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改革意义及对策毕业论文

2022-04-30

“9亿农民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9亿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9亿农民不能实现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一袭深蓝色西装,提着伴随他多年的公文包,段应碧步履矫健地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位年届七旬,一生致力于关注“三农”,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型领导,言语中饱含了农民富则天下富的慨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资源税改革意义及对策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资源税改革意义及对策毕业论文 篇1:

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接替产业的发展战略是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然而,吕梁市接替产业作为一个地区内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其目前的发展状况较为混乱。通过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矩阵的综合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接替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推动吕梁市接替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战略上的指导。

关键词:接替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2008年8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指出:“为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试点城市选择煤炭工业比重大及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临汾、吕梁七个城市。”要求7个试点城市“通过自主发展和吸引外资,煤炭转型城市各培育2—3个新的支柱产业”,并特别指出:“吕梁市重点培育煤化工、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上述三个接替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策。接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必须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寻找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因此,本文选用SWOT分析法,全方位研究吕梁市接替产业的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并将四个方面的情况组合成可选择的战略与对策,为促进吕梁市接替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思路。

一、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优势(S)

(一)工业基础优势

吕梁市的资源型经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形成,煤炭工业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原有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形成了强劲的产业竞争优势。2006年吕梁市明确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时,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20户,拥有职工14.3万人,固定资产207.8亿元,占地4.1万亩。其中,100万吨以上煤矿企业9户,100万吨以上焦化企业13户,100立方米以上高炉68座。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9.2亿元,完成销售产值306.6亿元,产销率为93.2%。总的来说,良好的工业发展为吕梁市接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城市区位优势

得天独厚的城市区位是吕梁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接替产业的又一优势。从城市区位的宏观角度来看,吕梁市不仅是连接中国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更是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全国性重点工程的久经之地。从城市区位的微观角度来看,吕梁市西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同时,吕梁市境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俱全,境内有介西铁路、孝柳铁路、太中银铁路、中南铁路等多条重要通道;307国道与209国道纵横贯穿整个吕梁市,和境内其他九条省道以及G20青银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S50平临高速公路、S66和汾高速公路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路交通网络;吕梁市大武机场已经正式建成运营,距吕梁市区20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吕梁市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机遇。

二、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劣势(W)

(一)发展资金的约束

资金的匮乏是阻碍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吕梁市下辖的13个县(区、市)中,离市区、孝义市和柳林县经济发展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孝义市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然而,与此同时,吕梁市下辖的13个县(区、市)中近一半县域是省级贫困县,分别为中阳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兴县。统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市财政支持接替产业的发展十分有限。(2)煤炭企业虽然有较多的剩余资金,但资金在使用上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利用率低,很难形成对接替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3)吕梁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无法满足接替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又难以充分调动民间剩余闲散资金。总而言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资源的约束

任何经济体健康持续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服务于吕梁市接替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相当匮乏。(1)目前,吕梁市境内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仅2所,吕梁学院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2016年,两所院校应届毕业生约7 000余人,且所学专业多为医科类和师范类,与发展接替产业相关的理工科毕业生相对较少。(2)发展接替产业人才资源的束缚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水平的不发达,还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匮乏。2013年吕梁市有自然科學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位列山西省第8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6人,位列山西省第6位,均处于省内中下游水平,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有近36%的人员未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总的来看,吕梁市的科研力量还很薄弱。

(三)技术条件的约束

一般而言,产业技术的升级主要靠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的引进。(1)技术的自主研发重视程度不够。2015年,吕梁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1 166.4亿元,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5.9亿元,在全市17各行业中占比0.5%,远低于发达省会城市太原的1.3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吕梁市对技术自主研发重视程度不够。(2)技术引进针对性不强。吕梁市的技术引进多集中在煤炭产业的设备更新、矿井基础设施及井下员工的安全保护升级等方面,而针对发展接替产业的相关技术的更新升级则相对较少。

三、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机遇(O)

