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2022-04-18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稿件的写作中后,有人就预测机器人将会抢走记者的“饭碗”。本文认为,机器人写稿根本无法取代记者工作,这是由于其从事的只能是对大数据的机械性和程式化处理,写不出吸引力强的精彩报道。假如机器人也能像人类一样进行独立采访和深入思考,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1:

试论新闻稿的五个非写作技巧

摘 要:新闻稿件写作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技巧的提升以及写作的锻炼来帮助提升新闻稿件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新闻稿件在写作时,了解客户需求、把握客户心理、精确定位答案、把握正确写作方向以及拓展资源内容等五种非写作技巧手段进行分析,为提升新闻稿件的写作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稿;非写作技巧;写作素材

引言

新闻稿的写作过程当中对于写作者的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往往写作者的能力水平会体现在新闻稿的质量上,因此为了能够写出优秀的稿件作品,针对写作者的写作技巧也应当不断进行提升。进行新闻稿写作,不仅要求能够具有优秀扎实的写作基础,对于一些非写作技巧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新闻稿在新闻方面的作用。

一、了解客户需求

新闻稿写作之前,必须要能够了解到,稿件的客户需求什么。新闻稿是公司、政府、学校、事业单位等不同主题向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新闻稿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创造新闻价值,传递新闻信息,那么也就意味着新闻稿的客户具有不同的群体划分。新闻稿和新闻并不一样,新闻是一种对于近期发生事实的播报传播,而新闻稿则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开展信息的传播,二者在传播内容的性质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在企业的新闻稿当中,新闻稿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官方针对于一项事务展开的永久公开记录,这种新闻稿也是品牌内容当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布新闻稿应当对自身的品牌形象展开维护。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发布的新闻稿在写作过程当中,必须要能够考虑企业维护品牌形象的需求,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开展正式的写作工作。

二、把握客户心理

客户的心理对于写作新闻稿的方向、措辞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印象,客戶的心理往往可以决定新闻稿的具体写作。一般来说,写作新闻稿都会在过程当中伴随着修改和反馈,客户对于新闻稿的满意程度是多变的,建议也会十分丰富。客户的心理,对于新闻稿的影响很重要,因此写作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了解。客户对于新闻稿的具体写作情况有一个自身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也会成为写作的指导标准之一,因此为了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闻稿的写作,就必须要能够做到和客户“在一条船上”,让客户对新闻稿提出自身的见解。如果客户能够对新闻稿内容提出详细的建议和要求,这样就能够帮助写作者了解客户心理,写作的内容也就会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和写作者针对新闻稿件的读者、风格和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客户和写作者一起剖析,充分体会到客户对于新闻稿件的需求,开发出客户的智慧见解。客户的心理把握得当,那么对于正在写作的稿件来说,在其完成之后的客户满意度就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体现的是客户的意愿。例如在企业对某件事务的公示当中,这一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对于客户心理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必要能够利用文字精准体现出公司的态度,能够有效展现出新闻稿件的作用。

三、精确定位答案

正如上文所说的,客户的心理和需求需要精准把握,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新闻稿件真正的价值,因此对于新闻稿件的定位也需要十分精确,保证能够和客户进行畅通的沟通交流。客户针对稿件的要求并不会全部自己提出,而是需要精准的提问来获取,具有丰富写作新闻稿件经验的人员就会通过合理高效的提问,来有效了解客户心中对于稿件写作的要求,精准定位答案,才能够帮助构建稿件的整体框架[1]。在针对稿件写作展开提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针对提问态度来说,提问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提问者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问题的质量和答案的质量,为了避免在稿件写作当中的迷茫,应该端正提问的态度,提问的问题要经过精心准备;其次是在提问的内容方面,为了能够体现出提问的真正意义,必须要能够了解到稿件的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寻求问题,并且针对一个较为深奥的问题可以展开式提问。提问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交换进行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根据问题类型的不同,取得最佳提问效果,获取更加精准的答案。针对提问的问题,必须要经过层层的筛选,客户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可能涉及较多的专业术语,如果不能够深入理解专业术语的内容,那么也就会导致提问过程出现一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客户展开专业名词方面的询问,有效避免尴尬。

