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24-04-1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精选6篇)

篇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153335.doc 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落实国家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方案,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危害,保障广大旅客、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防止疫情通过铁路传播,维护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铁路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持以下原则: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领导负责、分级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防治结合、专群结合、路地联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发[1998]254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国内突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国铁及地方、合资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造成人员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 统一领导

铁道部统一领导、指挥铁路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消除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疫情借铁路传播或事态扩大。——做好旅客、铁路职工及家属的健康保护。——保证突发事件急需物资运输。——做好病人的医疗救治。2.2 分级负责

2.2.1 铁道部和部属相关单位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卫生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运输、卫生、安监、公安、外事、宣传等部门的有关同志组成。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卫司,值班电话为51842987(市电)、42987(路电)。

2.2.2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发生在铁路范围内、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铁路局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时,由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1

1153335.doc 负责指挥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仅限于一个铁路局管辖范围以内时,原则上由事发所在铁路局应急处臵领导小组组织具体处理工作;必要时,由铁道部统一指挥。

2.3 部门协作

2.3.1 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并相互配合、协调开展工作。

2.3.2卫生部门:负责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组织控制、处理和消除疫情。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相关单位预防和控制疫情在铁路职工和家属中传播,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

2.3.3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客货运输部门防止和控制疫情借铁路交通工具进行传播;保证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人员、医疗救护器械与药品和相关物资的运输。

2.3.4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为抢救、隔离、运送病人提供安全保障;协助卫生部门对拒绝按规定隔离处臵的传染病患者和接触者依法强制执行;打击利用突发事件扰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稳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2.3.5 外事部门:负责掌握进出境旅客的情况和信息,组织协调处理涉外有关工作;配合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做好铁路口岸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各类货物的应急处臵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优先经铁路口岸及时运送。

2.3.6 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组织职业危害事件的现场勘察、事故原因及定性分析。

2.3.7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新闻报道和对外发布新闻等工作。2.3.8 计划、财务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的审批和款源落实,按规定分别在营业外、基建、更新改造、大修及其他有关经费项下列支。预防预警 3.1 预防

3.1.1 铁路站车应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有关公共卫生工作,保证清洁和饮食卫生,提高站车和铁路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水平。

3.1.2 部属各单位要制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建立预防工作检查监督和效果评价制度,加强对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防病信息和技术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站车工作人员识别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提高铁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向所属铁路疾控机构报告。

3.1.3 铁路疾控机构要建立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完善传染病疫情日常报告卡和铁路生产经营环境的卫生监测制度,注重收集铁路各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因素的危害情况,建立传染病发病率、食品监测合格率和有害作业场所毒物监测的分析方法,提高疾病预防预测水平。

3.1.4 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铁路疾控机构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与地方卫生部门的业务联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2 预警

1153335.doc 铁路疾控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标准,对预防性监测指标明显超过日常水平的,要及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预警报告、危害程度、防范范围和控制措施。

3.3 预警支持

各级铁路卫生主管部门对预警报告要组织调研分析,确定预警级别,并逐级报告铁路局、铁道部主管部门,尽快采取防范措施;对有疾病传播可能的,要及时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程序

4.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三级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发生3人以上死亡或跨两个以上铁路局的100人以上旅客食物中毒和职工职业中毒事故,省际间发生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或甲类传染病发生,以及国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要求的。

(2)Ⅱ级响应:旅客列车上发生30人以上中毒或1人以上死亡的旅客食物中毒、铁路单位发生30人以上中毒或1人以上死亡的职工职业中毒事故、铁路范围内发生传染病流行、地方政府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要求的和有毒化学品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泄露引起公共人群急性中毒。

(3)Ⅲ级响应:旅客列车上发生3人以上旅客食物中毒、铁路单位发生3人以上职工职业中毒事故、一个铁路地区发生传染病暴发和铁路运输放射性物质包装失去屏蔽效能,放射性物质撒漏或丢失。

4.1.2 响应启动(1)Ⅰ级响应由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并负责协调指挥,Ⅱ和Ⅲ级响应由铁路局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并负责协调指挥。

(2)应急响应启动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3)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专用电话,明确接报和报告联系人员。