(一)资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成熟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成熟期的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仍起着强劲的支撑作用,在继续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现阶段,吕梁市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正是成熟期。在资源枯竭之前,努力发展壮大接替产业,转型前后的主导产业合力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了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因此,吕梁市煤炭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推动接替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二)政策扶持机遇

党和各级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和重视是其发展接替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全面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2)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4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促进接替产业发展的政策,内容涵盖财政金融、用地指标、建设基金和国债资金等多个方面。(3)吕梁市结合本市经济发展现状,配套提出《吕梁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详尽合理,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三)资源税改革

2016年7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開资源税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改革前,从量计征,不论煤质优劣执行一个固定税额标准,客观上助推了采富弃贫的挖煤方式。改革后,从价计征,通过价格杠杆,减少了劣质煤被弃采的可能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接替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争取时间。

四、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威胁(T)

(一)内部威胁

接替产业备选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是吕梁市发展接替产业的内部威胁。(1)从产业质量上看,虽然吕梁市具有较雄厚的煤炭工业基础,但备选的接替产业的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远不能满足工业化进程的要求。(2)从产业类型上看,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等是吕梁市现阶段接替产业的最优选择,虽然这些产业均为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传统产业,但并不代表吕梁市终将不会走上节能环保、创新集约的高端产业路线。因此,当前吕梁市接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

(二)外部威胁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种类繁多、覆盖广泛、易于开采等特点,因此省内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多且呈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指出:山西省下辖的11个地市中,除省城太原外,其余10个地级市均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城市转型任重而道远。10个城市在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现状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这就决定了10个城市必将面临相似的接替产业选择。同类型的接替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不但会加剧省内相似接替产业的竞争,而且会稀释山西省对接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不利于接替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分析,构造SWOT分析矩阵(见下页表)。

六、山西省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矩阵的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虽然有一定优势和机遇,但是也面临众多挑战与威胁。基于接替产业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具有可行性的接替产业发展战略,以期能更加合理、有效地推进接替产业发展。

(一)合理的产业规划战略

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等已成为吕梁市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做好产业规划为顺利实现产业转型打好基础。(1)煤化工产业是焦化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优化工业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吕梁市应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坚持园区化和集约化的发展原则,围绕焦化副产品集中加工,按焦油加工、粗苯精制、碳—化工、甲醇烯烃化、化肥、钾盐、二硫化碳等七大产业链延伸,着力培育交城夏家营化工产业园区、文水百金堡化工产业园区、汾阳三泉化工产业园区、孝义梧桐化工产业园区、离石信义化工产业园区、柳林高红化工产业园区等,全力打造特色煤化工基地,将煤化工产业发展壮大。(2)冶金产业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按照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实施多品种、低成本、集团化发展战略。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延伸煤—焦—铁—钢—钢材、煤—焦—电—铝(镁)—铝(镁)材等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冶金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实现吕梁市冶金行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3)建材产业是吕梁市接替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是新型材料产业在吕梁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新型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要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源为基础,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为前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产业为目标,逐步形成山西省乃至中国的水泥基地,着力构建玻璃深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和阻燃材料及耐火材料加工产业集群。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要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考虑,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定时组织专家学者为企业管理者授课,培养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同时为加强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吕梁市已于2011年启动民营企业家“千人培养计划”,通过在知名高校举办高级研修班为企业家提供学习、交流、合作及人才引进的平台,收效良好,应继续实施。二是充分利用本地教育科研资源,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定向培养相关人才。三是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基地。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办产业转型相关的技能培训班,重点面向转岗和下岗职工,着重解决吕梁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2)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配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深入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激励现有员工自我成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产型给企业带来人员波动的冲击。(3)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为企业技术升级、科研开发提供大量智力支持。吕梁市2013年启动“千人百县”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计划,该计划的总体安排是每年重点组织省市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的100名高层次人才,深入各县(市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收效良好,应继续实施。

