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产业链分析

2024-04-13

设施农业产业链分析(共6篇)

篇1:设施农业产业链分析

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论文

1设施农业生产现状

1.1设施农业建设情况

锡林郭勒盟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当时是以塑料中小棚、简易温室为主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这些设施,主要是为露地蔬菜育苗而建,只有少部分生产时令蔬菜供当地市场,且生产规模小,基础条件简陋,产出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20,这5年为起步阶段,各地引进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进行了种植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引进的第一代温室和大棚与以往相比,极大地提高采光及保温性能,提高了生产性能,从而加快了日光温室和大棚推广步伐,由当时的不足10hm2,增长到118.34hm2,年均增长23.67hm2。年以后,为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政府扶持、集体投资和个人筹资等办法,大力发展高效避灾型设施农业。目前,已发展到塑料大、中、小棚,普通和节能日光温室及四位一体温室等多种类型。据农情统计,截至2010年,全盟累计达到15026座温室与大棚,面积516.5hm2,较2005年增长335%。

1.2种植结构

全盟设施农业涉及的蔬菜由原来的西芹、黄瓜、西红柿等少数几个品种,发展到果菜类、叶菜类、食用菌、特菜类以及特色瓜果如油桃、水蜜桃、草莓、大樱桃等。由以前几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品种。1.3设施装备应用状况设施园艺主要配套使用的设施装备有了一定的改进。生产上应用的有:卷帘机、起垄铺膜机、多功微耕机、节水滴灌设施、机动喷雾器、反光幕、遮阳网、防虫网、根外追肥器等,但是应用的范围有待扩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发展不平衡,规模小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锡林郭勒盟设施农业发展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就其种植规模和发展水平看,和全区其它地区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全区排位列倒数位次;从全盟来看,只有南部的4个旗县和锡林浩特市有了一定规模。北部旗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几乎为零。栽培水平低、效益差,多数地区还是农户分散种植,重点户、专业户少,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农民缺乏组织,种植品种多而乱,多以农户为单位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难以保证。

2.2设施装备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全盟的日光温室和大棚设施水平参差不一,过去引进的第一代温室还在超期服役。这种温室跨度小,起架低,采光和保温性能不好,室内温度、湿度难以控制,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且配套机械作业无法施展,造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大,设施农业潜在的效益难以发挥。

2.3设施农业发展所需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近几年,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项产业的发展,但是锡林郭勒盟生产主区大多分布在贫困旗县,虽然有了政策,但是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这样就限制了其快速发展,造成了设施农业的起点低,生产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资金投入的不足,是本地区发展设施农业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2.4技术更新慢,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在全盟科研及技术推广部门中,受政策和编制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多年进入不畅显现出来,人才断层严重,从事设施农业的专项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在一线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滞后;当地从事设施农业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大田生产转行而来,受传统栽培方式的影响和人员文化素质的限制,技术接受能力差,管理粗放,产出品商品率不高,难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

3发展对策

3.1政策扶持,多渠道融资,加快发展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自治区也启动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所以,我盟也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各级财政的扶持下,千方百计多争取项目和资金;并且采用灵活可行的政策,多方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上来,以解决我盟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老化、土地流转难和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我盟设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3.2选准突破口,科学规划,培育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区域

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可以根据我盟各地的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科学规划出我盟设施农业优势区域。如果充分发挥我盟地处京北的地域优势,将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如太仆寺旗的塑料大棚西芹,发展面积大、效益好。该旗20被农业部授予“内蒙古首家西芹标准示范县”称号;正镶白旗有机蔬菜种植园区以及多伦县的油桃、草莓种植园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旗一特”正在成为各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我盟优势区域正在形成。