4.2 信息报告

4.2.1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列车长应立即向本单位值班室报告并安排有关人员通报前方站。前方站和本单位值班室应按照规定上报上级运输管理部门及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包括:车次、时间、运行地点、病人和密切接触人员简况及主要症状、旅行目的站、病人所在车厢顺号等。

4.2.2 铁路单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铁路单位负责人向铁路疾控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地点、发生时间、联络方式、事件的基本情况、发病人数以及报告人情况等。

4.2.3 经调查核实后,由疾控机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逐级报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危害程度和范围、需要采取的措施等。

1153335.doc 4.2.4 响应启动后,应在2小时内,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逐级向上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危害程度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报告。对国际联运、进出香港的旅客列车,由铁道部外事部门及时通报给国境口岸检疫站,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4.3 联络

各单位要保证应急处理工作的联络畅通,明确通讯方式并予以公布。紧急情况时应使用电话、铁路电报形式,一般情况采用普通传真、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的联系备用方案。

4.4 指挥协调

4.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建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制度。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组织开展疫情处理工作,提出控制措施,明确控制权限。4.4.2 在应急状态时,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设立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建立报告请示、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和损失评估小组,统一组织疫情控制、医疗救治和技术指导。

4.4.3 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列车长负责,组成由卫生、运输、公安人员参加的应急处理小组,统一领导疫情处理工作。

4.5 应急处理

4.5.1 旅客列车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应急处理程序:(1)列车长应利用软席包厢或乘务室,将病人或疑似病人隔离;同时组织病人救治工作;将病人在留验站下交,并将登记资料一并交卫生防疫部门。同时控制病人原所在车厢旅客的流动。

(2)卫生管理和防疫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过电话或委派专业人员添乘列车,指导、处理疫情。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同时要联系其到达站的卫生防疫部门,由卫生防疫部门按照规定处理。

(4)根据病种情况,采取列车通风等防治措施;对病人污染的车厢、隔离场所及可能污染的范围进行消毒。列车到达目的地后,由所在地铁路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列车进行消毒。

(5)对密切接触病人的乘务人员,由卫生防疫部门安排进行医学观察。4.5.2 铁路单位发生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程序:(1)积极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封存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经检验后,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3)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封闭并保护食品生产经营现场。(4)卫生防疫部门组成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并明确中毒原因、中毒人员、中毒餐次和中毒食品,确定责任单位。

(5)调查完毕后,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并解除封闭。

1153335.doc 4.5.3 铁路单位发生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理程序:

(1)卫生防疫人员根据中毒事故的严重程度,封闭生产场所。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组织协调医疗机构迅速到达现场,对已出现中毒症状的患者,迅速护送至医院诊治。对已神智不清、昏倒、出现抽搐等急症的危重病人,必须按要求及内科急救常规进行就地抢救处臵,一旦病情稳定,立即由医护人员将病人送至医疗单位。

(3)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现场应急调查,尽快查明事故危害毒物及其污染范围、程度。按现行《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要求,采取特殊技术措施洗消毒物,控制毒源;根据中毒事故现场的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及毒物的理化特性,划定危险区及安全区;根据中毒事故现场周围人群的表现和生态变化,初步确定事故危及范围,划定隔离区,做出标志。

(4)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根据情况组织中毒区域的人群疏散工作,同时要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5)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现场勘察:检查生产设备、设施破损情况,危险化学品包装、运输、码放中的跑、冒、滴、撒、漏及运输车辆被污染情况,通风排毒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性、质量、适用范围和使用情况。查明毒物对大气、水源、土壤、食品及其它物品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并取证采样进行快速检测和化验分析;若现场改变,应进行模拟试验。确定事故现场范围内与事故有关的必须保护的物体、痕迹和状态。

(6)对继续散发有毒物质的车辆、物品等,在尽快取证、采样、做好现场标志后,立即调至远离居民区和生活饮用水源的地带。

(7)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危害消除工作;经过监测达到安全标准时,解除现场封闭。

4.5.4 除旅客列车外,铁路单位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疾病时,按照当地政府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处臵。

4.5.5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根据疫情情况,可采取干部医务人员添乘列车、站车消毒、旅客健康申报卡、旅客体温检测、乘务人员健康管理等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疫病借铁路交通传播。

