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现如今,大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从以前的被动被推销到如今的主动了解产品购买,保险公司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合理科学地对产品进行定价,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做好企业产品管理,对保险公司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论文 篇1:

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宏观政策

应该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制度保障,将汇率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抓手,将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

一般来说,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综合经济实力、贸易地位、币值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宏观管理能力。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前几个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但从长远看,宏观管理可能形成一个短板。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应基于国家战略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为实体经济稳健增长、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亟需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经典理论表明,伴随货币国际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货币发行国将不得不在放开资本账户、维持汇率稳定、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大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中做出重新选择。从历史经验看,德国和日本选择了不同的政策调整路径,对两国经济和金融运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深刻影响。

德国先实现了马克国际化,然后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在此期间,德国对汇率和货币政策稳定一直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一直以审慎的态度逐步开放和调整资本账户。这种调整策略不仅为德国赢得了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黄金时期,还为德国应对马克国际化后出现的各种金融市场波动准备好了充足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最终成就了德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而日本则过于激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试图大幅放开资本账户,并且高估了本国实体经济应对汇率升值冲击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保持日元汇率稳定。日元过快升值导致产业“空心化”,严重损害了本国实体经济。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试图通过宽松型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开放来刺激本国经济,但是实体经济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最终不仅使得日元国际化成为泡影,同时还拖累了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

当一国货币已经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之后,货币当局都只能采取“资本自由流动+浮动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然而,贸然放开资本账户和人民币汇率,极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严重损害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致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断。因此,政策调整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本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做好应对国际资本冲击的充分准备以后才可放开汇率和资本账户。

汇率管理应该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抓手

在货币国际化水平由低而高变化的时候,对货币发行国来说,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汇率波动。汇率过度波动会对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冲击,并对实体经济稳健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应该效仿德国,在货币国际化初期将汇率稳定目标置于首要位置。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度的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将发生明显变化。国际经验表明,宏观经济基本面对长期汇率决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对短期汇率波动的影响力较低。短期汇率波动主要受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其他国家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但市场套利行为可以促使汇率回归长期均衡水平。汇率波动性对短期资本流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大幅度增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尤其强烈。

随着人民币更多执行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汇率还会对周边国家汇率、区域贸易投资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不小的溢出效应,因而加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十分必要。

应该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强市场预期管理,保持长期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追求与最优货币政策目标相符合的汇率政策目标。

首先,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允许汇率有一个较宽的波动幅度,使其更富弹性、双向波动,同时促进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对外更多使用人民币的意识,促进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及全球范围人民币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其次,人民币汇率制度应从管理浮动逐渐过渡到自由浮动,汇率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向间接干预为主。市场套利行为可以促使汇率回归长期均衡水平,央行应当退出常态化的直接干预,但要防止汇率过度波动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第三,汇率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国际间政策沟通与协调。要密切关注美国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强与美国政府的沟通,推动建立美元-人民币汇率协调机制。积极应对欧元区和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呼吁建立SDR篮子货币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避免主要货币之间发生汇率战。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既要优先考虑国内需要,又要兼顾他们的利益诉求。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要以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关键切入点

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提高了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关联度,使得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以及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性及风险传染性增强,国内金融市场存在不容忽视的脆弱性。“8·11汇改”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价格、杠杆率和跨境资本净流入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单向驱动关系变为循环式的互动关系。市场收益率与短期资本流动存在双向的相互影响,说明短期资本流动冲击足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价格和杠杆水平。此前对资本市场收益率、杠杆率和资本流动具有较大影响的CNH与CNY价差、外汇市场无抛补套利收益率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因此,资本账户开放要与汇率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成熟、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方法有限且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不可贸然放开资本账户。应始终保持对资本账户的审慎监管,将资本流动冲击风险维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应该高度重视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掌握并利用资本市场收益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增强政府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驾驭能力。在资本流动管理中既要“节其流”,也要“开其源”,提高投机性资本流动的成本。必须密切监测资本流入的动向,对所有可能的途径特别是QFII进行监测,以便在发生资本外流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的时间窗口,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更多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和投资实际需求。加强建设人民币资金的自我循环机制,为离岸市场发展提供足够的流动性。需要进行某些特别的政策安排,促进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相互协调,建立在岸价格引导离岸价格的机制。

在构建人民币“国际大循环”机制时,目前应以香港为中心,通过沪港通培育人民币国际资本市场,建立资本项下的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要致力于构建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大中华货币区,将人民币周边化作为阶段性的战略选择。

