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

2022-07-03

【摘要】生态园的规划集城市规划学、旅游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于一身,通过对规划要点的科学把握,将其他学科串联成一体,是重中之重,通过对规划要点的分析,初步解决了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取得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得科学的规划赋予生态园可持续的生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 篇1: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绿化植物配置与分析

摘要 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是农业生态园建设的重要方面。笔者对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园内的植物配置方式、园林规划原则及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生态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生态园;植物配置;园林规划;效益分析

Key words 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 Plant arrangement; Garden planning; Analysis of benefit

随着绿色和生态概念的不断普及,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生态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生态园可以将自然风光、农业活动、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为广大市民提供非常好的旅游休闲去处,又可以将农业生产融入生态园,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的统一。

在生态园的建设中,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对生态园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及用途等进行了评价与分析[1-3]。笔者对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园内的植物配置方式、园林规划原则及产生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生态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角中心位置。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冰雪,夏季炎热,春季多风沙,年平均气温12 ℃,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1 ℃,夏季最高气温38 ℃,年降水量550 mm,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保定市农业生态园位于保定市西南部(115°34′ E,38°51′ N)。该生态园的建设立足于一园多区,一区多景,包括核心区、观光区、民俗文化区、开发区四大板块,十大景区,生态园核心区的面积达71 hm2。园林景观绿化面积42万m2,景观建筑9万m2,共设计了38座特色景观桥,十大景观功能区,绿化率达到了64.9%。目前生态园内还有四季植物馆、花卉展销中心、生态水上乐园等特色区域。保定市农业生态园是集旅游观光、度假、科普教育、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2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及配置方式

2.1 植物种类

该生态园内的园林绿化植物多达190种,其中乔木73种,灌木39种,草本66种,竹类4种,藤类9种,水生植物7种,分别隶属于57个科。其中蔷薇科的植物最多,有23种,其次是菊科16种,还有百合科、禾本科、木樨科、豆科、松科、忍冬科、景天科、杨柳科等。园内多种植成年树,观赏价值极高。由于园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高,又运用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多种种植方式及造景手法,是很好的科普基地。

2.2 植物配置方式

2.2.1 孤植。

孤植的简单理解就是栽一株植物,主要是表现植物的个体美。生态园大门口利用这种方式种植的油松和园内多处孤植的雪松等,都达到了独特美观的观赏效果。松柏类四季常青的生态特点以及高峻挺拔的身姿,在生态园被灵活运用。

2.2.2 丛植。

丛植就是一株以上至十余株的树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在生态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就是中心花园区域得“七星捧月”,该景观借助金叶榆的造景效果,通过修剪人工造就7个金黄色球体,在中心花园遥相呼应,故名“七星捧月”。假山附近的红王子锦带,鲜红的花朵,如同一条红色飘带甚是夺目,为假山增光添色。

2.2.3 对植。

凡是乔灌木以相呼应栽植在构图轴线两侧的称为对植。这种配置方式在园内很常见,例如,对称式種植表现在国槐路、白蜡路、银杏路等主道的行道树,由于园区种植的都是半径在25 cm以上的成年树,运用这种种植方式,更能够创造出庄重的气氛。非对称式种植则表现在一些桥头、建筑前广场和一些较宽的路旁,创造出自然、随意的气氛,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4]。

2.2.4 树群和树林。

多数(20~30株)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的称树群。这类配置方式在园内运用最多,配置的植物种类多,株型各异,色彩丰富,常见的有利用树形宽大、枝繁叶茂的千头椿、合欢、核桃、枫杨等大乔木作为上层乔木层;中层利用全缘叶栾树、美人梅、日本晚樱和碧桃等小乔木和棣棠、绣线菊类、珍珠梅和蜡梅等灌木;地被则运用地被菊点缀和早熟禾或细羊茅作草皮铺盖地面。

2.2.5 生篱。

生篱是用乔木或灌木密植而形成的篱垣,较之用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篱垣,价廉物美,富有生机,习惯上称为绿篱[5]。生态园绿化中,运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刺柏、桧柏和金叶女贞等制作的绿篱来分隔空间和造景。同时大量使用有色树种,如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金焰绣线菊和开花树种,如丰花月季、棣棠、迎春等以及地被有色多肉植物,如小球玫瑰景天等,做成高度不一的规则图案,搭配独特,整体感觉色彩丰富,简约时尚。