4.6 医疗救治

4.6.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协调医疗机构设立现场救护小组,确定后方支援医院,明确工作内容和程序,确保救治工作。

4.6.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协调医疗机构尽快赶赴事故现场。

4.6.3 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采取在旅客中寻找医务人员的方式,组织应急救治工作。

4.7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4.7.1 处理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应急人员须着隔离服,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穿防护靴,并扎紧袖领口;处理霍乱疫情时,应着隔离服,戴口罩、手套,穿防护靴;处理职业中毒事故时,应戴防毒面具及其它防护装备。

4.7.2 处理传染病疫情时,应急人员进出现场应采取边消毒边进出的方式,1153335.doc 始终保持在消毒区域内。

4.7.3 应急人员完成传染病疫情处理任务后,对身着的防护装备进行消毒后,方可脱掉防护装备。废弃的防护装备应放入污染袋中,进行集中消毒处理,或进行焚烧销毁。

4.8 现场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组织现场群众进行有关部位的清洗消毒,视情况予以预防投药;发生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或职业中毒疫情时,应向现场群众发放口罩。

4.8.2 疫情需要疏散现场群众时,要确定疏散指挥人员,选定疏散路线和方式,确定疏散地点,有序组织疏散工作。同时,要告知现场群众疏散的原因、方式和注意事项。公安人员要到现场维护秩序。

4.9 动员与参与

4.9.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根据疫情情况确定动员的范围和方式,并落实责任制度。

4.9.2 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时,可利用站车广播、公告等形式,动员广大旅客和职工家属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也可通过共建方式,取得有关部门(军队)的支持,共同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4.9.3 当传染病流行时,对铁路调度、信息管理等重要工作场所,应实行封闭管理。根据疫情情况,可实行职工健康报告登记制度,控制人员出入生产场所,采取必要的消毒、预防投药等方法。

4.10 调查处理与后果评估 4.10.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指定业务技术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进行监测和后果评估,确保事件发生后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并消除危害和隐患。

4.10.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处理,明确事故的责任、性质和危害程度,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理。

4.11 新闻发布

4.11.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发布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隐瞒、谎报等现象,防止新闻炒作现象的发生。

4.11.2 要建立公共信息发布渠道,确定信息发布原则,实行信息发布人制度,并做到规范、及时、真实。

4.11.3 信息发布内容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审查。

4.11.4 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

4.12 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结束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对防控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实,达到解除条件时,以公开方式宣布解除应急状态。保障措施

5.1 通信与信息保障

铁路单位要建立畅通的通信系统,设臵疫情报告电话,利用便捷的铁路电报

1153335.doc 传输渠道。旅客列车可利用无线列调系统或其他移动通讯设备,与车站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5.2 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客运单位、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是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明确医疗机构、120急救中心和留验站的设臵单位,建立业务联系,保证应急救治需要。各基层站段要建立应急处理小组,公布人员名单;对防疫物品(包括检测器械、防疫药品等)要造册登记,核准入库;要保证经费落实,确保应急需要。

5.3 交通运输保障

疾控机构要配备适合疫情处理需要的交通工具,保证机动需要。应急状态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向铁路单位征用交通工具,保证疫情处理工作需要。5.4 药品、器材保障

较大车站和旅客列车要配备应急处理和防护用品:包括隔离服、口罩、体温计、消毒药品、医用手套等。铁路疾病控制部门除上述物品外,还要配备医疗药品、消毒器械。在可能发生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时,还应配备监测采样器械和设备,取证(照相机、摄相机)设备。医疗机构按照技术规范配备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

5.5 治安保障

铁路公安部门应配备设臵隔离区的防护装备,以及必要的治安防护设备,包括警戒带、护栏等。

5.6 资金和物资保障 应急处理的药品、器械、设备等物资,应当事先储备,定期更换,由铁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编制预案,在运输总支出或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解决。

5.7 技术保障

5.7.1 铁路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应对所在地的重大传染病、食品、职业病危害开展日常监督监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5.7.2 铁路疾控机构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研究,对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包装运输安全情况,新型危险化学品进入铁路运输、使用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指导运输部门采取预防措施。