3.3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影响,打造品牌

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培育具有较大规模且竞争力强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生产基地,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我盟各旗(县)依据各自的特点,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如太仆寺旗注册了“察哈尔”牌绿色食品西芹,种植面积年稳定在0.2万hm2,并进行了无公害认证,通过了中国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先后被20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指定为蔬菜特供基地,在全国的影响力及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3.4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在设施农业设备更新,新型温室大棚的引进,专用配套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加强服务工作。真正把先进实用的综合增产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如地膜覆盖,节水滴灌技术,新型起垄技术,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技术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可以提高产出品的品质及档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5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生产队伍

农民是生产中的具体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经营管理水平。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方式,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资料、培训班、现场观摩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培训,通过科技示范和典型引路,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篇2:设施农业产业链分析

目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4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6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8 特殊保护的通知》.........................................8 《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9 《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延长............12 旅游厕所用地政策适用期限的函》..........................12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13 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13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特色田园乡村..................16 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16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19 富民工作的实施意见》....................................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发〔2018〕1号)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 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8.5.1颁布实施

加大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力度。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落实中央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机制,完善省内统筹调剂使用办法,所得收益通过预算安排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认真总结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根据国家部署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户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深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但不得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通 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对于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

(苏委发〔2018〕1号)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推行土地规划空间、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指标县域内调剂使用。落实土地指标优先供给政策,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对于利用收储农村闲臵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

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机制,对 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有序编制村庄建设详规,加强村庄空间管控,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整体风貌的合理布局,2022 年实现行政村村庄规划全覆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四个百万亩” 生态底线,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四个百万亩”保有量稳定在 410 万亩左右。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导向,开展镇、村两级工业集中区优化提升行动,以市(区)或镇(街道)为单位优化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引导一二三 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坚持“总量控制、存量优化” 原则,全面开展镇级“三优三保”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腾退整合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盘活指标优先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等项目建设。《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

特殊保护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8〕1号)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禁止以设施农用地为名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对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合理引导,不得对耕作层造成破坏。临时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原则上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临时用地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直接服务于规模化粮食生产的粮食晾晒、粮食烘干、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等用地确实无法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不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不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的前提下,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论证确需占用且土地复垦方案符合有关规定后,可在规定时间内临时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不超过两年,到期后必须及时复垦并恢复原状。《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7〕12号)

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区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用地安排,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集聚,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严防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实施监管。

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加大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 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规范设施农用地类型。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包括蔬菜种植、烟草种植和茶园、橡胶园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单层、占地小于15平方米),临时性烤烟、炒茶、果蔬预冷、葡萄晾干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原则上占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

改进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不同类型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恢复原状的保障措施。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标示牌,标明设施农用地用途、面积、责任人和备案序号,接受公众监督。设施农用地的管理信息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擅自将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夯实基础工作。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定期更新耕地等农用地土地等别数据库,稳步推进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发布工作,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产权保障和融资条件。

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旅游、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业各类用地标准和用地保障方式,健全政策体系,联合执法监管,做好风险防控,合力推动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延长

旅游厕所用地政策适用期限的函》

(国土资函〔2018〕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支持《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现延长《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中“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及相关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可由旅游厕所建设单位集中申请,按照法定报批程序集中统一办理用地手续,各地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的适用期限至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有效期截止,即2020年11月25日。《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

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0号)

有效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文物安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旅游项目,各地应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手续,积极组织实施土地供应。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

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远海岛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对复垦利用垃圾场、废弃矿山等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各地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支持政策,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政府收回和征收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用于旅游项目建设的,可合并开展确定复垦投资主体和土地供应工作,但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依法实行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由景区管理机构和经营主体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调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

加大旅游厕所用地保障力度。要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明窗口地位和基本公共服务作用。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及相关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可在2018年前由旅游厕所建设单位集中申请,按照法定报批程序集中统一办理用地手续,各地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发展。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管理办法,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旅游设施。促进文化、研学旅游发展。利用现有文化遗产、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活动,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上述机构土地权利人利用现有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可保持原土地用途、权利类型不变。《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特色田园乡村

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苏国土资发〔2017〕428号)

加强土地规划引领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和引领作用,秉持节约用地、绿色发展理念,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保障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加快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规划控制指标范围内,综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政策,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力度,在村域空间内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推进土地整治、风貌指引、建筑设计等工作。