2.2.6 花地和花群。

花群是由几十株乃至上千株的花卉种植在一起,形成一群,可以布置在林缘、自然式的草坪内或边缘、水边及山坡上。花地所占面积之大远远超过花群,所形成的景观十分壮丽。在风景园林中常布置在坡地上、林缘或林中空地以及疏林草地内。生态园内绿化花群使用广泛,多处可见,一般使用植物有菊类、萱草类等,花地使用植物有牡丹、芍药和玉簪类等花草。最具代表性的花地当属彩虹路旁,安国药园的菊花群,每逢9月,该处花团锦簇,吸引众多游客追捧。

2.2.7 果木配置。

园区占地约7 hm2的水果采摘园也是生态园的一特色景观,既具采摘和观赏效果,同时为保定各县市农业展示的生态窗口,园区种植各县市特色水果,如涞水核桃园、阜平枣园等、满城柿子园、顺平桃园等,两季花开、三季果香、四季观景。

2.2.8 藤本植物。

园内绿化中,藤本植物也运用较多,园内建设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瓜果长廊,运用的植物有凌霄和时令葫芦科的藤本瓜果。

2.2.9 水生植物。

生態园内保留有许多池塘和河流,水岸大多保持自然式风貌,大多采用岩石加固并种植花叶水葱、千屈菜、石菖蒲、香蒲和当地原有的野生植物加以点缀水中,还有部分种植睡莲和荷花。

3 保定农业生态园园林规划原则

3.1 因地制宜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充分开发利用原有林场的现有资源,把植物造景、水系造景、苗木花卉市场交易、农林科技展示等项目规划到核心区,通过城市林业造景和生态农业造景,打造出自然与人文的生态景观,穿插休闲、娱乐等景观,填补保定空白。

3.2 以人为本

生态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人性回归自然”的渴望,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因此,生态园的植物景观规划力争满足人们的需求,把人们的健康和舒适作为造景的根本。到处可见炎炎夏日纳凉的林荫小路,可供放风筝、尽情享受阳光的草坪,形成了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3.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景观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可以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又可以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美。园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的不同形态及色彩,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景色。彩色茎杆植物,如红瑞木、棣棠等,对园区植物进行合理布局,一些彩色树种的运用,秋季以五角枫、毛黄栌、银杏等营造美丽景观,让保定人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美景。一些常绿植物,如松科、柏科植物,弥补北方冬季落叶的缺憾,丰富大自然的色彩。

4 保定农业生态园的效益分析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使保定市农业生态园成为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游览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的统一。

4.1 经济效益

生态园内设有花卉展销中心、门票制植物馆、水上乐园、农耕体验园、冰雕馆、江北农艺文化苑、瓜果采摘园和商业街等消费娱乐场所,可带来部分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生态园作为生态系统,其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更是无价和长远的。

4.2 生态效益

由于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科学问题。保定市绿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市郊建设一个绿化面积大,绿化效果好的生态园,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4.3 社会效益

生态园以科学的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保定市及周边县的农业生产方式、历史和文化特色,建设了各大果园采摘和农业示范区、瓜果长廊及民俗文化区等场所,并将当地风俗风情、名胜古迹等融入园林绿化中。集休闲观光、科技生产及示范、生态建设于一体,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市民生活。

4.4 景观效益

生态园运用现代园林景观造景艺术手法,建造了园林景观、农业生产和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生态园。通过对保定及周边县各大农业特色及农业生产方式,如果树、美食、药材等,完美复制到生态园,形成各大观赏、生产园区,展示了保定市各地地方特色和农业生产模式。

5 结语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绿化植物配置和规划的有机统一,保障了保定市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实现,同时也让绿化植物的配置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为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贤均.武冈云山景观植物资源评价[J].中南林业科科技大学学报,2007,27(5):87-91.

[2]张思亮.浐灞生态园的植物配置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0(1):165-169.

