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我国十分注重生态型城镇建设,建立生态节约型城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甘肃省陇南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建设生态型城镇,并完善生态城镇中的景观规划工作,积极发展果木林业,建设生态公园和生态绿道,保护陇南市城镇的生态环境。因此,针对陇南市的生态城镇建设及景观规划方法进行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论文 篇1:

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沿岸旅游景观设计

摘 要:研究旨在以兴安县古灵渠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脉为依托,深入研究以古灵渠旅游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灵渠沿岸景观设计。对兴安县及古灵渠历史文化和灵渠沿岸景观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兴安古灵渠存在的问题,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了解游客的旅游心理及主要需求,探索适合并具有兴安和灵渠特色的灵渠沿岸景观设计方法,从而使灵渠达到美观、独特且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设计目的。

关键词:兴安;灵渠;景观规划

灵渠地处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距离桂林市区50余公里。灵渠是秦始皇于秦三十三年为一统中国大业而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桂林市兴安县榜上有名。由此可见,兴安县旅游景区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兴安古灵渠也应该在桂林生态旅游效应的影响下和国家的大力号召下,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加快旅游发展景观特点元素的融入,从而推动其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对此笔者以兴安灵渠为对象,对其沿岸景观展开调研,提出适合兴安古灵渠旅游发展的新概念。

一、国内外旅游产品发展动态及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景区沿岸旅游景观设计的课题很多,但研究的主体大多在旅游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其研究范围相对广泛,对于我国各省各地景区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展的项目也颇为丰富。但经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针对旅游区域的特点表现不够充分,全国各景点的旅游产业模式相似度较高;二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景区之间的关联度不够;三是全国各景区的沿岸旅游景观设计相对雷同,景区开发的模式、对策缺乏自己的特点。基于此,该项目将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研究、探讨、设计,为以后这一类的研究提出相关理论实践和针对建设的依据。

二、兴安灵渠景区沿岸景观发展现状

在针对国内以及桂林市一些景区有一定了解后,针对兴安县古灵渠主要游览区域(如:四贤祠,飞来石,人字形坝体等)进行调查分析,兴安古灵渠内的旅游景观文化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且没有一定的联系性,作为国家相对有名的景区来说,其旅游资源在一定方面没有达到合理化的配置,且里面的景观规划设置与其他旅游城市或其他景区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特别体现灵渠和秦朝特点。

(一)各景区内景观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

作为旅游景区,体现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现在旅游市场上来看,各地旅游景区大多缺乏新意,不同的景点所出现的景观设施配置千篇一律。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6%以上的游客都会认为景区的规划设计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仅有不到5%的人认为景区的规划设计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关联程度一般,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问卷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于游客来说还是需求很大的,关键在于其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和设施配置是否能够吸引游览者。若是全国各旅游城市和景区均千篇一律也失去了景区游览的效果和意义。

(二)缺乏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缺乏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是导致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游客选择到某一地点或某一城市游览,说明这个城市或者这个景区拥有自己文化魅力和元素特色,即使有类似的景点,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和文化元素。现在大部分景区没有体现出一个景点独特的意义,所以出现缺乏景区文化特色的现象。

(三)景区规划设计简单且一般

旅游景区除了其自然的景色风光外,好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会大大提升其景区的价值。所谓好的值得游客游览的景区就要对自己的景观规划有一定的甄别性和鉴赏性。而在兴安古灵渠景区当中,除了在灵渠人字形水坝周围有少量的文化特色景观外,在景区的其他范围内均未出现关于兴安和灵渠历史文化特色景观配置。兴安和灵渠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但在灵渠景区的景观配置上却并没有表现出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导致灵渠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大部分缺失。灵渠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区,其所承载的更是地方的文化民俗、地域风情,也是传播兴安,桂林乃至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沉淀着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所以好的景观规划,体现文化和历史的景观规划对灵渠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出兴安古灵渠沿岸旅游景观设计方法

从关注到的兴安古灵渠主要存在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内涵的缺失问题出发,结合游览者对旅游景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方面着手,提出兴安古灵渠沿岸旅游景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及设计方法。尽量做到通过具体的设计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及旅游景区有机结合,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创意景区,从而使游客在灵渠更好地体会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精髓。

(一)细分景区历史文化特色及精神内涵

每一个景区都拥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定位和精神内涵,从而赋予其景区特殊的意义。所谓细分,或是指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或是指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亦或是指景區所具有的美好故事传说。针对以上种种,从而对兴安古灵渠进行针对性设计。比如兴安灵渠四贤祠四位官吏的伟绩丰功、飞来石的传奇故事,又比如灵渠河畔美龄与蒋介石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出更为完善和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景观规划设计。