四、把握正确写作方向

有效把握写作的方向以及写作的内容质量,这也是建立在前文当中各项准备工作之上的,例如针对企业的产品推广新闻稿件写作的过程当中,如果写作的方向出现了失误,那么就会导致整个新闻稿件的内容作废,浪费了时间、人力以及物力,做了无用功。因此必须要能够把握住写作的正确方向,这样才可以帮助写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因此针对新闻稿件写作的方向把握,可以可利用核查点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方式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将新闻稿件写作过程当中不同结构点分别展开分析。首先在提纲方面,可以对写作的整体方向具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控,如果在提纲方面就存在问题,那么这个稿件的写作方向必然是错误的,如果提纲方面没有问题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写作,其次是在初稿的检查过程当中,初稿是对提纲的一个初步写作成品,但是没有经历润色,针对初稿进行检查校验,也能够及时找到脱离提纲的部分并且进行修改,最后是在定稿之前,对完整的稿件再次进行检查,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稿件写作的方向正确[2]。

五、拓展资源内容

最后在稿件写作的过程当中,资源内容的拓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广泛的素材库以及写作内容资源,才能够让新闻稿件的内容不空洞,不虚伪,才能够使得每一篇新闻稿件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稿件写作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资源来自于各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日常资源的扩展积累,在长年累月的文字工作当中,会遇到很多优秀丰富的素材,无论是事件还是文章,这些素材能够成为日后写作的优秀案例,同时也是提升新闻稿件质量水准的有效手段。拓展资源内容,要从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做起,不同的渠道所带来的资源种类、质量也都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新闻稿写作的资源素材库,必须要在平时具有资源素材积累意识,在写作中和生活中,针对一些具有价值的素材开展存档记录,日后写作当中便于寻找。并且针对一个新闻稿件,即使不能够获取到全部所需的资料,也需要端正态度,尽力去寻求素材,可以通过客户、第三方甚至是同事的帮助,认真对待每一篇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和深度,实现新闻稿件写作态度的端正。

六、结论

新闻稿除了写作技巧之外,对于抓住客户心理以及了解客户需求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新闻稿不同于普通的文章作品,必须要能够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阅读吸引力和影响力,保障在传播过程当中可以作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为新闻的播报传播起到有利的影响,并且能够检验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程度和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璇月.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及其技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9):240-240.

[2]潘玉香.论新闻稿件的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J].新闻传播, 2016(11):77-78.

作者:谭钊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2:

机器人写稿将取代记者工作的现实悖论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稿件的写作中后,有人就预测机器人将会抢走记者的“饭碗”。本文认为,机器人写稿根本无法取代记者工作,这是由于其从事的只能是对大数据的机械性和程式化处理,写不出吸引力强的精彩报道。假如机器人也能像人类一样进行独立采访和深入思考,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了。所以说,机器人写稿将取代记者工作是个伪命题,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悖论。为此,文章将从机器人写稿的适宜题材、存在局限和实际作用三个层面入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人写稿 记者工作 角色取代 现实悖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新闻行业,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反馈等多个环节也在逐渐人工智能化,其中机器人写稿更是被许多人看好。自从四川九寨沟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发生7级地震,机器人仅用25秒就写出新闻稿实现全球首发后,“机器人写稿将取代记者工作”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许多人觉得,不久的将来记者就会下岗。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有感情、需要思考的复杂劳动,机器人只能协助而无法取代。

一、机器人写稿的适宜题材

作为硬件的机器人,由于人们在其中安装了软件和算法,能够发挥文稿写作的人工智能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中。从现状来分析,机器人写稿的题材主要是灾难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报道以及一些资讯。在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中,机器人重构了媒体的部分生产环节,通过算法对大数据进行过滤、分类、排序和关联,再把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适配并组合文章模块,从而形成“机器人新闻”。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布国内首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时长2分08秒。这条由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制作的视频,实时调用服务器1000台,分析网页108786961个,检索视频15793分钟、音频4465分钟,调用知识节点437个,计算耗时仅10.3秒。”①据了解,新华社的机器人发稿系统目前已有600多个模版,能够依照编辑要求加工各类稿件,而维护人员只有5个,每天平均发稿量为100篇。机器人写稿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特殊的语言生成引擎,依照算法把有关数据生成自然语言形态的新闻稿,从而进入传播环节。

