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企业管理审计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炼化企业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承包商成为炼化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但由于当前承包商安全管理普遍存在各类问题,也为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更加不确定的风险。分析了目前炼化企业承包商在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某企业推行的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从加强基础管理,推进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强监管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黄金企业管理审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黄金企业管理审计分析论文 篇1:

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

摘要: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智慧、灵感的积聚与进发,《内部审计思想》是思想领导者们在新世纪之初的巨献。IIA成立五十年之际,推选出了内审领域的经典之作,与前人相比,《内部审计思想》更彰显其理论性、前沿性。《内部审计思想》展现给读者的是不同学者的独特贡献,尽管在体系、内容的完整性方面还有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思想性的理论巨著。《内部审计思想》对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审计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思想》

(一)

思想的解放,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永远需要各种丰富的养料,这种养料首先就是丰富的思想资料的积累。1990年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开始至力于西方内部审计典籍的传译,成绩斐然。如1990年,劳伦斯·索耶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作为“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引入中国。1995年,安德鲁·钱伯斯等人合著的《内部审计》也被译成中文出版发行。2005年,《索耶内部审计》(英文第五版)中译本又一次隆重推出。学者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学术的繁荣,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学者研究内部审计的新作层出不穷。在浩瀚的研究著作中,内部审计的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历经六十个春秋,坚持不懈地支持和推动的内部审计研究成果,有如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

科学的逻辑就是大浪淘沙,沥尽黄沙见黄金。IIA在其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推选出五十年来最具影响的十部著作。她们凝聚了内部审计理论学者和实践家的思想智慧与体验颖悟,实属闪光的金子,值得我们着力特书。

总的来看,这十本著作可以归为四类:一类是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著作,包括IIA编纂的《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汇编》和《内部审计质量保证检查手册》、艾尔文·格雷姆(Irvin Gleim)独撰的《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评论》;二类是直接提炼实务、指导实务的著作,即阿尔布雷克特(W.S.Albrecht)等人完成的《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三类是反映信息系统审计的著作,包括威廉·梅尔(WilliamcMair)等人合著的《计算机控制与审计》、斯坦福研究协会完成的《系统可审性与控制研究》;四类是体现内部审计思想性、学术性的著作,包括维克托·布林克(Victor z Brink)和赫伯特·维特(Herbert Witt)合著的《现代内部审计:评价业务与控制》、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 Sawyer)和格林·萨姆纳斯(GlennE Sumners)合著的《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戴维·科瓦齐克(David Kowalozyk)撰著的《卡德默斯业务审计手册》、保尔·希切(Paul Heeschen)和劳伦斯·索耶合著的《内部审计师手册》。

维克托·布林克于1941年出版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开内部审计专著之先河,《现代内部审计:评价业务与控制》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撰写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是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他将现代管理科学与内部审计职业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业务导向和管理导向的综合审计。索耶认为,现代内部审计通过评价组织的全部经营活动来为组织服务,审计人员应将视野转向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这需要新的态度、方法、分析和思想。索耶将重点放在管理审计上,认为管理审计是从企业顾问的角度审视经营活动,试图从业务审计人员发现的缺陷中透视隐蔽的违背管理原则的行为,帮助管理层更加经济、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进行管理。但尽管作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内部审计职业化、控制等问题,大量的笔墨还是用于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介绍。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性巨著《卡德默斯业务审计手册》,由IIA首任秘书长布拉德福·卡德默斯(Bradford Cadmus)在1964年首版,戴维·科瓦齐克于1987年再版。这本专著阐述了业务审计的性质,认为“业务审计不是一种具有特定程序和技术的不同审计类别,而是一种探究、分析和思维的方式”,“业务审计的特征是由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决定的,而不是独特的方法所决定的”,“而当审计人员真的认为需要对其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加以改变时,那就需要寻找指导他们进行业务审计的专门手册了”。可见,这本手册意在改变人们传统财务审计的思维模式,但受历史环境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局限,其内容和视角都略显狭小。