(三)融资战略

吕梁市发展接替产业的阻碍之一就是资金不足。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健全的资金使用监督体系是解决接替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1)筹资渠道多元化。首先,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转型的资金短缺压力,同时也可以引进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和新兴产业项目等,一举多得。其次,建立转型发展专项基金。吕梁市可动员全市企业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基金,实现企业剩余闲散资金的优化配置和统筹规划。再次,企业还可以通过募集民间资本等方式,缓解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2)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体系。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建立专门的可监督的财政转移制度。在财政资金使用上,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在进行自发融资时,企业应对项目本身、融资对象和市场风险进行详细调研,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相关的司法、行政等监督部门对于融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避免非法集、融资现象出现。

(四)强化资源储备战略

长久以来,煤炭资源一直是吕梁市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煤炭资源的枯竭会增加接替产业发展的时间压力,甚至引发城市动荡。因此,强化资源储备,延缓资源枯竭,为接替产业的发展争取时间,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吕梁市应合理规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山西省离柳焦煤集团和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产业转型核心,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控制煤炭资源开采进度。同时,吕梁市各煤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在国内寻找新的煤炭产地,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既增强了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又确保了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媛媛

资源税改革意义及对策毕业论文 篇2:

起草中央一号文件“专业户”段应碧

“9亿农民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9亿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9亿农民不能实现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一袭深蓝色西装,提着伴随他多年的公文包,段应碧步履矫健地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位年届七旬,一生致力于关注“三农”,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型领导,言语中饱含了农民富则天下富的慨叹。

六次参与制定“一号文件”

“衣食之需靠农民,工业发展靠农民,社会向农民要的太多了,时间太长了,中国农民牺牲太大了。”段应碧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提起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广大农民,段应碧眼中饱含了深切的目光。“过去农民曾经饱尝‘一大二公’带来的痛苦和贫穷,农村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农民就好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春雨的滋润。

段应碧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农业经济系,自参加工作40多年以来,一直在国家决策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与了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对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过程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30多年过去了,段应碧仍对一次调研记忆犹新。1972年春天,段应碧为了深入、全面了解西部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赴甘肃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两个月中,段应碧每天和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成了每户农民的知心人;他把带来的粮食给了村子里饿肚子的孩子们,自己却三天没有吃饭,饿昏在了农田里;他看到了有的农民全家人轮换穿着仅有的一套衣服出工劳动。当地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现状令他震惊!同时他也真切地感受到,其实农民也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企盼,每个农民心中都有一把充满希望的火炬,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调查期间,段应碧把270个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列成表格,直接上报到了中央。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敢于向中央报送这种反映“阴暗面”的材料。饥寒交迫的农民不仅牵动了段应碧的心,经过了数月的等待,中央终于为这个地区下拨了救济粮款和棉衣,并制定了扶贫举措。

在那个年代,段应碧就是怀着农民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一定要给农民一种政策,研究一个道理,圆农民耕者有其田梦想的心境,一头扎进了农村,先后跑了几十个县,上百个乡镇,几百个村子,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考察路上度过。他到乡必到村,到村必到户,到户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俨然自己也成为一个农民,根植于广大农民中,切身感受农民真实的疾苦。段应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农民是懂理的,是求理的,是服理的,只要你给农民一个真理,他就会给你创造一个奇迹。

如果说,1972年的调研让段应碧懂得了农民的企盼,那么1980年4月在内蒙古黄河边一个村子的考察,使段应碧确定了拥护家庭承包制的工作思路和立场,也拉开了党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的序幕。

段应碧回忆说:“真是小村子,大文章。那天我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民们带着农具匆匆忙忙往一块地里跑。我心里很清楚,他们已经把土地分了。但当我问起农民时,他们却一致表现出怕上边的领导知道,只是不停地说‘没有、没有’。我便当即决定在这个村子里住上一个星期,村民也最终向我倾诉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机会说的真心话。我感受到了农民分地的真实意愿,看到他们吃饱肚子的企盼和信心。”段应碧感叹:你只要给农民一片土地,一缕阳光,给农民播种的种子,灌溉的雨水,他们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全部的汗水和整个身心忘我地投入到创建美好家园的劳动中,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农业文明。

