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筑土地也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开发使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使用率,同时也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及施工是保障高层建筑质量的重点。文中就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 篇1:

关于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的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筑土地也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开发使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使用率,同时也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及施工是保障高层建筑质量的重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可用城市土地越来越少,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不多的人均土地变得更少。为了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人均土地减少,市政部门一方面扩大城市面积,将原有近郊开发,提高城市土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老城区改造,通过高层建筑的建设将土地使用率提高。在进行高层建筑时冲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桩型。高层建筑物,因其对地基和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竖向下沉及水平位移)的要求较高,大直径、深长或嵌岩灌注桩往往成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的主选方案。

1 我国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应用现状分析

在高层建筑、旧城改造的桩基础中,冲孔灌注桩以其低噪音、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无挤土效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冲(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在成孔中,为避免塌孔必须采用泥浆护壁,但由于泥浆护壁所形成的泥皮影响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同时由于施工工艺上的原因,孔底沉渣不易清除,也影响了桩端阻力的发挥。因此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在冲孔灌注桩上采用后压浆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减轻或消除桩侧泥浆护壁和孔底沉渣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高单桩承载力。采用冲(钻)孔灌注桩,可穿越所有土层,但成孔时要采用泥浆护壁会影响桩的承载力,桩底沉渣也不易清除,如果桩端要进入风化岩层则造价较高。如果将桩端持力层选择在砾卵石层上,同时采用后压浆技术,则可大大缩短桩的长度,通过注浆可消除或挤密桩侧泥皮和桩底沉渣并提高砾卵石层的桩端承载力,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工程造价。

2 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分析

在针对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设计之前,工作人员需要依照施工区域的实际施工经验以及可供选取的基础形式,在确定灌注桩基础设计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分析。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在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的作业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项目建设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系统勘探,在此基础之上对桩基的选用作出合理确定。在这一过程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对于建筑工程建筑物实体变形量以及载荷作用力有着严格要求以及实际地质勘探情况较差的工程实例而言,作业应当以多类型灌注桩的复合型使用来确保建筑质量的稳定性。我们应当依照冲孔灌注桩所确定的作业位置以及根数对桩长以及单桩极限承载力参数加以合理计算,在这一过程当中兼顾对各分项系数的处理。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一点问题:对于建筑工程,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而言,为确保冲孔灌注桩基础质量的稳定性,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按照1%且不小于3根(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总灌注桩数小于50根的情况之下,以抽取2根样本桩基为标准)的比例在灌注桩总数桩当中抽取灌注桩样本进行试验分析,在确定桩静载检测试验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情况之下将其应用于施工桩基作业当中。

(2)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设计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分析。①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应当造孔质量进行合理控制。选取包括冲孔孔位偏差值、孔径偏差值、孔深测定值以及桩孔垂直方向偏差值在内的多项指标同相关规范标准中的既定指标参数进行核对,并在整个施工作业过程当中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②作业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清孔质量的处理问题。具体而言,当钻孔抵达设计深度参数且未灌注混凝土的情况之下,端承桩位置冲孔孔底沉渣厚度应当控制在50mm范围之内,摩擦桩位置冲孔孔底沉渣厚度应当控制在300mm范围之内。为确保实际测定数据能够满足以上要求,在冲孔灌注桩的清孔施工作业当中,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当不间断的对泥浆进行置换处理,孔底500mm深度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当在1.25范围之内,并且泥浆当中的含砂率应当始终小于8%。

3 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分析

结合上文有关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的要点分析,笔者现依照冲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作业流程,针对施工作业过程当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放线施工分析。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当利用经纬仪装置放出灌注桩桩位,将一钢筋布置在桩位中心位置,在得到建筑工程业主方以及监理方复核合格之后方可投入施工项目的实际施工环节当中。

(2)护筒埋深施工分析。选用厚度参数为4~8mm的钢板加工制成灌注桩基础施工护筒,护筒高度参数一般来说以1.5m为宜,施工作业人员应当于护筒上部位置增设不超过2个的溢浆孔,在对桩位中心所确定位置进行复合无误之后以粘土对护筒进行回填及夯实作业。

(3)冲击成孔施工分析。这一施工步骤是整个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重中之重,应当引起相关工作人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有关冲击成孔的操作应当选择冲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严把质量关口。