5.7.3 鼓励和支持卫生、科研机构开展预防控制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工作。

5.7.4 铁科院环控劳卫所要对职业和放射危害的预防工作进行指导,参与应急事件处理、调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培训、演练制度

6.1 铁路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应定期组织应急事件处理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6.2 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处理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6.3 各铁路局要组织卫生、运输、公安等部门开展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153335.doc 7 后期处置

7.1 按国家有关规定,铁路有关部门应做好受害人员善后处臵工作。

7.2 铁路疾控部门要指导有关单位做好传染病污染物、食物中毒污染物、职业危害及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理和环境恢复工作。

7.3 按照规定完成应急事件的监测检验、调查分析,完成应急事件分析报告,并按规定上报。附则

8.1 各铁路局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报部核备。

8.2 依照国家和当地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由所在地铁路主管部门负责应急预案的汇总,并报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8.3 根据实际情况,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对应急预案定期修订更新。8.4 奖励与责任追究

(1)铁道部、铁路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应给予适当补助;对做出贡献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或抚恤。

(2)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铁道部、铁路局应分别给予领导者、直接责任者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等相应处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不力、工作失职,造成一定影响和损失的;

——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未按照优先安排的原则,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运输的;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3)铁路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铁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瞒报的; ——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未按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5 本预案由铁道部劳动卫生司负责解释。9 附录

1.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系方式(略)2.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联系方式(略)3.铁路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格式(略)4.铁路突发事件预案启动格式(略)5.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结束宣布格式(略)8

篇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二)编制依据

根据第367号国务院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工作原则

(三)工作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有毒物(药)品泄露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发生在施工现场的,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事件等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工地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和一般事件(IV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2)发生在工地的,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工地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工地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区域。

(6)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人员死亡。

(7)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及以上。

(8)发生在工地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工地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市)域内的工地,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4)在一个县(市)域内工地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在工地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6)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但死亡人员在5人以下。

(7)发生在工地的,经市(地)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

(1)工地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1O0人,无死亡病例。

(2)工地发生的肺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因工地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O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4)发生在工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工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争耀

副组长:方明、杨高峰

组 员:刘改民、唐文恩、陆柏霖、薛奋德、郝瑞、王月明、许海力、秦锋超

(二)工地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医疗急救小组

组 长:方明

副组长:刘改民

组 员:杨高峰、陆柏霖、王月明、郝瑞、唐文恩、三、疫情报告制度

(一)有一列情况之一者,在1小时内向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

4.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工地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情。

(二)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工地各部门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许隐瞒、谎报、缓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在规定报告的同时,立即启动本预案,要求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配合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五)任何部门和个人有义务向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情隐患。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对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

(六)项目部设立工地突发事件、疫情报告热线,24小时全线开通。及时听取和解答各部门的疫情报告、急救求治问题。

(七)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疑似病人,立即单独隔离,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立即到医院诊治,防止传染病在工地内的传播。

(八)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工地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医疗急救小组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工地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四、应急响应及处置

(一)预案启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应立即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请启动应急预案。

(二)响应程序

1.当确认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时,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组应立即做出响应,按照“统一指挥、属地管理、专业处置” 的要求,指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队伍先期开展工作。

2.成立现场指挥部,由项目经理任总指挥。根据事件类别及时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提出请求,由地方政府协助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严密观察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发展趋势,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应立即调动有关人员和处置队伍赶赴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及时组织现场救护队伍,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做好救护、消毒、采样等工作,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类别,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防治、救护工作,预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5.保卫科维护好事发地点治安秩序,做好交通保障、人员疏散、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尽全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6.物资部提供必要救援、救护物资和交通工具,对发生的食物源中毒事件,按处置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应急结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可以进入结束程序。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向工地应急领导小组提交应急处置工作总结,并依据《中铁一局昆明枢纽扩能改造工程项目部第八分部房建分部工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由相关部门宣布应急结束。

(四)后期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结束后,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对事件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和总结,并将相关书面报告报送工地应急领导小组备案,据此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对于涉密的重要信息,负责收集数据的部门应遵守相关规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五、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工地各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应急处理等各环节的运行机制,保持通信联络方式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安全畅通。

