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浅谈了有关法院类建筑整体需要满足的基本功能,通过研究解析传统的法院类建筑设计情况,从外部表征、内在空间与结构、各部分空间职能的排布等几个角度讨论了现代法院类建筑的设计方式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值得关注的事项和问题,以此形成拥有法制特点以及法制文化特点的新的建筑形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法院建筑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院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1:

服务于社会的公共建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与每个公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法院建筑除其原有的职能外,像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等城市公共建筑一样,它也开始全面服务于社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裁决等服务。本文就场地设计、平面功能、内部空间、流线组织、建筑造型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转型后的现代法院建筑。

关键词:法院文化;法院建筑;场地设计;空间设计

文献标识码:B

1 前言

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院?这是设计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

“法”,繁体字为“潼”,是一个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庸”,即解庸,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这同时也是人民法院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正义、严谨、务实、关怀”八个字。

然而,在当前的法院建筑设计中,考虑得较多的是法律以及司法机关的威严感,对其公共性和服务性的考虑明显不足。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设计将法院定义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建筑,并在以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2 场地设计

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法院综合大楼工程位于娄底市娄星区沿江路南侧,西侧为规划好并已建的法院生活区和培训基地,办公与生活分区明确;法院用地一般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以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审判、羁押和后勤等不同性质出入的人流。本项目用地条件限制,只有北面与沿江路相连。因用地条件的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把法院建筑中办公部分入口设置在基地的北边,通过大台阶直接进入二层的门厅;而审判区旁听人员入口设置在基地的东边通过共享大厅进入立案大厅;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西面进入半地下室,再由犯人通道进入审判庭。以空间的公共性为出发点,将主人口设置在场地的北侧,面向精心设计的环境优美的群众广场,并有意识地消解了沿街立面在外形上的主轴线,东北侧自然形成较空旷的空间,利于群众人流的集散和社会停车。这样,尽管建筑正面较为突出,却没有一般法院建筑难以让人接近的感觉。(如图1)。

3 平面功能

在很多法院建筑的设计中,都把大厅设置在法院办公入口处,尺度巨大,空间十分气派,相反,群众入口偏于一隅,而且狭小得多。但从法院建筑的深层意义来看,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其内部空间的形状和尺度必须满足建筑内各项活动要求,办公入口主要的人流是办公人员,加起来不足一百人,而群众入口却是法院最大的人流集散地,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大量的旁听群众和未法院立案咨询的群众等大量的人流全部要经群众入口进入法院内部空间。所以法院的大空间(大厅)应结合人流特点设置在群众入口而不是办公入口,这也是本案综合考虑后的设计亮点。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法律与每个公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法院不仅仅承担法律裁决的任务,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即法律宣传也悄然地落到了其的肩上。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对广大群众的法律宣传越来越重要。从这点角度上来看,在法院的群众入口设置大空间共享大厅以配合法院的日常法律宣传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 内部空间

在法院公共空间问题上,正是基于以上观点的考虑。法院的办公主人口只设置110m2的办公门厅以供办公人员日常的使用。并在门厅里设置传达室以引导来访的客人和群众。在门厅的中央用实墙隔断。从办公入口一进入门厅,就可以看到“严格执法”四个大字映在对面的实墙之上,既可鞭策工作人员“严格、公平、公正”执法,也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威严。从办公门厅侧面可进入交通核心,办公人员可以从这里快捷的到达本建筑办公区域的任何一个地方。本办公门厅的设置显得很低调,但透露着法制的威严。而设在群众入口共享中庭则采取大空间处理。群众经宽13m高3.6m的群众入口大门进入面积为470m2高15m的顶部采光的共享中庭。大空间的中庭设置在群众入口,满足使用功能上群众的集散和法院法律宣传的的要求,更是契合了本设计“建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思想。进入法庭中庭是来访者对法院空间的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体验到的就是空间高度上的强烈对比,法律被作为体验的对象,其形象是严肃、公平、无私的。中庭进入法庭则体验从“地点的到达”到“最终的审判过程”:先通过室内坡道的上升,穿过中庭背景实墙下的门洞,进入中、大法庭的休息平台,再进入法庭,到达“最终的裁决场所”。中庭的坡道上升处理,丰富了室内空间,且在高大空间的相互连接和连续升高的线路中完成对法律的体验过程。在法院的公共空间设计上,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删减办公入口的无谓空间,增大群众入口的空间以满足需求,无疑契合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5 流线组织