优先安排特色田园乡村开展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工作,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化”。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充分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在调节气候、净化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安排省投、市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地区倾斜,通过“山、水、林、田、湖、村”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支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地区,整乡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特色田园乡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鼓励和引导试点地区的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创意农业、规模经营等用地问题。

允许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并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依法划拨供地。

探索用地保障制度创新

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地区开展旅游项目点状化供地试点。探索旅游休闲生态观光建设项目用地,实行点状布局开发,建立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科学化、差别化、精细化、生态化的土地利用制度。支持回归乡贤按照相关用地政策,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鼓励回归乡贤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在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回归乡贤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各试点地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可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回归乡贤建设农业配套辅助设施。《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

富民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国土资发〔2017〕313号)

加大对富民产业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相关规划,经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不超过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落实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政策,对涉及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经批准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的,可按新旧土地使用条件下同一基准日地价之差核定补缴土地出让价款后使用。

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拓展农村众创空间,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鼓励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发挥各项改革措施和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支持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特色小镇建设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在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手续后,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地区,省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新增用地计划配套奖励。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鼓 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对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进行盘活利用。支持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农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地”、林地、湿地、水面等资源,鼓励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科技惠民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强化国土规划引导。编制实施国土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自然生态空间,严格保护耕地、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大力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到2020年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2%以下,实现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编制实施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切实加强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建设,开展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每年用于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不少于30亿元,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按照相关规定投资或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开展山水林 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在重要生态区域内平整破损土地,实施土地盐碱化治理工程,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整治。加快国土资源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建设,2017年建成“互联网+国土资源”监测监管服务体系。

用活增减挂钩支持扶贫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管理政策,允许省确定的扶贫重点县(区)和扶贫重点片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一定规模在省域或市域内流转使用。黄河故道流域所涉及的其他县(市、区)、黄桥和茅山革命老区所涉及的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设区市市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全省每年安排不少于1万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进行流转,流转收益专项用于搬迁农民安置补偿、农村土地整治、涉农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扶贫开发工作。

篇3:设施农业四季常开的产业金花

辽宁是全国日光温室生产的发源地, 位于我国冬季日光温室生产不需人工加温地带的最北端, 其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列。

在辽宁许多农村地区, 随处可见、绵延不绝的温室大棚绝对是农业生产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棚外冰天雪地、万物肃杀, 棚内却是春意融融, 满目生机。对农民来说, 大棚可不是徒具诗情画意, 它更是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在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辽西地区, 一个大棚往往就能帮一户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甚至有农民说, “棚里都是摇钱树, 好好伺弄就致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辽宁大力推进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1984年, 辽宁设施农业面积为5.2万亩;1990年, 全省设施农业发展到25.7万亩;2000年发展到327.2万亩;2011年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061.6万亩。数据最有说服力, 十年一个台阶, 十年一个跨越, 可以说是辽宁设施农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巡礼】

按照因地制宜、集约发展的建设思路, 目前辽宁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全省基本确立了东部山区特色型、沿海地区外向型、辽西北地区高效型、中部地区规模效益型的设施农业产业格局。种植作物已由过去单一的蔬菜拓展为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小浆果、西甜瓜等各类适宜设施栽培作物。设施栽培模式也日益多样化, 有提早、延晚栽培, 有反季栽培, 有越夏栽培, 实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全省涌现出很多设施农业的强县、特色县, 东港草莓在全国首屈一指, 北镇韭菜、凌源花卉和黄瓜等远近闻名, 不胜枚举。省内各地的设施农业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个个含“金”量十足。

设施金花之大连市

发展策略:按照“保总量增加、保主城区供给、保价格基本稳定”的要求, 坚持政府调控、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 加快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加强重点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 不断强化技术和资金投入, 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了产业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农民稳定增收。目前,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5.8万亩, 设施占地面积40.8万亩。

