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管理在于积累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章首先对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及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性软件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最后引入混搭的理念,旨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基础上构建适于网络学习者的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社会性软件混搭可以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同时让网络学习者感受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体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知识管理在于积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知识管理在于积累论文 篇1:

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

近些年,我们渐渐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教师常把新的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挂在嘴上甚至能倒背如流,行为上却沿袭着陈旧的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师的先进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出现了脱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理论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并帮助我们寻求突破这个问题的路径。

一、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陈和明,2003)。有些教育知识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教师如果从内心不认可它或不相信它,就不会在实践中应用它,它就不是个人教育知识,比如某些公共教育知识。公共教育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清晰和系统地表述出来的各种教育知识,它存在于各种媒介上,比如教科书上的教育理论、互联网上的教育知识、专家讲座所传播的教育知识等。教师通过阅读或听讲座可以获得公共教育知识,但它不一定能转换成个人教育知识。只有当教师获取的教育理论知识经由教师个人理解、体验、丰富、充实而成为极富个性色彩、带有诀窍意味的知识时,教育理论知识才会转换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转化为行动智慧(李大圣,2006)。公共教育知识浩瀚无边,但是真正为教师个体所理解、掌握、运用的教育知识却是有限的。只有教师理解、相信了某些公共教育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这些知识才会转换成个人教育知识。

奥斯特曼(Osterman,1993)将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分为“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类。“所倡导的理论”在教师对它认可前,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所采用的理論”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即社会所提倡的理论,同义于“公共教育知识”。“所采用的理论”即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实际应用的理论,同义于“个人教育知识”。两类知识虽然同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真正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所采用的理论”。由于“所采用的理论”的强大作用,当“所倡导的理论”被个体接受以后,它不会自动“退缩”,而是依然主宰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这就出现了两种理论同时存在于教师头脑中且“所采用的理论”依然是“优势理论”的现象。这就是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脱节的原因。教师口头上通常表达的是“所倡导的理论”(公共教育知识),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则是“所采用的理论”(个人教育知识)。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主体是什么?是来自自身经验的知识。《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最强有力的学习出自直接的经验。”由实践而产生的教育经验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主体,这是教师本人在自己长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当教师接受到公共教育知识时,如果认可它们,就有可能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当他们看到这些知识的有效性时,就会相信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把它纳入个人教育知识的体系中。因此,个人教育知识既包括实践性知识,又包括理论性知识(事实上两者之间常有交叉)。

二、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作用

从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身世”,我们便可以推断出它的强大能量:由于它是教师信奉的、在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所以它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人们所有有目的的实践行为背后都是受知识支配的,或者说,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为背后就有一套系统知识基础的存在。不存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有目的的实践行为(石中英,2001)。认识(知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效果。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认为,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以前人们比较忽略却对教育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因为,第一,它是公共教育知识的“过滤器”。无论教师自己是否意识到,他从外界接受的任何知识,都要受到这个过滤器的筛选。与个人教育知识相符合的公共教育知识更容易为教师吸收。相反,与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相悖的公共教育知识则会受到排斥与抵制。比如,一个传统观念比较强的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时,一开始会出现不接纳、排斥的心理,这就是个人教育知识在“作祟”的表现,也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个人教育知识影响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第二,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最近发展区”的下限,任何一种培训,如果不考虑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个人教育知识),其效果都难以保证。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强大功能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元素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新手教师向成熟教师及优秀教师发展,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都依赖于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发展。毫无疑问,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越丰富、越优质,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就越高。

总之,教师个人教育知识通常是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的,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同时它又影响着教师对外界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提出,使公共教育知识和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位置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有研究表明,教师具有的诸如教育理论这类公共知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即并不是这类知识越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越好。这就提示我们,教师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给教师灌输多少“所倡导的理论”,而在于如何促使这些公共教育知识转换成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以及如何更新其“所采用的理论”。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所倡导的理论”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真正地发挥作用。

