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态工程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林业发展处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地位。生态城市林业与生态城市林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林业规划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通过城市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新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都市生态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都市生态工程管理论文 篇1:

构筑生态工程长效机制

[摘  要]为建设“精致精美、宜居宜业、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打造生态环保产业,丰富生态长沙建设的内容,实现双赢结果,在长沙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长沙政府的大力支持,先进科技力量的技术支撑,结合城乡生态产业,通过全民参与树立环保意识,探索长沙生态工程长效机制实践,以打造长沙成为“世界媒体之都”。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工程与长效机制二者融合的相关理论,根据长沙市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与可行性对策,使长沙生态工程发展有针对性、持续化、效果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长沙形象的影响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工程;生态城市;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生态工程”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作为生态资源配置的途径被正式提出。首先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得姆定义为“为了控制系统,人类应用主要来自自然的能源作为辅助实现对环境的控制。对自然的管理就是生态工程,更好的措辞是与自然结成伙伴关系,对环境的损坏又是最小的一些技术”。美国与丹麦联合将生态工程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的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加以综合的而且能持续的生态系统设计。它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以期达到诸如污水处理水质改善、地面矿渣及废弃物的回收、海岸带保护等。同时还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物控制等目的”。“从世界范围的生态城市发展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开始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Joss,S.Eco在《全球调查》(2009)和《智慧交易生态与环境》(2010)中写道。联合国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六项定性评价标准。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德国的埃尔兰根和弗莱堡。早在2003年Dietmar Hahlweg在《德国生态城市》中就已经阐述清楚了(2003)。“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Li X N,Shi X Q,Wang C X,Yang J X,Ouyang Z Y在《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的评估和管理生态科学》中论述道。

在中国,马世骏教授提出了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核心的生态工程基本概念,他认为“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多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云正明、刘金钢认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最初,学者们研究科学划定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注重引导各类资源按功能合理有序配置”,李军博士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写道。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石慧春教授在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和应用中,认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分析每一城市的利弊,因此,如何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从全国范围分析,生态工程的长效机制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政府为生态环境建设筹措资金,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公众生态意识的全面提升,在各种资源税费征收过程中,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将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深深地影响每个人的理念和行为。”王钦敏博士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一文中提出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机制体制。就像西南大学李海龙教授在《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各个学者对生态工程的长效机制理解各有所长。长沙具有打造高生态品质的自然优势与后发优势,长沙拥有独特的天然优势,集山、水、大洲、城市于一体,然而,从长远来看,城市建设破坏景观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湘江、浏阳河优美的岸线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幸运的是,长沙作为后城,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在这种大背景下,构筑长沙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合乎市情、省情的发展,通过生态长沙生态工程、改造传统长沙生态工程、建設长效机制推动长沙生态工程的发展。在对构筑长沙生态工程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上,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倾向于认为建设长沙生态工程的长效机制是与时俱进的,例如有学者探讨长沙生态工程是长沙发展要充分运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融为一体的机制,打造长沙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使长沙建设成为新型的现代大都市,实现长沙发展转型由重变轻,打造轻长沙,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一类是应用型研究,倾向于研究长沙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光荣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现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建设森林走廊两侧的湘江,以绿型、果型、漂亮的颜色、园林类型的绿化标准,对两侧的山道进行绿化。实施“推窗看绿,走出去看森林,四季看花”项目,使长沙装扮更加美丽。

二、构筑生态工程意义

当前,提出了建设生态长沙这一指导理念,所谓生态长沙,应是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资源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这使我们提出了几个关键词,那就是低碳、循环、美丽。只有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为我们更好地拥有生态长沙奠定基础。因此,加快生态长沙建设,势在必行。

1.建设低碳长沙的需要。建设美丽长沙需要从发展低碳经济做起。首先,我们应该强调从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变,长沙市政府应该在控制排放污染总量的同时,运用创新性科技的力量来增强对污染的处理能力。其次,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循环经济运用好的企业实行奖励政策。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多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去,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最后,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来保障对环境的爱护。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等,但是这些法律欠缺的是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不够,这就难免在现实中会有人钻法律的空子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因此,对于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家园需要运用法律的武器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需要将环境治理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中来,需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过程中,有法律、法规。

