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建筑认知、建筑审美、建筑表现、设计基础等几方面构建“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对传统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提出改革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对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的值很重要。当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不合理时,建筑不符合人们的要求。因此,在规划建筑和设计建筑时,必须找到这两点之间的协调点,不仅反映建筑项目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规划;设计问题

引言

伴随着城市建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规划和设计是坡道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会影响到整个建筑,使整个建筑独一无二。建筑中的图纸与设计紧密相关,不能分开。如果建筑规划与设计不同,则可能会对整个建筑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规划和设计整个建筑,以确保两个建筑的一致性和建筑样式的独特性。

1建筑学专业特点

建筑学专业是横跨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学科的广泛的学问,而我国在建筑学专业教育和培养中仍重设计、偏艺术、轻技术,重视设计概念和形体表现等艺术效果而往往忽略方案后期建造、运维、环境改善、节能低碳等技术性问题。此外,建筑作为主要碳排放体其节能减排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在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实现健康舒适美观的建筑作品的同时达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低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最低碳排放。在建筑学专业中艺术和技术要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更多的考虑技术与设计的融合。

2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规划和进行建筑研究时,必须明确界定建筑中规划和设计的概念。建筑完工后,第一步是规划建筑的整体实施,对整个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空间分配,确定建筑的整体特征和形状,并在一定时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建筑设计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可确认建筑设计的设计方向。该设计主要用于巩固建筑设计,根据业主的要求创建建筑,并使科学分布合理化。通常,最后一步是在建筑设计者的建筑中完成,大多数建筑项目都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执行的。

3建筑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设计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物质文明与人民的精神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也在增加。本着建筑精神,更大的挑战是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共性特点,考虑到人民的精神需要,因此不要触及人民的文化层面。

2.2建筑设计缺乏个性

建筑设计的内容是规划建筑中的空间分布,而建筑设计更侧重于设计的样式。对于建筑来说,它具有代表性,主要由设计来衡量。处理建筑设计时,可能会设计类似的建筑,导致建筑设计缺少个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大多数建筑样式都非常相似——这是当今城市建筑中常见的一个显着现象。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与用户沟通,以展示建筑的个性,使其独一无二、美观大方。

4建筑学中对规划和设计的完善

4.1强化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化模式理念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关注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体验,生态建筑设计师对与生态相关的概念十分模糊。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强化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化模式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筑企业应向生态建筑管理人员以及施工规划人员灌输生态化模式理念,引导他们充分了解建筑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生态化研究部门,详细分析设计方案,了解生态建设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逐渐将生态化模式应用于生态建筑设计中。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当定期考核建筑设计师,尽量减少传统建筑设计给生态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4.2.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形式与体量

我们人口众多,人口稳步增长。因此,将我国人口问题纳入建筑设计的考虑很重要。受人口规模的影响,降低了我国人均面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必须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不影响建筑的审美性能。简而言之,城市规划在狭小的空间内设计功能和美观较高的建筑,使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困难。在以前的建筑设计中,公寓的楼层越来越低。为了解决城市资源短缺的问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4.3注意设计空间结构体系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生态建筑观,并且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来合理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系,并且在设计中融入与建筑物周边环境相统一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性。在传统建筑物的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不断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并且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提高生态建筑观理念在设计中的占比,高度重视外部因素。比如,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采光设计中,为了减少人们在居住过程中的电力损耗,设计师可以采用我国传统的坐南朝北的内部空间结构。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不仅可以节约生活用电,还可以提高生态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生态性,从而确保生态建筑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

4.4确保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相结合

虽然建筑规划必须在建筑设计之前进行,但两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组合和重叠。两个区域的组合(员工在其中穿透建筑设计、将建筑规划引入建筑设计以及相互穿透)是相关的。建筑设计进入建筑设计需要相应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尺寸标注。设计不能离标准设计太远,必须考虑建筑设计的总体情况。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考虑到建筑设计标准来测量整体设计。设计人员还应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设计和规划的组合,以确保正常运行。

