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

2022-04-21

摘要:城市的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面积活动草坪作为一种常用的绿化手段,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草坪绿地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大面积活动草坪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究。在对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对其发挥机理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 篇1:

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摘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保证。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文章对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会园绿地

[作者简介]李朝晖,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广西 南宁,530000

(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城市的历史沿革

 “园林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在欧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l~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城市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苑,到汉武帝时,修复并增扩了上林苑。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平面规划中,著名的城市园林就有南城芙蓉苑,东南隅的曲江池。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园林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皇家园林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私家园林遍布全国,以南京、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最为著名。苏州园林中的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狮园,更是名扬海内外、传承至今,成为现代苏州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灿烂明珠。

“园林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二、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各地的城市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总体变化并不太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逐渐成了一种普遍需求。而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在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环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因长期积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全而努力,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以来对绿地意义理解的偏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国或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作品的问题。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反对装饰的原因是基于当时西方有着普遍而迫切的对房屋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要求,将造型与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但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单调生硬的“现代主义建筑”已为人厌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筑形象多样化,因此演化出强调造型、追求地域文化传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在国民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持这样的观念进行园林城市建设就会显得与时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英国公园运动的兴起最初就是为筹建城市改造资金。当时为改造日趋恶化的贫民区环境,决定在其间兴建公园。由于经费不足,采取收购更大的地块,其中心规划造园,将周边土地开发住宅分片高价出售,以此筹建经费。从技术上看,当时中产阶级虽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愿望,但无力在郊外购置乡间别墅,而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环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三、园林城市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条件、发展方向相谐调,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

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适应。人们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这种自然必须是和人工相和谐、相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如果不顾城市本身的已有条件盲目追求“高、大、洋”的形象工程.过分强调满足物质需求,就可能会制约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生存,造成人为的资源破坏和浪费。

因此,准确的园林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是园林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外城市都有成功范例。

2004年12月26日,广东中山市通过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论证。在园林城市定位方面,中山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口号,即“生态示范,人居典范”。通过打造“伟人名城、生态城市、精品城市”的形象,充分利用中山市伟人故里的良好基础,塑造现代化名人城市形象,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结合,全面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进一步通过规划建设城市品牌把城市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发掘、构筑具有中山特色的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文化的更大突破。同时,围绕追求“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培育中山的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中山历史名人、名仕多的优势,突出岭南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故里的特色,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人文素质提升需求,提高中山市的生活品位,将中山打造成生活高品位的现代名人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中山投资,吸引游人来中山作客。大力发展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园林绿化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上数量、求质量,大力兴建公园,市首座工业化主题公园——岐江公园,在2002年度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绿肺”;积极发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坚持道路绿化、街头绿地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道路修筑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形成开阔优美、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不断增强绿化的艺术性,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美观,竖向安排有形有序,人工与自然交融,绿化与美化并举。

新加坡位于北纬1°,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是亚洲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8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土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四、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通常意义上的人性化、园林城市“以人为本”就是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园林城市本源的回归。所谓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园林城市空间的诸要素、表现特征、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城市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园林城市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对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公园绿地在考虑到景观、遮阳、文化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人们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适当的工作位置,还需要方便的服务,喜欢人群聚居和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园林城市应注意开辟公园绿地,构筑小区休息园地,精心布置广场、铺地,以及花木、喷泉、雕塑、座椅与各类建筑小品,形成供人休息、交往的高品质环境。同时还要设置儿童游戏场、沙地和草坪上布置制作别出心裁的玩具,使其成为儿童游玩嬉戏的小天地。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园林空间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通过公园绿地、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园绿地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园绿地“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园林城市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园林城市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做好园林城市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作者:李朝晖

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 篇2:

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的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面积活动草坪作为一种常用的绿化手段,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草坪绿地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大面积活动草坪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究。在对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对其发挥机理进行了探究。从而引起城市建设者对草坪的重视,让大面积活动草坪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推动城市绿地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关键词:大面积活动草坪;城市绿地建设;应用措施

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注重城市功能完善的同时,也开始对城市的环境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市容市貌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对一个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定的重要指标。大面积活动草坪作为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美化城市、净化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作用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草坪功能的发挥,更有助于城市規划人员对绿地的优化布设,使大面积活动草坪的布设更加符合城市各方面需求。为此,本文围绕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1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

