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从系统科学的立场诠释城市森林的概念,指出城市森林概念的形成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二者融合的必然,城市森林可定义为“在城市地域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林”。据此阐明了天然森林、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三个概念实体的区别,认为城市森林具备三维绿量和较强的调控环境的机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被视为是生态市建设从理想走到现实的又一载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 篇1:

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特点分析

摘要:阐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的特点,综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体现了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以及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关键词:山地型城市;城市森林;森林生态网络;西南地区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Econetwork

In Mountainous Cities of Southwest China

MA Lihui1,2, FANG Wen1,2,3, LIU Yang1,2,3, HE Ping1,3, WANG Haiyang3

(1。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 Chongqing 400036, China; 2。 Chongqing Hanye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Chongqing 400036, China; 3。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Key words: Mountainous city; city forest;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Southwest China

收稿日期:2011 - 12 - 08;修回日期:2012 - 02 - 13.

项目来源:国家林业局2010年度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64)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马立辉(1983 - ),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生态。Email:306901302@qq。com森林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具有最大的生产力及生物量、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维护功能, 因此,国内外已经把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确立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建设秀美山川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而城市森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三生态”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城市森林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平衡、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与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森林城市蜕变为城市森林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目前,根据我国森林现状和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江泽慧等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构想,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及其工程体系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西南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80%,不同历史时期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山地城市, 如贵阳、重庆、遵义、自贡等[1]。山地城市选址并修建在山坡或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城市的各项功能,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组织、绿化空间、景观特征等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山地自然条件和城市空间构成的特殊性带来了比较丰富的景观多样性,给人们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比平原地区更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性,构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环境特征的城市。山地城市山峦起伏,建筑、植物、道路依山就势,分隔出步移景异、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成“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城市景观[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城市主要存在4个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活动干扰敏感、自然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基于西南山地型城市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构建西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统一和优化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以河谷、台地及山脊等山地城市的基础框架为基础,探讨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自然林、人工园林的嵌合性,综合分析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特点,为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1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和生态网络特点

山地型城市由于山地区域复杂多维的地貌特点,沿河流水系、冲沟沟谷变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山地景观,且往往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具有垂直梯度变化明显的河谷、台地及山脉。山地型城市森林结合河谷、台地及山脉不同空间尺度和特点的基本景观单元,引鉴区域性自然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点和群落演替规律,以乔木为框架,以维管束植物为主体,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具有山地特征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郊森林植被和乡村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山地自然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山地景观形状特点的城市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斑块、廊道、基质合理组织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山地景观生态系统。因此,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应体现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遵循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通过自然林与人工园林的结合,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特征。

2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马立辉,等: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特点分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人城市,使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北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Grey等,1978)。尤其是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日本等国,开展了比较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如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德国在1975年就通过了《联邦自然保护法案》,该法案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城市周围绿带和森林被开发和破坏。进入21世纪,许多现代化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4]。

从我国对城市森林的研究情况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些文章发表(吴泽民,1989;彭镇华等,1993;王义文,1992;王木林,1995;桂来庭,1995;王永安,1995),但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本底特征分析、宏观规划与树种抗性方面的调查(孙冰等,1997;曹洪麟等,1999),对具体城市的城市森林组成与结构特点的研究则很少。1996年北京市林业局和原林业部共同下达“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局共同承担,研究北京市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北京市城市林业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北京市城市林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发展模式、21世纪北京城市林业发展规划设想等。

对于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了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支持立项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率先在哈尔滨、大连、上海、合肥、厦门等地针对城市森林布局、树种选择与配置、树种生态效益等城市森林建设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5]。

贵阳、遵义、南宁、重庆等城市相继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在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着重围绕城市森林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对于城市森林建设实践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较多,学术研究较少。如未强调山地森林资源优势的重要性等。而对于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现在国内外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将弥补这类研究的空白。

3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

3.1体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山地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城市建设时需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以实现山地特殊自然生态条件的有效利用。

1)山地城市由于受山脉、江河和沟谷等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建设不可能集中连片,而是结合地形条件分成几块,使城市的分布呈组团式状态。比较多的出现在山区丘陵地区2条河道的交汇口,或河流环绕蜿蜒的山峦地带,如重庆主城、合川、宜宾等。山地城市中许多不可建设用地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城市森林的数量和自然生态性。

2)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受高山,峡谷和江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城市常沿江河的一侧、两岸或沿谷地的狭长地带伸展,形成带状的布局结构,如延安、安康、万州、巫溪、彭水、武隆等。

