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森林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进一步分析时,需要结合具体区域实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提高保护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保护森林和湿地的积极意义,随后提出几点保护管理策略,希望该分析能够助力相关工作有效开展,并且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而助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湿地保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湿地保护分析论文 篇1:

湿地保护及湿地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在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湿地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气候调节,维护生态平衡,但是现阶段人们对于湿地缺少全面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湿地带来很大的破坏,造成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不仅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包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采取有效的湿地保护措施,改善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障我国动植物的多样化,构建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中分析湿地保护和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产业;问题;发展策略

引言

在当今和平年代,经济建设处于国家发展的首位。而我国的各类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资源。我国的湿地类型比较丰富,但是湿地资源的重要价值并没有被大众所真正认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还不完善。在当下,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同時,要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1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湿地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不仅有丰富的各类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环保工作中的内容之一。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包含有众多的生物种类和丰富的水资源及生态功能。从目前湿地资源发展的状况来看,因为人类过度的开采和利用,给湿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以致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水质情况变差等。众所周知,地球生态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的一个生态板块受到破坏,其他生态系统板块也会受到不同大小的消极影响,极易造成生态失衡,自然灾害增加的严重情况,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卫生面貌、民居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湿地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在城市中,人们会享受到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和健康的农业产品,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2我国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1落后的科学技术难以满足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湿地产业大多数是资源消耗型的产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产品缺少附加值,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不利于湿地可持续发展。同时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链短、产业联系弱以及资源综合利用较低等问题。例如,在湿地渔业生产的过程中,养殖的密度比较大,投放过量的饲料,造成湿地水体资源受到破坏,渔业养殖成本增加,生产产量降低。

2.2湿地资源遭到破坏,情况不容乐观

在湿地资源发展过程中,人类贪图经济利益,对湿地资源进行恣意的开发和利用,致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破坏了湿地中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致使大量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减少,甚至灭绝。这种严重的情况将直接给人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总体而言,湿地的生态类型比较多,农业湿地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农业湿地的保护,致使农业湿地退化,有的地区直接将湿地改造成良田,给湿地的保护带来很多阻碍。

2.3湿地保护工作缺少充足的资金

目前,我国对于国家级的湿地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级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是对于省级和市级湿地缺少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缺乏资金支撑,管理工作缺乏力度。湿地保护缺少相应的资金,湿地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法律缺少执行力,湿地保护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湿地保护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难以解决湿地保护中的问题。

2.4现有湿地保护形式难以下延和实现湿地全面保护目标

从财政、人口、保护对象和土地类型限制角度看,中国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宜超过国土面积的10.5%,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应超过湿地总面积的20%。而且政府保护模式只是一种核心区的有限保护,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国湿地保护区都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如今都陷入窘境,举步维艰。湿地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也会出现同质化严重、“利用不足”与“供求失衡”并存的问题。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纳入保护范围的湿地在典型性、生态区位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方面都有一定要求,短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不会再大量增加。因此,湿地以现有形式的保护容量已近饱和,很难再有效提高保护率。

3我国湿地保护和湿地产业发展中的有效策略

3.1加强管理工作,促进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有效协调

在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措施,开展湿地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促进湿地产业开发和湿地恢复的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构建完善的湿地产业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我国湿地保护的过程中,湿地利用是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湿地产业得不到发展,难以保证湿地的生存,如果过度开发湿地产业,必然会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在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在湿地产业设计之前,应当做好湿地自然条件和湿地区域社会经济和政策的了解。重要湿地和代表意义的湿地不能开展湿地产业。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政策,满足区域产业政策和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湿地产业评价制度,通过程序和制度的评价,保证湿地产业发展的规范合理,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3.2完善监测体制

因为外界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都极易导致湿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然而面对该种现状,完善监测体制至为关键。完善监测湿地资源系统,不仅可以全程监管湿地内部环境以及变化,为湿地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提供重要数据支持的同时,也能在人们破坏湿地资源的过程中,及时制止,防止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破坏。总之,通过实际调查发现,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保护管理好湿地资源,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监测体制。

3.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作,并不只是政府的工作内容,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完成的工作。要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就要做好保护湿地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人们只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湿地的功能作用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并自愿自觉的参加到保护行动中来,从而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实际湿地资源保护管理过程中,需要经济与技术的支持。而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以及保护的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大对其的资金支持。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

结语

总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湿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等的作用,我国政府等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制定各项完善的制度。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湿地保护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切实有效保护好湿地资源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爽,王慧,杨洋,等.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江西农业,2018(18):62-63.