另一部影响内部审计历史进程的思想性巨著是1962年出版的威廉·伦纳德(William.P.Leonard)撰著的《管理审计》。该书后被日本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青木茂男教授翻译成日文,盛极一时。伦纳德将管理职业界提出的管理审计和内部审计职业界提出的业务审计合而为一,他指出,管理审计是对各层次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实施的检查,这本书旨在说明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特定工具如何评价管理方法和企业各个职能领域的业绩。作者基于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管理审计过程,而对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鲜有涉及。

英国学者安德鲁·钱伯斯(Andrew D Chambers)等人合著的《内部审计》,也堪称内部审计领域的经典著作。该书初版于1981年,再版于1987年,这正是内部审计职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作者从职业化的要求人手,探讨了内部审计理论的主要构成(一套管理理论;内部审计作用的理论,包括独立评价、为管理层提供建设性服务和职能冲突等概念;一套关于工作方法的理论),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审计技术,还考察了内部审计管理、计算机审计等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除了构建理论框架,该书还在多处体现了其颇具启发性的贡献:介绍“审计行为科学”时探究了内部审计的矛盾、参与式审计等问题;讨论“管理审计”时,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基础上增加了“公平性”审计(即从“3E”到“4E”)等。但该书同样没有对内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IIA研究基金会汇集理论界和实务界享有盛誉的学者编著的《内部审计思想》,是一部承载传统、聚焦现在、启迪未来的思想巨著。《内部审计思想》英文版原名“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全书“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和展望”;“内部审计和组织治理”;“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必备要素”;“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管理”;“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的全面影响”。《内部审计思想》没有再去纠缠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层面的考察,而是直面内部审计的本质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涉及长期困扰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包括近十年来主要的前沿课题。《内部审计思想》折射出来的是内部审计和组织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融合与交织,这对

于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该著作各专题作者既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内部审计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提炼和升华,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启发人们对内部审计的理性学术研究”,“扮演学术界和实务界沟通的桥梁”。《内部审计思想》“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将观点、方法或技术结合在一起,还将两个不同的团体——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正如该书序言所述,《内部审计思想》是IIA“成为学术思想领导者迈出的第一步”,这也是我们将此书命名为“内部审计思想”的缘由。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受托责任的失败,冲击着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新课题日益受到关注。1999年,IIA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被界定为“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力,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思想》正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阐释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理念,提供了高屋建瓴的多维视角。此专著的贡献表现在:

第一,彰显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内部审计配置方式重大变革的全面认同。内部审计并非必然是组织内部设立的一项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早已既成事实。由于涉及管辖权的利益之争,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安达信为安然提供内审服务引起的独立性问题至今余波未了。《内部审计思想》指出,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客观的活动,并非必须在组织内部设立,这是IIA新定义的暗含之意,也是当代内部审计实务的显著特征。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包括内置(在组织内部设置)、合作内审(组织内审部门与外部职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全外包(完全聘请外部服务提供者)几种方式,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第二,夯实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思想》系统地讨论了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以及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莫茨(Mautz)曾指出:“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长期以来,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如同带刺的玫瑰,学者或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内部审计思想》知难而上,以内部审计职业化为背景讨论了独立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概念:客观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未不恰当地影响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精神状态;独立性则是指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重大利益冲突。作者认为独立性依附于客观性,一味执着于独立性容易造成内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冲突与对立。因此,不要过分强调独立性,而应重点关注客观性;进而,作者提出一个便于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和管理影响客观性威胁因素的框架,分析了威胁客观性的具体因素,以及减小和管理这些威胁因素的工具。

专业胜任能力是职业道德的要素之一,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思想》回顾了学者的研究,详细分析了IIA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入门者、胜任的内审人员、内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

