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2022-06-24

第一篇: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0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5]9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指导各地做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中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本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编辑本段]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编辑本段]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编辑本段]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编辑本段]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编辑本段]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6.4 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第二篇: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A-A+2012年11月26日08:05中国旅游网

导语:江苏省湿地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可划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5个类型。我省共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5处,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无锡市长广溪湿地公园、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昆山市城市生态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

1.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工程位于南京长江三桥东侧,紧靠三桥园区,占地约15平方公里。绿水湾公园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地势平坦,有大量滩涂、芦苇,以及枣园、果园,原始生态保持良好。目前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堤外则呈现出典型的湿地特征。据悉,绿水湾的植被以野生草本为主,还有众多的鸟类、昆虫及鱼类。站在大堤上,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欣赏太阳从主城上空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则可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游客到绿水湾湿地公园来游玩,交通也很方便。外围有长江三桥、绕城公路和过江隧道等与主城相联系的道路,另外,还有薛塘路、绿水湾南路、团结路和城南河路4条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部以专用车为主,截流外来车辆和私家车进入,推行环保的交通方式。

绿水湾地区以湿地地貌为主。包括两大类湿地:淡水湿地中的河流、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的淡水养殖,农用湿地、蓄水区。

该地区处于亚热带北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存在多种湿地类型,对各种动物生长极为有利,大片水生树林、芦苇、多种鸟类等乡土水生、湿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包括人工培育植物和乡土野生植物。人工培育的有水稻、大豆、玉米、莲藕、茭白及多种蔬菜瓜果农作物,桑、柳、杨、柿等乔木。野生的有水花生、芦蒿、水烛、菱角、苍耳等草本植物,构树、乌桕、山槐等乔木。动物资源中较多的是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养殖的鱼、蟹,昆虫主要有瓢虫、蚱蜢、蝴蝶、蜻蜓等常见种,鸟类有鹭科、鸭科斑鸠、棕背伯劳等。

绿水湾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地理地区,地处长江之滨,由长江泥沙淤积形成,地质上主要是河漫滩沉积物,土质松软肥沃。绿水湾下游接纳城南河入江,局部受其水影响,规划范围内水域和沼泽分布广泛,在夏季来水期水面占总面积近70%。绿水湾地区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堤内水系渠塘相通,水位通常维持在5至6米,占地22500亩(含滨江大道一段)。以稻、田菜地为主,多藕塘鱼池,地坪称高多在6至7米之间。大堤外又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大堤与外堤围合的环境、绿水湾水域、东侧的江洲。

绿水湾长江大堤地势高视线好,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以欣赏太阳从南京城市中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可以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2.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沙家浜位于太湖湖网地区,河湖相连,河网稠密,是典型的湿地环境。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初期占地500亩。近年来,沙家浜风景区搬迁工业企业,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增加城市“绿肺”功能,现已扩大到266.7公顷。沙家浜利用优越的湿地资源,精心规划巧布局,建成了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生物种类繁多,除了主要植物芦苇以外,有植物种类约30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园内68种鸟类、数万只白鹭、灰鹭、野鸭来此觅食,在此栖息,形成一派自然纯朴别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同时,沙家浜镇还是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以及传统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生态公园独特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去年,公园接待游客就达75万多人次。

据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介绍,在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批的同时,沙家浜正在进行东扩千亩芦苇生态湿地工程,该工程将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旨,建成密集种植隔离区、生态鸟岛观赏区、田园风光游览区、休闲垂钓区、野营区等功能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使公园内部景点和游览系统的设计更加符合生态原则。

工程完工以后,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面积将达到4000亩,景观质量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之“肾”的净化作用将更加明显,为常熟城市居民和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提供一个更为绿色惬意的生态休闲空间。

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3.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总长十公里,占地约二百六十公顷,其中水面约八十公顷。它西依军嶂山,东邻大学城,北连蠡湖,南靠太湖,依山傍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2005年5月建设部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是全国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建设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06年建成开放的介于石塘桥至长广溪桥300米段,是拟建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试验段,该段除以湿地为灵魂的环境公园外,还将建有湿地解说中心,展示湿地常识、全国首批十大城市湿地公园。

被列入全国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的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工建设,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开放式的生态景区。

据了解,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长10公里的长广溪两侧,具有典型的环太湖地区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