早在2001年,谷歌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选编新闻。2006年,美国汤姆森公司利用机器人写作金融和其他经济题材方面的报道。在我国,腾讯财经于2015年9月推出第一篇由Dreamwritrr撰写的新闻稿件,同年11月,新华社也推出“快笔小新”进行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报道。到了2016年8月,今日头条推出“张小明”,撰写里约奥运会的新闻稿件,截至2017年5月,“张小明”共自动撰写发布新闻5139篇,总计阅读量超过1800万人次。②

机器人写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目标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和事实归纳;二是从巨量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内容,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文稿。所以,机器人写稿是明显受到题材制约的,适宜于数据新闻或短平快的报道,有些题材的新闻稿机器人就写不了。机器人一般只能写消息类稿件,复杂的长篇报道需要人脑的思维与谋篇布局,机器人虽然也有思路,可以遵循某种程序来写稿,但大数据新闻不是简单的叙事,最后还得靠人来综合。③

机器人在写作新闻稿时,主要是识别文本风格模式,利用算法对目标数据进行加工,因此在时效性与准确性方面比记者略胜一筹。彭兰认为:“万物皆媒: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④

众所周知,写稿机器人并不是一台机器实体,而是一套由人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聚合全网信息并对大数据做出分析,然后再以人类的自然语言进行表述,从而生成新闻稿件。实际上,机器人写稿只能帮助记者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收集、整理、概括、提炼素材,让记者从繁琐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采制有深度的报道,而不是对记者的工作取而代之。真正判断事件和人物有没有新闻价值,提升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些工作还得由专业记者来完成。

二、机器人写稿存在的局限

大数据可以为新闻生产带来新思维、新资源,但机器写作不够自由个性、没有质感与温度。⑤对于连续(系列)报道、长篇通讯、新闻调查等有情节和细节的稿件或者新闻评论等有思想的稿件,机器人是无法写出广度、深度、高度和力度的。

1.不能进行故事化叙述

智媒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化叙述往往会被忽视,大量枯燥乏味的新闻作品无法得到受众的选择性关注。这是由于机器人写稿属于“获取数据+人工模板”模式,只能撰写比较简单的稿件。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必须讲究叙事技巧,而讲故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的报道才有人情味与趣味性。记者的专业优势体现在新闻敏感、采访功底、思考与推理能力、人文关怀精神等方面。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时都离不开情感因素,面对外界的刺激,记者在进行判断和审视时是离不开情感的。而在写稿过程中,情感同样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对报道主题的提炼,对传播效果的预测,对受众接受度的思考。因此,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是有温度的,而机器人没有。

2.写不出有深度的稿件

对于需要归纳和推理的深度报道,机器人也无法替代记者的工作。“那些深入基层、为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新闻产品的媒体,即便在技术上、实力上是薄弱的,却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中流砥柱;那些心系着土地、扎根在基层、裤腿上沾着泥巴,用汗水和笔写下感人故事的记者,即便不会使用时髦的技术,也搞不懂人机对话,却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脊梁。”⑥当下,我们既要看到机器人在写稿过程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记者在文稿寫作时的逻辑推理能力。许多调查性报道、体验式报道,均是由记者蹲点采访或细致观察后写出来的。具有思辨色彩的稿件,尤其是那些需要广泛调查和深入采访的新闻稿件,机器人是无法写出来的。“有能力撰写思辨性稿件的记者,根本不用担心机器人写稿对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冲击,也不用担心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⑦

3.无法把握好舆论导向

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主要反映在记者评价事实、取舍内容、选择角度等方面的态度,体现在新闻报道的传播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效果中,落实在是否找准了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结合点上。在我们国家,新闻报道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这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手段根本无法做到的。在实际操作中,任何媒体的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舆论导向上不能出现丝毫偏差。让机器人来为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把关,是做不到的;哪篇稿件能发,哪篇稿件不能发,也不会让机器人来定夺。所以说,机器人只能为记者服务而不能取代记者的工作。

4.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与记者相比,机器人除了没有感情不会进行故事化叙述、把握不了舆论导向外,缺陷还有很多。如机器人不会采访,而采访恰恰是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环节。采访需要记者选择采访对象,观察并感受对方的情绪变化,对大量素材进行取舍、归纳与整理。同时,机器人不会独立思考,只能借助现成数据和固定程序写稿,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模式化严重等情况难以避免。专业记者与机器人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前者对新闻事实的处理不是机械式的,而是能动地反映和建构。有感情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是有温度的,特别是用心写出来的新闻,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