三、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

由于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它就会有正与误、模糊与清晰之分。如果错误的经验没有得到纠正而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那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模糊的经验由于没有得到编码而难以随时提取,那么它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指导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优化,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那么,什么是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呢?我们认为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

(一)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适宜性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以自身的经验为主体,它主要来自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但是单靠教师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其个人教育知识的增长将是一个缓慢、低效、低质的过程。台湾学者陈美玉(2002)认为经验具有如下性质:“经验刚发生之际,新旧经验之间往往显得混淆、繁杂、缺乏系统性,若非由个人对经验进行理性的处理与转换,大多数经验不能提升为知识的层次,从而逐渐流失或遗忘……知识是经验系统化后的形式……越是慎思性的经验,形构而成的知识越精致,对事物的诠释力、理解力越强,对个人的高层知识越有帮助。由此可见,促成经验的精致化、慎思化以及意义化,乃是创新知识、丰富知识内容不可或缺的条件。另外,知识层次的提高与精致化,也会增强经验重组与意义化的可能,加速知识与经验间相互转换的作用。”

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对持续产生的教育经验进行持续不断地反思,这就需要寻找一个能承载这个任务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园本教研就是一个促进教师教育经验快速积累、更新、优化的活动。因为它是幼儿园的实践研究活动,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伴随其始终,这就为教师教育经验的产生和反思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条件。“教师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究性的解决,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其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在职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吴振东,2006)

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不断产生着教育经验。经验是人们的人生经历,是身处教学中的教师领悟出来的各种意义,是教师对他们的生活世界的个人化理解(Clandinin,D.j.&Connelly F.M,1998)。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在与客观事物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日益增长。不管这些经验正确及科学与否,人们大多在依经验行事。如果教育经验有误,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经验需要不断被反思和优化。伴随着实践而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习最好的资源,对经验进行反思和优化,是教师学习的最佳路径。除了自我反思,还有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加持”,园本教研这种实践性学习性质的研究活动,是教师有效学习的最佳载体。相比传统的培训形式,园本教研才是“真正的参与式培训,它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不认同简单知识和所谓最佳教学策略的获得,而强调基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自主建构。这种园本培训,通过他助与自助的结合,使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赋予教师灵活的问题解决本领和深厚的教育实践智慧。”(程方生,2007)

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即“个人教育知识”,下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然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内隐的,很难像理论性知识那样通过集中培训来获得,因此要求教师采用与理论性知识不同的方式来获得。园本教研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王段霞,2008)。还有学者认为,园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地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园本教研是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涂阳慧&张艳蕾,2007)。

园本教研通常还被看作是应用理论去解决实践问题的活动。哈贝马斯(J.Habemas,1986)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的参与者能够對自己的情境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园本教研就可以担当这个“启蒙过程”的功能。园本教研能够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只有经过实践研究,才能促使公共教育知识转换成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否则,教师在接受公共教育知识后,“这些‘知识’若未能及时地付诸实践尝试,并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其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是要大打折扣的。”(吴振东,2006)

总之,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实践性、个体性特征要求促进其更新的活动必须也具备实践性、个体性、经验性,园本教研恰恰是具备这些特征的活动。以园本教研促进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有着极大的适宜性。

(二)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机制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在园本教研中是如何更新的?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通常是在组织知识更新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要探讨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机制,我们首先看看组织知识创新的模式。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弘高(Takeuchii,1995)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SECI模型现在被公认为解释组织创新的最佳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1.社会化(或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个人可以从他人那里不经语言直接获得隐性知识。例如,学徒工与师傅一同工作,不用语言而凭观察、模仿和练习便可学得技艺。2.外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采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大多借助语言表示其精髓——书写就是将隐性知识转换为可以表述的知识的一种方式。3.组合(或融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方式,对既有信息进行重新构造,由此催生新的知识。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实践中个人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智慧,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的组成部分。

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既是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阎德丽,2005)。依据SECI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园本教研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几个关键点:

1.创新知识个体化

创新知识个体化就是把园本教研所产生的组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的过程。比如,幼儿园通过教研活动总结出“幼儿园常规教育策略”,当教师认可这些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应用于实践时,就实现了创新知识个体化的过程。创新知识个体化的最终标志应是组织创新的知识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应用了组织创新的知识。严格地说,只有内化为能指导教师行为的知识才变成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才是真正得到更新的知识。

2.隐性知识显性化,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化

在“外化”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反思、符号化等手段使自己的隐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使教育经验转变成教育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得以明晰和升华。例如,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制定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自觉遵守规则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强行让幼儿遵守规则。当教师把这个发现用语言(口头或书面)总结出来时,他的隐性知识就显性化了,教师的教育经验也就转换成了教育知识。

3.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产生知识更新

园本教研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更新还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互动的过程中而产生的知识更新(这些经验、知识也许与园本教研主题有关,也许与主题无关)。

(1)学习同伴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园本教研活动中的观摩活动是典型的“社会化”过程(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会直接从同伴的身上学习到一些隐性知识,从而“增添”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有些教师会使用“忽略法”等策略而不是直接批评幼儿的错误,这种方法既让幼儿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又使其自尊心免遭伤害。通过讨论,其他教师认为这种做法更符合新理念所倡导的“尊重幼儿”的原则,会把这个做法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相互交流和知识共享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同伴那里学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显性知识,这也会“增添”他的教育知识。

(2)由同伴的“支架”作用所引发的知识更新。有时候一个教师拥有知识A1,在同伴的启发(帮助其从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知识)下,他会生发出知识A2;他还可能从自己的经验中推论出知识A2,但是缺乏足够的论据B。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同伴无意中暴露出来的经验知识B,使他更加确信知识A2的正确性。同伴的“支架”作用还表现在,一个教师拥有知识A,另一个教师拥有知识B,两个教师经过互动与碰撞,可能会产生出知识C。这样,两个教师都增加了教育知识。一个参加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些时候人家的一些话會引发你的新思考;有些时候自己的理解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别人说了一些话,就会茅塞顿开。在这样一个群体里面,它会给你一些见识,它可能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带来一些影响……讨论里面有思想碰撞……他的理解比你的理解要到位、要深刻,那个时候会觉得自己进步比较大。它也是一个交流的场所,所以你会听到一些新的思路、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收获。”(潘佳丽,2008)

4.新近学习到的显性知识与原有显性知识相融合

在“组合化”过程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过程中,教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听讲座等形式会把新近学习到的显性知识(其中包括同伴的显性知识以及同伴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后的知识,也包括自己隐性知识显性化后的知识)与原有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从而“添加”了自己教育专业知识的“库存”。例如,当教师把常规教育策略融入班级管理策略时,他就开始实现知识组合化的过程了。

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第2版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贝尔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奥苏贝尔认为,无论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还是组合学习,眼前所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先前已有的知识能够发生联系,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只有把新知识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新知识的学习才有意义,新知识才有可能在将来发挥作用。因此,显性知识的融合必不可少,其实它有时也是教师学习过程中不自觉的倾向。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就是组织知识更新的过程。组织知识更新背景下,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也在相应更新,内化、明晰、升华、增添、融合等都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和机制。

(三)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策略

1.组织创新知识个体化的策略——类比、应用等

园本教研的成果往往表现在组织创新知识的产生。比如,通过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策略的研究,幼儿园会总结出常规教育的策略,如让幼儿产生制定、遵守规则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等。虽然共同经历了知识创新的过程,但教师参与的程度是不相同的。有的教师组织活动,有的教师观摩;有的教师投入、认真地跟进“共同意义的建构”,有的教师则比较游离,边缘性参与;有的教师与创新知识发生共振,产生共鸣,有些教师则无动于衷。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创新知识不同的“融合度”。因此,对于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有的教师完全相信它,有的教师却可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组织创新知识个体化的前提是教师对创新知识的认同。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达成:第一,教师从已有知识经验中能够推论出新知识;第二,教师能够看到创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有了这两点,教师才有可能认同、相信新知识,从而才有可能应用新知识。要使教师相信新的知识,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运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把它与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挂起钩来,使教师能从已有的个人知识推论出新的知识。让教师相信新的知识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督促教师去应用新的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教师看到新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时,也会反过来相信新的知识。经过应用、体验、相信的过程,教师才会把组织创新的知识纳入个人教育知识系统。