3)在山区地带,由于山峦起伏或河流弯曲廻转,城镇之间保持有较大的间隔距离,并由公路、铁路或河流将它们串联起来,如内江、自贡、乐山等。在地貌的分割下,由此便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植物群落,极大地丰富了山地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同时,由于其山水环境的特征,往往在山地城市的边缘甚至城内形成森林公园或风景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景观生态功能。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中, 某一局部的森林景观要素应根据山地条件实际情况确定其主要的服务功能, 并在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山地城市的小气候表现出阴、阳、洼、窝、湿等变化[6],在山地城市的山顶和阳坡部分有充足的光照,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森林群落,其群落整体表现为强阳性,树冠呈伞状,分枝点较高,叶片气孔密,蒸腾作用大,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脊薄。其生态效应表现为覆盖率高、防暑降温效果好,而群落内部由于强阳性植物的存在,其林下的幼树及喜荫品系得以庇护,根系的层次性发达,整个绿地的生态倾向于良性演替, 其生态功能反映为,防噪、防尘、吸收有害气体、供给氧气功能强,减少山地城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等,体现出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

3.3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城市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多建立在山坡、丘陵、山区和平原的交错带等复杂的地形上,随山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呈现团块状、星状、组团式、带状群组等不同形态类型,山地城市在长期适应自然山地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森林与城市建成区衔接的一种方式。重庆组团式城区布局,遵义凤凰山公园与周围城区的关系,说明城市森林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统一关系。从这一点上看,山地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除尽力增加森林斑块的面积,争取矩形、圆形森林斑块之外,还应以其他办法弥补其多样性上的缺陷。在实际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市区公园和其它各类绿地等斑块要素的大小、形状、服务半径及类型的多样化和分布的均匀性, 重要斑块要素如城郊森林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等。

4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内容

4.1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一个宏观、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不同城市来说,自然地理特征、社会人文、历史背景迥异,而对同一个城市来说亦存在着地形、小气候、用地类型等的区别,将导致其城市森林建设的要求不同以及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的演进规律不同,相应地也将会有不同的属性。目前国内对于指标的选取主要有2种方法:①彭镇华为代表的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思路[8];②王祥荣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协调性相结合的思路[9]。根据山地型城市的环境差异,选取城市森林共性指标如数量指标(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人均乔木占有量)、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森林斑块面积、森林均匀度指数、森林破碎度指数、森林斑块连接度)、群落结构特征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指标(负氧离子指标、水土保持指标、地表渗透率)和景观游憩功能指标(景观多样性、景观可达率、景观可视率)。

另外再补充强调山地城市森林建设的特殊性指标,如山地沟谷占用率、屋顶绿化面积占绿地面积比重、立体绿化率、水土保持指标等,通过对山地型城市森林建设及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掌握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规律,使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山地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范围内,其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重丘为主的城市。开阔平坦的场地少,狭长的山沟却很多,山体植被较好;城市中普遍有河(溪) 流穿过,且多为季节性河(溪) 流;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山交映,互为补充;在城市形态上呈现较为丰富的轮廓线,能够融建设、环境、生态等为一体的“山水城市”。

根据山地型城市的历史资料与气象、水文地质及人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3S技术,建立城市景观的数字化表述系统,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森林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通过景观过程分析(景观阻力、隔离程度),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俞孔坚等[10]曾提出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元素)建设的一些关键战略:①完善和强化山地型城市森林的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②保护和建立山地型城市森林多样化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③保护和恢复山地型城市湿地系统;④将城郊生态屏障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融入到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中;⑤建立绿色生态廊道;⑥开放专用绿地,融解公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⑦融解城市,保护和利用基本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是在了解山地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山地型城市的水流、土流等生态流及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森林规划的关系,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

4.3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山地型城市气候特点除呈现水平地带性气候外,同时还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因此,山地型城市植物多样性也呈现水平和垂直2个方面的地带性,具有更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为选育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乡土型树种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

在水平梯度及垂直梯度上分析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水平梯度上,城市——城郊——乡村,城市森林群落主要包括风景林、公用林地、居民区林地、防护林、企事业单位林地、行道树等林地类型:城郊森林群落主要包括城郊城周生态森林屏障及自然森林群落,乡村森林群落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垂直梯度上,河谷——丘陵——低山,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结构。

在此基础上,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筛选出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更加合理,为未来城市绿化提供乡土苗木,为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供了依据,是维护土地资源和生命过程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需要。

5结语

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山区和丘陵)为主,山地中坐落着大量的城市,西部山地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和城市扩张引发的高敏感性、脆弱性和频发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西部山地型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在西部山地型城市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与景观建设,将有益于解决突出的生态问题,建设宜居山水之城。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 5.