1.1用作园林的背景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草坪作为园林的背景,表现出了极佳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草坪自身的特点,能够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地融汇在一起,因此,草坪不但能够为园林中的其他景观发挥起到强烈的衬托作用,而且还能够将其他不同的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其特有的调和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大面积活动草坪能够明显地降低绿色植物和人工建筑之间存在的突兀感,让建筑能够与植物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大面积活动草坪拥有作为过渡性背景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中,一种景观到另一种景观的变化,或者是一种景物到另一种景物的变化一旦缺少自然过渡,都会产生突兀感。而使用大面积活动草坪作为过渡,就能够起到一种更为协调的衔接作用,把不同类型的景观、不同风格的景物都连接起来,让整个景观显得更具层次,色彩更为丰富,从而拉近不同景观之间的联系,提升整体景观的融合感。

1.2在体育场地中的功能

很多类型的体育项目,其场地中都有草坪,例如,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之所以在这些体育场地中运用到大面积活动草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面积活动草坪的表面由于绿草的存在而变得比较粗糙,因此,能够让体育场地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更为明显的缓冲效果。而这一类的体育项目,正是需要有良好的缓冲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场地的作用。其次,相对于普通的体育场地来说,大面积活动草坪的应用,能够使场地变得更为柔软。诸如足球之类需要运动会较为剧烈地运动时,有可能会不慎摔倒,草坪柔软的特性,能够避免运动员因此而受伤,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1.3 减轻环境污染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例如,噪音、强光、视觉以及空气污染等。而大面积活动草坪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这一类污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经过科学测试,20m左右宽度的草坪,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汽车等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噪音,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噪音污染相对较小的生活环境。草坪反射的光,要比直接的阳光照射或者其他建筑物所反射的光线相对柔和一些,能够降低光线带给人们眼睛的刺激。另外,绿色对于人的视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人们工作、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眼睛感觉到疲劳,可以看一看绿色的草坪,让眼睛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草坪中的绿草在生长的过程中,其蒸腾作用以及对强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太阳光给地面带来的热量,减轻高温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草坪还能够通过吸收、降解空气中对人体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并且产生氧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减轻城市中的空气污染。

1.4 保持水土

大面积活动草坪中的绿草被紧密地种植在一起,其地上部分的草层以及地下部分致密的根系相互缠绕,形成了紧密的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水分的流失,减轻土壤的侵蚀,从而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草坪覆盖率越高,土壤受到侵蚀的程度越低,并且水土流失的情况越不明显。草坪作为一种廉价并且能够较长时间生长的地被,在防止土壤被侵蚀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中,应当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增加大面积活动草坪的种植,以此来保护城市地表,保持城市整体结构不因为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被破坏。

1.5 提高地下水补给量

草坪之所以能够减轻土壤侵蚀,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截获径流水。大面积活动草坪将径流水储存下来,并且逐渐渗入地底,可以慢慢地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同时,大面积活动草坪能够在截获了径流水之后,密集的草坪和地下根系可以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并且吸收、分解掉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质,从而提高水的质量,从而使地下水的水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实际上,草坪是一种对于径流水有容纳作用的生物容器,作为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大面积活动草坪与其他类型植物,如灌木、乔木合理地配置在一起,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对城市水源的保护作用。在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时期,大面积活动草坪可有效提高地下水的补给量,对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6美化环境

现如今,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从原来单一的草坪逐渐地发展为多种形式,草坪的外观也有了变化。在如今的大面积活动草坪中,会搭配色彩艳丽的鲜花进行点缀,或者在草坪中建设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物,也有些草坪中设置了能够让人们驻足休息的长椅、凉亭等。并且为了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一些城市绿地设计师还通过对草坪修剪方式的设计,让草坪通过高度、颜色、疏密程度等差异,形成特定的纹理或字体,当人们从高空中俯视地面时,就能够欣赏到一种别样的美景,不仅能够让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加大城市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旅游等行业的兴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完善大面积活动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措施

2.1顺应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城市建设中,人是主体,要想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就不能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绿地的建设,不仅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为了保护大自然,让人文社会的建设能够与自然实现融合。大面积活动草坪的应用,正是人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对大面积活动草坪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围居民的生活需求,结合儿童喜欢开阔草坪嬉闹、玩耍的需求,老人喜欢荫凉下聊天、下棋的需求,对草坪的整体设计进行充分考量,引入多年生草本花卉、灌木、乔木等多种植被进行大面积草坪造景。在完善草坪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能够赋予大面积活动草坪更多的功能性,给游人提供更为舒适的游玩体验,从而促进大面积活动草坪作用的充分发挥。

