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能型的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以2005-2015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应用技术大学的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III形成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知识图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技能型的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技能型的社会教育论文 篇1:

MS—EEPO有效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摘 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思路。MS-EEPO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创建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其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内涵相一致,实施MS-EEPO有效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MS-EEPO有效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1]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国际上的职业教育,无论是英国的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其实质都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2]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无法超越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老牌大学的情况下,要在招生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具备优势,人才的培养方法、模式与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阐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所在学校的方向非常明确,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培养适应北部湾经济文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并据此开设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近年来,学校在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和进行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办学思路在学校领导层的决策下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尽管如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存在问题。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对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常常听到改革的声音。高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就业也未构成真正的压力,改革方面则较少听到课改的声音,也没有形成气候。正应了一句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思路——课堂教学改革

大学阶段,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无疑是关键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训实习基地和相关企业中能否有较好表现,得到外界的肯定,以实现更好更优的合作,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归根到底首先需要提升人才质量。也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质是对教师教学及教学方法提出的挑战。真正完成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课程,每一堂课的学习上。

(三)MS-EEPO有效教育及其背景

MS-EEPO有效教育由孟照彬教授创建,英文表达式是“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表达式代表了其核心理念: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3]EEPO有效教育是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实践,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广西区内玉林市于2004年率先引入了EEPO有效教育,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改革成果已具备了影响力,现在区内已有十几个实验试点区,同时全国多个省市也都办有实验区。钦州学院作为第一个全面而系统推行EEPO有效教育的本科院校,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应用型人才内涵与EEPO有效教育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道德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好似一个三角形,不可或缺才是最稳固的应用型人才。从孟教授的报告中可以知道EEPO有效教育则旨在培养师生具有创造力、实践力、人格力、学习力、信息力、体魄力、道德力、思想力、政治力。笔者认为人格、道德和思想是三角形的一边或一角;而创造、学习和信息属于另一边或角;实践、体魄和政治则构成第三个边或角,恰好与应用型人才的三方面形成对应关系。也正好体现了孟教授的有效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健康发展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服务。这不是一个空口号,他的所有教学方法理论都是围绕教育目的进行设计和开展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可操作的教育思想”。

三、MS-EEPO有效教育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及策略

(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现在的大学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劲。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扼杀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达欲望。课堂上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睡觉,听音乐,看课外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逃课守则广为流行。先不问学生对错,面对这样“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教师是否应该反思课堂教学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做些怎样的努力?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实在大学进行改革对师生来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大学生具有许多特点也适合改革:比如大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和强大的人力资源,也拥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总体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在高校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广大教师应大胆使用EEPO有效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二)实施改革的方式

笔者认为EEPO有效教学的改革不应急、快、强制性地全面推行,因为大部分教师是刚刚接触到有效教育方式方法,对理论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摸索及实践阶段。EEPO有一些让人费解的术语,比如5PX,5J,向度,三元方式,哲学方式等等,整个系统看似庞大复杂。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比较符合孟教授的个性,他在进行改革时会要求不愿意改革的老师可以离开,外表高深的理论实际上是设了一道坎,是一个考验,将那些碰到一点难关就退缩的改革者排除在外,有心求解的改革者自然会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因为改革需要勇气和信念,并且富有远见不怕一时的失败。EEPO有效教育是给用心教学、热爱教育的教师的一份礼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了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能如鱼得水,学生能学有所获,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但如果不能从心里热爱教学,仅仅掌握其外在形式,就很容易形成“花架子”,甚至具有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各二级学院可以让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先勇于尝试,精心揣摩,掌握好教学方法,然后通过听课交流的方式将课堂效果呈现给其他同事,让大家接触到的是活跃而有效的课例而非高深可怕的理论,这是一种更为积极正面的教学改革。

(三)实施的内容

因为接受EEPO有效教育培训才两次,所以笔者还未能熟练地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在听过孟照彬教授的报告之后,就依葫芦画瓢地给学生上过两次课,用的是要素组合课型和小组学习方式。虽然学生也是初次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但课堂气氛有所改观,大家都神采奕奕,表现活跃,有点享受课堂上的这段时间,能紧跟着老师的步伐认真领会相关学习内容。虽然只是初步探索,但课堂的效果让我对这位“教育奇人”创建的有效教育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孟教授的理论体系庞大,且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笔者仅根据目前掌握的理论,以及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的这一核心思想,主要从MS-EEPO的基本元素的基础形态展开论述,其基础形态分以下四种:

1.课型方式

MS-EEPO有效教育有十大主流课型,目前实践运用较多的有以下四种课型: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三元方式和哲学方式。仅仅使用“要素组合”这个基本方式,课堂效率就可以得到极大提升。四种方式能掌握地较好并熟练运用就可以达到中国水平,还有另外几种课型方式属于国际标准,掌握好了就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型方面首先需要掌握要素组合方式。这种课型方式是有效教育中最简明、易掌握的一种课型,也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其他课型的基础课型。孟教授用一个“聪”字来说明学习的各种要素,耳要“听”,眼要“看”,口要“讲”,心要“想”,手要“做”,课堂上“动”“静”结合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五官和感受,让学生不觉得疲倦并提高学习效率。在孟教授的资料中做了如下归纳:教师不讲,学生单纯“看”,学习效果是20%;传统的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和“看”运用两个要素,学习效率达到30%;如果学生“讲”“听”“看”“想”结合,学习效果就可达50%;如果“讲”“听”“看”“想”“做”再加上课堂上适当“动”“静”转换,学习效果就可达70%;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能动性,有效进行各要素有机的巧妙组合运用,教学效果就会高达90%。[4]因为有效教育理论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及心理机能,课堂上适时进行动静转换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调节,所以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另外,各种要素使用的同时,学生的相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要素组合方式的课型是可以广泛使用的一种课型,但需要教师较好地设置各个要素,让知识点能在不同要素的转化中得到强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平台互动方式,才能科学地使用三元方式,并逐步推进哲学方式。当教师能融会贯通有效教育理念时,各种课型可以穿插交替使用,达到一种法无定法的境界,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

2.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围绕单元组展开。单元组学习方式也可视为要素组合课型的要素之一,是一种易掌握、易操作的方式。为了便于组织教学,首先要构建约定的班级文化。上课过程中根据单元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表达呈现方式,有效地使用各种类型的板卡。当单元组在20人左右,就是一个超大组,这时单元组其实就是一个团队了,可以以团队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文化,具体地说,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素养、学习品质。训练学生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5]单元组合作学习围绕教师安排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和分工合作,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适度活动身体,缓解生理心理疲乏,另一方面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讲,互相关照,互相进行交流,探究并分享知识点及相关拓展知识,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

有效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六种: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单要素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笔者掌握较好的是经典性评价,这个评价方式从“三性”和“三动”六个指标进行评价。“三性”是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性,“三动”是互动、主动和能动。简而言之即是否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有无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师生是否有互动,主动权是否适时转换,学生的能动性如何等。实施教学后要适时做反思和评价,才能了解所上课程是否有效及学生掌握得如何,每次课后作这样的评价,就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改革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大学课堂教学好似并无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普遍情况是老师上完一节课就完成任务了,几乎不问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和改进,往往最后的检测与评价就是期中或期末考试。目前高校的考核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最后要考试前几天临时复习,再想点办法基本就能通过考试。这样对学生及所学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无法落实。

4.备课方式

EEPO有效教育备课方式中有个常用的结构:鱼刺图(图文表达方式)。因为其形象有趣又简单方便而让笔者爱不释手。这种方式能将老师们从传统复杂又劳累的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将以前的备内容转为备方法,备思路,备学生。无需长篇大论,让人一目了然。但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精心设置,充满智慧,才能将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和参与”,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实施MS-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教师充分掌握EEPO有效教育理念,并精心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主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学校的校风、学风也会随之有新的面貌,学校将更为“有效”地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上有一篇关于介绍孟照彬教授的文章,文章里有段文字让人深受感染。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孟教授到德国考察时向一所大学的数学学院的院长学习如何培养一流水平人才,提出想学一些实质性内容的请求时,院长很谨慎地回答他,培养一流水平人才的技术和方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机密,不可能将资料给他。这开启了孟教授破解教育核心技术密码的决心。[6]这个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喜欢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他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轻松地听孟教授在钦州学院作报告时,听着他豪迈的侃侃而谈却不曾想到在近20年的时间,他孜孜不倦地在一线教育基地上调研、实践、验证,每年来回奔波各个实验区,常常累得近乎昏迷,但是这没有让他停下脚步。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有幸接触到这样一个心怀伟大抱负的改革者而深受鼓舞,也坚定了自己走EEPO有效教学方法改革之路。

