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新课改几年来,中学一线教师在由传统教案走向教学设计,但仍表现出地理教学设计与新课程理论的不同步。一是地理教师未将地理新课程理念很好领悟,没有把握住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先进理论也未能很好的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学规划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学规划设计论文 篇1: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应体现综合性与现代性

摘要: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要充分体现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价值。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必须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知识传播的现代性,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只有体现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与现代性,才能逐步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小学美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也要体现科学性、兴趣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为基准,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利用课堂教学的实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借助美术课堂教学的平台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案例设计;综合性与现代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日常性工作,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资源等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案例设计要充分体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价值。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必须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知识传播的现代性,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与现代性,才能逐步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笔者在对甘肃陇南区域各学校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美术专兼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教学资源有限、教学环境不佳为由,仍然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很少在学科的综合性与知识的现代性上有长足的发展。所以,现代美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也要体现科学性、兴趣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为基准,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利用课堂教学的实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借助美术课堂教学的平台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现就以《会飞的鞋》为例进行案例设计,探讨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综合性与现代性。

【课题】《会飞的鞋》。

【适合年级】小学第1~2学段学生。

【授课时数】l课时。

【课类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课件、飞行物图片等。

【学具准备】卡纸、油画棒、彩色水笔、飞行物图片等。

【设计思想】《会飞的鞋》教学设计以《美术课程标准》主体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这一主线展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动、好奇心强、善于幻想、天真烂漫、喜欢新奇事物、表现力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前进的兴趣,同时小组合作贡献力量的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给予学生思考表现的空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手脑并用的能力,使教学在轻松、活跃、欢快的氛围当中进行。

【设计意图】借助鸟、昆虫、飞机、热气球、滑雪等飞行状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飞”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种让人类借助“会飞的鞋”进行飞行的图形,添加创意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视、听等感官进行综合刺激,通过PPT课件、背景音乐的播放使教学过程直观化、生动化,提升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小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创作能力,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另外,学生在音乐背景情境下完成作业,给学生视、听感官上的双重享受,从而丰富并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教师简要地讲解、展示有关“飞行”的物体,让学生了解有关飞行物的知识与原理,让学生掌握设计飞行的要素,充分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会飞的鞋”。

2.过程方法:感受合作设计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重点难点】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会飞的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拓宽有关飞行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飞”的好奇心。

2.展示图片和PPT课件,介绍鸟、昆虫等动物的飞行状态。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人类能否自由自在地飞翔?人类飞翔需要借助什么?我们能否设计一种能帮助人类飞翔的简便用具“鞋”?

二、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激发兴趣。

2.提升体验。

教师引导:假如你拥有一双“会飞的鞋”,这双鞋能带你飞上天空,晚上还可以在上面摸星星、月亮呢!还可以在高空看风景,鞋子的上面还有一个按钮,只要你按一下按钮,两边马上就会出现两个翅膀,然后你再跺一下脚,你就慢慢地飞上蓝天,最后你想下来,只要对它说一声,我想下来了,它就会慢慢地下来,然后再按两下刚才按的按钮,翅膀就会立刻消失,就可以像平常的鞋一样在路上行走……

学生联想、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阐述设计理念:

学生A组:我们设计的鞋只要地震就能飞到天上,不地震了就下来,它是地鸣声控的,上面还有电脑,还可以潜水,还可以滑冰……

学生B组:设计一双可以飞向蓝天的鞋,能帮助我们去蓝天玩,飞上天去看一看星星和月亮。

学生C组:设计一只神奇的鞋子,只要轻轻地踏一下就可以帮人们把地震震坏的房子修得漂亮。

学生D组:设计能飞上天、能下地,带翅膀的鞋子。他会带你去看太阳公公;夜晚它会带你去摸那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和那弯弯的月儿,可神奇了!