[3]冯娟,华双艳.武汉长山农业生态园景观规划探讨[J].河南科技,2013(4):202.

[4]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74.

[5]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06.

作者:崔凤娟 胡永宏 陈凯云 李哲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 篇2:

生态园规划要点浅析

【摘要】生态园的规划集城市规划学、旅游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于一身,通过对规划要点的科学把握,将其他学科串联成一体,是重中之重,通过对规划要点的分析,初步解决了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取得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得科学的规划赋予生态园可持续的生命力。

【关键词】综合规划;生态园;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生态园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早的形式为农业采摘园模式,大家似乎在一夜之间对这种既能够亲手采摘新鲜的蔬菜水果,又能够亲眼观光农业风情的旅游+餐饮的消费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采摘园,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园进行分类研究,归纳总结出生态园规划要点,为生态园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引导。

2、 生态园类别

生态园按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及主要展示的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 耕作生态园:经营方式为出租式,多为将农用地租给租客来种植农作物或其他作物,出租房只收取租金等费用,租客既能享受到农耕带来的乐趣,又能够收获作物[1]。

(2) 度假型生态园:结合风景区布置的生态园,包含住宿、度假,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领略采摘的乐趣,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广阔用地增加风景区的吸引力,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3) 科技生态园:在向游客展示农业观光的同时,将农业科技及其他具有吸引力的科技运用到运营当中,增加自身的吸引点。

(4) 综合生态园:将农业生产、加工、消费等工序集中到统同一农业园内,将农产品从原料的种植到加工制成品完全的向又可展示,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2]。

除上述几种类型的生态园之外,还有其他集中类型,如民俗展示类:将农业生态结合民俗特色相结合;科普类:主要以农业教育与观光相结合;特色农作物类:将区域特色作物开发为具有观赏特性的生态园等。结合我国自身发展国情,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城市生活节奏偏快,耕作式等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生态园类型在我国发展潜力不是很大,因此我国目前生态园多以游览、采摘等短时间即可能够完成游览体验的类型为主。

3、 生态园规划设计理念

(1) 以人为本

在生态园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理念,应以游客为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真分析游客的消费心理[3],针对游客的消费心理制定针对性强的规划,牢牢把握住游客的吸引点,结合旅游消费的心态,创造良好的收益;同时,在创造收益的基础上,将品牌营销的策略运用到生态园规划中,注重良好的品牌效应[4],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生态园的建设当中,围绕游客的心理打造全方位的吸引点,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园,综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体系,增加城市经济增长点,带动城市区域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空间。

(2) 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理念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避免因过度发展农业生态园而占用过多其他用途的土地。

因地制宜的挖掘自身特色,延长生态园自身生命力,发掘适合当地区域的农作物及适宜的农产品,将农业观光作为辅助经济作物的产物,相互之间相辅相成,既能够通过吸引游客宣传特色产业,又能够通过生态园的收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随着农作物被认知的范围的变大,同样能够吸引更多人到生态园当中了解其生长特性,同样吸引了更多的游客[5]。

4、 生态园规划要点分析

(1) 生态园区基础资料分析

基础资料除气温、主导风向等自然气候因素;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还需要有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农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地区、全国乃至相关的世界市场)、区域旅游发展情况!旅游市场规模、地区民俗文化情况等。通过基础资料的调研与分析,适时的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园区文化,深入发展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园区。

(2) 生态园区发展策略与模式

发展战略:在对园区性质和发展目标有了明确定位之后,对各资源条件进行优劣势分析,通过对方案的投资预算、收入预期、风险评估、环境评估等考察分析,提出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战略方法和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依据项目性质的总体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确立相应的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为后期经济规划和空间规划的深入进行确定框架。前文列举的农业观光园类型是针对当前农业观光类项目基本模式的总结,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和农业科学技术。

(3) 规划结构与布局

结合经济规划制定的发展策略,由空间规划入手,综合分析园区土地利用现状、环境承载力、项目功能相似性、景观舒适度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容量测算确定规划指标,包括规划各发展期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指标等,综合空间布局确定各功能空间的开发策略。空间布局的主要成果包括确定产业发展轴线(包括农业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以及划分功能区(由产业规划出发一般劃分为:核心区、示范区、推广区。由空间功能出发划分可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农业景观区、休憩体验区、综合服务区等)。