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共同关注的。教师几乎每天都在参与这样一项活动,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而不容推卸的责任。教育者不能故步自封,应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先进文化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让小小的课堂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让课堂教学变得合理而有效。

以上是笔者对MS-EEPO有效教育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因为孟教授公开发行的著作甚少,笔者主要学习途径就是他的几次报告,文中有关内容的阐述也来自孟教授的报告,还没有全面而深入理解其理论,也没有太多实践经验,不免有疏漏或偏颇之处,主要借此机会与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同行进行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应用型人才概念.选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13621.htm.

[2]魏银霞,彭英.英德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评论,2011,06.

[3]部分教研室及教研员答记者问.“有效教育如何真正有效”访谈录[J]广西教育,2011,01.

[4]梁庆编.钦州学院MS-EEPO有效教育培训辅导教材,2011,11.

[5]李正良,陈健萍.实施有效教育推进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2010,05.

[6]任小艾,朱哲.“教育奇人”孟照彬[J].人民教育,2012,8.

作者:鲁敏

应用技能型的社会教育论文 篇2: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 以2005-2015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应用技术大学的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III形成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知识图谱。对发文量、主要研究期刊、重要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后发现:从2013年开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论文数量大量增长;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主体构成是地方本科院校;热点研究集中在学校转型、教学、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教育6个方面。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未来要在制度建设、高校转型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和比较教育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展望

中图分類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通过对2005-2015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试图理清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脉络,同时通过对研究热点的深入分析,为未来应用技术大学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篇名输入“应用技术大学”,跨库选择“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学术辑刊”5个数据库,发表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发现在2005年才正式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

根据限制条件,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文献359篇。选中文献,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得到来源数据。之后对CNKI来源数据进行转化,使之转化为CitespaceIII可识别和分析的数据格式。在CitespaceIII中点击Data 进行数据转化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运用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III进行文献数据的可视化挖掘和分析。并结合文献法收集和分析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试图梳理出2005年至2015年间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三)研究工具设置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软件是CitespaceIII4.0.R5版。将转化好的数据导入后,建立项目(Project—New),标题栏填写“应用技术大学”,时间阈值(Time Slicing)设为2005至2015,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选择1。节点类型(Node Type)依据研究所需的图谱类型,分三次设置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

二、相关文献分析

(一)相关文献时间分布

根据发文量绘制应用技术大学年发表文献统计。见图1。发文数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到2012年,第二个阶段是从2013年到2015年。2013年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转折年,这一年的发文量爆发增长,全年发文26篇,发文数是2012年的近9倍。2014年继续保持爆发增长的态势,全年共计发表论文127篇,是2013年的近5倍。2015年,研究的热度继续升高,全年共计发表论文194篇。说明自2013年开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高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考察。

第一,高校系统内部。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需要,即我国部分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趋势下,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方向探索和发展,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转型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发展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另外,2013年6月,由以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可以看出,高校系统内部有不断探索和转型的要求,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探索转型和不断发展的表现。

第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大的行业,前5位分别是医疗保健(增加比例2.5%)、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增加比例2.0%)、交通邮电(增加比例2.0%)、机动车机械(增加比例1.5%)、房地产经营(增加比例1.2%)[1]。因此,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和“专业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倾向更大。二是受政策影响和政府的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加快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提上日程。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已然十分明确。受一系列政策指引,从2013年开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开始明显增多,2014年、2015年发文量的爆发增长也就合乎情理了。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随着高校转型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加速建设,发文量会继续增长。另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理论的支持,未来随着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有的文献和理论尚不足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还需要专家和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二)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来源分布

对期刊来源分布状况统计见表1。发表论文数量前3位的是《职业教育技术》《大学》《教育与职业》,其中《职业教育技术》发文量最多,共计20篇,其余6种期刊发文量相同。

出版周期上,《教育评论》是双月刊;《大学》和《广西教育》是月刊;《教育与职业》《世界教育信息》和《中国成人教育》是半月刊;《河南教育》《职教论坛》和《职业技术教育》是旬刊,这9种刊物都设有职业教育相关栏目。在期刊质量水平上,根据2015年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发文数量排名较多的9种刊物中,《教育评论》《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国成人教育》5本均属于核心期刊。這表明在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的研究处于较高水平。在以论文的首发时间上,除了《职业技术教育》在2009年发表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模式及其特色分析》,其余的刊物首发年份基本集中于2014年,这也符合2014年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关注热点的实际情况。