2.建设美丽长沙的需要。美丽就是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天蓝,就是指天空是纯正的蔚蓝色,也就是说空气是清新的,是人们所喜欢的清新空气。可是近些年来,人们感受到的却是能够看到的蓝天白云的时间越来越少,没有雾霾的天空成了人类的奢望。天蓝就是要还人类一个清新自然的天空,使人类能够自由地呼吸到干净无污染的空气。这就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了避免空气污染,我们应该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来减少污染排放。通过“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倒闭”的企业转型升级。所有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必须奉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加强对企业的治理来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地绿,就是指森林、草地的覆盖率。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如果要拯救地球、保护地球的话首先应该拯救森林、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已经使长沙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在森林绿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构筑生态工程长效机制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注重制度保障。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具体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的生态政治制度建设将为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建设生态长沙奠定坚实的基础,长沙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制定长沙生态工程相关政策。长沙市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制定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查企业排放状况,对于污染排放指标超标的企业进行污染治理改进,必要时,采取停产整顿。此外,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长沙生态工程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鼓励资源节约、有利环境的生产,比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源节约,惩罚资源浪费。鼓励发展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产品企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有大量物质回收从业人员,他们目前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鼓励性待遇,有时还因为职业地位低下而备受歧视,应该关心他们,鼓励他们,甚至给他们必要的补贴,并设法在舆论等多方面提升他们的职业形象和地位。鼓励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鼓励消费中的节约与循环,比如:把产品划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满足人民必需品的需要;同时征收奢侈品的消费税。严格限制一次性消费,比如对塑料制品加征高额税收,鼓励多次循环利用,促进消费环节有机废弃物和排泄物的向大自然的回归。

2.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长沙生态工程建设。政府是促进长沙市生态工程建设重要参与主体,也是相关措施、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相应职能,紧密联系政府、企业和民众。为了企业利益而排放污染物,损害了社会更大的利益,只有把经济效益同生态平衡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把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如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经济增长批准某污染企业在某地建立,显然损害当地人的利益,是否能够给予当地人以一定的利益分享权和决策参与权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行政手段和国家意志力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从法规执行方面进行严格监管,对于违反环评程序与法规的现象及时纠错,对于超标排污、設施不达标等企业进行严格整改。在政府有关部门执法不力的情况下,执法不到位,负责任的部门和个人受到严厉处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环境科学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企业生产运行能力的同时加强防污治理,并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激励新技术的研发。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企业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政府应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乡镇企业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及技术限制,多数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这些企业的排放严重超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企业淘汰掉环境污染大、生产效率低的粗放型生产产能,通过构建企业生态园区等措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育城市内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清洁能源补贴,激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可持续化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换,逐渐放弃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模式,继而转化为经济效益高、环境代价小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破坏最小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利用科技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减少,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用科技推动污染治理水平及效率提升。例如,绿色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技术。在城市整体生态工程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构建“蓝天”“碧水”“绿地”生态系统,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二)完善立法机制,修缮立法法律法规

1.生态法律制度主要是完善环境立法体系。在法律层面,我们应该制定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相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就目前来看,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仍然不完善。针对我国出现的环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制定一整套环境立法体系,明确规定各市场主体的生态权利和责任。有关部门制定损害赔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赔偿,谁承担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构建一套科学的环境立法评价体系。环境立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对该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环节进行全程检测,确保各环节都有效,如果出现不合适、不科学的地方要及时改进。二是长期性原则。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态法律体系的长期存在和动态呈现,即立法评价体系,因此需要长期关注、跟踪评价和评价观点。三是多重性原则。为了更好地使立法充分反应社会环境治理的需要,立法者在立法前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听证会等形式积极问政,了解民意,将民意纳入到具体的法律规范中,通过多方了解民意从而使法律规范在环境治理上的效果更突出、更有效。综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与完善,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使我们的长沙更加美丽。

(三)加强全民意识培养,树立全民“生态理念”

1.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城市进行生态建设需要民众的支持,民众的全情参与将会为生态长沙建设投入力量,让民众建立科学正确的生态观念。目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保护自己。可是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尽管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仍时有发生。对于环境保护,不是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中的保护观念,而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身体力行。这是因为,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所组成的,生态环境的发展也就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第一,长沙市各级政府应在协调管理中加大对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教育,进行生态环境基础知识宣传,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第二,利用多种通讯信息途径,例如:政务公开、微博、微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及居民的交流与沟通。第三,实时对长沙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状况进行公开,加强民众的参与与监督。第四,积极推进“生态社区”环境保护,通过社区外展、社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培训,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做的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因此,保护环境需要所有人的亲力亲为。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每个人所期待的建设美丽长沙的目标尽早实现。

