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职业规划

2022-07-15

第一篇:审计专业职业规划

会计与审计职业规划

姓名:xxx

学号:xxxx

分院:经济贸易系

专业:会计与审计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社会是残酷的,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我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在就业的竞争中掌握更多的筹码,有更多的胜算,使自己处在更有利的位置。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心思缜密,做事认真。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强,对于感兴趣的事有较强的求知欲强,肯动脑,但有时不愿意动手。我的兴趣爱好:我喜欢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一个人散散步。我的人际交往还算不错,在学习和生活中,我能较好的与长者、友人和同学正常交往。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尤其是同一个宿舍的室友。我的体能总体还好。基于体能测试,以及日常活动中的表现,我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很自信,虽然有着安静的性格,对体育活动依然有很高的兴趣,我经常和同寝室的人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

二、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我家是住在农村的农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干的苦力活,是标准的农民工。弟弟还在读高中,妹妹在初中就已经辍学了。看到父母很辛苦地赚钱为我们上学,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造就了我不怕累不怕苦的性格。

2.学校环境:学校办学特色贵州亚泰职业技术学院以“求慧至真,笃行超越”为校训,要求亚泰学子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使自己具备聪慧的思维方式,高超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结果,勤奋努力、诚实守信,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前行。专业特色::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3.社会环境:就业形势: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

4.专业需求:目前从我们国家目前的会计现状大体是这样,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实际讲是供不应求,中低级的基础的会计人员,实际是供过于求,我们国家目前有1000多万从事会计的人员,但是大部分还是低端从业者。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我们国家市场化进程,和西方相比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因此来讲,决大部分的财务人员,他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从业经验,仍然没有摆脱原来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实际我们国家来讲,大力的培养一批,能和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具有市场经济观念的这样一批财务人员,道路还很漫长。从从业的领域来讲,一部分是在会计公司里边,或者说他从事的工作是社会中介服务,主要提供的是审计,或者说咨询服务。这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在企业和事业单位,首先是在他们的财会部门里边,从事基础性的具体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成长,像在事务所里边工作的会计人员,经过几年的成长,可能会成为经理,甚至于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那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甚至于走上非常高的管理者岗位,在跨国公司里边,有相当多的管理人员,是有非常强的会计背景,都是也有一些在金融机构,在保险机构。会计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的广泛。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的会计的 1

毕业生只要有会计师的资格证都会找到好工作的.但是会计师的资格证是比较难考的。

三、就业分析

就会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而言。现在的会计学职业,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需求缺口还很大。会计的层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较大的证书,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这样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当然,拥有名牌院校的学历证书,对就业而言,如虎添翼。

四、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就业去向: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岗位;还可从事出纳、收银、仓储商品管理等与经济核算相关的业务工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会计咨询、会计服务等岗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估价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

五、职业目标

通过对上述就业方向的分析,我认为,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可以学到最为广泛的知识技能,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好的选择。因此,我立志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

六、职业生涯设计方案

1)近期职业目标

大一上学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

大二大三考取计算机能力考核证书,审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

2)中期职业目标

毕业之后计划先去会计师事务所,从会计员做起。慢慢成为审计项目经理。

3)长期职业目标 创建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 4)职业发展路径 从底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在慢慢学习更高水平的工作,从会计员做起,争取四年内拿到会计师资格证,十年内争取成为高级会计师。四十岁之前成立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

七、备选规划方案

备选职业我认为可以是公务员。我的性格不太活泼,从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的结果来看我也是适合做稳定的工作,做公务员也符合我的性格特征。

八、结束语

定下了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完成,不要为自己找借口放松。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一定能达到我设定的目标。我一定行,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篇:审计专业参考选题

1.小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3.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4.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及其应用探析

5.2012年度上市公司非标审计报告分析

6.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及对策分析

7.企业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

8.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成因、手段、治理问题分析

9.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案例)分析

10.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11. ××企业成本核算案例分析

12. 我国税收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其协调

13.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比较分析

14.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案例研究

15.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探讨

16.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7. 其他

第三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程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关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由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宏观经济学也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在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等几种情况。为了尽可能地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加以调节。 (一)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包括国防、道路、广播电视、警察、灯塔等 【例题 1·多选题】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下列物品中属于公共物品 的有:

A .国防 B .道路 C .汽车 D .广播 E .电视机 【答案】ABD 【解析】公共物品包括国防、道路、广播电视、警察、灯塔等,汽车和电视机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因此不属于公共物品。 (二) 外部性

1.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

在现实中,许多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某些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私人成本----某一经济主体为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所付出的成本。社会成本----不仅包括某一经济主体为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所付出的成本,也包括由这种活动引起的外部效应(即对其他个体的影响)。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也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在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所谓外部经济---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所谓外部不经济---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无论是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都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生产的外部经济---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

(2)消费的外部经济---指家庭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

(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指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其他家庭带来不利影响。

【例题 2·多选题】(2009)

某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农业减产,这时该企业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E.私人成本等于社 会成本 【答案】AD 【解析】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2.外部不经济与政府干预 具体政策措施: (1)征税和补贴 (2)企业合并。 (3)明确产权 【例题 3·多选题】

针对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有: A.征税 B.企业合并 C.反托拉斯法 D.价格控制 E.逆 向选择 【答案】AB 【解析】针对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政府的干预措施有征税和企业合并,反托拉斯法和价格控制是针对不完全竞争的政府干预措施,逆向选择是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三)不完全竞争

1. 不完全竞争----指当市场竞争不充分,某产品生产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产品价格的状况。 2. 不完全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垄断。

3.对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垄断)的干预----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以下主要介绍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 (1)政府管制

管制的基本内容是制定政府条例和设计市场激励机制,以控制垄断厂商的价格、销售和生产等决策。 (2)反托拉斯法 通过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可以限制垄断、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或欺诈行为等。违法者要受到警告、罚款,被要求改组公司或被判刑。 【例题 4·多选题】

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方法有:

A .政府管制 B .价格控制 C .实行企业合并 D .规定财

产权 E .实施反垄断法 【答案】ABE 【解析】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具体措施是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包

括了价格控制,反托拉斯法又称反垄断法。 (四)不完全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基本假定----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即市场的供求双

方对于所交易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

但现实经济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而且获得信息要付出成本。?

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能实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所有市场同时均衡,就 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无效率。

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指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

场。这与正常的选择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叫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指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

(甲)方所察知,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 例如违背合同、不守诺言等。 【例题 5·单选题】(2009)

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商品降价时,消费者会认为商品质量下降从而减少购买, 这种现象称作:

A.外部性 B.逆向选择 C.道德风险 D.不完全竞争 【答案】B 【解析】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信息

不完全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这与正常的选择方向正好 相反,所以叫逆向选择。

三、政府干预经历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夜警政府”阶段 第二阶段为“全能政府”阶段 第三阶段为“有效政府”阶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总供给

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 量。

总供给可用两种形态表示:

1.在价值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 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

2.在物质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 品和服务的物质总量。

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因素决定的。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生产函数来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 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f(N,K) 其中,Y 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该

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二)总需求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公式:Y=C+I+G+NX 其中 C、I、G和 NX分别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例题 6 *单选题】

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决定于:

A .生产成本 B .供求关系 C .通货膨胀水平 D .凯恩斯定律 【答案】B 【解析】商品的均衡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 二.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

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最

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

民生产总值=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 值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 【例题 7 *单选题】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是:

A.直接税 B.折旧等资本消耗 C.津贴与间接税 D.政府的转移支付 【答案】B 【解析】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四)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五)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 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六)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上述各概念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NNP=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NI=NNP-(间接税-津贴)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DP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

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用 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 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 I 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

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3.政府购买----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用G 表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

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 X 表示出口,用 M 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DP=C+I+G+(X—M) 【例题 8*单选题】

若某国某内个人消费量为 4 000亿元,私人投资量为 1 000 亿元,政府购买量为 600 亿元,出口量为 400亿元,进口量为 300亿元,则该国当年 GDP 等于:

A.6 300亿元 B.5 900 亿元 C.5 400 亿元 D.5 700 亿元 【答案】D 【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 亿元。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 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 产成本来计量 GDP。 收入法核算的 GDP 包括: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四、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 间接税。

