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维持和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的关键,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太原的地域气候及历史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应当把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当前,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存在諸如生态环境问题、土地使用紧张、植物种类不合理、文化特色模糊等一系列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论文 篇1:

对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河流的功能不再单纯的作为资源通道、交通环境的作用而发生转变。如今,健康、舒适、自然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滨河绿地空间的开发和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结合滨河绿地改造项目较成熟的案例,从滨河绿地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作用、规划设计的方法、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滨河绿地直接的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河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住的环境条件,间接的体现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滨河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人们展示城市现有的面貌。

1.滨河绿地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作用

目前,城市水域空间规划与改造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热点,其中滨河绿地的功能与景观规划设计是河道综合规划的重点。

与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绿地空间具有较好的景观基底。相对于较多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绿地,滨河绿地更具有连续性和生态性。动态的水体教人工打造的水体,更具有活力。由于人们的亲水性,滨河绿地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注定了滨河绿地发展的潜力。滨河绿地可以为城市提供相当大的休闲空间,人流的汇集必然带来更多的商机。滨河区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促进周边区域经济也有帮助。本文以秦皇岛市汤河公园与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为案例进行探讨。

2.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2.1总体定位

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开放性的滨河绿地空间,除了它自身的生态基础条件和历史文化积淀外,也需要结合临近用地的功能及建设情况考虑功能定位,利用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开敞的滨河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2.2植物配置

植物是滨河绿地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营造绿地空间的最佳材料。植物配置不仅讲究绿地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合理性。通过合理的配置手法,植物可以形成宽阔、拥挤、有序、通透等各种空间形式。

从空间上,以平面和立面两种形式来营造丰富的绿地空间,平面上分割绿地本身,立面上分割人的线野,通过两者的组合,达到空间营造的目的。从层次上,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单独的或组合的,小面积的或大面积的层次配置,构造出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木、小灌木丛或纯草坪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从物种上,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物及水生相互配置,并且选择针叶、阔叶,旱生、湿生、水生的等,以及不同高度、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2.3河岸线的设置

河岸线因具有高低起伏不平的地形,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河游玩的路别设在不同的高度上,在台地或坡地上设置滨水路,常分为上下两条,一条临近干线人行道,高度与交通干线一致;另一条设在常年水位线以上,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的变化程度确定,在斜坡度较小时用绿地化斜坡相连,坡度较大时,用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在在码头或小型广场地段,通常在石阶道进出口的中央或两侧设置,并在适当的位置留出行人驻足远眺的平台,面积可大可小。一些突出河湖岸线的半岛地带是滨河最具有风景表现力和吸引游人的地方,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和需要布置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和广场。

3.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布局的合理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河城市形态。滨河绿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等方面要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运用有效的手段,加强滨河绿地与城市、滨河各区开放空间之间紧密的联系,避免将其孤立的规划形成一个独立体。如,秦皇岛汤河公园公园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场地原有的乡土植被和生境,在此绿色基地上设计了一条绵延500多米的红色飘带,整合了多种城市功能,它与木栈道相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

3.2自然生态原则

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滨河景观的生态化。

秦皇岛汤河公园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以单一防洪为目标的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工程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大江南北大小河流都面临被硬化和渠化的厄运,这将对国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治理工程往往耗资巨大。秦皇岛汤河公园案例說明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绿地与河流廊道的改造和利用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用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的理念,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3.3以城市需求为本、多样化原则

1)秦皇岛市汤河绿地公园它由玻璃钢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沿红飘带,分布四个节点,分别以四种乡土野草为主题。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夜间整个棚架发出点点星光,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童话氛围;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和乡土植物的展示空间,符合了多样性的原则。

2)浙江黄岩永宁公园公园河岸有大量的乡土植物、树木和竹子,这不仅构建公园植被,还促进了设计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以城市需求为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基底之上的人文层,成方块状种树阵种植的乡土树种——水杉,在公园绿色基底上布置了由 8 个景观盒构成的点阵体系统,每个景观盒 5 米见方,用以传达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8个盒子被赋予8个主题,它们是分别被称为:山水间、石之容、稻之孚、橘之方、渔之纲、道之羽、武之林、金之坊。石之容景观盒中陈列着一块当地的岩石——黄岩石,为台州黄岩地名的来源。盒子作为框架,使当地极为普通岩石被作为特殊的材料来对待,凸显了乡土景观元素。

因此,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然要统筹兼顾、整体协调,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有计划的精心布置观赏浏览路线,以满足现代城市多样化的需求,保证滨河绿地的生机和活力。

4.总结:

总之,滨河绿地既是城市重要的湿地系统和生态走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河绿地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点缀园林小品,成为诱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人们对它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美)斯坦纳著;周年兴等译.—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文化建园/北京市园林局编.-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9。

作者:刘莹颖

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论文 篇2: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维持和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的关键,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太原的地域气候及历史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应当把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当前,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存在諸如生态环境问题、土地使用紧张、植物种类不合理、文化特色模糊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做好太原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太原生态平衡,从而加快太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重要性;现状;问题;对策

城市园林绿地,是指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为目的而使用的城市土地,在城市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品质。太原市2010年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5年出台了《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20)》,2016年发布了《太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这些都为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供了指针和方向。在太原市的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只有合理将城市园林绿地进行系统地规划和设计,才能在保护和改善太原生态平衡上发挥积极作用,使整个城市更加宜居,从而加快太原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一、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等紧密相关,是维持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关键,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每一座城市的地域条件各异,历史文化背景有别,因此每个城市应根据其地域、历史、文化条件的不同来规划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北部,属于黄土高原,在晋中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地势北高而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条汾河贯穿南北,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夏两季长而春秋两季短。同时,太原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近年来,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成效显著,汾河公园景观带荣获联合国“迪拜人类居住环境奖”,各种主题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纷纷兴建,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业、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太原市应当始终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目标,把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并逐步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现状

2002年,建设部发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采用大、中、小三个层次,将城市绿地分为5类:公园城市园林绿地、生产城市园林绿地、防护城市园林绿地、附属城市园林绿地、其他城市园林绿地,下面又细分21个小类。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类型以公园城市园林绿地为主,以道路防护绿地为辅,以外围城乡一体化为大环境。据2016年初数据显示,太原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394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1%;园林绿地面积12263.8公顷,绿地率达到36.07%;公共绿地面积3930.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6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一轴双区三楔多廊多园”的绿地系统。2016年,太原市实现新建中环路南内环互通等6个公园式互通绿化、汾河公园南延、东峰生态公园、长风商务区大平台景观等一批公园绿地;改造双塔烈士陵园、动物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晋阳湖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晋阳街公园、和平公园等7个公园;太原植物园、和谐公园、王村缓洪池公园等6个公园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另外建成104个游园。2016年已建成综合性公园31个、专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5个、社区游园43个、游园广场187个、街旁绿地116块,公园布局进一步完善。市园林部门完成了55条道路的绿化,基本完成了阳兴大道、建设路和南沙河绿化工程,正在建设兴华西街等11条小街巷绿化,即将实施真武路、人民路绿化工程。完成了滨河西路南延、东路北延风景林带、中环路林带等,形成城市绿色廊道。2011年以来,在城市外围打造了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构成了太原市外围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圈。

三、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存在

太原市地处内陆,全年多风,春季经常出现沙尘天气,地下水资源短缺。同时,太原一度以能源、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因工业生产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仍然有着负面影响。

(二)中心城区绿地不足

太原市各城区之间的绿地率相差较大,如晋源区、尖草坪区绿地率相对较高,而处于中心的迎泽区绿地率较低。原因在于中心城区建设更注重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地严重被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所挤占。

(三)道路绿化空间有限

随着太原市道路交通压力的增大和道路改造的进行,留给道路的绿化空间也逐渐变小,以滨河东路胜利桥以北为例,经过2007年的道路施工改造和2016年开始的摄乐桥建设,沿路的许多绿地逐渐改建成道路,绿地面积减幅明显。

(四)植物种类不太合理

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太原在选择植物种类时要因地制宜,然而在实际中却存在着引进的外来物种因水土不服而存活率不高的情况。同时,还存在轻视乔木与灌木,而重视视觉效果较强的草坪景观,而草坪的维护需要大量的用水,这对本就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太原造成了压力。

(五)城市文化特色模糊

太原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正因此这座城市才能显示出其特色和个性,而太原在这方面可以说仍有所欠缺。如果能从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方面突出太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将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起到积极作用。

四、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5年发布的《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20)》为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出了目标。根据规划,太原将以环境优美、物种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系统良好的市域生态绿地统筹发展建设为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长远期生态建设规划

太原市生态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长远期生态规划,要根据太原市的气候地域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布局,发挥现有优势,弥补存在不足,综合各方元素加以治理,强化环保意识,提高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质与量,从而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为太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二)提升太原市人均绿地面积