第三,突出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并将其贯穿全书。IIA在新定义中正式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界定为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思想》从价值增值出发,分析多客户的各种不同需求,指出传统单一内部审计服务的缺陷,并给出一个确认与咨询服务类型的连续统一体,涵盖了财务审计、业绩审计、快速反应审计、评估服务、协调服务及补救服务。不仅如此,作者还针对确认服务,分析了确认服务的等级、审计证据与确认服务的类型及等级的关系、向外部提供确认服务、舞弊调查等问题;针对咨询服务,考察了混合项目、确认与咨询服务的平衡、咨询服务的限制因素、咨询服务的风险与收益等问题。在其他章节,各专题的讨论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展开。

第四,置内部审计于组织治理的框架下予以考察,分析内部审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及内部审计的作用,视内部审计为组织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险和控制都是组织治理的关键要素,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包括监控、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控制,《内部审计思想》强调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视控制为一个过程,而内部审计的基本治理活动就是进行“风险监控”和提供“控制确认”。监控风险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及之后监控新风险的环境、监控现行的风险策略和相应的控制措施等。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提高实现既定目的和目标的可能性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管理层适当地计划、组织和指挥的结果,控制确认关键是保证控制措施处于正确的位置以处理组织风险,包括评价高层基调、评估控制环境、测试控制有效性、评价管理层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向相关主体报告评估结果。《内部审计思想》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改善治理、实现“善治”,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守门员”。

第五,凸显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审计这一全新领域的巨大潜力。著名学者威廉·金尼(William R.Kinney)系统地介绍了风险管理审计过程。基于“企业风险是有碍于实现组织目标威胁因素”的定义,他将企业风险划分为外部环境风险、经营过程和资产损失风险、信息风险三类。依托COSO“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的要素(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来分析风险管理审计过程。金尼认为,ERM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隐含了某些认定,针对这些“风险认定”,内部审计可进行单独评价,从而完成对风险管理的审计。金尼的研究为学者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壤,为实务界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指南。

第六,将内部审计视为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IIA在1999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强调内部审计要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然而学术界对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过程的讨论却不多见。《内部审计思想》构造了一个由业务类型、内部审计合作程度和组织特征三个维度组成的背景框架,业务类型是连续统一体,包括从内控测试的传统遵循性审计,到测试业务及业绩的业务审计,再到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合作程度则从“完全内置”,到“一定程度的内外合作”,再到“完全外包”;组织特征包括行业、国家、法律环境、组织规模、组织文化、内部审计部门的复合技能等因素。以此背景框架为基础,作者考察了内部审计的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及项目结果沟通过程。内部审计过程观必将深刻影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的思维方式。

第七,以“审计本质是一种控制”为主旨。《内部审计思想》从不同角度探讨内部审计的重大问题,但殊途同归,即内部审计本质上仍是一种控制,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

促进有效治理,实现组织目标。追寻内部审计的历史轨迹,无论在财务领域还是经营领域,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内部审诗一直是一种控制机制。纵览内部审计的当前实务,无论是在组织治理中发挥监控风险、控制确认的职能,还是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认定”的单独评价,或是在控制自我评估中扮演“促导者”的角色,内部审计仍是一种控制机制。展望未来,责任与控制仍将是内部审计永恒的主题。

第八,充分考虑信息技术(IT)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全面影响。《内部审计思想》回顾了IT的进步对内部审计发展的积极促动.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全面考察了当前IT对组织治理、确认与咨询服务、风险管理、内审部门管理、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IT对内部审计的对象与方式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渗透性的影响。从对象上看,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内部经营流程,改变了组织和外界联系的方式,从而改变了组织的风险、内部控制以及所需确认的领域;从方式上讲,随着IT的发展,各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彻底变革了传统的审计模式。所以,IT不仅是组织管理过程和战略的驱动者与协进者,也是内部审计活动的驱动者和协进者。

最后,以管理职能为主线,系统讨论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思想》特别将内部审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议题,作者基于管理职能,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及控制。作者强调了沟通对于有效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沟通是改善治理、建立“客户”关系基础、协调审计工作并完成目标的前提。其论述严谨而不失启迪,如讨论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应视为投资中心,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成为组织的管理培训基地,内部审计部门人力资本战略模式怎样选择、知识资源如何管理等诸多问题,极大了拓宽了内部审计管理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内部审计管理实务。