[2]夏季.山地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构成与塑造——以重庆为例[C].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508 - 513.

[3]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J].

作者:马立辉 方文 刘杨 何平 王海洋

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 篇2:

城市森林:生态市建设从理想到现实的载体

摘要:从系统科学的立场诠释城市森林的概念,指出城市森林概念的形成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二者融合的必然,城市森林可定义为“在城市地域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林”。据此阐明了天然森林、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三个概念实体的区别,认为城市森林具备三维绿量和较强的调控环境的机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被视为是生态市建设从理想走到现实的又一载体。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园林;生态市建设

Key words:urban forest;city garden;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科学创造的性质和规范,今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基本概念和规律体系的革新,而且也是科学思维逻辑结构和方式本身的改造,从而表现在对待研究客体新的态度和对研究所作的理论解释,以及如何把现有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的原则。笔者感到,这个原则特别适用于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城市森林”这个概念的讨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和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一名词[1],当时并未给它下了明确的定义,而且和城市森业(urban forestry)的名词混用。“城市森林”一经提出,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城市森林相关的英文词汇主要有urban forestry,urban forest,community forest,neighbour woods等。1994年10月,中国林学会将“城市林业”、“城市森林”、“城郊型森林”、“城乡绿化”、“都市林业”、“城市国土绿化”、“城市园林”、“生态园林”、“花园城市”等概念统一的纳入城市森林的概念[2],但受到国内一些园林方面科学家的反对[3],结果引起了一些针锋相对的回应[4],直到目前,对“城市森林”概念的争议并未平息。笔者在本文中,拟从系统科学的立场提出一点看法。

系统科学认为,一项研究工作开始之初,首先需要对它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别。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往往把一些相关的因素纳入了研究的视野,在工作告一段落时,进行总结,把它们归结为范围比较广的高级单位,这就是系统,所以研究工作的起点和目的,都是系统的构成。笔者认为,在城市学中出现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在森林科学中出现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两个本互不相涉的概念,被人们融合在一起,这必然会产生“城市森林”的概念。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高级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实体,和它有关的许多因素,都被视为是这个概念实体的组成要素。笔者认为,“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学术意义,而且为生态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又一载体,使之成为一个判别生态市建设水平的标志,这无疑对推动生态市的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1词意辨析:城市森林是城市地域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林

对“城市森林”下定义,首先应对“城市”、“森林”这两个传统概念有所革新,必须从系统科学中吸取营养对传统观念有所发展和补充。

按流行了几百年的传统观念,“城市”必须是一个有城墙围起来的区域,在考古学中,对遗址的发掘出现了围墙往往被视为是建造城市的遗迹。但是,这个有围墙才能称为城市的观点已被彻底打破,现代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围墙,就是原有的围墙多被拆除。对城市地域空间的划分,已有了建城区、市区、城乡结合部、边缘区、近郊、远郊等等的提法,它们统统被称为“城市地域”(urban region)。“城市地域”这一般是指中心城市所达到的影响范围,这个范围是受到许多因素如投资区域选择、市场分化、产品流通、产业扩散、技术转让、人才流动、信息交流等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及的范围,这种影响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是逐渐减弱的,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外部效应就越强。从理论上说,一个具备区域有益效应的城市,对其周围空间范围的影响是无限的,但在现实条件下,当距离达到一定数值时,城市的影响会消失,这个消失处,才是现代城市的边界或无形的围墙。后经人口学家调查研究,得出了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规律。世界各大城市的人口向四周扩散,都服从以下的扩散模式Fx=Foebx,Fx是离城市中心距离人口的密度;Fo是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X是到密度中心的距离;b是斜率,这个城市人口密度同心圆分布法则在形式上和城市场强公式完全一致[5]。这对“城市森林”分布规律的认识有启示,在一般情况下,从城市到乡村,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均会逐渐减少,“城市森林”可用建设用地会逐渐增多,森林覆盖会逐渐提高,以上海为例,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黄浦区和卢湾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2.1%和16.6%,而位于城市外围的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等等都超过了40%[2]。这个规律对规划城市森林的布局有指导意义,如在城市中心和近郊,人口密集,人们多喜欢在开放的、精心维护的、视野开阔的林下活动,远郊则可布置一些管理粗放的下木繁茂的防护林。在这里,“城市森林”和“城市”概念已完全不同于被城墙包围的传统的“城市”概念,而是被“城市地域”的概念所取替,也就是说,凡是生长在“城市地域”中的林木,都可以被理解为“城市森林”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采纳“城市森林”这样的名称,才能用于阐述这种林木分布密度呈同心圆递增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提出过“城市土壤”的概念[5][6]。“城市土壤”这个概念的形成,就和城市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模式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城市的郊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作用是为城市留有余地,为各种公共设施如垃圾焚烧场、污水处理站等提供场地,也是蔬菜、水果、蛋类、乳类的产地,还是市民用来游览、休憩、观光的场所。所谓郊区化,就是一个人口向四周扩散的过程,郊区最终会被城市化或干脆被中心城市所兼并。在世界上不断的在发生着城市化——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新的郊区化的过程[7]。城市化是郊区化的前提,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因此一谈到城市,把它和郊区割裂开来的传统思维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城市森林”和天然森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天然森林的林分构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随时间延长天然森林会自动的走向顶极群落,其种群结构的复杂性远比人工林高;城市森林的林分是人选择的,种群结构相对简单,有的甚至是纯林,生物多样性远低于天然森林;天然森林物质循环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落叶自然腐败释放养分被重新吸收,城市森林则不然,枯枝落叶多被移走,形成一个开放的循环;天然森林的能量流动是多渠道的,林中生活着许多生物,成为多级捕食者,而人为森林被移去的枯枝落叶往往被一次性焚烧耗散掉;天然森林对林地土壤肥力有反馈功能,人工森林往往要依靠施肥才能茂盛生长,对人工投能有一定的要求,天然森林仅接受太阳能,很少投入人工辅助能量;人工林的建造完全受制于人的意识、制度、资金等社会因素,天然森林除非被大量砍伐,较少受人为影响。凡此种种,都说明天然森林和人工森林是处在两种不同的状态,理应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以示区别。