(4)清孔施工分析。在冲击成孔施工作业完成,钢筋笼还未下放的期间当中,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当选用橡胶管对己完成冲孔做清空处理。涉及到一次清孔与二次清孔两大施工步骤。对于一次清孔施工而言,施工目的在于合理降低泥浆比重,确保二次清孔不会因孔内沉淤过厚而无法进行;对于二次清空施工而言,其施工目的在确保钢筋笼下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将泥浆比重严格控制在1.25以下,泥浆内含砂率严格控制在8%以内。

(5)钢筋笼安装施工分析。为确保主筋保护层的厚度一定,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当按照2m的间隔距离标准在钢筋外侧位置焊接70厚钢筋垫圈,并以边沉边放的方式完成整个钢筋笼的安装施工作业。

(6)水下混凝土浇灌施工分析。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当对水下混凝土的整个浇灌施工作业质量加以合理控制,以系统的质量管理杜绝包括断桩以及裹泥在内的多种质量缺陷,确保整个冲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4 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试桩过程——设计效果的检验

一般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工程压浆管多用钢管制作,压浆管固定焊于钢筋笼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2-0.3m,以防移机或调换机具钻杆等情况下被损坏,桩端压浆管低于桩端50mm,并用特制的桩侧压浆阀和桩端压浆阀与压浆管相连。为防堵管,可以将把桩端压浆管改为大口径主桩端压浆管和小口径次桩端压浆管,以防堵管影响压浆质量。为保证注浆通道的通畅,检查注浆管是否连通,并将泥渣及泥皮的细粒推至外围,注浆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同时记录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其稳定的注水压力可作为注浆施工的初始注浆压力。压水压力以压通为准,个别不通畅的注浆管,压水压力采用IOMPa,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压通,以保证注浆的顺利进行,确保注浆质量。成桩1周后进行注浆,每根桩注浆时间为1-2h。压力注浆以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1.5MPa为初始注浆压力,以终压浆压力大于2.5MPa和注浆量为1000kg水泥量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对个别桩注浆压力低于2.5MPa,灌入量较大的桩,当地面未出现冒浆时,可适当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对注浆压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桩,现场采用浓浆、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间歇注浆的办法,其终止时间以注浆压力控制,最大注浆压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每根桩注浆完毕,立即将注浆管拧上堵头,以防回浆,影响注浆效果。最终通过检测来测试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时候达到工程要求。

5 结束语

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整个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点,其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拟建地的地质情况与建筑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将灌注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进去,以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

作者:薛向荣

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 篇2:

关于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筑土地也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开发使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使用率,同时也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及施工是保障高层建筑质量的重点。文中就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施工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可用城市土地越来越少,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不多的人均土地变得更少。为了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人均土地减少,市政部门一方面扩大城市面积,将原有近郊开发,提高城市土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老城区改造,通过高层建筑的建设将土地使用率提高。在进行高层建筑时冲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桩型。高层建筑物,因其对地基和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竖向下沉及水平位移)的要求较高,大直径、深长或嵌岩灌注桩往往成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的主选方案。

一、我国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应用现状分析

在高层建筑、旧城改造的桩基础中,冲孔灌注桩以其低噪音、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无挤土效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冲(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在成孔中,为避免塌孔必须采用泥浆护壁,但由于泥浆护壁所形成的泥皮影响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同时由于施工工艺上的原因,孔底沉渣不易清除,也影响了桩端阻力的发挥。因此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在冲孔灌注桩上采用后压浆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减轻或消除桩侧泥浆护壁和孔底沉渣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高单桩承载力。采用冲(钻)孔灌注桩,可穿越所有土层,但成孔时要采用泥浆护壁会影响桩的承载力,桩底沉渣也不易清除,如果桩端要进入风化岩层则造价较高。如果将桩端持力层选择在砾卵石层上,同时采用后压浆技术,则可大大缩短桩的长度,通过注浆可消除或挤密桩侧泥皮和桩底沉渣并提高砾卵石层的桩端承载力,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工程造价。

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的设计前,要根据当地施工经验和可选的基础形式结合场地地质情况,并对工程要求进行设计。