当然,《内部审计思想》并非完美,在不少方面还有待研究。

首先,内部审计配置方式研究不够深入。认可内部审计外包是IIA新定义作出的重大调整,但合作内审程度、方式的选择是不确定的。那么,除了合格内部审计人员的短缺,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如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组织规模、行业特征会产生什么影响,组织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吉尔·考特曼彻(GilCourtemanche)曾呼吁“不能阉割掉内部审计极具价值的功能”。考虑配置方式选择时,内部审计成本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如何进行理性的内部审计外包成本收益分析,如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收益如何衡量,内部审计部门成为组织的管理培训基地会对内部审计配置方式产生什么影响等。组织该如何抉择配置方式,《内部审计思想》没有给出具体答案或指导。

其次,未讨论内部控制问题。无论是对于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还是从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来讲,内部控制都举足轻重。1971年IIA第3号“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1977年美国的《国外反贪污行贿法》更是确立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定职责;吉尔·考特曼彻分析内部审计研究时也指出,“内部控制”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产品;安德鲁·钱伯斯等认为内部审计所应拥有的一套管理理论须以内部控制概念为中心;维克托·布林克在回首IIA五十年时指出,内部审计最该关注的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思想》却避开了这个问题。COSO在2004年9月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称ERM框架并非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替代,那么,ERM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的框架构成、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等等,仍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再次,没有系统研究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问题。内部审计准则既属于基本理论范畴,也是理论和实务沟通的桥梁,还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准则也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目前比较迫切的问题包括:研究不同的内部审计需求与不同的证据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以便与审计委员会、业务经理、外部审计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研究什么样的内部审计服务可以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研究认定关键风险的指标并建立连续不断地认定风险并作出决策的信息系统;研究实施咨询活动时如何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研究如何确保审计信息及管理信息的安全;研究如何评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关联的确认性服务;研究内部审计与企业再造的关系;研究内部审计服务价值的评估问题;研究如何评估企业行为规范的价值;研究内部审计与组织整合的关系;研究提高审计效能的技术与方法等。为此,内部审计准则研究不可回避。

最后,咨询职能的独立严重影响了传统确认服务的理论与实务体系。传统的内部审计一直强调“评价”的同时“提供改善建议”,确认为主、兼顾咨询。1999年IIA的新定义则将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并行,这使诸多问题接踵而至:理论上,咨询服务冲击了原有的、围绕确认职能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如审计的定义、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等,正因为此,《内部审计思想》未能、也难以形成一个逻辑的理论系统;实务上,咨询服务破坏了委托人、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三方关系,带来自我检查威胁、确认项目运行过程可能受阻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既有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以确认服务为核心,咨询服务的实务框架应如何构建、与确认服务的框架如何协调,值得探讨。咨询服务能否独立于确认职能之外,两种职能之间会有哪些冲突,亟待进一步的思考。

此外,《内部审计思想》在经验研究方面还很匮乏,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经验研究捉襟见肘,这部分是囿于相关资料的获取困难,但一些已有的经验数据也未被学者们所重视。经验研究的不足必将制约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然而,瑕不掩瑜,学者秉先贤遗风,把握时代脉搏,以其卓尔不群的理智才干,博大精深的学术素养,见微知著的哲学思维,使《内部审计思想》成为本世纪初内部审计领域最具思想性的著作。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与诸多内部审计学者及实务界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问题。在各种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受托责任普遍存在的今天,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它可以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系统。在我国会计审计界,杨时展先生最早将西方受托责任概念引入中国,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受托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动态概念,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支配着审计发生、发展的思想。大量的丰富史料证明,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主导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

众多学者认为,将受托责任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奠定了现代内部审计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内部审计正是包

