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工程论文

2022-04-30

摘要:论文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推进的主要因素,开展了有效实施操作系统双语教学途径的探讨,针对操作系统的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别给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方法和考核方法,构建了双语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多种操作系统英文教学资源,支持双语教学开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关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工程论文 篇1:

探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冲击,这也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号召,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过去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从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学校过去编写和不断修改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计划”虽然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保证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培养出大批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社会上的普高热一浪高过一浪,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这也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许多职业学校对之感到困惑,缺少对策;教师对之很不适应,常埋怨现在的学生难教、课难上;学生也学得无奈、学得苦闷。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应对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创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11月7日-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部署实施《决定》,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国务委员作了工作报告。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强调,“十一五”期间,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还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突出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经济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决定》和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社会发展和进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化课轻专业课的现象。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校主要是按学科设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各科之间缺乏协调,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重复,反映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内容很有限。这样,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而操作技能却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现代化企业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仅娴熟,且技能面要宽;特别是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此,必须对现行课程进行大幅度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中心”向“职业能力中心”转变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现代化工业为起点,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绝不可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社会,认真调查与研究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岗位,依据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应走在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代表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面,反映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迅速地、有质有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提升产业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服务,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而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第一线实践人才,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教育的落脚点是技术性。因此,中职学校除了强调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外,还特别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使学生融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更好前景。但近期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然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点,也就是要能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课程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脱离市场的职业教育,不管其形式和内容有多么的先进,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最终都会被淘汰。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以降低理论难度,突出实践能力,这种培养目标而转变,固然,需要通过新的课程来加以完成。新的课程体系,应淡化学科概念,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训内容,选取各个学科与培养主线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新方法、新信息的传播,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专业建设模式。专业改革与建设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做到专业根据市场设、学校围绕企业开,开发校本讲义和教辅材料;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采用“基本素质课、岗位技能课、发展潜能课、顶岗实训课”的以能力为中心的4块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市场”的开门办学模式和“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编写或选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理论教学尽量减少繁、难的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侧重于专业技术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方法和手段等。精简课程内容,把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

文化基础教育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加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教学内容要抛弃深奥晦涩的学术风格,以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突出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要求知识技能范围相对较广,理论知识深浅适度;既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又注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内容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第一要精简教学内容,强调“够用、必须”就行。二是减少科目,实行综合课程。

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自我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使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业专长和社会需要,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教学实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常常是通过阶段教学来实现,每一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要适用这种阶梯上升的能力培养的需要。

结合实际的改革设想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这个时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他们学习的目的、兴趣、动力等波动性大,由此而引起的学习成绩也易出现波动。鉴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继续保留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及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进行重新组合。具体做法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生按原计划安排进行基础课程的统一学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教务科及教研组将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发展潜能进行评定,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发展愿望,把整个年级学生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重新分班。“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培养办公文员型人才,主要适用于:计算机和常用办公设备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初级技能培训、操作培训工作等。学生以女生为主,还有部分毕业后能进企、事业单位作为办公人员的男生。主要课程有:写作;礼仪;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办公人员常用计算机知识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培养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公司的销售、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工程实施人员;软硬件产品的售前、售后客户服务工作;从事计算机操作、测试、维修工作;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工作;计算机网页设计等。主要课程有:营销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工程;平面与三维设计;网页设计。另外借助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长。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多证书”培养,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同时建议学校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充实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 语

总之,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使学生具有扎实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IT行业培养合格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作者:付金根

关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工程论文 篇2:

关于有效实施操作系统课程双语教学途径的探讨

摘要:论文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推进的主要因素,开展了有效实施操作系统双语教学途径的探讨,针对操作系统的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别给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方法和考核方法,构建了双语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多种操作系统英文教学资源,支持双语教学开展。

关键词:操作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科学计算为中心,到今天Intranet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管理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国际合作日益扩大,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倍受人们的关注。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我校立项开展了有效实施操作系统双语教学途径的有益尝试,逐步推进操作系统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的建设。

一、影响双语教学因素分析

双语教学就是合理运用母语和外语传授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目前国际学者间开展学术交流、举行国际会议、发表重要论文的通用语言是英语,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改变教学语言的应用,而且要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已经建设的多门双语教学示范课中地方高校为数不多。影响地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而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自身素质、生源的外语水平及双语教学资源的状况都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导向与倾斜政策是不可少的