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而土地稀缺的地区,提倡进行多层次绿化,也就是进行楼顶绿化、垂直绿化,具体如在楼顶上种植植物,对一些栏杆和围墙进行绿化等,这对于提高太原市綠化率,丰富绿化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三)重视道路绿化的作用效果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当重视道路绿化的作用与效果,加强城区内铁路、公路、干道的绿化建设,明确绿化责任分工,特别是在山区公路上,加强绿地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道路景观,还有助于保持水土,防止滑坡和道路塌陷,对提升道路的安全性有一定作用。

(四)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植物

结合太原的地域气候特性,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应当要以治理生态、美化环境为目的,要把具有防尘、节水、成活率高的乔木作为首选,再搭配灌木、草坪、花卉等,既可以丰富植物品种,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满足居民对植物功能的不同期待。

(五)引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手段

要想让太原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有所突破,就应当在思路上、规划上、技术上多学习多交流,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合理的规划布局、前沿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引进来。例如可以使用无人机对植物长势进行跟踪监测和喷药操作等,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

(六)提升绿地建设的文化内涵

毋庸置疑,植物对于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无帮助,有些特定的植物甚至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一提到牡丹就会想到洛阳。太原也应当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充分发挥植物的文化元素,如对太原市树国槐、市花菊花,既要加大种植范围和力度,也要通过开展一些群众活动提升其历史、文化韵味。又如过去五一路上的银杏树,每逢秋天扇形树叶金黄摇曳,成为很多市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总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对太原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存在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从规划布局、方式方法、作用效果、品种选择、理念技术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发挥这些措施在保护和改善太原生态平衡上的积极作用,使整个城市更加宜居,从而加快太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段杰.太原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徐恒.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西安园林绿地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张晓婧.试论太原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存在问题与对策[J].山西林业,2007(02).

[4]廖秀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3(22).

(作者单位:山西省生物研究所)

作者:刘新志

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论文 篇3: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摘 要】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

本文以“黄石市磁湖北岸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综合设计中的实际状况,分析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滨水绿带;景观特色;生态规划

1.项目总体概况

1.1 工程概况

黄石是湖北省的工业城市,人口约70万,面积237KM2,是天然山水城市,自然资源丰富。磁湖位于黄石市的中心城区,北靠磁湖路,东依桂林路,南面为沿湖路,西面是湖滨中路,杭州路从湖中间穿过,团城山位于湖的中心将其一分为二,周围群山环绕。磁湖北岸绿化带:具体指磁湖路以南,自桂花湾广场至皇姑岭沿湖岸线,全长约5公里,宽度在0~410米不等,总面积约为51.34公顷。

1.2 设计主题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

绿带性质是公园绿地,以游憩为主要内容的滨水开放空间,以市民为服务对象,以多种尺度的户外空间为主体,强调生态环境营造,创造一条自然、现代、综合的城市绿色滨水开敞空间带。

实现四个基本目标:

公众休闲——一组连续开放空间的集合体,提供休闲、旅游、观景等活动场所,同时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

景观形象——突出磁湖在城市中的地位,通过不同节点的设置,塑造其景观面貌。

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并为地方文化提供展示空间。

生态效益——城市中一条连续的、郁郁葱葱的生态廊道。

根据用地特征,规划范围分为四大区块:王云翁区块、楠竹林滩地、鱼塘区、皇姑岭山丘等。整体布局为“绿线串珠”的形式:一条滨水步道,串联不同内容的绿色空间。与城市道路相交的界面,安排不同的景觀节点,加强绿带和城市的关系。

2.生态规划设计实质

2.1 生态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其概念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2 生态规划设计内涵

传统的规划设计以人的需求为前提,满足的是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

3.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首先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规划,不应把河道单独考虑。

3.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任何的改造都会造成影响,但并不表明就不再进行建设,而是应认识到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设计中遵从其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整治不单是解决水运、防洪等,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因此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这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强调乡土树种,兼顾群落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的滨水景观。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促进生态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增强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有重要的意义。

4.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城市滨水绿地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绿地内部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

4.1 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置

滨水绿地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包括:亭、廊、花架、水榭、雕塑、假山、置石、坐凳等。其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来决定。反之,其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建筑小品加以体现。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4.2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效果,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每隔300~500m设置景观节点)。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需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4.3 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注重植物观赏性,还要结合地形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如建设适当的滨水生态保护区,建立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生态廊道。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如恢复自然林地,创建湿地,以及建立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4 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等材料加固岸堤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水泥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其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等喜水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保护河堤。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

5.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研究的角度探讨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项目的实际设计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要点,以期为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4]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5]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作者简介:

赵琦,女,1984年1月出生,籍贯:福州,本科,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职务,从事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方向:滨水绿地生态规划。

作者:赵琦

上一篇:电梯空间装饰设计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子保护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