4.5加强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意识

想要在城乡规划中应用生态建筑设计,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生态建筑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在设计中,行动往往由意识决定,只有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之后,生态建设设计师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对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才能够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考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生态建筑。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的一体化,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相关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并要依据生态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結束语

总体而言,您可以理解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应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立绿色隧道,避免出现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应立即找到解决办法,使工作顺利进行,两个独立人士受到外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导致关系密切。了解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化资源利用的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符合规划要求的方案保证了心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建筑行业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建筑文化产业的重大影响为特征。

参考文献

[1]罗远翔.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低碳世界,2019,9(08):222-223.

[2]董彩虹.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63.

[3]郭德江,陈雪,陈岩磊.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5):90.

[4]王斌斌.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山西建筑,2019,45(04):26-27.

[5]尚鹏.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04):195.

作者:张亚运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2:

对“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建筑认知、建筑审美、建筑表现、设计基础等几方面构建“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对传统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 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实践;思考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ocess of Cognitive Enlightenment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Basi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Zeng Q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chool,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Key words】 Cognitive Enlightenment; Teaching Process; Practice; Reflections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环节优化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CGD003)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入门的必修课程。通过基础设计的训练和学习,部分同学能基本树立审美意识,并能培养自己对专业的浓厚兴趣;而也有部分同学对专业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掌握学习要领和方法,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难以跟进。因院校基础、生源特征、师资力量等各不相同,这一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

那么,抛开学生个体差异和自身悟性的因素,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来说,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專业教育,培养专业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实施“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

1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个误区

1.1 对生源特征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大部分都是“针对建筑学知识结构和设计问题的探索”[1],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惯性循环状态。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其学识平台、文化基础比重点高校的学生普遍要低,主动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甚至一学年过去,仍然不知所学,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兴趣,严重影响高年级阶段的学习。

1.2 教学训练目的不够明确

传统教学对学生基本功底的训练尤为重视,通过严格的手工制图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高水平制图技巧。现在复印机、计算机普及,很多学生采用刻图、描图等方式来完成作业,使原本的功底训练形同虚设。经过一年的手工绘图训练,不会正确使用丁字尺、三角板等基本制图工具的学生比比皆是。过多的重复枯燥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教学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因制图媒介变更带来的诸如模型制作、观察分析等其他基本功底的训练。

1.3 对教学媒介过分依赖

科技发展至今,现代教学大部分是多媒体教学为主,声色俱全。教师频频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教师讲得抑扬顿挫,学生听得嘻嘻哈哈,学生真正能记得多少不得而知。多媒体教学固然丰富多彩,具有声音、色彩、动画等,比传统教学更为生动。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知识点堆积,内容繁多,不方便学生记笔记理解记忆,如同观赏电影一般,走马观花,看看热闹。

2 构建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如何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应考虑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以“专题化的设计单元”为课题训练单元[2],构建“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表1),从建筑认知、建筑审美、建筑表现、设计基础等课题单元的训练过程中强化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

2.1 建筑认知,全面深化建筑专业教育

目前,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高考,专业填报时更多的是听从老师或长辈的建议,对于建筑学专业是既陌生又好奇。对于新生入校,我们大部分的学校都会对其进行专业教育,但往往因时间有限,并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学专业。种种因素的存在,必将促使我们将专业教育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使专业教育贯穿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全过程。

(1)认识建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建筑的认识是通过教师对建筑本质、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等口头描述,辅以图片资料加深理解。虽然丰富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概念抽象、文字枯燥的学习局面,但这些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图片是平面的,对于说明某些抽象的概念作用甚大,对于解说空间等立体实质形象,效果不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几次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具体建筑的内部空间,让学生亲自感受空间的神奇魅力,使初学者对建筑的认知由图片感知到具体实物,由概念抽象到清晰具体。