段应碧等同志的实地调研为党中央制定“一号文件”提供了最为重要、直接的依据。点燃一支烟,段应碧陷入了80年代所亲历的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回忆中。

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为“双包”制正了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中国农村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83年1月,正式颁布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中共中央1984年1月1日发出第三个一号文件,使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985年1月发出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定购的新政策,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形成《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第五个一号文件。

“那时为了统一一项会议精神,一个会议要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大家都是为农民负责,为国家负责,经常争论激烈地拍桌子。最后,还是时间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由党中央拍板决定。”采访中,段应碧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文件制定的相关细节,但是作为对五个“一号文件”的起草者、见证者、亲历者,段应碧激动地说:“其实这五个‘一号文件’就是党中央给农民的真理,就是春雨,就是点燃农民心中希望火炬的火种。”

在段应碧退居二线之前,再次参与起草了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六个“一号文件”。20年前的五个“一号文件”,使凋敝的农村走向繁荣,今天的“一号文件”则是在全面分析了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这一项项含金量相当高的举措,再次激发农村改革的活力。

段应碧把为农民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记者问他:有人

戏称,您是参与制定中国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的专业户?段应碧笑着回答:“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制定、实施,看到了80年代的部分农民率先成了万元户,这证明农民富裕起来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他身后,初春的樱花正开得无比绚烂。

提交《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为中央出台“粮食直补”等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段应碧习惯地又点燃一支烟,这是他思考的信号,深沉、深刻,待我们聆听、解读。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关注粮食问题。但是段应碧心中非常清楚:“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着国家的发展全局。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是绝对不能完全依靠进口的,进口总量应该控制在5%以内。如果中国粮食缺口过大,就会造成国际市场粮价飞涨,使中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就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越来越迫切的隐患,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多年农村工作造就的思维敏感性,使段应碧总是能够直接揭示问题的主要矛盾,“粮食安全说到底是个供给问题,供给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积极性问题。”保供给,促生产,主产区是核心。抓好粮食主产区,就掌握了全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了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务必要保住主产区的耕地。这是保“吃饭”的地,这就是底线。

段应碧又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主要就是销区的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在发展工业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实现了经济腾飞。经济上去了,粮食下来了。主产区为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粮食生产效益低,多数地方变成了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产区和销区的关系,改变销区吃粮、产区“埋单”的状况。2004年5月段应碧通过对湖北、河南等地调研,适时地提出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问题。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段应碧有着自己的思路:“最好的办法在下边,下去了解农民的意愿,基层干部的思想,粮食部门的立场,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点。”2004年5月至6月,段应碧通过对稻谷主产区湖北、小麦主产区河南、主销区福建和贫困人口多、粮食不能自给的贵州省调研,与同事共同起草并向中央报送了《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这为后来中央出台直补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段应碧掐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截至2006年,财政累计向种粮农民发放直补资金390亿元;2002到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12.74亿元,2007年预算安排再增加15亿元”。

在湖北荆州,那里的农民笑着对前去调研的段应碧说,今年农民有“四多”:要田种粮的多了,买肥买药的多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关心知晓种粮政策的多了,全市去年100多万亩的撂荒地都种上了,全年粮食增产大有希望。说到这里,段应碧笑了:“还是那句老话啊,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劲头。”欣慰的笑容荡漾在他朴实、刚毅的脸上,是大地给了他褐色的皮肤,是农民赋予了他深邃的眼神。听上去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段应碧用一生在践行。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靠‘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约6000亿到8000亿的代价。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0000亿元的损失。”段应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土地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的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我虽然做了工作,付出了心血,但是时机不成熟没办成,没办成……”发现问题一定要研究出个结果来,不管自己有多累,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性格使然,这成为段应碧心中最感遗憾的事情。