三、机器人写稿的实际作用

那种认为技术可以完全影响媒体发展、媒体的发展受制于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丹尼斯·麦奎尔在对“传播革命”的解释中,并没有宣扬传播的技术万能论,他认为技术并非社会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大众媒介来对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作用的。⑧

1.只能做简单的大数据分析

机器人只会做大数据分析,擅长写一些短平快的稿件,并且它还不会采访。按照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套路,机器人是根本无法与记者匹敌的。能打动受众的新闻稿,一般都有丰富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这个机器人绝对做不到。“《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也是业界一款著名的写作机器人。它主要通过自然语言生成迅速组织简单信息,只需要提前编辑好相关模板,以及文章涉及的关键词,写稿机器人就能根据这些关键词自动生成语句。”⑨现在有的记者错误地认为,机器人都可以闭门造车地写稿子,自己采访拿材料、上网查资料、回来编猛料也就无可非议了。“通常情况下,人們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要经过三个阶段:把从客观世界获得的认识与感受,转换成思维成果,然后通过有一定词汇、语法和语义规则的语言表述出来。”⑩这方面机器人无法做到,它只能降低人工成本,帮助记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但无法取代记者的复杂劳动。因为优秀的稿件是记者用脚写出来的,是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结果。还有,某些重大报道和重要报道,需要经过策划,这也是机器人胜任不了的。

2.必须在记者的操控下成稿

计算机结构与人体结构有区别,从功能上两者是可以类比的。计算机有信息的输入、存储、恢复、缓冲、输出等过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有一个如何接受信息、怎样加工编码信息、如何决策、如何把输入信息转换为人们认知状态的过程。11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人,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主体也是活生生的人。机器人即使存在一些写稿优势,并且还能模仿人的语气,但都需要在记者的操控下才能成稿。

“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12所以说,机器人写的新闻稿,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记者操控的结合体。在写稿机器人的配合与帮助下,记者今后将会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与质量。喻国明教授认为,传统新闻业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媒体形态和介质方面。分析某种技术形态和传播形态是否有未来,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否增加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环境之间的连接性及丰富性;二是能否赋能于人并使得其自由度和自由空间扩大;三是人们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时,是否收获更多的掌控力。13当然,机器人写稿,能使新闻产品的生产由纯手工劳动发展成为由人工智能参与的工业化运作,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

3.以人机协作提升新闻质量

在一次由资深记者与智能机器人对决的写稿比赛中,速度上机器人优先,一篇短消息完稿,记者用了7分钟,机器人只用了2分钟;质量上记者取胜,记者的稿件获得了9916票的支持,机器人的文稿只获得912票支持。14机器人写稿,为新闻产品的加工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这就是记者必须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独立判断与深度分析,通过人机的紧密协作,不断提升新闻作品质量。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处理新闻线索,追求报道的时效性;二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综合分析,提炼新闻作品主题,把握好舆论导向,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三是借助机器人解放记者的劳动,让记者多作深层思考,增加新闻报道的情感元素,进一步提升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四、对策与思考

根据时代的变化,记者要科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为自己服务,以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传播业的健康发展。记者要正确认识机器人写稿现象,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把新闻作品采制得更真实、客观、准确、生动,报道得更迅速、更充分。

在新闻传播行业,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只有在记者的操控下才能有所作为。记者比机器人具有更强的事实辨别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加工,采制出更具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闻作品。当然,这并不等于记者就可以忽视人机协作,而是要理性地分析机器人在整个新闻采编环节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媒体,以不断降低新闻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只能取代记者的部分基础性工作,不但不会让记者失业,反而会进一步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让记者的“饭碗”更牢靠。

注释:

①陈岳芬、纪灿雄.新闻之变与媒体人的应对[J].青年记者,2018(2)下.

②欧阳霞.机器无法代替人新闻写作的心理依据[J].青年记者,2017(8)上.

③么咏仪、周文韬、张婧琪.学术研究宜站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J].新闻与写作,2017(10).

④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7(1).

⑤彭兰.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J].传媒,2018(1)下.

⑥苏婧.对机器新闻写作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7(7)上.

⑦耿磊.机器人写稿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战线,2018(1).

⑧李伟权、刘新业.新媒体与政府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8.

⑨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4).

⑩崔士鑫.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化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3).

1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9):58.

12何苑、张洪忠.原理、现状与局限:机器写作在传媒业中的应用[J].新闻界,2018(3).