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 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 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 y=C+S。

由于 C+I=y=C+S,就得到 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 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

用 G 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 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

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 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 C+I+G=y=C十 S+T。 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 T是政府净收入,G 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

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 易)

公式表示: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

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C+I+G+(X—M) =y=C+S+T+Kr 转化为:I=S+(T—G)+(M—X+Kr)。 S----居民私人储蓄 (T—G)----政府储蓄

(M—X+Kr)----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 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归纳: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 易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

西方学者一般借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是对若干种商品价 格水平的综合衡量。

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 1.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又叫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 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 变化的指标。

3.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 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例题 9*单选题】(2008) 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

A.非摩擦性失业 B.摩擦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 【答案】B 【解析】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摩擦失业。 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3.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

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 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例题 10*单选题】(2007) 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A.自愿失业 B.非自愿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答案】D 【解析】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降低失业率,实 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在实际中,经济增长并非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由于经济增长是与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相

关联的,因此,经济增长的现实含义是指经济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要能基

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总之,就是达到一个适 应国情的适度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较大国际收支赤字,又无较大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因为较大

的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对本国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并统筹考虑各种政策手

段之间的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 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 第二章 财政政策分析 【本章内容框架】 第一节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等。

一、税收

(一)税收种类

税收根据征税对象,税收可分为----流转税(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 行为税五类。

1.流转税----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 2.所得税----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

3.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4.资源税----是以开发、生产的矿产资源和盐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5.行为税----是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二)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三)税收的调节作用

1.宏观税率----指的是总的税收水平,就是总税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财力的能力高.反之则低。 2.税负的分配

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

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 3. 税收优惠与处罚

税收的优惠性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减税、免税以及建立保税区等。

税收的处罚性措施包括罚款、征收滞纳金等。

二、公债

1.公债包括中央债和地方债。

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国债. 地方债----由地方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地方债。

公债以其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其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

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等诸多独特功能,成为政府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例题 1*多选题】(2008)

公债是政府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基本特征有: A.无偿性 B.有偿性 C.强制性 D.自愿性 E.灵活性 【答案】BDE 【解析】无偿性和强制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公债以其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以及其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等诸多独特功能,成为政府 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2. 公债偿还时间的不同分类

短期债---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利率较低,期限

一般为 3 个月、6 个月和1 年三种。

中长期债----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l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长期债券---5 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3. 公债的作用

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公债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公债

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会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公债收入

(即公债的利息)不征税.因而发行公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 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挤出效应”。

【例题 2*单选题】(2008)

根据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

A.政府投资支出 B.私人投资 C.税收 D.居民储蓄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 【例题 3 *单选题】(2009)

下列会对民间机构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政府行为是: A.增发货币 B.发行公债 C.发行股票 D.增加出口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

三、非税收入

政府非税收入----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

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公共需要的财

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非税收入分为: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

入,彩票公益金和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 的利息收入等。

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政府和所属单位利用国有资源而获得的收益.包括土地出

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

2.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政府以国有企业资本出资人身份获得的与该资本运营和处

置有关的净收益,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等;

3.政府基金---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向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征收的为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款项,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 设基金等;

4.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

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

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的费用,它是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的总称,如企业注册登记费、 工商管理费等。 关注:收支两条线

为形成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制度体系,近年来进行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即实

行“收支两条线”改革,并将其与编制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

(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 理和监督水平。

第二节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 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一、购买性支出 (一)购买性支出的概念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

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 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

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与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 国家的职能。

购买性支出可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

1.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

2.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的投资支出。 【例题 4*单选题】(2007)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社会保障支出 B..国债利息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答案】C 【解析】社会文教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 (二)购买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分析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 的生产和流通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直接影响需求总量。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

(1)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社会总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企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扩大生产规模。在各个企业相互刺 激和相互推动的情况下,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企业的生产普遍增长。

(2)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社会总需求紧缩,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 2.对分配的影响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间接影响分配。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增加或减少了,那么给政府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导致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资本的利润和劳动者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或降低。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在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有关企业从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便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动,提供政府所增加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增加,提供政府所减少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而前者增加的利润正是来自后者减少的利润.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购买性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 【例题 5*单选题】