法院平面功能的复杂性体现在多重流线的相互隔离,必需综合考虑审判前后,法官、律师、检察官、当事人、犯罪嫌疑人相互独立的进出路线,考虑开庭、审判、休庭、结束前后时间关系对流线的影响,保证各部分人员的安全,保证在紧急态下的应对措施。从拓扑关系上,仅仅通过水平的隔离,无法使三条或以上的连续流线互不交叉地进入多个并排的单元空间。在本设计中,当事人的活动区基本是安排在中庭的回廊,而工作流线则基本安排在内区,还有部分流线则通过垂直交通解决,从而解决多重人流的隔离问题。

现代法院功能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审判服务空间的完善性。立案庭是当事人进入法院获得法律服务的第一个环节,保证当事人在立案过程中的私密性是立案庭设计的关键,本案的立案柜台采用隔间式,以保证私密。工作人员和当事人用防暴玻璃柜台隔开,以保证各自的安全。立案柜台的隔间式处理,彰显着建筑的人性化因素。

在审判区域,配套了法制图书馆、档案库、临时羁押室等配套用房。法制图书馆、档案室:供查阅法律书籍、资料、审判资料和档案。分两条流线进图书馆和档案室,一条是审判厅到图书馆及档案室的流线,此条路线与法官通道共用,与其他人流完全隔离,确保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查阅资料不受任何干扰;另一条是办公区通往图书馆档案室的流线,此条流线方便法院工作人员在办公时查阅资料。临时羁押室: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临时收押犯罪嫌疑人的场所,羁押室设置独立的车库,警车可以直接进出。从羁押室到审判厅的流线完全独立,杜绝了嫌犯在羁押和押送过程中的串供、逃跑和被杀的可能。

6 建筑造型与外墙材料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充分体现出法院的尊严。整个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立面造型丰富多变,流畅,新颖别致。法院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法律的严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法院建筑在体量上宜厚实,稳重。建筑实体本身的表现力深刻,给人印象直观,在法院在整体造型上,通过实墙体作为象征的载体,无疑是合适的。这是一种具象的实体象征,象征着法律的公正、公平以及严肃,是不言自明的。建筑实体的处理上,通过建筑形体进退关系及形体组合未活跃建筑体量。面向北侧广场,建筑增加了弧形体块,既围合广场空间又丰富建筑体量感,中间增加凸出的体量以震撼的感受强调入口,并结合屋面舒展的构架,象征着娄星区作为新区蒸蒸日上的发展。虽然,建筑形体因入口而断裂,但断裂可以突破过分完整的建筑形态所引起的封闭和沉闷感觉,这种局部的破损虽然打破了规则的形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规则形的整体感。因而生成的形体既有规则的秩序感,又有自由变化所带来的生动魅力。

建筑特别入口用玻璃较多以表达其亲民和执法的透明,但外墙装饰采用外挂青灰色石材,以加重建筑实体的厚实感,突出强烈的虚实对比,而取石材的“硬”和“方”象征法律的刚正不阿。同时灰色的外墙石材,使建筑达到了简朴,精致。以“形体凸出”作为其形式的特征语言,既突出其人口,又作为反复运用的母题,使建筑既富整体性又有韵律感(如图2)。

建筑整体看,本法院建筑雄壮、庄严的意向是以面的组合和体量感的表现为主要特征,透过体量及对称显示出张力感,建筑尺度宏伟,主体轮廓清晰,细部处理则运用统一与变化,韵律等手法,使造型丰富多变,现代感强。

设计中,始终注重建筑空间及功能的公共性和社会服务性,注重建筑的叙事功能以及建筑与人的交流,建筑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必须能够让人理解才有实际意义。注重建筑的内在精神,以具象的象征传达建筑内部的精神含义(法院的文化)。

在设计理念中,提倡建筑与大众交往,使大众理解建筑的内涵,就像理解世俗文化一样,一座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孤芳自赏,而应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程裕强,朱国进.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汉字特征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

[2]朱小地.建筑服务社会[J].建筑创作,2003.12.