加强欧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推动国内证券、商品交易所与法兰克福、卢森堡和伦敦交易所的合作,重点推出人民币国际债券、股票、基金、结构型证券等金融产品,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对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功能的需求也会增加。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务实、高效运作,引领国际资本支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以此为契机,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

亟需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跨境资本流动导致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上升。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的多样性,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长期以来的金融监管理念,全球范围内基本达成了“货币稳定”无法保障“金融稳定”、“个体稳健”无法保障“系统稳健”的共识,保障金融稳定的诉求引发了宏观审慎监管大变革。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并在国内监管实践当中推出多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作用。针对目前多头监管存在的政出多门、职权交叉、责任不明、严宽不一等问题,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明确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则,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要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当中增加“宏观审慎”维度,并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实施部门。危机以来,各国的监管改革以增加现行监管框架的宏观审慎维度为主,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并以专门委员会或者审慎监管局等不同方式明确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部门。

除了维护货币稳定之外,央行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稳定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能。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将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稳定作为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及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要从功能和机制上厘清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协调配合。这已然成为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具体做法包括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统归央行的大央行模式,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并加强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委员会+强化版央行”模式以及“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的双峰监管模式等。

全面提高金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以及主要经济体,正通过强化央行职能、修订法律框架、完善统计制度以及扩大统计范围等方式,加强数据和信息可得性并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的共享与协调。

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置机制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从主要经济体的监管改革来看,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负责美国系统性风险处置;英国的金融危机处置当局为英格兰银行,负责制定金融机构处置策略;欧盟通过构建欧洲银行业联盟的方式,将银行业监管、处置和存款保险机制进行合并。此外,部分国家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例如,美联储通过设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统一行使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

总之,当前中国宏观金融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追求金融稳定目标,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供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工具协调使用,将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等政策目标统一在金融稳定终极目标的框架之内。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重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积极探索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着眼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涂永红 王芳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保险公司产品管理之定价

摘 要:现如今,大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从以前的被动被推销到如今的主动了解产品购买,保险公司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合理科学地对产品进行定价,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做好企业产品管理,对保险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保险公司产品管理;定价方式;价格歧视;科学定价

保险公司的产品管理定价是指保险人在开发保险产品的过程中,依据保险标的所面临风险的规律性(寿险主要指死亡率、财产险主要指损失概率等)、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及经营状况、保险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而确定单位保险金额所应收取的保险费的行为。保险费率是保险商品的价格,是用于计算投保人向保险人转嫁风险以取得保险保障所应付出的代价,即保险费的依据,也是形成保险人用于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物质基础即保险基金的依据,保险费率的厘定是否科学、公平、合理,直接影响保险供求双方的切身利益。

第一部分 保险公司产品管理之定价方式

每个保险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产品的概念提出,到产品的设计,到费率的定价,到面向市场的推出,最后根据市场的反馈再进一步完善产品内容,形成一个闭环节。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和精算定价,一般会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比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再保险公司的支持,监管环境的要求等。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

产品管理的设计和定价,离不开保险公司当下的经营环境。而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经济的大环境、外部的股东要求和市场竞争环境。

(1)经济的大环境

比如说通胀的预期,汇率的波动,投资的预期等等。举个常见的例子,保险公司对未来投资的预期,直接反应在产品的定价上面,因为精算现值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现金流现值的期望值,而计划书上面的数字都是可以按照一定预期贴现回现值的。理论上,预期投资收益越高,当前保费的定价就会越低。

(2)保险公司股东的要求

这里会涉及股东期望公司的净利润是多少,新业务价值是多少,资产回报率等等概念。简单举例,在新兴市场,股东对保险公司的预期回报往往会更高一些;而在香港这类成熟的经济体,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人工成本高,产品的利润率本来就很低,所以股东的要求也会低一些,而要求低最终也会反映在产品的定价上面。

(3)市场的竞争环境

比如整个市场投资标的的风险,投资渠道的管控,税收成本,脱退率,竞争对手的产品等因素。举个例子,同类型保险产品,相同保额的情况下,为何香港保单的费率会比内地较为便宜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的脱退率比较低,脱退的成本比较高(退保/断缴保费的概率比较低)。相比于香港,内地某些保险公司的脱退率高达40%以上,因为内地的佣金不回退,所以对于一些保险公司来说,每卖一张100元的保单,保单中途退保/理赔失败,保险公司还要再倒贴50块钱。在此情况下,为了弥补当下的损失,保险公司只能提升定价费率,来让其他的消费者分摊脱退的风险成本。而市场竞争对手的产品设计,也会引导其他保险公司的设计思路,比如最近几年频频爆出的N次赔付/多倍保功能的产品,不能说不好,但是总感觉产品的设计仿佛也陷入了一個怪圈。