(三)重要作者分析

科研学者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可以作为评价学者科研效率和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在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可以认为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在CiteSpaceIII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选择Author,通过Export得到重要作者分布统计表,按照发文量的多少,得到最重要的10位作者。见表2。

在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贡献较大的前10位作者中,徐纯在2013年至2015年间共发表论文7篇,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她主要研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具体研究了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埃斯林根应用技术大学、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情况。同时徐纯提出职业院校可以与综合性大学的一些专业院系开展应用型研究合作,同时,应做好合作内涵建设,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而是基于跨专业多领域下的创新型技术研发[2]。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刘彦军在2014年至2015年间发文3篇,共计被引用46次,是总被引次数最多的作者。这说明刘彦军的一些观点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由于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通过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实现的,因此刘彦军提出“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外延就是“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路径就是“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3]。这些观点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外延和建设路径进行了说明,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提供了补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学术借鉴价值。

除了对重要作者进行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在实际过程中,科研合作有多种形式以及表现,这里所提到的科研合作是指在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作者,那么我们就认为存在合作关系[4]。通过文献合作网络分析,发现徐纯、钱逸秋和黄利非合作较为密切,存在论文间合作关系。他们同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向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工作中也有科研合作。另外,顾永安和刘海峰合作较密切,顾永安主要从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他们认为,我国应当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应加强区域中高职“立交桥”建设,最终彻底打通高职→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职业教育渠道[5]。他们的合作研究成果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学制衔接提供了新思路。

(四)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属于中观层次上机构间的合作。在CiteSpaceIII功能设置区选择Institution,得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通过对合作网络的分析,可以得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

图中字号大小代表该研究机构的重要性程度,字号越大,表示该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越强。而圆环表示节点,在核心机构中圆环越大,表示该机构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表示机构间的合作,连线越多表示机构间的合作越多。可以看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图谱呈现圆环不够大、机构名称字号差距不大、机构间连线很少的特征。这说明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研究影响力不足、机构间科研实力差距不大、机构间科研合作不密切。

通过进一步统计,南宁学院首发年份为2013年,合计发文22篇,是最高产的研究机构。其余的科研机构发文量整理见表3。

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主体构成是地方本科院校。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外,其余院校均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机构有目标性和团体性的特点。根据《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指导,1999年后升本的600余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将依据学校和地域特点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些院校必须进行相关的转型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其目标是为了本校更好地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再者,因为转型涉及全国范围内众多普通本科院校,所以研究机构通过联盟的方式建立起群体性的组织。从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到2014年178所高等院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共同落实“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校际联盟合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展望

(一)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热点

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6]。CiteSpaceIII对关键词分析后呈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词谱。见图3。

为了便于进一步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使用CiteSpaceIII中Export输出关键词中心性报告,并将中心性最高的20个关键词进行统计,按照所属类别进行归类。见表4。根据图谱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热点研究集中在“学校转型”“教学”“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教育”这6个方面。

1.高校转型方面

与高校转型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有“应用技术大学(中心性0.25)”“普通本科院校(中心性0.18)”“地方本科院校(中心性0.14)”“转型发展(中心性0.13)”“新建本科院校(中心性0.08)”,表明在该研究领域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路径,是重要的研究热点。理论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校际间合作,如合并或者联合办学建立应用技术大学;二是通过校企之间合作,如建立企业培训基地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借助政府力量,整合公共教育资源,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当前,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注重协同建设。注重发挥科研院所、院校研究协会、金融与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将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上来[7]。

2.教学工作研究方面

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关键词有“应用技术(中心性0.48)”“专业设置(中心性0.19)”“实践教学(中心性0.14)”“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性0.12)”,表明当前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教学研究中,特别注重应用性和专业设置,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教育国际交流。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上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专业性。王志军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34所本科专业进行统计后发现“联盟”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因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突出而导致结构布局不合理现象”[8]。这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的普遍问题,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别具一格,就是因为课程设置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上显然还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的目标存在差距。另外,还需要加快国际化合作模式创建步伐,通过人才这个中间桥梁,与国际逐步实现接轨[9]。