湿地公园是一座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该公园充分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湿地公园内石塘廊桥,是东蠡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是目前全市最长的、反映蠡湖历史文化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廊桥。园内还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使游人在生态湿地休闲自娱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便利的服务。

尚湖湿地公园

4. 尚湖湿地公园

尚湖湿地公园总面积2300公顷,核心区现有水域面积800公顷,绿地覆盖率超过90%。湖面水平如镜,山水交相辉映。荷香洲公园、湿地森林公园、山水文化园。一年四季有近百种数万禽鸟在这里栖息繁衍。这片湿地对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太湖风景游览区的重要旅游胜地。

荷香洲为尚湖中最大洲岛,以湖光山色为背景,注重植物景观和古建筑的融合。洲内有山水人文馆,馆内陈列有尚湖出土距今约45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器物,有尚湖历代名人介绍。四景园、博雅奇石堂、流香馆、湖桥串月等景点匠心独具。洲内池塘广植菱荷,每到花开,荷香飘逸,采菱时节,菱荷滴翠。同时洲内还辟有拓展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牡丹园“谷雨三朝看牡丹”,尚湖牡丹园是江南最大的牡丹园,占地两万平方米,拥有八大色系,20000多株各类精品牡丹。每年

三、四月间举办尚湖牡丹花会,并于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共同创立了“中国牡丹行”旅游合作品牌。一年一度的尚湖牡丹花会迄今已举办十八届,是常熟市四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也是苏州市最佳旅游节庆活动。"春天看牡丹,相约尚湖来"已成为江南新民俗。

钓鱼渚上碧草、净水连着远处黛山,鸟语林中万鸟云集,或觅食或嬉戏或闲庭信步,让人倍感“白鹭知我忘机久,几度相逢自不惊”的尚湖美景。同时钓鱼渚上建有水上高尔夫球场,形成以休闲为主而又不失江南田园风光的体育休闲旅游之地。水上森林环湖绿树成林,万木葱郁,绿化覆盖率达92%。千亩湿地,遍布池杉、芦苇、蒲草,形成水上森林的独特湿地景观,良好的生态成为鸟禽的天堂,目前水上森林中有各类鸟禽90余种,其中不乏白鹳、中华沙秋鸭、鸳鸯等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尚湖十景:尚湖烟雨、弦歌渔乐、拂水揽月、太公问钓、云崖飞瀑、双亭遗踪、画舸晴波、天香竞艳、风荷流香、湿地问莺。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5.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坐落昆山西区中心位置,占地面积3150亩,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内精心布置了跑马场、原生态森林、珍禽观赏区、鹿苑、情侣滩、百花园、高级休闲会所等十多处情趣各异的公园景点,并在园内建造了50万平方米的中心湖泊,栽种了100多种花草树木,移植了250万多株珍贵树木。整个生态森林公园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

第三篇: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最终版)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并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进而,由于城市湿地的特殊性,我国还专门将与城市以及城市功能关系密切的湿地公园定义为城市湿地公园,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范畴,以区别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类型。根据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5批3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城市湿地资源得以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在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下,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及城市周边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4 大量的前期调研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打下了充实基础

鉴洋湖湿地作为台州市唯一的内河湿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都独具特色,受到台州市、黄岩区以及院桥镇的高度关注,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2004年,黄岩区五个民主党派就曾联合对鉴洋湖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鉴洋湖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但未付诸实施。

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鉴洋湖湿地一方面面临着生态资源的衰退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和旅游项目所青睐。如果再不及时进行保护,鉴洋湖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就可能遭到更大的破坏。为此,台州市2008年正式启动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目标,积极完成申报工作。以此为前提,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联合,对鉴洋湖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鉴洋湖资源普查、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鉴洋湖居民社会调查等工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文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工作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基础,成为规划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二章 规划总则 1 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积极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2 规划原则 2.1 融入区域原则

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融入区域生态背景之中,分析和评价其在区域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手段,维护和加强其在生态格局的重要功能。

从区域旅游休闲资源整体发展着眼,充分发挥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旅游休闲景点,成为区域游憩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充分考虑区域与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规划,使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区域和外围景点形成有机衔接。 2.2 整体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为湿地生物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环境,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系统造成的干扰。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对文化景观本身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背景实行整体保护。 2.3 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游客建立湿地体验的界面,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生产体验活动等,充分发挥湿地的文化游憩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达到积极保护的目标,同时提高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品位。