2.加强教育,强化宣传力度。引导人们走向注重环保的新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居民的生态文化观念宣传和教育,进行生态意识全民化。这方面,政府的作用极为重要,尤其是我国,政府有比较高效的组织和动员力量,其在建立人们生态消费模式中可以发挥极为有效的作用。社会名流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应该积极带头,并多做宣传工作。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政府机构应加强合理消费研究工作的组织,研究具体产品或服务的合理消费模式,减少消费环节中产生的污染,并发布相应的消费指南。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向人民普及生态消费的知识。比如在大中小学开设讲座,甚至可以设为选修课。加强对教育系统的其他层面(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党校教育)进行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环保政策及法规的教育。长沙市政府可以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建立相关的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实现政策和强化监管为主线,促进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利用节庆活动和广播电视、图片画册、光盘和磁带、信息网络等多种手段,提高精品景点知名度,积极争取建成世界知名的特色生态旅游区。积极引导和鼓励不同的旅游资源,以经济发展的形式,形成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以长沙红色旅游资源为重点,努力使生态旅游成为长沙的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可以代表生态效益的需求方,而企业是生态效益的供给方,围绕长沙生态工程建设这一核心任务,形成“政府——经营者”关系域。从长期来看,这一关系域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从短期来看又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短期的利益冲突将决定着生态工程建设的成败。政府投资带动是生态工程得以启动的基础,利益是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最主要手段,应共同作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推动长沙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红兵,唐长华.生态文化与范式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刘亚萍,金建湘.生态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3]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编委会.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4]江泽慧.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

[7]王征国.中国梦思想体系的发展理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8]习近平.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N].新华每日电讯,2016-04-06(01).

责任编辑  攻  克

作者:张雪琳

都市生态工程管理论文 篇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问题

摘要:林业发展处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地位。生态城市林业与生态城市林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林业规划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通过城市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林业

引言: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异也愈来愈大,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上的差异,更是在生态环境上的差异。过去乡村可以说是青山绿水,但城市现在却基本上是靠园林绿化工程来维持这城市景观。现在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日益深入,越来越多人住到了更加安全、稳定的都市森林。城市人民在享受着都市生活方便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能和大自然交往,因此开展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工程历来都是国家的重点基础工作内容,而影响国家森林生态建设立城成效的原因也有许多,如人为因素、森林中病害虫的威胁、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些因素都对城市的森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生态城市和城市林业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城市是指根据地球生态的基本原则,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與自然、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系统。其实质是通过合理优化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健康宜居的城市自然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现代都市森林系统是以都市森林与自然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为都市的现代化与建设管理提供整体服务的城市森林系统,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环境属性。社会科学的属性指的是有机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知识领域为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城市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的、健康的现代城市环境,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内涵在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其自然属性是将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改变城市自然环境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2、城市生态环境的危机

为了获得经济发展那么自然就一定要有贡献,而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自身所生存的环境,而近年来,环境问题恶化的状况也日益加重了,在开始时候主要是在城市里,并且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也是在城市里面,而现在这个城市中关于环境的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加强了力量。"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这句口头禅已经传遍了整座我国,所以在国内也加强了力量去提升森林环境的工程建设水准,而由于森林的发展不但可以达到减缓水土流失的效果,还关乎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稳定性。所以在森林生态工程建设阶段,有关人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确保可以面对各种常见的环境能效标签难题并加以高效解决。但现在的城市建设中有不少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果政府没有将这种自然环境问题加以处理,那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建立相应的都市林业体系,对整体自然环境问题来说,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是独立的整体,但同时又是总体,所以必须了解到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建设的生态问题。

3、在城市工程建设中的林业发展问题

3.1资金不足

从目前的整体林业生态工程情况来看,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不但会导致整体的林业生态工程计划陷入困局,而且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原来的生态工程规划,使得已经进行了一零点五以上的整体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因为缺少资金投入而不得不终止,从而造成了整体项目的延误,前功尽弃。

3.2对林业技术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阶段,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会受资金不足、技术水平发展滞后等多种原因的约束,从而限制了林业科技工作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基于有关地方林业工作人员缺少对生态林业技术推广与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也会造成不少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技术政策的落实工作过多停留在表现手法,更有甚者部分地方即使出现问题仍不能真正解决,只是停滞在坐而论道阶段,或者缺乏真正重视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上述现象都会对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稳定发挥带来很大障碍。

4、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战略

4.1完善我国林业建设体系

健全我国城市林地生态建设体制的关键是要制定林地生态建设的法规体系,走上法制化道路。通过出台法令规定林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依法保障城市生态建设成效。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机制,对促进城市森林培育和生态城市创建都有法可依,并以此实现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的发展。