[3]戴志中,舒波,羊恂等编.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

[4]罗文媛,赵明耀.建筑形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郭俊明 吴越

法院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浅谈与法院类建筑相关的建筑设计

【摘要】浅谈了有关法院类建筑整体需要满足的基本功能,通过研究解析传统的法院类建筑设计情况,从外部表征、内在空间与结构、各部分空间职能的排布等几个角度讨论了现代法院类建筑的设计方式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值得关注的事项和问题,以此形成拥有法制特点以及法制文化特点的新的建筑形态。

【关键词】法院建筑;建筑设计;功能;空间

法院类的建筑主要功能是为行使法律、进行审判提供场所,这类建筑承载着一个国家以及其法制体制的象征。法院类建筑本身作为法制社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类别,在设计中其外围厚重的实体墙体、给人压抑感的相对封锁的墙体围护形式、肃穆而具有威慑意义的石雕狮像、带有庄重性与思考性的高而长的台阶等形象,早就已经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形成了固有的、鲜明的建筑形象与建筑内涵。法院类建筑作为公民们体验法制社会所带来的平等、使用法律作为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与个人权利的武器的场所,其相应的司法的功能产生的全部程序可以是透明而公开的,因此法院类建筑也可以表达出对于所使用人产生的亲切感、对于内部程序进行的透明感、对于所有公民产生的开放感,因为有一定数量的法院类建筑的建筑本身建设年代久远,并且其规模有限,所承载或行使的功能也相对单一,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不够合理和适用的方面,建筑外部表征形象也偏于死板,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这些建筑在现如今已经很应对现代法院的使用需求,也很难全面地体现法院类建筑的精神内涵。[1]我们需要对法院类建筑设计过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产生一定的创新,对于法院类建筑的各部分的职能各个空间的功能有着新的定义,让其更好的应对现代的使用者对其的需求。

1、传统的法院建筑设计的概况

现如今,有相当数量的法院类建筑都修建了厚重的围合实体墙体,组织无关人员的进入,但这种做法也会让人产生强大的距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形制让人们与建筑间存在隔阂与敬畏感。在中国国内,有相当数量的法院类建筑都愿意使用古典建筑的样式进行立面形制和细节装饰的布置,同时也单纯地追求宏伟、庄重、严肃等令人偏向压抑的情感影响,我国许多法院建筑都趋同于采用西方的古典建筑式样[2],虽然这种类型的设计风格有很强的纪念内涵,也有很宏大的气势,但很容易与整体环境脱离,这样其实反而丢去了建筑设计的本意。

2、法院类建筑所具有的基本的功能

2.1整体的基本功能。

总的看来,法院类建筑在使用功能的构成上包含了审判空间即法庭、相关的配套用房、进行行政办公的空间和外来人员及公众使用的空间这几个部分,并且这些部分各自都包括一定数量的不同的空间,需要进行房间设置,每个单独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特殊的、自有的功能承载和使用人员与多个有着各自功能的出入口。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把法院内进行工作的人员、参与审判活动的人员和进行旁听公众的交通流线进行分离,最理想的是有独自专用的通道。在建筑不同功能部分之间的相互间的通道也需要有明确的排布,尽量避免混合杂乱。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国家机关相关的人员能在内部顺利的开展工作,法院类建筑在建筑选址上也需要着重考虑,建筑位置应该设置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地区,建筑位置应该相对明确、突显、显示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2平面上的具体功能