政府购买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的是: A.地方政府新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一笔薪水 【答案】B 【解析】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为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属于转移性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一)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共同点:

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转移性支出中,不存在交换的问题。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二)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分析 1.对分配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1) 对以个人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来说,它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这笔资金来源于各个纳税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各种收入,这笔支出领受的对象 一般仅限于那些收入低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居民。于是,通过转移性支出这一渠道,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

(2)对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各种税收,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由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手中,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人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 问的转移。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2.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此类支出中,财政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的结果---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

(1)个人或家庭收到转移性支出的资金,这些支出一部分直接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私人消费需求,其增加的商品或劳务的购买量对这类商品或劳务的生 产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另一部分资金可能转化成储蓄,通过一定渠道转化成生产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 (2)企业收到转移性支出的资金,一部分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影响生产,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 步形成社会消费需求。

(三)转移性支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转移性支出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它配合累进的所得税制度,实现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基本原理:

1.当市场经济运行处于过热与膨胀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增加,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就会自动下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

2.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水平都会下降,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就会增加,相对地提高了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这样可以抑制经济的衰退。因此,转移性支出和累进的所得税制度的结合,被称为市场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例题 6*多选题】

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的有: A.政府雇员的报酬 B.社会福利保险 C.贫困救济和补助 D.公共工程项目投资 E.政府购买办公用品 【答案】BC 【解析】政府雇员的报酬、公共工程项目投资、政府购买办公用品都是有偿的是属于政府购 买性支出。

三、我国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1.一般政府服务----支出一般没有具体的受益人。 2. 社会服务----支出具有明确的受益人。 3.经济服务----支出着重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4.其他支出。 关注:

现行政府支出分类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逐步细化的类、款、项三级科目。

(1)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职能活动。

(2)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3)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二)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一定财政内政府安排的公共支出的总额,它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支配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是考察政府活动规模和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重要指标。 财政支出的规模取决于一国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范围,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确定财政支出规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满足政府承担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2.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多少,也就大体上决定了公共收入的水平,从而决定了公共支出的规模。 3.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三)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政府预算安排不同种类的支出的构成情况。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呈如下发展变化趋势:

1.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从长期趋势看其比重是逐步下降的。

2.用于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

对公共支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一,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 第二,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倾斜

第三,加强对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

第四,财政要保持对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领域的公共投资力度。

第五,为国家的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 (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 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 (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

1.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

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 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 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B 【解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手段有增加财政收入如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如减少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整对象的反应情况分类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即通常意义上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的理想或者预定的方向发展。 关注: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在语言或者文献的表述上都是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无人使用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一词。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话,那也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财政政策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的财政政策。

1.如果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度紧张和通货膨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

2.如果认为总需求不足,已经造成了经济水平的下降或经济衰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总需求。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4.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

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1)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借公债扩大开支、降低税率等,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缩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以此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相机抉择原理的运用同样是调节经济的过度膨胀和经济的过度萧条,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例题 9*多选题】(2009)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时所采取的财政措施有: A.变动支出水平 B.变动税收 C.提高利率 D.降低利率 E.变动再贴现率 【答案】AB 【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 1.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1)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越高,税率相应也就越高,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 入的提高,政府的税收就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样,就遏制了总需求的过快膨胀。

(2)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也会减少,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减少,税率也就越低,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降低,政府的 税收就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这样,就阻碍了总需求的降低,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 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如政府的失业救济、对居民的困难补助以及抚恤等。

(1)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得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2)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促使经济回落。转移性支出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性支出的支出对象是低收入群体,由此可以相对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三、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1.政府变动收入----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改变所得税税率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赋负担,使 低收入者减少税赋负担,同样可以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2.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加大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的产品销售,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3.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变动具有倍增的作用,即政府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发生多倍的变动。 关注:

此外,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政府开支的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从总需求中挤出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从而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1.财政支出增加,会通过投资和支出乘数,扩大国民收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提高私人投资的成本,使得私人投资被政府支出(投资)从经济活动当中“挤”了出来,结果抵消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扩张效应。 2.挤出效应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作用最明显;

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相对小一些,其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的幅度。利率上升高,挤出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例题 2*单选题】(2008)