建立完善的游憩体验网络系统,通过游船、自行车道、栈道、山径等多种方式,在湿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保护的基础上,充分体验鉴洋湖湿地的景观特色。 2.4 和谐发展原则

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并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点的位置、规模、建筑风格等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积极考虑与当地住民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地居民纳入公园的管理与运营之中,促进社会融合。 3 规划范围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北至鸡笼山-马山-西林岭山脊,南至规划机场高速,西至规划改道的104国道,东至黄岩、路桥两区的行政边界和规划黄岩物流园区的西边界,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 4 规划依据

4.1国际组织有关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 4.2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1989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1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2000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年);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2〕249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办公厅,2005年; 4.3相关的技术规范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年;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2008年; 4.4地方政府的行业技术性文件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乡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2007-2020)》; 《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台州市黄岩区分区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 《黄岩区院桥镇村庄布点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休闲旅游总体规划》(送审稿);

《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研究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岩区院桥镇区域概念发展规划》。 4.5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 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三期执行,分别为近期、中期与远期。: 1)近期:2008—2012年; 2)中期:2013—2017年; 3)远期:2018—2020年。 第三章 湿地公园现状条件分析 1 地理位置 1.1 台州市

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段。市域陆地范围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1´—29°20´之间,东西长172.8公里,南北宽147.8公里,市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市区位于台州市域中部温黄平原北端,市区陆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 1.2 院桥镇

院桥镇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南部,北接黄岩城区、东邻路桥区、南囊温岭市、西连乐清市。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结构。自宋代开埠后,院桥即有“南乡重镇”之美誉,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黄、温、乐三地的物资集散地。 1.3 鉴洋湖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约5公里处,距黄岩城区18公里,路桥城区约5公里,椒江城区约20公里,温岭的泽国镇6公里。周边有多条河流相连,三面被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在建的甬台温铁路、机场高速及104国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穿越鉴洋湖地区。 2 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 2.2 水文条件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 2.3 土壤类型

黄岩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其中,鉴洋湖地区地处海积平原地区,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鸡笼山等山体以红壤为主,含砂砾质较多,肥力较好,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 2.4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 2.5 动植物资源 2.5.1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 2.5.2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 3 人文条件 3.1 历史沿革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3.2 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 4.4 土地利用现状 (1)耕地

耕地主要分布于鉴洋湖水岸地带,面积广大,交错纵横,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耕地与村镇或山体连接,期间水网密布,形成了特色的湿地农业景观。 (2)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主要包括鉴洋湖内的宽阔水域及湖水沟渠,不包括现有养殖塘所占的用地面积。 (3)山地

规划区内的山地资源主要有鸡笼山、马山、飞鹰山三座。其中鸡笼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64米。树木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规划区内最重要的林业资源富集地。山上布有石阶路及土石小路,山地游览具有可进入性。 (4)村镇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主要为村民自住房建设、村镇工业用地。其中,工业用地分布于村镇街道内,主要为服装加工、帽业加工、煤场等,各工业类型用地面积不大,独力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发展,在各村内点状分布。 (5)养殖塘

鉴洋湖鱼塘为国有用地,分布于上下两个湖区,是占鉴洋湖水域最大的区域,面积500亩。现鉴洋湖大水面已经全部被鱼塘分割,养鱼、垂钓已经成了鉴洋湖水域最具规模的用地类型。各鱼池用土石围坝连接,俯瞰鉴洋湖,鱼塘格局分明。鱼塘内主要养殖“四大家鱼”,以及鲈鱼、桂鱼等。 (6)坑塘

规划区内坑塘分布较多,主要位于农田耕地及鉴洋湖周边地带,由地势低洼,雨水蓄积、沟渠补水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产生。目前,坑塘已经成为部分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以及规划区内湿地环境的特色景观资源。 (7)道路

指规划区内现有的内部交通干道和内部交通之路两种道路类型,步行道路众多、路线复杂,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步行路线体系,因此,未被纳入到道路用地的测算中去,仅以可行驶机动车交通的路线为主。 (8)园地