(一)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时,要通过对工程所在地地质进行勘探,确定建筑物地质情况。然后确定桩基的选用,对于建筑物所受荷载大、变形控制严格以及工程拟建地地质较差的情况,要通过多种灌注桩的复合使用来达到建筑目的。通过分析和调查确认冲孔灌注桩位置与根数,然后对其进行有效计算。首先对桩长进行确定,然后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通过标准公式Quk=Qsk+Qpk=u∑qsikli+qpkAp(d<800mm),(d≥800mm)计算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另外还要多注意对各分项系数进行考虑。随着活载变异系数的增大,桩侧阻、端阻和承台底土反力分项系数均减少,恒载分项系数也相应减小,而活载分项系数则随之增大。随着承台底土摩擦角或粘滞力的变异性增大,桩侧阻、端阻、恒载效应、活载效应的分项系数均随之减少,承台底土反力分项系数相应增加。

在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完成后为确保桩基质量万无一失,需从总数桩中按1%的比例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抽选工程桩作为试验桩,待试桩静载检测合格后方可全面施工桩基。

(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中关于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对造孔进行质量控制。造孔质量包括:孔位偏差、桩孔垂直度偏差、孔径偏差及孔深与孔底沉渣厚度问题等。根据相关规范中的允许值对设计要求进行规定,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控制。对于冲孔灌注桩质量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清孔质量,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为此,在清孔过程中应不间断地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并保持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1.25,含砂率≤8%,粘度≤28s。这些数据及要求在进行灌注桩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以此来确定孔深等数据。另外对于混凝土拌制质量在设计时也应考虑进去,由于灌注混凝土工艺的特殊性,其对混凝土的性质及拌制质量有如下一些特定要求:①混凝土的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5MPa;②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8~22cm,并有一定的流动保持率,坍落度降至15cm的时间不宜小于1h,扩散度宜为34~38cm;③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满足整个灌注过程(从搅拌第1斗混凝土开始至灌完最后1斗混凝土并拔出导管为止),一般为3~4h,如运输距离较远,一般宜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

(三)关于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灌注设计分析

由于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针对混凝土的灌注也应在事前进行优良的设计,根据有关规定的相关要求,设计出适宜工程的混凝土混合比例、灌注量、混凝土搅拌时间等,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及工程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良好的混合量,将灌注间歇时间控制在15min之内,最多不得超过30min,每根桩整个灌注过程应尽可能控制在4~6h以内完成,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这就要求在施工前将单根桩及所用混凝土进行计算,通过前期的设计规划及施工前的计算做好混凝土的混合工作。而且混凝土滞留空气的时间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根据混凝土应在1.5h内灌注完毕,夏季应在1.0h内灌完的要求,要结合灌注桩的要求进行混凝土混合,否则应掺加缓凝剂。混凝土应灌注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规定的高度,以保证设计桩顶标高以下混凝土的质量。

三、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试桩过程——设计效果的检验

一般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工程压浆管多用钢管制作,压浆管固定焊于钢筋笼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 2-0. 3m,以防移机或调换机具钻杆等情况下被损坏,桩端压浆管低于桩端50mm,并用特制的桩侧压浆阀和桩端压浆阀与压浆管相连。为防堵管,可以将把桩端压浆管改为大口径主桩端压浆管和小口径次桩端压浆管,以防堵管影响压浆质量。为保证注浆通道的通畅,检查注浆管是否连通,并将泥渣及泥皮的细粒推至外围,注浆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同时记录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其稳定的注水压力可作为注浆施工的初始注浆压力。压水压力以压通为准,个别不通畅的注浆管,压水压力采用10MPa,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压通,以保证注浆的顺利进行,确保注浆质量。成桩1周后进行注浆,每根桩注浆时间为1—2小时。压力注浆以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1. 5MPa为初始注浆压力,以终压浆压力大于2. 5MPa和注浆量为1000kg水泥量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对个别桩注浆压力低于2. 5MPa,灌入量较大的桩,当地面未出现冒浆时,可适当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对注浆压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桩,现场采用浓浆、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间歇注浆的办法,其终止时间以注浆压力控制,最大注浆压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每根桩注浆完毕,立即将注浆管拧上堵头,以防回浆,影响注浆效果。最终通过检测来测试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时候达到工程要求。

结论

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是整个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点,其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拟建地的地质情况与建筑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将灌注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进去,以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中华.实用桩基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2]张海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实施[J].建筑科技,2006,11.

[3]赵旭.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设计纲要[J].建筑工程,2004,11.

[4]武小旭.冲(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J].建筑资讯,2007,8.

[5]李东海.建筑桩基设计与施工[J].工程技术,2007,4.