(二)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1.医疗保障

工地配备必要的医疗药品、器械,根据“分级救治”原则,按照现场抢救、工地急救、专科治疗几个阶段组织实施救护。及时配合昆明市急救中心(120)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工地急救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准备,并严密组织实施。

2.交通运输保障

物资部应配备应急处置所需交通运输工具;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恢复被毁坏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路线畅通。

3.治安保障

保卫科等部门维护好工地治安秩序,必要时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做好交通保障、人员疏散、群众安置等工作,确保员工安全。

4.资金保障

财务处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妥善管理。

(三)宣传、培训和演习

1.宣传和培训

工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办公室,组织、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的教育规划;负责对工地内各部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实施项目部员工相关应急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网络、闭路电视等丰富的宣传工具,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员工危机防备意识和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

2.演习

篇3: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7-2009年间参加“广西卫生优秀学校”评估的10所高校、8所中专、11所职业教育中学、48所中学、35所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贵族)学校、1所幼儿园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现场查阅各项预案、制度、记录材料,对所检查学校情况逐个进行评分及意见反馈,统一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参评的115所学校均设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卫生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总务主任和校医或保健教师为主要成员,建立各项卫生规章制度;有89所学校设有卫生室并配有专职校医。 见表1。

2.2 制度落实情况

校医室内均设有传染病登记本和报告卡,3所学校设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小学均设有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调查记录,其他类型学校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2.3 应急预案报告体系

有110所学校制定了本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2所学校在预案中有疫情报告流程图,33所学校在预案中有报告人或单位电话号码。

2.4 应急措施

有38所学校制定的本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有具体应急措施内容,如发生食物中毒时应如何阻断中毒的具体措施等。

2.5 防范措施

有30所学校在制定本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有防范措施内容,如开展传染病日常监测的晨检、午检登记、学生因病缺勤登记。

2.6 应急演练方案

分别有1所高校和1所职业教育中学制定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主要是以食物中毒为例的演习,其中职业教育中学还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演习点评。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各校均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校卫生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应急预案内容的设置仍存在一定问题:(1)首先是应急预案的设计和制定。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系统的危害性和脆弱性评估,各级学校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1,2],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直接从网上下载应急预案后就放入资料卷宗内,针对性很差。(2)各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所制定的内容不全面或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3)有60.87%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没有报告体系,如报告流程图或报告程序、报告机构的电话号码等。(4)有66.96%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没有应急处理措施,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该采取什么控制事态发展的具体办法。(5)有73.91%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没有制定常规的防范措施。(6)98.26%的学校没有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和演习活动。参加“广西卫生优秀学校”评估的学校办学条件和硬件配套设施在当地是比较好的,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卫生设施的投入,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也较全,但由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应急预案在临战时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应对框架。

综上所述,当前各级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仍较高。为了减少卫生安全隐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级学校制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且要有针对性,每项措施都要具体详细;制定常规的防范措施和演练方案;应急预案的报告体系一定不能缺项,否则就不算完善,也无法操作;提高各级学校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把制定预案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资料,放在档案盒里;在醒目的位置张贴,让从业人员、师生员工都能了解其内容,掌握相关的操作要领,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勇.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28.

篇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摘要: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各类应急预案还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应急预案;公共事件;国家

一、应急预案的定义及其基本构架:

1 应急预案的基本定义

应急预案又可以称为应急计划,是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针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控制与救援行动,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造成的损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工作方案,主要解决“突发事件发生前做什么、事发时做什么、事发后做什么、以上工作谁来做”等四个问题,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操作指南。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

根据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2.1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总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2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者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已发布的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包括:

1)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4)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6)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7)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8)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9)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10)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1)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12)国家核应急预案;1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4)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1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17)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18)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待发布的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1)国家粮食应急预案;2)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X230)。

2.3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

2.4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如:《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贵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

2.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2.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由主办方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三、存在的问题:

1 应急预案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重视、不了解,编制的应急预案往往侧重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2 应急预案间欠缺联动性

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一个事件往往涉及到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好几个预案。这些预案所涉及的部门有市政府、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同的预案虽然有些格式内容雷同的情况,但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这些部门有自己的一套灾情搜集系统,但每个部门更多地管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方式也不同。虽然在应急管理上强调应急联动机制,但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各部门间往往信息沟通不畅,了解不够全面,只能掌握自己部门范围内的信息。