2.2因地制宜

不同的城市,其自然環境、气候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城市,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大面积活动草坪的栽植也应当因地制宜。首先,要确认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应用大面积活动草坪,什么地方不适合,而需要种植草坪的地方,需要从种植的面积、草坪的种类等方面提前做好合理的规划。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城市的季节变化、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对草坪的影响,以及周围建筑是否会对草坪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草坪的种植是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等。综合考虑当地各种因素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种植草坪,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2.3减少药物使用

为了能够保证草坪的正常生长,减少城市中的污染物以及病虫害等对草坪产生的影响,通常会给草坪使用一些药物。然而,药物的使用却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市的污染,如污染水资源和大气等,并且具有毒性的药物的使用,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人们无法正常在草坪上活动,从而影响了草坪原有作用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草坪的种植和养护,应当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草坪有可能被损毁的情况,尽量地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养护,而减少药物的使用。

2.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草坪养护方法

草坪的种植和养护,在城市绿地建设的成本支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让城市建设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草坪养护效果,同时减少成本支出,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草坪进行养护。具体来讲,对于处于地势较低的草坪要给予土壤填充处理,通过将草坪垫高来帮助其恢复原来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给水;在返青前要注重对其追加有机肥,并对肥料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在保障草坪旺盛生长力的同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对于出现干黄的草坪要及时予以修剪,去除草坪上的枯草、落叶、干枝、垃圾,维护草坪生长环境。通过有效的养护方式,来确保草坪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总之,大面积活动草坪是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元素。草坪在园林设计、体育场地完善、减轻环境污染、保持水土、提高地下水补给量、城市美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为城市绿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城市绿化建设中,要结合城市大面积草坪绿地特点,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减少药物使用、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草坪养护方法等手段,让大面积活动草坪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在完善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胜林,徐梦萤,张辉.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养护管理的可持续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24-15225+

15289.

[2]刘媛,干友民.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综合评价[J].草原与草坪,2005(01):11-13.

[3]郭绍霞,张玉刚,王维华.草坪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草原与草坪,2003(03):3-6+11.

[4]刘桂英,曲建国,郁永英,韩红娟.城市绿地建设应合理配置树木和草坪[J].防护林科技,2003(01):36-48.

[5]陈季明.适作草坪的主要草种及其繁殖方法[J].新疆农业科学,1985(02).

[6]马振宁.种植草坪 美化兰州[J].中国草食动物,1986(03).

[7]张克东.论广州文化发展需要与园林绿化建设问题[J].广东园林,1986(02).

[8]张家盛.中国草原学会第二次草坪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J].草业科学,1986(01).

[9]项耀威.美加城市园林绿化观感[J].广东园林,1986(04).

[10]胡秉俊.草坪设计和草种选择[J].生命世界,1982(01).

[11]汤正义.慕尼黑的城市园林绿化见闻[J].广东园林,1983(02).

[12]谭继清.浅谈种草和草坪[J].四川林业科技,1985(04).

[13]陈季明.一种自然美的享受——草坪[J].新疆林业,1985(03).

作者简介:袁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作者:袁瑗

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 篇3: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调蓄雨水的功能,将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结合,有利于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文章依次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城市各类绿地不同的雨洪管理功能和具体的公园建设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方法,即将绿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保证各类绿地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管理全过程,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阐述了这一方法在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论述,期望对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绿地系统,海绵城市,雨洪管理

1 研究背景

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显著变化,经过人工改造的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致使雨水下渗、蓄积等过程发生变化,增加城市排水压力,加大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城市雨水径流携带的灰尘、油脂、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情况下排入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造成水质污染、河流退化、水生柄息地退化等。总之,降雨带来的水文和水质问题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调蓄城市雨水、控制雨水径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华北地区城市,由于气候原因,降雨集中于夏季,雨水设施经常面临“平时喝不饱,夏季吃不消”的局面,城市干旱、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突出,对比南方城市雨水过量、泛滥,华北城市更适合采用渗水、蓄水、净水等雨洪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雨水问题。

在实际规划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存在衔接的问题。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而言,现有城市绿地的结构布局和建设标准并未考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和标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冲突和矛盾。本文以孟州市绿地规划实践为例,探讨海绵城市规划内容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衔接问题,以期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统一规划、充分结合,发挥城市绿地调节城市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

2 绿地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两者关系紧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量的安排,统筹城市绿地各种功能,形成具有合理功能、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将与城市雨水系统直接相关的专项规划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的结合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和径流污染等的控制能力,对城市绿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雨洪问题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问题出现的区域及强弱也不均勻。为此,在规划实践中对海绵城市建设与不同绿地类型的结合进行探讨,分别从城市、各类绿地、重要节点建设层面进行阐述。