作者:张柳青

冲孔灌注桩质量检测论文 篇3:

溶洞地区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的技术经济分析

摘 要:工程造价是反映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合理确定和全面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对工程建设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东校区桩基工程,在溶洞、土洞等岩溶较发育—发育”的不良地质情况下,施工的人工挖孔桩和冲孔灌注桩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确保施工安全条件下,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区别对待,合理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工艺,在桩身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均优于冲孔灌注桩。

关键词:桩基工程;人工挖孔桩;冲孔灌注桩;造价分析

桩基工程是一项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工序较多,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连续不间断完成的地下隐蔽工程。人工挖孔桩基础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无噪音、无震动、受场地条件限制小、施工进度(可大面积同时施工)控制性较强、比冲孔灌注桩及同类桩造价有优势的特点。因此,目前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中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已经被普遍采用。

1.工程概况

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东校区占地面积23.7万㎡,总建筑面积29.1万㎡。学生宿舍共5栋,建筑层数:A栋地上17层,地下1层,B~E栋地上17层,无地下室,共计建筑面积约18.9万㎡,建筑高度为64.25m;综合服务楼及后勤用房建筑面积约3.4万㎡,建筑高度44.75m;教师宿舍建筑面积约1.02万㎡,建筑高度30.6m。

根据施工图设计,本项目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及冲孔灌注桩基础。教师宿舍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桩桩身直径D为1.2mm、1.4m、1.6m、1.8m共四种,学生宿舍A~E栋冲孔灌注桩桩身直径D为1.0m、1.2mm、1.3m、1.4m、1.5m、1.6m、1.9m共七种,设计有效桩长H为10~15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6200KN~10600KN,各桩均嵌入较完整灰岩≥500mm,属嵌岩端承桩。

2、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

地质勘察报告披露,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东校区工程始地貌为低台地及台地间冲洪积沟谷,上覆有石灰系测水组泥质粉砂岩,场地内上覆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石);新近沉积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上更新统湖积淤泥质粘土、冲洪积粘土及砂土;溶槽堆积粘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上统大塘阶上段碎屑岩、下统石磴子组灰岩,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3~3.7m。

不良地质情况:根据一孔一桩地质超前钻资料,项目场地内局部地区溶洞、岩溶较发育~发育,溶蚀微地貌发育,基岩顶板突变性大,隐伏性溶洞发育,见洞隙率为22.0%,线岩溶率为3.0%-88.0%;宿舍A揭示溶洞的钻孔28个,占总钻探孔数的31%,溶洞位置的洞高0.2-7.3m;宿舍B揭示溶洞的钻孔40个,占总钻探孔数的26%,溶洞位置的洞高0.17-8.3m;宿舍C揭示溶洞的钻孔65个,占总钻探孔数的30%,溶洞位置的洞高0.2-10.9m;宿舍D揭示溶洞的钻孔22个,占总钻探孔数的8%,溶洞位置的洞高0.1-15.7m;宿舍E揭示溶洞的钻孔67个,占总钻探孔数的38%,溶洞位置的洞高0.1-16.3m。

溶洞充填情况有三种:无充填、半充填、全充填。充填物为含约5%大理岩质角砾的软塑状粘土,局部砂土充填,偶含卵石。

3、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技术可行性比较

3.1人工挖孔桩可行性分析

人工挖孔灌注桩系用人工挖土成孔,浇筑混凝土成桩。该桩型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地下水较少的一般粘性土及其填土,中间有硬夹层或软质岩石、风化岩石,深度一般在20m左右,该桩基施工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其特点是操作工艺简单,施工过程直观,单桩承载力高,结构传力明确,沉降量小等优点;施工质量可靠,易于鉴别持力层和孔底沉渣及桩身质量控制;噪音小,振动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施工速度快,2人1组,1组2根桩同时施工,每天每个桩可成孔1m;但井下作业劳动强度高,安全隐患大。

本工程项目32根人工挖孔桩超声波检测结论:Ⅰ类桩31根,Ⅱ类桩1根。对2根人工挖孔桩进行静载检测结论:按设计单桩承载力的两倍进行静载压桩,沉降量小于5mm,合格。结果表明,经地质超前钻探表明,对地质情况相对明确区域如教师宿舍等,采用人工挖孔桩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节约工程投资。