(2)认识建筑设计

纵观世界发展历史,建筑学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学科。建筑学是一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学科[3],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学专业并没有得到普遍认识,要么等同于土木工程专业,要么与艺术专业混淆。如果初学者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找不到平衡,在后期学习当中往往不知所措。我们在建筑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建筑设计,例如建筑设计的内容、专业之间的关系、工种的协调配合等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的实践性,并初步明白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

(3)了解建筑师职业与执业

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建筑师简介》、《建筑师业务》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安排在高年级进行授课。固然,当学生经过低年级的设计训练以后,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这些课程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更能促进教与学的潜在动力。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建筑历史》、《建筑初步》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必然导致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上课也是忙于应付,教学效果不佳。

我们可以将对建筑师职业的认识列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并可以将如何深刻认识建筑师职业作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结合建筑师执业情况,在课堂上比较全面地介绍建筑师这个职业,让其了解建筑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著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资源,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设计企业的运作模式,聘请建筑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介绍职业和执业等等。如此教学,在低年级阶段不仅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建筑师职业,又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从感性上近距离接触建筑师职业,为他们的后期学习指明方向,明确专业目标。

2.2 建筑审美,亲身体验建筑作品意境

在传统教学中,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一直把训练学生的制图能力当做教学内容的重点,往往忽视对学生建筑审美意识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专业训练,对于建筑的认识和欣赏局限于感性认识层面上,甚至于在高年级阶段对于《建筑作品述评》写出的课程论文也只能是人云亦云,我们在前期的理论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对建筑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先,從理论上介绍建筑美学基本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从多角度观察分析各代表性建筑物,利用课余进行思考,在课堂上通过交流、答辩等形式加强对建筑美学原则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自我欣赏、小组合作、交流沟通等形式,鼓励学生从真实感、整体感等方面去观赏建筑作品,真正理解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

其次,带领学生亲身体会建筑作品的艺术意境。成功的作品在纸上只是一副图片,远不及身临其境带来的艺术享受。经典作品必然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其内容也必定会在形式上有所体现。艺术意境的感受,是本人与物体的双向交流。让学生亲临去感受艺术美学的氛围,从更高的审美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欣赏,甚至体验,联系当地的文化地域特征,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2.3 建筑表现,全面提高建筑综合素质

“图”是建筑师的语言,在传统教学中,建筑表现技法一直是训练的重点。在计算机普及以前,严格的手工制图训练是不可替代的。随着计算机的介入,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计算机绘图代替手工制图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首选方式。建筑教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减少手工制图的训练时间,加以计算机辅助设计。然而,很多学生却盲目依赖计算机,绘图能力低下,对基本功训练有抵触情绪,甚至不借助计算机就不能完成作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其对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

对培养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仅要训练绘图能力,更多的是要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建立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建筑表现”训练方法,丰富为手工绘图、模型制作、观察欣赏、归纳分析、形象创造等综合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如下。

①保留曲线、直线工具线条练习,使用墨线进行加强训练;②徒手画训练与美术课程的速写教学相结合,临摹、写生双管齐下;③将模型制作课程与色彩、平面、立体构成相结合,手脑并用;④借助计算机,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建筑美学原则,对某建筑作品进行二次分析创作。⑤进行版面设计训练:通过钢笔画临摹,运用美学原则,结合制图规范,加强图纸表达。⑥进行线条练习:让学生自选抽象绘画,对其进行空间、形态、质感等分析,要求学生保持原画结构,运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对其进行两种风格以上的重新创作,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造能力,也从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手工制图能力。

2.4 设计基础,适当调整建筑教学模块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语言表达、语言设计、建筑设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语言表达包括徒手表达、图纸表达和模型表达等三个模块[4],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优势,重点掌握一种或几种表达建筑语言的手段,学习用建筑师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并进行交流。不管是采用哪种表达手段,都要求规范表达建筑图纸,正确认识建筑空间,这个环节在建筑表现的训练中已经着重阐述。