2.1 城市绿地统筹规划及相关控制指标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与海绵城市相关LID设施布局的有效结合。绿地功能的发挥,需要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保证各类绿地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同样,要实现海绵城市径流总量、峰值控制以及雨水净化和利用等目标,需要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洪管理系统。

2.1.1 源头控制阶段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受用地性质和地表覆盖种类的影响,科学地规划建设各种性质用地可以有效地控制进入雨水管网的流量。相关研究显示,多数城市附属绿地总面积占到城市绿地总面积30%~ 60%,且附属绿地广泛分布于各类城市用地中,在雨水源头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源头控制阶段,首先需要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 85%最佳。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分区,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为各分区的控制目标,设置各分区的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普及率,附属绿地的绿地率及下凹绿地率等一系列指标。一般情况下,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建成区这些指标相对较低,在未建设区域各类指标则可以设定相对高一些,以达到在城市范围内各分区指标的平衡,最终使各分区的控制指标叠加的结果满足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1.2 受纳传导阶段

受纳传导阶段,主要是承接和传导源头阶段多余的雨水。城市公园是一定范围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节点,对于周边区域具有辐射作用,可以适当接收周边小区、工厂、单位等区域的客水。同时,城市公园可以选址在城市低洼地区,作为“暴雨公园”降低暴雨时径流量峰值,缓解城市内涝。而依托道路及河流建设的带状公园、防护绿地等线性绿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植草沟、渗水管渠等截留、吸纳、传导雨水,缓解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

一般情况下,在未建设区域可以根据城市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布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针对老城区需要探索对原有绿地内增加LID设施的可行性,“见缝插绿”增设小型雨水花园,同时注重平衡成本与收益,鼓励效益较大的地块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利用机会转化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

2.1.3 净化利用阶段

净化利用阶段主要收纳上述2个阶段多余的雨水。城市雨水最终会排入城市外的湖泊、湿地及河流中,这些河道水体由于受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多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河流和城市外围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的建设,改善原有不良环境,充分发挥河流防护绿地洪水控制、河岸稳定保持、泥沙截留、河流水质保护等作用;发挥其他绿地在渗蓄城市雨水、补充地下水、涵养城市水源等保护城市水环境方面的作用。其中,河流防护绿地的规划内容主要是绿带宽度的确定,不同宽度的去污效果不同。根据国外研究,污水穿过40m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可减少一半,而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其他绿地的规划,需要对与城市周边水源保护相关的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和划定,例如排(泄)洪区、湿地、滩地,并结合城市周边其他的高生态价值、高景观价值的区域,划定城市周边的其他绿地。与城市海绵系统的建设相衔接,发挥其他绿地在城市水源涵养、栖息地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上述过程(见图1)是对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的一般性阐述说明,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不同类型绿地所发挥的功能不仅限于其中一种,例如,在公园绿地中也可以设置净化设施将收集的雨水净化利用。

2.2 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雨洪管理

由于面积大小、类型等的不同,城市绿地所能消纳的雨水量和其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可承担的功能也会不同。因此,在将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雨洪问题,合理规划各类绿地的建设指标与发展方向。

由于降水量、雨水来源等不同,降雨带给城市的问题和影响范围也会不同,主要集中在“内涝”和“外洪”两个方面。其中,城市各类用地内主要面临的是排水问题,一定范围的城市区域主要面临的是排涝问题,而对于整个城市则是防洪问题。城市绿地均布于城市各个区域,附属绿地在各类城市用地中均有分布,在缓解降雨带来的城市问题时不同类型的绿地具有不同的功能。具体来讲,城市绿地建设层面主要对应的是城市的防洪和城市水源保护问题,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参考水利部门相关的防洪标准和规范,对城市范围内主要的排(泄)洪区、湿地、滩地等进行识别和划定。同时,参考环境保护部门水源保护区和水环境质量的相关划分标准和保护标准,对与饮用、灌溉相关的保护区、河流、湖泊、水库等进行识别和划定。城市内部主要对应的是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参考市政部门相关的排水、排涝标准和规范,控制绿地的相关指标满足要求,在实现自身一定重现期的降雨不外排的基础上,尽可能接收城市周边区域的客水。针对处理的问题和雨水来源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雨水管理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规划中应建立与城市地形地貌、布局结构相适应的、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体系,建立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其相互关系见表1。

