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探究论文

2022-04-16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概述(一)概念分业经营是指任何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间接性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不能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中介、承销等证券业务,也不能从事保险公司经营范围内的各项业务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业经营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混业经营探究论文 篇1:

论混业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控制

摘 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有了进一步深化,在这一改革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于商业银行的模式优化也比较关键。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经营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加强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控制就比较重要。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就要能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保障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和发展需求加以阐述,然后对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和风险的成因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我国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体制也逐渐的完善,对于金融领域的体制改革也不断的深化。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主体,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保障作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市场发展环境,我们要能重视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的将风险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健康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比较有利。

一、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及发展需求分析

1.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概念理解,就要先对金融服务以及全能银行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有深入的认识。对于金融服务来说,根据相应的规定,涉及到的内容上是比较广泛的,有对生命以及非生命保险服务,还有和保险相关联的辅助服务。在当前的金融服务涵盖的范围也已经愈来愈广泛。而全能银行的发展在当前也比较的突出,这是能够对多项业务得以同时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对于这一类金融发展机构,相对来说国外比较多。在对这些概念得到了相应了解后,就能对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有一个认识,主要是能够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了解资产证券化以及保险等方式存在的非金融服务行为。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就有几个重要的层次,即商业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和非金融的混业等。

2.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在当前已经愈来愈普遍化的存在,而对于我国的行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也比较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金融创新都在不断的加强,从而就使得资本的流动形成了全球化,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逐步的实现一体化的同时,金融的协调监督等也实现了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竞争发展就不再局限在单一化的产品上,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就在这一发展环境下逐渐的形成。混业经营的综合性以及高附加值的优势也比较突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在混业经营的模式方面加以积极应用。

再者,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发展也要向着国际发展方向上靠拢。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通过混业经营制度的应用,在金融服务方面就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目标,在发展的竞争能力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发展中的优势已经不能良好呈现,对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应用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在金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下,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动因来看,主要就体现在基础需求以及经济因素两个层面。其中基础需求的动因,是对规模经济发展的追求,以及对风险分散的发展需求,还有就是对客户创造的需求。对于经济因素的动因方面,主要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资本流动使得各国金融体制也对混业经营的体制有着需求,以及在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化中的金融自由化等层面的因素。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经营中,对混业经营的需求比较迫切。

二、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和风险的成因分析

1.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分析

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信用风险是比较突出的。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下,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商业银行的收入方式多元化,这些新增的收入来源通常是不需信用支持的。在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下,商业银行为能在新业务收入方面得到保障,就会在信用投放上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为能够获得客户证券承销业务,就会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这样就在信用风险的范围上得到了扩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中的风险还体现在操作风险方面。在以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分级授权以及单一法人的方式应用,在经营行为以及义务也是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在银行业务类型方面也相对比较少,以及内控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化。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后,商业银行就管辖着多个金融业务,并且在独立机构的业务特征上都比较鲜明,这样就使得经营的业务流程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以及在经营评价体系方面也有着不同。由于经营管理部门的相对多样化,所以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技术手段应用不恰当,造成的操作风险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再者,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类型中的市场风险也比较突出。在市场风险中,主要体现在质和量层面。传统商业银行只涉及到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和外汇市场的长期信贷,在面临的风险方面也相对比较单一化。但是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对市场涉及到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广泛,这就会使得市场风险的发生率比较高。在这一风险的发生后,对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就会在多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商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風险类型中的环境风险也比较常见,在这一风险类型上,主要是受到银行体制的影响,或者说是在法律风险方面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就有可在这一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法律风险方面就会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不同部门。对于这一层面的风险类型就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从混业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从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来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成熟,还比较缺乏应用的经验。面对当前比较动荡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动力上还比较足,这样就使得对商业银行的管制规避带来的创新就会不断的进行交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应用还没有定型,对混业模式的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在这一应用模式带来的风险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而且,在内部的发展中没有注重控制的有效性,就会比较容易在这一管理中出现风险。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能通过相应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國在这一层面的法律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完善,在行业秩序方面还没有理顺,这些方面都会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一些证券公司对业务的开展中,主要就是把客户账户和国内银行商户实施连接,但银行会承诺给予其返点,这就造成了返点高低成了证券公司对连接银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发展下就会造成恶性竞争,对我国的整体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有效控制措施实施