学生E组:设计的鞋是会飞行的鞋,遇到障碍物就会飞起来。

学生F组:设计会跳舞的鞋,不会跳舞的人,穿上去就会跳出美丽、优雅的舞蹈。

学生G组:设计神奇的航天鞋,太空里没有地心引力,这个可以强力粘住,又可以轻松地拔掉,有助于太空行走。

学生H组:设计会飞的爱心鞋,只要你一穿上它,遇到障碍物时自然会飞起来,鞋上有爱心幸运星,只要你穿上鞋,摘一颗,便能使你美梦成真。

……

3.观察生活。

师:同学们的想象都很好,但是鞋子有他的功能、结构和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鞋子的结构和特点。

(组织学生观察鞋子的结构和特点。)

4.创造设计。

(1)前后同桌4人一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会飞的鞋”。

(2)在4K卡纸上设计图稿。

(3)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着色。

(4)写出设计意图、功能。

(5)播放优美的背景轻音乐,学生开始作业,教师行间辅导。

(6)学生完成作业。

四、评价作品

1.自我评价。

(1)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代表本组给大家介绍设计作品的设计思想和创意。

2.作品展示。

(1)在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中,根据当时情况要做到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面向全体学生,给了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反映教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成功的体验,获取幸福感。

3.生生互评。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4.教师评价。结合学生的意见评选出最佳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同学们的设计,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穿上“会飞的鞋”在空中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想到哪儿就去哪儿,有没有可能呢?——有。据悉,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会飞的鞋,科学家们设想:会飞的鞋子和增高鞋没什么两样,但内部构造却大大不同,它的鞋底里面的最上层有个小型接收器,和普通机器人一样,在接收器下面有微型电子脑,电子脑下面有马力最大的小型喷射器,人们想去哪儿,只需用脑想一下,接收器就会接收到信息,传递给电子脑,电子脑再传递给喷射器,很快你就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了会飞的鞋子,人们不再需要坐飞机出国,“嗖”,数分钟就能到达很远的地方……会飞的鞋子既对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又保护了环境。你们长大以后,要发明更多对人类和环境有帮助的东西。

五、教学拓展

同学们,你们设计的“会飞的鞋”是来自你们对科学的热爱,通过你们的思考和想象设计的,造型独特,功能各异,课后同学们要继续用你们的智慧和巧手,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设计作品。大家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精于创作,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有一天把你们自己设计的“会飞的鞋”让它真正飞起来。让我们的设计更多变成现实,为社会服务。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完成各项学习目标,尤其是电脑课件的运用,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为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增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张扬。引发了学生对科学发明的好奇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为了让孩子们对“鞋”这一熟悉的生活用品进行更多的了解,专门设计了观察鞋子的环节,同时利用课件把鞋子的的基本结构清晰明确的展示在了大屏幕上,使学生能更准确地分辨绘画时掌握鞋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设计“会飞的鞋”时做到了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在学生创作教师辅导的环节中,安排了美妙的音乐伴奏,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轻松、优雅的环境,使他们得到了视听的双重享受,更有利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先后展示在黑板上后,教师适时点评,并给学生留下了富有想象空间的疑问,鼓励学生在未来的世界中充分发挥无暇的想象。

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中涉及了音乐、航天、生物、体育、地理等课程的部分知识,通过以案例设计思路实施教学效果良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由此可见,小学美术课程并非是单一的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而要以美术课程为平台构建相关学科知识综合、传递现代知识信息、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综合课,只有体现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与现代性,才能逐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更大化地发挥学习美术课程的提高审美、传承文化、开启想象、探求未知等多元化的教育优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永权

音乐教学规划设计论文 篇2:

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摘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新课改几年来,中学一线教师在由传统教案走向教学设计,但仍表现出地理教学设计与新课程理论的不同步。一是地理教师未将地理新课程理念很好领悟,没有把握住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先进理论也未能很好的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本文主要对地理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理并研究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期能为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早日实现课改目标。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進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與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學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林培英:義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学业考试中能力考查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参考2005年第10期。

[6]陈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李玲

音乐教学规划设计论文 篇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究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职语文课作为重要的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信息化元素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是每一位中职语文课老师的当务之急。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及几次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经验,尝试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元素等方面来阐述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中,中职基础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常常面临着诸多困惑:不受重视、依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倦怠心理十分普遍等。要解决这一困境,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教育行业教育改革新的内涵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笔者作为中职学校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过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两届“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反思几次参赛得失,拟对近年来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一 何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1.关键词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一个过程。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

2.关键词二: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专家马杰(R.Mager,1968)作过简明而生动的描述,即教学设计可依次由这样三个问题组成:

“我要去哪里(制定教学目标)”;

“我如何去那里(分析和确定教学的策略)”;