2.3 城市公园节点的雨水管理措施和指标

在对主要公园节点进行规划时,需要将雨水管理系统作为公园建设的一项内容。绿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吸纳的雨水量是有限的,一味地吸納雨水将会使公园植物浸泡而死,不利于公园正常运行,也不利于公园生态功能和景观游憩功能的实现。因此,规划时,应根据公园的位置、周边用地状况、现状条件等,确定公园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雨水管理措施和指标。其中,管理措施有: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统、透水砖铺装下渗、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ND认证体系中针对雨水收集利用的考核指标要求,需通过渗透、蒸发(腾)或者集蓄利用等措施,将场地90%雨水收集利用并在3天内排空。另外,具有一定水面的公园或湿地公园也可以接收一定量周边区域的雨水,起到防涝减灾的作用。

3 海绵城市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结合方法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建设方向,并合理地控制建设强度。在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该市市内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多年平均地面径流量0.712亿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7.5%。雨水资源占孟州市水资源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补充、涵养城市地形水对孟州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对该市绿地进行规划时,尝试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并进一步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内容。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时,尝试将各类绿地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源头控制一受纳传导一净化利用”的3个阶段充分结合,以期使绿地能更好地发挥雨水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源头控制阶段,首先确定孟州市年径流量控制率应在75%~85%,对应的降水量为23.1-34.3mm(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表F2-1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一览表中郑州市的数据)。之后,依据道路路网、各类绿地分布情况和绿地总量,结合新老城区的现状条件,并综合考虑集水区(汇水域)面积对水文效应的影响,把孟州市分成个32低影响开发单元,各单元用地规模在1.50~3k㎡。各单元的控制等级不同,对应的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也不同。对规划的结果进行模拟时,当设置下凹式绿地深度为100mm时,孟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4mm;当设置下凹式绿地深度为200 mm时,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7.8mm。

由此可知,在源头控制阶段,对附属绿地、街旁绿地、小区游园等小型绿地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比例,可以有效地吸收地块内的雨水径流,降低各类绿地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雨水径流量。

在受纳传导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老城区的内涝问题,在老城区低洼地块规划了8个雨水花园,可在夏季暴雨时承接部分周边区域的雨水,缓解老城区内涝问题。在净化利用阶段,根据城市现状,在市区南部划定了4个湿地公园,净化市区排出的过量雨水,并要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质标准。同时,规划结合现有污水处理厂周边状况,划定了城市的生产绿地,城市中排出的涝水经净化处理可用作灌溉。

3.2 城市绿地专项规划

在对防护绿地进行规划时,沿环城水系外围布置了30~ 50m宽的防护绿带,特别是城市北部新开辟的水系,在雨季会承接城外北部村庄的雨水,因此在其两侧规划了一系列带状公园,公园内布置了滞留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对拦截的雨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后再流入“环城水系”中,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在其他绿地的规划中,针对城市新区北部岭区内丰富的水资源,划定了以顺涧湖为中心涵盖周边区域作为水源保护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保证城区用水安全。

防洪方面,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南部黄河的和北部水库的潜在威胁。规划中强调了南部的黄河湿地区,作为孟州市和黄河之间防洪缓冲区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将区内防洪区,泄洪区等防洪设施与生态保护结合的一些措施。同时,规划对一千渠及其周边区域的建设进行了限制,是城市泄洪的主要通道,规划中对保证城市北部水库排洪、泄洪通道的畅通。

3.3 公园建设规划

在进行主要公园节点的规划时,结合若干城市公园周边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雨水调蓄指标,使其和周边区域的附属绿地相结合,共同控制雨水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具体是,在降水量为3年一遇72.6mm的情况下,滨河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7.9h㎡).规划其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调蓄周边区域径流量12 000m3,同时规定了公园内湿地污染物总量的削减率:生物需氧量(BOD)30%、化学需氧量(COD) 30%、氨氮30%、总磷30%。宋村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8.9h㎡)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调蓄水量5000m3:污染物削减率:BOD20%、COD20%、氨氮20%、总磷20%。滨河公园在后期的改造中,应增加调蓄雨水的功能,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调蓄的水量为5500m3。

4 结论与讨论

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相辅相成,将雨洪管理的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统筹考虑城市绿地与雨洪调蓄设施在布局、结构上的结合,前瞻性地将城市中雨洪管理的关键位置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并制定相关指标,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发挥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问题方面的作用。对于类似孟州这样的华北地区城市,城市面临严重缺水,降雨不均匀的问题,应重点考虑系统地调节、储蓄和利用雨水,保护城市水源,补充地下水。在城市建成区,可以根据现状条件,将雨水管理措施融入到绿地中去,在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可对绿地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形成全系统的雨水管理体系。

作者:吴明豪 许晓明 刘志成

上一篇: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下一篇:立体多维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