为能够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环境下得以良好的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发展措施的有效应用。通过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就能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

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的促进,就要能够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要能够明确混业经营发展模式是金融发展的总趋势,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时机还没有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性的,科学的对待这一问题。当前,将分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作为基础,并不断的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逐步的实施,注重对混业经营风险以及收益进行作出科学化的权衡,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实施,对混业经营的实践加以推进,这样也能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中有着丰富的经验。

2.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

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就要能注重信息披露的机制不断的完善化,这是对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发挥的制度。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建立,就能够为经营和购买者来提供比较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对其正确投资决策就比较有利。商业银行要能向公众在信息的公开方面得以强化,还要能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度,在监管的工作实施上能不断的加强,这一措施的实施就对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3.不断强化金融竞争层面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要能在金融竞争层面进行不断强化,从而促进其金融创新发展。对我国的金融机构竞争的促进,就要能够使其能够在创新发展的动力上加以激发。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能充分重视对垄断的现状加以改善,将竞争得以促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能够对地方垄断的现状进行打破,通过全国范围的公平竞争,以及鼓励先进等,就能够在竞争环境上得以优化。

4.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从这一措施的实施上,就要能够对金融集团下的银行以及证券等相关业务和子公司的资金业务比例限制加以规定,还要能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中的交易,需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加以实施,并要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制度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对混业经营运作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要完善化,对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要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在法律的作用下将监督工作得以强化。

5.有效实施混业经营的特写许可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经验还没有充足,这就需要在相关的制度支持下,保障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特别许可制度的实施加以考虑,这是对我国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从多方面重视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良好应用,才能保障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要注重在行业自律的措施实施上得以重视。在这一方面就要对我国银行协会的完善建构得以充分重视,并要积极设计有利于银行协会履行服务以及维权功能的法律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都比较有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要能够充分重视分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也要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得以重视。要能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准备工作得到完善,对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多样化的呈现,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和完善,才能有助于商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李立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04).

[2]黄梦婷.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0).

[3]丁德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4).

[4]吴志荣.解析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规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作者简介:刘濛(1994.12- ),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在读本科

作者:刘濛

混业经营探究论文 篇2: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选择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概述

(一)概念

分业经营是指任何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间接性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不能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中介、承销等证券业务,也不能从事保险公司经营范围内的各项业务活动。混业经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混业经营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狭义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

(二)发展历史

纵观世界金融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经营管理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混业经营。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证券业发展不充分,难以独立有效发展,只有借助强大的银行业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这段时间,证券业一直附着于银行业,这就是最初的混业经营。第二个阶段是分业经营。30年代以后,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从银行业中分离出来,独立运作,相比之前的混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纷纷实行混业经营模式。英国自1986年实行了“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大银行迅速增加。日本也于1997年实行了日本版的“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最终拆除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之间的外在隔离墙,但仍要求保留内在的防火墙——组织和人员的分离。

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比较

分业经营者认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尤其是股票业务)会增大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一旦商业银行操作失误或受到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银行就可能遭到巨额损失。分业经营则在银行与证券市场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证券市场剧烈动荡时,避免了证券风险向银行业的传递,避免较大的损失。但是分业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比如容易造成重复监管、监管真空以及信息难以有效协调沟通的问题。

混业经营者则认为,混业经营存在着巨大的优势:首先,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其次,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再次,有利于金融创新;最后,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但也不可避免的看到,混业经营在表现出强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增加内部成本,造成监管困难,增大了系统风险,形成垄断问题等。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分析

我国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史,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93年以前的混业经营模式,由于这样的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不仅加大了银行业本身的风险,还造成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于是在1993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决定》、《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的颁布,逐步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模式,建立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制度模式。我国目前仍然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体制。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现阶段,我国应该进行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具体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业经营模式并不一定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模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分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它的风险小,有利于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但是经研究发现,金融风险在分业经营中也存在。例如,分业经营下银行、证券以及企业之间同样也有风险传递,比如我国德隆系等实业集团出现巨额风险损失,又进而传递到相关金融机构。