特色典型:绿晨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高标准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企业, 其生产基地已通过GAP认证。在生产过程中, “茬口”安排由合作社统一操作, 广泛应用补光灯加温、种子电磁化、光诱电捕杀、增施二氧化碳、声波助长、臭氧防治病害等先进技术。在销售方面, 合作社积极采用农超对接、净菜加工和礼品包装等现代营销模式。

旅顺口区创建了以花卉为主打产品的迈世农业示范园, 已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中低档盆景花和观叶树为辅的完整的产品结构。目前, 全区已有特色花卉园区5个、花卉生产企业14家, 主要生产神马白菊、多头菊、百合、君子兰、玫瑰等20余个品种的花卉。铁山街道张家沟村玫瑰庄园生产的观赏玫瑰、食用玫瑰, 水师营街道锦程农业发展公司生产的神马白菊等产品出口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

设施金花之营口市

发展策略: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 营口市政府部门、农业园区、农业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紧密协作, 分别承担责任与风险。政府指导、企业经营、农户生产一台戏, 温室建设、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一条龙, 政府投入、监督保障、利益分配一盘棋, 市场服务、公益服务一肩挑。全面整合农业要素, 尊重农户耕地使用权和农民意愿, 构建公益与市场并举的服务体系。

创新典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营口市熊岳镇, 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 推出了适合我国的现代内保温连栋温室技术, 取得系列国家专利, 部分产品列入辽宁省政府农机补贴目录。现代内保温连栋温室采用内保温模式、部件组装结构、气囊空心保温被, 彻底改变了温室土木建造结构。具有环保、省地、节水、抗灾、防虫等优势, 适应多种园艺作物规模化温室生产。

设施金花之鞍山市

发展策略:鞍山是我国寒区日光温室的发源地, 其生产模式经历了由玻璃覆盖型温室向塑料薄膜覆盖型温室的转变;由加温温室向日光温室的转变。2008年起, 鞍山市对各县 (市) 设施农业发展准确定位, 因地制宜地规划了四条设施农业示范带, 其中海城市重点发展姜蒜“四辣” (大蒜、生姜、圆葱、辣椒) , 争做全国“四辣”种植第一县, 2011年其生产规模已达20余万亩。

优秀典型:海城市望台镇古树农业园区目前已建设成为标准化设施小区, 拥有日光温室1.2万栋, 主要种植茄子、草莓、番茄3大品种。主推技术有低垄有机质栽培、自动卷帘机、滴灌、机动喷药、集约化育苗等。当地温室类型多为无立柱竹木结构半拱形温室和钢拱架日光温室, 具有造价低、采光好、保温好、方便作业、抗风雪能力强等优点, 为加强温室的结构强度, 部分农户还在温室内部加装水泥立柱, 抵御恶劣气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设施金花之辽阳市

发展策略:辽阳市实施设施农业跨越式发展计划, 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措施来抓。布局上, 辽阳西部平原盛产蔬菜、水果;中部城郊主打花卉、名特新精品;东部山区则是食用菌一枝独秀。

优秀典型: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前杜经济特区, 结合当地水稻生产基础, 就地取材, 研发了“稻草砖+保温被+棚膜”可移动式日光温室, 并获得了专利。这种可拆装移动式温室大棚具有突出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防腐性能, 同时具备安装简易、移动方便、采光好、升温快、保暖性能强等特点。在需要“倒茬”时, 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将大棚移动到安装新址, 重复利用, 大幅度节约温室建设成本;采用8厘米厚度稻草砖替代原山墙和后墙, 减少了温室土建支出,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耕地。

设施金花之丹东市

发展策略: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小浆果生产基地, 在设施生产上, 积极选育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合日光温室栽培的新品种;广泛采用配合集成自动温控系统、脱毒组培苗、滴灌、平衡施肥、土壤消毒、疏花疏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 以确保果品的产量和品质。