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的综合审计;这种综合审计是组织复杂受托责任系统中确保各种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对于组织外部受托责任,内部审计行使确认之职,成为董事会、高管层履行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的得力助手;对于内部层级受托责任,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职能并举,为评价各经营管理层业绩、改善业务营运尽应有之力;对于横向的水平受托责任,内部审计还可尽协调之责。作为受托责任系统控制机制的内部审计,已然成为“透视整个组织的窗口”,成为组织治理各相关方赖依存在与发展的极具价值的资源,最终成为组织增值的促导者。这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也是几代审计学人的感悟。

1988年,杨树滋和鲍国明教授合作完成《内部审计概论》,1989年,徐政旦教授出版了《内部审计学》,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表的内部审计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1990年后,一系列西方会计审计名著被引入中国,一批年轻的学者撰著了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博士论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学术的发展。但无论是内部审计的规范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继续跟踪内部审计的前沿思想理念及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研究应和具体的受托责任实践相结合,考虑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以及组织受托责任系统的异同,形成对我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部审计理论。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确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审计的工作是靠政府审计机关推动的,中国内部审计协(学)会在促进学术研究和实务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实务正是在这种摸索和积累中成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审计署发布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初步成型,《中国内部审计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理念和工作水平发展不均衡,既有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内审组织,也有尚处萌芽状态的内部审计;普遍缺乏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内审人员职责定位模糊等。任重而道远,理论界和实务界还需付出前赴后继的努力。

(编辑 程瑞川)

作者:王光远

黄金企业管理审计分析论文 篇2:

炼化企业承包商有效性安全管理的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炼化企业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承包商成为炼化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但由于当前承包商安全管理普遍存在各类问题,也为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更加不确定的风险。分析了目前炼化企业承包商在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某企业推行的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从加强基础管理,推进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强监管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炼化企业;承包商;体系;有效性;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协作进一步细化。无论是一艘航母,还是一部智能手机,都离不开成千上万的供应商、承包商。对于工程行业而言,企业要做大做强,生产规模要快速提升,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入承包商参与,承包商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承包商履约能力良莠不齐,若管理不严,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企业资信、品牌、声誉造成巨大损失。

1炼化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承包商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

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重进度、轻质量,重效益、轻安全现象严重,管理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措施、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企业从严管理模式。

1.2承包商自主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总承包商的自有施工力量呈现不断减弱之势,多由合作的小队伍负责,总承包商对分包商的约束能力不断弱化,各级承包商出于成本考虑,安全管理投入的自觉性和能力弱化。

1.3承包商分包管理不规范

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管理失控现象,施工单位分包层级较多,管理要求层层衰减,施工队伍变化较快,造成管理目标、责任、措施出现断档和缺项的盲区现象,致使直接作业环节违章居高不下,屡禁不止。

1.4承包商施工管理人员不足

施工作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偏低,对施工安全要求理解不透,落实不力,监护人员责任不清,监管不严,JSA分析重形式、轻实效,造成风险评估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

2加强基础管理,推进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1承包商内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保证承包商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安全高效的基础。

2.1.1按照专业分工,持续完善承包商安全管理体系

从承包商(分包商)资质审查、合同签订、分包管理、現场管理与监督考核,对承包商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共梳理出承包商管理薄弱环节5类共37项,制订落实整改措施215项,进一步强化了公司承包商管理各环节的有效管控。

2.1.2坚持问题导向,厘清责任主体,落实责任体系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细致排查分析,认定责任主管单位,抓实责任主体的管理责任。尤其是安全监管方面,按照“谁的业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各专业职能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定期分析,持续改进,全面提升承包商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2.1.3严格落实公司“一把手”负责承包制

印发了公司承包商安全管理重大风险“一把手”承包工作方案,将承包商安全管理列入到企业重大风险进行管控。组织分析在承包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承包商安全管理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承包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1.4加强审计性检查,落实承包商内部体系运行

定期组织承包商HSE管理审计性检查,促进承包商内部体系有效运行。通过查合同中的HSE协议书的签订、查总包与分包的资质、查承包商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查承包商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的建立、查承包商关键人员(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HSE经理)到位履职情况、查承包商内部HSE管理体系的运行等HSE管理审计性检查,杜绝承包商管理性的漏洞。