第二,混业经营模式相对分业经营模式具有优势。混业经营不仅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还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施混业经营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优劣势互补,较好地进行信息的沟通与协调,采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我国实施混业经营模式具有优势。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有法人机构5416个,从业人员249万;仅五大国有银行有机构网点6.7万个,从业人员148万。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2.39万亿,五大国有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1.84万亿;而证券公司资产总额1.19万亿,仅为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1.9%,为五大国有银行资产总额的3.74%。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有机构和资产的优势,而且一直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实践,具有充足的人才和客户储备。 因此,实施混业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客户资源优势,还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冯增炜.金融监管模式比较与选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张璇.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3).

[3]鲁林林.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6).

[4]刘滨.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理论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09(12).

[5]彭才根.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与监管策略选择的研究[J].特区经济,2011(03).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王军霞

混业经营探究论文 篇3: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

摘 要:在金融业中获取利润的方式直接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的进步,金融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分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分业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只从事一项业务,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利于新世纪以来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一个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打破分业的限制往往能够有效的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某一地区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则分业更加稳健、安全,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分业和混业各有利弊。本文主要立足于产业经济学视角,对金融业金融分业与混业进行思考,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帮助。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金融分业;混业

引言:随着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当前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家放弃了传统的金融分业管制政策。金融机构纷纷施行兼并展开多元化的经营。在当前的经营中金融分业以及混业的选择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主要问题之一。要想让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对混业经营能力进行积极培育,这样才能促使金融服务企业的资产结构不断优化,既能够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又能够有效地将资产风险分散,规避非系统性风险,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压力。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增加投资业务,对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对于提升银企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金融分业和混业的历史回顾

金融分业和混业经营理论有着长期的实践基础。在历史上分业和混业制度的演进主要有两个并行的实践过程。第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经营制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实施的是以混业为主的经营制度。但是随着1929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大量的股票债券成为废纸,美国的银行大批量倒闭。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人认为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混业经营,由此混业经营制度受到极大的质疑,随后不久美国通过法案,至此金融开始分业经营。在1970年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放慢,国家资金支持力度放缓,企业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加倾向于向市场中进行筹集,分业经营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动摇。在美国本土的大量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分业的限制,导致在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美国逐渐开始改变金融经营模式,开放跨行业经营以及竞争。除此之外,另一实践是部分国家实施的金融制度,这部分国家以北欧为主,其中以德国、瑞士等国家为代表。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这些国家起步较晚,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国家实施混业金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为这些国家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上述是金融经营制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种发展历程。我国也有自身的金融经营制度演变,不同于上述的两种发展,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很多探索。在1979年前我国金融体制更多倾向于“大一统”的经营模式,当时的金融行业都直接受到国家的统筹管控,这种方式属于混业模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大专业银行以及新成立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对信托投资以及公司证券等方面进行投入,这个时期我国的混业模式逐渐开始完善,形成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格局。到1993年我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全面整顿,在这个过程中有步骤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并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实施分业经营与管理。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为了增强国内金融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国内对金融混业的呼声逐渐开始高涨。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商业银行业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银行,其本质上也是企业的一种,其经营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在经营过程中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资本,同时银行的经营也以获取利润为根本目标。在当前的银行业中商业银行主要目的是盈利以及生存,因此商业银行的发展必然受到全球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制度日益完善,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在金融体系中越来越小。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加自身的收入是商业银行生存以及发展的必然需求。这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以商业银行意志为转移。因此,在当前的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顺利發展。金融机构只有将资产投入工商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中才能够使金融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这种用途经过一些金融手段,如出售以及租赁等方式,帮助商业银行通过自己多样化的经营活动保证自身的资产完整。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划分为专用资产以及非专用资产。在商业银行的非专用资产,主要是针对其他金融行业,如证券、保险、等从业机构的非专用性。例如,在金融机构中,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甚至交易平台等都是属于金融机构的非专用资产。这些资产的适用性非常强,能在多个金融机构中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与普遍性。因此,如果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对这批非专用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势必造成资源的闲置,减少利润的来源。