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

八角的帐篷、摇转的经筒、彩色的氆氇,深夜,被藏女裙裾悄悄撞落的露珠儿,还有那飘着酒香的拉伊和酒曲。鼓声咚咚,舞步踏踏,鹰笛袅袅……西部广袤的山区和盆地“山山有宝,盆盆有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世界瞩目。

段应碧抬起手臂,为记者在地图上清晰地勾勒出祖国西部疆域的轮廓。“西部资源丰富,了不得,了不得。新疆完全可以实现温家宝总理视察时提出的‘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段应碧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不再让丰裕的西部沉睡,化西部的神秘为繁荣,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自1999年起,段应碧兼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了解西部。搞研究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全面而不偏颇,大局而不片面,这是段应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在腾飞,西部也在发展,新时期的东西关系如何?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东、西部两大地区在赛跑,由于历史上的落后,西部站在了较低的起跑线上,西部必须加速。面对严峻的现实,西部怎么办?段应碧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思考、论证,加速发展西部的对策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西部大开发七年间,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最为突出。西部地区在GDP增速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增长质量也有了提高,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不到东部地区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东部地区的50%,多数指标比1999年的水平还低,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段应碧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的优势是跑得快,乌龟的优势是能过河,乌龟和兔子完全可以合作。正如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逐步向西部转移,西部的大量劳动力可以向东部输出,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段应碧的“引导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观点应运而生。2006年9月5日,六条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新鲜出炉。

这些政策的阳光怎样惠及西部呢?段应碧拿出放在案头的一份《推进西部大开发专题报告》递给记者,“专门发行西部开发特种国债,为西部建设直接融资;调整完善资源税费体制,建立有利于补偿西部的税费改革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举措;公共服务要向西部倾斜;利用外汇储备转换成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讲到这里段应碧笑了:“我相信,这些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的大政策,必将会加快西部乃至全国小康建设的进程。”

“农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纵观段应碧的一生,不论是80年代“一号文件”的制定,抑或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西部大开发,段应碧的一生代表农民的思想熠熠生辉。

作者:曹 昕

资源税改革意义及对策毕业论文 篇3:

辽宁科技型微小企业财税政策研究

【摘要】辽宁省科技型微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体现重要作用,想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创新,那么,科技型微小企业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推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并没有显著效果。本文根据现有政策,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辽宁省中小微企业财税政策现状做出的分析及提出改善发展建议。

【关键词】微小企业财税政策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创造性极强,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所占地位重大。中小微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更新原有的科学技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发展企业,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根据人员比例、开发点投资比例及科技比例的标准来认定。首先,科研人员不少于全体员工的1/3,其中1/10的科研人员要投放到科技研发的产业工作;其次,企业本年对新开发项目投放资金高于企业本年净收入的3/10;最后,企业使用高新技术比例高于非新兴中小企业。

二、辽宁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来,国家和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都是以扶持与中小微企业为核心的。如国务院于2011年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颁布9项经济税收政策,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的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颁布4项财税政策,以及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多个方面体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鼓励政策。2015年中旬辽宁省人民政府编制《辽宁省人民政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国个地方政府中辽宁省出台的该政策发挥的作用最大,体现的价值最高。在该意见中,企业的流转税征收点按照辽宁省规定的最低标准,所得税与资源税及财产税实行税收减半的优惠政策,即中小企业可以减征约200000000元;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目标,提高信贷速度与数量,制定措施包括小微型企业服务存在的差异的监督管理,使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更快,担保体系建立的更加完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政策的环境;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额达到了1亿元,相比之前,增强了5200万元,增强幅度超过1倍;为小微型企业特设“专精特新”专项资金,自2012年,辽宁省财政由专精特新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研发和生产走“高精尖”的发展路线,给予本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研发最大限度的支持。