根据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

A.政府投资支出 B.私人投资 C.税收 D.居民储蓄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 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 (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 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 (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 1.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

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 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 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B 【解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手段有增加财政收入如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如减少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整对象的反应情况分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即通常意义上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的理想或者预定的方向发展。 关注: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在语言或者文献的表述上都是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无人使用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一词。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话,那也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财政政策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的财政政策。

1.如果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度紧张和通货膨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

2.如果认为总需求不足,已经造成了经济水平的下降或经济衰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总需求。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4.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

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1)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借公债扩大开支、降低税率等,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缩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以此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相机抉择原理的运用同样是调节经济的过度膨胀和经济的过度萧条,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例题 9*多选题】(2009)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时所采取的财政措施有: A.变动支出水平 B.变动税收 C.提高利率 D.降低利率 E.变动再贴现率 【答案】AB 【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 1.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1)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

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越高,税率相应也就越高,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政府的税收就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样,就遏制了总需求的过快膨胀。 (2)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也会减少,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减少,税率也就越低,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降低,政府的 税收就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这样,就阻碍了总需求的降低,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 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如政府的失业救济、对居民的困难补助以及抚恤等。

(1)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得以增加,

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2)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促使经济回落。转移性支出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性支出的支出对象是低收入群体,

由此可以相对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 (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 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 (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 1.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

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 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

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 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 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 至平衡;

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 供求平衡;

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

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第四篇:审计专业词汇中英对照

audit evidence

审计证据

audit program

审计方案 audit procedures

审计程序

competence

适当性 sufficiency

充分性

combined effect

联合效应 persuasiveness

说服力

relevance

相关性 effectiveness

有效性

objectivity

客观性 timeliness

及时性

physical evidence

实物证据 confirmation evidence

函证证据

documentation evidence 书面证据

analytical procedures

分析程序获得的数据

inquires of the client 询问客户获得的证据 reperformance evidence 重新执行获得的证据

observation evidence 观察获得的证据 auditing standards

审计准则

accounts receivable

应收账款

liabilities

负债

mortgages payable

应付抵押账款

owners’ equity

所有者权益

lender

借款人

bondholder

债券持有人

contingent liabilities

或有负债

scan

浏览

recomputed

重新计算

trace

追查

count

盘点

inquire

询问

audit documentation

审计档案

audit working papers

审计工作底稿

permanent files

永久文件

adjusting and reclassification entries

supporting schedules

支持性档案

bank reconciliation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reconciliation of amounts 金额调节表