3.人才培养研究方面

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关键词有“人才培养(中心性0.42)”“人才培养模式(中心性0.18)”,表明人才培养研究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重要内容。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设上,需要选择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院、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化需要,灵活确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分模式[10]。另外在人才激励上,学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激励方式,如引入“雇主评价机制”。因为雇主评价引导了被评者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方向[11],雇主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加紧掌握知识和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亦可对教师的工作起到良好反馈。

4.办学定位研究方面

与办学定位相关的关键词有“办学模式(中心性0.15)”“办学特色(中心性0.12)”“中国特色(中心性0.09)”。办学定位包括发展目标和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宗旨定位、办学模式定位、办学方略定位等方面。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特别需要确定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定位。董立平認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技术型的专(职)业硕士教育与专(职)业博士教育层次。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定位上要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12]。

5.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

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学士学位(中心性0.22)”“教育层次(中心性0.14)”“本科教育(中心性0.13)”“高等职业教育(中心性0.09)”。表明我国需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形成合理的教育分层管理体系。我国从20世纪初引入西方现代学制,总体上看属于单轨学制。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薄弱,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高中分流中,由于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受阻,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普通高中才能上本科、读研究生,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较差[13]。因此,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一批公立高校、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办成应用技术大学,是对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6.比较教育研究方面

与比较教育相关的关键词是“双元制(中心性0.2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心性0.19)”。我国学者之所以研究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是因为德国的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双轨制”教育模式的良性发展,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不悖,同时“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略高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14]。通过对德国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对比我国现行地方大学转型中的具体做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我国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和管理体系,对我国相应高校开展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展望

制度建设方面,需要研究如何打通职业教育的通道,同时完善配套法律体系。具体来讲,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需要把职业教育的学位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如果转型高校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应研究健全相应的学位授予管理体系。从国家层面上讲,应逐步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资格的透明度和社会认可度,尝试促进文凭、学位的相互认可。为了保障职业教育通道的顺利建设,还需要完善应用技术大学入学制度、学位管理制度、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以及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校的工作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完善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这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否能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些角度已经有了初步研究,但是还需深入探索与研究。

高校转型和管理方面,第一,对高校转型道路的选择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究转型高校如何整合教育资源,找出转型方向,从政策入手,以优势教育资源为切入点,实现产、学、研、用的高效联动。第二,学校办学定位研究,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多数是由地方本科大学转型发展,高职高专合并、升格发展而来的,需要研究如何在办学定位上突出“学校特色”,逐步建设本校的专业体系。第三,绩效评价管理研究,既然是应用技术大学,绩效考核指标也应不同于传统的高校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科学性、可靠性的原则,尝试注重实践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比重。第四,学校文化的建设研究,着重于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务实、实干、钻研、创新的精神。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第一,着力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的落脚点是“应用”,对“应用型人才”和“工匠”的培养需要配套建立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实践类的教学内容,要明确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导师的来源与任务。还需尝试拓宽路径,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尝试“雇主”身份与“教育生产者”身份的合理交叉。第二,对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进行细致分类和研究,明确“研究型专业”“工程技术型专业”“技术应用型专业”“职业技能型专业”的范畴,尝试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深度整合,探索建设实际又实用的课程体系。第三,协同机制的调研与应用,目前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间的合作是松散的、低效的,联盟成员间的科研合作不深入。协同发展需要区域间、校际间、校内部门几个层次的协作,例如相同区域间的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尝试学分互认,可以联合编纂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材,实行校际间的兼职教师流动与科研立项合作。

比较教育研究方面。国内角度,根据政策要求,我国需要转型的院校数目众多。当前转型效果较好的有上海电机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需要总结国内不同学校的转型经验。国际比较角度,除了需要继续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还需要选择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学习更多国家的先进教育管理的经验,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索适应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建设思路。

参 考 文 献

[1]王伯庆.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9.

[2]徐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科研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102-104.

[3]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20-25.

[4][6]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經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5]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7]孙泽文.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基于协同发展的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3-16.

[8]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8-93.

[9]李茜.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99-200.