13新浪网.写稿机器并不会完全代替记者[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6-27/doc-ifyhmtek

7858967.shtml

14人民网.孙奇茹.机器人写稿 记者的敌手还是助手?[EB/OL].http://it.people.com.cn/n1/2016/0603/c1009-28408725.html

作者简介: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绍兴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

编辑:王洪越

作者:孙愈中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3:

机器人新闻写作趣味性缺失问题探析

摘要:2015年,腾讯首次应用机器人写作新闻稿件,拉开了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序幕。尽管人们就机器人新闻写作所带来的利弊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断,但笔者认为机器人新闻写作并不会给新闻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更不会取代新闻记者,这是由新闻的价值属性决定的。本文通过对新闻价值要素分析,尤其分析新闻价值的趣味性要素,从而探讨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价值趣味性缺失问题,并对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写作 新闻价值要素 趣味性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崛起

机器人新闻写作就是一个相对拟人化的概念,精确地说,它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搜集和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1]总的来说,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点有数据化、可视化、自动化和模式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新闻生产已经摆脱了原有生产模式的束缚,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写作模式创新式发展。新闻写作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固定化操作流程,它的最终生产者及所归属的解释权不再是人这个主体,人的主体性在新闻写作这块已经变得淡化起来,而这一切归因于新闻写作的第二主体人——机器人。

在国外,“机器人记者”第一次出现在阿富汗,2003年它以记者身份参与了战地报道,而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新闻写作并未起步。到了2006年,机器人新闻写手在美国起步。从这一年3月起,信息供应商汤姆森金融公司第一次通过运用电脑程序来替代新闻财经记者,当时主要是为了报道金融和经济方面的内容。汤姆森公司称,“他的机器人可以在 0.3秒内截取有效数据,并快速地整合成一篇报道”。这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因为这是首例通过技术来取代新闻记者撰写新闻稿件的事件,同时,在惊叹技术先进的同时,也引起一片质疑之声,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否能真的取代记者。在中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第一次引起大众关注是在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表的一篇报道《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因为署名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而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自此,机器人新闻写作在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而后出现的新华社机器人“快笔小新”更是让机器人新闻写作广泛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关于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相关研究也呈直线增长,相关领域的学者及新闻爱好者对机器人新闻写作这一现象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出现、发展、优势、劣势、挑战影响、应用领域、前景分析以及所引起新闻事务方面的变化的探索等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也促使机器人新闻写作这一新鲜事物变得更加有趣,但同时,它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诸如是否会挑战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给记者职业带来困惑;是否会冲击新闻价值的实质内涵等等,这些也是目前学界和业界正在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二、探索新闻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新闻价值界说

对于新闻价值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但我们可以从众说纷纭中“合并同类项”、寻求“最大公约数”。界说新闻价值的定义、进而挖掘新闻价值的本质内涵。就我国而言,在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徐宝璜以专章的篇幅和重要位置专门论述了新闻的价值问题。他提出,“新闻之价值云者,即注意人数的多寡与注意深浅之问题也。”随着新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新闻价值的学者,有学者把20世纪末的新闻价值概念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素质说”,如陈韶昭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各种素质的总和。”第二“标准说”,如郑兴东认为:“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第三“功能说”,如甘惜分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在群众中受到的重视的程度。”[2]由此看来,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新闻价值,从而使新闻价值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笔者看来,新闻价值在于新闻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来吸引受众,关注信息,这是新闻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新闻价值的要素

如前所述,目前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内涵和判断标准莫衷一是,有待于我们不断挖掘新闻价值的有效信息,丰富新闻价值的内涵。笔者认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理解,可以从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探讨。

关于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不同的学者各抒己见。就国内而言,以下两位学者对新闻价值要素的探讨对我们不无启示。首先是徐宝璜《新闻学》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论述:一是个人之关系,二是人类之同情,三是求胜之竞事,四是著名人物之姓名,五是著名机关之名称,六是事情之稀奇。[3]其次是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了“新闻价值测定之标准”之四种:“爱读者之人数、时机之适当与否、距离远近之关系、兴味之集中与变迁。[4]前者把新闻价值的要素概括为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后者则概括为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在此基础上,当代学界比较倾向于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如下界定:“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一表述基本得到了新闻学术界的认可。