从数量方面看,2012年年初,辽宁省已有3557家企业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较2010年增加了229户,截止2013年年末,辽宁省将拥有近4000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掌握了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1000项国内空白同时也达到国际创新技术。从利润收益方面看,至2012年,辽宁省的科技型中型企业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近2211亿元,比上一年收入减少了20%,高科技产品达到的利税近196亿元,比上一年减少约14%。相对而言,小微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都保持上升状态,发展前景要好于中小企业。从科技研发水平方面看,辽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内部提高自身企业的科技研发,另一方面对外与辽宁省内科研究所、本科院校及大中专院校积极合作,聚集外部科技化的知识,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科技发展,两方面相辅相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越来越正式化,越来越专业化,发展趋势相当看好,就现状来看,辽宁省有大约600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大约50家的科研究所本科院校成为产学联盟的一部分,每年产学研发项目资金超过亿元。

三、中小微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资金规模小且分散

中央政府即使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创业版经济发展实质的需要。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中央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的注入已达到5651.8亿元,其中2008年~2011年安排注入近70%余,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注入141.7亿元。

(二)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中央财政部门设定中小企业的门槛太高,条件过于苛刻,导致过分注重盈利性指标而忽视了成长性指标和创新指标,我国《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对发行人在财务方面有这样的规定:相邻两年的盈利额保持上升状态并且盈利超过1000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所得净利润超过500万元,前一年的营业收入至少5000万元,确保本年营业收入在前两年的营业收入的基础上增长其30%。

(三)税收优惠方面存在的问题,税收政策缺乏导向效应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般从所有制性质、经济性质的角度和地区特点方面制定的,但是却忽略了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政策给予的优惠对象大多是针对福利性的企业或单位,比如,学校、医院、福利企业等。制定的税收政策缺乏导向性。

(四)税收政策实践力不足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短,对税收的监管还不全面,管理水平也较低。税收的优惠政策比较单一,只有免征税和减税两种措施,政策制定不严谨、不具体。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是33%,根据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的实际缴纳税率为18%、27%,相比较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存在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有限的,并且获得的利润较小,因此实际税率仍然较高,没有达到优惠的真正目的。

四、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发达国家在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强于我国,所以我国要善于借鉴外国的先进优势,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完善的法律规定

例如,美国很重视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为小微企业制定了完善的法律规定。美国于1953年出台了《小企业法》,使小微企业更加規范,第11年,美国又出台《机会均等发》,成为了对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根本,进一步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逐步扩宽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1980年的《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其中对美国总统有明确规定,每年要向国会递交小微型企业发展和竞争情况,从而保证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度,近年来,美国先后出台了有关小型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法律保障小型微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二)建立了一系列的组织管理机构

政府又赋予这些组织各自的义务和职能:(1)制定一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首先是制定计划,然后在具体实施,采取一切有利措施促进小微型企业蓬勃健康发展;(2)美国在税收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为了带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开始调低税率,这样解决了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3)建立了一些企业的公共平台和免费服务性业务,为企业在生产过程和市场竞争机制下发挥了指南针的作用;(4)提供了贷款的业务,这样不仅减轻了投资者的投资资本,也带动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也带动了其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说,他们的集群效果是很明显的,这样解决了企业在运输方面的问题,降低了成本,所以他们走在世界前沿的就有很多。不仅美国这样,像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他们都是这样的,体系完整、制度保障全面、支持力度投入大。这是很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三)建立一个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公众服务平台

例如,日本就形成了一个体系比较完整制度比较健全的公众服务平台,为小微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小微型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大量的相关服务并提高了自助创新能力。

(四)建立公共服务机构

外国政府通过建立商工会和协会等会所等,订立对小微型企业的支持政策。例如意大利对小微企业实行以下办法:1,、对小型微型企业实行全面的优惠政策,在能源,设施设备方面尤为突出。意大利在21世纪初就提出“意大利制造”的商品出口方案,使本国小微型企业面向全球,在国际竞争的前提下刺激本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方案中要求加大对小微型企业财政的投资力度、免除一些纳税项目。