优秀典型:我国最大的蓝莓种苗生产基地坐落在丹东市, 丹东天赐花卉有限公司在2011年生产蓝莓组培苗达5 0 0 0万株。目前已形成了独立的蓝莓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和蓝莓种植技术体系;收集了世界40余个蓝莓品种, 建立了辽宁省丹东市蓝莓品种圃;并由过去的单一销售蓝莓脱毒种苗逐步转入深加工, 其产品向全国范围辐射, 并总结出我国四大区域蓝莓适宜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品牌】

在农业生产领域, 设施农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1栋日光温室, 就相当于解决了1名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 还可以带动建材、建筑、运输、加工等相关行业, 推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设施农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归根结底还在于其产出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效益水平;反季供应、错峰上市、品种独特、包装精致等诸多生产销售手段都为设施农业增加了利润点。随着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品牌战略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显而易见, 在市场上, 拥有品牌的农产品其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零散农产品, 品牌的背后是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所提供的强力支撑, 从而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设施农业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于一体, 其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统一化程度较高, 非常便于实施品牌化运作。近年来, 各地纷纷建起规模化设施农业小区, 在小区内, 既便于统一建设, 统一配套水、电、路, 又便于统一生产和销售。在这样的设施农业小区中, 引入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实施品牌化运作具备较好的先天条件, 小区的技术优势、组织优势、规模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并迅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政策】

多年来, 为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辽宁省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出发, 在政策、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使设施农业成为辽宁农业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为推广普及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 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在设施农业发展新区, 专门配备农民技术员进行指导;投入资金支持设施农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我省把卷帘机、小型整地农机具、微滴灌设施等设施农业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金融支持, 仅省农村信用社每年就安排设施农业贷款50亿元。

【展望】

篇4:设施农业产业链分析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1.004

遵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7〕1号文件精神,在“六用三提高”上狠下功夫,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农业板块发展园区化、规模发展企业化、基地生产设施化的格局。

1该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遵义县设施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小拱棚、竹架大棚为主,绝大部分仅用于育苗,几乎不用于大田栽培,设施在夏秋冬基本空置,使用率极低。该县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发挥了现代设施在栽培上的作用。到2014年,全县拥有烤烟设施育苗面积35万平方米,辣椒设施育苗32.6万平方米,蔬菜设施育苗9.7万平方米,蔬菜设施栽培3000亩,西瓜设施栽培面积1070亩,设施栽培草莓类323亩,设施提子栽培近1000亩。设施栽培已成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一种栽培模式。同时在该县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该县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农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高效型转变,找到了方向和重点。

2该县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自2007年县委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决定以来,该县现代农业发展已由单纯的大户经营和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园区化、企业化、设施化阶段,且设施农业已逐步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趋势,但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2.1思想观念方面

受北方冬暖式大棚和东部地区温室大棚制式的影响和制约,部分企业和生产大户不敢大胆“试水”,而该县农技人员也缺乏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勇气,加之多次学习仿造外地设施,从而导致定式思维。

2.2设施配套方面

只是一味地建“大棚”,而忽略了“大棚”内的配套设施,大棚内生产环境“恶化”,导致生产栽培失败。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等条件的配套协调,是生产栽培成败的关键,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供水设施不配套,其次是棚内通风、降温、越夏等问题。

2.3生产技术方面

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露地栽培完全由自然气候决定,呈现“风大随风、雨大随雨”的状态,人为无法控制,所谓“靠天吃饭”就是传统农业的写照。而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模式,人为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此在栽培技术上要有大的改变,比如浇水、施肥,传统栽培是人工担水浇、人工冲施,而设施栽培通过滴灌系统达到水、肥、药一体化。在作物藤蔓管理上,传统栽培是上架绑蔓,而设施栽培却是吊绳绕蔓等方式,然而在三合———南白一线还能看到,大棚建了,但浇水施肥方式还没有改变,导致部分生产者取掉大棚薄膜等雨水。还能看到大棚内仍然使用上架绑蔓方式进行栽培管理。因此,设施栽培生产技术还需要下功夫示范引导。