我们可以通过新闻价值的几个要素,分析、评判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新闻价值及其優劣。笔者认为,在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中,机器人最不好把握的就是新闻价值的趣味性,这是由机器人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新闻的趣味性,只有具有温度的写作人才会熟悉地掌握语言技巧,而作为以数据为基础的机器人新闻写作者,在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情绪、意志等非智力个性禀赋及人文情怀方面,存在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

(三)新闻产品的赋值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可分为采、写、编等环节,这是生产新闻产品必须遵循的规律。正是因为新闻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也要消耗必要的生产资料,由此也赋予了新闻产品固有的价值。对于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有学者认为,新闻产品具有某些商品性,这是新闻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新闻产品本身得到赋值。在采写环节上,需要记者深入实际调查采访,获取价值信息;在写作上,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组织语言,安排写作结构顺序;在编辑上,需要编辑人员总揽报道面,合理有序有效安排版面,印刷发行或者发布。这些都给最终的新闻产品投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新闻产品才有了最终特有的价值。而机器人新闻写作不同,它直接跨越初级重复性的新闻内容生产,运用其技术优势直接生成报道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新闻产品拥有的核心价值在构成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三、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趣味性缺失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独特优势

机器人新闻写作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时效性上。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因为首发,新闻价值就更大,这是由新闻的特点所决定。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把新闻的时效性摆在了首位。其次,是表现在分析数据的高效性上。机器人只要通过既有的数据信息,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数据,且数据信息不会出错,这就与传统的新闻写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繁杂的数据信息不会因为主观原因或者环境因素而受到影响。最后,是运行成本低。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和使用不仅成本大,而且专业发展效率低,一名刚入行的新闻记者即便是接受过新闻相关知识的教育,到岗后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学习,才能掌握新闻写作的技能和素养。新闻具有实践性,无法通过唯一的知识输出培养一名优秀的新闻人,而机器人就不同,只需要输入数据,固定其报道模式,它就能很快写出一篇新闻稿。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地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新闻。一旦开发出这样的程序来,算法不仅可以生成针对特定主题的大量新闻,而且速度更快、更便宜,还可以比人类记者出错更少。[5]

(二)人工写作的不可替代性

正是因为机器人其固有的数据模式及其基于算法式的写作模式,导致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大部分的机器人新闻写作只能够简单地运用于体育、财经、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当中,因为它们的数据性信息固定且报道内容具有模式化特点,不需要涉及太多的人为因素,这也是机器人写作难于扩大报道范围的原因之一。在关于机器人新闻是否会取代人工写作的问题上,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目前来说大部分学者的意见都偏向于机器人写作不会取代人工写作,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它没有所谓的“人情味”,写不出新闻所应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之一“趣味性”来。

(三)新闻趣味性的魅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章的魅力之源。新闻稿件除了拥有其传达受众信息的功能以外,还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彰显其独特的趣味性,这就是新闻本身的价值所在。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一篇新闻稿是否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喜欢,缺了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新闻的价值。我们在上文中谈到机器人新闻写作不可能代替人工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缺乏人工写作语言的趣味性,而面对成千上万的新闻,人们本身的注意力有限,这时,语言的趣味性重要性凸显。

新闻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新闻语言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语言文字既要简单明了,又要充满情趣,适合大众的收听和阅读,取悦大众,达到意识和审美的双重建构目的。[6]一篇新闻稿除了语言的精炼准确之外,还要使其语言有说服力、感染力,摆脱呆板、枯燥、公式化语言的束缚,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新闻语言的趣味性,需要记者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语言文字的组织力等等。除此之外,语言运用的把握度也是记者需要掌握的,如何避免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把新闻语言的趣味性演化成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这是记者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达到语言的简单明了,却不能达到让语言充满乐趣,这是机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它自身的可替代性。

(四)独特的人文情怀

情感、情绪、意志等是人类区别与其他物种的特殊心理特质,由此而产生的态度倾向性、爱好、旨趣、习惯等,构成我们常说的人类特有的人文情怀。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尤其首先表现在民生报道、灾难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方面,新闻的人文情怀凸显得尤其重要。人是社会的主体,融入在社会大环境之中,人文情怀体现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关切和追求。在涉及民生、灾难等报道时,记者的人文情怀具体表现在报道形式、内容题材上。而以數据为基础的机器人,不可能具有人的特性。王克勤说:“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己任的。”还有就是表现在报道内容的深厚度上。诸如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报道这样的新闻文体机器人根本不能独立操作,更写不出具有深度的新闻。就深度报道来谈,其深度远不止报道篇幅的长短与否,关键在于内容的深,情感的厚。深度报道再深,也不是理论文章,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推理了再推理。深度报道需要具备可读性和知识性,让人思考,引人入胜,它有讲故事的特点,娓娓道来。[7]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由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件,不可能像讲故事那样,给读者呈现一篇完整且有温度的稿件,哪怕在未来,机器人也不可能具有叙事情怀。