五、我国构建新型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政策体系思路财税扶持策略方案

就目前我国国情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财税政策与体制有不足不完善之处都有待于更新改革,正确引导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发展的道路,订立我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政策的基本方针,策划完善的中小企业税收方案,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新体系。

制定中小企业“全且重”的财税扶持策略。策略中“全”有两层意义。一是我国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得到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在政策方面,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是公开透明的,中小企业理所应当享受这一公共服务。二是指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分立、合并、转让阶段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方面都应在国家的财税扶持政策中体现出来。策略中的“重”是指政府着重对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行为和活动进一步的指导,对符合国家意图的行为和活动加重管理,最终实现政府财税政策的终极目标。

(一)建立真正以“中小企业”为实施对象的完整的财税政策体系框架

构建以“中小企业”为实施对象的健全的财税政策体系。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应该按我国现行中小企业认定的标准来进行实施,即保证中小型企业模式的规范与统一,以实施对象为前提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实施办法》,或以现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准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具体规范的制定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规章,使零散的财税支持政策集中。

(二)统一财税政策中针对中小企业扶持对象的标准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剔除在过去相关政策中要求过支持中小微企业但实行达不到标准的、内容制定不完善的政策,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纳税人的标准,都需要修订。另外,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中未使用中小微企业概念的,例如,增值税、所得税、关税对各类型企业使用的优惠规定,要明确提出中小微企业标准。二是过去没有制定过对中小企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但随其发展趋势应预见的或可能预见的情况问题考虑到新的财税政策制定时应按照2003年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及多个委员会联合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对中小企业认定的标准来确认财税政策扶持对象。

(三)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办法》

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办法》。关于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的制定要统一要规范,所有的中小企业要享有一致的税收政策,保证中小企业在公平平等的前提下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条款必须能充分体现在中小企业各方面发展的内容上,文件必须包含支持所有中小企业发展的普惠制条款和特定的引导条款,保证国家在对中小企业扶持时可以实行正确恰当的政策并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财政支持政策方面

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就现在看来,我国投放到中小企业的财力及其的微薄,应该加大财政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中小企业资助。应该明确各种基金投放的比例。

2.明确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大都以贷款为主要方式进行融资,其中信用担保问题值得重视,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担保业务的关注力,做出最强大的支持,从而提升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

3.提高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率。我国政府应该拓宽扩大对中小企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发表政策建议反映情况的平台。加强信息服务的建设,规范对中小企的管理办法,保证财政资金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及时的发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处理解决,让资金在市场上运行的更加流畅。

(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1.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第一,各个行业内取得优秀成绩的技术人员所得奖励允许在税前列明;对于进入中小企业对的大中专毕业生应给予税收优惠,提高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少缴多得;在中小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可以比普通企业的高;中小企业人员在培训中心的培训费可以不征收税款;第二,中小企业中的科研制造等费用及科研创新取得的奖励可以在征税前扣除一部分;第三,中小企业为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职务并给予合理的报酬合法的待遇,国家应对其实施税收的优惠政策。

2.拓宽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中央财政厅应该降低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缩小对中小企业税收限制性的政策,让越来越多有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上活跃起来。税收优惠政策要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几乎全部税种都应包括在内。

3.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实践的评价。为发现政策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实施高效的税收评价制度,测评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建立惠民、高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实施由一个税务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管理办法,降低由于管理分工不明造成的负效应。世界经济逐步发展表明,中小企业有很强的推动力和带动力,使國民经济迅速发展,不管在经济还是社会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因此,针对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国应该重视财税税收的修订,恰当合理地实行,扩大中小企业在经济方面发挥作用的良好空间,从而推动技术上的更新进步和经济上的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高新才,李炎亭.《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政策支撑》,《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9期.

[2]沈诚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40期.

[3]袁红林,陈小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与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相关性》,《企业经济》,2012年2期.

[4]刘阳,国外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对南京的借鉴,《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逯宇铎,张艳艳,毛健,于娇.《?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第18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辽宁省微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南(1979-)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

作者:刘晓南

上一篇: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控制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途径论文