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类别,都有明确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需要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双语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完成课程的准备和实施,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而教学效果受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热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众多因素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对双语教学的热情。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语教学,学校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提供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的热情和信心,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持续开展。

(二)教师自身素质是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英语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不多,不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高水平的双语教师不多,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因而学校要制定策略,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比如强化英语听说培训、出国进修、引进教师、合作办学等,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水平的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双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在确保拥有良好师资的前提下,学生的英文应用水平才是双语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限于学校生源的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很难。因此不能统一规模开展双语教学。实际操作时需要认真分析本校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是否适应双语教学,同时兼顾学科课程的特点,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双语教学的效果,否则难以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的目标,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推动双语教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操作系统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及软件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是对计算机的第一次扩充,现在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大部分源自欧美设计,比较先进的资料均采用英文描述。为了完成对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分析,必须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的表述,因此,操作系统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非常必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操作系统的双语教学实践。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是社会广泛需要的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从精英教育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计算机人才培养培养呈现了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科学型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工程型属于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领域,大部分IT企业需要的人才,从事开发满足国家需要的产品的工作。而应用型人才则属于信息技术领域,从事企事业、国家信息化建设与运行工作。不同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同,我校是地方工科院校,侧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好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操作系统课程由了理论教学、课内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组成,基于培养目标,双语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

(二)教学模式研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观察、演示、示范等手段,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充分运用激励教育法,发挥每位学生长处,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励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教学资源建设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构建一套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全方位立体化双语网络教学系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撑。系统的知识节点如图2所示,此外提供了互动讨论专区,给学生与教师更多的互动机会。

三、总结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兼顾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现状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同学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施万胜,舒有菊,万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2010,(26).

[2]徐宇清,竺志超,杨文珍.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实情调查与教学深化的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11).

[3]王贤纯,陈平,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6).

作者:侯秀萍 郑虹 焦素云

关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工程论文 篇3:

谈公路工程建设的网络化管理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我国现阶段高等级公路工程信息管理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处于初始阶段,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技术,是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真正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网络管理;计量支付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多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当中,电子信息化是工程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就从公路工程管理中计量支付信息管理的角度简要地阐述,电子信息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工程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工程进度、质量和费用,更加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工程信息管理的目的在于及时为工程管理反映真实有效的控制信息,为工程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理论论据,总结工程经验。

从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期间各种数据、信息、文件资料的采集、传输和整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量。目前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数据、文件的收集、处理、查询方面的不规范,不及时;工程信息来源不广泛、数据结构简单,工程经验总结性差是工程信息管理的通病。各种工程管理目标是建立在全面具体施工中只能做目标性控制;设计与施工经验总结渠道不尽相同,结构设计一直沿用保守设计,工程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从小的方面来讲,为了寻找一个数据或文件,在左右询问、翻箱倒柜之后还达不到目的是常有的事;工程计量中因为数据来源单一,数据处理工作量大,重复计量、超出了设计数量而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工程变更管理混乱,相同的变更理由和变更条件在不同的施工单位有不同处理方式;工程施工技术参差不齐,相同的技术条件相同的施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工程产品差别很大,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不能在施工中同时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工程竣工时面对大规模工程所产生的大量的各类数据,单靠几个人(实际接触、整理数据的人并不多)来随时完成、分析、汇总和计算的工作本来就是不现实的,对大量的文件进行清理复查不仅会增加工作量,人为因素的存在也使工程数据不能建立在合理真实的基础之上,造成工程经验数据根本上的失真,在使用工程数据时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工程完工后质量已经合格,却因为资料整理不合格不能按时通过竣工验收。所以信息管理已经影响到工程质量、费用、进度(工期)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高等级公路信息数据结构,可发现大量的信息是建立在相同数据库上的,不同的参建的人员对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建立在有纸办公的基础上的相同数据的查询、整理和使用不仅会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在管理中出现数据的更新不能及时反映到施工当中去。如公路工程中的计量支付,一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工程计量中对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的数据“描述”,还随时取算各种工程量数据书录指标,是工程信息管理的集中体现,计量数据的积累和发布还是工程信息管理的保证。计量时对照合同和工期,完成它对工程投资、进度的宏观调控功能。但目前人为的讲计量过程效率太低,数据发布缓慢,工程进度控制只能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甚至只是为了达到支付的目的,同时人工计量中监理、业主方没有一套完善的“动态造价”(合同+变更)来配合,建立起数字上宏观调控的体系。当然,关于工作效率和管理手段的其他三个重要方面:文件、质量管理和通讯联络,相对来讲也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解决目前管理现状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公路工程现代化计算机管理。