语言设计包括形态构成和空间构成两个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形态组织、空间操作等设计技巧,建立建筑设计的基本意识。在形态构成训练中,通过系列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建筑形态组织形式,结合点、线、面、体四要素研究建筑形态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在空间构成训练中,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建筑空间,在使用建筑空间的过程中感受材质和体验乐趣,掌握空间与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运用多种空间构成手法进行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包括名作分析、室内布置、小型设计等三个模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在建筑初步认识和基本操作练习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个人体验,实践简单初步的个人创作。例如,可以让学生对熟悉的宿舍、专业教室等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室内布置设计,综合运用材质、色彩、灯光等,设计具有建筑学专业特征的室内空间。通过对建筑作品的分析、室内的布置,初步了解空间尺度;最后通过完成小型的建筑设计,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初步建立建筑空间、交通流线、基地环境、功能技术等基本概念,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实现比较顺利地对接。(表1)

3 结束语

目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已经从单纯的图纸表达训练改革为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设计功底训练和建筑表达训练。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的基础教学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我们还应从建筑认知、建筑审美、建筑表现、设计基础等各方面提出对“认知启蒙式”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考,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为其后期的工作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秋.建筑教育的新内涵——记2008年全国建筑教育研讨会[J].华中建筑.2008.(11)

[2]蒙小英,罗奇,杨涵.建筑设计基础课的链式教学方法与策略[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11-115

[3]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三版

[4]刘剀,王萍,李保峰.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新建筑.2005.(03)

作者:曾磬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3:

建筑教育的演变与建筑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 要:研究结合建筑教育与建筑类课程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建筑教育目标的探究,对当代建筑教育与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即借由完善师徒制、题目设置和评图制度来解决当前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打通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空间,探究重塑适合时代发展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建筑教育;教育目标;发展演变;教学方法

1.建筑教育的发展与课程的演变

我国的建筑教育模式由于其主体是从美国传来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虽然建国后又融入了苏联的影响,但苏联的体系也基本属于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因此可以说大体上是模仿西方建筑教育而成的,因此讨论我国的建筑教育及课程模式,必须首先应对西方建筑教育的演变与特点加以了解。这其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最值得我们探讨与关切。

1.1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

法国分别于1648年和1671年成立了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和皇家建筑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建立预示着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雏形的形成,并在其后约三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各国建筑教育的范例,并作为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领导者掌握了西方建筑教育的动向,直到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兴起,这个情况才略有转变。一般认为学院派建筑教育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一直都将其首要目标定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无论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整理艺术形式的经典,到新古典主义时期整理经典的工作大致完成,其实质是将建筑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体系化和课程化;其二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一直都采用学术性课程在校内学习,技术性课程在教师工作坊学习的双线并行教育模式,所有学生既要取得教师工作坊的学徒资格,又要取得学院的学生资格。;其三是学院派教育强调了院内比图的学习模式,认为专业技能竞争可以有效地判别学生是否具有成熟的专业程度;最后一点也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维持并发展了艺术工匠最基础、最传统的师徒学习制度。

1.2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

德国魏玛政权时期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是1919年由魏玛纯美术学院与魏玛应用美术工艺学校结合而成的。从魏玛政权开始到法西斯政权下被迫关闭,包豪斯学院所建立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一是保留从手工劳作中进行学习的教育方式,并同时鼓励带有现代艺术精神的作品;其二是广泛接收现代艺术中如构成主义、风格派、新形式主义及抽象派等的看法与主张,包容各种造型艺术风格;其三是包豪斯设计教育将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全部课程都在学校里进行,上午有教师在教室里主导教学,下午有技术老师在工厂里主导教学。最后一点是包豪斯在学科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工程科目及设计理论课,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并随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调整。

从上述的两个西方建筑教育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建筑教育一直都在传承与转型中不断发展,现今的建筑教育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不对建筑教育的目标、制度的形成、传承与转型缺乏必要的检讨,则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2.建筑教育的目标探讨