2.促进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化的策略——编码、写作等

在每天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教育经验。如何让这些教育经验更好地为自己以后的实践服务?陈振华(2003)认为,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信息。这种信息若仅靠自然的或不经意的保存,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信息加工,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往往很容易消失。经过反思,进行充分的信息加工之后,由于理解了经验的含义及其内部逻辑结构,明确了保存经验的重要意义和措施,就有利于教师进行经验的编码和储存,进而促进教师经验的量的扩充。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它有正误之分。教师只有经过反思,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加工之后,才能有效地去除原始经验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始经验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这种经过反思充分加工的经验,由于抽象性和概括性提高了,也产生了质的升华。不仅应用范围扩大了,作用也显著增强了,能够随时提取出来。“知识是经验系统化后的形式。”教师的经验需要加工(反思),其目的有两个:有利于编码、储存和今后的提取,防止流失或遗忘;有利于去伪存真,提高经验的质量。

要使教师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更好地为其以后的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经验需要经过记录(外显化、明晰化、凝固化)、表达和交流(明晰化、组合化)、反思(理性化、组合化)等几个关键环节,上升为教育知识。按照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几个阶段,如果信息没有经过编码这个必要阶段,那么以后需要时就不可能实现随时提取。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为将来的提取做准备。“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的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皮连生,1997)

对于教师来说,写作是编码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把每天点点滴滴的教育经验用反思笔记外显、固化下来;把犹如珍珠般的教育经验串联起来,就架构成经验总结。有了经验总结作基础,对许多教师来说写论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经验积淀并向教育知识转换的过程,它应该伴随着经验记录、交流、反思的过程。“反思日记法是许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将潜隐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方法。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写’有助于把实践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和记忆,坚持久了,必能把经验的‘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邢春娥,2009)勤于笔耕,经常写反思笔记、经验总结、论文,应该成为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习惯。

3.学习他人隐性知识的策略——观察、研讨、师徒制等

除了阅读、听讲座,教师更多的时间用于以下三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性学习(实践)、观察性学习(观摩)和交流性学习(研讨)。这三种学习在园本教研中经常出现。活动性学习即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实现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上一条已论述)。观察性学习(观摩)和交流性学习(研讨)恰恰是教师学习他人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对学校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活动不够重视。实际上,教师通过观察和交流能获得大量别人的隐性知识即教育经验,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会把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观摩、研讨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为自己的教育知识库“添砖加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同时也要注意鉴别这些教育经验的优劣。对于优秀的教育经验,还要不耻下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1958)认为,师徒制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的途径。也就是说,跟着“高人”,可以让新手教师更快地学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经验,从而少走弯路。所以,幼儿园应该建立师徒制,为新手教师配备师傅,为骨干、优秀教师配备更高一级的师傅,如更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等。

4.組合新知识的策略——融合等

教师应该把新近学习到的各类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自己和他人的隐性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以避免“知识孤岛”的出现。因为孤岛知识容易被遗忘,更难于对教育行为产生影响。按照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新经验应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效关联,若不能与原来存在于头脑中的旧知识达成连结,变成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在随后提取时,因连结少,能达成活化的路径也少,而使教师所得到的知识经验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不能返回到工作区成为可应用的部分。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已有认知结构,就是要使新旧知识达成连结,让知识融会贯通,使新学到的知识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来一旦要运用时,就可以被提取出来。至于融合的具体办法,可以借鉴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以及组合学习。

作者:刘丽

教师知识管理在于积累论文 篇2:

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摘要】文章首先对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及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性软件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最后引入混搭的理念,旨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基础上构建适于网络学习者的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社会性软件混搭可以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同时让网络学习者感受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体验。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混搭;社会性软件