3.2冲孔灌注桩的可行性分析

冲击成孔灌注桩采用冲击式钻机或卷扬机冲击钻头上下往复冲击,将硬质土或岩层破碎成土,部分碎渣和泥浆挤入孔壁,大部分成为泥渣。用掏渣筒掏出成孔,再灌注混凝土成桩。针对本工程在溶洞地区的施工情况,在实际应用须解决如下问题:

(1)回填层若是尚未稳定的碎石土,或出现流砂层,易发生塌孔及漏浆而引起地面下沉,须加大泥浆比重或采用钢护筒护壁,严重时则需回填后重新冲钻。

(2)回填土中含有大块石,钻头受力不均易卡钻,如发生倾斜移位,需采用回填硬质带角棱的石块,填高至开始偏位处以上0.5m再继续冲钻;

(2)在溶槽、溶洞等地质情况下,拟定实施办法为溶槽溶洞高度在1米以内的,采用块石(直径10~20㎝)充填;溶槽溶洞高度大于1米、小于3米的,采用素砼充填;溶槽溶洞高度在3米以上的,采用钢护筒护壁。施工顺序为块石、素混凝土、钢护筒,逐级推进。

(3)在遇溶槽、溶洞之前1m处,提前填片石进行处理。

(4)在溶槽溶洞发育桩基工程施工中遇有斜岩面发生倾斜或移位,可通过填块石纠偏,到达全岩面。个别桩孔始终无法通过块石纠偏的,可通过设计补桩解决。

(5)溶洞地区桩基施工终孔验收时,全断面入岩判定是岩溶地区冲孔桩施工成功的关键。根据岩溶地区冲孔桩施工的经验,提出了四条判定依据:一是桩孔深度:必须大于超前钻岩面深度;二是新鲜灰岩渣样含量:较短桩(有效桩长<30.0m)≥85%,长桩(有效桩长≥30.0m)≥75%,连续跟踪取样;三是锤头平稳,吊锤头钢丝绳没有明显摆动,无偏孔,无偏位;四是成孔进尺速度:全断面入岩后,进尺约10~30cm/小时。

本项目冲孔桩超声波检测553根,抽芯检测165根,检测结果Ⅰ类桩达到95%以上,抽芯检测全部合格。结果表明在溶槽溶洞地区,采用冲孔灌注桩的施工方式,通过技术设计或施工措施能解决地基问题,能够满足桩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4、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经济可行性分析

4.1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造价综合分析

该项目2010年9月份进行桩基工程结算,人工挖孔桩共计323.2米/32根,冲孔灌注桩共计8768.2米/859根,设计桩长10~15米,实际施工有效桩长4.85~28.51米。人工挖孔樁与冲孔灌注桩各项指标及经济分析

通过上述汇总表,可得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东校区混凝土灌注桩桩基总造价及不同桩型单方造价和所用钢材用量等问题。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桩基工程结算造价为:2585.98万元,其中,混凝土灌注桩造价占桩基工程造价的80%以上。根据项目在溶洞地区采用的人工挖孔桩及冲孔灌注桩等桩基工程的经济分析比较,在相同直径桩基下,人工挖孔桩单方造价比冲孔灌注桩单方造价节约8%~12%。

4.2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经济可行性分析

人工挖孔灌注桩桩底可做扩大头,以增加单桩承载力;桩基础施工可全面展开,工程进度快。冲孔灌注桩单桩成孔速度慢,受场地限制,不能投入较多机械,卡钻、倾斜处理需要时间,因而施工工期长;泥渣污染环境。冲孔灌注桩施工还需要增加钢护筒,增加专业人员判别岩性。

根据深圳某学院迁址新建项目特点,由于占地面积大,在桩基工程中,土方量对工程造价影响不大,而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反映,土方的挖运量基本平衡,且对比工程结算也处于可控状态。人工挖孔桩与冲孔灌注桩的综合造价分析及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均表明在超前钻发现溶槽溶洞地区,选择冲孔灌注桩施工是合理可行的。在地质条件较好区域,选择人工挖孔桩不仅节约投资,加快施工进度,而且施工质量更容易控制。

5、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种灌注桩基础形式比较,结果表明在溶洞地区的桩基工程,在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条件下,合理选择桩基类型,有助于节约桩基工程造价,人工挖孔桩在包括桩身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文明施工等方面优于冲孔灌注桩。

作者:高晓东

上一篇:智慧城市的数字电视论文下一篇: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