2.4工程建设方面

采用的是全国南方通用版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设施,这些棚一般用于冬春光照好的地区进行作物栽培,而在该地只能用于冬春育苗,由于光照条件差,低温潮湿,育苗的质量也不理想。该地的主要蔬菜均生长期在春、夏、秋三季,如何探寻在这个时期适合作物生长的棚型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3对该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两高两节一降”(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劳,降低自然灾害)的重要载体,也是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在该县自然条件下,更是农业生产“避灾、减工、增效”的重要手段。对如何发展好该县设施农业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工程方面

对现有大棚设施进行改良和改善:将原来中下层通风改为上下层交叉通风。将大棚的常规通风改为棚头开放式通风。改标准普通大棚为连栋式大棚。改有色棚膜为无色棚膜。改“102”丝膜为“6~8”丝膜。改低透光膜为高透光膜。积极探索避雨专用棚最适形式。

3.2农艺方面

改漫灌式为滴灌式。改设施内高位喷灌为膜下滴灌式。改设施内不作任何覆盖为地面地膜覆盖。改立架式栽培为吊绳式栽培。作物桔杆清洁改散堆乱放式为专用高温棚处理和沼气池密封处理。探索蔬菜品种在设施内的生长,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棚栽茬口安排。

3.3其他方面

设施栽培与气象部门共同研究,探索不同温度条件下作物茬口安排;与水利部门协作,有针对性改进灌溉设施,有效节水用水。

4结语

综上所述,遵义县经过政府以及群众的共同努力,其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于该地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提高了该地农业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对于该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非常有利,但还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使其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聚合发展要素坚持创新突破———遵义县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贵州,2013,(5):54-55.

[2]王海,李崇慧.遵义县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J].农技服务,2014,31(8):4-6.

[3]董景奎.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评价探讨———以遵义县现代农业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9): 127-130.

[4]蔡平.绿竹坝水库灌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7):223-224.

篇5: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又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工业品潜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农业和其他行业、农村和城市只有协调发展,形成全国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经济体,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的产生是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长年累积的结果,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其产生原因。在产生“三农”问题的诸种因素中,农业投入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理论和实践表明,任何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的提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投资自始至终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亦同此理。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因此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是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举措,是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在增加,速度在提升,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成绩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底子薄,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

(1)投资增长相对缓慢,总量仍然不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平均4.28%,更新改造投资中农林牧渔投资占比平均只有0.7%。

(2)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比偏大,平均占到60.97%。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不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而且主要用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及大江大河的治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设施及配套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建设性预算投入。这种农业投入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不同渠道的资金分散在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科技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扶贫办、防汛抗早办等等十几个部门。各个部门都倾向于使本部门的预算规模最大化,而把资金的使用效果放在其次,必然不利于有效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远景设计研究院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设施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13带病运行,60%的排洪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行洪排涝能力下降。据调查,90年代因水利设施老化,农田灌溉面积每年减少500多万亩,减少粮食生产能力达20亿公斤,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另外,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使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实现。我国目前中低产田总面积为13.13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0%。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逐年下降,使中低产田改造费用少且难以落实,土坡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越来越大。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达367万平方公里:全国退化草原面积达0.82亿公顷,而且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退化速度在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以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为例,1998年以前,我国农村电网基本上是农民自筹资金建设起来的,国家仅承担大的电网和大输变电站布局建设投入,只对农村电网建设进行少量的扶持。由于长期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和发展缓慢,供电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性能低下,供电可靠性和质量较差,线损率相当高,并且农村与城市实行不同的电价,农村的电价高于城市,农村电力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在农业用水方面,由于灌溉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先进国家已达50%~7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水白白浪费掉了,在田间灌水中,习惯了大畦漫灌,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溉定额也偏大,北方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浪费实在惊人。据测算,中国每生产1kg粮食需要消耗1300kg水,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在l000kg以下。有人估计,每年农业浪费的水量高达1000亿时。化肥、农药浪费现象更甚,真正能够对农作物产生作用的只有10%~30%。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篇6: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摘要:作为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关键,设施农业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设施农业在改进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进行分析,指出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进行完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设施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现代化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操作建造适宜的种植环境,帮助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兼顾养殖产业的发展,将农作物的培养演变为整个农业的生产量化,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与产量的最高价值,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培育出优质农产品。作为改善原始环境创造种植条件的农业发展方式,设施农业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地表与地下环境都能促进健康生长,对空气流动及化合物的供应相对充足,并且时刻调节氧含量与湿度,增强农作物与牲畜的抵抗力,即便是不能种植农产品的偏远地区也能在设施农业的环境中投入生产。