2.2加强监管管理,提升直接作业环节过程管控实效性

2.2.1抓日常性监督检查

企业安全环保监督大队对生产装置和直接作业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每天编制监督检查日报,每周编发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周报,通过及时发现和制止不安全行为,持续强化现场的监督管理。对发现直接作业环节的典型违章行为,在周生产例会上分析讲评、通报;对典型违章行为在考核承包商的同时,对属地单位、专业管理单位进行“挂钩式”的考核,切实保证直接作业环节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2.2.2抓突出违章行为管理

安全管理部门通过统计分析承包商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汇集的数据,找出同类作业环节管理上的弱点或盲点,指导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并通过分类分析“低老坏”违章行为,有的放矢,抓重点环节,抓突出违章行为,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得到持续改善。开展全员参与“低头捡黄金”查违章活动,并将查处承包商违章行为作为重点奖励事项,形成“人人要安全、时时想安全、事事抓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2.3.3强化现场高危施工作业管理

一是将目前直接作业环节存在典型违章多、风险较大的高风险作业(初始风险值大于20)判定为高危作业,提级进行管理;二是控制工程项目总数,降低现场作业的风险;三是加强高危作业项目的审批,必须经过专业管理部门和安全环保部审批后方可开工;四是加强高危作业全过程管控,实行高危作业提前一天上传施工方案、作业安全分析JSA、项目开工许可证、HSE确认表,同时落实项目带班领导;五是加强监护人的管理,所有现场违章考核与监护人进行挂钩考核,在严格考核的同时,每个月评选优秀监护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逐步扭转监护人“稻草人”的现象。

2.2.4加强现场检查

对现场施工的承包商管理人员不到位、班组长或岗长不到位的,第一时间停工整顿。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做好现场检查工作,确保安全管理责任从承包商的管理人员层层落实到施工作业班组。包括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安全和技术交底要覆盖所有现场施工作业人员。

2.2.5压实属地管理与专业管理责任

将承包商典型违章、事故事件纳入领导干部问责考核范围。建立了领导干部问责细则,承包商重复性违章行为或典型违章行为,将问责考核项目负责单位直接领导责任;同时,承包商发生任何事件事故,将问责追究属地管理与专业管理的责任主管领导,切实压实直接作业环节的属地与专业管理的责任。

2.3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梳理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现状,从科学合理设计安全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培训力度频次、强化培训效果考核等方面着手,确保安全培训质效,促进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设备及作业现场的危险区域和高风险操作、作业,要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安全教育培训,促使作业人员熟知所属工作区域的风险因素与风险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以及作业、操作过程中应遵守的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确保施工作业安全。

结束语

承包商管理始终是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坚持承包商有效性安全管理上下功夫,持续强化承包商管理力度,将承包商安全管理作为最薄弱的管理环节来抓实,持续完善承包商HSE管理体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承包商安全监管水平,才能有效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生产。

参考文献

[1]张保江,陈继南,张毅.炼化企业承包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J].石油教育,2012(05):44-47.

[2]朱健刚,张进萍.炼化企业小型承包商HSE审核要点[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13(05):9-14.

[3]汤春妹.炼化企业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实践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9,35(05):8-11.

作者:刘新波

黄金企业管理审计分析论文 篇3:

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其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最近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浪中越显突出,农村问题中的财务问题又是重中之重,以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將以我国现代农村财务管理所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然后在对其存在问题的缘由进行分析解读,最后在对解决当今农村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问题;财务管理;问题;原因;方案

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政治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经济工作,因为农村财务问题与我国农民实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发展的大局;与此同时农村问题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所在,对于促进和加强我们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于提高我们农村经济的管理效率有着直接关系;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提高我们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于加快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有着密切关系;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于农村的腐败现象有着直接的防患作用。