2、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是保险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内部部门协调沟通的结果。

(1)发展目标的制定

事实上,不同阶段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和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会有所不同。要规模(市场份额)还是要效益(净利润),是一个值得保险公司慢慢规划,仔细思考的终极问题,需要结合股东要求,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来判断。

如果保险公司选择了重视规模,那虽然报表上,每年其营业收入非常高,但是落到实处的净利润可能并没有很多。而一些小规模的保险公司,虽然市场规模不大,但是却可以通过灵活的经营策略,结合高利润的产品销售,实现效益的增值。目标的制定,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无疑是很有影响的。

(2)内部部门的协调沟通

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上,一个产品的问世,离不开精算部、核保部、业务拓展部、前线销售企划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沟通。例如怎么吸引渠道推广产品?产品的理赔风险会不会很高?客户比较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操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产品,因为设计的亲民,最后赔穿了,不得不紧急下线。所以,内部的协调沟通,最终还是要结合发展目标来确定。

二、再保险公司的支持

如果没有再保险公司的存在,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一定会大大增加。

再保险公司的存在,不仅可以形成规模的经济,还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其承保能力。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再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服务,比如向保险公司提供新产品,市场的实时资讯,提供核保/精算方面的培训和相关系统的开发,当保险公司遭遇巨大危机时,再保险公司会在风险控制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援。

一个稳健的再保险公司和一个激进的再保险公司,一个规模大的再保险公司和一个小规模的再保险公司,当然会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定价,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监管环境的要求

我们常说的监管,包括了偿付能力监管,资金运用限制,精算规定和市场行为的监管。

1、偿付能力监管层面

中国偿二代C-ROSS体系的设计,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是实操起来,理论和实践还是需要慢慢磨合的。国内的监管更严格,从理论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发生风险的概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严格的监管,也增加了保险公司产品定价的成本。举个例子,为了偿付能力的动态监管,保险公司也需要定时上报自己的偿付能力信息,而这些都需要审计成本。

2、资金运用限制,精算规定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层面

过于严格的监管要求,也会增加保险公司的压力和成本。一方面预期的投资收益下降了,这样贴现率也会下降,最后导致产品的定价会更贵,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过高。另一方面,过多的条条框框,也是有空可循的,有些保险公司可能为了符合监管上的要求,而推出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高利润的保险产品,来提升其偿付能力),从这一点出发,也会导致产品的设计脱离市场。

第二部分  保险公司产品定价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受众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受众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費标准。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通俗解释,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身边的一些商业现象:

比如电影院针对白天场和夜间场制定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

再比如电力公司收取电费分峰时电费和谷时电费,而且还制定了三级阶梯电价,超过一级就要收取更高的电费,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

还有肯德基会在某些杂志上发放一些优惠券,凭券消费的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亦或是一些商家搞活动,在某些APP上付钱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

所以,价格歧视是非常重要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竞争行为,其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只要注意不违法即可。那么保险公司根据被保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制定不同的价格,亦或是作出不同的核保决定,属于价格歧视吗?答案是肯定的。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并非违法行为,而是合理的定价方式。

那么为什么保险公司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呢?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发生赔付的概率不同。

接下来就要引入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的概念了。这是我国保险公司依据一段时期内被保险人实际的死亡统计资料编制而成的,广泛应用于寿险产品定价、现金价值计算、准备金评估、内含价值计算、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2016年7月,保监会已经发布了第三套人身保险业生命表,但并没有强制执行,目前保险业很多采用的还是第二套生命表(2000-2003)。

以此为例,可以查到20岁男性的死亡概率是0.0612%,而40岁男性的死亡概率则是0.1715%。如果对他们收取一样的保费,显然是不公平的。

当年龄相同、性别相同的情况下,身体健康的比身体不健康的人群又要享有更低的费率。因为当身体已经暴露出某些隐患的时候,即使看来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和没有这些隐患的人群相比,长期来看,发生理赔的概率就要增加,此时保险公司就可能会对被保人进行加费处理。当然,这里的加费并不是随随便便处理,保险公司是根据核保结果,进行加减分评点,结合经验发生率,最后给出准确的加费结论。

所以说,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的确是价格歧视,但却是合法、合理的行为。将不同风险的人群分在不同的组,分别收取不同组别的保费,是确保健康体投保公平性的重要方式。