1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相比与国外的农产品种植来讲,种类相对丰富且历史悠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设施农业的水平一直处于中低层,进步速度慢且基础差,结构较为单一化,虽然也有复杂功能的设施,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设施农业制造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的农业设施,在农村中得到了小范围普及,能够节省水资源,实现无土化种植,借助器械的作用实现自动化农业种植,丰硕的成果为设施农业建设增强了信心。设施农业普及程度最广的便是塑料棚和温室,小批量的智能温室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也有使用,另外,采用日光吸取能量的模式备受种植户喜爱,无论是大棚还是温室,种植最多的便是蔬菜瓜果,按面积来算,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占据全球第一位。温室中的产品大都是跨季节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充足的日光与湿润的环境是必备的,我国上海曾建造了一处智能化的温室,室内的温度与湿度都经过计算机监控,配置了专业化设备,技术的高效性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准。总得来说,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获得了初步进展,但仍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要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专业水平[1]。

2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管理方式跟不上

传统的农业运作大多依赖人工,劳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至今日,农村依旧没能改变传统僵化的管理方式,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设施农业的作用,产品种植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对农产品的盲目认知,经济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一直围绕在心中,设施农业的开展在错误的领导下受到阻碍,更别提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也有待提升,正是由于带头人没有起到引领作用,缺乏对农业种植户的监督管理,再加上规章制度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范围内实施到个人,才导致如今的落后局面,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健康发展。

2.2土地污染恶化快

我国的工业化进展速度远远赶超农业生产,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工厂的大规模建设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土地受到工厂污水的侵蚀造成寸土不生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在种植花生等农作物时,传统的种植模式多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薄膜在土地中遗留后,不断侵害农作物后期的生长,从中可看出时下的种植户只注重眼前的发展,丝毫不关注行为发生后导致的后果。土质的下降影响着种植物的产量,在除草时节,种植人员喷洒大量的农药试剂,即便除去杂草,也影响了土壤的结构,久而久之必定大幅度减产[2]。

2.3病虫毒虫危害大

大棚、温室等设施农业均采用密闭形式,室内温度较高通常使农产品的抗毒害能力降低,对病虫毒虫丝毫没有抵抗力,温室中的作物一般实行长期种植,即在长时间内都连续培养某种作物,不进行交叉转换,这种模式下的病虫害更为猖狂,且已经熟悉了作物的培养时间,攻击型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产品的生产量。

3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序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因为人口基数大但可用土地资源紧缺,致使自然条件下的种植已经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设施发展的普及为农业生产到来了福音,为以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将设施农业的发展向国家靠拢。我国的土地资源充足,但可用的土地领域并不多,因此人均土地拥有量不能实现需要的产量,另外,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向国家靠拢无疑是健全设施农业的最佳方案,根据本地情况研发恰当政策;其次,设施农业向统一化发展。设施农业长期未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需要大规模运转的方式,只有种植户团结一心,才能将设施农业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再就是全自动设备的研发。农业生产工业化是必经之路,现在的种植业已经不能局限于手工操作,机械化的种植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销售出无公害的健康食品.

4结语

总之,设施工业的推广不能单凭政府或企业的宣传,要不断到农村探索设施农业的认可度,获取群众的信赖才能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04):346-349+368.

[2]周莹,王双喜.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257-258+261.

上一篇:三过家门而不入下一篇:车队个人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