“城市森林”和“城市园林”也有很大的不同。从园林的发展历史看,我国古代的所谓园林,并非园与林的合称,即不是园中有林的意思[8],而是指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及其内部要素如“构石为山”、“高台芳树”、“苑林曲池”、“重阁修廊”、“奇树异草”、“奇兽怪禽”等。建筑在古代园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唐代贾岛《郊区纪事》上说:“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姚合的《扬州春词》:“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就古代园林的功能而言,是绝对的“权势人本主义”的,主要是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休息游赏之用。园林发展到现代,虽有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主要的论点仍然是:“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湿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8]”,园林建设的这个目的,决定了它对树木的态度,因为高大的乔木有浓密的树冠,可能屏蔽亭台楼阁和假山水榭等美的园林建筑。园林中的树木,仅仅是一种风景的点缀,高大的树木确实妨碍了视野,使园林的开敞空间受影响。当树木和美的建筑发生矛盾时,我国古代的建筑学家一般都舍弃树木,如我国北京的故宫,除御花园外,竟看不到一株树木,除树木会遮蔽建筑有损建筑的风光外,还怕树木会成为刺客或偷盗者的隐身处。到了现代,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提出要多增树木,但设计思想多受西方生态园林观念的影响,西方对生态园林的定义说法不一,但主要都是强调构建田园城市,主张恢复自然植被。例如30年代在美国建造的林肯纪念园[9],只是在不同地段上生长着纯种和混生的草类,并未强调树木。90年代在荷兰建成的一些生态公园,也仅仅是在林间空地上做文章,把空地布置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说明就是生态园林的建造,主要目的仍然是风景第一,把生态保护仅视为一个附加的任务。如果说现代生态园林学家在提倡大力发展树木来表示重视生态保护,这种修修补补的提法,还不如提出革命性的口号“城市森林”,让森林进入城市,把城市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更来得妥当。所以不能说“城市森林”是一种多余的提法。

传统地说,天然森林要有一定的面积、高度、密度和生产力,例如联合国(FAO)粮农组织提出过树木集团林冠盖度>10%,林地面积>0.5hm2,树木高度>5m才称为森林;我国林业局提出面积大于或高于0.667 hm2,高度达到2m以上,郁闭度等于或大于0.2和两行以上,行距小于或等于4m或树冠大于10m的林带可视为森林。最近扬州市创森办公室指出所谓国家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相应要求并经国家森林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江苏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有5大类48项,其中主要指标有:森林——天然水面(湿地)面积达40%;城区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0m2,城市中心区达5m2以上;森林生态网络水岸绿化率达80%,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乡土树种使用数量占80%以上,城市森林自然度不低于0.5;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m有休闲绿地;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和满意度>90%等[10]。笔者认为,指标太繁琐不便使用,特别对城市中树木集团的面积不宜做硬性规定,因为城市森林所处的环境和天然森林不同,城市森林处于城市地域、生长条件差,受到高强度的环境压力和稀缺土地的竞争压力及城市植物被碎化的限制,哪怕是一株树木,只要它突现了其功能(如遮阴防晒),也应当被纳入城市森林这个整体性的概念实体的组成中,犹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一个细胞,始终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城市森林”强调的是功能,不必用一定的数量来衡量,只要符合实际,这也是城市森林不同于天然林森林的区别所在。因此,可以对城市森林下定义:“在城市地域内以乔木为主的人工林”,这是“城市森林”最简单最明确的定义,可进一步用数学形式表示:

E=∫(AeB)dt

式中E为城市森林;A为城市地域;e为环境影响;B为乔木主体群落,t为时间。这个表示说明,人们是因为改善环境需要,才将城市与森林联结在一起,突出了城市森林的本质,既不同于天然森林,也不同于城市园林。而且引入了时间因素,因为林木的覆盖率是随时间的延伸增长的,今天的苗木20年后可形成繁茂的森林,有益于子孙后代。

据以上定义,根据主要指标可对城市森林进行评价。虽然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申报提出许多项目,要求如要申报市区、郊区林地有关数据如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林地用地面积、森林布局、人均乔木占有量、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乡土植物种类比例及森林旅游人数及年收入、古树名木数量等,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是林木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面积)×100%

这个指标反映出城市森林面积占有情况和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森林化的指标,成为确定森林经营方案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2007年,我国已授予“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有10个(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广州、新乡、阿克苏)[11],这10个森林城市的城市面积差别悬殊,森林覆盖率为25.4%~76.55%,(相应城市面积8169~3125km2)。笔者建议对覆盖率还进行以下的划分:

初级森林城市覆盖率20%~29%

一级森林城市覆盖率30%~39%

二级森林城市覆盖率40%~50%

三级森林城市覆盖率>50%

三级森林城市一般对城市气候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会消除。

2城市的返魅:城市对自然的回归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城市发展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这是人类社会早期形成的城市,完全被自然因素所决定;二是“人文本体论”城市,人的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城市中的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长期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种和谐均衡的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才会带来整体的繁荣,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市”。生态市应逐步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恢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和同一性,这是自然的返魅(Reenchantment),城市的返魅就是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对自然的回归[12]。把城市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融合起来,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就是实现这种回归的途径。

城市是人工生态系统,其经济、社会人文特征无可否定,但源于自然生态的有机性也不可丧失。人类起源于森林,还要回归森林,宋代著名学者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明居住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城市森林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自然状态,其内涵远超出了一般的所谓绿化,而是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减轻城市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VNEP)发表《大气褐云:亚洲区域评估》指出在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上空,存在一个相当美国大小厚度约3km的褐色云团,被命名为亚洲褐云(Asian Brown Clouds),实际上这种因燃烧化石燃料形成的褐色云,并非亚洲所独有,其他各洲都存在,因此2003年中国学者建议改称为大气褐云。一般灰霾天气以城市为中心,目前世界已有13个城市被称为被褐云覆盖的热点城市,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200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2006》显示,在调查的110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国占了13

个[12]。褐色云中包含多种毒性湿剂,致癌物和微粒,其中包括小于2.5μm的可吸入颗粒。可吸入物中包括各种各样的飘尘、降尘、粉尘、烟尘、飞灰、烟、雾,化学成分异常复杂,包括合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卤素等化合物。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造成呼吸道门诊病例不低于35万个,急诊不低于680万个,造成了几十万人死亡。中国广州的绿化水平很高,但广州呼吸病症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接诊中发现,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临床症状,但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肺部是红嫩的,肯定不是广州

人[12]。这种中老年人黑肺现象除吸烟者外,都是每天呼吸城市空气造成的,这说明传统的园林绿化建设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效果并不显著。现代环境医学的研究指出,城市化过程是有生态代价风险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很难避免产生一些负效应,并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对城市化过程生态风险的定量研究尚不多,但从一些结果看,情况是很严重的。如东南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极为迅速,对浙江省中部地区一些城镇居民癌症和高血压等“文明病”的调查[13],如东阳市所辖的巍山镇,镇区面积发展到7.37km2,居民癌症发病率上升与人口密度呈线性关系:y=7.47×10-3 X-0.77(r=0.996 n=9),式中y为癌症发生率(‰),x为当地人口密度(人·km2),与工业产值(VI)也呈线性关系:y=2.32×10-5Vi+1.58 r=0.8536,n=4),高血压病则和交通客运量(Vp万人次)与货运量(Vg,t)呈线性相关,Yn=4.85×10-2Vp-2.76,r=0.9892,n=2),Yn=1.69×10-3Vg-3.60(r=0.988,n=57)。癌症的形成原因虽很复杂,但无可否认和城镇化人口密度上升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有关。