(二)增强景区情感的互动

游客到景区自行游览是最为普通且最平常不过的一种游览方式,但在这过程中缺乏景区服务品质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及现有的景观规划本身不会自己向游览者传达,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强情感上的互动:一是通过导游向游览者直接传达,二则是赋予每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及富有特色元素的景观一张名片,用图形及文字的形式传达。在这产生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游览者的游览体验,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向游览者传达兴安灵渠的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传说等特征,从而避免游览者走马观花。

(三)建立兴安灵渠固有的文化名片

名片是新朋友互相认识、自我介绍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景区也是一样。就像人们一提到桂林就知道象鼻山一样,兴安灵渠也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一张名片。上文提到的兴安灵渠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就包括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把握,这也是灵渠的游览者对灵渠的主要印象。在注重文化生活品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游览者选择文化出游。面对这一契机,就应该建立起专属于兴安古灵渠的文化名片,提高景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品质,增强景区的文化形象。

四、结语

兴安古灵渠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加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双重推动下,兴安灵渠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可见兴安灵渠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毋庸置疑。近年来,基于国家、广西或桂林的战略优势,兴安县也推出了与之相呼应的兴安米粉节等活动来招揽游客,但效果甚微,外地游客也很难了解。但相比之下,与灵渠有关的文化活动却没有及时跟进与发展。因此,设计开发与古灵渠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关的沿岸旅游景观设计规划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澍萌.桂林历史文化丛书——话说灵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刘建新.灵渠[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3]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作者:廉向前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论文 篇2:

陇南市生态城镇建设及其景观规划探究

摘 要 我国十分注重生态型城镇建设,建立生态节约型城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甘肃省陇南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建设生态型城镇,并完善生态城镇中的景观规划工作,积极发展果木林业,建设生态公园和生态绿道,保护陇南市城镇的生态环境。因此,针对陇南市的生态城镇建设及景观规划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生态城镇建设;景观规划;甘肃省陇南市

近年来,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防治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将“生态理念”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原则,在建设城镇的同时,保护好生态基础和生态环境[1-2]。

1 建设生态城镇的特殊意义

1.1 陇南市区位特征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是甘肃省其他地区南下最为快捷的必经之路[3]。陇南市的生态区位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处理好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创建具有陇南市特色的生态城镇。

1.2 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适宜

经过10多年的努力,陇南市经济发展迅猛,但因地处山区,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受阻,以油橄榄、茶叶和中药材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为陇南市建设生态城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4]。

2 制约生态型城镇建设的因素

2.1 生物物种资源

陇南市对当地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如当地的茶叶和野菜等,没有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不足;油橄榄是陇南市的特色产业,但没有油橄榄特色创新加工企业,产品结构呈现单一化发展趋势,没有充分利用油橄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陇南市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也是如此,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2 水力资源

陇南市的水资源也呈现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如陇南市武都区乡镇区域水资源较多,而武都区城区周边水资源则较少,且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不如乡镇周边。

2.3 旅游资源

从总体情况来看,陇南市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许多山区,而且有很多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然而陇南市的旅游产业却不是非常发达,陇南市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建设生态型的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内的景观规划也不够完善,无法实现生态中心区域的辐射作用[5]。

3 生态城镇建设及景观规划建议

3.1 生态城镇建设

3.1.1 积极发展果木林业

陇南市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积极发展果木林业,推动当地经济及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型城镇应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1)陇南市礼县苹果已成为当地著名的苹果品牌,礼县苹果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众多消费者信任和喜爱的苹果品牌之一。因此,应加大对礼县苹果品牌的扶持力度,扩大礼县苹果的种植面积,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礼县苹果产业园,规划完善的种植、包装、物流及售后服务体系,使礼县苹果成为当地的“王牌”,甚至可以在礼县建立生态苹果城。

2)陇南市文县的气候比较适合花卉生长,当地山坡上也常有许多野生花卉。文县应充分利用好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建立花卉种植基地,并拓宽花卉的销售渠道,以生态产业带动文县经济的发展,建立生态型的城镇。