(五)机器人不具追求趣味性的动机

至少人类的思维方式在短时间内机器人还无法模仿,观点性和深度性的报道需要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这些方面机器人写手至少目前是无法与资深新闻从业者相比拟的[8]。也就是说,机器人不可能具有人类一样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禀赋。趣味性是人本身对语言的一种把握力,它来自于人对语言的理解度,内化于内心,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而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评判某篇新闻具有趣味性,必然是它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而评价新闻具有趣味性和评价新闻具有娱乐性,这又是两码事。新闻的趣味性在于它没有异化新闻本质的特点,它依旧是报道事实,传达信息的载体,只不过它的语言让受众觉得有趣、有味,语言能够吸引受众的目光,让受众在读新闻的时候品味文字另外的趣味。但如果评价一篇新闻具有娱乐性,往往所指不是在其语言的趣味性上,而在于整篇稿子的报道倾向上,是阐述事实还是为了吸睛淡化事实的处理,让语言更加偏激化,这是我们在区分新闻的趣味性时需要注意的。

四、机器人新闻写作发展前瞻

笔者认为,未来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路径总体将会沿着向好的趋势发展。总体呈现广、深、同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广”,这里的“广”具体指报道范围更广,应用领域更广。刚开始机器人是简单地运用于战争、财经类、体育类新闻报道,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新闻写作已经扩展到灾难报道、调查报道等领域,在之后,机器人新闻写作还会广泛运用于商业、社交领域,而在这方面的运用成效也初见端倪。

其次是“深”,这里说的“深”是指新闻的报道深度,起初的机器人新闻写作只是简单地通过数据来撰写新闻,基于数据下的固定报道模式终究有其缺陷,所以这也是现在机器人新闻写作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未来,人们会通过技术的优势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人性化,让人类处理不了的数据机器来处理,让人类所具有的情感思维机器也能具有,这是当下相关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为此,有人还提出了“甚至在2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设想。

最后是“同”,主要的意思是未来机器人写作将会进一步与人类实现共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双盈的效果。对于机器写作是否取代人工写作这个问题上,笔者持保留意见,笔者认为以后的机器人新闻写作不会减少,而是增多,并且其占据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生活的日渐数据化,但是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在于人对机器的控制,对数据的控制。很多机器人写作的最初阶段还是人工操作,进行数据输入且还具有“人工审核”阶段。多数媒体还是保留了“人工审核”这一关键步骤。这主要是因为机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判断新闻倾向和新闻价值的能力,其对材料的筛选更多源于对关键词句等数据的获取。[9]在未来,人机协同将会进一步深化,且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时间来看,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目前来说,很多领域机器人并未涉及,原因在于现在的机器人写作领域还不够成熟,现在的机器人写作是在数据智能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我们的数据时代才刚刚到来,对于数据的把握度,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还需提高,未来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水平是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同步提高的,这当中,需要我们人类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处理好各种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未来,机器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对机器人写作这个新鲜事物持消极的态度,任何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意味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迈进了一步,而机器人新闻写作,未尝不是新闻业进步发展的一种表现。

注 释:

[1]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J].中國报业,2015(12):32-34.

[2]郝雨.回归本义的“新闻价值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69-74.

[3]王庆起. 关于新闻价值各要素划分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4(01):54-56.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叶韦明.机器人新闻:变革历程与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6(10):16-20.

[6] 张云铃.新闻语言的趣味性[J].新闻世界,2011(10)53-54.

[7] 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04):10-11+17.

[8] 孙瑛.机器人新闻: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模式[J].编辑之友,2016(03):93-96.

[9]喻国明,刘瑞一,武丛伟.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试论机器新闻写作对于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效应[J].新闻知识,2017(02):03-06.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兰光倩

上一篇:国画图式与视觉论文下一篇:物权法难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