inherent risk

固有风险

analytical procedures

分析程序

control risk

控制风险

directors

董事会

corporate charter and bylaws 公司章程与规章 material misstatements

重大错报

short-term debate-paying ability 短期偿债能力liquidity activity ratio

流动性比率

long-term obligation

长期义务

profitability ratio

盈利能力比率

planning phase

计划阶段

detailed test

细节测试

completion

完成阶段

cash ratio

现金比率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应收账款周转率

sample size

样本规模

notes receivable

应收票据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客户预付款 bonds payable

应付债券 creditor

债权人 mortgagor

抵押人

shares outstanding

发行在外股份 examine

检查

read

阅读

foot

加总

compare

比较

observe

观察

vouch

核对

audit files

审计文件 interest receivable

应收利息 working trial balance 试算平衡草稿 调整分录及重分类分录

cash count sheet

现金盘点表

trial balance/list

试算平衡表(列表) acceptable audit risk

可接受审计风险 business risk

经营风险 materiality

重要性水平 fraud risks

舞弊风险 the audit committee

审计委员会 meeting minutes

会议记录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企业风险管理

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

inventory turnover

存货周转率

debt to equity

债务权益比

profit margin

利润率

going concern

持续经营能

testing phase

测试阶段

gross margin

毛利率

quick ratio

速动比率

debt to equity

债务权益比

times interest earned

利息赚取倍数

planning extent of planning 计划测试的范围 evaluating results

评价结果

bases

基数

qualitative factors

定性的因素

planned detection risk

计划的检查风险 engagement risk

业务风险

related parties

关联方

the overall audit

审计整体

tolerable misstatement

可容忍错报

detection risk

检查风险

management’s responsibility

管理层的责任 inherent limitations

固有局限

existence

存在性 completeness

完整性

accuracy

准确性 classification

分类

timing

及时性 posting

过账

summarization

汇总 risk assessment

风险评估

control activities

控制活动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信息与沟通

monitoring

监控 initiate

发起

process

处理 assess control risk

评估控制风险

test control

控制测试

substantive tests

实质性测试

potential material misstatements

潜在的重大错报 narrative

文字表述

flowchart

流程图 internal control questionnaire 内部控制调查表

compensating controls

替代性测试 management letters

管理层建议书

reperform

重新执行 walking-through

穿行测试

sampling

抽样 general control

一般控制

application control

应用控制 input controls

输入控制

processing controls 处理控制 pilot testing

引导测试

parallel testing

并行测试 batch input controls

批输入控制

financial total

数值总额控制 hash total

无用数据总和控制

record count

记录数目控制 validation test

有效性检验

sequence test

顺序校验

arithmetic accuracy test 算数准确性校验

data reasonableness test

数据合理性校验 completeness test

完整性校验

第五篇:会计审计论文: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审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审计学教学内容、审计学教学方法、审计学教材选择、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培养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审计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审计

教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同样,经济越发展,审计也越重要。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逐步完善,使社会对高素质的管理型审计人才的需求热度持续升温,审计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为具备审计能力的人才敞开了大门。鉴于此,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应该只是狭隘地定位于会计和财务管理,还应该放眼于审计。如此,培养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审计能力,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学生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就为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间,尤其对审计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审计胜任能力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执业所需的审计技能、职业道德和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审计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注重审计理论的讲授与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显然无法满足学生胜任审计工作的需要,造成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审计工作岗位。所以,应探索出在有限学时的审计教学中最

大可能培养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审计能力的新途径,以缩小供需认知差距,以使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审计胜任能力是指审计人员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它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包括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贯彻实施。

一、审计学教学内容方面

审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培养审计胜任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归宿,以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为基础。笔者在审计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界定、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试图对传统审计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的界定。审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审计三大分支———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因此,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审计胜任能力这一目标为指引。笔者认为,非审计专业的会计专业本科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因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说是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基础。同时,还应从审计流程与审计侧重点上对比介绍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使学生在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国家审计的流程与内部审计

的流程,以适应不同类型审计执业的需要。

2.关于“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模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熟悉审计流程,形成审计思维,具备审计专业人才素质,以便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审计工作。目前非审计专业的审计模拟教学还很不成熟,所以“,审计模拟”教学应列为审计学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这一部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有两个:一是模拟实训资料做到仿真;二是除了手工审计的模拟训练,还应有适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模拟,即审计软件应用。

3.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美国的安然与安达信事件、中国的银广夏与中天勤事件为代表,引发了会计、审计的诚信危机。社会呼唤诚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审计专业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审计学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专业操守管理。比如,通过分析讨论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质量控制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学生维护公众利益,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客户信息保密;强化道德风险意识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无常,后续教育是审计人才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法宝,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二、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

1.教学模式的转化。

审计工作实务性较强,审计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审计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教学新模式———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习三位一体,并探索了实行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胜任的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审计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审计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还要经常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等进行调研,参加审计实务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来校做讲座,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审计学教学案例的编撰。以审计实践资料为基本素材,提炼出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经典案例,将审计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审计案例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培养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校内模拟实训资源的构建。模拟实训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审计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创设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进行训练,其中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开发与创建仿真的审计模拟实训资源,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资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如原始

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全套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软件教学版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审计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操作如下: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相关专业课程已开过,审计学课程正在进行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批下到实习基地观摩“审计”,并同校内“审计模拟”相结合,这个阶段,让学生对审计实务边学习边比较边体会,强化审计意识;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尤其是对审计感兴趣的学生到审计实习基地实习,作为审计小组的一员参与审计工作,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审计实务经验,为其就业各种审计岗位铺路。

2.审计理论逻辑化。

各项审计理论之间即独立又相关,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应探索并遵循审计学科的内在规律。以“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为例,审计重要性理论要求审计工作应识别重大错报,而不用关注不重要的错报,但审计实践中会有重大错报未被识别出来的可能,这就出现了审计风险。将审计重要性理论导入审计风险理论的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这两个审计理论。如果单纯地分别介绍审计重要性理论与审计风险理论,就不利于学生理清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