因为法院类建筑在功能上的特殊性,对于平面各区域功能的排布方面有不同于其他建筑的独特要求,一般情况下需要大体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层次,基本上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两个空间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对外部要展现开放性的审判法庭的区域,这个区域不单单属于法院建筑本身,它也承载着作为一个社会法制活动的场所,同时拥有社会的形制与法制的形制双重的特征,对于法院来说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第二个部分就是人员进行行政办公的部分,这些空间追求较为严格地内向化,以法院本身的工作特殊性看,它需要尽量面向大众,与法庭紧密关联,但同时也要面向相对封闭的内部办公组织,进行一些决策与商议活动。

3、对于现代法院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

3.1整体的设计应该与环境呼应

如果需要设计一座成功的优秀的建筑,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建筑与环境进行一定的融合与呼应,应该相对全面地理解建筑所处的周围环境,明确各类环境元素,对建筑的本身进行相对合理适用的区域及功能的分划,清楚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作用。[3]人们通常对于环境的内涵的认识相对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不合理的设计结果,对于现如今的建筑,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情况是建筑与环境相互分离、甚至相互排斥,与环境的呼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建筑设计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3.2对于公用空间的设计。

不一样的空间形态具有不一样的情绪特征与性格表达,而这种表达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处于空间中的使用者的整体感觉。规整的几何形态的空间通常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庄重严肃的感受,而不规则的空间形态可以创造出随性自由的感受;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使使用者产生非现实的神秘幻想,开放性的空间会使使用者接收到自然而流动的讯息。

3.3建筑在外部表征方面的亲切性

由于法制的公正与透明性质的逐渐提升,法院类建筑的外部形态必然会从之前的形态转向开放的、易于近人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方式可以将最初的实墙用有一定透明程度的玻璃材质替代,将沉重的体量分解,实际上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将玻璃幕墙大面积地使用于法院类建筑,代表司法过程的透明公开与公正。

结语:

一座好的法院类建筑设计一定要满足基础的功能需要、具有优秀的空间设计,同时可以把形式、功能与整体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许在一定情况下,受到各个方面不同的条件的限制,很难全面地完成全部的要求。但最终,有着合理使用、因地制宜的特点,在具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忠于精神内涵的表达,才能让法院类建筑更加拥有人文关怀、富有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卢新.地方小城市法院建筑的设计初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6),P47-P50.

[2]刘小红.谈法院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1(36),P23-P24.

[3]余志红.刍议现代法院建筑设计[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6),P645-P647.

作者:赵崇勋

法院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建筑入口的空间特性

摘要:本文从阐释建筑入口的概念入手,将空间的特性加以强化。把建筑的入口从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大于空间性的认识里解放出来,结合灰空间理论以及图底关系理论来探讨建筑入口空间的整体性、过渡性、场所性、识别性等特性。

关键词:建筑入口 空间特性

序言:

如果把建筑比作有生命力的人体的话,那么建筑的入口或可比喻为人口,它吸收并吞吐能量,也可比喻为人的脸面,都说人不可貌相,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去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端庄的仪容是最基本的礼貌。

建筑界关于“去功能化”和“去形式化”的讨论还在进行;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也提出来“走向公民的建筑”的口号。换言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建筑不再是功能和形式,平面和立面的推敲探讨,转而开始关注建筑的空间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公共参与性。在这种背景下,建筑由里而外的各个部分的空间性就有了研究和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建筑是个空间容器,这个容器需要我们用脚去丈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体验。若将体验一栋建筑视作一个冒险奇幻的旅程的话,那么建筑的入口就是这美妙旅途的第一站。

一、建筑入口的空间释义

建筑入口,“入”为进入,表达的是从一个空间达到另一个空间的动作。“口”,为一个围合的空间,那么入口就是衔接两种空间的媒介,并容纳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空间场所。

衔接的两种空间一侧是建筑内部空间,而另一侧则具有不确定性,或城市街道空间,或城市开放公共空间,或街区院落空间等等。作为媒介,显然建筑的入口要提供足够多的信息给即将到来的人们。容纳人的活动和行为就要求建筑入口具有空间场所精神,它不仅仅是快速进入和紧急疏散的一道门。