探讨建筑教育的目标,首先應明确建筑教育是成为建筑师的必要的专业的训练过程,特别是建筑设计教育。虽然建筑专业的目标具有多样化和阶段性,但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所以我们不能将大学的建筑教育目标定位在仅仅是建材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或绘图设计师等部分方面。一方面现行的招生制度使得学生在进人专业领域学习之前往往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有无这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学生们之前长期接受的是应试型教育,受其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事物的理解普遍较狭隘,而缺乏设计所需的创造性,这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培养的内在素质,并最终通过建筑教育将其转化成建筑的专业素质。

建筑师的训练与艺术家的训练有雷同之处,就是除了理论外,技术实践成为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判断,而且其与训练者的天赋等有关,不能绝对的客观,这也是大学建筑课程规划时首先遇到的课题。通过深入了解高等建筑教育的课程,以及当今国内设计教育的实况,可以发现建筑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在教育目标与课程特色上的区别主要是基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如理学类教育可以很少设置实践课程,工学教育实践课程是往往是理论课程的必要辅助,建筑艺术类教育则是理论课程一般视为实践课程的辅助等。

3.建筑教育中的相关教学方法研究

大学建筑教育课程模式规划时,最具关键性的问题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应该是建筑实践环节的课程化与教学法问题,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初步的看法。

3.1建筑教育的师徒制探讨

国内建筑教育课程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设计课的师徒制问题。对师徒制的探讨其重点不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数量分配,而是专业教师的建筑设计业务环境能否恰当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虽然建筑教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在教学上可能达到一对一状态的艺术类学科,是如果一位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必然会在教学辅导上带来极大的困难。另外在有些学校中存在的建筑设计相关课程课时费计算时打折的情况,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各种负面的教学问题,比如现场评图改为电话或网络评图,不能按规定的时间评图、部分教师习惯性缺课、设计成果成为教师竞标的工具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建筑课程规划时进行详细的考虑。

3.2设计题目的可教性与可学性

建筑教育具有渐进性、阶段性的特点,相对而言,作为建筑教育主干课程的设计课,其核心内容就是设计题目的确定与选择了。在课程规划时除应考虑设计课的阶段性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设计题目的可教性与可学性。设计课程的教师应明确题目的专业训练重点是什么,同时也要预先估计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由于题目设置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学生认知模糊,盲目模仿和抄袭国外网络和杂志上的一些新奇怪异的造型和手法,而忽视了更为基础的美学、人文素质的修养。

3.3设计评图制度的完善

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评图制图是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评图制度大体上是从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院内评图比图制图演变而来,即由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题目由全部学生通过评图来比赛,并给予前三名大奖。而后逐渐演变成设计课当每一个题目完成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比图,轮番上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解析,而课程教师就成为比图的评审,通过专业的教导与讲评,判断学生作品的优劣。评图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设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建筑课程规划里能将建筑设计课的评图制度适度地推广到相关的课程,对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有正面的影响。评图中要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自发组织设计交流活动。这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专业精神,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服务。

4.結语

高等建筑教育在我国实施数十年来,建筑教育目标与建筑教育课程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建筑业界与建筑学界沟通不畅引起的,有些是时代变迁所新生的,也有因为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而产生的。从建筑教育的发展变迁来看,中国建筑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适应其所在环境不同的结果。适合当代我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教育和课程教学体系应是开放和多元的,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外界新思想的进入和融合,同时采用不同的多样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多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3]朱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09:76-77.

[4]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

[5]季元振.关于我国建筑专业学生的技术素质培养的意见[J].建筑学报,2000,6:44-46.

[6]朱桃福.德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及其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5-47.

作者简介:乔峰(1975-),男,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与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

作者:乔峰

上一篇:厂拌热再生施工工艺论文下一篇:改革创新教学环境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