[10]刘海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11]丁哲学.关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雇主评价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72-76.

[1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13]沈勇.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13(6):61-62.

[14] Wissenschaftsrat.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 Berlin:Wissenschaftsrat,2010:117-118.

Analysis on Knowledge Mapping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5 to 2015

Cui Kaifeng,Chang Qinghui

Key words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nowledge mapping; research hot spots; research prospect

Author Cui Kaifeng, postgraduate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Chang Qinghu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作者:崔凯峰?苌庆辉

应用技能型的社会教育论文 篇3: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特点。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关键。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机械专业人才,对中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不同类型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应更有作为。徐州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徐州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整体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多样化的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

1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这是从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适时做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变革,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办学层次、类型上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并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把握好“应用型”这个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更要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出特色。从当今的人才市场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特别是生产企业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需求。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上培养能运用各种知识和现代技术去解决生产一线问题、扩大产品知识和技术价值含量的应用型人才。它应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要比重点本科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强,又要比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论基础更宽厚,主要应体现在学术、技术和职业能力三者的结合方面以及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学习借鉴CDIO工程教育的经验,应该会给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的提升。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充分体现面向地方、面向行业的思想,牢固树立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2 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改革之路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企业的工作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企业熟知自己更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知道某些工作应该由哪些专业、具有哪些知识结构的人来负责。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真正让他们参与到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受社会的欢迎。与此同时企业生产一线也能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锻炼。另一方面让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开设实践性课程的相关讲座,开展项目设计案例教学,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相关的课题、设计环境,从而使学生尽早熟悉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共建专业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推动学校课程设置和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经。

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瑞隆机械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于去年正式启动,双方利用各自师资、设施及就业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机械专业的本科生100多名。瑞隆公司是专业从事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办学培养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校企双方共同面试招收了联合培养生,一起商讨制订了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按照本科教学要求设置的课程上课,周末和放假期间到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而且使他们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兴趣。毕业设计时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得到了构思、设计、实现的系统训练,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去上班。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协议,瑞隆公司还为联合办学班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实行实习奖励、职前晋级等制度,并帮助机电工程学院组建了液压实验室,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机电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双方在产学研上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了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模式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

3 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有不同的定位,它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在进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时,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的机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企业联合共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以社会的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为特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体系上的整体优化。坚持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相融、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的基本原则,构建机械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即前三年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四年级结合本校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分三个专业方向培养。由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宽,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跨度较大。因此从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从通识性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性、关键性的知识,同时学会适应性较强的工作方法。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约占30%。专业基础课程奠定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夯实了基础。专业选修课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促进了个性发展。专业选修课应注意应用性和前瞻性,并应设置一些结合地方特点的课程(如工程机械),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应用型本科更

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加实验教学学时,而且应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等。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如课外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予以学分奖励,能强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探索“校企联合共建专业”之路,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共修并重的培养模式。

4 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自然更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科技创新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工程训练中心和课程实验中心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新进了一大批先进的加工设备及仪器装备,如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快速成型机、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电弧喷涂机等,并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机电学院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开放式办学,与洛阳中国一拖、徐工集团等10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验实习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资源配置,健全实验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的运作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创新。

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和实验技术创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强调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工程设计项目,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将课外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学分奖励,强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今年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荣获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多项,一项创新创业项目即将入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

建立机械工程训练的基础平台和开放型工程实践中心以及与企业有深度联系的开放式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创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5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机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培训考核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特别是在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设计案例教学,通过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方案,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避免单纯“灌输型”传授知识,着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参观调研,结合课程的内容撰写报告,主动地学习。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适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的系列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学生可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笔者开发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基于B/S模式,提供教学大纲、CAI课件、授课教案、教师教学录像、视频资源、实践教学、练习与测试、问题答疑、在线讨论、教师工作区等多个模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利用网络学习、练习测试、答疑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时反馈及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网站具有试题库数据和图片的添加、上传功能,教师能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今年在南京召开的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

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用型本科的考核方式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例如课程笔试考核、口试答辩、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职业证书等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为了避免平时放松、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应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更多,由平时学习态度、作业、实验和综合训练等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或更少,考试题目应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综合应用分析等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结束语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性院校对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以及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手段方法改革等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结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笔者将把机械类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作者:李菊丽 郭华锋 黄传辉 李志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的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改革与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