其文本信息都有出入,不吻合,均与题干“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要求不符合,故B、C选项不是答案选项。

叙已至此,本题答案,昭然若揭,D已定矣。D选项信息所在的文本语境是第三、四自然段;其对应的文本信息第三段是“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第四段是“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文本信息与选项信息比对,结合第一遍略读对文意的理解,二者信息相符合;D选项信息和题干要求相符合,正确答案,非D莫属。

第三遍读,略读文本,完善答案。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再略读文本,看看文意把握是否有失误,如果理解无误,则此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终止,改做其他试题。

现代文阅读试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鑒赏评价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平日里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略读、精读、略读“三步曲”,仅是在做题思路上,予以指导;考生欲要快速读懂文本,把握文意,需要平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才行。只有在平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过程中形成作为高中学历的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才是做好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根本,具备了应有的语文能力,不论是“客观”试题,还是“主观”试题,就会势如破竹,完胜试题,赢得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1400)

作者:董海峰

语文试题变化管理论文 篇3:

我们也有一个“新中国的第一”

几个月以前,我从《中国电视报》上看到“新中国的第一”这篇十分醒目的新闻报道,受到很大的启示,并且很快联想到:我们也曾经有一个“新中国的第一”呀,这就是1980年5月,在我和华中师范学院(即今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与全国教育界、语言学界、出版界朋友共同努力下,在新中国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卷上,第一次展现了汉语拼音试题。虽然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总分100分中只占了3分,但由于我们开创性地、合理合法地运用了高考这根指挥棒,很快地就卓有成效地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掀起了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潮,既为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为促进广大青年、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教育水平作出了積极的贡献,也为华中师院、湖北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赢得了荣誉。

那么,我们这个“新中国的第一”是怎样形成构想、为什么能把构想变成现实呢?

首先,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有明确的指示。早在1951年,毛主席就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工作共同的拼音方向”;1958年他指出:“一切干部要学普通话”。周总理曾于1958年1月4日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报告会上亲自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提出当时全国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强调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正好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对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多么重视。所以,我们能有这个“新中国的第一”,首先要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1978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局、高教局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我从1956年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就开始做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所以很早就看到这个《通知》。由于华中高师、湖北省教育厅等单位的推荐,教育部于 1980年5月聘请我赴北京参加高考语文命题,我特地带上了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到教育部报到之后,教育部考试司立即派人开车送我到北京香山的炮兵司令部的一座小楼,这是当年高考各个学科命题组成员的共同驻地。我到驻地后,立即向考试司负责组织和管理的干部谈对语文高考命题的设想,他建议我与语文命题组的同志直接商谈。当年语文高考命题组组长是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张清常先生。他对我按规定时间来到驻地表示欢迎。我就拿出教育部1978年8月的那份文件给他看,并迫不及待地谈到,想将汉语拼音纳入高考试题,当时他明确地表示支持,并说要先在语文命题组一起商讨。教育部高沂、黄辛白两位副部长在命题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就命题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纪律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都明确指出了今年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做到到两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新生,二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教学,使试题能调动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今年的语文试题仍然着眼于测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考试的内容还是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文言文和作文三个部分。

在听取两位副部长的重要讲话后,紧接着是各个学科和课程命题组分别开会。我们语文命题组也是第一次相聚在一起,张清常组长和几名成员都讲了自己现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这样大家才相互知道,我们命题组的四名高校教师,分别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学院,两名中学教师分别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和杭州市第二中学,还有一位是来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室的高级编辑。张清常先生说,从今天起,我们就要齐心协力,认真完成好命题任务。华中师范学院的刘兴策老师对今年的语文命题已作了认真的考虑,请他先发表意见。于是,我将从武汉带到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举起来说,“教育部的这个文件强调,推广普通话和教学汉语拼音,是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是推广普通话和教学汉语拼音的重要基地,广大师生是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的重要力量。”“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我国文字拼音化的基础。中小学都要认真教好汉语拼音,要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适当安排。”既然教育部这么重视推广普通话和教学汉语拼音,我们就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借助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在语文高考试题中加进汉语拼音的内容。张清常先生在我说完后立即表示赞同和支持我的建议,语文命题组的几名成员都接连发言,表示赞成。就这样,198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上,第一次展现了给汉字加注拼音的试题。我曾在1980年撰写的《命题归来话试题》一文中写道:“这是建国三十年来,在全国统考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汉语拼音。出这个题目的目的是要引起中学领导和语文教师对拼音教学的重视,也是要中学生在中学阶段不要丢开拼音不管,这样做对于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审查试题时,对这个题的出法表示赞赏。有趣的是,朱德熙青年时代在南开大学当学生时,张清常先生是他的任课教师。现在他对我们这个汉语拼音试题的赞扬,是对我们命题组全体同志很大的鼓励和支持。1980年7月,我完成任务回到武汉后,曾写了《七律二首·高考命题感赋》,其中第二首的前四句是,“香山结识未能忘,海北天南聚一堂,同心同德同效力,相期相勉相磋商”。《七律二首·高考命题感赋》后来收录在王建军、李崇兴主编的、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第1版的《永远的微笑·刘兴策教授从教43周年纪念文集》中(见该书第287页)。

我与语文命题组的前辈学者和同辈专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北京香山,大家日夜奋战,深切感受到“身处香山更觉香”,我们共同的愿望是“只缘为国选贤良”,因此,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但我没想到,过了19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原会长、国家语委原副主任王均研究员在得知我的弟子和同事为组织刘兴策教授从教43周年纪念会,并先后收到我赠给他的几本拙著《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语言与文字论集》、《语言规范精要》之后,于1999年11月11日从北京给我发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使我深受教育,我真诚感谢他的教诲。他在认真仔细地看了《语言与文字论集》一书的附录里,黄玉蓉访问我的那篇访问记中讲到:“1980年你就把教育部1978年8月的文件带到北京,提出借助高考‘指挥棒’来推动学校的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于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道汉语拼音试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原来你是个实干家呀!”恩师王均先生这封1500多字的书信,是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着我坚持不懈地在有生之年为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更多的奉献。(王均先生这封信也已编进《永远的微笑 刘兴策教授从教43周年纪念文集》见该书第14页至16页。

我感到十分幸运,从1956年我在华中师院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一直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与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从我的亲身经历中切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发展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众多的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攔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从此一场群众性的扫盲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大规模展开。(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第11页。其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国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极为显著的成就和辉煌的篇章。在这场文化普及与提高的运动中,文字改革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积极推广和大力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的识字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日常交际中还有很多人使用方言土语,普通话普及水平较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海量的农民工兄弟进城、各地人员、信息的畅通交流、中文信息处理方式的现代化等既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而这个伟大的进程,也是与始于改革开放的广泛而深入的“推普”工作戚戚相关、同步前行的。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这个“新中国的第一”,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先声。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伟大构想与治国理政方略,其中,“精准扶贫”还专门针对少数贫困地区情况实施了“语言扶贫”举措,用普及普通话加快脱贫致富能力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了中外文化交流,促使汉语在东南亚、东北亚、南美洲、欧洲、南非等等国家借助“普通话”、“汉语拼音”迅速推广,展现出勃勃生机。

回顾历史,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在1977年恢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率先拉开了全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而1980年的高考中,我们在语文试卷中加入了“汉语拼音试题”,用高考“指挥棒”来推动学校的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涓涓细流,终由几代语言文字学人,千万语文老师,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成就了汉语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应用,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为祖国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为自己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和为普通话普及推广而自豪,更为我们祖国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未来而深感喜悦和欣慰。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刘兴策

上一篇:国际网络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地产工程进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