3)陇南市也非常适合发展林木产业,陇南市下属的多个县城都有种植不同种类的野菜。以往这些野菜在山区泛滥,无人采摘和管理,但随着近年来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开始购买野菜,导致陇南市山区中的野菜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山区内自然生长的野菜多数都被人们采摘完了。陇南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对林区生态的管理,合理规划野菜的种植区域,为野菜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从而大规模种植野菜,并将野菜销往全国各地,建立当地的野菜品牌。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1.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型城镇的核心不仅在于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更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一些城镇认识到生态环境保護的意义,将生态城镇规划理念运用于城镇规划设计中,但往往只在某一个阶段局限运用,没有构建长期发展规划,导致生态城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生态城镇规划的积极作用。因此,陇南市政府须加强宣传力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文明、绿色、节约的消费理念,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乘公交车等,非必要尽量减少开车出行,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保护陇南市的生态环境。同时,要鼓励人们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和购买频率,选购绿色节能型汽车,杜绝铺张浪费,倡导合理消费。在整个城市内都要积极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营造全民爱护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从而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1.3 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需考虑改进原有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既要根据资源需求合理规划各种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回收利用一些生产或日常废弃物。利用上述综合方法可有效改善整个城市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3.1.4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要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城市的环境。此外,城市建设单位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3.1.5 优化产业结构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城市周边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市场环境,合理设置各产业发展结构,最好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各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指导,将高耗能的城市产业转变为绿色低碳产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文化和服务业的重视,促进生态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3.1.6 注重生态环保问题

建立生态型城镇,应格外注重生态环保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对陇南市内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有效治理。对陇南市内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产生的垃圾,制定回收利用处理标准,针对可二次利用的垃圾进行废物利用,对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第一时间送到集中处理点进行处理,避免垃圾堆放占用土地资源。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居民的生活垃圾,各社区定期清理生活垃圾,并做好地面的清理工作。2)对陇南市的废水进行有效治理。对陇南市内的一些工业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并督促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排放工业废水,确保废水达标后才可进行排放。在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周边区域种植绿化植物,减轻由于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活废水也要进行集中处理,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不可直接将生活废水排放进河流中。

3.1.7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

陇南市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大约在40%,但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陇南市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宕昌县和礼县的森林覆盖率不高。因此,陇南市政府在制定林业发展政策及拨付资金时应对这2个县城有所倾斜。陇南市应积极运用退耕还草等技术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覆盖到更多的乡镇或城市,最终达到建设生态城镇的目的。

3.2 景观规划建议

3.2.1 生态公园建设

在建设生态城镇及景观过程中,建立生态公园刻不容缓。陇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陇南市政府应积极发展位于陇南市武都区的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完善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内的规划与景观建设,充分利用好白龙江的水源,优化南山生态湿地公园的环境。可在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内建设水利工程,利用建设的水利工程浇灌公园内的花草树木,还可利用自建的水利工程实现发电,满足公园日常用电,降低公园的运营成本。同时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内的绿化,多种植花卉、树木及草坪,使南山生态湿地公园成为“自然氧吧”。还可在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发展商业,如建立农家乐。农家乐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休闲模式,南山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单位应结合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给游客提供更加绿色和生态化的游玩体验。南山生态湿地公园还应完善周边的交通情况,积极修缮道路,方便游客进出园区。

3.2.2 生态绿道建设

文化型生态绿道建设。如果城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会影响绿化的整体面貌,进而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构建综合性的生态城市规划。在构建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的部署和规划,不断优化绿化景观,提高整体景观效果,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陇南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陇南市境内发现了许多早期文明的遗址,这些都是陇南市建设生态城镇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如陇南市成县的西峡颂摩崖石刻便是汉代的石刻,杜甫草堂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草堂之一,武都区的万象洞是我国4大溶洞之一,康县的茶马古道、成县的鸡峰山公园等都是十分著名的景点,也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陇南市政府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合这些历史文化要素,可在景区旁设置文化景观小品,帮助游客了解更多历史文化,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态绿道[6]。

3.2.3 生态旅游建设

陇南市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许多景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陇南市政府应充分挖掘景区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借此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如将茶马文化、先秦文化等与旅游开发结合,在景区周边修建骑行步道、休闲驿站或露营区等。同时完善景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公厕、餐厅等基础设施,使陇南市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助推陇南市生态城镇的建设[7-11]。

4 结语

旅游产业不发达、对当地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陇南市生态城镇的建设,因此必须突破这些困境,认清当前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好陇南市的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环保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公园,大力发展果木林业,推动陇南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快陇南市生态城镇建设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何志印,齐晓玉,郭晓宁.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景观设计分析[J].河南科技,2015(10):98-100.

[2] 吴晓庆,张京祥,罗震东.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5):99-106.

[3] 蒋艳灵,刘春惜,周长青,等.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J].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4] 王生荣,李巍,王录仓.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333-337.

[5] 王志章,刘天元,贾煌.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9):1087-1090.

[6] 杨柳.筚路蓝缕:从山地城市到生态城市: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发展追忆[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5):15-17.

[7] 马西娜,赵敬源,鱼晓惠.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3):26-28.

[8] 李琼,赵阳,李松林,等.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20,39(6):1401-1417.

[9] 胡祥福,余陳燚,蒋正云,等.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4):75-81.

[10] 谢赤,毛宁.金融生态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统计与决策,2020,36(3):92-96.