规划区内园地主要位于各村子依托的山体之上,以柑橘园为主,此外还有杨梅,极少量的桃、板栗等。 (9)采石场

采石场在规划区内有三块。其中,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分布在沙门店村,即西林岭的山体西侧。另两块皆分布在鸡笼山上,分别位于山头陈村和岭下东村,其中山头陈村内的采石场紧邻内部交通的主要干道,裸岩外露,对视觉影响较大。 5 环境状况 5.1 水质状况

在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鉴洋湖水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现状水体质量较差,为劣Ⅳ类,并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现象。作为鉴洋湖主要水源的山水泾现状监测数据中,NH3-N、总磷、DO和石油类为主要超标指标,山水泾水质现状总体评价为劣V类。湖区周边的村镇生活污水及农业灌溉和生产的尾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水域水葫芦密生。此外,鉴洋湖周围村镇内部分工厂所排出的污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鉴洋湖湖区,对水体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5.2 大气环境

总体而言,鉴洋湖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污染源。石灰、采石厂等工业企业产生的粉尘是规划区内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主要位于鉴洋湖南侧的山坡上或村道路两旁;其次,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炭粉尘及有害气体也对鉴洋湖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5.3 噪声污染

规划区内的噪音污染来源于交通噪音和工业噪音。主要包括各乡、村镇道路来往车辆以及部分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的时产生的机械噪音。 5.4 固体废弃物污染

规划区内垃圾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鉴洋湖水体有白色垃圾漂浮,并在桥下、水生植物资源丰茂处形成了较多的堆积;村镇中垃圾肆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并在上湖河道南岸形成较大规模的垃圾堆;在鸡笼山缓坡处的植物丛中垃圾堆放现象较多,分布点散落在步行山路的两旁;工业厂房、小型私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规划区内的垃圾污染源之一。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 理论基础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四大功能: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于人类福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表4-1 生态系统服务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 供给服务

(Provisioning services) 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产品:

食物与纤维,燃料,遗传资源,生物化学物、天然药物,装饰与观赏资源,淡水资源 调节服务

(Regulating services) 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空气质量维持,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水净化,人类疾病的调节,生物控制,传粉,风暴的防护 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 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用和收益:

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灵感与启智,审美,社会联系,文化遗产价值,游憩和生态旅游 生命支持功能

(Supporting services) 是生态系统提供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

初级生产,空气氧气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持,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物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出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传统观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湿地、农田、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能为城市、为人类社会提供众多不同的服务与支持,例如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减少噪音、蓄滞雨洪、处理污水、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能够提供以上全部的生态服务,被认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1.2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城市湿地的特征

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区域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湿地其自然与生态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如生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与自然湿地截然不同的湿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改变

在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下,城市湿地形成了在城市区域中分布不均匀、面积小、孤岛形式的分布。同时湿地之间的连接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

2)城市湿地的功能相对自然湿地有了更多的拓展

自然湿地的功能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而且可测定和评价其不同的生态功能;而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而且这些城市湿地的人文价值很难测量。

3)城市湿地受干扰的情况

自然湿地的环境特征因与其周围区域相对一致,同时自然湿地的干扰因子是以自然干扰为主,而人工湿地所受到的干扰类型、频度、强度都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 1.2.2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1 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1)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具备了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在人类干扰下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地区类型。从物种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动植物类型相对浙江省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鸟类资源。但从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植被群落的构成来看,平原区农作物植被类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高大乔木;而已有的人工林也存在树种单

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的缺点;滨水岸线的植被群落不够完善。 (2)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但调蓄洪水能力不强

鉴洋湖湿地由纵横交织的河湖港汊组成,内部连通性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较好,为生物迁徙、调蓄洪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自然式的滨水岸线也有利于水体与土壤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但由于局部地区人为造坝、水产养殖、填湖造田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体的自然流通,对调蓄洪水的能力起到消极的影响。 (3)生态系统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由于场地内部除了村镇建设外,尚不存在大规模连片的开发建设,整体上未受现代城市化的侵扰,因此湿地环境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升级,生态系统完整性还是受到了不同的干扰,这一方面表现在村镇自身建设强度的加强对山体、湿地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性设施(如公路、铁路、高压线等)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分割。

(4)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目前鉴洋湖湿地中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低,因此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湿地资源的稳定。但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水,以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固体垃圾堆放,对湿地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此外,农药的使用和养殖场的尾水,也对水体、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目前水质目前为劣Ⅳ类,而作为鉴洋湖源头之一的山水泾水质则为劣Ⅴ类。 2.2 文化游憩功能评价