一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促发了知识增长呈现爆炸的趋势。个人知识管理正是为获取、整理、转化这些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全新手段,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Web2.0时代的到来,为增强知识管理系统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在Web2.0时代下,社会性软件已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社会性软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软件,我们可能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愈加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能把这些软件很好的融合在一个平台中,效率会大大提高,目前混搭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混搭指整合网络上多个资料来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混搭和社会性软件是Gartner宣布的2008十大“突破性技术”的其中两项。近来,混搭成了网络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流行词,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混搭技术和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构建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二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与混搭社会性软件

1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

网络学习者即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不同,有其自己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角色定位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者是学习资源的搜集者,选择者,拥有者;学习者除了共享知识,也可以创造新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性强,喜欢“做中学”,多是感觉型的学习者[1]。

近年来,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专家从多个角度有不同的论述,远未达到统一的定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Paul 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甘永成[2]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网络学习者个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知识获取,存储,交流,创新,共享的管理,最终提高学习者个体工作效率,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 混搭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SS)也叫软件社会化。自2002年以来,便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社会性软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如此,从早期的社会性软件E-mail、Chat—rooms、Usenet、BBS等,到近几年盛行的MSN、QQ、Blog、Wiki、SNS等,这些软件都具有共同点,都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对于社会性软件概念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庄秀丽[3]的观点,社会性软件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点:

(1)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软件,是个人参与互联网络的工具;个人软件突出了个体自主性的参与和发挥;

(2)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中包括弱链接(Week -Ties),也包括强链接(Strong- Ties);不同的链接关系在不同的时候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

(3)社会性软件是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混搭一词最早出现在音乐领域内,应用到Web2.0上来指网络的聚合和应用现象。在网络环境下,混搭的内涵在于整合不同外部数据源的内容和服务,把松散的学习资源、要素、服务和功能集成在网络学习环境之中,提供增值的、创新的内容,服务和统一完整体验的Web信息系统。混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内容的简单整合阶段;内容的动态整合和筛选阶段;应用的整合阶段[4]。混搭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内容的混搭走向应用程序的混搭。新一代的网络应用程序(网站)采用混合技术搭建,不同的功能模块与不同的外部系统通过API接口或是SOAP,XML-RPC等方式对接。

杜修平、夏军[5]等给出了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模型,如图1示,该模型对本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1)社会性软件促进个人知识的转化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指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SECI模型,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分为共同化、外化、综合化和内化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6]。

知识过程就是沿着知识螺旋不断地攀升,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社会性软件可以使知识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如通过IM可以及时交流,通过Blog可以很快获知专家以及企业在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RSS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工具方便了对知识的记录和整理,有助于显性知识的存储、积累、传播和分享;SNS等软件将更多原本陌生的人组合到彼此的社会关系中来,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造成了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锋”,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还有一些社会软件通过构建社区,有助于知识的社会化。在知识获得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软件的作用。

(2) 混搭社会性软件进一步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混搭作为一种在Web2.0背景下产生的应用形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容汇聚手段,对于组织海量的信息内容、有效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结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系统架构的开放性、资源选取的灵活性和技术门槛的低要求性,这些优势充分表明混搭技术的引入会给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注入新的力量。

对个人知识构建而言,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的知识资源,混搭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资源整合和二次开发的新技术,使得我们能深挖已有的知识,产生更有价值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大地提升个人知识的价值。

混搭技术的引入,将使社会性软件与网络远程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构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更有意义。

三 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1 模型的构建思路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充分了解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在吴晓波,张雯等构建的知识管理三维模型的研究框架启发下,构建一个针对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最后在这两方面的前提下,构建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技术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2 网络远程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构成要素分析

整个网络化学习过程中网络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分为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吸收、知识利用以及知识共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 网络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

吴晓波,郭雯[7]等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的概念三维立体化,时间、知识特性、环境,并指出环境将是这一立体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如图4示:

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框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使用社会性软件混搭的方式,将相辅相承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个人知识的管理,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不同的工具,通过开放的协议或技术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最终能共享知识。如图5所示:

4 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根据前面描述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框架,通过分析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社会性软件以及一些能够获得信息的工具的支持。借鉴社会性软件的不同作用,以及知识转化模型,选取了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知识获取、交流协作、知识的发布与共享这几个部分,构建了一个注重与他人联结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如图6所示。

图6所示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选取了知识获取、知识发布与共享,以及交流协作这三个主要版块,来实现个人知识库中知识的纳入、组织、更新,从而构建自己成熟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中,融合了知识的螺旋转化过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的获取、发布共享、以及交流协作每一部分都离不来社会性软件的支持。社会性软件的种类很多,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时利用混搭技术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和谐的搭建在一起。

从网络学习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分为两部分:一是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二是个人知识体系管理的过程。其中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又分为三方面,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发布共享。

(1)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

个人知识管理中个人知识库的构建很重要,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适当的社会性软件来获取相应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取其精华纳入到个人知识库中,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在知识的共享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然后再将增值、创新的新知识再组织吸收到个人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更新。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纳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组织,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三是更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创造出新的知识。

个人知识库就在个人知识管理的纳入—组织—更新这三个层次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调理,不断地深化。

(2)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发布共享三大模块。

① 知识获取模块

在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库的构建中,知识的获取是最基础部分,既包括显性知识的获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显性知识的获取,获取信息的方式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问题,也包括利用更复杂的信息检索技术获取信息,比如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它的相关数据库。借助于相关搜索的社会性软件可以更丰富获取的知识。

对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网络学习者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与他人交流交换思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时候需要靠自己的经验获得,对于产生的新想法,灵感,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中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隐性知识,可以将想法与他人分享,产生更多的想法。

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搜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可以对这些搜索软件进行混搭,利用RSS订阅,来实现资源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获取需求的知识。利用混搭技术,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更集成化,搜索信息更方便化。

② 协作交流模块

信息协作是指个人与同伴对一些共同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知识和观点,知识的交换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目前协作交流的软件很多,网络学习者人知识管理的模型中离不开这些社会性交流软件的支持。E-mail,BBS等异步通讯软件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基于多人协作的维基这些软件,为网络学习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协作交流这一模块,需要具有最主要的交流软件,满足个人同步或异步交流,混搭技术来构建集成这几种软件,形成一个及时交流的界面。

③ 知识发布与共享模块

相应的知识共享模块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播客,社会性网络和社会性书签。对于这些软件可以围绕标签、书签混搭,利用标签可以对社会性软件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分类;围绕好友圈子,交流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建立自己的好友圈子,也可以通过微博客等,将该交流平台链接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中,有效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增值。

混搭代表了未来软件和系统平台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过程中,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能为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利用和创新提供新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剑光.网络学习者特征及其课程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

[2] 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3] 庄秀丽,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4] 李青.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混搭和互操作规范研究[J].技术应用,2009,(7).

[5] 杜修平,夏军等.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7).

[6]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一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吴晓波,郭雯等.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2).

[8] 张惠玲.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 杜修平,李智超.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10] 杨鹤林.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施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5).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for Network Learning based on Social Software Mash-up Technology

WANG Xue-fengWANG Yue-ti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作者:王雪峰 王月婷

教师知识管理在于积累论文 篇3:

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中心,在高校知识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优化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高校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与对人的管理的统一。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储存、分发和服务等“知识管理”领域工作的组织,如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环境下,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思想,致力于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转变,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升高校竞争力,推动学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对知识的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得以识别、处理和传播。二是对人的管理,使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以创新为终极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效益模式转变。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的宗旨需求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图书馆一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变,网络产生以后给图书馆以更大冲击。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知识资源管理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提高图书馆文献组织与管理的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可存取性和可获取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与潜能。

2.图书馆观念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需要

从文献管理到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其应用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思维的变更,图书馆将以知识求生存,将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图书馆形式的变化,馆藏形式多载体化,服务形式开放化,资源利用共享化,网络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及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