三、金融业政府规制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在当前的金融业中,政府规制的动机往往基于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其中的问题日益增多,政府规制也开始涉及到其他动机。在金融分业的规制中,政府主要出于对史上金融混业所带来的风险的担忧,从而不断增加对这方面的规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很多管理者认为商业银行进行证券、股票等方面的经营对联邦的储备体系信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受到影响。因此,在当时的美国推出分业管理制度。我国后来建设金融管理制度也主要参照当时的美国主流看法。在1993年前后我国的金融制度刚刚起步,国内很多的金融工作人员对风险控制了解不足,国内金融发展较为混乱,再加上我国当时经济刚刚起步,实施分业经营与管理制度有其历史合理性,所以才会在当时实施分业管理制度,但是分业经营与管理制度在本质上与市场原则违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在后来我国逐渐改变金融的管理模式。金融管理与大部分政府规制不同,以往的政府规制多数出于对政治利益服务,很少基于控制金融风险考虑。作为政府自然优先考虑降低金融风险,在1986年“怀特研究报告”的出现才动摇了美国金融分业制度的合理性。怀特认为在1930年后美国破产的银行共占有总数的26.3%,其中混业经营的银行只占混业银行总数的7.2%,并且这些混业经营的银行将资产投资到证券的总数不到总资产的10%。因此,当时政府宣称的规制收益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缺少事实数据的支持,自然这种论调也就不成立。但是政府对金融业的规制百害无一利,在政府的规制中新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方式会不断创新。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在金融市场中的统治力,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也逐渐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调整,以此对自身的现状进行优化。以美国为例,在1999年前美国的商业银行几乎全部被排在世界十大银行之外,美国的发展也陷入一定的困境中,因此美国商业银行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我国在2000年左右也陷入了这样的情形中,我国经济不景气也是源自于这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地位不断下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较为严重。

四、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市场选择的结果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对金融市场适应性的竞争,只有能适应市场,并且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保证自身竞争性的商业银行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政府规制的支持,在历史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受到过分业经营的限制,导致当时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受到的限制极其严重,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利率争揽活期存款。在受到限制后,1970年前后商业银行逐渐开发出新的支付方式,即“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这一账户的存在直接让客户在支付上存在很大的便利,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获取能力,使其在金融市场中获得足够的资金,以此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随后在后续的几十年时间内,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大大增加,加剧了商业银行自由化发展的情况,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商业银行无一不具有强大的利润获取以及极强的生存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加强银行在融资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在资本市场中占有先机,并且在当前的市场中我国应该不断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能力,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能力,维持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主导地位。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于银行业务拓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便于银行利用客户资源延伸业务链条;同时,混业经营也实现了银行网点、人员的共用,如证券业、保险业等可以与商业银行协同发展,接受银行客户委托买卖有价证券及办理保险业务,極大地方便了银行客户的资产“一条龙”运作;除此之外,金融业共用新技术、信息和资源,可以大大降低各自经营成本,不仅有利于推动金融业良性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从无数商业银行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的最优发展模式,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金融改革的终极目标,混业经营主要是多种业务、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通过混业经营更有利于提升资金利用效率,能够激发资金的活性,增强流动速率;除此之外,混业经营能够促使我国金融多行业的相互协调统筹,发挥合力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务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如今我国的混业经营也已发展到关键时刻,国外资本不断对我国金融市场发起冲击,国内金融业也急切需要冲破现有束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金融市场已经具备与国外竞争的实力,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节点我国更需要增强金融行业融资、获利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增强我国经济的实力,实现我国百年计划。

参考文献:

[1]贾若.金融混业监管背景下的资本监管制度[N].中国保险报,2019-10-08(007).

[2]蒲劭颖,兰日旭.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09):5-9+13.

[3]胡建兵.金融“混业经营”须筑牢风险防火墙[N].中国商报,2019-08-09(P02).

[4]华梦云,李响,黄朦.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探究[J].商讯,2019(16):31-32.

[5]李峰.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探析[J].清华金融评论,2019(02):79-84.

[6]苏丽芳.论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的困局与破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06):21-26.

作者简介:杨欣(1973- ),男,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中小企业融资

作者:杨欣

上一篇:交通气象信息论文下一篇:课程交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