(4) 其他方面规划要点

除上述规划要点外,还应包含如下几方面规划:景区系统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植物配置规划、基础设施等,这些规划相互制约同时相互依托,必须统筹进行规划,方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证自身生命力。

5、 结论

生态园的规划集城市规划学、旅游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于一身,通过对规划要点的科学把握,将其他学科串联成一体,是重中之重,通过对规划要点的分析,初步解决了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取得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得科学的规划赋予生态园可持续的生命力。

[1]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陈征.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孙明.生态工业园中企业间合作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8.

[4] 何朝晖.湖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 赵润江,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作者:刘姗姗 刘明儒

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 篇3:

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迅猛,而民俗旅游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开发。民俗旅游是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开发利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兴建民俗文化村、推出民俗旅游产品等。本文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着重探讨民俗与旅游在发展中的关系,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俗旅游的价值。

关键词:集发生态园;民俗旅游;关系

一、 北戴河集发生态园的介绍

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始建于2000年。公司占地面积面积约1 500亩,拥有资产6 000多万元,景区沿着戴河下游河道分布,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观、住、吃、购、玩五大旅游功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体验,景区分为蔬菜种植示范区、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和民俗大院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民俗与旅游相结合的体现。在这里可以参观高科技农业种植、欣赏南北名贵花卉、体验丰富多彩的瓜果采摘以及了解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集发观光园体现着自然的绿色之美,闪耀着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灿烂光辉。田园风光、鸟雨花香,透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古香古色装点的大宅院,让来到此地的旅游者流连忘返。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集发观光园南部沿戴河边建起了一座民俗大院,展现了60年代前农村生产生活用具,30余项传统加工方式和劳动场景,再现民俗文化,独具风味,让到达此地的人们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成为观光园新的亮点。

北戴河集发生态观光园既注重农业和花卉等项目,又建有集中体现民俗特色的民俗大院,可谓是十分全面的旅游度假胜地。园中各处都有民俗旅游的形式,使得观光园十分有特色,从而它吸引了许多想了解民俗与旅游的游客,使生态园更加贴近生活,很好的发展了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

二、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作为已经成熟的第三产业,近几年不断兴起,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当前,如何更好的发掘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是旅游相关工作者都在研究的问题。而民俗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明确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怎么样发挥民俗旅游的最大价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就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为旅游带来了新的形式

旅游使旅行者去了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和阅历,使其得到精神方面的享受。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在旅游的众多形式中,民俗旅游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旅游过程中,会有很多感受和体会,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影响,都是独特的感受。而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特点,在饮食、住房、出行、服饰、节日庆典等方面,都有自身的方式和特色,还有本民族各种活动时的禁忌,透漏着神秘感。这些对于旅游者都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是充满向往的旅游胜地。同样,在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民俗旅游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1. 农业民俗旅游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的影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主打农业生态区,面积很大,拥有千百种植物和农作物。园内不仅有北方常见的花花草草,也有从遥远的地方引进而来的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各种作物的种植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种植在室外的田地,有的培养在温暖的大棚,而且植物的修建也非常美观,排列形式很有特色,种植环境十分优美。这些都让异地的旅游者,尤其是大都市的游客有一种清新、独特的感觉,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内心平静,流连忘返。而且,北戴河集发生态园还有特有的种植体验区。在不同的体验区,观光者可以自己挖红薯、烤红薯,可以摘桃子等水果,也可以亲自体验劳作的快乐。其独特的形式,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眼前一亮,体验一把地地道道且快乐的劳动生活,很有成就感。