3满足高校图书馆读者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承但教学任务的教师,其需求以教学参考资料及专业期刊资料等为主;担任科研任务的教师则希望借助图书馆,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状况。学生的需求除了本学科的学习参考资料以外,对一些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学科的信息也非常敏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从事知识的积累、传递、存储,并通过知识的整合创造新的价值。这就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高效率的管理,而且要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用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知识管理人才缺乏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但大多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太了解知识管理内容和方法,导致知识管理的实施进度、成本和效果受到影响。

2.知识整合停留在文献单元层次

目前大多高校图书馆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对知识的整合基本上依赖于人的手工操作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知识,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知识整合只能停留在文献单元层次。例如,我们在查找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分布在书、报、刊、会议文献等知识载体中,而且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仅依靠手工作业或简单的信息处理,其难度可想而知,甚至基本不可能。

3.知识管理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是指存储于各种载体中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图书、文献、数据库等;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储于人脑中的经验及其知识积累。早期知识管理仅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加工、组织和传播,而忽视了隐性知识的转化使用,未达到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管理的任务上升为通过优化和利用知识资源,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知识创新与社会化,将最需要的信息在最关键的时间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和组织,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4.知识导航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环境中

知识导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受技术手段的影响和局限,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点或线的查询方式上。知识导航的效果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导航馆员个体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知识导航员工作时间越长,工作经验丰富,越有利于知识导航;另一方面,知识导航员工作时间越长,其知识结构越老化,自然会对知识导航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运用的策略

1.加强认识,突破误区

高校图书馆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误区是把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等同。其实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最基础的东西,是知识管理的初级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在图书馆已经得到了广泛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知识管理,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理解。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不能单纯强调知识内容上的管理,停留在传统知识管理意义上对知识载体的管理和整理,而应重视知识管理对人的管理。

2.坚持以用户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通过获取和开发用户的阅读需求、偏爱和科研情况等知识,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和服务水平。关键是要更多地了解用户,高校图书馆对用户的了解越多,就越能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

3.坚持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地防止知识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知识交流是积累、共享、交流三原则中的最高层次。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积累和交流的桥梁。知识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而创新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追求。

4.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需要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目前认为最有竞争力的组织模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弹性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四、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

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客观科学的实施目标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效率大幅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按自己所需去充分利用知识,也就是所谓自由利用知识成为本世纪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目标要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制定。制定目标时避免目标过高,该目标要真正体现出知识管理实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强化服务方式的知识性

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图书馆服务功能与专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与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的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知识服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咨询、专业化信息、个人化信息、团队化信息、知识管理等服务。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服务并不排斥以藏书建设和文献编目、检索、流通阅览为基础的传统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将不再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专业取向与标志性内容,而是作为辅助性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

3.强化知识重组与创新

传统图书馆侧重于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经历、诀窍、工作技巧等)管理。然而,隐性知识对于从事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其存在于人的脑海或者组织的结构与文化中,是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性知识,不易被他人获知。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增强显性知识的有效开发、研究与应用,更要实现馆员或用户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推进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所以,当前图书馆要大力加强知识重组、创新,有效地组织、精练、提取隐性知识。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要建立知识型团队,注重平等参与,用权变管理理念与柔性管理方式来克服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失真甚至阻塞的弊端,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5.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图书馆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仍然是以文献检索与传递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而知识服务却需要一种新的技术基础,它应充分支持基于虚拟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充分支持基于内容的数据检索、信息内容分析和动态集成,充分支持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充分支持个性化、专题化与智能化服务,充分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知识汲取和知识应用,充分融合用户信息资源与系统。这时的技术系统将不再是基于图书馆,而是将信息资源体系融入其中的围绕用户和用户过程的、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它将要求新的结构、技术和运行模式。现有文献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潜力和发展将取决于是否有效融入这种新型技术机制。

6.加强与外界合作,共享资源

随着知识传递手段的日趋成熟,知识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馆藏,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显的尤为必要。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发布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即与各种文献信息提供机构、资讯公司、网站等建立知识联盟。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代理、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作者:张代芹

上一篇:创新能力下的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中职课程设置工艺美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