二、农村财务管理建设的背景

从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实际现状得知,我国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中模式:其一、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委托代理服务就是通过村的民主决议,将其村的财务管理委托给其所在乡镇的有关部门代理。该模式占据主要地位,比例高达48%。其二、村会计集中办公。集中办公就是在每一个月制定的几天时间里,各个村将自己的所有财务活动,到乡镇有关部门登记造册。该模式所在比例为33%。其三、农村会计委派制。委派制就是乡镇机关通过对村会计进行统一培训、考核,通过考核后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所在比例为3%。其四、就是将村账自己管理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该模式所在比例为16%。

三、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对我们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背景介绍以后,现在我们对于我国的财务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一些疑问进入到下文,下文将详细阐述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所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民主管理不完善,财务监督乏力。我国有一些农村也建立农村财务管理的民主监督机制,但是这种监督机制却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没有发挥到真正意思上的监督作用。其一、监督机构的成员在选举的时候,其实质上根本就没有起到民主选举的作用,这根本就不能代表大部分村民的意愿。其二、在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很多成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财务管理的流程不熟悉了解,所以就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实际上,我们很多农村根本就没有财务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审计组织,农村的财务不透明,有时候是一人同时兼任会计和出纳。这一些现象将会吹笙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财务管理混乱。在我国农村中,财务管理不被村干部重视一直存在,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没得一个清楚的认识;村干部的责任制不明确,一旦出现财务问题,都是你推我我推你;村委会换届频换,并且在换届的时候,在工作交接上没有做好,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村干部没得法律意识,时常将财务大权占据自有,独揽大权,贪污腐败。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导致农村财务工作混乱,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

(三)会计核算不严格,会计手续不齐全。审核不严,手续不全主要表现在:农村部分会计人员其本身的财务专业水平就底,对财务会计相关手续和核算的不熟知;另一方面,甚至部分会计人员直接把领导的指示当着其财务管理的标准来处理,不按照相关规定来处理。这就导致部分村干部随意的购买一些假发票来谋取其私利,导致其公款大量的浪费,贪污腐败现象随处可见。

(四)对于各种集体资产的管理不规范。我国农村对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社存在以少数人以低廉的价位占用集体的房屋、企业、园林等集体资产,导致集体和大多数村民无法获取利益。

四、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面已经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事出有因,那么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所处在的这一些问题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性,将是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健全的管理体制将会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虽然我国也在不断的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改革,但是我们农村财务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才能真正的解决财务管理根本问题,使得农村财务管理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农村的财务管理需要村级会计人员的直接参与,但是我们很多农村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根本就不能胜任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村会计的学历普片偏低,缺乏专业的会计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对日常各种财务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不熟悉;其二、缺乏法律观念,没得遵纪守法的概念,违法违规现象普片;其三、缺乏全局观念,不能把集体利益放到利益之首。

(三)各方面监督力度不够。财务监督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财务监管在有效的防止各种各样的财务违法违纪上起到很到的帮助作用,是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但是在我国农村财务官上,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缺乏,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财务违纪违规现象。

(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发生错位。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就是全体村民,管理好农村集体财产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责任所在。但是在我们农村中,集体财产的管理主体发生了错位,往往村庄的存委会及其党支部成了真正意思上的管理者,从而导致农村的大量集体资产被占位私用。

五、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如上的诸多问题,那么面对这一些问题我们改如何来解决呢?下面我们将针对我们农村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稳定财务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财务管理的关键者就是从事财务管理的财务人员,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得从源头做起,所以解决农村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农村财务与关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时,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对考核通过的人员要做系统的培训;其次、就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并且也要加强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等。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以在解决我们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是,财务管理制度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监督,增加执法力度。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监管体制,要通过有效手段大力宣传财务相关知识。

(四)推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会计电话化对于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有着帮助促进作用,所以应当在农村财务管理上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勇.以山东黄金为例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2] 李艳红.内蒙古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分析[J].企业研究,2010,(10).

[3] 张书杰.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以海信电器为例[J].财会月刊,2010,(17).

作者:朱蕊 戴志光

上一篇:市场营销与竞争者界定论文下一篇:营运资金管理营销渠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