4.2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规划搭建

就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来说,仅进行项目的宏观计划编制工作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提出更细致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保证每个项目顺利进行,不管是在计划过程中,还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应该保证在各个过程中稳操胜券,从而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它。我们要积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现代发展管理规划,从而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效益,积极丰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从而更好地,更快、更全面地处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形成系统完整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增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性,也可以提升项目整体效益,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发展。

4.3加大资金投入及技术研发力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从恢复生态经济发展和推动森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建立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并以此为基点,加强对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对森林科技的研究。同时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的顺利开展,还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注重对产业基地的建设项目进行支持,并做好林业项目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有效保证了林业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4.4注重林业技术的创新

追求多样化方向发展是当前林业技术推广的重心,从科技发展视角分析,就必须广泛考察具体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并制订出适应于各地林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推进举措。同时,还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深入分析森林科技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价值,由此来增强森林创新的合理性。科技是提高生产率的推动力,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和生态效益,才能让创新科技真正意义上解决现实的工业生产需求。

4.5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一是注意适应性与目标功能,通过综合考察所植树造林地区的植物养分情况、土地构成要求与坡位,合理选用相关立地要求的适生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栽培目标,最后决定适生树品种;二是合理使用乡村种类,乡村种类即天然生长发育于一定区域内的林木,其适应能力很强,用来种植造林比较安全、可靠,特别是在一些无森林地区,由于林木资源的匮乏,在种植造林方式时一定要选用乡村种类;三是谨慎引入外地林木,外来林木并非当地天然产生的,从其他地区引入的林木,引入前应当与引入地区和林种乡土地区的气候、立地条件等做出全面比较,并做好长期的观察,确定外地林木能够顺利成活、正常生长发育、不早衰、稳定性强,并相对于本地林木具备显著优越性时,方可引入推广,切忌盲目引入。

5、结语

要真正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把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完善生态林业建设体系,加强人员生态意识的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林业建设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努力营造健康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充分发挥林业价值资源优势,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林业建设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

[1]刘文丽 .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工程建设管理[J] .中国林业产业,2016(12):188-189.

[2]陈振东,刘明宇,王立岩 .如何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 .科技风,2017(12):235.

作者:欧阳云韬

都市生态工程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法探讨

摘要: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各项研究表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仅与水资源的状况有关,还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了基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法,并以迁安市为实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迁安市不同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的指标值,计算出迁安市相应水平下的可承载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规模;人口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Cer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Quantifying Method

SONG Yun-liang1,HAN Guo-cai1,WANG Cui-hua2,Che-li-mu-ge1,ZHONG Xi-xiong1,ZHAO Ming1

(1.He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s,Shijiazhuang 050057,China;

2.Shijiazhuang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Key word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economic scale;population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最早源自于《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1]。其研究的主体是资源与环境系统,客体是人类或更广泛的生物群体。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有学者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并被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城市区。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这里承载的主体是资源,客体是人口。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大纲中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这里承载的主体是水资源,客体是区域经济。综合上述观点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这里,承载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范围较广的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

2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很多,国际上主要将其与土地、牧场等结合起来进行,主要有灰色折中规划法(grey com-promise programming,GCP)、自适应生态管理模型(AEM)等。国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大概可分为经验估算法、指标体系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3大类[2]。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特点,提出了基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法。

2.1 基本思路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客体的动态性表明,确定最大承载能力是不现实的,客观的表述应是相对某一时间断面、在某一承载水平下的承载能力,即相对最大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一定承载水平下的水资源利用能力、人类的消费水平及相应于消费水平的行业发展指标和水分生产效率。而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与水利工程控制程度有关。因而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实际上都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所以对承载能力的计算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

根据以上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在假定水资源可利用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确定某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实际工农业用水量、工农业GDP值和实际总人口[3-4],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万元GDP综合用水量,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出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再结合相应承载水平分级下的人均GDP最终得出可承载人口。

2.2 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是通过对水资源主体和客体进行耦合量化得出水资源对经济总量和人口的支撑能力。计算将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成用于产业发展的可利用量、生活用水量和河道外生态需水量3部分[5]。用于产业发展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可用下式计算。

Wv= Wn-Wo-Wl

式中:Wv─产业发展可利用资源量;Wn─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外调水可利用量;Wo─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Wl─生活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指居民日常生活与公共福利设施的用水量,包括居民、饮食店、旅馆、医院、理发店、浴池、洗衣店、游泳池、商店、学校、机关、部队等的用水量。