曾有学者提出,城市中为什么不能保留一些土地保护有价值的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为什么大城市中不能有农田为人提供食物?看来是有道理的。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一系列的规划思想,如“田园城市”、“卫星城镇”、“有机疏散”概念的提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被作为一种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工具,以各种形态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中。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决不应只考虑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应关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城乡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3城市森林的器物效应:对城市环境的调控器作用

对一个城市而言,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因而应该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它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景观安全格局建设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景观和空间语言,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中可以被规划和控制的过程。从现有各门学科的成果看,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一种最廉价、最切实可行的使生活环境改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高效载体。

人们熟知天然森林是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碳储库和蓄水库,森林被引入城市,会起着不可代替的清洁城市环境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被视为一种调控器的作用,或称为城市森林的器物效应,如它的消尘器作用、消毒器(吸收有害气体)、减声器、降温器、防晒器、保水器、防风器、释氧器、除碳器、杀菌器、防波器(防电磁辐射)、酸雨抑制器、环境监测器等等的器物效应[14][15],而且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环境的可观赏性,如片林、树丛、树篱、稀树草坪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高大的树木和层次丰富的叶片能使10,000m2的绿化空间提供50,000m2以上的叶面积。树木是绿化中减尘最活跃的因子,减尘率可高达90%,不仅因很高的三维绿量庞大的叶面系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且通过覆盖与防护作用阻滞空气中尘埃的流动和地面重复扬尘。森林植物的解毒能力可使SO2在体内形成的亚硫酸根离子氧化转变成毒性小30倍的硫酸根离子使叶片不受害,同时降低了SO2对人体的毒害。不同立地类型空气中,所含菌量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如树木覆盖度为95%,林下草被覆盖度为85%的林地空气含菌量为903个/m3,路边草坪覆盖率为100%、但没有油松覆盖空气含菌量可高达4,000~6,000个/m3。随着树木覆盖率的增加,空气中含菌量减少很显著,如树木覆盖仅5%的闹市区,空气中细菌含量可>35,000个/m2。人们对于树木有益于人的健康的认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直到现代才明白从松树枝干流出的松节油精因含有多种碳氢化合物以及萜品油、萜品醇和萜品油烯,可以杀死寄生在呼吸系统感染的各种微生物。在柳杉林中,夏季没有蚊虫,用稠杏的叶子捣碎放入试管,其中的苍蝇在50秒~150秒内统统死亡,在城市森林树种的安排中多选择这类有抗菌抗虫功能的树木,对居住拥挤的城市居民健康大有裨益,所以说森林是城市中最廉价的空气清洁器。

城市的反魅不仅对拥挤的城市居民的健康有益,而且森林有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如有估算表明,我国城市森林对环境影响价值可高达1,103.5亿元[11],可见其潜在经济价值不可忽视。

4城市森林分类和发展方向

对森林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是生态、外貌和优势度类型的分类,城市森林有它的特殊性,所依据的不是树木的自然属性,而是反映它在城市地域内的立地位置及其功能,应当是一种实用的分类,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初步可提出以下4种类型:

Ⅰ居住地森林

(1)建城区居住地片林;(2)郊区居住地片林;(3)单位地片林;(4)庭院竹林。

Ⅱ公用地森林

(1)街区片林;(2)绿岛片林;(3)行道树片林;(4)公园休憩观赏园林;(5)植物园园林;(6)动物园园林;(7)纪念园园林;(8)博物馆园林;(9)儿童游乐(放风筝)稀树草坪(城市savana);(10)停车场荫蔽林;(11)保护区自然林。

Ⅲ生产用林

(1)用材林;(2)果园林;(3)林副产品原料林;(4)药材林;(5)苗木圃。

Ⅳ专用防护林

(1)水源保护林;(2)道路防护林;(3)污染隔离林;(4)水土保护林;(5)风沙防护林;(6)农田防护林;(7)工业防护林;(8)河岸保护林;(9)海岸保护林。

因为城市森林主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减少城市居民疾病发生,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生态公益林和各类保护林。城市森林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具有核心空间战略的地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成为各级政府改善城市环境、使一般的绿化向生态层面提升,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举措。这要求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的领导力量,成立城市森林规划管理部门,像上海、青岛、北京、成都等地已先后将传统的园林局和林业局合并,统一管理城乡绿化建设,这个适应形势的变化已暗示传统行业的界限正在开始消融,对推动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6]。

城市森林是一种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效益被社会无偿占用、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补偿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合理调节税收改革、采取价外附加的办法提供生态补偿费,附加的幅度可以很小,对受益人的承受力不会产生影响。这就为城市森林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出路。

参考文献:

[1]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2004年12月北京风景园林专家座谈会议发言纪要.“城市森林,违背科学”[N].中国建设报,2004-12-30.