网络管理的优点已在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的事实面前得到最有效的证明。网络数据的使用可以解决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数据在网络上同步传送,实现真正意义的实时性,计算机处理的工程数据更准确、严谨,软件程序控制的管理能够克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人为控制的局限。工程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是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组织、规范的施工建立起来的。组建网络工程管理,建立在以计量支付为基本手段,以质量、进度保证为基本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配合监理工程师的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电子监理系统。用来保证工程管理的各项管理参数达到规范要求,从数据源头控制信息完整、准确、及时、规范、科学、合理。电子监理系统首先要求各级单位在电脑中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系统,在管理的最高层次进行汇总、管理。管理程序无法在不通过网络的情况下独立进行,这就意味着业主、监理处、承包商三方都要同时使用一套相同的程序和数据库。

在业主方面为了管理不同承包单位,路基路面、原材料,征地拆迁、交通绿化、开户银行等各家关系,利用不同管理单位在工程上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工程管理,开阔数据来源,多方面监控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业主(含总监办)具有对工程数据进行处理的最高权限,可以独立的进行数据库的管理与操作;承包商(含材料承包商)拥有自身范围内的数据,也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查询总监办文件,贯彻执行总监办决定。同样的数据在高级驻地(监理代表处)和业主的数据库里存在并保持一致,承包商、监理单位按照各自的合同职责在数据库中进行操作,进行查询、汇总、打印等工作时可以单独进行,数据修改成功后上通过网络传到业主的数据库中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这种相同的数据库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单元里的系统设计,在软件设计中称为“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它的灵活性、统一性完全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电子监理系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信息的合理性。

监理工程师进行控制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已完工程的签认来达到对工程管理的目的,在电子监理系统中可以采用电子证书的方式进行工程签认,或着通过密码和身份确认的程序系统对监理工程师验明身份。一旦表格在网络传输中完成了审批的过程(如先有承包商拟变更申请表,传至监理处,监理处在其上签完了“字”)。以同样的方式传给业主,业主进行审批确认后,传给监理处和承包人,程序会自动对监理处和承包人的数据库进行覆盖,使三家的数据库保持一致。就可以以一种按业主(总监办)——监理处——承包商的先后优先顺序将它由程序自动纳入到三方的数据库中去,也就是说跟随这张表格中的附加记录中,如果这份表还没有被业主纳入到数据库中去,说明监理处或者承包人的程序也无权纳入该表,它仍是一份自由表,直到你通过网络将它发送到业主方之后才可纳入,同理,如果在监理处纳入之前承包商也是无法纳入该电子表格的。通过这种用网络传递模拟实际传递工作的方法(“网络模拟交接”)就能天衣无缝地将实际工作中大量烦琐的表格数据的传递工作“搬”到电脑中来,从而真正解决这些表格的不规范、遗漏和难统计的问题,正是通过“网络模拟交接”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将实际传递工作和枯燥、单调的数据录入工作这两者合二为一,一举两得,并且还完全避免了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通过这种电子监理系统控制了信息数据工程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公路工程电子化信息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在公路工程建设的利用的基础之上,推广电子监理系统的使用,同时也是计算机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社会高科技的结晶,以其快捷、准确和高质量的服务,早已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到国防科技,小到掌上游戏机,都无不让人感觉到电脑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管理中也是如此,应一改以往高耗低效的办公与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电脑这种“万能工具”,实现快捷、准确、高质量的自动化建设管理过程,树立在大规模公路工程建设中现代化、规范化、自动化的办公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办公条件,并促使电子化信息管理模式早日在我国交通系统中奠定基础并取得长远的发展,最终实现其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目前的公路建设系统中还有一大部分工程项目没有真正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电子化信息管理还没有真正地得到普及和应用。公路建设系统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超强的技术和管理精英,但从目前阶段来看,IT专业的人才在公路工程建设系统中少之又少。所以,若能够大量吸收IT业高素质的专业精尖人才,挖掘他们独有的技术潜力,使之能够为我国公路建设工程管理服务,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得到全面高效的推广和应用,才能使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电子化信息管理得到真正全面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公路施工企业机务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探讨 庄卓鑫 机电工程技术 2005-02-28

[2]公路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  王志军 辽宁交通科技 2005-09-30

[3]浅谈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与融资   巩莉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9-25

作者:闫亚辉 严辉

上一篇:新常态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