四、健全应急预案管理

1 加强宣传

采取多种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和培训,督促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各环节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工作。

2 规范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切实提升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1企业是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也是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该建立在对自身环境风险隐患详细排查、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充分储备应急物资的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侧重于消除环境隐患,降低环境风险,明确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及时上报情况。

1.2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管,同时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承担开展应急监测、事件调查以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等责任,因此环保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应该侧重于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应急预案启动、信息报告、分级响应、智慧与协调、应急终止建议等各环节程序的划分,以及明确各个程序中如何开展工作。

1.3地方政府是环境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也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主体,因此政府的预案应当建立对辖区内环境敏感点、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和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环境风险防范工程的落实,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统一指挥,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最大程度消除事态影响,适时发布信息等方面。

3 建立完善的预案报备制度,逐步规范预案管理。

推动《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将工作模式从环保部门前往企业检查环境应急预案的情形,转化为企业在预案的编制和评估工作结束后主动向环保部门备案,这既能增强企业的环境安全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又能通过预案的备案管理帮助环保部门全面及时的掌握辖区内企业环境风险和隐患的状况。同时环保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更新。

结束语: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可以保障其实操性。我国目前对于应急预案的评估缺乏实质性规定,没有统一标准,学界认识也不一致,导致评估工作混乱无序。要坚持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综合评估,全面考量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为预案的修订提出建议;尽量避免实操性较差的预案在应急处突中反复使用,造成重復性的损失;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和顺利运行,为突发事件的现场应对提供指导,真正减缓突发事件带来的负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05-09.

[2]李俊清.应急预案的蜕变及其原因分析[J].晋阳学刊,2011(4):18-22.

篇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⒈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规范全院范围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⒉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⒊工作原则

⑴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院领导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⑶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部门、各科室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⑷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保障。要广泛组织,全员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⒋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院或指定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应急组织及职责

组长:院长、书记

副组长:副院长、副书记

组员: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二门诊部、保健部、院感办、院办、总务部、保卫部、党群办、设备部、人力资源部、监察审计部、健康教育部、财务部、外联部等职能部门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设在医务部,由医务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职责:1.承担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各项指令和任务;2.承担我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医院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院外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医疗救治

⒈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⒉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⒊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

⒋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不得拒绝接诊。

⒌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⒍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五、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开展卫生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组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⒈专业技术组织保障

⑴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⑵演练

按照统一计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⑶后勤保障:物资、经费、交通、通讯保障由财务部、总务部负责

⒉宣传教育

篇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1编制目的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减轻、避免和消除事件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影响,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工作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方针,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平战结合、应急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理发生在我省境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事件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3组织体系

3.1领导机构

在省政府及省应急委的领导下,成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管理工作。

3.2工作机构

省卫生厅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预案规定,负责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应急委、卫生等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3现场指挥机构

受派出机构委托,成立现场处突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管理、协调现场救援工作。

3.4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根据需要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评估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参与应急处理工作。

3.5专业技术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相关科研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预案的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和落实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

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卫生监测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医院哨点监测网络、出入境检验检疫检测网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举报电话等监测网络按照法定职责承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任务。

4.2预警

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4.3报告

各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其余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应向所在地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在2小时内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4.4义务报病员制度

为消除信息盲区,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信息来源渠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城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小组中聘用义务报病员,建立义务报病员制度。

5应急响应

5.1响应原则

按照分层评估、分级响应、区域协作、专业救援、分类处置、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应急工作以县为基础、以州市为重点、以省为支撑。应急处理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实行就地预防、就地隔离、就地治疗。

5.2事件评估

在监测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事发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成专家评估组到事件现场进行现场评估;并根据事件严重程度,逐级启动专家评估机制。

5.3预警决定

涉及全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警建议,报省应急委批准后发布。涉及局部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事件发生地州(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依照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提出预警建议,报请省应急委批准后发布。

5.4启动应急预案

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省级应急预案,根据需要请求启动国家级预案,由省级指挥机构、工作机构组织应急处理。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州(市)级应急预案,由州(市)级指挥机构、工作机构组织应急处理。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县级应急预案,由县(市、区)级指挥机构、工作机构组织应急处理。