“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明确,甚至是单位时间内目标的明确;其次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确定,即恰当地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及如何一步步展开的问题;还有为执行这一策略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语言的组织、教具的应用、板书的设计及其各种活动的安排等。最后,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即对教学的评价,也是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教学设计包含了目标、策略与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构成的一个三环节的有机整体。

二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

基于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的阐述,结合中职语文课程的特点,笔者发现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的元素不外乎以下三种:

1.元素一:教学设计文案

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衔接。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而这个衔接点就在于语文教师能否合理地撰写教学设计文案。为了建立好这个衔接点,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以下两个要点:第一,学生在阅读。语文教学不是语文教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的讲述,目的是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要学生记住老师或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几句结论性的话语。因此,在教学设计文案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要让学生明了学习任务。第二,中职语文教学以课文的理解、感受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时会从课文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种延伸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课堂,借助课文所引发的话题,谈论教师个人对社会生活种种现象的认识,这或许有必要,但它与教学无关。因此,语文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方案时应注意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

在撰写教学设计文案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关键性因素,如下所示:

一、教学内容分析:语文课程是中职 专业 年级 学期开设的基础文化课,选用

主编, 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教材名称》。全书分为 模块,第 模块第 课《课文标题》既是本模块也是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计划

课时。

二、教学对象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为本校 年级 专业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2.……3.……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目标)

(1)……(2)……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2)……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任务驱动法:……2.活动体验法:……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教学媒体类型:(1)(原创)主课件;(2)资源库;(3)其他。(二)教學媒体运用方式。(三)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二)教师活动;(三)学生活动;(四)时间安排;(五)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八、教学评价

九、教学设计特色和反思

十、课件附图

填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选题:所选教学内容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思路清晰。不宜过多。(3)教学策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作用突出,教学效果显著。(4)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2.元素二: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包括传统和现代两种。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指黑板、挂图等。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电子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种形态。硬件指各种教学机器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等。软件指承载教学信息的载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要求教师围绕现代教学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中职语文课程没有升学压力的制约,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资源丰富,这些都为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具体要求选择最有效的媒体硬件和软件,并充分考虑媒体的效益性。一般来说,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创设文学作品的意境。

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在对《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为了达到通过品读文章意境,理解作者旷达美好情怀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桃花源记》的意境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句子,明确陶渊明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散文中的“景”其实凝结着作者心中的“情”。

而在《致橡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音视频结合的良好效益,先是播放爱情主题的歌曲《梅花三弄》,从音乐层面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接着通过从网络上下载的配乐诗朗诵视频,让学生在音乐、画面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情诗歌意境,走进作者的爱情。

第二,依据教学对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拓宽中职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大多语文素养较低。针对这一特点,中职语文教师应选择适合他们特征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中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采用了网页、博客、QQ等手段,设计好句推送网络学习平台和秋季诗文推荐,让学生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做对比,这样一来,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宽了阅读面,学生的兴趣大增,信息化教学设计收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还让语文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得到落实。

3.元素三:PPT美工设计

往往是那些简约的风格、精美的制作、恰到好处的图片、吸引目光的文字注解的PPT课件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提供了图形、色彩、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好的PPT总结起来就是:内容为主,有故事、有逻辑。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基本设计原则有:第一,大脑偏爱图形。70%的人是视觉思维,他们对图的理解往往快于文字。因此,应在视觉上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例如在《藏羚羊的跪拜》這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让学生目睹到盗猎者的疯狂,可以使用带有视觉冲击力的藏羚羊尸骨满地的图片,加上循环动画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背景内涵。第二,大脑偏爱简洁。学生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不是放的信息越多,学生就越容易记住,必须尽量让PPT看起来简洁。如在设计语文活动“广告词”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高速公路上哪些广告牌能让你留下印象?”的问题,接着用几张简洁的高速路上的广告牌图片,如“家有金山银山,一日不过三餐”等,学生就能很快记住这样的信息,对广告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三,大脑偏爱结构。PPT演示时通过故事的结构,往往能让学生记住文章观点。如在《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设计中,PPT的设计按时间顺序组织,将作者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一直到母亲去世串联起来,脉络清楚,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把握文章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军、杨西龙.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方蓉.浅谈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3]颜姿.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4(2)

[4]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高雨

上一篇:我国银行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数据网络安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