[4]成华光.“城市森林违背科学?令人惊诧!”[N].中国绿色时报,2005-03-02.

[5]陈清硕.城市土壤的发生和分类[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6(4).

[6]陈清硕.长江下游人口密集区农田生态系耗散结构:IV.扬州市城市土壤生态系[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8 (1).

[7]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9]樊国盛,段晓梅,魏开云.园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共建森林城市问答.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主要有哪些指标?[N].扬州晚报,2011-03-10.

[11]张颖.中国城市森林环境效益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2]周膺,吴晶.生态城市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3]王如松,周启星,胡聃.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14]廖飞勇.风景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6]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中国名城,2010(6).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陈清硕

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 篇3:

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讲话摘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

“加强完善城市森林法律法规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建设 ”

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这样重视林业?我的体会是:国家的一系列决策和举措的背后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森林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兴衰。因为森林的建设也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从来都是以森林为依托,以良好生态为己任。

森林是人类的绿色财富,森林既为人类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木材和木制产品,又提供了空气调节、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绿色GDP。重视森林,建设森林,接着就会出现与森林有关的生态产业,就会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外,对森林的态度和感情是文化素养的标志。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森林的和谐发展,既是人类自古以来自然而然的要求,也是今天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进步的规律,重视森林,就是重视自然规律,重视社会规律就是文化素养提高的体现。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来源。我们常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当然也是人类文化的源泉。当前,无论是在中国城与乡,都已经面临自然对人类小小的惩罚:每年数次的沙尘暴,本来风调雨顺的四川遭遇到大旱,珠江三角洲水质的盐咸化,美丽的河西走廊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这些每时每刻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的重要,让我们爱惜甚至可以说孝敬它——这应该是森林文化的核心,是21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体现。

森林还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森林和绿化的作用,不但能够帮助进入现代社会的人类从自然科学层面了解森林,也可以从人文科学角度解读森林。走进森林,在我们畅快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心也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森林给了我们一个空间,让我们用心去领会到大自然生命的多姿多彩、井然有序,从而感悟社会,领悟生命的价值。

近年来,城市森林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森林在增进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城市森林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城市森林立法工作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以城市森林为直接对象的法律法规,城市森林问题在法律法规中只有少数条文加以规范,无法突出城市森林的特殊性,不利于城市森林的保护和发展。

对此,我们要通过完善和建立城市森林法律法规,加以整合,加大城市森林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利益。全国人大应该积极推动城市森林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城乡绿化一体化,将城市森林纳入了林业建设的内容中去。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制订自己的城市森林法律法规,把城市森林建设列入城市基础建设,为国家相关法律的出台提供实践经验。

社会的建设,法制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德治这个基础,所以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建设森林城市的过程中,同样要提倡森林道德,让广大市民不但从生态健康人居环境的文化层面上关心参与城市的森林建设,更能够以对人类的终极关爱,对人类自身、人与自然间复杂密切关系的认识,以弘扬继承民族传统为己任,把城市森林建设当成是自己份内之事,自觉地成为建设主体。

全国政协副主席、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张思卿:

“要深入持久地把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开展好”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加快城市森林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森林多样化的需求相比差距很大,城市森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以民生为本,多兴利民之举,多施惠民之策,切实把城市森林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来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全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最佳人居环境;按照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坚持生态和产业两手抓,以改善生态、保障国土安全为目标,加快建设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经济林木等利民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发达的产业体系。

二是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要结合不同阶段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难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城市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惠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同时要通过宣传动员市民参与对城市森林建设的评判和监督,赢得市民对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是继续利用好森林论坛平台,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要继续抓好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个平台,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和规范城市森林建设。今后要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完善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发展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提高论坛成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让城市森林建设这一惠民之举再迈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国家林业局局长、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贾治邦:

“推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责任重大”

城市森林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城市森林已经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实现现代林业建设总体目标方面,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愿望方面,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差距仍然很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推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更多的城市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水平,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切实承担起这项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有效开展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积极性。坚持舆论先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要广泛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和平台,深入宣传城市森林的功能、效益和作用,广泛普及城市森林知识,宣传城市森林建设理念,让广大市民明白每个人都是城市森林建设的责任人、受益人,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切实做好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要提升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和质量,各地必须按照森林城市标准,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方案,认真贯彻好、执行好。