二、灰空间的概念

现在所谓的“灰空间”的理论,最早是由黑川纪章先生提出来的,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设计中将灰空间大量应用于走廊和庭院中,将建筑的内外自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理解,笔者将其简单概括为六个半: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公共半私密。 它是一种介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其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的入口就是一处灰空间,它具有空间吸引力,并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完成建筑室内外的自然过渡。

三、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人在面对即将进入的建筑时,从立面的概念出发,可将建筑的入口部分和建筑的其余部分视为图底关系。

四、建筑入口的空间特性

前言所述,建筑入口既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又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同时还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它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具有下列特性。

1:整体性

建筑入口首先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中应当和整体建筑相协调,强化建筑的整体感觉。那些和建筑的整体不搭或完全割裂的设计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建筑的美首先在于其整体性是否足够。赖特说,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白色派领袖迈耶也把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最为一种终极追求。所以,建筑入口的审美考量必须考虑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筑入口独立且醒目,并与周边的环境、建筑的整体效果相得益彰,自成一体。

2:过渡性

作为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中介,建筑入口是城市包容建筑,建筑走向城市的融合点。笔者亦提出了“建筑入口”和“城市出口”的概念。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城市设计的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他认为识别城市应该从这五点出发,如果将除地标外的四点作为城市认识的“图”,那给人提供活动的建筑就是“底”。由图到底,由底到图,就是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来回转换,而这种转换就是通过建筑入口来实现的。

建筑入口的这种过渡性不仅使建筑立面成为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复合空间,而且使建筑与城市的层次关系越来越模糊,可以激发设计的思考。比如建筑毗邻拥挤的城市街道,建筑的入口就可以通过体量减法的手法实现过渡,如果建筑退后城市街道足够大尺度,建筑的入口可以通过体量加法实现过渡,比如市政大楼,法院等。

3:场所性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是容纳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具有围合感的建筑空间。

现代建筑以个体为中心,忽略了建筑的场所精神,直接导致了有空间但丧失场所性的设计出现。空间通过围合就可以实现,但是场所的营造需要关注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也需要关注与环境的对话。建筑入口在满足人的进出、停留、交流、休息等功能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建筑光影的处理、材料的表达、文化的传承等手法来实现其场所性。比如安藤忠雄先生的水御堂的入口处理,通过基面下沉自然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通过清水混凝土材质、幽深的光影、两侧点缀荷花的水面、弧形墙面的阻隔等营造了曲径通幽充满静谧的场所,为即将到来的建筑体验提前埋下了安静神秘的伏笔。

4:识别性

建筑入口是人进入建筑的唯一路径,故其必然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使人很容易从周边环境和建筑主体中间看到它。建筑入口的识别性也可以叫做标志性,标志性可以通过对比的设计手法来实现。比如入口和主体的材料对比、虚实对比、异形对比等实现。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该塔高21米,坐落在卢浮宫庭院中央,四个侧面均用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向上收放,体量巨大,却晶莹轻巧。通过材料和形体的对比,营造出了极具标志性的建筑入口。

三、结语

建筑入口作为建筑旅程的第一站,是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之间的桥梁。如果建筑是一桌美味的佳肴,那建筑的入口就好比是开胃菜。众所周知,现代城市有的是自然生长,自下而上的模式,有的则是自上而下,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源的最重要的载体,建筑应该具有其历史性、地域性和场所性。而建筑的入口则是城市公共性、开放性的最好延续。一个好的建筑入口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其整体性、过渡性、场所性和识别性,使得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更加整合,一起提升整个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让建筑入口在展示其个性的同时,能为周边环境提供优秀质量的城市空间,使其融入城市生活,为市民提供愉悦的空间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3]凯瑟琳·斯兰瑟.当代建筑入口空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

[4]绍松.建筑入口细部创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徐忠,男 1980年出生 汉族,职称:讲师;学历:建筑学硕士;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徐忠

上一篇:现金管理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模糊推理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