3.枯燥的理论形象化。

审计学理论性较强,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所以在教学中应力求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关于审计准则的作用,将其与学生守则做一类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

4.课件(CAI)精心制作、适当运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的革命,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它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笔者对运用多媒体课件别有一番体会:

①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应用课件,不应为课件而课件,运用课件应因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

②课件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把电子讲稿搬上屏幕,需要精心设计并制作,以最大限度发挥课件的功效。

③课件应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使其更加适合教学需要。

④课件不一定非得用多先进的软件来开发。

在授课教师没有能力驾驭高级软件的情况下,应用PowerPoint,精心设计也能达到实用效果,且操作简便。课件如果过于复杂也是不利于推广应用的。例如,对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追踪审计的案例”,就可运用课件,因为较新的相关审计结果公告不太可能出现在教材中,所以,利用“链接”功能把“审计结果公告”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审计作用的印象,省时省力。又如,讲授“应付账

款的审计目标”,就可运用PowerPoint开发课件。利用“进入”功能把板书不可能呈现的内容———各项审计目标的具体内容,一一展现出来,并与管理层认定相对应,加深印象,然后再利用“退出”功能把这些具体内容移开,使屏幕上只剩下各项目标的关键词,要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

5.课堂学时的扩展。

审计学课堂教学学时毕竟有限,应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扩展。具体措施如下:

①设计课程总体思路,对于一些浅显的易理解的审计理论,比如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计划,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前自学,然后课上简单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使审计课堂教学资源合理分布到重点与难点问题上。课堂上把典型与重点内容讲透,对于要点相近的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例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中重点讲授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审计,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两个项目的审计思路,而对于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等项目的审计,则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审计思路,自己课下阅读、思考,这样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增强其发展后劲。

②利用网络(如QQ群、校园BBS等),师师、师生、生生间在线答疑解惑与讨论,弥补课堂学时的的不足。

③通过校外审计基地实习来拓宽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

三、审计学教材选择方面目前很多审计教材,比如较为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全

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唯审计准则为导向,而审计准则是指导执业的行为规范,其思路是不适合审计学教学的。还有一些审计教材则是简单的会计加审计的模式,先讲“会计如何规定”,然后再说“审计‘会计’是否正确”,而没有涉及“如何审计”。这种思路显然无法实现审计能力的培养。另外,市场上的教材良莠不齐,甚至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不乏错误百出者。

因此,笔者认为,审计学专业教师潜心研究,按照审计学的学科规律和教学要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审计的影响,自行编撰适用的审计学教材,是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审计学教材不仅要有课堂教材,还应有配套的实验教材、教辅资料、教学参考(教师用)。

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管理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导致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中可能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才能成功采集到所需数据,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而且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已成为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显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在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当前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缺乏适用的教学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二是缺乏胜任的师资。针对第一个障碍,笔者认为由高校与公司联合开发较为适宜。针对第二个障碍,渠道有三个:一是引进(高校引进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二

是送出(送现有审计教师进修学习),三是自修(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可深入到审计中来,审计教师则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

五、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方面

优秀的审计人才应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和多方面的修养。如进行专业判断需要哲学思想与逻辑思维,与客户打交道需要口语艺术与社交礼仪技巧,写审计总结、审计报告需要写作技巧等。而经济学、管理学、各种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各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都是构建审计专业知识与审计能力平台不可缺少的因素。

也就是说,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靠审计学和几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不足以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相关学科的配合,这就需要在制定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加以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实践课。除了开设会计审计系列课程以外,还应开设相关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如哲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税法、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资产评估学、ERP系统应用等;另外还应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财产保险、税务筹划、Excel高级财务应用、电子商务、逻辑学、组织行为学等;对于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市场监管等可考虑开展专题讲座;推介学生自主研学相关的知识,如法律、心理学,引导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工具,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财会月刊,2009;15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36 3.何芹.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及效果评价.财会月刊,2009;18

上一篇:水利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思路决定出路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