三是做到积极稳妥推进,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森林建设周期长,涉及环节多,管护、维护、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必须积极稳步推进,既要确保建设质量,也要确保建设速度,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破坏城市森林资源、侵占城市林业用地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城市生态安全,损害了城市市民切身利益。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严格执法,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好每一片宝贵的城市森林。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闫伟:“城市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支柱”

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森林(生态)城市”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城市,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林木为重点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绿化(美化、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建设森林城市,要按照区域性的自然、人文条件和城市发展可能性,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借山水和自然环境优势,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在治理山水、植树造林,大力进行园林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及治理上下功夫,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为一体,让城市坐落在青山、净水、绿色的环境之中。

在森林城市生态建设战略设计时,要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原则。主要应树立以下观点:一是森林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要受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两种平衡的制约。这是推动森林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是森林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生态两种效益,即最大可能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目的。森林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生态建设与居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统筹。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张志强:“城市森林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

城市森林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主要表现在:城市森林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物质供给(如饮用水、大气质量等),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城市森林通过对人体心理、生理特征和活动的影响,进而改善人体健康。

城市森林主要通过固碳释氧、吸收紫外线、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滞尘、杀菌、净化水体等几个方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居民健康。

城市森林通过对光线、色彩、气味、形状、声音等方面形成的特定环境影响居民的心理活动,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缓减压力或心理疲劳;在疾病恢复期或自我报告时减轻病症;长期的行为效果将对人们健康状态有总体改善。

以居民健康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建设应该做到:加强城市森林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为开展建立以服务于居民健康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依据;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森林建设空间结构,建设能满足城市居民健康需求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休闲林地建设;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途径;加强城市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健康步道等建设,创造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放松身心的有利环境;加强城市周边休闲林、饮用水源区水源保护林建设。

广州市副市长陈国 :“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

近年来,广州大力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生态战略,森林总量不断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末,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3.3%,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50个;城区绿地率达33.2%,绿化覆盖率达36.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32平方米,城市公园191个,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

一手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手抓环境建设,确立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广州的目标,积极建设城市森林,投巨资实施规模宏伟的“青山绿地工程”。目前,广州市正全面有序地开展“创森”工作,制定完善《广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创森”领导机构,科学部署、统筹协调、真抓实干,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人居环境。

“青山绿地工程”的工程一期任务已于2006年10月完成,全市新增绿地13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森林围城、森林进城的城市森林格局。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市将新增绿地136平方公里,林木绿化率达4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广州将以绿色生态城市的新形象成功举办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

另外,广州市按照构建“线、面、点”相结合的森林网络体系的目标要求,创造了“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发展模式。通过建设环城绿带、城市隔离绿带、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大面积林区和城区各类园林绿地,在中心城区、卫星城、中心镇及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营建大型生态隔离林区,并以各类绿带作为生态廊桥,连接中心城区园林绿地和城郊森林绿地,形成“点成片、线成带、面成区”的格局,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与岭南文化景观的有机融合。

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俊文:“创建森林城市,打造绿色大连”

近几年,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用于城乡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资金都在3亿元以上,形成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办林业的可喜局面。今年,大连市政府决定启动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拥抱城乡、用绿色装点大连,是大连走向世界的无形资产和绿色通行证。

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建设为生态让路。在大连,经济发展服从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众多投资商的共识。项目开发首先要进行生态建设规划,对绿化率低于30%的项目、劈山毁林的项目、破坏湿地的项目和可造成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予落户,近3年,大连市拒绝生态规划不达标项目就有近百个。并且通过对市区内117家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共腾出1000万平方米的面积,建设了希望广场、东海风景区、梭鱼湾公园等一批绿地、公园、小区,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

大力植树造林,努力增加绿色储备。近几年,大连市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荒山造林、村屯绿化、绿色通道和生态文明村建设5大工程,每年植树1亿株,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有林地面积年均增加30万亩。境内1906公里海防林基本封闭合拢,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和县级以上公路全部绿化,500多个园林式村庄、400多个苗木花卉基地遍布农村;城市绿化紧紧围绕拓展空间、提高标准的原则,突出大苗进城、森林进城、景观进城的建设理念,每年栽植高档树木50万株、建设绿地100万平方米,市民走出家门就进入花园。

加大管护力度,全面巩固建设成果。始终坚持建设与保护“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相继出台了《大连市林地管理条例》、《大连市绿地管理条例》、《大连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大连市森林防火条例》和森林防火、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了森林防火和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治预案。严格执法、严密预防、严肃查处、严厉惩治。

作者:蔡亚林

上一篇:集团管控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公路施工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