(1)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级别较低

鉴洋湖以及所在的院桥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物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鉴洋桥、杨府庙等代表性历史建构筑物成为鉴洋湖文化的象征。此外,关于鉴洋湖的传说、历史人物杨晨居所的典故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从类型上来说,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古桥和寺庙两个主要方面,其他类型遗迹较少;从保护级别上来说,仅鉴洋桥为拟报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级别较低,未进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范畴。 (2)乡土文化景观丰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鉴洋湖地区处在镇中心外围,至今还保留有比较淳朴的传统村落,并留存了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湿地区域内鱼耕文化发达,农业景观丰富,果垄稻田和鉴湖鱼种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也构成了鉴洋湖地区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渗透,传统的村落景观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面貌,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3)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开发,旅游休闲功能处在萌芽阶段

鉴洋湖湿地是进行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的天然基地,然而这方面的功能并未得到发掘和利用,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鉴洋湖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也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鉴洋湖在台州市的知名度不高,旅游休闲活动也主要以钓鱼、上香、摄影等为主,规模较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前景看好。 2.3 经济生产功能评价

(1)农业生产体现农、果、渔并行的特征,以农作物为主,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鉴洋湖地区长久以来是以水稻、柑橘及其他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区,建国后国有鱼种场的建成使渔业养殖也成为本地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外出务工和乡镇制造业成为主要潮流,但留守家乡的人仍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为主,在其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第五章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可比性或可参照性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建立湿地公园建设的项目库,以及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 1 案例研究 1.1 国际案例 1.1.1 伦敦湿地中心 (1)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 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 (2)规划定位和特色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3)规划内容

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乌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 ,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 (4)可借鉴性

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保障; 2)多方合作,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3)综合开发模式,既保护巨大的生态价值外,又配套开发大量旅游、游憩价值。 (5)景观风貌

第四篇: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臵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臵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植运用乔、灌、草相结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灰色景观带”和城市河流---“蓝色景观带”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带”作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5、亲水的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沿某某河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开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河边布臵铺装硬地,布臵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6、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娱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臵了园路,达到线型流畅,步移景异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

遵循某某新城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石景、绿化造景等造园要素,突出湿地主题,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某某新城区的城市品味。

2、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

注重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使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性,同时使某某湿地公园景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景观特色。

3、选择性的保留部分现有树木

该地块经过褪耕还林建设,现有植被覆盖率较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在新的环境景观建设时,尤其是园林建筑和小品建设,应有选择的保护好现存乔灌木,并根据景观建设的需要,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配臵造景的手法,增加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以提高植物群落的景观品味。

4、园林建筑和小品体现时代特征并融入自然环境

园林建筑和小品既要具有现代所必须的设施和便利,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在外形上力求与湿地生态风格相符。

5、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建筑及小品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五、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和总体构思

某某河原为农业生产灌溉用的农灌河,周边均为农田,菜地。随着某某县城建设的发展,该项目周边规划为城市功能用地,滨江大道南侧为某某一中,河道的性质亦将转变成县城景观河道。因此设计的目标是将规划范围内的滨水绿带建造成某某县城带状开放性滨江湿地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通过滨河绿地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调节周边自然环境的氛围和城市色彩。

湿地公园的初步分为五大功能区:

1、 湿地生态景观区

2、 水上运动休闲区

3、 疏林草地区

4、 百鸟园自然生态区

5、 农耕民俗文化区。

六、空间意境构想

1、意境构想

沿湖滨景观道徐行,喧闹声渐渐远去,主游路两边绿树林立;某某河长河似练,春水东流。水溶于景,景包含水,粼光闪耀,轻舞妞扬,明月之夜,把酒临 风或泛舟其上,“舟遥遥以清风飘飘以征衣”,桃源胜景乍现眼前,心情随之雀跃奔腾,波澜不惊的紊流荡起细致涟漪,远处花木葱郁,青翠欲滴,亭台廊架隐于山林中;时而空间感受狭长,时而豁然开朗,空气中慢慢弥漫晨露,令人浮想。

2、景观设计意境:

湿地觅趣、栈桥卧波、荷塘诗意、蛙鸣鱼跃 绿波引胜、鱼舟唱晚、四季花溪、杉杉相印、 碧野芳踪、竹翠桃碧、阳光溪地、秋色生辉 林深鸟鸣、桑青水碧、层林尽染、芦荡掩映

七、景观元素和景观主题设计构思

1、景观主题一 水景

水,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构图元素。设计中经常利用设臵湖泊,池泽,流泉,匕瀑等水景来丰富景观,调节生态,甚或作为组织空间的脉络。

人见流水而思源,登高山而望远,进庙堂而思佛追古。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水令人致远,石令人思古。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平。

水,更赋予公园以最自然的灵性美感,穿越曲折苍劲的老松木板桥,蜿蜒的卵石水溪,各种嶙峋的露头石或散点或成组的摆放,半掩半露;各种奇花异木弥漫开的是带有森林的气味;耳闻某某河哗哗的水声,溶于景内,鸟语花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通过有意的设计,将人与自然交流的精神境界合并,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本案萃取了中外园林设计精华,充分利用某某河下游滚水坝建成后,水道变宽、水流变缓,因地制宜,引某某河水进入园区,形成小溪在林间穿行的景观效果,并在各景观节点则设臵旱地喷泉、亲水平台等,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如此点、线、面结合,使水景设计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

2、景观主题二 驳岸线;

某某河岸线多为不规则驳岸,蜿蜒回旋,结合湖畔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水清木华,空间峰回路转,虚实退进,千姿百态。沿湖而行,水流勃勃,落英纷纷,美不胜收。将白然引在身边,成就长远以来人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梦想。

3、景观主题三 园路;

本园的道路基本以 “曲路”和“直路” 构筑。曲路延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路是采用带有西方景观设计的时尚。在平面脉络的规划上,以直线与曲线交替变化,穿插交切,融合贯通,让整个路脉系统“顺”起来,同时多变的园路铺装形式和现代与传统材料的交叉运用使园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实现“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在立面垂直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了空间之间互相交错与流动,增加了公园的通透性;公园的台阶坡道、绿地高低错位,叠泉流瀑,亭廊的点缀,地形有机的波动,串连各组景观,构造出一个大气、舒展、蜿蜒的空间。

4、景观主题四 园桥

景观设计中有桥可造,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的先辈有着非常优秀的造桥技术和艺术。去江南看看,那里有数不尽的桥,连成一气,桥桥有景,桥桥有情。

而在此项目中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一曲桥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防腐木板材…,在这里应该称得上是“隐隐妞桥隔夜烟,石攀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河处边… ”

5、景观主题五 植物;

绿色总与环境连在一起,江南的早春最是风景,绿色之营造应考虑其四维特点,即时空之变化。

在植物配臵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避免一季开花、一季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使得绿色(花草树木)有春之绚烂、秋之金黄。

在配臵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干都是很好的素材,或以春花为主,或以秋实为主,或可侧重一面,突出一季:可建成为桃花源、葡萄沟、批把林、杏花村、幽兰苑、荷花塘、修竹园、梅花弄、杨柳城等,更具诗情画意。 植物配臵上体现本地鲜明的季相特点,顺应天时,景色随四季而变;使空间更具观赏。

6、景观主题六 农耕民俗文化;

某某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文化根基雄厚,本设计充分利用某某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氛围,将之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引古博今,让历史长河徜徉在古朴的大地上塑造新的家园。

农耕民俗文化区主要表现某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从农耕、桑蚕、渔事、服饰等等方面,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其表现在方寸之间。园区内放臵某某的特色农耕物品,如:水车、手摇船等等

八、景观环境和小品设计

建筑和景观小品是构架臻善臻美生态水景公园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映照,共塑公园环境的完美与和谐。本案运用推窗即见景、低首即望水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结合景观小品、雕塑和绿化、各种形态路面和水面的交汇,浅滩溪流配合设臵,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环抱围合的优质生态。

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湖岸绿化、道路绿化等均有细致入微的设计,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景观设计的匀质感和理想化。

九、地相景观设计 从早春到深秋,景观的颜色由浅到深,但总的色相为绿色,在这个颜色的底色上,植物配臵的色彩与季相对草坪空间景观与艺术效果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景观中的色彩需要组织,要掌握好补色对比、冷色对比、中和色、近似色补色对比的应用造成的不同景观和意境,如在受光的草坪上种植大红的花木和花卉,能取得明快的对比效果。