根据已知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实际工农业用水量、工农业GDP值可得出相应的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即:

Cu=W工业+W农业GDP工业+GDP农业

式中:Cu—某一承载水平下的单位GDP用水量;W工业—工业用水量;W农业—农业用水量;GDP工业—第二产业生产总值;GDP农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可由用于产业发展的可利用水量和单位GDP用水量推求,即:

Et=Wv/Cu

式中:Et—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Wv—用于产业发展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由实际人口和工农业GDP值计算出人均GDP水平:

Vp=(GDP工业+GDP农业)/R

式中:Vp—人均GDP;R—实际人口;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根据可承载经济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可得到相应的承载人口:

P=Et/Vp

式中:P─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3 计算实例

本文以迁安市为例进行计算。

迁安市有过境河流——滦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患,自然水生态环境就很恶劣。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同时,其残留物随着降雨径流流入河道,也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由于滦河上游拦蓄水量,使得迁安入境水量减少;又由于自然和人为地影响,使得迁安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都市的利用密度迅速提高,随着房地产的大幅度开发,农田、绿化和水面积减少;这些都给迁安水环境和整个城市环境带来种种不良影响。

自2003年始,迁安市实施了滦河防洪生态治理工程,修缮加固河堤提高了防洪标准,修建橡胶坝拦蓄水量增加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兴建湖中岛及两岸绿化,美化了城市景观。同时通过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治理、节水技术改造等措施,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得迁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大提高。

本文对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

3.1 迁安市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前的水资源承载力

迁安市在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前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3 737万m3,工农业GDP为941 811万元。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出迁安市在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前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见表1。

表1 项目实施前迁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项 目数值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万m323 737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万m3200

生活用水量/万m31 330

产业发展可利用量/万m322 207

工业用水量/万m38 246

农业用水量/万m310 686

GDP工业/万元802 622

项 目数值

GDP农业/万元139 189

GDP工业+农业/万元941 811

单位GDP用水量/(m3•万元-1)201

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万元1 104 732

实测人口/人673 000

人均GDP/万元1.399 422

可承载人口/人789 420

从表1可知,迁安市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78.94万人,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为110.473 2亿元。可承载人口和可承载工农业GDP与实际人口和实际工农业GDP的比值为1.17。

3.2 迁安市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后的水资源承载力

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后,每年增加了河道渗漏量1 866万m3;加之兴建了污水处理厂,每年可增加污水回用量1 440万m3;这样每年可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3 306万m3。又通过节水技术改造,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得迁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其滦河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后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详见表2。

表2 迁安市2007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项 目数值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万m327 043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万m3200

生活用水量/万m31 292

产业发展可利用量/万m325 551

工业用水量/万m310 941

农业用水量/万m310 588

GDP工业/万元2 542 606

项 目数值

GDP农业/万元191 244

GDP工业+GDP农业/万元2 733 850

单位GDP用水量/(m3•万元-1)78.75

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万元3 244 566

实测人口人699 000

人均GDP/万元3.912

可承载人口/人829 582

迁安市防洪生态工程实施后,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82.96万人,可承载的工农业经济规模为324.45亿元。可承载人口和可承载工农业GDP与实际人口和实际工农业GDP的比值为1.19。其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实施前相比,可承载人口增加了4.02万人,可承载经济规模增加了213.99亿元;可承载力与实际承载力的比值由1.17提高到1.19,增加了0.02,说明可承载力的发展空间也增大了。

4 结语

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水资源能支撑多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即水资源到底能有多大的承载能力?本文通过量化的方法计算回答了这个问题。水资源量和质的变化对其承载能力有明显的影响,用水水平的高低和水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可承载力的大小。越发达国家,其单位GDP用水量越小,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的可承载人口和经济规模就越大。因此,在保护好水资源的前提下,普及节水工艺,减少单位GDP用水量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要求。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考虑的因子不多,使用了静态计算,没有考虑到动态和不确定因子,所以计算复杂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时,需要考虑更多因子。

参考文献:

[1]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袁 鹰,甘 泓,汪 林,等.基于不同承载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40-43.

[3] 王忠静,廖四辉,武晓峰.大同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3):47-50.

[4] 何 平,翟国静.廊坊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3):84-87.

[5] 林武星,吴 泽.基于自适应向量评估遗传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3):69-71.

作者:宋运良 韩国才 王翠华 澈丽木格 钟细雄 赵 明

上一篇:幼儿师范钢琴教学论文下一篇: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