第三部分  保险公司如何更科学定价

保险产品在外呈现的通常是保险责任和价格,但真要看它值不值得消费者考虑,有没有性价比,还是要深挖产品背后的骨架,影响保险定价的老三样: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和预定发生率。

一、预定利率越高,价格越低

预定利率和产品类型有关,比如分红型产品通常是2.5%,非分红的传统型产品通常是3.5%。换句话说,在投入相同保费的情况下,分红型产品可购买的基本保额更低,通过后期保单分红弥补与传统型产品基本保额的差距。

二、预定费用率越低,价格越低

预定费用率主要与保险公司的营销管理水平有关,同时受银保监会颁布的精算规定限制,有最高上限要求。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新产品在定价时将预定费用率设置的非常低,甚至为零。

三、预定发生率越低,价格越低

预定发生率和保险公司本身的风控要求有关,目前已经实现了自由定价。例如:重疾责任覆盖重疾种类有50种,有些公司定价时会使用50种重疾对应的发生率,也有些公司选择使用银保监会公布的标准25种重疾发生率,因为与这最高发生的25种比起来,保险公司认为其他疾病的发生概率实在太低,对定价充分性无实质影响。

若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方面下功夫,降低了保费,但不免也会有疑问,这样保险公司不亏吗?

参考目前保险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率水平,其实对于不分红的产品来讲,使用3.5%定价利率,长期也能实现利差盈余。为了长久给大家服务,保险公司通常不做赔本的生意。

另外,如果保险公司的产品全流程(开发、上线、核保、保全、理赔)管理效率还不错,并且能有效减低销售渠道费用和管理津贴,使用0%预定费用率,可能短期内会出现小额费差损,长期看对产品利润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这种策略,对保险公司来说,只是少赚,不是不赚,只是把一部分利益转让给消费者,帮消费者省钱,长期来讲也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占领更大的消费者市场,毕竟现今,国民可选择的保险产品越来越多了。

作者简介:

(郭宇甜),性别-女,出生年(1994-),籍贯(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本科).

作者:郭宇甜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改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现状的对策

一、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保险公司应对各种投资渠道进行有效分析和灵活运用,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从投资方式控制转化为比例控制,逐渐减少银行存款的比例,调高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丰富债券投资品种。在调整传统投资结构的同时,以下几种投资渠道也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进入不动产投资领域。保险业投资不动产可以减少其对利率性产品的过度依赖。在通货膨胀时期,不动产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避未来因货币贬值而带来的资产损失。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房地产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进入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第二,扩大贷款在保险资金组合中的比重。由于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期性,贷款是比较适合保险公司的投资品种。保险贷款通常分为一般贷款和保单贷款两类。一般贷款和公司债券一样,属于固定收益的债务,能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同时可以与借款者建立稳定的良好的客户关系,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为确保贷款的偿还,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一般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其利率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较高且风险较小。

第三,尝试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领域的投资。金融期货自二十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金融机构进行套期保值的重要工具。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持有很大比重的中长期债券,这种长期性的金融资产,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带来贬值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保险公司的涉外保险业务将大量增加,这种外币资产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为了防止利率和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可以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二、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保险公司自身管理能力

由于投资人才和投资经验的缺乏,我国保险公司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投资管理体系,投资理念还不成熟,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也未能有效地运用到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中来。保险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

第一,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保险公司必须根据管理资金规模、投资业务领域、管理团队素质等,对保险资金投资过程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保证责、权、利的对等,形成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保险资金运作机制。

第二,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做到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条件成熟时,可以单独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放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来源的限制,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

第三,建立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首先,要建立全面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系统,保证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有关的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汇集起来,为风险管理奠定信息基础;其次,建立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以定期和不定期风险报告的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估保险资产存量的风险,以便在市场特殊情况下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第四,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投资方面主要包含:总量匹配,即资金来源总额匹配资金应用总额;期限匹配,即资金运用期限和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和成本匹配;速度匹配,即保险资金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来确定:最后还有资产性质匹配。

三、全面提升保险投资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挖掘人才潜力,努力培养和建立一支作风好、业务精、守纪律的复合型的保险资金运用人才队伍。保险公司可以从海外直接引进具有从业经验的人才,并对现有人才的知识进行更新。保险业可以参照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方式,组织全国性的保险投资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规定从事各项具体保险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另外,要注重优化用人环境,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的劳动用工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准确合理地评价干部员工的工作业绩,并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责任编辑:耿 欣

作者:李 博 王鹏翮 侯丽娜

上一篇: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探究论文下一篇:自然科学基础经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