树木的色彩体现在叶、花、果、干四个部位,设计时应最先考虑叶色的安排。除少数色叶树外,大多数树木的叶色都呈绿色,但随树种、四季时间的不同而有深、浅、浓、淡之分。据了解,很多落叶树的叶子在阳光透射下会形成光影闪烁的效果,叶背呈

现出嫩黄色显得轻快活泼。落叶树的冬态也可持续较长时间。常绿树叶子浓密厚重,冬天其色彩过于醒目也会造成重点分散而影响整体布局。

草坪上配臵的植物宜选择花、果艳丽,花期(果期)较长的树种,如紫薇、石榴、月季、蔷薇、桃、杏、绣线菊类、樱花、海棠类、珍珠梅、迎春、连翘、棣棠、锦带花等。

草花或其他地被植物及石块等组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模纹及小景,在草坪的边缘或中心,可以疏密相间、曲折有致地配臵。在这类植物配臵中,草花的栽植要根据草坪的空间形式、地形特点灵活掌握。另外要随季节及时更换品种,保证花开不断,常见的有国庆菊、一串红、万寿菊、太阳花、宝石蓝、鸡冠花、羽衣甘蓝、金盏菊等;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草坪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红叶小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模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十、 水景的生态驳岸的设计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同时至少满足3一5年的

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

1、自然原型驳岸

对十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自杨、构树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十一、种植设计

在设计中,种植景观上考虑一定的层次,采用复合层次的绿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积系数。采用常绿、落叶、色叶、香花乔木搭配,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根据公园物色,用植物造景和造型,构图新颖别致,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色彩上强调整体感,大色块对比。以植物造景为手段,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上的效果,不仅有图案美,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树种的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的土壤及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其次,要选择净化能力,抗风能力强,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最后,在临水区要选持而湿树种,并采用垂枝打破水与地面的空间距离感,并在水边多种临水植物,丰富湖岸的景观层次。 本案主要树种:

常绿阔叶乔木:香樟、深山含笑、广玉兰、白兰、柚子、桂花。 落叶阔叶乔木:枫香、樱花、乌柏、喜树、无患子、银杏、合欢、朴树、合欢

常绿针叶乔木:南洋杉、罗汉松、洒金侧柏、湿地松

花灌木:龙爪槐、紫荆、丁香、垂丝海棠、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大花栀子、夏鹃、山茶、腊梅、月季

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竹、红花继木、红叶李、桃叶石楠、

红背佳

攀援植物:紫藤、凌霄、木香、络石、葡萄

地被和草坪:高羊茅、红花酢浆草、铺地柏、葱兰、二月兰、花叶蔓常春藤、满天星、麦冬、迎春

竹类:方竹、菲白竹、孝顺竹、佛肚竹、凤尾竹 球类:无刺构骨球、红花继木球、海桐球、大叶黄杨球

十二、给排水设计

本案给水主要分为功能用房给水与绿化给水。

功能建筑相对比较少,给水比较简单,主要根据建筑的位臵就近接入市政给水管网。

绿化给水主要人工拉皮管浇灌方式,坦设的水管采用PPR管。按间距不大于40米布臵洒水栓,由养护人员皮管浇灌。另外也可以采用移动水泵从河中直接抽水用于绿化浇灌,可节省成本。 排水主要分为功能建筑污水和绿地雨水,污水就地建化粪池,经处理后呼绿地的雨水通地形处理直接径流某某河。

十三、景观电气照明

主要考虑从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进行布臵

绿化照明分别采用高杆庭院灯、园林小品装饰灯、高压汞投光灯和草坪灯五种灯具。

高杆庭院灯-----H=3—4m,布臵于邻水道路内侧。

装饰灯------根据园林小品夜景需要进行点缀装饰

高压汞投光灯-------用于雕塑、假山、花钵等小品的单体照明 草坪地灯-------主要用于灌木丛边缘,增加绿化照明的趣味。 背景音乐:在管理用房设背景音乐音响系统设备,园内各主要道路及广场旁按15m左右设扬声器,可根据环境选择相关形式的扬声器。

十四、投资概算

第五篇: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 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 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 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 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 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 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中国建设报2005-08-08 戚影)

上一篇:除数是俩位数除法下一篇:常识外国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