[11] 刘玲,智慧.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9,35(14):137-14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高姣姣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论文 篇3:

论水库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

【摘要】水资源和水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水土保持工作对其的影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且其枯燥性和效益的长远性注定了这项工作需要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坚持因地适宜,对不同的分区选用不同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够减少水土流失问题,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库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

【关键词】水库;水土保持;景观设计

1、水土保持概述

在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该充分结合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水土流失问题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被逐渐受到侵害,植被覆盖率在不断下降,很多耕田也逐渐变成沙漠,人类可用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自然灾害问题正在逐渐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水库水土保持措施

2.1林草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技术措施是指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方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保土蓄水、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的措施。通过种植林草,增加土壤的抓附能力,使地表土壤免受雨水等地表水的直接冲击和侵蚀,以此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增加土壤稳定性的措施。

2.2工程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如坡改梯等平整土地的措施,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降雨入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治坡工程,如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沟头防护等;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3加强协调能力,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在水库库区的水土保持的管理中,需要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设立专职机构,从而可以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需要协调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部门,这样在库区水土保持的管理中可以尽量的避免重复投资和治理。在水库项目的建设中需要依照相关的规定,采取一些制度,确保水库的建设质量、进度以及对水土保持的防治采取各种措施。在水库水土保持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和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部门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可以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从而可以提高投资效益。

2.4树立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在水库的建设中,人们仅仅的重视水库的建设,忽视库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应该树立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并且重視水库的水土保持建设。在水库的环境的保护中,需要依照水库的自然区域、利用方向、范围特点,划分出不同专业类型的水库生态环境管理模式。通常的情况下可以划分出矿区水库模式、草地区水库模式、农田区水库模式、综合区水库模式,这样在明确的划分区域之后可以依照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在水库水土保持的建设中需要引进综合治理技术,发挥水库的多功能综合利用能力。

3、水库景观设计

3.1水库景观中游路的设计

生态水库景观规划中的游路设计是基本内容,也是突出整个库区景观特色的重点环节。游路设计通常与水库的环库路相统一,依托环库路来渗透多种路线设计理念,突出宽阔的水域面,融入丰富的林带资源,讲究不同库区沿路景观的交替变化。如根据库区环库路来设置不同的观望点,亲水栈道,利用不同的植被来设计滨水生态景观,如条石路面、围合植被景观等。

3.2对库区生态的恢复设计

生态水库景观规划要强调对库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特别是在设计规划上,要从整体布局到各库区细部,着力从林相改造、消涨带的植被优化来提升水库的涵养水平。如在涵养林带设置上,以改善水文状况、调节水循环、增加水库容量及保护可饮用水资源的林带。

同时,在对库区沿岸进行改造中,要融入多层次、多类型、多树种交叉混合方式,改造传统单纯的劣质林相,提升生态林的保育质量,更好的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在水库库区涵养林规划上,以核心林带、缓冲林带、延绵林带进行层次化布局,并在树种选择上突出林相的多元化。针对滞涨带景观规划,要突出库区低水位、正常水位间的林带变化。如通过修建高反坡梯地,利用反坡梯地景观来优化库区水位高低变化带来的影响。

3.3对库区坝体景观的设计

水库坝区中的坝体是一个重要的景观背景,景观设计要围绕大坝展开。对于坝区的整体景观而言,并不是说把若干个好的景观单元堆砌到一起,就是一个好的景观效果,而是要把坝的整体放人到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

3.3.1保持周围景观与坝体的和谐。首先,在坝体周围对水库修建过程中破坏的地面进行修复,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一些植物外,还要人工培植一些,保证坝体能够和谐地融人到山水环境之中。其次,在坝体周围的辅助性建筑要和坝体在颜色、材质、体量上相协调,以缓解和周围环境的不调和之感。

3.3.2坝体周围的景观小品形式要简洁,轮廓分明,布局清晰;调整好大坝和景观小品之间的空间距离,以突出强调大坝的雄伟壮丽。

3.3.3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坝长来进行,如将坝体方向作为一条景观轴线,进行景观节点的设置,这样既将坝体充分利用到景观之中,又使景观序列的走向感增强,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形态。

3.4其他库区景观设施的设计

在生态水库景观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他辅助设施的建设,如宣传标识、景观雕塑、闸房、小品、管理用房、沿库区栏杆等。往往通过对库区周边景观路线的设计,来渗透景观规划内容。如设置植物园、水文化展示馆,水科学教育基地等。

总之,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才能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水环境才能得到合理控制和显著改善,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健全.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6:542-543+565.

[2]米秋菊,米勇.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与方法[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4,03:50-52.

作者:姜跟喜

上一篇: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