2. 游艺民俗旅游

游艺民俗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总称,包含内容很广,如讲、唱、演、嬉、赛等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游艺民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口碑民俗、歌舞活动、游戏竞技和民间工艺,每一类中又可以分为很多小方面,可谓涵盖十分之广泛。游艺民俗有很鲜明的特色,所以是民俗旅游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它有竞技性、娱乐性和欣赏性等特点,又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有时又与民俗节日活动相结合,十分有趣。在生态园中,这种民俗旅游形式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园内有很多摆台,有年画、泥人、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更有攀岩、棋类等民间的竞技体育项目。每逢传统的民俗节日,园内都会有大型歌舞或者展览会、书画展等形式的活动,将游艺民俗旅游的形式体现的很全面。另外,在2009年建立的民俗大院,里面有很多古老民俗工具和形式,更是游艺民俗旅游的集中体现。别具特色的民俗大院,也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旅游者。

3. 饮食民俗旅游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因素等原因的影响,都有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更是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的味觉,成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文化。饮食民俗旅游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主食、菜肴、饮料等饮食的构成因素上,还有地方的菜系和食物代表,如粤菜、苏菜等,令人神往。此外,各地的饮食习惯和用餐规矩也是各不相同,这也让旅游者心生好奇,很想尝试。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可以在异国他乡体验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尝尝个性的食物,体验特色的饮食方式,也是旅游当中的一种享受。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的饮食民俗文化,也是十分到位的,主打的就是特色的农家菜,还有年糕、玉米、豆包等地道的传统汉族食物,味道十分鲜美。试想一下,坐在特色的农家院或者大自然中,吹着凉爽的风,尝着特色且美味的食物,实在是一种享受。

(二)旅游成为民俗的传承方式

旅游是一种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异地他乡作短暂停留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异域风情和生活习惯,参观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和特有服饰,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而在旅行的同时,也就见识了各种地区和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口耳相承,成为民俗传承最好的方式。

我国古代的很多游记,都记录着各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也成为今天民俗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著有《徐霞客游记》,对旅游与民俗的记录非常详尽,对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山川源流、民族关系等记载详细,成为民俗传承的重要资料。关于旅游的记载和旅游者的口述,不仅是旅游发展的见证,也记录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促进了民俗知识的传播。

旅游的人们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去,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所以,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挥特色,使旅游者印象深刻,无形中达到了宣传和传承的目的。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不论是从传统的农作物和花卉方面,还是别有特色的民俗大院方面来看,各处都有民俗的体现,让旅游者印象深刻。久而久之,民俗文化也成为了集发生态园的代名词,而旅游也使民俗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一举多得。

(三)民俗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其早期,只注重农业、花卉等方面的开发,更类似于农场的性质。虽然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却涉及的过少且没有集中宣传。后来对外开放,成为景区,将原有的传统农业项目作为主打特色,又添加了一些蹦极、游船等娱乐设施,但是在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也有一些民俗元素的渗透,但是并没有加大力度发展民俗的特色,口碑一般,来此旅游的人数并不多。

后来,集发生态园注意到了关于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宣传和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并在当时的游客中心设立了北方民俗展览。这样,游客在吃饭前后或是休息时,可以在民俗展览区逛逛,了解一下当地的民俗。这是很不错的设计,能够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做出这样的添加改动后,集发的旅游效益增长显著。

在后期,集发在保留主打农业、饮食等民俗旅游文化的同时,更是建立了一个很具规模的民俗大院,把民俗作为旅游产业的特色集中展现了出来。在这个院落里,有北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民俗展览,比如:推碾子、纺车、摇辘轳等等,还有许多年代久远的粮票、报纸等展览。有很多民俗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集发修建的民俗大院非常好,一方面保留了北方冀东人们的民俗,使人们不忘记过去,另一方面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旅游者驻足前来参观。可以说,集发生态园是民俗与旅游相融合的一个成功例子,将民俗当做特色,发挥其优势,不仅推进了旅游产业,更宣传了民俗文化。

三、 结语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新的形式,是发展旅游业所不可或缺的辅助内容,更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到传统的民俗知识,见证其他地区的生活状态。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生态性原则。所以,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民俗风情的保护。发展民俗旅游,是大势所趋。我国地大物博,所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对于已应用到实践中的内容我们应该总结,而还未开发的部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我们应该注重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让民俗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秦 超]

作者:刘君怡

上一篇:写作教学与大学英语论文下一篇: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