5.5调集应急资源

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或预警地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调集本行政区域的应急资源储备,保障应急需求。

5.6集结应急救援队伍

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省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预案要求,迅速形成应急救援具体工作方案,集结与事件应急处理需要相适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较大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队伍集结,原则上由州(市)级或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政府行政部门负责。

5.7启动区域协作机制

应急处理中,充分考虑不同救援组织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打破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按距离优先、时间优先、资源优先原则,调用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以最大限度缩短事件现场获得应急支援的时间。

5.8组织现场应急处理

场应急处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遵循边调查、边处置、边的现场处置原则,实施现场救治、调查、控制措施并举。现场应急管理中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应急救援的安全性。现场应急管理工作由现场指挥所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5.9现场封锁或撤离

在发生甲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级人民政府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对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必要时实行交通卫生检疫。在发生其他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及群众安全时,应及时组织群众从高危地区撤离。

5.10妥善救治事件受害者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组织突发事件受害者的救治和救济;财政部门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其它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予以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害者的救治实行“先救治,后结算”,不得拘收。

5.11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应急救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有外籍或港澳台人员遇险时,救援人员应立即报告事发地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同级政府、上级政府外事部门(或港澳台办)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重要人士、知名人士的基本情况应同时向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或港澳台办)和省卫生厅报告。

5.12事件终止与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及时终止应急反应,及时发布应急终止信息,并撤销现场指挥机构。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在完成现场应急处理任务后,经现场处突指挥机构和派出的政府机构批准,应及时撤离事件现场。处理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事故等易污染事件的应急队伍从高危现场撤离时,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或留验观察;对设备进行去污消毒处理。

5.13信息通报与发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地区的同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需向相关国际组织、周边国家和地区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时,由省外办和省卫生厅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涉及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由省卫生厅或经省卫生厅授权的机构发布,其它单位、部门及个人未经批准或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公布疫情信息。

5.14应急处理工作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终止后,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专家评估组,对应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5.15善后处理

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理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5.16社会救助与保险

全省要以各级红十字会为基础,建立义务助残救助体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残、受害人员提供人道主义服务。逐渐建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机制,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害者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帮助事件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6应急处理保障措施

6.1信息保障

由省卫生厅牵头建设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公共卫生信息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由省应急委办公室协调建立省级信息交换机制和共享机制。

6.2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准备、培训和演练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组建、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由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原则,统一管理、指挥、调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救援骨干培训。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内部应急队伍和骨干的培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组织1~2次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战演练。

6.3应急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建成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并分别建立若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地。

6.4集中留验观察场所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民航、铁路、公路客运站和全省边境口岸均应在相对封闭、易于管理的区域预先建立能满足一定数量传染性疾病接触者或可疑病人暂时集中留验观察需要的隔离观察场所。

6.5血液和血液制品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负责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全省各血液中心、基层血库应建立血液应急储备基数制度和稀有血型资源共享制度,保证各型血液的最低储备。昆明血液中心负责牵头建立全省稀有血型资源共享资料库。

6.6应急医疗卫生物资储备

省卫生厅负责制定省级应急医疗卫生物资储备计划;省发改委负责组织、落实物资储备;省财政厅保障物资储备经费。省卫生厅定期对储备物资目录和清单进行更新修订。我省应急物资储备实行实物储备、委托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信息储备相结合的形式,实行一线分级储备、区域重点储备和省级保障储备相结合的分级储备制度。

6.7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保障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实行分级管理、专项使用、滚动结存。应急处理经费实行属地化管理和预算结算制度。各级监审部门要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的使用监管和效用评估。

6.8应急处理技术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保障要依从大卫生的观念,集中全社会的相关资源,按社会协作的形式组织。各级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和争取各种项目经费,有计划地重点改善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技术水平,改进技术装备,培训专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

6.9通讯保障和交通保障

公安和交通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和依法征用,确保运输安全畅通,确保应急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公安部门应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电信公司应无条件保障应急处理通讯服务。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处理机构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6.10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关部门应设立咨询电话,向社会公开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提供咨询服务。

7预案准备和修订

上一篇:何伟文医生(教授、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下一篇:晨诵.《这条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