[2] 裴仲旭.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探究[J] .农技服务,2017(1).

(作者单位: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作者:曹利文

湿地保护分析论文 篇2:

森林和湿地保护管理策略分析

摘 要:森林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进一步分析时,需要结合具体区域实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提高保护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保护森林和湿地的积极意义,随后提出几点保护管理策略,希望该分析能够助力相关工作有效开展,并且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而助力。

关键词:森林;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引言

森林和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同时还起到了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所以重视对于该方面的保护工作十分必要,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有效管理过程,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并且借助现有资源,积极改善生态状况,从而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保护森林和湿地的积极意义

1.1保护湿地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支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保存了大量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特有基因,孕育了世界上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重要功能。湿地是淡水的天然“储存库”,储存了我国96%以上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对于保障人们永远能够喝上干净的水,维持多种生物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湿地还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预防侵蚀、调洪蓄水、抵御风暴、等重要功能,对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已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1.2保护森林构筑了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森林和自然湿地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4.13%。被誉为“地球之肺”、“绿色水库”的森林和“淡水之源”、“地球之肾”的湿地,共同构筑了我国生态安全的强大屏障。我国森林面积29.32亿亩,覆盖率20.36%,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自然湿地面积5.4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77%。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和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湿地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泥炭湿地在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占全球陆地面积6%的湿地储存了约7700亿吨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因此,构成了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1.3保护好森林和湿地是新时期我们的重大使命

首先,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其次,湿地面积减少,是世界各国一种普遍现象。抑制湿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的核心。湿地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泥炭湿地在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都是营养丰富的副食品。湿地和森林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无论損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因此,我们要把保护湿地,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这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2森林和湿地保护管理策略分析

2.1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应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意识。曾经走过的老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决不能再重走,一定要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于保护,要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但也不能忽略人工的养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工促进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包括补水、疏通水道、喂食、清理水面环境、林木抚育、基础工程设施等都离不开人工的努力。以“自然修复”为主不等于不作为,更不等于逃避责任和义务。

要坚决摈弃掠夺式的开发。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辨证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应总结探索保护湿地实体资源、利用湿地景观等非实体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保护利用模式。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现正处于初级阶段,它离不开山和水,但由于目前旅游收入有效转化为保护成本的机制缺失,导致湿地保护区不仅无法从旅游活动经营中收益,还要为减轻大规模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而投入更大的保护成本,这就背离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原本目的。

2.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湿地保护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共同管理的社会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认识严重不足,湿地保护往往是少数部门的单项行动。为此,要广泛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和多重效益,宣传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湿地保护的美好成果,不断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加强林地保护,严格按照林地审核、审批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办理征收征用林地许可,并进行异地植被恢复;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地的行为,严禁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建房,严禁乱征滥占林地进行工程建设和非法占用林地开采矿石等,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使用林地。

2.3大力发展湿地经济

湿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湿地保护的正确方向。为此,要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湿地经济。一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湿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条件,依托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把湿地休闲度假、湿地观光、湿地赏鸟、湿地美食做成品牌,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种植业。积极探索湿地中草药的种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要大力发展湿地养殖业。积极推广“苇、稻、鱼、蟹”湿地经济循环模式,同时要引导和培植大雁、野鸭等珍禽的训养繁殖,注重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

结束语:

总之,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所以我们面临最主要的工作是保护管理。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仍然需要不断研究,以此提高认识,充分结合本区域,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并且合理开发与利用,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万海,兰洪波.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03+209.

[2]石玉峰.保护森林和湿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95.

作者:马克明

湿地保护分析论文 篇3:

论白洋淀湿地保护区分析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境内,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度10.5米时),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淀区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主成,地貌景观以水、芦苇、蒲草、荷花为主,水体约占80%左右。荷塘渔村星罗棋布,荷花芦苇交相辉映,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的美称。

一、白洋淀湿地基本情况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白洋淀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龙河、孝义河、杨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因此也称“雍奴泽”。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杨村河决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位置独特,有“九河下梢”之称,丰水季节,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纳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计算,白洋淀可蓄水3.5亿立方米,这对于缓洪滞沥、涵养水源,保卫京沪铁路和华北油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洋淀水面辽阔,每年蒸发和下渗约2亿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对于保持空气湿度,调节周边小气候,减轻北京地区的春季风沙意义重大。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湿地之一,有着非常典型的湿地特征,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淀内野生鱼类54种、鸟类193种、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白洋淀湿地管理现状

为了加强白洋淀湿地的保护,2001年11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包括四个核心区,,分别是烧车淀、大麦淀、藻榨淀和小白洋淀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97.4平方公里。2004年安新县成立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白洋淀湿地的生态保护。开展了湿地科学考察工作,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白洋淀进行了湿地资源摸底调查40多次,取得了原始数据200多个,建立了湿地鸟类档案。加强了对生态区破坏行为的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捕猎、毁苇造田、滥采滥摘的行为。加强生态湿地的宣传教育,使淀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近年来,国家、省、市对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也非常重视,加快了上游市县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强化白洋淀生态补水等工程。

1991至2007年,国家水利部门先后18次对白洋淀生态补水,总计9.76亿立方米,尤其是2004年实施的“引岳济淀”生态补水工程和2007年实施的“引黄补淀”工程,使白洋淀蓄水量增加,淀区水位提升到6.5——7.5米左右,水面开阔,水质变好,许多鸟类、鱼类重现白洋淀(针尾鸭、罗纹鸭、环颈雉、文须雀、黄腹鶺鸰、中华鳑皮、鳝鱼等),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长势优良,白洋淀生态环境开始改善。

然而,要使白洋淀生态环境完全恢复,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淀区水位应保持在7.5——8.5米,少量的补水对长期缺水的白洋淀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缺水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根本保证解决。水位的降底使淀底逐年抬高,许多地方淀底已经裸露,湿地变成荒地,村民们把这些干涸的荒地改造为农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造成了

湿地面积的减少,据粗略统计,十年来,有将近5万亩的湿地被改为农田,占白洋淀总面积的10%。湿地生态系统

遭到严重破坏。

三、白洋淀湿地规划与建议

(1)依法补水,保障水源。白洋淀水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降雨,二是上游补水。1995——2005年,白洋淀流域平均自然降雨量仅为524.9mm,尤其是近几年来,降雨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白洋淀生态功能的需要。白洋淀上游的9条入淀河流中多数已断流,也仅有府河和孝义河有少量水流入白洋淀。应急补水可以缓解白洋淀缺水的问题,但由于白洋淀水分耗损巨大,每年仅蒸发和渗漏就达2亿立方米,(照此计算,一年不补水,白洋淀就会干淀),短期的补水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使白洋淀水位应保持在7.5至8.5米,发挥出最佳的生态功能,应该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实行依法补水,定期补水。每年补水量要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

(2)加强上游河流污染治理。白洋淀水体污染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游污水。目前,白洋淀上游主要有府河(保定市生活废水),漕河(满城县造纸厂工业废水),孝义河(蠡县、高阳工业废水),3条河流注入白洋淀。入淀水水质不达标,导致白洋淀水体恶化。

(3)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设施。白洋淀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与2市5县接壤:保定市的安新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沧州市的任丘市,其中85.6%的水面在安新县境内。各市县政府在白洋淀管理方面,政策不同,措施不一,没有做到统筹规划管理。

(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工作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保护区周边个乡镇、村进行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入户宣讲湿地保护区法律法规,宣传白洋淀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度宣传湿地生态科普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以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为载体,向国内外广泛宣传白洋淀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实施淀底清淤工程。白洋淀处于华北平原低洼地区,多年来上游大量泥沙流入白洋淀,沉积物逐年增多,淀底、河床抬高,一些河道行船都十分困难,加之水草腐烂后沉淀水底,淀水含磷含氮化合物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6)实施人口搬迁,缓解淀区自身污染。白洋淀有水区村39个,人口约10万人,其中纯水区村15个,人口约5万人,这些村庄平均每天生产生活拉圾约12吨,生活废水7吨,大部分直接排入白洋淀,超出了白洋淀的自净能力,是水体污染的一个因素。解决白洋淀自身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人口搬迁,首批应该重点对15个纯水区村的5万人口进行搬迁。同时,改变水区群众织席扒篓、打鱼摸虾的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转移或输出老动力的方式解决搬迁人口生计问题。

(7)过度开发旅游,破坏生态环境。现在开发了农家乐、鸳鸯岛、白洋淀博物馆、荷花淀大观园、渔人乐园、元妃荷园、休闲岛、民俗村观光景区、白洋淀文化苑、白洋淀码头、明珠游乐园等人工建筑是必对湿地环境保护造成破坏。对白洋淀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想象的结果。解决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私搭乱建,严格控制保护区项目的审批,对不符合保护区建设的项目一律不批。

参考文献

[1] 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材料;

作者:祝洪勤

上一篇:生态住宅环保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